資源簡介 略陽縣徐家坪鎮秦河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設計(三秦版 六年級上冊)教師:楊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核心,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與其它課程具有互補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和積極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社會、環境、勞動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勞動觀念和創新精神。三、教學措施:創設情境: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實踐操作:組織學生參與實際操作,通過實踐活動加深理解。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經驗,培養合作精神。反思總結:引導學生在活動后進行反思和總結,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能力。家校合作: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四、課時安排:第一章:人與環境類《我的低碳生活》目標:了解碳排放,掌握低碳生活技巧。措施:觀看視頻,討論,計算家庭碳排放,制定低碳生活規范。課時:2課時。第二章:社會實踐類《家鄉新變化》目標:激發對家鄉生活的悅納與責任感。措施:觀看視頻,提出愿望,描繪未來。課時:2課時。第三章:勞動技術類《舌尖上的麥香》目標:了解家鄉面食文化,提升勞動技術能力。措施:面食文化介紹,信息收集,實地考察,制作面食。課時:2課時。第四章:社區服務類《我心中的偶像》目標:了解自我潛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個人潛能的方法。措施:成功人士故事分享,自我認識活動,潛能開發計劃。課時: 2課時。第五章:社區服務類《變廢為寶》- 目標:了解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措施:廢物再利用圖片展示,材料收集,創意制作。課時: 2課時。第六章:社區服務類《天生我材必有用》- 目標:了解自我潛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個人潛能的方法。- 措施:成功人士故事分享,自我認識活動,潛能開發計劃。- 課時: 2課時。第一章 人與環境類第1課時《我的低碳生活》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目標了解碳排放的概念和影響。掌握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和技巧。通過自身體驗、觀察和思考、資料搜集、算一算、出點子、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規范、閱讀感悟等活動教學,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環保意識。4.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嘗試去改變日常生活中不恰當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過綠色低碳的生活,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責任和行動。教學重難點改變不合理生活方式,以行動踐行低碳生活,參與碳補償活動。提升對碳補償的認知,激發學生參與碳補償活動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播放視頻:中國減少3500億碳排放。說一說:從我國交出的這份減排答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答:我國致力于節能減排。想一想,說一說:我國努力減少碳排放,作為公民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警句:中研普華研究員覃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我國人口基數大,在節能減排方面,每個人節能一點點,都將節約可觀的能源。減排也是同樣的道理。”思考: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小提示:我們每個人都是減排的主力,每人減少一點點碳排放,14億中國人將會減少許多的碳排放。(二)新知講解很多同學認為碳排放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又不焚燒秸稈,又不開汽車,又不開工廠,碳排放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如果大家這樣想就錯了,其實碳排放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大家仔細想一下,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碳排放呢?了解碳排放的定義:“溫室氣體”的排放稱為“碳排放”。人均呼吸釋放1140克/天;電腦平均間接排放約10.5千克/年,汽車一臺發動機每燃燒一升燃料約排放2.5千克,冰箱間接排放大約6.3千克/年,電視間接排放大約1.7千克/年。你知道家里一個月要用多少度電嗎?每個月所用電的碳排放量是多少?根據家庭的用電量算一算碳排放量。碳排放計算:家庭用電:消耗量(度)×0.785=?千克全班用電:?千克×全班人數=?千克如以普通家庭夏季用電量作為參考數據:600(度)×0.785=471千克全班人數以50人計算,50個家庭總碳排量為:471千克×50=2355千克通過計算統計、閱讀資料,你有什么發現?說說你的感受。資料鏈接: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湖南省有1993萬個家庭。如果每個家庭每個月在用電上的碳排放量是100千克,感受一下這個碳排放量有多下!(三)生活實踐論證閱讀教材思考以下問題。(1)衣服等用品在生產過程中有“碳排放”嗎?生產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量相當于一棵樹要吸8天半的二氧化碳。(2)你還知道哪些物品在生產過程中有“碳排放”?(一般來說,生產過程復雜,能源 消耗高的物品,碳排放量就比較高。)你的衣柜里有多少件衣服?估算一下產生的碳排量,說說你的感受。小組匯報:很多“碳排放”容易被人們忽略。很多物品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會產生“碳排放”。聽了同學們搜集的“碳排放”資料,你的感受是?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會做哪些改變?原來生產一個飲料瓶的“碳排量”那么大!以后我要隨身帶水瓶,做小小改變就能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減碳排放小竅門:夏天可以開幾個小時的空調后,再開風扇,可以節省50%的電。蒸米飯時,把大米浸泡20分鐘再煮,可以節省時間和用電量。平時盡量步行,多騎自行車,多乘坐公交和地鐵。我們要善于發現減碳排放小竅門,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起幫地球降溫。低碳生活不光要從你我做起,我們也要去影響周圍的人。請大家圍繞家庭生活和我們剛才一起分享過的減碳小技巧,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份家庭低碳生活新規范,讓全家人都行動起來吧!家庭低碳生活新規范衣——食——住——行——碳補償指的是通過推動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樹造林等方式,來實現碳中和。在上節課中,我們曾提到亂砍亂伐危害大,而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超強的,所以植樹造林,認養樹木,保護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等等都是一些有效的碳補償的活動。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我們一起“碳補償”。(四)課堂總結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給地球“降溫”已經迫在眉睫。讓我們開啟綠色低碳生活,積極開展碳補償活動,從你我做起,為保護地球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課后活動你有參加過綠化活動嗎?說一說你自己或者認識的人曾經參加過的為地球降溫的綠化活動吧!可以寫一寫、畫一畫、貼一貼!人與環境類第2課時《我的低碳生活》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學生能夠理解碳排放的概念及其對環境的影響。2.學生能夠掌握計算個人碳排放的基本方法。3.學生能夠提出并實施減少碳排放的具體行動。過程與方法:1.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環保意識和低碳生活的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生增強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學生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二、教學內容1.碳排放的概念與影響2.個人碳排放的計算方法3.低碳生活的實踐措施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分鐘)1.播放關于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的短視頻,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2.提出問題:“我們的日常行為如何影響環境?”引導學生思考。3.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分享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感受,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討論。(二)講授新課(20分鐘)1.詳細講解碳排放的概念、計算方法及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源。展示和討論低碳生活的實例,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措施。2.學生活動:記錄關鍵信息,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實施低碳行為。(三)鞏固練習(15分鐘)1.設計“低碳生活挑戰”游戲,要求學生提出減少碳排放的行動。2.指導學生討論行動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3.學生活動:分組參與游戲,提出并記錄低碳生活行動。討論并評估提出的行動,選擇最具實踐性的建議。(四)課堂總結(7分鐘)1.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低碳生活的重要性。2.邀請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和計劃實施的低碳行動。3.學生活動:回顧課堂所學,承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低碳生活;對同學的分享進行評價和討論。四、課后作業制定一份個人或家庭的低碳生活計劃,并記錄實施過程中的觀察和感受。社會實踐類第一課時《家鄉新變化》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學生能夠描述家鄉近年來的變化。2.學生能夠分析家鄉變化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3.學生能夠運用多媒體工具記錄和展示家鄉的變化。過程與方法:1.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和觀察等方式,收集家鄉變化的相關信息。2.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升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生培養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2.學生增強關注社會發展和家鄉建設的意識。二、教學內容1.家鄉的變化概述2.變化的原因及其影響3.記錄和展示家鄉變化的方法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分鐘)教師活動:1.展示家鄉過去和現在的照片對比,引發學生對家鄉變化的興趣。2.提出問題:“你注意到家鄉有哪些變化?”引導學生思考。3.學生活動:觀看照片,分享自己對家鄉變化的初步印象,回答問題,進行初步討論。(二)講授新課(20分鐘)1.講解家鄉變化的幾個主要方面,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2.分析這些變化的原因及其對居民生活的影響。3.學生記錄教師講解的要點,積極參與課堂討論。4.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家鄉變化的具體實例。(三)鞏固練習(14分鐘)1.設計“家鄉變化我來說”的活動,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家鄉的變化。2.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多媒體工具記錄和展示家鄉的變化。3.分組進行活動,每個學生輪流描述家鄉的變化。4.有條件的話學習使用相機、錄音機等工具,記錄家鄉的變化。(四)總結課堂(3分鐘)1.概括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關注家鄉變化的重要性。2.邀請學生分享自己記錄的家鄉變化和感受。3.對同學的分享進行評價和討論。四、課后作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關于家鄉變化的簡報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展示。第二章 社會實踐類第二課時《家鄉新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家鄉需要改變的地方,激發學生對家鄉生活的悅納與責任感,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2.學生交流討論如何做才能改變家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3.指引學生用批判的眼光關注家鄉現實,訓練批判性思維。4.通過課堂“發現——希望——行動”的主線脈絡,使學生體驗與社區生活、與家鄉環境相聯系的學習過程。教學重難點重點:1、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2、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難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體驗學習過程。教學過程(一)視頻導入 激發興趣孩子們,我們的家在哪里?誰來說一說略陽縣徐家坪鎮?今天老師帶來一段與略陽縣有關的視頻,我們一起欣賞。孩子們,美不美?是呀,生機勃勃、風景宜人。這就是我們的家鄉——火車小鎮(略陽縣徐家坪鎮)(二)用心發現提出愿望1.略陽縣是我們生活的城市,是我們美麗的家,可是有兩位小朋友卻遇到了這樣的煩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煩惱。2.孩子們,他們遇到的煩惱是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煩惱?(設計意圖:以兩位同學的情境表演引發學生共鳴,引導學生發現家鄉在環境方面需要改變的地方。)4.我們發現了這些家鄉需要改變的地方,你們希望它變成什么樣?請你用“我希望”來說一說。(設計意圖:從發現家鄉的“不完美”到提出愿望,指導學生具體說一說希望家鄉的道路、河流等等變得更......初步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及責任感。)5.孩子們,我們剛剛從環境方面表達了對家鄉未來的美好祝愿。咱們家鄉有幾位像你們一樣善于觀察的萌娃,還發現了一些這樣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看看,思考這些行為可取嗎?為什么?6.孩子們,我們發現了家鄉在文明行為方面需要改變的地方,那么你希望家鄉變成什么樣?我們繼續用“我希望”來說一說。(三)描繪未來分享愿望孩子們,我們一開始從環境方面訴說了對家鄉未來的愿望,剛剛又從文明行為方面表達了對家鄉的期待,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把愿望描繪出來吧。大家可以在老師提供的畫紙上涂色、補充畫面、或者添加文字,一會我們一起分享愿望。分享愿望時,給學生提供模板。(設計意圖:教材中的留白是為了讓學生描繪家鄉的未來,表達美好祝愿,一幅作品從構思到成圖需要時間較多,而課堂上可供利用的時間是不足夠的,為避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無法較好地完成作品,表達愿望,本課采用教師根據談到的愿望,提供黑白涂色畫紙,由學生涂色、添加畫面、文字等,便于學生有完整的課堂思路。)(四)付諸行動感受內心要想讓我們的家鄉變得像大家畫中一樣美好,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什么呢?首先從環境方面,我們要做什么?——護環境文明行為方面,我們要怎樣做?——講文明老師相信你們,只要我們按照剛才所說的(指板書:護環境、講文明)、我們的家鄉一定會(會更好)(設計意圖:本課的重點在于家鄉會變得更好,更美麗,而我們該如何做,能做什么,是課堂需要重點探究與思考的,由學生歸納總結,自然引導出“會更好”,相信孩子們對家鄉如何變化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作為家鄉一員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你們為什么愿意做這么多事情去改變家鄉呢?(設計意圖: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一座城市里,那便是我們的家鄉,每個人都是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只是我們很少與內心交流,探討,這種根深蒂固的情感便容易被我們所忽略,課堂上提出問題,引發思考,是引發學生思考、確定情感的最直接方法。)孩子們,其實這種熱愛這種情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傳唱的家國情懷。從小,我們便朗誦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念著父母家人的恩情。體會著“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鄉方言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留下的烙印。領悟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鄉之苦。理解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對國家濃濃的愛意,感受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對祖國統一的渴望與執著。念親人,思家鄉,戀祖國,這就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家國情懷。(設計意圖: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永恒不變的話題,在《禮記》、《論語》、《孟子》等著作中均有涉及,在課堂上選取二年級學生耳熟能詳的古詩進行朗誦、解讀,使學生能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家國情懷”,感受它的意義,明確心中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因為它,我們悅納家鄉的不足;因為它,我們希望家鄉變得更好;因為它,我們每個人都愿意作出努力——改變家鄉。在這里,老師推薦大家讀一讀繪本故事《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我的家鄉》。圖片上的小男孩叫亞默,他的家鄉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當春季來臨,小亞默的家鄉就像一座大花園,開滿了各種各樣美麗的花朵。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感覺幸福的村子,最后消失不見了。到底發生了什么呢?我們又能為小亞默做些什么呢?希望課后大家找到繪本來讀一讀,想一想。五、總結課堂這節課大家表現都很棒,作為獎勵老師想把這首歌送給大家,(第一段童聲合唱)。孩子們,家組成國,國即千萬家,讓我們攜手同心,愛護環境、文明出行,讓我們的家更美麗,國更富強。(設計意圖:在學生耳熟能詳的家鄉《城市文明歌》中結束課程,再次提出愿望,激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此刻做起,喚醒學生心中的責任感。)第三章 勞動技術類第一課時《舌尖上的麥香》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理解:學生能夠了解家鄉面食的種類、特點和文化背景。2.技能與應用:學生能夠掌握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調查研究和訪問的技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家鄉面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對勞動技術的興趣。4.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在面食制作和搟面杖設計中發揮創新思維。二、教學內容1.面食文化知識:介紹面食的歷史、種類和地域特色。2.信息收集與處理:教授如何通過網絡、圖書館、訪談等方式收集信息,并進行整理和分析。3.調查研究與訪問:指導學生設計問卷、進行訪談和實地考察。4.勞動技術與設計:指導學生親手制作面食,并設計創新的搟面杖。三、教學過程(一)導入:1.通過展示面食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2.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面食的種類和特點。(二)新知學習:1.面食文化介紹:教師講解面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2.信息收集方法:演示如何通過網絡、圖書館、訪談等方式收集信息。3.調查研究技巧:講解如何設計問卷和進行訪談。(三)小組活動:1.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收集特定類型的面食信息。2.實地考察:每組設計問卷,進行實地訪問,收集信息。3.面食制作:每組在廚房或面食制作工坊親手制作面食。4.搟面杖設計:每組設計并制作搟面杖模型,思考如何改進設計。(四)課堂總結:1.小組展示:每組展示他們的信息收集成果、調查研究結果、面食制作體驗和搟面杖設計。2.反饋與討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每組的表現,提出建設性意見。3.總結:教師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收獲,強調面食文化的重要性和勞動技術的價值。四、實踐作業1.要求學生撰寫一篇關于面食文化的短文,結合課堂所學和個人體驗。2.鼓勵學生在家中嘗試制作面食,并與家人分享制作過程和成品。學生能夠在了解家鄉面食文化的同時,提升信息處理、調查研究和勞動技術的能力,并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思維。第三章 勞動技術類第二課時《舌尖上的麥香之包餃子》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理解:學生能夠了解餃子的歷史、種類和文化意義。2.技能與應用:學生能夠掌握包餃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4.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餃子餡料和包法,發揮創新思維。二、教學內容1.餃子文化知識:介紹餃子的歷史背景、不同地區的餃子種類和文化意義。2.包餃子技巧:教授包餃子的基本步驟和技巧。3.餡料準備:指導學生準備餃子餡料,包括食材的選擇和處理。4.餃子設計: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餃子形狀和裝飾,發揮創意。三、教學過程(一)導入:1.通過展示餃子的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2.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餃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二)新知學習:1.餃子文化介紹:教師講解餃子的歷史和文化背景。2.包餃子技巧:演示包餃子的基本步驟,包括和面、搟皮、包餡等。3.餡料準備:講解不同餡料的搭配和準備方法。(三)小組活動:1.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準備一種餃子餡料。2.實踐操作:每組在教師指導下包餃子,嘗試不同的包法。3.餃子設計:每組設計并制作具有特色的餃子,可以是形狀、顏色或裝飾上的創新。(四)課堂總結:1.小組展示:每組展示他們的餃子作品,分享制作過程和創新點。2.反饋與討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每組的表現,提出建設性意見。3.總結:教師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收獲,強調餃子文化的重要性和勞動技術的價值。四、課后實踐作業1.家庭包餃子活動:鼓勵學生在家中與家人一起包餃子,記錄活動過程和感受。2.餃子形狀設計:設計一種新的餃子形狀,并嘗試制作,繪制設計圖并說明其特點。第四章 人與社會類第一課時《我心中的偶像》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理解:學生能夠理解偶像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作用。技能與應用:學生能夠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包括制作調查問卷、統計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和進行訪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社會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在調查和訪談中發揮創新思維,提出獨到的見解。二、教學內容偶像的社會作用:介紹偶像在不同文化和社會中的作用。社會調查方法:教授如何制作調查問卷、統計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和進行訪談。交流與合作:指導學生如何在小組內有效溝通和合作。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教授如何使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來輔助調查和展示結果。三、教學過程(一)課題導入:通過展示不同領域的偶像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偶像在他們心中的意義。(二)新知學習:偶像的社會作用:教師講解偶像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作用。社會調查方法:演示如何制作調查問卷,包括問題的設置和選項的設計。交流與合作:講解如何在小組內有效溝通和合作。(三)小組活動: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制作一個關于偶像的調查問卷。實地調查:每組進行調查,收集數據。數據處理:每組統計調查結果,使用圖表等形式展示。撰寫報告:每組撰寫調查報告,分析調查結果。訪談:每組選擇一位或幾位同學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偶像的看法。(四)課堂總結:小組展示:每組展示他們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報告和訪談記錄。反饋與討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每組的表現,提出建設性意見。總結:教師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收獲,強調偶像的社會作用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四、課后實踐作業1.調查問卷制作:要求學生設計一份關于偶像的調查問卷2.調查結果統計:統計調查結果,并使用圖表等形式展示。3.訪談記錄:進行一次關于偶像的訪談,記錄訪談內容,并撰寫訪談報告。第四章 人與社會類第二課時《我心中的偶像》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偶像的真正含義,認識到偶像不僅僅是明星,也可以是身邊的人或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從偶像身上學習積極向上的品質。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享意識。二、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互動問答法實踐活動法三、教學準備:PPT展示偶像圖片小組討論表格偶像故事資料四、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導入新課熱身活動:教師通過PPT展示不同領域的偶像圖片,如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等。提問:“你們知道這些人物是誰嗎?他們有什么成就?”引入主題:討論什么是偶像,為什么人們會崇拜偶像。第二環節:探索偶像1.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討論不同的偶像話題。討論主題如:“你心中的偶像是誰?為什么?”“你認為偶像應該具備哪些品質?”2.分享討論結果:每組選代表分享討論結果。教師總結并強調偶像的積極影響。第三環節:學習偶像1.講述偶像故事:教師或學生代表講述一個偶像的故事,重點在于偶像的成長經歷和積極品質。2.互動問答:學生針對故事內容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第四環節:我的偶像1.實踐活動:每個學生準備一張紙,寫下自己心中的偶像名字和理由。學生可以繪制偶像的畫像或寫下偶像的一句話。2.展示與分享: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并簡單分享自己的感受。第五環節:課堂總結1.總結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今天學到的關于偶像的知識和感受。2.情感升華:強調我們應該從偶像身上學習正能量,并將這些品質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五、課后實踐作業1.調查問卷制作:要求學生設計一份關于偶像的調查問卷2.調查結果統計:統計調查結果,并使用圖表等形式展示。第五章 社區服務類第一課時《變廢為寶》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理解:學生能夠了解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2.技能與應用:學生能夠掌握社區服務的基本方法,包括材料收集與處理、簡易設計和工藝制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4.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在創意構思和工藝制作中發揮創新思維。二、教學內容1.環保與資源回收:介紹環保的重要性和資源回收的方法。2.社區服務方法:教授如何在社區參與服務,包括組織活動和宣傳環保。3.材料收集與處理:指導學生如何在社區收集可回收材料,并進行分類和處理。4.簡易設計與工藝制作:教授如何設計和制作工藝品,將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作品。三、教學過程(一)課題導入:1.通過展示廢物再利用的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2.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廢物再利用的意義。(二)新知學習:1.環保與資源回收:教師講解環保的重要性和資源回收的方法。2.社區服務方法:演示如何在社區參與服務,包括組織活動和宣傳環保。3.材料收集與處理:講解如何收集可回收材料,并進行分類和處理。(三)小組活動:1.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收集一種類型的可回收材料。2.材料收集:每組在社區收集材料,并進行分類和處理。3.創意構思:每組構思如何將收集到的材料轉化為工藝品。4.工藝制作:每組動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四)課堂總結:1.小組展示:每組展示他們的作品,分享制作過程和創意來源。2.反饋與討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每組的表現,提出建設性意見。總結:教師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收獲,強調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四、課后實踐作業1.環保知識報告:要求學生撰寫一份關于環保和資源回收的報告。2.材料收集實踐:在家庭或社區中收集可回收材料,并進行分類和處理。3.創意作品制作:利用收集到的可回收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創意作品,并撰寫制作過程的報告。第五章 社區服務類第二課時《變廢為寶之舊衣服再利用》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理解:學生能夠了解舊衣服再利用的環保意義和方法。2.技能與應用:學生能夠掌握舊衣服再利用的基本技巧,包括材料評估、設計改造和手工藝制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資源的價值觀。4.創新與實踐:鼓勵學生在舊衣服改造中發揮創新思維,實現個性化設計。二、教學內容1.環保與資源再利用:介紹環保的重要性和舊衣服再利用的方法。2.舊衣服評估:教授如何評估舊衣服的再利用價值和可能的改造方式。3.設計改造:指導學生如何設計舊衣服的改造方案。4.手工藝制作:教授舊衣服改造的基本手工藝技術。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通過展示舊衣服再利用的圖片或視頻,激發學生興趣。2.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舊衣服再利用的意義。(二)新知學習:1.環保與資源再利用:教師講解環保的重要性和舊衣服再利用的方法。2.舊衣服評估:演示如何評估舊衣服的再利用價值和可能的改造方式。3.設計改造:講解如何設計舊衣服的改造方案。(三)小組活動:1.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評估和設計一種舊衣服的改造方案。2.材料收集:每組收集舊衣服,并進行評估。3.創意構思:每組構思如何將舊衣服改造成新的用品或服裝。4.工藝制作:每組動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四)舊物利用途徑討論:1.制作布娃娃或玩具:利用舊衣物的柔軟布料制作填充玩具。2.改造成家居用品:如抱枕、坐墊、桌布、圍裙、購物袋等。3.制作寵物用品:如寵物床、寵物衣服、寵物玩具等。4.創意裝飾品:如墻飾、掛毯、布畫等。5.改造成時尚單品:如將舊T恤改造成時尚背心,牛仔褲改造成牛仔包。6.制作清潔用品:如抹布、拖把等。7.制作園藝用品:如花盆套、園藝圍裙等。(五)課堂總結:1.小組展示:每組展示他們的作品,分享制作過程和創意來源。2.反饋與討論: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每組的表現,提出建設性意見。總結:教師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和學生的收獲,強調環保意識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四、課后實踐作業1.環保知識報告:要求學生撰寫一份關于舊衣服再利用的環保意義的報告。2.舊衣服改造計劃:設計一個舊衣服改造計劃,包括如何收集舊衣服和改造方案。3.材料收集實踐:在家中收集不再穿的舊衣服,并進行評估和分類。4.創意作品制作:利用收集到的舊衣服,設計并制作一個創意作品,并撰寫制作過程的報告。第六章 社區服務類第一課時《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自我潛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個人潛能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與走訪,讓學生學會如何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二、教學內容1.自我認識:介紹自我認識的重要性,如何通過自我反思來認識自己。2.潛能開發:講解潛能的概念,如何通過實踐活動挖掘和開發個人潛能。3.社會實踐:介紹社會實踐的意義,如何通過社會實踐來提升自我。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開場故事:講述一個成功人士通過自我發展實現夢想的故事。2.提問互動:詢問學生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二)學習新知:1.自我認識:通過心理測試、自我評價等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己。2.潛能開發:講解潛能開發的理論基礎,展示成功案例。3.社會實踐:介紹社會實踐的類型和方法,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三)小組討論:1.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或他人的潛能開發經歷。2.分享交流:每組選出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四)課堂總結:1.總結要點: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目標。2.反饋提問:解答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課后實踐作業1.走訪身邊的“能人”:任務:走訪至少一位身邊的“能人”,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2.搜集“能人”事例:任務:搜集至少三個“能人”的事例,分析他們的成功因素。3.個人才藝展示:任務:準備一個個人才藝展示,可以是演講、唱歌、繪畫等。4.挖掘個人潛能:任務:設計一個個人潛能開發計劃,包括目標、方法和時間表。5.反思報告:任務:寫一篇反思報告,總結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和感悟。第六章 社區服務類第二課時《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農民畫家李鳳蘭》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李鳳蘭的生平事跡和她在農民畫領域的貢獻。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與走訪,讓學生學會如何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理解農民畫的藝術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欣賞能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尊重。二、教學內容1.李鳳蘭的生平:背景:1933年出生于陜西戶縣西韓村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藝術生涯:自小受母親熏陶,喜歡剪紙、繪畫。1958年起從事美術創作,成為鄉繪畫組成員。成就:作品在六、七十年代被多家刊物發表,個人事跡被譯成多國語言對外宣傳報道,藝術作品在世界30多個國家及地區巡回展出,多幅作品被國內外權威藝術館收藏。2.農民畫藝術:起源:陜西戶縣農民畫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李鳳蘭是戶縣農民畫作者隊伍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特點:采用白描形式,構圖簡潔而飽滿,想象大膽豐富;注重色彩對比,風格浪漫稚拙,怪誕抽象,渾厚質樸。3.李鳳蘭的作品:代表作品:《喜開鐮》、《喜摘新棉》、《春鋤》等農民畫獲全國創作獎。風格:作品展現農村的自然風光,以農村的生活為主題,采用大紅大紫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三、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故事講述:講述李鳳蘭從一個普通農民到成為著名農民畫家的故事。2.提問互動:詢問學生對農民畫的了解,激發學生的興趣。(二)學習新知:1.生平介紹:詳細介紹李鳳蘭的背景和藝術生涯。2.農民畫講解:講解農民畫的起源、發展和藝術特色。3.作品分析:分析李鳳蘭的代表作品,討論她的作品如何反映農村生活和農民情感。(三)小組討論:1.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李鳳蘭作品的藝術特點和農村生活的聯系。2.代表分享:每組選出代表分享討論成果。(四)課堂總結:1.重點回顧:總結李鳳蘭的藝術成就和農民畫的特點。2.情感引導:討論農民畫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四、課后實踐作業1.走訪調查:任務:走訪當地的民間藝術家或文化館,了解他們對于農民畫的看法和理解。2.農民畫創作:任務:鼓勵學生創作一幅反映現代農村生活或農民情感的農民畫。3.藝術欣賞:任務:收集并整理其他農民畫家的作品,準備一個小型的農民畫展覽。4.文字宣傳:任務:寫一篇作文,反思農民畫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個人對農民畫藝術的認識和感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