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社會進步:1.工業革命促進了:人口的增長。2.工業革命促進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①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②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工業革命推動了大眾教育的普及。①推廣大眾教育的原因: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②領先的國家是:德國和法國,到1870年,英國和法國最先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③教育普及的作用:提高了歐美各國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4.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流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社會問題:工業革命造成了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了許多問題,環境污染嚴重,社會貧富分化加劇。★【歸納比較】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點 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的程度 許多技術發明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生產并未真正結合 自然科學的新發現開始同工業生產結合,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發生的國家 主要發生在英國 幾乎同時發生在美國、德國兩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部門 首先開始于輕工業部門,以紡織、煤炭、交通運輸為主 首先出現在重工業部門,以鋼鐵、石油、電力、化工和機械制造為中心發生的狀況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除一些先進國家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有些國家尚未開始或剛剛起步。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也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相同點 1.都推動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2.都推動了社會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戰勝封建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觀點論述: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論證】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力的廣泛應用,出現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如,汽車、飛機、電話等,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使得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制造的一些新型武器應用到后來的世界大戰中,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工業革命完成后,工業中機器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極大的環境污染,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都遭遇了重大危機。結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可以增強綜合國力,所以我們要重視科技的發展,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它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制定政策,防范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和風險。。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如表可知,德國基礎教育的變化是基于( )德國普魯士時期小學教育基本情況小學(所) 配備教師(人) 適齡兒童入學數(萬人)1816年 20345 21766 116.71846年 24044 27770 243.3增長率 18% 28% 108%A.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長率 B.推動城市化進程C.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D.增加勞動就業率2在九年級某班歷史課堂的小組討論中,同學們就下表數據的真實性產生爭論。依據史料實證原則,以下觀點和理由最合理的是( )年代 倫敦 巴黎 柏林19世紀初 近100萬人 近55萬人 約17萬人19世紀50年代 約236萬人 約100萬人 約42萬人A.數據不可信。因為按自然增長,城市人口不可能增長這么快B.數據不可信。因為當時歐洲人口集中于農村,城市規模不大C.數據可信。因為19世紀歐洲各國都沒有發生革命或戰爭D.數據可信。因為數據來源于官方統計,隨著工業革命推進城市人口增長符合實際3.19世紀40年代,歐洲婦女開始了爭取平等權利的斗爭。1851年,英國就業女性達283萬余人,30年后,就業女性達3885萬人,女工約占工業勞動力的25%,分布在紡織、服裝、采礦、造紙、印刷、食品等行業。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是( )A.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B.社會生產方式改變C.女權意識逐漸增強 D.男性奔赴一戰戰場4.19世紀末期,美國《時尚》服裝雜志向女性推介寬松的燈籠褲(如圖),這種褲子以它的創始人阿米莉亞 布盧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稱為“理性服裝”。燈籠褲的問世反映了( )A.男女平等的社會風貌 B.古典復古風格的流行C.女性生活方式的變化 D.戰爭影響民眾的生活5.觀察理解如圖漫畫。作者認為16﹣20世紀中期地球“變”得越來越“小”的直接因素( )A.英國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B.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發展C.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D.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6.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在加緊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還力圖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國家實施某些社會福利來削弱工人運動。……二戰后“福利國家制度”最終形成。可見其建立的目的是( )A.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B.緩和階級矛盾C.拓展經濟活動的領域 D.發展高新技術產業7.如圖是小明給同桌制作的學習主題示意圖,圖中的“?”處應該填寫( )A.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擴展C.工業化國家的社會進步 D.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8.歷史學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等來描述19世紀后期( )A.西歐封建社會的演變B.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C.歐洲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D.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9.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響的報紙相繼創刊,如英國的《泰晤士報》、日本的《讀賣新聞》等,1883年創刊的美國《婦女家庭雜志》在1900年發行量即達100萬份之眾。這可以說明( )A.報刊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B.婦女地位平等的愿望得到實現C.日本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D.工業革命助推社會生活方式更新10.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支柱產業主要是紡織、煤炭、冶鐵、造船等行業,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出現了電力、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部門,并使工業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新能源動力的應用 B.新生產關系的調整C.新產業結構的完善 D.新機器生產的出現二.材料題(共1小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長期以來英國最貧困的蘭開夏,到19世紀初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其重要城市曼徹斯特到1830年人口由原來的9.4萬躍升到27萬;紡織加工中心布萊德福在飛梭和珍妮機的推動下工廠產量增加600%。一些工人步入中產階級行列,工業家的子女開始進入名牌大學。﹣﹣﹣[美]科特金《全球城市史》材料二 貝恩斯寫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曼徹斯特、布萊德福、紐約等城市盡管存在著不可爭議的丑惡、污染的天空和駭人聽聞的貧民窟,但這里更是智慧搖籃的組成部分,這些智慧的發明正極大改善著人類的生活。﹣﹣﹣[美]利斯《城市觀察:1820﹣1940歐洲和美國的城市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概括城市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3)根據以上材料,簡要分析貝恩斯對城市化的態度。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德國基礎教育的變化與工業革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表格“德國普魯士時期小學教育基本情況”可知,從材料的數據可得出德國基礎教育增長迅速,根據材料的時間“1816年﹣1846年”可得出這一時期德國正在開展工業革命,基礎教育的發展是為了滿足工業革命開展的需要,故C項正確;德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不是為了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長率,排除A;德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不是為了推動城市化進程,排除B;德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也不是為了增加勞動就業率,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理解并識記德國工業革命與基礎教育發展。2.【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19世紀前期,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發展迅速。D觀點和理由最合理,故D符合題意;ABC說法錯誤,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的原因和表現。3.【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其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的知識,解題關鍵是解析史料、分析實質。【解答】依據題干材料中的“1851年,英國就業女性達283萬余人,30年后,就業女性達3885萬人”,可以看出: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女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依據題干材料中的“女工約占工業勞動力的25%,分布在紡織、服裝、采礦、造紙、印刷、食品等行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女性就業主要分布在輕工業領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性就業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其根源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向社會工作,B項正確。A項是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與題意無關,應排除;C項與題意無關,應排除;D項與題意無關,應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化國家的變化婦女角色的變化,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4.【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女性生活方式的變化的相關史實,“19世紀末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中“19世紀末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在工業化的影響下,美國社會上形成了女權主義思潮,女性追求自由,希望突破傳統觀念束縛,題干材料中女性改穿更加舒適、實用的褲裝,這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變化,故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男女平等”,排除A項;“理性服裝”是當時社會觀念轉變的結果,與古典復古風格無關,也與戰爭影響無關,排除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女性生活方式的變化的相關史實。5.【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人類交通工具的進步,速度越來越快,聯系快捷。蒸汽機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發明,飛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的發明,故16﹣20世紀中期地球“變”得越來越“小”的直接因素是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的發明等。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的相關史實。【解答】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亦稱“福利國家”制度,大體上包括社會保障和福利補助兩大類,覆蓋社會多個方面,使廣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據“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在加緊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還力圖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國家實施某些社會福利來削弱工人運動。……二戰后‘福利國家制度’最終形成。”可知,其建立的目的是緩和階級矛盾,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史實。7.【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眾多人口涌向城市,進入工廠,城市人口激增,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為了更好的適應工業化的需要,教育的大眾化也隨之發展。環境污染是工業化帶來的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和廢水,嚴重污染了大氣和河流,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圖中的“?”處應該填寫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故D正確;圖片反映的是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擴展,排除AB;圖片不僅反映工業化國家的社會進步,還說明工業革命造成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反映的是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8.【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社會巨變,結合所學即可作答。【解答】歷史學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眾化”“人口數量的激增”等來描述19世紀后期工業化國家的社會巨變。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工業化國家的社會巨變主要表現在:城市化的浪潮、人類生存環境破壞、人口數量激增、教育大眾化等方面。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題干相關內容,尋找共同之處,確定主題。9.【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正確解讀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由“1850至1911年”可以看出,當時世界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響的報紙相繼創刊,如英國的《泰晤士報》、日本的《讀賣新聞》等,1883年創刊的美國《婦女家庭雜志》在1900年發行量即達100萬份之眾”反映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報紙業的發展,種類多,發行量大,閱讀報紙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說明的是工業革命助推社會生活方式更新。故選:D。【點評】本題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能力。10.【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解答本題需正確解讀材料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出現了電力、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部門,并使工業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的主旨,并正確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解答】根據材料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出現了電力、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部門,并使工業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所以出現了電力、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部門,是因為以石油為主的新能源動力得到了應用,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產關系的調整是產業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故B項與題意不符;題干所給材料信息涉及的都是重工業,也正是這些產業的發展,使得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故C項與題意不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機器生產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就出現了,這與材料信息不符,故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城市人口增加;工業產量增加(生產力發展或經濟發展);教育發展;階級轉化。工業革命。(2)環境污染;貧富分化加劇;犯罪率上升。(3)貝恩斯對城市化持肯定態度,雖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但仍極大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分析】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等知識點,學生需識記基礎知識并能分析解決問題。【解答】(1)依據材料一“長期以來英國最貧困的蘭開夏,到19世紀初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其重要城市曼徹斯特到1830年人口由原來的9.4萬躍升到27萬;紡織加工中心布萊德福在飛梭和珍妮機的推動下工廠產量增加600%。一些工人步入中產階級行列,工業家的子女開始進入名牌大學。”可知,城市變化為:城市人口增加,工業產量增加(生產力發展或經濟發展),教育發展,階級轉化。據材料中的時間及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2)依據材料三“……盡管存在著不可爭議的丑惡、污染的天空和駭人聽聞的貧民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發展存在環境污染、貧富分化加劇、犯罪率上升等問題。(3)依據材料“……但這里更是智慧搖籃的組成部分,這些智慧的發明正極大改善著人類的生活。”可知貝恩斯對城市化持肯定態度,雖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但仍極大推動了人類的發展。故答案為:(1)城市人口增加;工業產量增加(生產力發展或經濟發展);教育發展;階級轉化。工業革命。(2)環境污染;貧富分化加劇;犯罪率上升。(3)貝恩斯對城市化持肯定態度,雖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但仍極大推動了人類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工業化國家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等知識點,學生需識記基礎知識并能分析解決問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