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增多:二戰前只有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二戰后在東歐、亞洲、拉美增加許多。2.經互會的建立:1949年,蘇聯與一部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的作用:克服了東歐國家戰后經濟困難,也將各成員國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3.蘇聯模式的推廣:①蘇聯通過經互會將東歐各成員國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②斯大林取消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照蘇聯模式進行全方位的內部改造。4.中蘇互助: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二、蘇聯的改革(一)赫魯曉夫改革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2.改革者:赫魯曉夫3.改革內容: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②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改革重心在農業)4、結果:改革失敗5、評價:取得過一些成效,但是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2.改革者:勃列日涅夫3.改革內容:在經濟上推行 “新政策”。改革重心在重工業。4.改革結果:失敗.5.評價:依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的狀態;(三)戈爾巴喬夫改革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2.改革者:戈爾巴喬夫(上臺時間:1985年)3.改革內容: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沒有取得效果。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到政治方面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 “公開性” 和 “政治多元化”。4.評價:戈爾巴喬夫改革雖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脫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三、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東歐劇變:原因:①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②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出現嚴重問題。③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④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從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2.蘇聯解體:原因:①蘇聯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②戈爾巴喬夫改革推行錯誤路線: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取消蘇共領導地位,主動放棄黨對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直接原因)(新修訂)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④西方的和平演變。結果: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終結。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從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3.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認識: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嚴重挫折,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②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其中必然充滿著艱巨、復雜和曲折。一.選擇題(共10小題)1.“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該制度極其缺乏效能……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 )A.肯定了新經濟政策B.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C.否定了斯大林模式D.肯定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根據蘇聯的統計,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13.7%,僅次于美國的41.9%,位居世界第二。從國內工業產值來看,蘇聯當年重工業達到四分之三,輕工業占四分之一,工業投入占國民經濟總投入的77.4%。材料強調蘇聯模式( )A.使蘇聯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B.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C.造成蘇聯經濟的嚴重失衡D.極大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3.1938年蘇聯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他們常常只工作4~5小時,國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損失幾百萬個工作日和幾十億盧布。材料反映出當時蘇聯( )A.工人階級思想覺悟低下B.工業發展呈現衰退景象C.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初顯4.中外歷史很多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下列事件之間沒有明顯聯系的是( )A 新航路的開辟 明朝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B 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擴張 鄭成功率領軍隊收復臺灣C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D 蘇聯赫魯曉夫在經濟上進行改革 我國取得“兩彈一星”的成功A.A B.B C.C D.D5.“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致勝的利劍。”這一現象得益于( )A.十月革命的勝利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蘇聯模式的推行 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6.“在經濟上,赫魯曉夫建立了地區經濟委員會,給工廠管理者賦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權,并激勵他們提高效率和利潤,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經濟管制。”這表明赫魯曉夫改革( )A.系統糾正了斯大林體制弊B.深刻改變了經濟體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經濟體制D.一定程度上運用了經濟手段7.20世紀80年代,東歐各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改革又出現失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會動蕩不安……與此同時,蘇聯也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材料敘述了東歐劇變的( )A.原因 B.過程 C.目的 D.影響8.九年級某班同學搜集了“鐮刀錘子旗”(蘇聯國旗)與“白藍紅三色旗”(俄羅斯國旗)等相關資料,對蘇聯發展歷程展開探究性學習,其最重要的探究價值在于( )A.認識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B.剖析冷戰形成的內外原因C.理解社會主義陣營的加強D.體會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9.東歐劇變實質上反映了東歐各國( )A.領導人思想發生了變化B.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C.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D.執政黨變成了在野黨10.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說:“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 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 )A.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 B.蘇聯政局動蕩C.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 D.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二.材料題(共1小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91年12月26日,《紐約時報》刊登文章稱,據說斯大林去世后留下兩個信封:一個信封的標簽為“遇到麻煩時打開”,里面有一張紙條寫著“批評我”;另一信封的標簽是“遇到更大麻煩時打開”,信封里的紙條上寫著“像我那樣做”。材料二:史學界對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評價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戈爾巴喬夫啟動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措施不當,因此導致了非其所愿的惡果,這叫好心辦了惡事。另一種認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目的在于搞垮蘇聯……他是蘇聯社會主義事業的叛徒。材料三:東歐國家由于教條主義地襲用蘇聯模式……出現了許多問題和錯誤,這些問題和錯誤當然是導致后來東歐劇變的原因,而產生問題和錯誤的根源在于蘇聯模式。﹣﹣劉祖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哪一蘇聯領導人最終聽取了斯大林的第一個建議?該領導人開展的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戈爾巴喬夫啟動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如何理解他的改革“好心辦了惡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歐劇變的實質是什么?東歐劇變的外因是什么?(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可從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中吸取哪些教訓?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認識。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解答】根據“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該制度極其缺乏效能……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可知,這主要從正面評價斯大林模式的,這表明該學者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蘇聯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的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B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A排除;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C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提煉材料觀點。2.【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蘇聯模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從國內工業產值來看,蘇聯當年重工業達到四分之三,輕工業占四分之一,工業投入占國民經濟總投入的77.4%”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1937年,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因此材料強調蘇聯模式,使蘇聯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故A正確;蘇聯模式的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造成蘇聯經濟的嚴重失衡,都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C;極大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蘇聯模式,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強調蘇聯模式使蘇聯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3.【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蘇聯模式的知識。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解答】根據“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給工業、運輸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他們常常只工作4﹣5小時,白白浪費了其余2﹣3小時的工作時間”可知,之所以出現企業中不安心工作者、懶漢、曠工者和貪圖私利的人,是由于當時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顯現,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勞動熱情,故D正確;題干這一情況的出現與工人階級思想覺悟低下不符,排除A;工業發展呈現衰退景象,表述不符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實,排除B;題干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沒有體現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排除C。故選:D。【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4.【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的開辟、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赫魯曉夫在經濟上進行改革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全球物種的多樣化,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A事件之間有明顯聯系,但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掠奪行列,一度強占了中國的臺灣;清初,在福建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B事件之間有明顯聯系,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C事件之間有明顯聯系,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蘇聯赫魯曉夫在經濟上進行改革與我國取得“兩彈一星”的成功之間沒有明顯聯系,D項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表格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的開辟、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赫魯曉夫在經濟上進行改革的相關史實。5.【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蘇聯模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關鍵詞“1942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蘇聯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蘇聯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的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提升了蘇聯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故C符合題意;題干現象得益于蘇聯模式的推行,十月革命的勝利是1917年,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1921年,都與題干現象無關,排除AB;題干材料反映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與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無關,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蘇聯模式,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得益于蘇聯模式的推行。6.【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以題干材料信息為依托,考查赫魯曉夫改革。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在經濟上,赫魯曉夫建立了地區經濟委員會,給工廠管理者賦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權,并激勵他們提高效率和利潤,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經濟管制。”這表明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運用了經濟手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后開始進行改革。他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把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點:消減農業稅,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增加農業投資,大規模開墾荒地;對工業也進行“手術”;同時,進行政治改革,反對個人崇拜,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等。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打破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赫魯曉夫改革的相關知識。7.【答案】A【分析】本題以20世紀80年代,東歐各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改革又出現失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依托,考查東歐劇變。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東歐各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改革又出現失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會動蕩不安……與此同時,蘇聯也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局勢發生激烈的動蕩,東歐各國的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一事件被稱為“東歐劇變”。材料敘述了東歐劇變的原因。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東歐劇變的相關知識。8.【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蘇聯解體,注意題干材料的正確識讀。【解答】結合所學可知,鐮刀斧錘星旗的降落宣布蘇聯的解體,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國旗升起體現出蘇聯解體后的國家變化,蘇聯解體對于研究歷史的價值在于認識社會主義發展曲折性。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冷戰結束,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問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受到削弱,排除C項;從兩面國旗中無法反映蘇聯的發展演變,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蘇聯解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歐劇變的知識點。【解答】1989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由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東歐劇變性質的把握。10.【答案】D【分析】本題以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某院士的話語為依托,考查蘇聯解體。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我們俄羅斯人以我們自己的沉痛災難為代價,成為耶穌,悲壯地走上祭壇,向世人和歷史宣告:蘇聯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條絕路、死路。”這說明他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經濟上,提出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社會主義”、思想,導致蘇聯思想界極端混亂,但改革沒有受到預期的效果。此后蘇聯的政治體制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二戰后蘇東艱難探索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相關知識。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赫魯曉夫;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2)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為了解決多年累積的社會矛盾;他為了改變蘇聯的危機狀況進行改革,但他的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1991 年年底,蘇聯解體。(3)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4)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分析】本題第一問考查赫魯曉夫改革以及其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問考查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以及導致的結果;第三問考查東歐劇變的實質以及外部原因;第四問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1)根據材料一中“遇到麻煩時打開”“批評我”,結合所學可知,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魯曉夫上臺執政。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因此是赫魯曉夫聽取了斯大林的第一個建議;改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2)結合所學可知,繼赫魯曉夫之后,蘇聯的改革時斷時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政治、經濟已處于危機前的困境。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為了解決多年累積的社會矛盾,戈爾巴喬夫啟動改革;他為了改變蘇聯的經濟狀況進行改革,但他的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1990 年,蘇聯經濟出現嚴重滑坡,消費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同時,蘇聯各民族的積怨被煽動起來,民族之間從群毆、械斗,發展到武裝沖突。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獨立,拉脫維亞等5個加盟共和國也要求退出蘇聯。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3)結合所學可知,20 世紀 80 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全盤否定自身的歷史。此后,東歐政局劇烈動蕩。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由此可知,東歐劇變的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同時,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這是東歐劇變的外因。(4)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可從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中吸取哪些教訓有: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我們的國家更強大,人民生活更幸福。故答案為:(1)赫魯曉夫;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2)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為了解決多年累積的社會矛盾;他為了改變蘇聯的危機狀況進行改革,但他的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1991 年年底,蘇聯解體。(3)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4)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點評】本題將蘇聯的改革和東歐劇變合在一起考查,綜合性強,側重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