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九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共筑生命家園》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理解我國的新發展理念及綠色發展道路,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培養熱愛偉大祖國的家國情懷,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責任意識 :敬畏自然,具有綠色發展理念,初步形成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觀,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擔當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道德修養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知道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設生態文明的措施。 法治觀念 :明確綠色發展的意義,堅持綠色發展道路要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健全人格 :明確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 。 教學 重點 堅持綠色發展道路。 教學 難點 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導入 新課導入;視頻播放-《地球的獨白》 設問:從地球的獨白中,你感受到我們與地球的買系是什么 給你什么啟示 提示:地球與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共筑生命家園, 建設美麗中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授新課 圖片分享:生態問題 思考1:誰是生態問題的“幕后黑手”﹖誰該為其買單 提示:人類。 思考2:自然對人類有什么重要意義 提示:自然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 思考3:如果人類拒絕改變,將會走向怎樣的結局 提示:人類將走向滅亡,最終成為歷史。 思考4: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類和自然是什么關系 提示: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筆記整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因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 自然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 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協調、進度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紛亂”中的有序。 塞罕壩的“前世今生” 歷史上的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后來,由于過度開墾伐木,塞罕壩在百年間由“美麗高嶺”退化為茫茫荒原,黃沙漫漫。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已是“飛鳥無棲樹,黃沙蔽天日”的荒涼景象。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思考:為什么塞罕壩從“美麗高嶺”變成“黃沙漫漫” 為什么它又從“沙地荒原”變回“林海綠洲”﹖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發 提示:塞罕壩變化原因分析 (1)由于過度開墾伐木,對環境肆意破壞,塞罕壩從”美麗高嶺”變成“黃沙漫漫”。 (2)塞罕壩三代林場人植樹造林,大力保護環境,注重生態建設,堅持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使塞罕壩從“荒原沙地”變回了“林海綠洲”。 筆記整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要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余村的“前世”:地處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群山環抱,秀竹連綿,四季常青。20世紀70-80年代,余村為解決溫飽問題,開礦、建水泥廠。后來,余村成為全縣有名的”首富村“,但很快嘗到了苦頭:水泥廠污染空氣,到處是灰;山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炸山開礦導致傷亡事故不斷。余村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村民收入大幅度下降,發展前景一度陷入迷茫。 余村的“今生”: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余村考察,稱贊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長三角游客多,這堅定了余村發展生態旅游的信心。自此,余村封山護林,重新制定發展規劃,把全村化為生態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田園觀光區三個區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圍繞”文創小鎮“、”智慧小鎮“建設,引進無污染、高效益企業,增強發展后勁。余村建成了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生動地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思考1:余村走過兩條不同的致富道路。請你比較一下,兩條路有什么不同 思考2:余村是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的 對我們走綠色發展道路有什么啟示 提示:道路1: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謀求一時的經濟增長。——鼓了“錢袋子”傷了“居住環境" 道路2: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走綠色發展之路。——既獲得了經濟效益,又獲得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筆記整理: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要求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堅持綠色富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堅持綠色惠民,將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日習語:要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從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動力。——習近平 你知道哪些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呢 筆記整理: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要求 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 知識拓展:建設美麗中國,青少年應該怎樣做 ①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 ②積極宣傳生態環境知識,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 ③依法保護環境,善于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④正確行使公民的監督權,為保護環境建言獻策。 ⑤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安吉縣余村考察時說:“這里的山水保護好,繼續發展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余村生動的范例啟示我們在經濟發展中應樹立 ( ) A.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發展理念 B.把發展放在第一位、環保次要的理念 C.綠色、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D.把經濟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理念 2.我國多個城市相繼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這些城市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的個人或單位給予處罰。對此規定,下列看法正確的是 ( ) A.反對。教育一下就可以,不必小題大做 B.反對。該規定對改善環境沒有任何意義 C.贊成。環境保護離不開嚴格的法律和制度 D.贊成。從此可以杜絕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 3.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的“美麗資源”,寧波盤活農村閑置民房、集體用房以及空置廠房等沉睡“資產”,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農業體驗等新業態,讓綠水青山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和鄉村跨越趕超的“引擎”。寧波鄉村的轉變生動地詮釋了 ( ) 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③嚴格的制度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統一關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與20年前相比,世界越來越綠了。而中國的造林行動是主要的貢獻之一。塞罕壩沙地不再是“飛鳥無棲樹”,庫布齊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黃河也不再是“萬里沙”……這一系列“綠色奇跡”讓世界刮目相看。這些生態建設成就反映了我國 ( ) ①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②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③建設生態文明,暫時限制經濟發展 ④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戰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