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中歷史學科教學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本課試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基本教學方法,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具體的任務為主線,將教學內容巧妙地串聯到單個任務中,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呈現的特征,加深對北洋時代的認識。本課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注重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設計五個緊密圍繞“北洋時代”這一主題的任務,以報刊史料為主要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學生深入研讀史料的基礎上,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培養歷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提升。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1.教材地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復雜多變的階段,它承接了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開啟了國民黨統治時期之前的一個重要過渡。這一時期,政治上的軍閥割據、經濟上的初步現代化嘗試、文化上的新舊沖突與融合,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篇章,對于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本課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作為理解中國近代政治演變、經濟發展及文化轉型的關鍵一環。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啟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是學生全面把握中國近代史脈絡的重要節點。2.教材特點:本課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定時期的政治風云、經濟變遷和文化轉型,展現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復雜的社會面貌。3.教材內容:本課主要分為四個子目,即“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四個子目,第一子目以時間為線索介紹袁世凱是如何走上復辟帝制之路的以及革命黨人的抗爭,第二子目介紹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各派系的紛爭,第三子目主要介紹中華民國建立后,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的新發展、新現象,第四子目敘述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進程,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北洋時期的社會風貌。學生情況分析1.已有: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和袁世凱稱帝、軍閥割據、新文化運動有大致了解;同時,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渴望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探究等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思維上已經由形象思維轉向以抽象思維為主過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角度、有條理地分析問題。 2.未有:初中教科書中直接以《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這種帶有結論評價性質的標題,往往會讓學生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認識停留在刻板的一面,不能形成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的全面、客觀認識。同時高一學生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部分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性太重,面對問題很難有自己的思考,面對新知識更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3.措施:把握材料的多樣性,以報刊史料為主線,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教學方法,多方位搜集《申報》、《新青年》等史料,幫助學生形成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面貌的多角度認識,培養學生史料分析、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放在整個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時空下歸納其發展脈絡,培養學生用長時段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1.總體目標: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變化。2.通過時間軸、歷史圖片和文字史料,梳理民國初年專制與共和爭鋒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認識到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通過文字、圖片、圖表等史料,認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點及社會生活出現的新變化,能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通過閱讀和分析多種類型的史料,認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主要內容,了解報刊史料的特點,能夠辯證地、客觀地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5. 能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辯證分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征,加深對家國命運的共鳴,激發社會責任感,深思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狀況;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及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二)教學難點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和互動探究學習相結合。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本課教學的實際情況,本課使用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導學法、講授法等方法。板書設計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行為】提問學生:提到北洋時代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出示材料: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一個說真話的時代,一個出大師的時代。 ——陳欽《北洋大時代》【教師總結】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北洋時代的特點,即“混亂中蘊含變化,變化中孕育新生”,那么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認真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閱讀材料,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提取出北洋時代的大致特點。 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總體特點,幫助學生建立“北洋”初印象。一、亂局:專制與共和的爭鋒 1895年,袁世凱為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其后,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軍事集團。由于其長期擔任北洋大臣,因此這個軍事集團通常被稱為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執政時期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時間從 1912 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到 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任務1:結合材料及課本,梳理民初專制與共和爭鋒的基本史實·第一次爭鋒:復辟帝制與革命戰爭【教師行為】出示任務1,給出時間軸和相關史料,讓學生結合課本,梳理出民初專制與共和的第一次爭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梳理歸納,對重點歷史事件如袁世凱如何通過小站練兵擴充兵權到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過程、二次革命的前因后果及其性質、《中日民四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以及袁世凱復辟帝制實行專制和革命黨人為了維護民主共和進行的護國戰爭進行詳細講解?!窘處熜袨椤? 提出問題思考1:結合材料,分析歸納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材料一: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正義所至,何堅不破?愿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孫中山:《討袁檄文》,載《生活日報》,1914年6月3日。材料二:民心大為震動深恐將見兵禍連,日來移徙之風復熾?!逗敝只庞酢?,載《申報》,1916年4月22日。材料三:傳諭在京之各陸軍軍官等,均須將本人顏面拍照小影呈交部中,以備查核真偽。預防其中有暗懷反對政府思想而脫走者?!蛾戃姴咳【嗆姽佟罚d《申報》,1916年2月14日。材料四:袁總統預定于陽歷二月初旬登極今復決定延期?!稏|方通訊社電》,載《申報》,1916年1月22日?!窘處煔w納總結】1.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復辟帝制違背歷史潮流2.群眾基礎比較薄弱,軍閥內部矛盾激化3.國際支持瓦解,革命派的努力·第二次爭鋒:軍閥混戰與護法運動【教師行為】出示“北洋軍閥割據勢力圖”,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完成表格內容,并基于此結合地圖講解三次戰爭(直皖戰爭,兩次次直奉戰爭)【教師行為】教師給出時間軸和相關史料,讓學生結合課本,梳理出民初專制與共和的第二次爭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梳理歸納,對重點歷史事件如府院之爭的背景、過程及其實質、張勛復辟、護法運動等基礎史實進行講解,通過出示相關的文字和漫畫材料,并對其進行解讀,加深學生對這些基本史實的理解和認識。【教師行為】 提出問題思考2:結合所學及材料,歸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材料一:1916年至1928年,共發生140余次戰爭,如將小規模武裝沖突算在內,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0余次。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二: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如諸侯相侵伐也?!d《申報》,時評欄目【教師歸納總結】1.民初假共和掩飾下的軍閥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交替出現,造成政治動亂、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2.革命黨為維護辛亥革命進行的斗爭,均以失敗告終。 閱讀教材,嘗試用時間軸梳理袁世凱復辟帝制和革命黨人維護共和的主要政治事件,基于教師的講解能夠理解并歸納這些事件反映的本質問題。結合材料,思考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并加以歸納總結。根據圖片和教材內容,結合教師的講解完成表格,并跟隨教師的思路一同思考結合教材、史料、圖片梳理專制和共和第二次爭鋒的過程,能夠認識到這一時期革命黨人為維護共和所做出的努力。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思路嘗試解讀報刊史料上的圖像及文字材料,結合時間軸梳理基本史實,能夠從當時以及今人的評價中,歸納總結初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 通過閱讀教科書自主梳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專制與共和爭鋒的基本史實,幫助學生形成對這一時期北洋軍閥統治的政治印象,培養其時空觀念。采用解讀材料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加深學生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的認識,提升對歷史的認知和解釋能力。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學生能了解北洋軍閥時期各主要軍閥以及它們的勢力范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一時期軍閥之間的割據。對表格的填寫,能夠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做到鞏固基礎,為之后梳理專制與共和的第二次爭鋒的史實做鋪墊。進一步學生加深對這一時期北洋軍閥統治的政治印象,培養其時空觀念。幫助學生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及剖析史料,得出這一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征,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政治特征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二、變局:經濟與社會的變遷 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我想會是“亂”,但是在這樣“混亂”的政治環境下,經濟和社會領域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任務2:結合所學知識及課本,梳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概況【教師行為】出示任務2,讓學生結合課本梳理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狀況,并請同學代表回答。思考3:結合材料,分析歸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統治,為私人資本尤其是中小資本開辦企業解除了來自封建制度的許多束縛……軍閥連年混戰,政權頻繁更迭,則極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對于經濟的控制力,為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赔\《中國近代經濟史概論》材料二:從1912-1916年間,北京政府所頒發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96項之多。 ——張靜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材料三:夫吾國民以實業救國,不啻以實業自救。何以故?吾國民生計之艱,至今日而極矣?!蚴垢饔新殬I,人人皆能獨營生活,則社會之凋敝當不復如此之甚矣?!秾崢I救國論》,載《愛國月報》,1915年第1期。材料四:天津各校昨接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同人來函云,敬啟者:“日前各校代表在天津會議,一致表決維持國貨,為積極就往之舉,敝校已將草章擬就,特呈貴校察閱。” ——《提倡國貨之公函》,載《益世報》,1918年6月15日?!窘處煔w納總結】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束縛和障礙;2.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3.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4. 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抵制日貨,提倡國貨;5.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窘處熜袨椤? 提出問題思考4:結合材料,歸納概括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教師歸納總結】1.地域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地區;2.產業結構畸形: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緩慢;3.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4.資金技術薄弱,依賴世界市場。任務3:說明以下材料反映的內容,并為其擬定一個新聞主題【教師行為】 出示任務3,并給出相關材料。歸納主題(教師示例):移風易俗,文明開化 認真閱讀課本,結合課本,用圖表的方式梳理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并積極起來回答問題。仔細閱讀并分析文字和圖表史料,認真思考民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認真閱讀并分析材料,思考并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師提出的任務,認真完成,提煉每一則新聞素材的內容,基于對整體把握,提煉這幾則史料反映的新聞主題。 幫助學生再一次梳理課本,回顧所學知識,運用圖表的方式梳理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形成直觀化、形象化的認識。通過對報刊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特點類”問題的做題能力,幫助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歸納總結常見題型的做題方法。通過對報刊史料的主題的概括,能夠以小見大,從報刊的歷史中窺探出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從而得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生活的特征。三、新局:思想與文化的覺醒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其思想領域也出現了新的發展。任務4:結合教材,歸納概括這一時期思想覺醒的背景及概況【教師行為】出示任務,給出角度,提示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三個角度歸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梳理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狀況?!窘處熜袨椤? 出示材料,并提出問題:思考5: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思考6: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 【教師行為】出示材料,給出報刊史料中記載的當時人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教師引導分析】杜亞泉對于新文化運動中關于東西文化的問題持調和主張,倡導中西文化的融合,而李大釗是持激烈反調和的一派,主張對舊思想舊傳統進行根本的拋棄。從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出二者對待新文化運動的評判。但是,歷史評價要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報刊史料主要指中國本土報刊及在華外報,是人們對近現代報紙及期刊上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的統稱。屬于一手史料,史料翔實,并且有時還記載了官方的文本,但是其內容龐雜、分散,且其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是當時人出于自己時代和立場上對事件做出的記載或評析,采用當時人的評論站在今天的角度來分析新文化運動的評價,不符合唯物史觀。無論是《東方雜志》還是《新青年》都是當事人在那個時代和環境下對新文化運動的看法,受到時代、階級等局限性,因此,除了要結合當時的報刊史料之外,要輔助以其它類型的史料綜合分析和歸納?!窘處熆偨Y歸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積極:①傳播民主科學,推動思想文化革新②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的延續,打擊封建思想,推動社會轉型③促進白話文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基。局限性:①局限于知識界,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②對西方和傳統文化的看待存在絕對主義傾向。 認真閱讀課本,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文化運動產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概況。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能夠充分地解讀材料,嘗試挖掘每一個報刊史料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歸納總結出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能夠通過對當時人對新文化運動的看法為切入點,來進一步加深對報刊史料的認識,理解報刊史料的優缺點。能夠結合教師給出的多種類型,不同時代立場的史料中,辯證地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提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引用與新文化運動密切相關的《青年雜志》的相關史料,加深學生對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內容的內涵的理解。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鍛煉學生對史料解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史料的辨析、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從而通過不同類型史料的運用,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達成教學目標。課堂小結 任務5:歸納總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教師行為】 出示任務5,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 學生進一步歸納理解北洋時代的階段特征,感悟中國近代史的曲折與發展。 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階段特征,加深對家國命運的共鳴,激發社會責任感,深思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課后作業 以歷史小論文的方式作為課后作業,既能起到讓學生再次回顧本課知識加深對本課內容理解的作用,同時又能夠補充材料,讓學生理解北洋時代在近代歷史中的作用,涵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課是統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第19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在課程設計中,我以“亂局、變局、新局”為主題,結合報刊史料等多種類型的史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串聯起本課,將課程分為三大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加深對北洋時代的認識,因此本課在設計中既有亮點,但同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本課在架構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1.亮點(1)本課程設計思路來源于2024年新課標卷高考題的開放性試題,目的是在于讓學生能夠拓展視野,加強對不同類型史料的認識,讓史料為教學服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突出運用了多種報刊史料如《申報》、《青年雜志》、《愛國月報》、《益世報》等,包括文字史料和報刊中的圖像史料,同時輔以其他多種類型的史料,在日常教學中與高考銜接,同時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2)本課在教學環節中采用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本課程內容相對簡單,課本邏輯也比較清晰,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不足(1)報刊史料內容龐雜,因此在史料選取和分類方面仍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2)在此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應當將“北洋時代”放到整個近代史的主線中進行考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中華民族為實現近代化而進行的曲折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更好地涵養家國情懷。(3)本課程內容簡單,但是涉及到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相對較多,因此如何把控課堂時間的分配,應當是在之后教學實踐中思考的方向。作為新版統編高中歷史課程,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思維還是教師的授課思維都應發生轉變。多讀史料、多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史料、多分析實物資料,培養學生對資料的解讀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及史學綜合素養,是每個青年歷史教師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以上內容及本課教學設計是我目前能夠想到的比較合理且有實踐性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仍很多,還望老師批評指正!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