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4海水的運動與海氣相互作用【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4海水的運動與海氣相互作用【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4海水的運動與海氣相互作用【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解析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運用圖表,分析海一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都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能結合具體案例,認識海水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認知:能掌握不同海區洋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綜合思維:能結合圖文材料,綜合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及其產生的影響。
地理實踐力:能繪制大洋環流模式圖或某海區洋流圖。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海水的運動、海氣相互作用
新高考 2024 廣西卷第19題、安徽卷第14題、浙江卷24-25
2023 廣東卷第19題、海南卷18、19題、北京卷5-6題
2022 浙江卷第3-4題、山東卷14題、廣東卷第10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海洋微觀區域或者某種海洋生物洄游活動為情境切入,以微觀區域示意圖和海洋探測數據圖表為載體,主要考查海浪和潮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洋流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等內容;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新趨勢:近三年考查海洋海浪和潮汐內容較少,但是24年廣西卷考到波浪能開發利用及海洋空間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4年安徽考到潮差、厄爾尼諾現象、23年海南卷考到風暴潮、臺風等新內容,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2.備考建議
備考過程中要結合時事或者真實生活情境,運用海水運動及其海一氣相互作用等相關理論等解釋各種水方面的地理現象,學會舉一反三。并且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
知識點一:海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長、波高來描述。
2.類型
(1)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海浪,由 風力作用形成。風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嘯:海底 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會引起海水的波動,甚至形成巨浪,這種巨浪稱為海嘯。
(3)風暴潮: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稱為風暴潮。
嚴重風暴潮的形成條件:①強烈而持久的向岸強風 ②地形平坦 ③同時發生天文大潮
3.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影響 舉例或說明
人們在海濱和海上活動需要密切關注海浪預報,選擇適宜活動的海浪條件 ① 沖浪 運動需要較高的浪高來增加挑戰性 ②捕撈、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動應避開 大 的海浪
海嘯 和 風暴潮 能量巨大,往往給沿岸地區帶來災難性后果 對 船只航行 、 海上勘探 等活動不利,毀壞 沿海建筑 等
海浪是塑造 海岸 地貌的主要動力 ①塑造各種海岸地貌,如海蝕崖、海蝕柱等 ②人們通過 工程措施 和 生物 措施來減緩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如 修建海堤 (為工程措施)、種植 海岸防護林 (為生物措施)等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可用于 發電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圍廣等優點,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但波浪能不穩定,開發難度大
影響海洋環境 有利于污染物的 擴散 和 水質凈化 ,或可導致海洋污染加劇
例題:
(24-25高二上·河北張家口·開學考試)下圖為中國沿海年平均波浪能密度等值線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中國大陸沿海波浪能最匱乏的海域是( )
A.南海近岸 B.東海近岸
C.黃海近岸 D.渤海近岸
2.導致該海域沿海波浪能匱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風速較小 ②年平均溫度較低
③海水深度較小 ④海域較為封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我國開發沿海波浪能有利于( )
①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②增加遠洋資源種類
③利用海洋空間資源 ④創新我國海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B
【解析】1.由圖可知,渤海近岸海域波浪能密度小于1kW/m,是我國沿海波浪能最匱乏的海域。故選D。
2.渤海海域位于我國北部,冬季受冬季風影響顯著,風速較大,①錯誤;年平均溫度低與波浪能無關,②錯誤;海域較封閉,大陸架寬淺,海水深度較小,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較小,③④正確;故選B。
3.我國開發沿海波浪能有利于利用海洋空間資源,增加我國能源供給,波浪能作為新能源,其開發可以創新我國海洋科技,③④正確;波浪能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無關,①錯誤;波浪能屬于能源,在近海開發,對增加遠洋資源種類無作用,②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潮汐
1.概念:海水的一種 周期性漲落現象。白天的海水漲落為 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為 汐 。
2.成因: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
3.變化規律及人類的利用
潮汐現象 發生時間 對應月相 形成原因 人類的利用
日變化 每天兩漲兩落 月球引潮力 ①潮間帶 采集 和 養殖 ②潮間帶 風 能發電 ③引海水 曬鹽 ④沿海 港口 建設和 航運 ⑤利用潮汐 發電 ⑥利用潮汐現象發展 業。如錢塘江大潮。
月變化 大潮 農歷 初一 和 十五/十六 前后 新月 、 滿月 日與月引潮力疊加
小潮 農歷 初七 、 初八 和 二十二 、 二十三 上弦月 、 下弦月 日與月引潮力相互削弱
例題:
【答案】4.C 5.D
【解析】4.讀表可知:初一12:51為滿潮時間,且滿潮水位會大約保持1小時不變,因此推測初一13:00仍處于滿潮,C正確,排除ABD。故選C。
5.讀表可知,初二13:39為滿潮,而滿潮為潮汐時海水水位最高時且滿潮和枯潮水位會大約保持1小時不變,因此推測初二13:00、初二13:40水位較高不適合趕海,排除AB。同理初三2:27為滿潮,因此可排除初三2:30,C錯誤。而初三8:15為枯潮時間,因此初三8:20水位低,適合趕海,D正確。故選D。
知識點三:洋流
1.分布規律
海區 影響因素 流動方向
中低緯度海區 盛行風、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 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 逆時針方向
40°S~60°S附近海區 南極大陸外圍,海面廣闊,終年受西風影響 自西向東流動
北印度洋海區 季風、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 季風環流:冬季呈逆時針,夏季呈順時針
2.洋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影響氣候:
①影響全球熱量平衡: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傳輸熱量;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輸送海冰和冷水;使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大幅度減小,在冬季更為明顯。
②對大陸沿岸影響:暖流所經海面及附近地區氣溫偏高,空氣暖濕,易形成降水(增溫增濕);寒流則是降溫減濕。
(2)影響海洋生物分布:
①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擾動強烈,沉淀于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為餌料的魚類聚集,形成大漁場。
②秘魯沿海:東南信風吹拂,表層海水偏離海岸,深部冷水帶著海底營養物質上涌,形成漁場。
(3)影響海洋航行:
①順洋流航行可節約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②洋流從北極地區帶來的冰山對航行構成威脅。
(4)影響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例題:
(24-25高一上·全國·單元測試)下圖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關于洋流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B.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C.中低緯大洋西側為暖流,東側為寒流
D.30°N附近海域洋流為寒流
7.墨西哥灣(甲處)海底石油發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快受到污染的是( )
A.亞洲東海岸 B.非洲南部沿海
C.歐洲西海岸 D.南美洲東海岸
【答案】6.C 7.C
【解析】6.讀圖可知,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順時針流動,A錯誤;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逆時針流動,B錯誤;中低緯大洋西側為暖流,東側為寒流,C正確;30°N附近海域西岸為暖流,東岸為寒流,D錯誤。故選C。
7.據圖中洋流圈的流向,甲處石油泄漏,歐洲西海岸最可能受到污染,C正確;不會影響到亞洲東海岸、非洲南部沿海,南美洲東海岸影響時間較晚,排除ABD。故選C。
知識點四:海氣相互作用
1.海—氣間的水分交換
(1)海洋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
(2)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分交換。
2.海—氣間的熱量交換
(1)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把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為大氣運動提供能量,驅使大氣運動。
2)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動表層海水運動。
3.實現途徑
海—氣相互作用通過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驅動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傳輸,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1.厄爾尼諾現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
2.拉尼娜現象: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降低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
圖示
影 響 洋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減弱;赤道逆流增強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于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赤道逆流減弱
東南信風 弱 強
太平洋水溫 太平洋西岸降低,東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東岸降低
影 響 天氣 氣候 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高,云量減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低,對流活動加強,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例題:
(24-25高二上·全國·課后作業)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溫度為29~30℃,中、東太平洋一般為23~30℃。當熱帶東風減弱甚至吹西風時,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便會異常升高。完成下面小題。
8.水溫出現異常升高的現象是( )
A.太陽輻射加強 B.黑子活動的影響
C.厄爾尼諾現象 D.拉尼娜現象
9.此現象產生的危害有( )
A.全球出現洪澇災害
B.全球氣候異常干旱
C.東太平洋秘魯干旱地區頻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發生嚴重干旱,森林火災頻發
D.不會造成災害
10.海水熱能支出主要用于( )
A.海水放出的熱輻射 B.海水蒸發消耗的能量
C.海底火山噴發消耗的能量 D.海水運動消耗的能量
【答案】8.C 9.C 10.B
【解析】8.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東太平洋海區氣溫異常升高的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C正確;同一緯度,太陽輻射差異小,A錯誤;黑子活動對水溫影響小,B錯誤;拉尼娜現象是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降溫,D錯誤,故選C。
9.由于信風減弱,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便會異常升高,上升氣流旺盛,東太平洋秘魯干旱地區頻降暴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水溫相對較低,盛行下沉氣流,發生嚴重干旱,森林火災頻繁,C正確,D錯誤;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對太平洋東西兩岸地區產生影響,全球不同區域出現的旱澇災害情況不一樣,AB錯誤,故選C。
1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水熱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陽輻射,主要支出是蒸發耗熱,B正確;海水放出的熱輻射不是海水熱能的主要支出,A錯誤;海底火山噴發消耗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C錯誤;海水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天體之間的引力、風等,D錯誤,故選B。
綜合分析海霧的形成與洋流的關系
1.低緯寒流流經海區
低緯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有寒流流經海區,沿海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凝結形成霧。如秘魯沿海多霧與秘魯寒流有關。
2.寒暖流交匯處海區
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夏季時,這股水汽更加濕潤)。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由于接觸冷卻作用,下部溫度降低,形成逆溫結構,進而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
3.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
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如冬春季節北太平洋暖流流經海域多霧。
漁業資源豐富或貧乏的原因分析
角度 答題角度
生存空間 河道寬闊/河(湖)面廣闊/大陸架廣闊,生存空間大;天敵少
水溫 水溫高,適宜魚類繁殖,生長快/水溫低,生長慢;結冰期長,存活率低;冷水性魚類適宜水溫較低的環境
光照 大陸架海域/水域較淺,光照充足
鹽度 淡水魚類喜低鹽水域;咸水魚類喜高鹽水域
餌料 藻類豐富提供餌料;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匯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利于浮游生物生長,餌料豐富
【基礎】
(24-25高一上·全國·課前預習)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甲洋流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是( )
A.降溫減濕 B.降溫增濕 C.增溫增濕 D.增溫減濕
有關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寒流降溫增濕,暖流增溫降濕
B.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溫度水平差異大,引起空氣強烈上升,產生暴雨現象
C.北太平洋漁場和秘魯漁場均處于寒暖流交匯處
D.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
【答案】1.C 2.D
【解析】1.讀圖可知,甲洋流由低緯流向高緯,為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C正確,排除ABD。故選C。
2.聯系已學可知,寒流對沿岸的氣候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A錯誤;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溫度水平差異大,易產生海霧,但交匯處可能水溫較低,不一定會引起空氣強烈上升,產生暴雨現象,B錯誤;秘魯漁場位于南太平洋且處于上升補償流處,C錯誤;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D正確。故選D。
(24-25高三上·山東日照·開學考試)巴芬灣位于北美洲東北部巴芬島與格陵蘭島之間,通過戴維斯海峽和大西洋相通,其兩側海水性質存在明顯差異。1616年5月,為探尋北極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從戴維斯海峽進入海灣,沿格陵蘭島西岸北上,歷經3個月完成了環繞巴芬灣一周的航行。下圖示意巴芬灣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威廉·巴芬環灣航行途中( )
A.北上時順風逆水 B.北上時逆風逆水
C.南下時逆風順水 D.南下時順風順水
4.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 )
A.鹽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發更少 D.結冰更早
【答案】3.D 4.A
【解析】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芬灣東側海域洋流是從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巴芬灣西側表層洋流受極地東風影響,為由北冰洋巴芬灣西部沿著巴芬島向南流的洋流,為寒流,因此,威廉·巴芬環灣航行途中,北上時逆風順水,南下時順風順水,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根據圖文材料信息可知,巴芬灣的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是從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增溫作用,蒸發更多,向大氣輸送水熱多,表層海水鹽度較高,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三上·全國·單元測試)洋流對海洋漁業資源分布影響極大,寒暖流交匯和上升流地區都形成了世界大型漁場,下圖示意某洋流區域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圖中寒流是世界上著名的寒流,其中各段寒流位于東南信風帶的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①~③段 D.僅第③段
6.圖中海水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為魚類提供了大量的餌料,主要是受( )
A.水平風海流的影響 B.垂直補償流的影響
C.地中海密度流的影響 D.西風漂流逆流的影響
【答案】5.A 6.B
【解析】5.圖中寒流是秘魯寒流,東南信風的影響范圍主要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之間,也就是圖中赤道和30°S緯線之間的范圍,對應①~②段,②~③段主要受盛行西風的影響。排除BCD,故選A。
6.南美洲西岸秘魯上升流屬于補償流,成因是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近岸的表層海水被吹向大洋中心,從而使得近岸深處的海水上升補充,從而形成了垂直補償流,將深層海水養分帶到表層,使表層海水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B正確,排除ACD,故選B。
(24-25高二上·全國·課前預習)讀某海域洋流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7.圖示洋流出現的時間主要是( )
A.3~5月 B.6~9月
C.10~12月 D.12月~次年2月
8.圖中M處海水常年向西流,但流速夏季較小,冬季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冬季,日本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B.冬季,赤道逆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C.冬季,北赤道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D.冬季,南赤道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答案】7.B 8.C
【解析】7.圖示地區為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風洋流,6~9月,該海區盛行西南季風,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B正確, ACD錯誤。故選B。
8.根據圖上信息可知,M處位于馬六甲海峽,其海水運動受印度洋與太平洋洋流系統的雙重影響。冬季北赤道暖流與冬季風吹拂下形成的季風洋流流向一致,相互疊加,導致M處海水流速較快;夏季兩者流向相反,M處海水流速較慢,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2-23高二下·廣西南寧·期中)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圖)的海冰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海冰的多少與厄爾尼諾現象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爾海( )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升高
C.溫度、鹽度均較低 D.溫度、鹽度均較高
10.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 )
A.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干旱加劇 B.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減小
C.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增強
【答案】9.B 10.B
【解析】9.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威德爾海位于南半球,與2~3月夏秋季節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爾海水溫更低,海水結冰,海冰鹽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鹽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
10.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冰退導致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應北上的水流轉而進入德雷克海峽,使秘魯寒流變弱,使東太平洋表面海水變暖,減弱沃克環流,使堆積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東流,引發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水溫異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溫異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降水多,A錯;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變小,B正確;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上升氣流減弱,降水偏少,C錯;由于秘魯寒流和東澳大利亞亞暖流減弱(東南信風減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也隨之減弱,D錯。故選B。
【提升】
(24-25高二上·山東煙臺·階段練習)北部灣海區存在明顯的季節性洋流。下圖示意北部灣表層洋流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北部灣洋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海水溫度 C.大氣環流 D.海陸輪廓
12.圖中漁業資源較豐富的是( )
①甲地夏季 ②乙地夏季 ③甲地冬季 ④乙地冬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12.B
【解析】11.由于北部灣海區較為封閉,在海岸線的約束下,表層海水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整體呈現順時針流向,冬季受東(偏)北季風影響,整體呈現逆時針流向,所以北部灣海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亞洲季風環流),C正確。地轉偏向力、該地的地形和海陸輪廓均都不會有季節性變化,故不是影響北部灣海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因素,ABD錯誤,故選C。
12.結合所學可知,漁業資源在寒暖流交匯處或者上升流處更豐富。圖示甲乙區域沒有寒暖流交匯。當一地區盛行離岸風時,會形成上升補償流,導致底層營養物質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漁業資源豐富,讀圖可知,夏季時,該地盛行西南風,西南風對于甲地來說是離岸風,故甲地夏季漁業資源豐富;同理,冬季時,該地盛行東北風,東北風對于乙地來說是離岸風,故乙地冬季漁業資源豐富,①④正確,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4-25高二上·山東濰坊·階段練習)讀日本1月等溫線和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面小題。
13.影響此時圖中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陸位置、洋流 B.太陽輻射、地形 C.太陽輻射、洋流 D.海陸位置、地形
14.降水量圖例①②③的數值大小關系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②
【答案】13.A 14.B
【解析】13.從圖中等溫線可以看到,圖中等溫線彎曲部分位于陸地上,陸地中部氣溫的差別主要是由于海陸位置不同,1月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等溫線向低緯度彎曲,同緯度太陽輻射差異較小,故等溫線彎曲并非太陽輻射因素,BC錯誤;受暖流影響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明顯,故還有洋流因素,島嶼面積較小,地形差異對等溫線的影響遠小于洋流,A 正確,D錯誤。故選A。
14.日本冬季吹西北風,降水主要來自西北風越過日本海帶來的濕潤氣流,并受到地形的影響,在西海岸地區形成地形雨;東南坡為背風坡,降水少,故①位于西側降水最多,③位于東側降水最少,降水量圖例①②③的數值大小關系是①>②>③,B正確,ACD錯。故選B。
(24-25高三上·吉林白城·階段練習)受各種水系綜合作用的影響,東海北部特別是長江口及其外海區域生態系統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頻繁,如下圖所示。研究發現,9月長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9月長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主要影響因素是( )
A.上升流 B.黃海沿岸流 C.長江徑流 D.黑潮近岸流
16.長江口處形成上升流區,最可能是因為( )
A.有洋流經過 B.大陸架淺且寬闊
C.離岸風強盛 D.海水垂直溫差大
17.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漁業資源最為豐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9月長江徑流量大,且水溫較高,大量淡水流入長江口及附近海域,使其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C正確;上升流會導致底層冷海水上泛,不會形成表層高溫低鹽水,A錯誤;黃海沿岸流為寒流,會使表層水溫降低。黑潮近岸流為暖流,會使表層海水鹽度升高,BD錯誤。故選C。
16.由圖可知,長江口處有黃海沿岸流經過,其帶走該海域表層大量海水,底層海水上升補充,形成上升流,A正確;大陸架不是導致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素,B錯誤;9月為當地夏季,該地盛行向岸風,C錯誤;海水垂直溫差大不是導致上升流形成的原因,D錯誤。故選A。
17.由圖可知,②地位于長江口處的上升流區,上升流將底層營養物質攜帶至表層,且長江徑流的注入也帶來一部分營養物質,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充足,漁業資源豐富,B正確;①③④處沒有上升流,營養物質較少,漁業資源較少,ACD錯誤。故選B。
(24-25高二上·全國·課后作業)圖甲中的沙漠是被稱為“世界干極”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但是這里生活著100多萬人,而且每隔一段時間,“沙漠開花”(即沙漠中的種子發芽)往往會和厄爾尼諾現象相伴發生。圖乙為西澳大利亞沙漠圖,該區域人煙稀少。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8.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降水更少,下列關于其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阿塔卡馬沙漠距赤道較遠,上升氣流較弱
②阿塔卡馬沙漠受地形的影響更明顯
③西澳大利亞沙漠受東南信風控制的時間更短
④西澳大利亞沙漠受寒流的影響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厄爾尼諾現象和“沙漠開花”往往同時出現,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 )
A.該地氣候變暖 B.山區融水增多
C.該地降水增多 D.晝夜溫差增大
20.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阿塔卡馬沙漠有高山冰雪融水,綠洲農業較為發達
B.智利國土面積狹小,人口數量大
C.西澳大利亞沙漠地區資源貧乏
D.西澳大利亞沙漠肉食動物較多
【答案】18.D 19.C 20.A
【解析】18.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降水更少,是因阿塔卡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響,上升氣流較弱,①錯;阿塔卡馬沙漠南北狹長,受地形的影響更明顯,②對;西澳大利亞沙漠受地形影響小,受東南信風控制的時間較長,③錯;西澳大利亞沙漠沿岸寒流勢力較弱,受寒流的影響更小,④對。綜上所述,②④正確,D對,排除ABC。故選D。
19.厄爾尼諾現象導致該地氣候異常增溫,不是氣候變暖,A錯;厄爾尼諾現象和“沙漠開花”往往同時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該地沿海地區異常增溫,上升氣流增強,導致該地降水增多,植物生長水源增多,C對;沙漠開花原因是該地降水增多,B錯;降水多,陰天多,晝夜溫差減小,D錯。故選C。
20.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阿塔卡馬沙漠有高山(安第斯山脈)冰雪融水,綠洲農業較為發達,A對;智利國土面積小,不是人口數量大的原因,B錯;西澳大利亞沙漠地區水資源乏,礦產資源豐富,C錯;西澳大利亞沙漠肉食動物較少,D錯。故選A。
【真題】
(2024·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層海水鹽度和洋流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從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層海水鹽度( )
A.持續升高 B.持續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2.圖中洋流屬于( )
A.西風漂流 B.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C.中低緯海區大洋環流 D.中高緯海區大洋環流
【答案】21.C 22.B
【解析】21.據圖可知,河口處出現37‰的鹽度數值,阿拉伯海也出現37‰的鹽度數值,而兩者之間的海域鹽度最大處是39‰,所以,從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層海水鹽度先升后降,C正確,故選C。
22.圖中洋流位于北印度洋,該洋流流向為自西南向東北,與北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風方向一致,屬于北印度洋季風洋流,B正確。該處緯度較低,位于北半球,而西風漂流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A錯誤;北印度洋季風洋流不屬于中低緯海區大洋環流,C錯誤;該海域基本上都在30°N以南,且往北為陸地,不會出現中高緯海區大洋環流,D錯誤。綜上所述,ACD錯誤,故選B。
(2024·安徽·高考真題)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如圖為2024年4月上海堡鎮、蘇州滸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該月,堡鎮月平均潮差明顯大于天生港,主要原因是( )
A.天生港處河道較窄,涌浪堆積較高 B.堡鎮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風力較弱
C.堡鎮與天生港所受日月引潮力差異大 D.堡鎮至天生港段潮水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
24.天生港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潮差為該月最大。該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關系可示意為( )
A. B.
C. D.
【答案】23.D 24.C
【解析】23.根據題干可知,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天生港河道較窄,涌浪堆積較高,潮差應該較大,而本題較小,A錯誤;該月為4月,兩地均不受副高控制,受副高影響較小B錯誤;兩地距離較近,受引潮力影響接近,C錯誤;堡鎮位于長江口,天生港位于長江口內部,該段潮水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使得天生港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高差并不顯著,D正確。故選D。
2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日點位于1月初,而本題時間為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故應在順地球公轉的近日點之后, AB位于近日點之前,排除AB;農歷三月初三屬于新月之后,月球繞地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C選項圖中為新月之后,符合題意,D選項圖中為新月之前,不符合題意,C正確,D錯誤。故選C。
(2024·浙江·高考真題)海—氣間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長波輻射等方式進行熱量交換,并通過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調節不同緯度間的水熱狀況。下圖為北半球夏季大氣潛熱釋放對局地氣溫變化的貢獻。完成下面小題。
注:垂直方向為非等高比例
25.關于大氣潛熱釋放的緯度差異及其主要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0°~10°潛熱釋放高度較高,氣流輻散上升強烈
B.30°~40°潛熱釋放數量較少,信風干燥抑制蒸發
C.50°~60°潛熱釋放高度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
D.80°~90°潛熱釋放數量最少,極地東風擺動較小
26.在海—氣系統內部( )
A.大氣降水,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
B.大氣輻射和運動,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
C.海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加了大氣潛熱釋放
D.海面水分蒸發凝結,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
【答案】25.C 26.B
【解析】25.0°-10°氣流輻合上升強烈,而不是輻散,A錯誤;信風干燥有利于蒸發,B錯誤;50°-60°氣溫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因此潛熱釋放高度較低,C正確;極地東風風力強勁,極地東風擺動較小利于蒸發,有利于潛熱釋放,D錯誤。故選C。
26.大氣通過風推動海水運動,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換,A錯誤;大氣輻射和運動需要能量,會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B正確;海面反射太陽輻射,使海水增溫幅度減少,不利于蒸發,減少了大氣潛熱釋放,C錯誤;大氣運動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而不是水分蒸發,D錯誤。故選B。
(2023·河北·高考真題)海水溫度分布狀況影響大氣環流,對天氣系統和長期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下圖為某年赤道附近(5°S-5° N)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距平時間-經度剖面(單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7.上圖反映該年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出現( )
A.厄爾尼諾現象 B.厄爾尼諾現象一拉尼娜現象
C.拉尼娜現象 D.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28.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此現象發生時,易出現( )
A.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 B.中國沿海海平面偏高
C.秘魯沿岸積云對流活動增強 D.菲律賓野火災害偏多
【答案】27.C 28.B
【解析】27.讀圖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等值線為負值,說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線基本為正值,說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出現了拉尼娜現象。而厄爾尼諾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現象。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8.此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水水溫異常偏低,東南信風增強,更多的表層海水由太平洋東部海區帶至太平洋西部海區,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國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確;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增強,A錯誤;秘魯寒流勢力增強,秘魯沿岸下沉氣流更強,不利于積云對流活動,更加干燥,C錯誤;太平洋西側上升氣流增強,降水增多,菲律賓野火災害偏少,D錯誤。故選B。
(2023·北京·高考真題)暴雨引發的洪水攜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正相關。推算的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如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9.由圖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該地氣候較穩定 B.距今3500年該地河流侵蝕作用強
C.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 D.全球氣溫下降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30.該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亞歐大陸東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29.C 30.D
【解析】29.讀圖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爾尼諾事件頻次高,氣候不穩定,A錯誤;距今3500年厄爾尼諾事件頻次低,說明暴雨出現頻率低,河流侵蝕作用弱,B錯誤;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正相關,而砂質紋層是暴雨引發的洪水沉積形成的,因此是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C正確;全球氣溫下降與厄爾尼諾現象無明顯相關性,D錯誤。故選C。
30.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沃克環流減弱,東太平洋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干燥少雨變成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西太平洋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溫潤多雨轉變為干燥少雨,帶來旱災或森林大火。該地受厄爾尼諾影響,暴雨增多,應位于東太平洋沿岸地區。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影響太平洋沿岸地區,AB錯誤;亞歐大陸東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區,C錯誤;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東岸地區,因此該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確。故選D。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4海水的運動與海氣相互作用【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解析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運用圖表,分析海一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都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能結合具體案例,認識海水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認知:能掌握不同海區洋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綜合思維:能結合圖文材料,綜合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及其產生的影響。
地理實踐力:能繪制大洋環流模式圖或某海區洋流圖。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海水的運動、海氣相互作用
新高考 2024 廣西卷第19題、安徽卷第14題、浙江卷24-25
2023 廣東卷第19題、海南卷18、19題、北京卷5-6題
2022 浙江卷第3-4題、山東卷14題、廣東卷第10題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一般從海洋微觀區域或者某種海洋生物洄游活動為情境切入,以微觀區域示意圖和海洋探測數據圖表為載體,主要考查海浪和潮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洋流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等內容;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和綜合題為主,題目比較靈活,考查頻率較高。
③新趨勢:近三年考查海洋海浪和潮汐內容較少,但是24年廣西卷考到波浪能開發利用及海洋空間對國家安全的影響、24年安徽考到潮差、厄爾尼諾現象、23年海南卷考到風暴潮、臺風等新內容,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2.備考建議
備考過程中要結合時事或者真實生活情境,運用海水運動及其海一氣相互作用等相關理論等解釋各種水方面的地理現象,學會舉一反三。并且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
知識點一:海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
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長、波高來描述。
2.類型
(1)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海浪,由 風力作用形成。風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嘯:海底 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會引起海水的波動,甚至形成巨浪,這種巨浪稱為海嘯。
(3)風暴潮:在強風等作用下,近岸地區海面水位急劇升降,稱為風暴潮。
嚴重風暴潮的形成條件:①強烈而持久的向岸強風 ②地形平坦 ③同時發生天文大潮
3.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影響 舉例或說明
人們在海濱和海上活動需要密切關注海浪預報,選擇適宜活動的海浪條件 ① 沖浪 運動需要較高的浪高來增加挑戰性 ②捕撈、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動應避開 大 的海浪
海嘯 和 風暴潮 能量巨大,往往給沿岸地區帶來災難性后果 對 船只航行 、 海上勘探 等活動不利,毀壞 沿海建筑 等
海浪是塑造 海岸 地貌的主要動力 ①塑造各種海岸地貌,如海蝕崖、海蝕柱等 ②人們通過 工程措施 和 生物 措施來減緩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如 修建海堤 (為工程措施)、種植 海岸防護林 (為生物措施)等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可用于 發電 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圍廣等優點,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但波浪能不穩定,開發難度大
影響海洋環境 有利于污染物的 擴散 和 水質凈化 ,或可導致海洋污染加劇
例題:
(24-25高二上·河北張家口·開學考試)下圖為中國沿海年平均波浪能密度等值線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中國大陸沿海波浪能最匱乏的海域是( )
A.南海近岸 B.東海近岸
C.黃海近岸 D.渤海近岸
2.導致該海域沿海波浪能匱乏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風速較小 ②年平均溫度較低
③海水深度較小 ④海域較為封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我國開發沿海波浪能有利于( )
①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②增加遠洋資源種類
③利用海洋空間資源 ④創新我國海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B
【解析】1.由圖可知,渤海近岸海域波浪能密度小于1kW/m,是我國沿海波浪能最匱乏的海域。故選D。
2.渤海海域位于我國北部,冬季受冬季風影響顯著,風速較大,①錯誤;年平均溫度低與波浪能無關,②錯誤;海域較封閉,大陸架寬淺,海水深度較小,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較小,③④正確;故選B。
3.我國開發沿海波浪能有利于利用海洋空間資源,增加我國能源供給,波浪能作為新能源,其開發可以創新我國海洋科技,③④正確;波浪能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無關,①錯誤;波浪能屬于能源,在近海開發,對增加遠洋資源種類無作用,②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潮汐
1.概念:海水的一種 周期性漲落現象。白天的海水漲落為 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為 汐 。
2.成因: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
3.變化規律及人類的利用
潮汐現象 發生時間 對應月相 形成原因 人類的利用
日變化 每天兩漲兩落 月球引潮力 ①潮間帶 采集 和 養殖 ②潮間帶 風 能發電 ③引海水 曬鹽 ④沿海 港口 建設和 航運 ⑤利用潮汐 發電 ⑥利用潮汐現象發展 業。如錢塘江大潮。
月變化 大潮 農歷 初一 和 十五/十六 前后 新月 、 滿月 日與月引潮力疊加
小潮 農歷 初七 、 初八 和 二十二 、 二十三 上弦月 、 下弦月 日與月引潮力相互削弱
例題:
【答案】4.C 5.D
【解析】4.讀表可知:初一12:51為滿潮時間,且滿潮水位會大約保持1小時不變,因此推測初一13:00仍處于滿潮,C正確,排除ABD。故選C。
5.讀表可知,初二13:39為滿潮,而滿潮為潮汐時海水水位最高時且滿潮和枯潮水位會大約保持1小時不變,因此推測初二13:00、初二13:40水位較高不適合趕海,排除AB。同理初三2:27為滿潮,因此可排除初三2:30,C錯誤。而初三8:15為枯潮時間,因此初三8:20水位低,適合趕海,D正確。故選D。
知識點三:洋流
1.分布規律
海區 影響因素 流動方向
中低緯度海區 盛行風、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 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 逆時針方向
40°S~60°S附近海區 南極大陸外圍,海面廣闊,終年受西風影響 自西向東流動
北印度洋海區 季風、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 季風環流:冬季呈逆時針,夏季呈順時針
2.洋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影響氣候:
①影響全球熱量平衡: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傳輸熱量;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輸送海冰和冷水;使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大幅度減小,在冬季更為明顯。
②對大陸沿岸影響:暖流所經海面及附近地區氣溫偏高,空氣暖濕,易形成降水(增溫增濕);寒流則是降溫減濕。
(2)影響海洋生物分布:
①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擾動強烈,沉淀于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為餌料的魚類聚集,形成大漁場。
②秘魯沿海:東南信風吹拂,表層海水偏離海岸,深部冷水帶著海底營養物質上涌,形成漁場。
(3)影響海洋航行:
①順洋流航行可節約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②洋流從北極地區帶來的冰山對航行構成威脅。
(4)影響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例題:
(24-25高一上·全國·單元測試)下圖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關于洋流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B.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C.中低緯大洋西側為暖流,東側為寒流
D.30°N附近海域洋流為寒流
7.墨西哥灣(甲處)海底石油發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快受到污染的是( )
A.亞洲東海岸 B.非洲南部沿海
C.歐洲西海岸 D.南美洲東海岸
【答案】6.C 7.C
【解析】6.讀圖可知,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順時針流動,A錯誤;南半球中低緯海區洋流呈逆時針流動,B錯誤;中低緯大洋西側為暖流,東側為寒流,C正確;30°N附近海域西岸為暖流,東岸為寒流,D錯誤。故選C。
7.據圖中洋流圈的流向,甲處石油泄漏,歐洲西海岸最可能受到污染,C正確;不會影響到亞洲東海岸、非洲南部沿海,南美洲東海岸影響時間較晚,排除ABD。故選C。
知識點四:海氣相互作用
1.海—氣間的水分交換
(1)海洋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
(2)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分交換。
2.海—氣間的熱量交換
(1)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把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為大氣運動提供能量,驅使大氣運動。
2)大氣主要通過風向海洋傳遞動能,驅動表層海水運動。
3.實現途徑
海—氣相互作用通過大氣環流與大洋環流,驅動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傳輸,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1.厄爾尼諾現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
2.拉尼娜現象: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降低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
圖示
影 響 洋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減弱;赤道逆流增強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于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赤道逆流減弱
東南信風 弱 強
太平洋水溫 太平洋西岸降低,東岸升高 太平洋西岸升高,東岸降低
影 響 天氣 氣候 西岸的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高,云量減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氣壓偏低,對流活動加強,云量增多,降水偏多
例題:
(24-25高二上·全國·課后作業)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溫度為29~30℃,中、東太平洋一般為23~30℃。當熱帶東風減弱甚至吹西風時,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便會異常升高。完成下面小題。
8.水溫出現異常升高的現象是( )
A.太陽輻射加強 B.黑子活動的影響
C.厄爾尼諾現象 D.拉尼娜現象
9.此現象產生的危害有( )
A.全球出現洪澇災害
B.全球氣候異常干旱
C.東太平洋秘魯干旱地區頻降暴雨;印尼、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發生嚴重干旱,森林火災頻發
D.不會造成災害
10.海水熱能支出主要用于( )
A.海水放出的熱輻射 B.海水蒸發消耗的能量
C.海底火山噴發消耗的能量 D.海水運動消耗的能量
【答案】8.C 9.C 10.B
【解析】8.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東太平洋海區氣溫異常升高的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C正確;同一緯度,太陽輻射差異小,A錯誤;黑子活動對水溫影響小,B錯誤;拉尼娜現象是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降溫,D錯誤,故選C。
9.由于信風減弱,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便會異常升高,上升氣流旺盛,東太平洋秘魯干旱地區頻降暴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水溫相對較低,盛行下沉氣流,發生嚴重干旱,森林火災頻繁,C正確,D錯誤;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對太平洋東西兩岸地區產生影響,全球不同區域出現的旱澇災害情況不一樣,AB錯誤,故選C。
1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水熱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陽輻射,主要支出是蒸發耗熱,B正確;海水放出的熱輻射不是海水熱能的主要支出,A錯誤;海底火山噴發消耗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C錯誤;海水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天體之間的引力、風等,D錯誤,故選B。
綜合分析海霧的形成與洋流的關系
1.低緯寒流流經海區
低緯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有寒流流經海區,沿海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凝結形成霧。如秘魯沿海多霧與秘魯寒流有關。
2.寒暖流交匯處海區
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上空的空氣較寒冷;暖流(增溫增濕)上空有溫暖濕潤的水汽(夏季時,這股水汽更加濕潤)。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動,由于接觸冷卻作用,下部溫度降低,形成逆溫結構,進而成霧。如北海海區終年多霧。
3.中高緯度暖流流經海區
中高緯度(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如冬春季節北太平洋暖流流經海域多霧。
漁業資源豐富或貧乏的原因分析
角度 答題角度
生存空間 河道寬闊/河(湖)面廣闊/大陸架廣闊,生存空間大;天敵少
水溫 水溫高,適宜魚類繁殖,生長快/水溫低,生長慢;結冰期長,存活率低;冷水性魚類適宜水溫較低的環境
光照 大陸架海域/水域較淺,光照充足
鹽度 淡水魚類喜低鹽水域;咸水魚類喜高鹽水域
餌料 藻類豐富提供餌料;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匯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利于浮游生物生長,餌料豐富
【基礎】
(24-25高一上·全國·課前預習)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甲洋流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是( )
A.降溫減濕 B.降溫增濕 C.增溫增濕 D.增溫減濕
有關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寒流降溫增濕,暖流增溫降濕
B.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溫度水平差異大,引起空氣強烈上升,產生暴雨現象
C.北太平洋漁場和秘魯漁場均處于寒暖流交匯處
D.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
【答案】1.C 2.D
【解析】1.讀圖可知,甲洋流由低緯流向高緯,為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C正確,排除ABD。故選C。
2.聯系已學可知,寒流對沿岸的氣候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溫增濕的作用,A錯誤;寒暖流交匯處,海水溫度水平差異大,易產生海霧,但交匯處可能水溫較低,不一定會引起空氣強烈上升,產生暴雨現象,B錯誤;秘魯漁場位于南太平洋且處于上升補償流處,C錯誤;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可使污染范圍擴大,D正確。故選D。
(24-25高三上·山東日照·開學考試)巴芬灣位于北美洲東北部巴芬島與格陵蘭島之間,通過戴維斯海峽和大西洋相通,其兩側海水性質存在明顯差異。1616年5月,為探尋北極西北通道,航海家威廉·巴芬從戴維斯海峽進入海灣,沿格陵蘭島西岸北上,歷經3個月完成了環繞巴芬灣一周的航行。下圖示意巴芬灣海域及其洋流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威廉·巴芬環灣航行途中( )
A.北上時順風逆水 B.北上時逆風逆水
C.南下時逆風順水 D.南下時順風順水
4.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 )
A.鹽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蒸發更少 D.結冰更早
【答案】3.D 4.A
【解析】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芬灣東側海域洋流是從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巴芬灣西側表層洋流受極地東風影響,為由北冰洋巴芬灣西部沿著巴芬島向南流的洋流,為寒流,因此,威廉·巴芬環灣航行途中,北上時逆風順水,南下時順風順水,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根據圖文材料信息可知,巴芬灣的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同緯度西側海域相比,巴芬灣東側海域是從南向北的洋流,是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增溫作用,蒸發更多,向大氣輸送水熱多,表層海水鹽度較高,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三上·全國·單元測試)洋流對海洋漁業資源分布影響極大,寒暖流交匯和上升流地區都形成了世界大型漁場,下圖示意某洋流區域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圖中寒流是世界上著名的寒流,其中各段寒流位于東南信風帶的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①~③段 D.僅第③段
6.圖中海水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為魚類提供了大量的餌料,主要是受( )
A.水平風海流的影響 B.垂直補償流的影響
C.地中海密度流的影響 D.西風漂流逆流的影響
【答案】5.A 6.B
【解析】5.圖中寒流是秘魯寒流,東南信風的影響范圍主要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之間,也就是圖中赤道和30°S緯線之間的范圍,對應①~②段,②~③段主要受盛行西風的影響。排除BCD,故選A。
6.南美洲西岸秘魯上升流屬于補償流,成因是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近岸的表層海水被吹向大洋中心,從而使得近岸深處的海水上升補充,從而形成了垂直補償流,將深層海水養分帶到表層,使表層海水營養物質豐富,浮游生物繁殖迅速,B正確,排除ACD,故選B。
(24-25高二上·全國·課前預習)讀某海域洋流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7.圖示洋流出現的時間主要是( )
A.3~5月 B.6~9月
C.10~12月 D.12月~次年2月
8.圖中M處海水常年向西流,但流速夏季較小,冬季較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冬季,日本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B.冬季,赤道逆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C.冬季,北赤道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D.冬季,南赤道暖流與季風洋流流向一致
【答案】7.B 8.C
【解析】7.圖示地區為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風洋流,6~9月,該海區盛行西南季風,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B正確, ACD錯誤。故選B。
8.根據圖上信息可知,M處位于馬六甲海峽,其海水運動受印度洋與太平洋洋流系統的雙重影響。冬季北赤道暖流與冬季風吹拂下形成的季風洋流流向一致,相互疊加,導致M處海水流速較快;夏季兩者流向相反,M處海水流速較慢,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2-23高二下·廣西南寧·期中)科學研究發現,德雷克海峽(圖)的海冰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海冰的多少與厄爾尼諾現象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與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爾海( )
A.溫度較高、鹽度較低 B.溫度較低、鹽度升高
C.溫度、鹽度均較低 D.溫度、鹽度均較高
10.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 )
A.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干旱加劇 B.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減小
C.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增強
【答案】9.B 10.B
【解析】9.海冰的凍結與消融會影響海水鹽度。威德爾海位于南半球,與2~3月夏秋季節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爾海水溫更低,海水結冰,海冰鹽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鹽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
10.德雷克海峽的海冰大幅度減少的年份,冰退導致德雷克海峽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應北上的水流轉而進入德雷克海峽,使秘魯寒流變弱,使東太平洋表面海水變暖,減弱沃克環流,使堆積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東流,引發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部水溫異常升高,太平洋西部水溫異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東側沿岸地區降水多,A錯;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區溫差變小,B正確;赤道太平洋西側沿岸地區上升氣流減弱,降水偏少,C錯;由于秘魯寒流和東澳大利亞亞暖流減弱(東南信風減弱所致),南太平洋高低緯度間熱量交換也隨之減弱,D錯。故選B。
【提升】
(24-25高二上·山東煙臺·階段練習)北部灣海區存在明顯的季節性洋流。下圖示意北部灣表層洋流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北部灣洋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海底地形 B.海水溫度 C.大氣環流 D.海陸輪廓
12.圖中漁業資源較豐富的是( )
①甲地夏季 ②乙地夏季 ③甲地冬季 ④乙地冬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C 12.B
【解析】11.由于北部灣海區較為封閉,在海岸線的約束下,表層海水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整體呈現順時針流向,冬季受東(偏)北季風影響,整體呈現逆時針流向,所以北部灣海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亞洲季風環流),C正確。地轉偏向力、該地的地形和海陸輪廓均都不會有季節性變化,故不是影響北部灣海流流向發生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因素,ABD錯誤,故選C。
12.結合所學可知,漁業資源在寒暖流交匯處或者上升流處更豐富。圖示甲乙區域沒有寒暖流交匯。當一地區盛行離岸風時,會形成上升補償流,導致底層營養物質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漁業資源豐富,讀圖可知,夏季時,該地盛行西南風,西南風對于甲地來說是離岸風,故甲地夏季漁業資源豐富;同理,冬季時,該地盛行東北風,東北風對于乙地來說是離岸風,故乙地冬季漁業資源豐富,①④正確,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4-25高二上·山東濰坊·階段練習)讀日本1月等溫線和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面小題。
13.影響此時圖中等溫線彎曲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陸位置、洋流 B.太陽輻射、地形 C.太陽輻射、洋流 D.海陸位置、地形
14.降水量圖例①②③的數值大小關系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②
【答案】13.A 14.B
【解析】13.從圖中等溫線可以看到,圖中等溫線彎曲部分位于陸地上,陸地中部氣溫的差別主要是由于海陸位置不同,1月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等溫線向低緯度彎曲,同緯度太陽輻射差異較小,故等溫線彎曲并非太陽輻射因素,BC錯誤;受暖流影響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度凸出明顯,故還有洋流因素,島嶼面積較小,地形差異對等溫線的影響遠小于洋流,A 正確,D錯誤。故選A。
14.日本冬季吹西北風,降水主要來自西北風越過日本海帶來的濕潤氣流,并受到地形的影響,在西海岸地區形成地形雨;東南坡為背風坡,降水少,故①位于西側降水最多,③位于東側降水最少,降水量圖例①②③的數值大小關系是①>②>③,B正確,ACD錯。故選B。
(24-25高三上·吉林白城·階段練習)受各種水系綜合作用的影響,東海北部特別是長江口及其外海區域生態系統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頻繁,如下圖所示。研究發現,9月長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9月長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主要影響因素是( )
A.上升流 B.黃海沿岸流 C.長江徑流 D.黑潮近岸流
16.長江口處形成上升流區,最可能是因為( )
A.有洋流經過 B.大陸架淺且寬闊
C.離岸風強盛 D.海水垂直溫差大
17.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漁業資源最為豐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9月長江徑流量大,且水溫較高,大量淡水流入長江口及附近海域,使其表層水為高溫低鹽水,底層水為低溫高鹽水,C正確;上升流會導致底層冷海水上泛,不會形成表層高溫低鹽水,A錯誤;黃海沿岸流為寒流,會使表層水溫降低。黑潮近岸流為暖流,會使表層海水鹽度升高,BD錯誤。故選C。
16.由圖可知,長江口處有黃海沿岸流經過,其帶走該海域表層大量海水,底層海水上升補充,形成上升流,A正確;大陸架不是導致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素,B錯誤;9月為當地夏季,該地盛行向岸風,C錯誤;海水垂直溫差大不是導致上升流形成的原因,D錯誤。故選A。
17.由圖可知,②地位于長江口處的上升流區,上升流將底層營養物質攜帶至表層,且長江徑流的注入也帶來一部分營養物質,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餌料充足,漁業資源豐富,B正確;①③④處沒有上升流,營養物質較少,漁業資源較少,ACD錯誤。故選B。
(24-25高二上·全國·課后作業)圖甲中的沙漠是被稱為“世界干極”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但是這里生活著100多萬人,而且每隔一段時間,“沙漠開花”(即沙漠中的種子發芽)往往會和厄爾尼諾現象相伴發生。圖乙為西澳大利亞沙漠圖,該區域人煙稀少。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8.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降水更少,下列關于其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阿塔卡馬沙漠距赤道較遠,上升氣流較弱
②阿塔卡馬沙漠受地形的影響更明顯
③西澳大利亞沙漠受東南信風控制的時間更短
④西澳大利亞沙漠受寒流的影響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厄爾尼諾現象和“沙漠開花”往往同時出現,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 )
A.該地氣候變暖 B.山區融水增多
C.該地降水增多 D.晝夜溫差增大
20.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阿塔卡馬沙漠有高山冰雪融水,綠洲農業較為發達
B.智利國土面積狹小,人口數量大
C.西澳大利亞沙漠地區資源貧乏
D.西澳大利亞沙漠肉食動物較多
【答案】18.D 19.C 20.A
【解析】18.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降水更少,是因阿塔卡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響,上升氣流較弱,①錯;阿塔卡馬沙漠南北狹長,受地形的影響更明顯,②對;西澳大利亞沙漠受地形影響小,受東南信風控制的時間較長,③錯;西澳大利亞沙漠沿岸寒流勢力較弱,受寒流的影響更小,④對。綜上所述,②④正確,D對,排除ABC。故選D。
19.厄爾尼諾現象導致該地氣候異常增溫,不是氣候變暖,A錯;厄爾尼諾現象和“沙漠開花”往往同時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該地沿海地區異常增溫,上升氣流增強,導致該地降水增多,植物生長水源增多,C對;沙漠開花原因是該地降水增多,B錯;降水多,陰天多,晝夜溫差減小,D錯。故選C。
20.阿塔卡馬沙漠比西澳大利亞沙漠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阿塔卡馬沙漠有高山(安第斯山脈)冰雪融水,綠洲農業較為發達,A對;智利國土面積小,不是人口數量大的原因,B錯;西澳大利亞沙漠地區水資源乏,礦產資源豐富,C錯;西澳大利亞沙漠肉食動物較少,D錯。故選A。
【真題】
(2024·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世界局部海域8月份表層海水鹽度和洋流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從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層海水鹽度( )
A.持續升高 B.持續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22.圖中洋流屬于( )
A.西風漂流 B.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C.中低緯海區大洋環流 D.中高緯海區大洋環流
【答案】21.C 22.B
【解析】21.據圖可知,河口處出現37‰的鹽度數值,阿拉伯海也出現37‰的鹽度數值,而兩者之間的海域鹽度最大處是39‰,所以,從河口到阿拉伯海,表層海水鹽度先升后降,C正確,故選C。
22.圖中洋流位于北印度洋,該洋流流向為自西南向東北,與北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風方向一致,屬于北印度洋季風洋流,B正確。該處緯度較低,位于北半球,而西風漂流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A錯誤;北印度洋季風洋流不屬于中低緯海區大洋環流,C錯誤;該海域基本上都在30°N以南,且往北為陸地,不會出現中高緯海區大洋環流,D錯誤。綜上所述,ACD錯誤,故選B。
(2024·安徽·高考真題)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如圖為2024年4月上海堡鎮、蘇州滸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該月,堡鎮月平均潮差明顯大于天生港,主要原因是( )
A.天生港處河道較窄,涌浪堆積較高 B.堡鎮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風力較弱
C.堡鎮與天生港所受日月引潮力差異大 D.堡鎮至天生港段潮水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
24.天生港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潮差為該月最大。該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關系可示意為( )
A. B.
C. D.
【答案】23.D 24.C
【解析】23.根據題干可知,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天生港河道較窄,涌浪堆積較高,潮差應該較大,而本題較小,A錯誤;該月為4月,兩地均不受副高控制,受副高影響較小B錯誤;兩地距離較近,受引潮力影響接近,C錯誤;堡鎮位于長江口,天生港位于長江口內部,該段潮水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使得天生港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高差并不顯著,D正確。故選D。
2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日點位于1月初,而本題時間為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故應在順地球公轉的近日點之后, AB位于近日點之前,排除AB;農歷三月初三屬于新月之后,月球繞地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C選項圖中為新月之后,符合題意,D選項圖中為新月之前,不符合題意,C正確,D錯誤。故選C。
(2024·浙江·高考真題)海—氣間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長波輻射等方式進行熱量交換,并通過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調節不同緯度間的水熱狀況。下圖為北半球夏季大氣潛熱釋放對局地氣溫變化的貢獻。完成下面小題。
注:垂直方向為非等高比例
25.關于大氣潛熱釋放的緯度差異及其主要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0°~10°潛熱釋放高度較高,氣流輻散上升強烈
B.30°~40°潛熱釋放數量較少,信風干燥抑制蒸發
C.50°~60°潛熱釋放高度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
D.80°~90°潛熱釋放數量最少,極地東風擺動較小
26.在海—氣系統內部( )
A.大氣降水,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
B.大氣輻射和運動,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
C.海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加了大氣潛熱釋放
D.海面水分蒸發凝結,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
【答案】25.C 26.B
【解析】25.0°-10°氣流輻合上升強烈,而不是輻散,A錯誤;信風干燥有利于蒸發,B錯誤;50°-60°氣溫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因此潛熱釋放高度較低,C正確;極地東風風力強勁,極地東風擺動較小利于蒸發,有利于潛熱釋放,D錯誤。故選C。
26.大氣通過風推動海水運動,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換,A錯誤;大氣輻射和運動需要能量,會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B正確;海面反射太陽輻射,使海水增溫幅度減少,不利于蒸發,減少了大氣潛熱釋放,C錯誤;大氣運動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而不是水分蒸發,D錯誤。故選B。
(2023·河北·高考真題)海水溫度分布狀況影響大氣環流,對天氣系統和長期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下圖為某年赤道附近(5°S-5° N)部分海域海表溫度距平時間-經度剖面(單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7.上圖反映該年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出現( )
A.厄爾尼諾現象 B.厄爾尼諾現象一拉尼娜現象
C.拉尼娜現象 D.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28.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此現象發生時,易出現( )
A.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 B.中國沿海海平面偏高
C.秘魯沿岸積云對流活動增強 D.菲律賓野火災害偏多
【答案】27.C 28.B
【解析】27.讀圖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等值線為負值,說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線基本為正值,說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出現了拉尼娜現象。而厄爾尼諾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低的現象。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8.此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水水溫異常偏低,東南信風增強,更多的表層海水由太平洋東部海區帶至太平洋西部海區,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國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確;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區海水溫度異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增強,A錯誤;秘魯寒流勢力增強,秘魯沿岸下沉氣流更強,不利于積云對流活動,更加干燥,C錯誤;太平洋西側上升氣流增強,降水增多,菲律賓野火災害偏少,D錯誤。故選B。
(2023·北京·高考真題)暴雨引發的洪水攜帶泥沙進入湖泊后,沉積形成砂質紋層。某地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正相關。推算的厄爾尼諾事件頻次如圖所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9.由圖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該地氣候較穩定 B.距今3500年該地河流侵蝕作用強
C.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 D.全球氣溫下降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30.該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亞歐大陸東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29.C 30.D
【解析】29.讀圖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爾尼諾事件頻次高,氣候不穩定,A錯誤;距今3500年厄爾尼諾事件頻次低,說明暴雨出現頻率低,河流侵蝕作用弱,B錯誤;湖泊中砂質紋層出現頻次與厄爾尼諾事件頻次正相關,而砂質紋層是暴雨引發的洪水沉積形成的,因此是厄爾尼諾事件導致該地暴雨頻發,C正確;全球氣溫下降與厄爾尼諾現象無明顯相關性,D錯誤。故選C。
30.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沃克環流減弱,東太平洋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干燥少雨變成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西太平洋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溫潤多雨轉變為干燥少雨,帶來旱災或森林大火。該地受厄爾尼諾影響,暴雨增多,應位于東太平洋沿岸地區。厄爾尼諾現象主要影響太平洋沿岸地區,AB錯誤;亞歐大陸東部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區,C錯誤;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東岸地區,因此該地最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確。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平阴县| 邯郸市| 昌平区| 明水县| 定安县| 称多县| 满城县| 铁岭市| 辽宁省| 和田县| 吴旗县| 新余市| 哈密市| 新晃| 武隆县| 红原县| 长治市| 分宜县| 华坪县| 平潭县| 峡江县| 库车县| 山西省| 正镶白旗| 铜鼓县| 常山县| 固阳县| 司法| 遂宁市| 米易县| 宜春市| 潞城市| 恩平市| 乾安县| 常宁市| 芦山县| 静宁县| 屯门区| 泾阳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