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蓑煙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課標下的教學·七年級上冊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科目 歷史 年級 七年級 課型 新授 授課人課題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課時 1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第1課,在教材位置上上承一、二單元的史前時期、夏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下啟后幾課秦漢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本課子目分為秦滅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個子目,主要講述秦滅六國、完成統一以及鞏固統一的內容,因此本課講授內容設置共分為以下三篇:函谷東出四海一——秦滅六國、百代皆行秦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一統格局承后世——鞏固統一,有助于學生通過小標題理解本課的知識脈絡和大體走向。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通過先前6-8課的學習,他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春秋戰國爭霸戰爭的影響、百家爭鳴中各個學派的主張等內容,這為學生理解新內容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七年級學生雖然接觸歷史學習不久,但在以往的鍛煉中,也能夠初步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一定是歷史思維和歷史邏輯,對于一些難度適中的歷史問題可以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學習等方式得出答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史料的選擇,既要有一定難度,也要有助于學生理解,培養學生的史學素養。三、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學習目標: 1.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矛盾的激化、戰爭的推動等是歷史演進的重要因素。通過閱讀和分析史料,了解秦朝統一的過程和意義,培養學生解讀和運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通過對秦朝統一的歷史過程和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理解歷史的因果關系和意義。(歷史解釋) 3.通過學習秦朝統一的歷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意識,認識到統一對于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五、教學難點 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情景教學法、探究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法。七、學習方法 討論法、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材料研讀、思維導圖法。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 新課導入 出示有關秦帝國的影視圖片 【導入】戰國后期,中華大地烽煙四起,秦齊楚燕趙韓魏七國之間你爭我奪,秦國歷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 認真聽講,走入本課學習。 展示影視劇的圖片,貼近學生日常娛樂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 新課講授 壹·函谷東出四海一——秦滅六國1.背景 出示三則文字材料,請學生閱讀下列材料,概括秦滅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 【回答】①民心歸一: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人民希望結束戰亂。②秦國實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③雄才大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培養學生材料分析和歸納概括的能力。2.過程 出示地圖,請學生結合地圖和課本54頁內容,回答秦滅六國時間和順序。這樣的滅國順序體現了秦國什么樣的戰略? 拓展秦滅六國順序口訣:喊趙薇去演戲。 【回答】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國的策略是策略:遠交近攻。 記憶口訣。 結合地圖,培養時空觀念。 知識拓展口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便記憶。秦朝建立 【講授】出示地圖。從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建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近550年間,秦國歷代君王勵精圖治(秦穆公春秋稱霸、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終于實現逆襲!!請結合課本和地圖,找到秦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和都城。 【回答】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陽(今陜西西安)。 認真聽講,提高學生專注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意義 出示三幅地圖,請學生論從史出:秦能夠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 【回答】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貳·百代皆行秦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1.背景2.目的 引導學生進入思考探究環 得出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節,總議題是春秋戰國的動蕩局面給秦朝哪些啟示?如何解決?分議題是應對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局面,分別要加強什么權力? 【提問】所以,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的結論。 【回答】秦實現大一統后,原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3.皇帝制度 【過渡】出示圖片。秦朝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你們知道皇帝制度的由來嗎? 出示三則史料,請學生史料研讀,發現皇帝制度的特點。 【回答】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自己的專用稱號。 【回答】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有助于培養學生史料研讀、史料實證能力。4.三公九卿制 【講授】出示圖表。皇帝之下,設有三公,請學生閱讀課本第55頁,將課件上的“三公九卿制”補充完整。 【講授】三公相互牽制,最后集權于皇帝,加強君主專制。 【回答】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三公之下,設置分別掌管財政、宮廷等事務的一些官員,稱為“九卿”。 有助于學生理解三公九卿制。5.郡縣制 出示對話材料,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丞相王綰與廷尉李斯完成對話。 【引導】如何管理疆域遼闊的秦朝,群臣展開了一場討論:分封OR郡縣?你會如何選呢? 出示文字材料和圖片,向同學介紹郡縣制,并請同學圍繞課件上的內容思考郡縣制的意義。 知識拓展環節 請學生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討論說一說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圖示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述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含義,引導學生思考:毛澤東概括說:百代都行秦政制。“秦政制”指什么?有何影響? 角色扮演,思考問題,回答郡縣制。 【回答】郡縣制開創了我國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回答】從目的上看,兩者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從性質上看,兩者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回答】劃分原則不同,分封制按血緣關系劃分,郡縣制按地域劃分;分封制世襲,郡縣制不世襲;分封制與中央關系相對獨立,郡縣制直屬中央管理。 【回答】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 角色扮演,代入歷史情境,有助于歷史教學的順利進行。 合作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 圖示制度,直觀明了。叁·一統格局承后世——鞏固統一出示漫畫,代入情境:為彰顯自己的威望,秦始皇打算來一次全國巡游,然而巡游回來的秦始皇卻非常憤怒……秦始皇都為何憤怒呢? 面對這些問題,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讓我們來一一學習。 依次出示材料,請學生回答秦統一的措施。 材料1:史料和圖片 材料2:貨幣圖片 材料3:度量衡照片 材料4:地圖和文字材料 材料5:地圖和史料 材料6:焚書坑儒圖片 對學生行為予以高度贊揚,并對焚書坑儒等名詞簡要解釋。 知識拓展環節 【引導】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有,五帝所不及”。也有人記載:“秦王貪狼暴虐……窮困萬民,以適其欲也,你怎么看呢? 【回答】文字不統一、貨幣不統一、車軌不統一、度量衡不統一、邊境危機。 【回答】文字上,統一文字小篆。統一文字,制定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回答】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交流。 【回答】經濟上,統一度量衡。 【回答】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 【回答】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 【回答】思想上,焚書坑儒。 開放式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知道要公正客觀地去評價秦始皇。 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秦統一的措施。 通過史料研讀、分析圖片和地圖等方式,概括秦統一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素養。 引導學生以客觀公正,辯證的態度看待秦始皇,正確評價秦始皇。(三) 課堂小結 戰國時期,戰爭頻仍,百姓流離失所。商鞅變法,秦王嬴政知人善任,最終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并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方面都采取了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認真聽講,完成思維導圖筆記。 對本課內容作小結,鞏固所學知識。九、隨堂練習 4道單項選擇(詳見配套課件)十、板書設計十一、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