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守護生命安全第1課時 增強安全意識【學習目標】1.知道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增強守護生命安全的意識。2.了解增強安全意識的意義,認識安全與個人的關系。3.懂得增強安全意識的具體做法,提高保護生命安全的能力。◎素養目標:樹立生命安全意識,守護生命安全。◎學習重點:增強安全意識的做法。【自主預習】1.增強安全意識的要求是什么 2.我們怎樣樹立規則意識 3.我們怎樣增強風險意識 【參考答案】1.(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2)樹立規則意識。(3)增強風險意識。2.我們要自覺遵守規則,對自身行為是否安全作出恰當評估,并及時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從而有效地保護我們的生命。3.我們要能夠覺察潛在的威脅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因好奇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也不盲目觸碰一些危險的領域。遠離危險,方能平安生活。【合作探究】學習任務 子目標3:增強安全意識身邊的規則探究分享1:列舉我們身邊的規則,并將這些規則中涉及生命健康的作出標記生活情境規則要求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探究分享2:認識規則、感悟規則的保護觀察漫畫,悟理踐行。(1)概括漫畫反映的共同的現象。(2)看漫畫二,思考:①有同學認為,大課間為什么我們不能盡情地玩耍一下、發泄一下 請你從生命健康的角度談談你對該同學觀點的看法。②規則是不是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請說明你的看法。(3)我們應如何對待各種規則 觀點:規則就是限制自由,沒有規則我們的生活才更美好。 點撥:錯誤。①規則看似是對我們的限制,其實是對我們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②我們要樹立規則意識,自覺遵守規則,對自身行為是否安全作出恰當評估,并及時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從而有效地保護我們的生命。【參考答案】探究分享1 學校生活:不遲到、不早退、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不追逐打鬧等。社會生活:不闖紅燈、未滿16周歲不能騎電動車、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探究分享2 (1)不遵守規則、破壞秩序等。(2)①在校園特別是在教室內追逐打鬧可能會導致摔倒甚至踩踏,會影響生命安全。②規則看似是對我們的限制,其實是對我們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3)要正確認識規則對我們的保障作用,自覺遵守規則,并及時制止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增強風險意識探究分享1:認識身邊的風險(1)列舉生活中危害或威脅生命安全的現象。(2)閱讀教材P69探究與分享,思考并討論二人對話下的問題。探究分享2:案例分享2024年5月29日《齊魯壹點》報道,3歲的星星(化名)在家中陽臺玩耍時從二樓摔下,造成顱內出血、顱骨骨折;2歲的童童(化名)和父母一起到戶外釣魚,不慎被魚鉤扎中手指。醫生表示,夏天是兒童意外傷害高發季節,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掌握必要的急救常識。在我國,意外傷害已成為0~14歲兒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學前兒童為高發年齡。意外傷害事件頻發,造成身體傷害甚至死亡。這給我們什么警示 探究分享3:每到暑期前后,全國各地會發生多起兒童溺水事故!(1)導致溺水事故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2)你會怎樣勸說那些不珍愛生命的人 探究分享4:安全提示我設計寒假將至,走親訪友、溝通感情、暢玩嬉戲是春節期間的重要內容。請你仿照教材P69探究與分享,自行設計一份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提示。(要求:①要切實可行,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②設計完成后,組織優秀安全提示評比,并推薦給學校政教處)【參考答案】探究分享1 (1)食品衛生安全,交通安全,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校舍安全,大型集會活動的擁擠踩踏問題,打架斗毆,等等。(2)同意女同學的觀點。生活中存在許多威脅我們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因素。我們要能夠覺察潛在的威脅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因好奇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也不盲目觸碰一些危險的領域。遠離危險,方能平安生活。探究分享2 增強風險意識,防范各種意外傷害。探究分享3 (1)兒童缺少安全意識,沒有樹立風險意識,盲目觸碰一些危險的領域;家庭、學校的安全教育及監管不到位。(言之有理即可)(2)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所做的事情不僅影響到自己,也影響著他人。我們用心對待和做好事關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也是對家庭和社會負責。(言之有理即可)為增強學生和家長的交通安全意識,某地交警部門扎實開展“一盔一戴”安全守護行動。民警現場在各校校門處講解正確佩戴頭盔的方法和要點,并對不戴安全頭盔等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后果進行宣講。開展類似宣講活動 ( )①表明生命總是脆弱的、艱難的 ②有利于提醒人們增強安全防范意識 ③說明自己的生命比別人的生命更重要 ④有利于引導人們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解讀 處于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學生學習評價量規項目★★★★★★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鞏固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參考答案】C【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