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版本 統編版 授課題目 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課程標準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 從地位分析:《兩次鴉片戰爭》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的第1課,更是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下啟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開始融入工業文明,形成“中華民族危機的逐步加深”和“中華兒女的救亡圖存”兩條主線,近代史由此展開。 從內容分析:本課一共三個子目,分別是“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兩次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講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中外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狀況對比。第二目意在說明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大致經過、戰敗的結果與影響。第三目,體現了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諸多努力。三個子目邏輯聯系緊密,以唯物史觀透視當時的世界形勢,說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學情分析 學習能力: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四單元,對高中歷史有了一定的認知,具有一定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但他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較為碎片化,沒有完整的知識結構。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教師提供史料,運用地圖、故事和表格等教學資料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地圖能力和形成歷史理解的能力。 初高中銜接: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大致過程,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不做重點探究。但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影響與應對,學生知之不多,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進行系統深化的講解。 心理情感:高中學生血氣方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唯物史觀從整體上把握19世紀以來發展資本主義,實現現代化是世界潮流;觀察中西社會的不同發展,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時空觀念通過地圖展示西方在亞洲對外擴張的表現,培養時空觀念;通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圖,觀察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異同。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影響。歷史解釋學生通過史料分析,認識鴉片戰爭的性質,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家國情懷學生通過本課理解鴉片戰爭的性質,感悟近代中國發展的艱難和曲折,以及了解《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圖片,引發學生共鳴,提升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習有識之士沖破藩籬的開拓精神與創新勇氣。教學重、難點 重點: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與影響。 難點:鴉片戰爭的影響、各社會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教學特色 本課用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為課堂導入,全課以“唐小馬的歸家之旅”為線索,結合課標,將本課教材整合為“唐小馬”因何漂泊、“唐小馬”流散之殤和“唐小馬”何時歸家三個問題進行講解。課型 新授課教學方法 教法:史料研習法、講授法、表格法 學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 (2min) 師:同學們,相信大家最近都看過《逃出大英博物館》這部歷史短劇,大家會不會產生一些疑惑呢?為何許多像唐小馬這樣珍貴的中華瑰寶會流失在大英博物館?而中國文物大規模流失的開端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下面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進入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的學習。 通過引用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作為課堂導入,提出“我們文物為何流亡海外?我國文物什么時候才能真正‘逃出來’?”等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一部分:“唐小馬”因何漂泊: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8min) 一、“唐小馬”因何漂泊: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教師陳述】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屬于中國的“唐小馬”因為什么會到處漂泊呢?是跟兩次鴉片戰爭有關,所以我們先來了解這段歷史。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子目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當時的西方是處于一個怎樣的情境呢? (一)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1)政治上:進行資產階級革命,逐漸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治; (2)經濟上:相繼開展工業革命,放棄重商主義政策,推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3)對外關系上:掀起了殖民擴張的高潮。 【教師陳述】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90頁,概括西方在亞洲對外擴張的表現。 【展示課件】 【教師陳述】同學們,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的同時,中國在當時的國際格局中處于怎樣的狀況呢?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圖片史料,分別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歸納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與世界的差異。 【展示課件】 【學生回答】在政治方面,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世界已經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教師提問】這位同學概括得非常準確,值得表揚。那軍事方面又有何差異呢?在教材中是如何表述的。 【展示課件】 【學生回答】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遠遠落后于英國的熱兵器。 【教師陳述】這位同學表述得非常好,而在經濟方面又是何表現呢? 【展示課件】 【學生回答】中國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而英國已經開展了工業革命,進行大機器生產。 【教師提問】對,在經濟方面,中國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而你知道中國的小農經濟具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回答】自給自足。 【教師追問】好,那老師換個說法提問,正是由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己生產的東西能供自己使用,所以很少與外界進行商品流通,導致小農經濟具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回答】封閉性。 【教師總結】這位同學的思維邏輯很好,請坐。正是如此,當時的統治者持有怎樣的認知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材料一。 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 【教師陳述】從材料中不難看出當時的乾隆皇帝認為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持有夜郎自大的心理,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而此時的西方又是怎樣的狀況呢? 【展示課件】 【教師講述】從圖片可以看出,當時的英國、美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為了獲取原料和打開市場,開始對外殖民擴張,而當時的中國依然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 【展示表格】 中外對比中 國世 界政治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經濟小農經濟仍占主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文化八股取士束縛思想啟蒙運動解放思想科技傳統科技多為總結自然科學創新發展軍事軍備廢弛武器落后船堅炮利裝備先進外交天朝上國閉關鎖國海外貿易殖民擴張【教師陳述】以上是中國與世界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差異的總結,請同學們做好筆記。 【過渡】從以上可知,在19世紀中期的中國與世界最根本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落后的農業文明和先進的工業文明的對抗,結果如何相信大家都會一目了然。下面老師給大家提一個問題,中西方如此巨大的差異現狀會導致什么情況出現呢? 通過展示地圖,讓學生了解19世紀中期西方在亞洲對外擴張的表現,讓學生更直觀了解狀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通過世界與中國現狀的學習與對比,了解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異,認識中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目標的必然性。 通過表格的形式向學生展示19世紀中期中國與世界的差異對比,并向學生說明最根本的差異是落后的農業文明與先進的工業文明之間的對抗,讓學生意識到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第二部分:“唐小馬”流散之殤:兩次鴉片戰爭 (16min) “唐小馬”流散之殤:兩次鴉片戰爭 【教師陳述】同學們,下面我們進行學習的第二子目兩次鴉片戰爭,一起來了解一下像“唐小馬”這樣珍貴的中華瑰寶是從什么時候被帶到大英博物館,流散于海外的。在初中階段,我們已經對兩次鴉片戰爭的歷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更系統、更深入地學習兩次鴉片戰爭吧。 首先,大家跟著老師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中國和英國的貿易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材料二:1760-1764年,英國從中國輸出的茶葉共值銀806242兩,占其從中國輸出商品總值的91.9%。——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 材料三: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 ——塞繆爾·約翰遜 【教師提問】從以上材料,你能看出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以什么商品為主?哪方占優勢呢? 【問題鏈】 為了改變貿易逆差的現狀,英方采取了什么措施? 英方采取的措施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面對英方采取的措施,中國持何種態度? 誰提出了堅決抵制英方采取的措施? 抵制英方的措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教師講述】在進行正常貿易的時候,英國則長期處于入超,也就是賠錢的狀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竟向中國走私鴉片。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92頁和林則徐的話,思考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和影響。等會請一位同學進行回答。 林則徐:“無御敵之兵,無充餉之銀”。 【學生回答】第一,鴉片毒殺了中國人民的身體;第二,沒有御敵的士兵;第三,造成財政危機。 【教師總結】同學們基本能回答大概意思。鴉片戰爭的危害:(1)白銀外流,財政危機;(2)軍隊戰斗力低,吏治腐敗;(3)嚴重損害吸食者身心健康。 【教師陳述】面對鴉片貿易對中國造成巨大危害的現狀,中國持有何種態度呢?請同學們閱讀PPT上的關于道光皇帝與林則徐、許乃濟的對話,分析他們都是怎樣的態度呢? 【學生回答】許乃濟是“弛禁派”,而林則徐是“嚴禁派”。 【教師總結】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在課前一定做了充分的準備,值得表揚,就是“弛禁派”與“嚴禁派”的對抗。而道光皇帝最終采取了林則徐的建議,于1839年特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了走私的兩萬多箱鴉片煙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殊不知,英國鴉片販子認為禁煙措施損害了英國的利益,這成為了英國政府對華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也就是直接原因。 【教師提問】那么,大家知道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急需打開中國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選自八年級上冊統編版《中國歷史》 【教師講述】在初中階段,大家已經對這部分進行學習,那么老師對這部分進行總結一下。 第一次鴉片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廣東—攻廈門—占定海—入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階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占香港島—攻鎮江—入南京—清政府求和。 最終中國以失敗告終,簽訂了《南京條約》。 【教師講述】同學們,下面我們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進行講解。 主要內容 對中國的危害《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開了割讓土地的先例賠款2100萬銀元開了勒索賠款的惡例,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階級矛盾尖銳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門戶,便利了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協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教師陳述】除此以外,還有幾個重要的條約和附件需要大家了解一下。 條約主要內容 危害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破壞司法主權1843年 《虎門條約》片面最惠國待遇破壞貿易主權1844年中美 《望廈條約》“巡查貿易權”破壞領海主權1844年中法 《黃埔條約》居住傳教權租界的前身,為以傳教為名的侵略奠定基礎注: 五口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 協定關稅:列強片面規定“值百抽五” (即5%的稅率) 的低稅率,未經外國同意不得自行修改。 (3)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亦稱“治外法權”。 (4)片面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但“片面最惠國待遇”指的是只有外國享有特權,而中國沒有。 【教師提問】大家知道對于鴉片戰爭的不同稱呼是什么嗎?請同學們閱讀PPT展示的內容,等會請一位同學回答老師的問題。 【教師展示】 鴉片戰爭的不同稱呼 清朝——“夷匪犯境” 中國——“鴉片戰爭” 英國——“通商戰爭” 美國——“中英戰爭” 【提問】戰爭稱謂的差異反映了什么? 【學生回答】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評價者不同,還有當時人處在的背景不同。 【教師總結】這位同學雖然回答得比較正確,但沒有很深入看待這差異。其實就是不同文明對于戰爭的原因與性質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記憶,歸根結底就是文明的差異。 【教師陳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后,英國舉國上下歡慶,商人們尤其興奮,但是新的問題又發生了,請同學們閱讀以上史料,回答老師的問題。 材料四:英國人本以為“傾全國工廠的生產,也不夠供應中國一省的衣料”,而現實卻是“和中國開放貿易十年后”,“其消費能力竟不及荷蘭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摘編自1852年3月《密切爾報告書》 【設計問題】英國的產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抵制;根本目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教師陳述】英國把產品滯銷歸結于清政府口岸開放太少,伙同法國于1856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也就是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即西方列強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以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 【教師提問】同學們,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大家還能想到其他原因嗎?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并結合教材第92頁的歷史縱橫回答老師提供的問題。 材料五: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產品業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貿易市場尚待進行。自從條約締結以來,因我們對華通商的擴張有限而感到的許多失望......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的修訂。 ——1854年2月英國科勒拉德斯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亞羅號”事件: “馬神甫”事件: 材料:“馬神甫”即馬賴,法國天主教神甫。他從廣州非法潛入廣西西林縣,為非作歹,1856年2月被當地官員逮捕處死。這就是所謂的“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 --摘自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8頁,相關史事 【預設答案】原因:(1)英聯絡美法兩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擴大侵略權益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絕。 (2)導火索:“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在學習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我給同學們兩分鐘閱讀教材的第93頁,根據初中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教材內容,完成老師提供的表格。 【預設答案】 第二次鴉片戰爭具體內容時間1856-1860年雙方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為幫兇)結果①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條約》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b.十口通商;c.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d.外國的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航行【內河航運權】;e.賠償英法軍費白銀各200萬兩。) 1860年中英法《北京條約》 (a.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b.增開天津為商埠;c.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d.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增至800萬兩;e.準許華工出國;f.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②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承認《璦琿條約》(1858年) (搶占東北100多萬km2 土地,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教師陳述】同學們,下面我們對兩次鴉片戰爭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從以上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學生活動】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預設答案】影響: (1)政治上: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2)經濟上: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資本附庸; (3)思想上: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一定的沖擊作用; (4)階級矛盾: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階級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學習完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后,大家是否感悟萬千呢?覺得這是一段刻骨銘心而且令人恥辱的歷史呢?那么接下來,我們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探究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吧。 材料六:假設現在讓華盛頓作中國的皇帝,讓惠靈頓作他的將軍,率領中國軍隊同英國軍隊作戰,結果勝負如何呢?即使中國擁有大量的軍艦大炮,也要被英國的土槍和帆船打敗的。由此看來,戰爭的勝敗,既不在于帥,也不在于武器,而完全在于一國之根本力量。 ——福澤渝吉《文明論概略》 小組討論:結合材料和所學內容,請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預設答案】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實力強大。 主觀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前線指揮失當;運輸效率低下;缺乏對西方的正確認識;思想迷信封建;民眾愚昧無知。 【教師陳述】同學們,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把能拿走的中國珍寶都搶劫掠奪,不能拿走的就放火焚毀。以“唐小馬”為代表的中瑰寶便開始了它們的漂泊之旅,流散于海外。在大英博物館中,它們沒有華美的收藏柜,他們也沒有給這些文物標名;而是把他們堆放在柜子里,有的也只是編號。所以它們的漂泊之旅是悲慘的,它們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歸家之路。 通過運用表格和引用史料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中英貿易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向學生層層深入地提問,并且在后面的講解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答,引發學生深化思考。 通過微信聊天的創新形式,展示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和以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的關于英國傾銷鴉片的不同看法,提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線索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鴉片戰爭前的狀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分析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原因。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教師通過引用初中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并對第一次鴉片戰爭進行深化講解,做到初高中銜接。 通過表格的形式向同學展示《南京條約》以及《虎門條約》等,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條約和附件的主要內容,以及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通過展示同一場戰爭的不同稱呼,引發學生深思。最后通過教師講解,讓學生清楚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原因。 通過引用史料,引導學生回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同時使用高中教材中的《歷史縱橫》中的“亞羅號”事件以及初中教材的《相關史事》中的“馬神甫”事件,符合“用好教材”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具體內容,讓學生更明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具體情況。 通過對比兩次鴉片戰爭的具體情況,培養學生對不同歷史事件進行對比的能力,從而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通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理解鴉片戰爭的破壞性與客觀上的建設性。 通過引用史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理解鴉片戰爭發生的必然性。第三部分:“唐小馬”何時歸家:開眼看世界 (9min) “唐小馬”何時歸家:開眼看世界 【教師講述】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面對此狀,中國社會各階層的人民又是持何種態度的呢? 【教師提問】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但是的統治階級是何種態度的。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接近尾聲之時,向英國俘虜詢問的是什么問題呢? 【學生回答】無關緊要的事情。 【展示材料】 材料七:鴉片戰爭接近尾聲時,道光皇帝詢問英國俘虜的三個問題:英吉利到底在哪個方向?從新疆出發,通過陸路能夠到達英國嗎 英國女王是否婚配? ——取材并整理自《清宣宗實錄》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當時的統治階級依然是封閉愚昧的態度。 【教師提問】而當時的普通民眾是否已經覺醒了呢?持何種態度? 【展示材料】 材料八: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林則徐《軟塵私議》,《叢刊·鴉片戰爭》第5冊 【學生回答】沒有,依然處于麻木不仁的狀態。 【教師總結】同學們概括得非常正確,就連當時人們聚集的茶坊酒肆,都大書“免談時事”四字。但是當時的部分開明士大夫已然覺醒。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93-93頁,了解當時的士大夫有何主張?完成表格的填寫。 人物 活動林則徐辦譯館,集信息,編《四洲志》魏源編《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想一想】《海國圖志》:一本書的兩種命運? 材料九:(在中國)《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干冊左右……魏源最終皈依佛門,郁郁而終。 ——朝川濟世《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對中國、日本的不同影 響》 材料十:《海國圖志》在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 版,價錢一路走高。 ——《大國崛起·日本》 【提問】如何解釋?如何評價?言之有理即可。 【預設答案】原因:多數中國人仍然守舊落后、缺乏反省,無法接受新思想。 【教師提問】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對士大夫階層的覺醒進行評價。 【展示答案】評價: 進步:既體現了對西方列強的抵御與抗爭,也包含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肯定和效仿,是對侵略、挑戰的積極回應。 啟蒙: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引導探索救國之路;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河。 愛國:學習西方的目的是強國御辱。 局限: ①沒有脫離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對西方的學習是膚淺的,局限在器物(技術)層面; ②根本目的是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 ③沒有付諸實踐。 【教師提問】鴉片戰爭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預設答案】1.落后就要挨打。(注:可作結果論,但不能作原因論) 2.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可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遭受的屈辱。3.只有勇于低頭,汲取教訓、改革求變,才能在帝國毀滅的廢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展示課件】 【反思】今日中國如何“入世”?——堅持獨立自主,彰顯大國風范 【預設答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化大變局背景下,順世界潮流者昌,逆世界潮流者亡。 通過引用《清宣宗實錄》和林則徐的《軟塵私議》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統治者階層和普通百姓階層對于鴉片戰爭的態度,從而引出開明士大夫的態度。 通過引用史料,向學生介紹《海國圖志》一本書的兩種不同命運,讓學生解釋這原因和對其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評價士大夫的覺醒,讓學生明白評價某一事物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看到其積極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通過向學生介紹兩次鴉片戰爭的啟示后向學生展示天朝上國的艱難“入世”,從而提出今日中國如何“入世”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回答,最后達到以古鑒今的作用。第四部分:小結 (4min) 【展示課件】 注:據《環球時報》報道,在大英博物館里約有2.3萬件來自中國的文物其中大多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時搶掠所得。 【教師陳述】同學們,看到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尾聲,“小玉盞”取出了來自遙遠“親友”的“家書”,表達了那些流散于海外的中華瑰寶對故鄉的思念。通過書信的對話,無一不體現它們殷切的歸家之心。這一幕予我們以共情,每一中國人無一不牽掛著流散于海外的中華瑰寶,我們始終堅信著“終有一天,它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我們也期待這一天盡快到來。正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說:“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文物是文明的印記,它們的最佳歸屬是回到故土。吾輩當自強,才能助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實力增強,以“唐小馬”為代表的中華瑰寶才能堂堂正正地踏上歸家之旅。 【習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落到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可以說,近代中國屬于“沒落中國”。由輝煌到沒落、由強大到屈辱,巨大的歷史反差,轉化為中國人堅定的民族性格與宏大的歷史夢想——睡獅當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 通過引用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片尾中來自海外“親友”的“書信”與博物館文物的對話,做到首尾呼應的效果的同時,也能引起學生共鳴。 通過引用對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時事評論,引導學生清晰中國人對流散于海外的中華瑰寶的牽掛,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第五部分:課后延伸拓展(1min) 【課后延伸拓展】 請同學們在課后認真觀看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注意短劇中的細節。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最近有關中國文物在海外的相關狀況和時事,并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將自己的感悟制作成PPT,下節課派小組代表上講臺進行分享。 【作業要求】 歷史小論文:600字以上; PPT:圖文并茂,講述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 【教師陳述】這是評價表,同學們可以根據評分標準,小組內部分配好任務,最后以歷史小論文的形式上交,并制作PPT,選出小組代表下節課分享。 【課后延伸活動評價表】________同學“從文物流失史看兩次鴉片戰爭”學習活動評價表 活動 過程(1)搜集資料的態度(積極:10分;較積極:5-8分;沒有參加:0分)組評: 分(2)搜集資料的價值(很好:10分;較有用:5-8分;沒有作用:0分)組評: 分(3)制作課件(主要人員:10分;參與制作:5-8分;沒有參與:0分)組評: 分(4)參與活動(主要人員:10分;參與程度:5-8分;沒有參與:0分)組評: 分通過引導學生課后觀看《逃出大英博物館》,并收集時事資料,結合教材完成歷史小論文的編撰和PPT的制作和分享,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歷史,而且要關注時事,做到古今聯系。制作PPT進行分享,以達到翻轉課堂的效果。以多種形式完成歷史作業,符合當今的“雙減”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