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第二單元第7課《隋唐制度的發展與創新》,其內容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體現。從本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來看,本課內容既是對第6課中關于隋唐時期的繁榮進行制度保障,又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制度的繼承與創新,作為封建社會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標志,為中國古代歷朝基本沿襲,也隨著隋唐社會繁榮發展、中外文化融匯整合對西方各國產生深遠影響,如繁星點點, 閃耀古今。 本課包含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之間屬于并列關系,前兩個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后一個屬于經濟制度范疇。本人在教材處理中從“破舊立新”的角度出發,以士族的衰落為隱線,將“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置于隋唐統治者削弱魏晉以來士族衰落的背景下,從“入仕之權、秉政之勢、割據之財”的斗爭中,體現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因此三個子目雖分門別類,但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結構嚴密。 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和賦稅制度是這一階段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無論是科舉制度,還是三省六部制,亦或是兩稅法,都可謂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重大變革;并且這些制度都對后世歷朝歷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課內容時間跨度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而且制度的變革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知識的學習,高一學生對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均有一定了解,已初步知道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內涵,且對于繁榮的隋唐時期存在一定了解欲望,對隋唐制度的創新之處、以及各制度發展變化趨勢感到好奇,但對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意義理解不夠全面,對賦稅制度尤其是兩稅法幾乎全無接觸。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正處在抽象思維的形成過程中,三年的初中學習訓練,使學生基本擁有提煉信息、因果分析的能力;同時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逐步嘗試以全面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意識去掌握選官制度、中央官僚制度和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和原因。但學生仍停留在史實的表面,僅對重要歷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不清楚其內在聯系,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僅了解兩稅法和租庸調,而忽視土地關系改變對于賦稅制度演變的影響。僅了解中央官僚制度經過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內閣制的改變,但忽略改變的原因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斗爭。 高一學習是為選科、學業水平測試奠基時期,同時也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運用唯物史觀,通過時空意識的培養,以史料為抓手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歷史解釋的能力,從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課堂教學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重點培養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認識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時空觀念:認識從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所處的特定的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解讀多種類型的史料,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制度演變的特點及影響。 歷史解釋:分析魏晉到隋唐時期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家國情懷:體會制度創新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創新意識,以史為鑒。 【核心概念】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調制 兩稅法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 科舉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兩稅法的特點、作用 (二)教學難點 賦稅制度的變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獻材料 多媒體工具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習法、合作探究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選官制度(權)--收民心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二、中央官制(勢)--集權力 三省六部制 三、賦稅制度(財)--聚財富 租調制 租庸調制 兩稅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唐朝詩人劉禹錫《烏衣巷(節選)》。 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墻上。歷史的變遷,人事的消長,不免令多情的詩人感慨。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正揭示了隋唐門閥制度的衰亡。 提問引入新課: 1.隋唐統治者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2.士族為何能夠與皇權分庭抗禮? 3.統治者該從哪些方面打壓士族,加強集權? 通過耳熟能詳的詩詞導入,帶領學生 感悟、體會的同時,引出本課線索:隨著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門閥政治逐漸走向衰落。 讓學生初步建立起本課的核心線索,同時通過創設情境,以建立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一、破士族入仕之權 ——選官制度 新知探究 1.給出史料,引入九品中正制 【參考答案】 背景:①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失去了社會基礎 ②地方大族操縱人才選拔;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評定人才 標準:由最初看重家世、道德、才能變為后來主要看家世。 2.出示“王凝之背景及為官經歷”,引入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引導學生思考,九品中正制的長期實行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3.梳理科舉制的發展歷程 引導學生思考,自科舉制創設以來,便被歷代統治者所青睞和沿用,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也逐漸穩定下來,科舉制度比之前的選官制度究竟有什么進步性,能夠使得歷代統治者青睞呢? 拓展提升 根據材料指出科舉制的創新之處,并結合所學分析其進步性。 強化學生對科舉制的理解,提出小組合作,按照學生已有座位分成5-8組,閱讀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科舉制的創新之處和進步性。 【參考答案】 創新之處:分科設目,方式多樣;注重社會教化;范圍逐漸擴大;組織規范、選拔公正。 進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加強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高官員素質;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深化拓展 回顧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分析其發展趨勢。 通過梳理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對比選官依據,了解選官制度轉變的趨勢,回扣主題。 【參考答案】 ①方式:由舉薦評定授官到科舉考試,趨向嚴密、客觀。 ②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演變為才學,趨向公開、公平。 ③權力: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 閱讀材料、回歸教材,思考問題(察舉制失去良性基礎、被地方大族操縱后不利于選拔優秀人才,更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認識到九品中正制選拔標準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以門第為選官標準,阻斷了社會的階層流動;長期把握選任官員的權力,九品中正制淪為世家大族維持特權的工具;死水潭一樣的官場,使得官員素質下降。 學生進行課本閱讀,完成相關填空,了解科舉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不斷發展,掌握重要時間節點。 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相關討論,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加深對科舉制的理解(公正公平、階層流動、擴大統治基礎、提高素質、加強集權、制度成熟)。 通過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到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及變化,從這個基礎上思考其意義,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引導學生思考九品中正制弊端,理解選官制度從九品中正制轉向科舉制度的重要原因,了解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誕生。 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過程的延續性。科舉制是逐步發展完善的。提高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分析表格和概括歸納歷史素材的能力。回扣本課主題制度創新 幫助學生理清選官制度發展時間線,從而形成唯物史觀中對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正確認識,正確歸納歷史發展的規律。二、破士族秉政之勢 ——中央官制 新知探究 1.出示材料,引入隋確立三省六部制 隋在門閥臣子反叛的號角聲中滅亡,給了唐朝統治者什么思考? 隋朝統治者大力推行科舉、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損害了士族的利益,導致士族力量的反撲。尤其是關隴貴族楊玄感起兵,可以說是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2.出示材料和運行流程圖,引入唐如何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引導學生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施行有何意義?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三省分工,使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深化拓展 出示中央官制的發展沿革歷程,引導學生思考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趨勢。 【參考答案】 (1)宰相權力不斷分化。 (2)皇帝通過不斷壓制、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 (3)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 (4)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 回扣線索,串聯上下文,使學生認識到隨寒門庶族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待遇的訴求與隋唐中央政府加強集權、打擊士族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如何完善制度運行值得深思。 學生了解三省六部制基本內容,理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有一個宰相職權不斷被新生機構取代,最終三分制約、互相影響的過程; 理解政事堂出現在于行政效率提高的需要,但并沒有擴大宰相權力,總體仍為分權制衡。 通過閱讀PPT所展示的圖片及教材描述,構建、完善完整的運行流程和邏輯線索。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領悟中央官僚體制的變遷與本質,思考并概括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趨勢。 立足本堂課主線,初步串聯隋唐制度創新的相關舉措, 培養學生聯系前后知識的能力。 通過具體實例認識三省六部的辦公程序,并對其優越性產生基本認知。 文字與圖片相配合,更容易減少課堂學習疲勞。 通過梳理中央官制的發展脈絡,再次讓學生感受歷史是延續的,同時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三、破士族割據之財 ——賦稅制度 新知探究 1.出示材料,結合教材和材料指出其土地制度及與其配套的賦稅制度。 【參考答案】 土地制度:均田制; 賦稅制度:租調制及租庸調制。 引導學生思考,“輸庸代役”有何意義? 【參考答案】 ①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②政府的賦稅收入得到了保障。 2.出示歷史圖片和教材內容,認識兩稅法的頒行背景。 租庸調制是一種相對理想的賦稅制度,但是到了楊炎所處的時代,卻不得不對其進行改革,這是為什么呢? 安史之亂后民眾逃亡、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財政危機 拓展提升 出示表格和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歸納兩稅法內容來概括兩稅法的創新之處,思考其利弊。 【參考答案】 ①利:兩稅法保證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專制統治。 ②弊:各州之間稅賦輕重不均;各類加征及苛斂雜稅,沒有真正減稅;土地兼并盛行,社會矛盾激化。 深化拓展 帶領學生共同總結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 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了解租庸調的作用和特點,思考租庸調相較于以往賦稅制度的進步點知道基本賦稅制度的改革歷程,掌握均田制、租調制、租庸調和兩稅法的重要內容,形成連貫、統一的思維邏輯。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感悟,對兩稅法產生背景的文字圖片史料進行思考。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組探究學習,通過對材料、圖示的總結概括,把握租庸調和兩稅法的區別,了兩稅法利與弊的認識。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到兩稅法的不足,認識到土地關系改變的影響。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共同總結賦稅制度變遷的規律。 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史料實證的能力。 從租調制開始到租庸調再到租庸調被廢除,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受稅制改革發展過程,同時增強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 回扣第三部分主題破士族割據之財,幫助學生理解兩稅法的進步性,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 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制度的確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對史實本質、發展規律的認識,引發學生思考。課堂小結 隋唐時期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立足于大一統格局的需要,吸取亂世士族專權而皇權垂拱的歷史教訓,從破士族入仕之權、破士族秉政之勢、破士族割據之財三個角度入手,制度建設逐漸趨向公平公正、成熟規范、合理科學,實現了“收民心、集權力、聚財富”,引領中華政治文明走入新的發展階段。 歸納、整合本課內容,形成知識結構。 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與整體性思維。教學反思1.本課的教學目標分為課程標準、素養目標和核心概念,涵蓋了教學重難點以及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總體較為全面; 2.本課嘗試探索一個較為新穎的角度來串聯起隋唐制度變化與創新的知識點,但由于本人專業素養不夠深厚,可參考的資料挖掘較少,因此在部分知識點的轉折銜接處還存在處理較為生澀、不流暢,存在材料運用效率不高的情況; 3.高中學生的需要大量的史料閱讀訓練,本次設計內容較為豐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綜合能力要求也較高,考驗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同時,拓展延伸部分也需要隨學生素質需要靈活處理,因此部分知識點沒有講解得特別透徹,部分知識點的深挖做了取舍,需要進一步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