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從“龍文化”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學習者中心”范式的指導下進行設計。本教學設計側重唯物史觀的培養,從“考古”的視角出發,學生通過對“龍”的形象發展變化的探究,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及早期國家的發展特征。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在準確把握學生既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教學過程中不斷制造認知沖突,打破學生認知平衡,將新知識納入其知識體系中。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利用問題鏈,重視學生在知識建構與發展中的共同參與,通過課堂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習效果。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在課文結構上,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一課,作為整部教材的開篇之作,具有顯著的開篇點題和導向示范的價值。本課聚焦于中華文明的起源,確立了中國文明史的起點。這不僅為后續學習奠定了的知識基礎,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理解中華文明演變脈絡的關鍵視角及學習方法。在單元結構上,基本遵循了“大時序、小專題”的編寫體例,分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部落到國家及商和西周三個方面展開。縱向上,課標關注較長時段歷史的發展與變化,從中易于把握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而探尋歷史發展規律。橫向上,課標集中反映中華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國家的特征,進而認識歷史發展變化的深層原因和內在聯系。學生情況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探究精神較強,因此要著重設置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思考。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能夠從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考古”的視角,透過“龍”形象的發展變化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及早期國家的發展特征。本課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且部分概念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此外,盡管學生已學習過一些基礎知識,但關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大多數學生可能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學需要著重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構建學生歷史認知框架。教學目標1. 通過自主預習、閱讀史料等,梳理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的發展特征,了解舊、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提高信息提取、歸納總結、知識遷移的能力。(史料實證、時空觀念)2. 通過問題探究、分析史料和觀察有關龍文物的圖片史料等,了解數千年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變化,認識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培養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 通過感受龍是自強不息、奮斗進取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符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二)教學難點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和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問題】今年是中國農歷紀年的什么年呢?【教師講授】龍,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而言,如同黃河與長江,是一種符號、一種情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更是全球華人的精神圖騰。【問題】你們對龍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呢?【追問】龍的最初形象是不是這樣的?龍是什么時候起源的?數千年間龍經歷了怎樣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變化?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學習情境、布疑設懸,激發學習興趣。一、龍出東方 多元一體——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問題1】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了解在文字產生以前文明呢?【展示史料】材料一:遼寧查海遺址石塊堆塑龍材料二:河南西水坡遺址蚌殼龍材料三:湖北焦墩遺址巨龍材料四:何星亮關于中國龍的起源的論述。【教師講授】 正如何星亮先生所說:從這3例龍可推測中國龍的起源至少在1萬年以上。也就是說龍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展示史料】材料五: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圖片史料)【問題2】舊石器時代的發展有何特征?【問題3】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有何特點?【展示史料】材料六;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圖片史料)【問題4】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有何特征?【問題5】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有何特點?【問題6】什么是中國文化的搖籃,華夏文明的起源地呢?【展示史料】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龍(圖片史料)材料七:仰韶文化單一動物為原形的龍紋材料八:河南西水坡遺址蚌殼龍材料九:湖北焦墩遺址卵石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圖片史料)材料十:內蒙古紅山文化碧玉龍材料十一:山西龍山文化蟠龍紋材料十二:江蘇良渚文化雙龍連體環形玉佩材料十三:安徽凌家灘遺址玉龍【教師講授】這些龍形象很可能是后世龍的早期形象。所以可以推測,中國龍的起源是多源的。正如文明的起源一樣,黃河文明并不是中華民族唯一的文明。多種文明的融合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多元與豐富。【展示史料】材料十四:內蒙古紅山文化碧玉龍材料十五:江蘇良渚文雙龍連體環形玉佩 材料十六:安徽凌家灘遺址玉龍 【問題7】這三幅從不同地點出土的龍文物,他們之間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呢?【教師講授】從相同性又可以看出他們朝著一體的趨勢發展。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的變化趨勢,在文物上體現出來的,就是龍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與創新。【展示史料】材料十七:蘇秉琦對陶寺文化是中國正式踏進文明社會的界碑石的有關論述。【問題8】什么是文明社會?什么又是國家?【展示史料】材料十八:陶寺遺址中期復原圖【教師講授】王族墓地:等級與階級的分化;筑有城墻的宮殿區:社會動員能力的提高;手工業區、倉儲區:農業手工業發展,剩余產品:私有制出現;觀象臺:為王權與社會政治服務。【展示史料】材料十九:陶寺遺址扁壺殘片 【教師講授】扁壺壁上朱書兩字,經考證其一為“文”,另一字被何努先生考證為“堯”。陶寺遺址發現的朱書文字將漢字的出現至少推進至4000多年前,這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展示史料】材料十九:陶寺遺址出土的4個龍盤(圖片史料)材料二十:山西考古研究所總結的陶寺遺址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2、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3、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4、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5、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6、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教師講授】這四座墓葬均是大型墓,隨葬品豐富,應該大都是當時的最高統治階層,或者說是“王”,意味著王權為主的國家出現。所以龍盤可以被認為是等級差別與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此外,龍盤在墓室中擺放的位置和數量都是固定的。這種相對固定或規制化的現象表明當時出現了禮儀制度。種種考古跡象都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陶寺就進入了早期國家階段,邁入了文明社會。【問題9】根據文化遺存所體現的文明的發展,分析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考古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答:沿河分布,分布范圍廣,形成若干文化區系。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思考、回答問題。答: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干,周圍環繞多個文化圈。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從“考古”的視角出發,培養學生實證主義方法論。運用典型 的圖片史料,通過對龍文物出土地點的分析,制造認知沖突,引發深入思考。通過對龍文物的仔細觀察和對比分析,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培養唯物史觀素養。二、龍行天下 邦國初興——從部落到國家 【展示史料】材料一: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分化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堯舜禹人像圖【教師講授】堯通過禪讓制將首領之位讓給舜,舜又將首領之位讓禹。【問題1】何為禪讓制?【展示史料】材料三: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材料四:“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日御龍氏,受豕韋之后。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史記·五帝本紀》【教師講授】出土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由2300多片綠松石拼接而成,龍尾蜷曲,栩栩如生,被學術界認為是華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史記》這段材料表明馴龍的歷史可追溯至帝舜之時,以后帝舜氏世世代代均有養龍者。同時也道出了龍對夏的重要性。夏人有尊龍、養龍的官職,龍與夏室的興亡緊密相關。【問題2】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何為世襲制?【展示史料】材料五:“有人琪兩龍,乘兩龍,名日夏后開(啟) 。開(啟) 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山海經·大荒西經》【教師講授】二里頭文化的龍形象是夏人尊龍、崇拜龍的反映,可以與古代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朝都城,龍為夏民族的圖騰是可信的,龍是夏代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問題3】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能否證實夏朝的存在?【展示史料】材料六:二里頭遺址現在還不能確證是夏都,因為缺少如甲骨文那樣的內證性的文字證據出土。二里頭有可能是夏,乃至極有可能是夏,但這仍是假說。——劉周巖《尋找夏朝》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提升歸納總結能力,培養歷史思維。提升歸納總結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從“二重實證法”的視角,培養史料實證素養。三、飛龍在天 承禮載樂——商和西周 (一)商朝【過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多次遷都后定于殷。繼夏代之后,龍紋在中商階段才又開始在青銅構件上出現,可以說龍文化在夏商之間曾有一個低谷或斷裂期。商人對龍的信仰有一個接受并發展的過程,在商代后期熱忱逐漸加大,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對龍的祭祀。【問題1】為什么我們不能肯定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的遺址,卻能確定殷墟就是商朝的遺址?【教師講授】甲骨文和殷墟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以二重證據法的思維來看,商朝是信史。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度。【問題2】何為內外服制度?【展示史料】材料一:商朝勢力范圍示意圖【教師講授】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問題3】商王朝的統治特點?(二)西周【展示史料】材料一:西周銅爬龍【過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領周武王率眾伐商,商被周取代。周朝定都于鎬京,史稱西周。相比于殷商重鬼神祭祀之事,周朝敬天保民思想則把目光聚焦到了人上。龍的形象也就更加的祥瑞,在審美上的改變就是更多地強調線條之美,依從美學規律,從而出現了向藝術化、圖案化發展的趨向。【展示史料】材料二:周公人像圖材料三:“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大有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材料四:“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材料五:“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教師講授】為什么特別強調周公與中國“大有關系”呢 周公讓禮樂興起并成為正統,從而使“度制”發生巨大改變。而主持殷商之際這一場大改革就是周公。周公影響最大的革新,就是“制禮作樂”,而這是在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制禮作樂”與周公其他三項重要的政治舉措密切聯系在一起的。(1)分封制【展示史料】材料六:周公將自己的弟弟康叔、長子伯禽、同姓召公、成王的弟弟唐叔、姜太公分封諸侯的史料記載及對分封內容、諸侯權利及義務的闡述。【問題4】結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分封制的分封對象、分封內容、諸侯權利及義務分別是什么?【展示史料】材料七:魯、齊諸國皆伸展東移……周人(都城在鎬京)從東北、東南張其兩長臂,懷抱殷宋(宋國為殷族遺民之國)。——錢穆【問題5】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出發點是什么?作用如何?(2)宗法制【過渡】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著從屬的政治關系之外,還和周天子保持著嚴格的宗法關系。并以嫡長子繼承權為根本原則,使政治權力的傳承建立在嫡親血緣關系基礎上。【展示史料】材料八: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繼承人。周天子有四個兒女:大兒子,為妾所生;二兒子,為妻所生;三女兒,為妾所生;四兒子,為妻所生。【問題6】王位由誰來繼承?依據是什么?【教師講授】二兒子;原則:嫡長子繼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長。【展示史料】材料九:【問題7】宗法制的作用?(3)禮樂制【過渡】如果說分封諸侯,建立國家機構以及新建東都城是周王室政治結構方面的改革的話。那么,周公的另一項改革措施,即“制禮作樂”,則是文化制度方面改革,而這一項改革措施,影響更深遠。【問題8】“禮”“樂”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材料十:“禮”字,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祭神的禮節、儀式;二是引申為社會、宗族的規則;三是指以禮相待、禮貌禮物等。——古漢語詞典材料十一:“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鞋。木,虞也。”——許慎《說文解字·木部》【問題9】禮樂制的作用?材料十二:“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教師講授】周公“制禮作樂”將文化思想制度與宗法級制度緊密地統一起來,禮所頌揚和維護的,就是“家—國—天下”一體化統治秩序,對后世文化制度和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這種重大影響對于中國成為禮儀之邦起了關鍵作用。(4)井田制【教師講授】商周土地為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井田制即土地經營基本方式,因土地規整形似“井”而得名。(5)青銅時代【教師講授】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主要用于祭祀與軍事,少量用于農業生產。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①神權、王權相結合,迷信色彩濃厚;②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分封直接目的:安撫、防范殷商遺民;分封根本目的: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分封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促進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二兒子;原則:嫡長子繼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長。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答:①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②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對諸侯國實行有效的控制。 借助地圖,培養時空觀念素養。提升歸納總結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增強自主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素養。創設學習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問題,引領學生討論,提升課堂專注力。通過深度解析漢字,融匯語文精髓,探尋歷史脈絡,實現跨學科交融。小結與作業布置 【小結】龍經歷夏商周數千年的創造、演進、融合與涵育,最終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和情感紐帶。雖然龍的外在形象隨著歷史變遷而演變,但龍的內在精神卻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作業布置】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中國的“龍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和演變。結合對國家及世界的發展趨勢,探究:“未來的龍”會是什么樣的呢?通過海報、多媒體展示、論文等方式來表達你的思考。 傾聽教師講述,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將歷史與現實對接,涵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典型史料突破重難點問題,但在采用“示范—模仿—遷移”教學模式時,需要學生相對扎實的基礎,應布置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以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此外,本課涉及唯物史觀的相關理論和詞匯,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的第1課《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有較多概念重合,未來可進一步探索與相關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