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必考階段 時 間 原 因 特 點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 1.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3.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初步發展 甲午中日戰爭后 ①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②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短暫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②“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②國民黨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著名企業家 張謇(狀元實業家,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榮氏兄弟(紡織業和面粉業);盧作孚;侯德榜(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啟示: 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近代交通事業:1、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傳入中國。 2、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1、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禁纏足、改禮節、改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2、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三)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一.選擇題(共10小題)1.“他退隱到他的家鄉,而幾乎是孤身徒手地開啟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進程。據記載,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座最為嚴謹的棉紡廠以及最早的師范學校。”“他”是( )A.李鴻章 B.張謇 C.張之洞 D.榮德生2.民國二十年《申報》上刊登了南洋煙草公司的一則廣告。其中的一句廣告語為:“愛用國貨方能達到救國自強”。由此可以推斷出( )A.洋務運動創辦工業,抑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B.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工商業發展C.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提倡國貨,抵制日貨D.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3.晚清時期,習武之風極一時之盛,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族危機逐漸緩和 B.時局影響社會風氣C.清朝統治秩序崩潰 D.新式學堂得到發展4.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折。與圖中“初步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第一次世界大戰 D.新文化運動5.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除跪拜禮,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這反映了南京臨時政府( )A.大力推進政治民主化 B.全面學習西方文化C.廢除了儒家傳統道德 D.提倡平等自由觀念6.自民國成立后,清末所稱的“土貨”“土產”大多開始改稱為“國貨”“國產”;勸業會也基本演變為國貨展覽會,其展品明確規定“以國貨為限,出品人須為中華民國人”。這種現象反映出( )A.近代中國經濟發展顯著B.中國獨立于世界市場之外C.國家民族意識不斷增強D.經濟大危機導致產品滯銷7.中國近代的工商業者為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動蕩的年代里百折不撓,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奮斗。下列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短暫的春天”B.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D.地區分布比較均衡8.近代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后,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洋涇竹枝詞》寫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難將貴賤分。更有異言并異服,談黃馬褂著紛紛。”該詞說明當時( )A.社會等級觀念已經消失B.外語逐漸成為流行語言C.生活風俗受到西方影響D.中西服飾文化相互影響9.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衣著雍容華貴,通過服飾一眼就能識別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著華麗者幾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層民眾簡單、樸素的服裝樣式卻成為時尚潮流。這表明( )A.政治活動深刻影響服飾變遷B.政治活動推動思想觀念變革C.服飾變遷直接凸顯人權理念D.服飾變遷反映人的政治立場10.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在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如圖反映的變革是指( )A.政治制度的變革 B.經濟形態的變革C.民族關系的變革 D.社會習俗的變革二.材料題(共1小題)11.晚清以來,以電報學為代表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大量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材料一:電線深入地底,使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電線,安望其尊君親上乎?一一摘編自1875年工科給事中陳彝奏折(1)根據材料一,指出阻礙中國發展電報事業的原因。材料二:李鴻章從軍事需要出發力排眾議,得到清廷批準在天津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架設電線的費用最初由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至20世紀初,天津電報學堂共培養出300余名畢業生,被廣泛聘用于電報相關的工作中。——摘編自馬翠蘭《試論李鴻章在中國電報業發展中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李鴻章對中國電報事業的貢獻。材料三:朝廷用兵賴電線以通軍情,有者多勝,是強國之道也;商賈貿易賴電線以通市價,有者常贏,是致富之道也。——摘編自鄭觀應《論電報》材料四:電報引入后,因其傳音快捷而被廣泛應用,文本體裁出現眾多新變化。例如“詔命”中衍生電旨電逾,“通訊”中衍生電訊等新文體。——摘編自夏維奇《電報的引入與近代中國文化變遷》(3)綜合上述材料,以“電報促進近代中國的轉型”為觀點,加以論述。(要求:邏輯嚴密,表述簡潔)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他退隱到他的家鄉,而幾乎是孤身徒手地開啟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進程。據記載,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座最為嚴謹的棉紡廠以及最早的師范學校。”“他”是( )A.李鴻章 B.張謇 C.張之洞 D.榮德生【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張謇興辦實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創辦了中國第一座最為嚴謹的棉紡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故B正確;李鴻章、張之洞都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沒有回到家鄉創辦實業,排除AC;榮德生與兄弟榮敬生建立起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為主的龐大家族企業,但與材料中“中國第一座”相違背,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張謇興辦實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張謇。2.民國二十年《申報》上刊登了南洋煙草公司的一則廣告。其中的一句廣告語為:“愛用國貨方能達到救國自強”。由此可以推斷出( )A.洋務運動創辦工業,抑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B.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工商業發展C.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提倡國貨,抵制日貨D.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民國二十年《申報》上刊登了南洋煙草公司的一則廣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二十年”是指1931年。據題干“愛用國貨方能達到救國自強”可知,這體現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民族企業提倡國人使用國貨,抵制日貨,故C符合題意;洋務運動時期,中華民國還未成立,排除A;1931年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排除B;一戰的時間是1914﹣1918年,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提倡國貨,抵制日貨。3.晚清時期,習武之風極一時之盛,許多農民、城鎮貧民、工商業者、小商小販等皆有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族危機逐漸緩和 B.時局影響社會風氣C.清朝統治秩序崩潰 D.新式學堂得到發展【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晚清時期,民不聊生,帝國主義欺壓清政府,人們紛紛參與習武,并加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這說明時局影響社會風氣。故B符合題意;民族危機逐漸緩和、清朝統治秩序崩潰不符合史實,排除AC;題干材料不能說明新式學堂得到發展,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說明時局影響社會風氣。4.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折。與圖中“初步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第一次世界大戰 D.新文化運動【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洋務運動1861年至1895年晚清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排除A。B.根據材料信息,初步發展的時間是1895年﹣1912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推動了晚清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故與“初步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故B正確。C.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間是1914年8月—1918年11月,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春天”的局面,排除C。D.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是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除跪拜禮,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這反映了南京臨時政府( )A.大力推進政治民主化 B.全面學習西方文化C.廢除了儒家傳統道德 D.提倡平等自由觀念【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解答】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了帶有等級差別的稱謂和有辱人格的跪拜禮,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這些政策有利于平等自由觀念的普及與社會觀念的轉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D項正確;材料中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是移風易俗的法令,未涉及政治民主化,排除A項;“全面學習西方文化”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南京臨時政府廢除了儒家傳統道德,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自民國成立后,清末所稱的“土貨”“土產”大多開始改稱為“國貨”“國產”;勸業會也基本演變為國貨展覽會,其展品明確規定“以國貨為限,出品人須為中華民國人”。這種現象反映出( )A.近代中國經濟發展顯著B.中國獨立于世界市場之外C.國家民族意識不斷增強D.經濟大危機導致產品滯銷【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A.中華民國成立后,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不能說發展顯著,排除A。B.中國獨立于世界市場之外史實表述錯誤,排除B。C.依據材料“國貨”“國產”“中華民國人”等可以看出,中華民國成立后,國貨的名稱逐漸確立下來,反映了中華民國成立后國家民族意識增強,C項正確。D.題干沒有涉及經濟大危機,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中國近代的工商業者為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動蕩的年代里百折不撓,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奮斗。下列有關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短暫的春天”B.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業部門D.地區分布比較均衡【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A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受到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外來帝國主義侵略等因素的阻撓,在夾縫中求生存,B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行業上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比較薄弱,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在地區分布上分布不平衡,東部多,中西部少,城市多,農村少,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8.近代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后,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洋涇竹枝詞》寫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難將貴賤分。更有異言并異服,談黃馬褂著紛紛。”該詞說明當時( )A.社會等級觀念已經消失B.外語逐漸成為流行語言C.生活風俗受到西方影響D.中西服飾文化相互影響【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識記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相關知識。【解答】A.社會等級觀念已經消失過于絕對,排除A項。B.材料沒有體現外語逐漸成為流行語言,只說了有異言并異服,排除B項。C.根據題干“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難將貴賤分。更有異言并異服,談黃馬褂著紛紛”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人們開始假斯文,開始穿西服,談論著黃袍馬褂,說明生活風俗受到西方影響,C項正確。D.材料沒有體現中方服裝對西方服裝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關鍵信息是“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難將貴賤分。更有異言并異服,談黃馬褂著紛紛”,熟記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相關知識。9.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們衣著雍容華貴,通過服飾一眼就能識別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著華麗者幾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層民眾簡單、樸素的服裝樣式卻成為時尚潮流。這表明( )A.政治活動深刻影響服飾變遷B.政治活動推動思想觀念變革C.服飾變遷直接凸顯人權理念D.服飾變遷反映人的政治立場【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法國大革命中,穿著老式貴族服飾會遭到嘲諷,代表著對封建制度的摒棄。大革命后,下層民眾的服飾成為潮流,代表著民主、平等思想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認同,題干材料反映服飾變遷反映人的政治立場。故D正確;題干材料反映服飾變遷反映人的政治立場,不能體現政治活動影響服飾變遷、政治活動推動思想觀念變革,排除AB;服飾變遷不能直接凸顯人權理念,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服飾變遷反映人的政治立場。10.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中國在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中,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如圖反映的變革是指( )A.政治制度的變革 B.經濟形態的變革C.民族關系的變革 D.社會習俗的變革【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社會習俗的變化和近代生活的變遷,識記社會習俗的變化和近代生活的變遷相關知識。【解答】A.政治制度的變革與稱呼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B.經濟形態的變化與稱呼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C.民族關系的變革與稱呼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從“奴才、老爺”到“先生”反映出民國時期人們稱呼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革,D項正確。稱呼的變化與、、排除AB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記社會習俗的變化和近代生活的變遷相關知識。二.材料題(共1小題)11.晚清以來,以電報學為代表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大量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材料一:電線深入地底,使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電線,安望其尊君親上乎?一一摘編自1875年工科給事中陳彝奏折(1)根據材料一,指出阻礙中國發展電報事業的原因。材料二:李鴻章從軍事需要出發力排眾議,得到清廷批準在天津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架設電線的費用最初由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至20世紀初,天津電報學堂共培養出300余名畢業生,被廣泛聘用于電報相關的工作中。——摘編自馬翠蘭《試論李鴻章在中國電報業發展中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歸納李鴻章對中國電報事業的貢獻。材料三:朝廷用兵賴電線以通軍情,有者多勝,是強國之道也;商賈貿易賴電線以通市價,有者常贏,是致富之道也。——摘編自鄭觀應《論電報》材料四:電報引入后,因其傳音快捷而被廣泛應用,文本體裁出現眾多新變化。例如“詔命”中衍生電旨電逾,“通訊”中衍生電訊等新文體。——摘編自夏維奇《電報的引入與近代中國文化變遷》(3)綜合上述材料,以“電報促進近代中國的轉型”為觀點,加以論述。(要求:邏輯嚴密,表述簡潔)【答案】(1)官員的守舊迷信。(2)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用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架設電線的費用等。(3)觀點:電報促進近代中國的轉型;論述:李鴻章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培養電報人才,電報的應用有利于傳輸軍事情報和商品價格信息,推動了近代中國的轉型等。【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電線深入地底,使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勢所必至,為子孫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電線,安望其尊君親上乎?”可知,阻礙中國發展電報事業的原因是官員的守舊迷信。(2)根據材料二“李鴻章從軍事需要出發力排眾議,得到清廷批準在天津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架設電線的費用最初由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至20世紀初,天津電報學堂共培養出300余名畢業生,被廣泛聘用于電報相關的工作中”可知,李鴻章對中國電報事業的貢獻是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用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架設電線的費用等。(3)綜合上述材料,以“電報促進近代中國的轉型”為觀點,論述如下:李鴻章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培養電報人才,電報的應用有利于傳輸軍事情報和商品價格信息,推動了近代中國的轉型等。故答案為:(1)官員的守舊迷信。(2)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用淮軍(李鴻章領導)軍餉墊付架設電線的費用等。(3)觀點:電報促進近代中國的轉型;論述:李鴻章創辦電報企業和學堂,培養電報人才,電報的應用有利于傳輸軍事情報和商品價格信息,推動了近代中國的轉型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等相關史實。0101記憶清單02分層檢測第65頁(共6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