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一)長征原因:1、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2、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傾錯誤(二)長征的開始:1、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出發地點:江西瑞金3、長征經過: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損失慘重,強渡烏江,攻克遵義。(三)歷史轉折:遵義會議。★★★★★必考1、時間:1935年1月2、地點:貴州 。3、內容:①軍事上: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領導。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②組織上: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4、意義: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一個領導、三個挽救、一個轉折點)二、過雪山草地(一)主要軍事行動:1、 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2、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3、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大雪山,走過茫茫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三、紅軍勝利會師陜甘(一)勝利會師1、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2、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二)歷史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三)長征精神:大無謂的革命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團隊精神,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四)長征路線: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線→突破湘江,損失過半→渡過烏江→解放遵義→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甘肅會寧會師。【拓展】1.如何理解中國革命歷程的艱難曲折?(1)三次大的挫折:①蔣介石和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②秋收起義進攻大城市受挫;③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戰勝挫折:①中國共產黨從國民革命失敗中總結經驗,獨立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在秋收起義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結合國情,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向農村進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③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一.選擇題(共10小題)1.英雄的紅軍將士在短短一年內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紅軍將士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C.井岡山精神 D.長征精神2.1935年3月,蔣介石急赴重慶安排戰事,要求“嚴防貴陽”,派中央軍周渾元部和川軍郭勛祺部挺進貴州,同時命令湘軍何鍵部“以主力守備烏江沿岸”。蔣介石的舉動是為了( )A.抵御外來侵略 B.“追剿”紅軍C.防范八路軍 D.發動全面內戰3.“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這“分水嶺”是指( )A.遵義會議 B.洛川會議C.“八七”會議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4.到新中國成立的28年間,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留下豐富的革命詩歌。詩句“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所述事件位于圖中( )A.①處 B.③處 C.④處 D.⑤處5.八年級某班計劃舉辦一次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歷史故事會,該班同學所擬的故事標題不符合該主題的是(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出奇兵》C.《井岡山會師》 D.《飛奪瀘定橋》6.一些文學與藝術作品反映了歷史事件,與下列圖片相關的語句是( )A.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B.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C.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D.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7.紅軍長征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爬雪山過草地,行程二萬五千里。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 )A.紅軍三大主力會師B.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C.吳起鎮勝利會師D.遵義會議召開8.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途中,出現大量詩歌并廣泛流傳。如:“紅軍走后,寨子空了一半,寨子空了一半我不心焦,我心焦紅軍走了。”這反映了( )A.長征歷程的艱辛 B.革命力量的強大C.軍民魚水的情誼 D.遵義會議的召開9.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文中的“武裝宣傳”是指( )A.太平天國北伐、西征B.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C.紅軍的萬里長征D.國共第二次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10.長征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部壯麗的史詩。下列詩句描述的事件發生在長征期間的有( )①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②婁山關前鏖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④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題(共1小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毛澤東著重指出: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摘編自《秋收起義》材料二:1935年10月,陳云在向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寫道:此次會議“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目前我們黨在新的情況下能夠自己提出新的任務”。——摘編自姚明華《1935年陳云莫斯科之行述論》材料三: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摘編自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據材料一,分析毛澤東率領部隊向鄉下去的原因。在鄉下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的方式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會議”指的是哪次會議?結合所學,歸納此次會議帶來的重大變化。(3)據材料三及所學,回答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了紅軍長征。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紅軍將士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長征精神,表現在忘我獻身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D是正確的選項;五四運動形成了五四精神,排除A;中國共產黨成立,形成了紅船精神,排除B;井岡山會師,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形成了井岡山精神,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紅軍長征,才能做出正確選擇。2.【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紅軍長征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由此可知,蔣介石這一舉動的目的是“追剿”紅軍,而不是抗擊外來侵略,排除A項;根據題干“1935年3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蔣介石的這一舉動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1934.10—1936.10),因此,他的舉動是為了“追剿”紅軍,以求將紅軍阻擊在貴州,B項正確;1937年8月,為了更好地與日本侵略者作斗爭,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八路軍”,與題干“1935年3月”不符,排除C項;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挑起了全國性的內戰,與題干“1935年3月”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等知識。3.【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這“分水嶺”是指遵義會議。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4.【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和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詩句“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所述事件是遵義會議,位于圖中④處,C項正確;①處是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地方,排除A項;③處是瑞金,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排除B項;⑤處是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片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5.【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著重把握紅軍長征的主要經過和路線。【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紅軍四渡赤水河,急行軍強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然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又翻過高聳入云的大雪山,通過杳無人煙的草地,進入甘肅,于1935年10月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橋渡金沙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都發生在紅軍長征期間。而井岡山會師則是指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不屬于紅軍長征時期。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紅軍路線。6.【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紅軍長征,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解答】根據圖片“《飛奪瀘定橋》”和“《紅軍過雪山》”可知,圖片反映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飛奪瀘定橋和過雪山的歷史事件。“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反映的就是紅軍長征,體現了紅軍戰士勇于克服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故B符合題意;“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譚嗣同的絕命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戊戌變法,排除A;“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反映的是義和團運動,排除C;“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中的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7.【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紅軍長征,需要考生掌握長征結束的標志事件。【解答】根據所學可知,1934年到1936年,紅軍進行了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A項正確;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B項說法不正確,排除B項;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歷經艱難險阻,終于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不是紅軍長征最終勝利的標志,排除C項;遵義會議是長征途中的轉折點,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紅軍長征,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8.【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紅軍長征。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紅軍走后,寨子空了一半,寨子空了一半我不心焦,我心焦紅軍走了。”這反映了對紅軍真摯愛心、軍民魚水的情誼,C是正確的選項;材料與長征歷程的艱辛、革命力量的強大、遵義會議的召開無關,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需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紅軍長征,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說法,選出正確答案。9.【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紅軍的萬里長征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據題干“《紅星照耀中國》”“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可知,“武裝宣傳”是指紅軍長征,故C項正確;A項無法體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排除;B項與“大遷移”無關,排除;D項與“武裝宣傳”不符,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的萬里長征的相關史實。10.【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紅軍長征。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①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不符合題意;②婁山關前鏖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反映的是遵義會議召開,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符合題意;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出自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描述的是紅軍長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符合題意;④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反映了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C是正確的選項。故選:C。【點評】解答本題要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紅軍長征,分析題意,運用所學知識正確作答即可。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原因: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山區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方式: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2)會議:遵義會議。變化: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莊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3)歷史意義:長征的勝利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分析】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屬理解層面的要求,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原因:據材料“毛澤東著重指出: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可知,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據材料“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可知,山區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方式:據材料“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并結合所學可知,在鄉下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的方式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2)會議:據材料“1935年10月,陳云在向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寫道:此次會議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變化:結合所學可從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莊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等方面回答。(3)歷史意義:據材料“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并結合所學可知,長征的勝利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據材料“……它散步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并結合所學可知,長征的勝利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故答案為:(1)原因: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山區敵人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方式: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2)會議:遵義會議。變化: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列莊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3)歷史意義:長征的勝利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點評】記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意義;遵義會議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紅軍長征原因、經過、結果和意義。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聲0101記憶清單02分層檢測第65頁(共6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