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次教學參考新課程標準的指導,素養為本、立德樹人,整體通過情境體驗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相關歷史材料分析歷史人物、討論歷史事件的影響,從而進行科學的理解與表達,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念。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是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第一單元的最后一課。本單元整體分析,本節課是對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重要時期,它上承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下接第二單元第一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在高一歷史的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價值。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兩漢的文化講述了中國漢代王朝400多年的歷史與文化。學生情況分析本節課的學習學習主體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本階段的學生經過平時的生活經驗以及初中的學習,對歷史的學習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對高一歷史教材中的各個朝代的相關知識都有一點涉獵。除此之外,對于本單元的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秦漢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與鞏固有著較強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可以從歷史情境入手。在學習能力上,學生已經能夠自行梳理歷史時間,進行簡單總結,但是在對史料實證以及歷史解釋方面還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學目標課標要求目標: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了解兩漢時期的統治者為鞏固多民族封建王朝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相關制度與文化。(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通過對史料實證的分析解讀,了解“光武中興”、“黃巾起義”等歷史事件及其影響,總結兩漢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習了解兩漢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從歷史人物事跡中感悟家國情懷,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政治認同。(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教學難點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課件 影視音頻(二)教學方法 情境體驗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通過“漢代皇帝聊天群”的形式出示本節課重點涉及的皇帝與事件,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通過視頻導入,總覽兩漢時間軸,將本節課的四個子目進行統一呈現,營造歷史時空情境,逐一定位展開對中國漢代400多年的歷史學習。 1.通過“漢代皇帝聊天群”了解本課學習重點。2.觀看視頻內容,跟隨教師的講解進入課程學習。 信息技術與歷史結合,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無為而治中的崛起 西漢的建立視頻引出漢朝的建立西漢建立:公元前 202 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出示史料:西漢駟馬安車總結漢初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凋敝政治制度:漢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二)文景之治通過史料閱讀的分析,了解文景之治及其影響措施: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成就:經濟得到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三)漢初隱患教師過渡:作為結束戰亂的新興王朝,雖然有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但其中依舊存在很深的隱患出示漢初地圖:引出當時的漢朝疆土狹小,匈奴虎視眈眈材料一: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漢書·諸侯王表》諸侯勢大、豪族膨脹、丞相權重影響到中央集權展示漢初的內憂外患 通過視頻引出,學生認真聆聽教師講授,迅速定位西漢王朝建立的基本事實。2. 學生仔細閱讀教師提供的材料,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學生回答】:思想: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經濟: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成就:經濟得到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3.通過圖文材料感知漢初內憂外患。 結合歷史材料理解課內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開疆擴土中的強盛 以歷史人物卡牌的形式總括本子目的所有內容,展現漢武帝知人善用與漢朝的人才濟濟。(一)背景:經濟上:國力強盛政治上:諸侯勢大、豪族膨脹、丞相權重、匈奴侵擾(二)政治制度1.頒布“推恩令”教師出示漢景帝與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做法,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推恩令的重要作用。推恩令的作用:削弱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中朝(中外朝制度)3.選官制度:察舉制標準:舉孝廉,方式:自下而上推選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從時空角度分析,察舉制的作用?積極:就當時而言,有利于漢武帝選拔人才,給中小地主和其他社會階層開辟了一條參政之路。消極:東漢后期為豪強地主所壟斷4.設十三州刺史出示中國歷史地圖集思考:漢武帝為什么要建立刺史監察制度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整頓吏治,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并解決原有監察制度的不力問題。5.任用酷吏《史記·酷吏列傳》中記載的十一個酷吏,就有十個酷吏活躍于漢武帝時期。(三)經濟制度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四)思想制度出示史料閱讀,秦漢對比實質:思想專制作用: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鞏固國家統一(五)開疆擴土1.抗擊匈奴出示衛青霍去病的相關資料,從史料以及地圖中感受漢武帝時期的疆域變化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2.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 學生觀看PPT圖文材料中的人物卡牌,對漢朝形成整體認識,知道漢武帝知人善用與漢朝的人才濟濟。2. 通過對比,學生感受推恩令的重要歷史作用。3.帶問題從時空角度回答察舉制作用。增強時空觀念。4.通過對地圖的解讀,培養時空觀念及歸納概括能力。5.結合衛青霍去病相關資料與歷史地圖,分析漢武帝時期疆域變化,增強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課外素材與課內教材補充教學,讓學生充分理解漢武帝在各個領域對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相關措施。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王朝飄搖中的興衰 教師過渡: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王朝也在不斷的興衰中更迭,強盛的漢代迎來了它的滅亡。光武中興東漢建立:公元25年東漢的相關政策提出問題: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了哪些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得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領域措施影響政治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節省開支嚴格控制外戚專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員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緩和社會矛盾,恢生產釋放奴婢文化重視儒學加強了儒學的統治地位對比探究兩漢衰亡的原因小組合作,通過教材資料以及相關史料,總結西漢和東漢的衰亡原因,對比探究,感悟朝代興衰的歷史教訓。學生展示:西漢的衰亡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公元9 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東漢的衰亡皇帝的早逝與年幼、外戚宦官交替專政、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嚴重、民間起義軍的爆發。3.對比總結教訓政治腐敗、 社會不公、 以及統治者對民生的忽視是造成王朝覆滅的關鍵因素。 1.知道了解基本史事2. 根據教師引導,回答相關問題。3.通過小組合作,教材資料以及相關史料,總結西漢和東漢的衰亡原因,對比探究,感悟朝代興衰的歷史教訓。4.閱讀材料,了解東漢衰亡原因。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兩漢的衰亡,并總結提煉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歷史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借此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隱于史料中的漢蘊 史學成就兩漢史學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記》與《漢書》文學成就兩漢文學成就集中體現在漢賦、樂府詩上科技成就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5 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學習隱于史料中的漢蘊一目,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 培養學生對兩漢的文學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課堂小結 師生提問的形式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感悟漢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做出的巨大貢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節課在教學中采用了情境與任務相結合的形式,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學。本節課運用了許多的史料實證,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讓學生逐漸學會分析史料,理解歷史事件的能力。在課件設計中結合現代與歷史相結合,通過漢代皇帝聊天群以及卡通皇帝形象增強課堂趣味性,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高。但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因為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較弱,在兩漢衰亡的總結對比中,分析能力相對較弱,在后期的學習中會增加這類型的學習,讓學生逐漸適應并習得史料分析的能力。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