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課型需要設置,可自行決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本課以秦朝建立的條件、鞏固大一統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為核心內容,在整個單元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整個模塊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秦朝統一六國的條件部分承接和聯系了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內容;鞏固大一統的措施與農民起義又與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的內容銜接。這三課一起貫穿起來構成了中國早期封建制度的雛形。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學生了解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一般規律。學生情況分析本課面對的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學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時代的政治制度。接著學習本課內容,能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通過學習,學生開始初步了解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過程,理解秦朝制度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影響,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對國家統一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同時,探究秦朝暴政種種的具體表現及其所導致的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學生認識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時空觀念【水平2】:立足于時空觀念,學生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明確秦朝疆域的四至,了解秦朝各方位的統一過程;將秦的統一置于春秋戰國背景之下考察,能夠理解秦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必然性。2、唯物史觀【水平3/4】:學生能夠運用唯物史觀理解秦朝統一以及滅亡的原因,分析秦的統一源于它的制度構建起民眾對秦的國家認同,而它的滅亡源于暴政失去民心,使學生初步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3、史料實證【水平3/4】:學生通過多元史料分析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速亡原因,培養學生運用多種類型史料對探究問題進行互證。4、歷史解釋【水平4】:學生能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朝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5、家國情懷【水平1/2】:通過學習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以及鞏固措施,學生初步形成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秦朝滅亡的原因教學難點依據秦朝統一業績理解秦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何以定一——秦的統一何以固———秦的治國之制何以毀一——秦的暴政與速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在開始上課之前呢,老師想請同學們看到左邊的這張圖片,同學們一定都非常的熟悉,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戶口本是吧?那同學們知道古代的戶口本是什么樣的嗎?這啊就是秦代的一個戶籍簿,湖南里耶也就是當時秦的一個縣出土了3萬余枚秦簡,其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戶籍簡。戶籍就代表著家庭,這些家庭又共同組成了國家,那我們通過這個文物史料可以看出,秦朝對于社會的管理深入到了哪?同學答:家庭哎,到了家庭這個單位,再通過家庭管理到個人,那么為什么秦朝可以做到這樣呢?他又是如何去管理這個偌大的國家的?那這節課我們就走近秦,來一起認識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咱們本節課的學習聚焦于三個問題,秦的統一、秦的治國之制、秦的暴政與速亡,那秦為什么能滅六國完成統一呢?請同步們先閱讀第一子目,思考在戰國中后期出現了哪些有利于秦統一的條件。 同學思考秦對于社會管理的深入程度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一、何以定一——秦的統一 【過渡】好的,有一句老話常說,干事要想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那秦統一六國這么大的事更是如此。秦統一的背景【問1—1】為什么在戰國末期形成統一的局勢? 【圖片1】【圖片2】【教師講授】我們首先來看看天時,對比這兩幅圖,列國紛爭、爭霸兼并,導致諸侯國出現了什么樣的變化?哎,我們可以看到圖中,諸侯國的數量明顯減少,從而每個諸侯國控制的區域擴大,這有利于區域性的統一,那么隨著兼并和人們的遷移,戎狄蠻夷又逐漸的融入了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加速,這又促進了民族交融,所以這些都有利于全國統一。【材料1】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呂氏春秋》此外再請大家看到材料一,史料《呂氏春秋》中寫道:“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想表達什么呢?同學:天下大亂無非就是因為沒有天子,實力強的就會欺凌實力弱的,沒有統一就不得休息。老師:那這又反應出什么呢?同學:當時戰爭不斷,弱肉強食,不得休息老師:是不是當時的戰爭不斷,人民渴望得到安寧和休息。而從下面這張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百家爭鳴,各派學說多元有交流也有融合,很多學派的思想中都有統一的主張,隨著戰爭,思想家們在統一這個問題上的思想也就趨于一致,那還有嗎?我們知道,戰國中后期各國的經濟都有了重大的發展,但是齊國有漁鹽之利,秦國高野千里,糧食富足,而燕國盛產羊馬,這給大家的提示是?各國的經濟特色和它的優勢不同,并且因為貨幣不同,度量衡也就是計量單位不同,在進行商品交易時是不是不太方便呀。因此可以看出各國希望打破政治分裂帶來的阻礙從而實現便利的經濟貿易往來,這是各地區經濟發展對于統一的迫切要求,在客觀上就需要統一來發展經濟。那通過剛才的分析呢,我們看到在戰國中后期出現了諸多有利于形成的一個統一國家的天時條件,但我們還需要地利和人和的幫助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秦國的地理位置。 材料二(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荀子 強國篇》【圖片3】【圖片4】老師:我們來看材料二,是戰國后期,荀子訪秦的一個觀感,秦其險固塞形勢便,那秦因為有崤山和函谷關的天然屏障保護它,秦易守難攻,有較強的軍事防御能力。而天材之利多,他坐擁關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從圖中還可以看到,有很多藍色的線代表河流,流經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農業發展的條件比較好。那映射到全國,說明秦國的物質基礎比較雄厚,也就是地利即秦地理位置優越。我們看到材料中其實還有一句話,其百官肅然莫不恭簡,那實際上就是說他的吏治清明,那秦的吏治清明秦國之前的國君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材料三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賈誼《過秦論》老師:材料三中說到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秦孝公時重用商鞅,在孝公死后,后面幾代君主也是勵精圖治,廣納賢才。秦在管理選拔的時候,注重才能和軍功,書本第15頁學思之窗中就提到了一個納才的事情,韓國派鄭國這個人入秦,游說秦建立水利工程,這是疲秦之術,秦王贏政識破了之后下了逐客令,可是他最終還是聽取了李斯的建議,消除了對他國外客的疑慮,廣納賢才,所以這就是: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百里奚是虞國人、商鞅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他們都不是秦國人卻愿意效忠于秦,就是因為秦不限輕貴,擇才而納。其中特別突出的就是商鞅的商鞅變法。材料四:“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 —(戰國)韓非子老師:我們材料四中提到的商鞅對于秦的強大做出了偌大的貢獻,商鞅變法在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在政治上,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在社會上,強制分家。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這一系列的舉措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在種種優勢的積累之下,秦國實力強大逐漸能夠肩負起統一六國的重任,秦王贏政親政之后呢,他開始了殲滅六國的戰爭。【圖片5】【圖片6】老師:那他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兼并六國的呢?秦相范雎(ju)就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兼并策略,即與秦國較遠的燕、齊、楚等國暫時維持和平,集中力量進攻距離較近的韓、趙、魏三國,在此戰略的指導下,秦前后統一了韓、趙、魏、楚、燕,最后齊國投降。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秦統一的背景根據圖片和材料得出秦統一是天時地利人和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通過教師講述讓學生理解秦統一是人民的渴望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教師講述讓學生理解秦統一有秦地理位置優勢和善用人才學生通過材料得出秦的地理位置優越學生同學材料分析得出秦吏治清明學生通過地圖了解秦滅六國的過程通過第一子目讓學生了解秦統一的背景和過程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分析史料和地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讓學生掌握基本史實二、何以固一——秦的治國之制 【過渡】老師:那我們說,軍事戰爭完成了疆土的統一,那面對這樣一個偌大的國家,秦始皇為了實現有效管理他要如何去鞏固統一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同學答:建立一個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哎,說的對,要建立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想要建立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實際上也是吸收了西周東周分封制動蕩的教訓,完善戰國時期逐漸孕育出的集權制度而逐步形成。首先君主專制就是皇帝實行專制統治,他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秦朝最早確立了皇帝制度,從而實現了君主專制。那么,皇帝制度具體有什么內容?請大家看向大屏幕,根據材料總結。材料五 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資治通鑒》卷第七《秦紀二》材料六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老師:當時在確定皇帝稱號時李斯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即指人皇,因為天皇和地皇都是神和傳說只有人皇是統治現實社會的真實統治者)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然而秦始皇覺得還不夠尊貴,于是他說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而且除了皇帝之外,秦始皇還規定“朕”一詞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實際上“朕”不是由秦始皇發明的,而是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在秦始皇之前,普通人也可以稱自己為朕,但之后他很霸道規定這個字以后都只能由皇帝使用,這體現了什么呢?同學:皇帝獨尊老師:對,他想要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是皇帝制度的第一個特點。而第二句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體現了什么特點呢?學生答:皇位世襲老師:是的,材料的意思是,我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之后二世、三世等等,都是世襲給我的兒子。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秦遵循的還是“父死子繼”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實際也是受到了周朝宗法制的影響。那材料二中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也就是說這天下之事無論大小,都得是我來做決定,這體現了什么呢?同學答:皇權至上老師:是的,皇帝制度的確立使得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和皇位世襲成為了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實現了君主的專制統治。但是,同學們都知道管理一個疆域廣大的國家能只靠秦始皇一個人嗎?對,不行,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建立一些機構來幫助皇帝管理這個國家,由此就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老師: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為主要的輔佐大臣,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奏章,下達詔令,負責監察官員,太尉負責軍事,不過在秦朝時侯還是虛職,軍隊軍事主要還在皇帝手中;右邊的虎符就是秦時使用的秦陽陵虎符,它是授予臣屬兵權和調撥軍隊用的信物,兩半虎符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秦陽陵虎符背上鑄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扎陽陵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這也體現了皇帝對于軍事大權的掌控,也就是君主專制。九卿分管具體的事務,比如奉常管宗廟禮儀,廷尉管全國司法;同時諸卿中還有君主私屬性質的官員,比如太仆給皇帝駕車,少府是宮廷的總管。官員中有為整個國家服務的,還有為皇帝本人及家庭服務的,其職能設置也體現了家國一體的思想觀念,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帶來的影響。請同學們根據三公九卿制的思維導圖來總結三公九卿制的特點 同學:①分工明確,提高效率②三公相互牽制、相互制衡;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老師:是的,說到非常好。中央機構的設置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那皇帝加上三公九卿就被我們叫做中央。與中央相對的我們叫做地方。秦朝在地方實行了什么制度來加強中央集權呢?同學答:郡縣制老師:哎對,在秦建立之初秦朝宰相王綰(wan)就說到:諸侯初破,燕等地很遠,如果不設王分封就沒有辦法鎮撫那里,所以請陛下冊立各位皇子為這幾個地方的王,希望陛下準許。而廷尉李斯就說:之前分封的時候,隨著時間發展,同姓之間的血緣關系逐漸疏遠,互相之間攻擊不斷,天子不能禁止,就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狀況。現在實行郡縣制可以保證安寧,不需要再分封諸侯了。最后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想法,認為天下才安定下來,如果又立諸侯國,等于自引戰亂。所以最后實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老師: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分天下為36個郡,如此廣闊的土地,如何將地方分散的權力層層歸集到中央?在中央機構下設郡,郡設有長官郡尉、郡守和監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監察的職責。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縣是郡的下行機構。縣的長官稱為縣令或者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政財、司法、獄訟和兵役。郡縣兩級的官員是由中央進行任免和考核,縣級以下還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鄉里之間還有負責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傳遞的亭。于是這樣就形成了皇帝、中央、地方這樣層層垂直管理的體系。官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地方政府絕對服從于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確保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統治。這也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除此以外它們之間還有什么區別呢?【小組合作探究】請大家結合之前我們學習的內容,來填一填這個表格。首先,他們的相同點我們都知道就是他們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那他們的不同點請同學們分為兩組討論。A組代表同學答:從劃分依據來說,分封制依靠血緣,而郡縣制依靠地域。從官員的產生即權力來說,分封制下擔任諸侯等的是貴族他們依靠世襲,有封地和爵位,而秦朝是官僚官員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只有俸祿沒有封地。老師:是的對比西周時期的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秦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官員是職業官僚,拿皇帝的薪奉而非世襲,這些都鞏固了中央集權。那與中央的關系和歷史影響上呢?B組代表答:與中央關系上,前者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后者是是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從歷史影響來看,前者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后者由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老師:好的,很好,兩個同學都非常棒,請坐。所以我們看到秦朝,他其實實現了行政機構從上到下的層層垂直管理,而官員又從上到下層層負責,地方的權利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權于皇帝,這樣的政治體制,有利于穩固統治,鞏固統一。但我們知道這些都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面對這樣一個政治淵源有別,經濟發展又懸殊、文化傳統不同、民俗風情又不一的這樣的國家,秦還采取了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老師:比如在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度量衡,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各國之間所用的貨幣不同,計量方法也不同,這對于商品交易是十分不便的。統一貨幣都改為秦半兩,既方便了商品交易,也有利于征收賦稅。統一度量衡,度就是長度,量就是容積,衡就是重量,統一計量單位,打破了戰國時期由于政治分裂帶來的經濟上的阻礙,促進經濟的發展。此外還有修馳道、直道。修馳道直道是秦漢時期規模宏大的筑路工程,我們看到圖片中的馳道和直道連接了都城咸陽和全國各地,使得秦朝政府的政令和軍隊能夠迅速地到達全國各個角落,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統一管理。此外,馳道也為當時的商業活動提供了便利,促進了各地之間商品和信息的流通,對于促進陸路交通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及民族的融合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為小篆,舉個例子出土的里耶秦簡之中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像這樣的中央和地方之間往來的文書秦簡,他書寫的文字都是小篆,那么這給大家什么樣的啟發呀,六國的文字統一成了小篆,他解決了之前溝通方式的差異問題,同時在政治上也可以保證國家政令由中央到地方這種上傳下達的通暢,也有利于統一。但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篆的字形逐漸變通,也就出現了隸書,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規范,使得字形更規整,線條更流暢,書寫更方便,就比如這幅云夢睡虎地秦簡,使用的就是秦隸,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的轉變。老師: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1000余支,大部分都是關于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我們看見他叫秦律十八種,就是因為他包括了田律、倉律、工律等,涉及面非常的廣泛,我們從此也可以看出秦律嚴明、嚴密完備。此外,我們可以一起來看到課本第16頁的里耶秦簡戶籍薄,該戶的里名,他的戶主,他的性別,他的課役身份都登記的非常精細,作為征收賦稅、派發徭役的依據,由此可以看出秦朝對于人口的掌握很牢固。此外,遷徙六國貴族到關中、巴蜀等地,即有利于把監視六國貴族,防止發生地方叛變。也可以擴充人口,帶動經濟發展.【圖片7】材料七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卻匈奴七百余里。 ——賈誼《過秦論》老師:那我們發現有各類措施,他都有鞏固統一這個政治目的,那么經過一系列的措施之后,秦朝鞏固統一的成效如何呢?咱們可以通過圖片來分析,讀圖要充分利用圖例,我們看公元前221年,秦的邊界是虛線的部分,那么后來他為什么就擴展了呢?材料中說秦收服河套地區和統一越族地區,這是秦在統一六國的基礎之上,又繼續開拓和穩定邊疆,那么之后呢,他統治的區域就更加遼闊了,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秦朝的疆域東至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江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那這些擴展的這些地方,他原來居住的是什么人呢?我們看云貴一帶西南夷,主要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的交往和勞動中,不少匈奴人南遷中原,南越地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到了華夏族的群體之中,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產,所以經過遷徙民族交融之后,在整個秦朝大地上生活的人是由不同民族的人組成的,促進了民族的大交融,后來就逐漸地形成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那新擴展的地方如何管理呢?我們看初設郡后置郡,后置郡,他主要指的就是秦統一之后又陸續征服的這些地方,也就是說,在疆域范圍之內,他都采取這種郡縣制這種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的方式,那么又通過我們看到的馳道和直道,溝通各地切實高效地實現了剛才所說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往來鞏固了統一,那么這時我們就看到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出現,那我們看秦朝通過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輔以其他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統一措施,加之擴展疆域,民族交融,所以最終我們說,秦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看完了這些改革我們知道,以秦始皇為代表的秦人,他們是以極大的勇氣,開創了新制度,而且把新制度推廣到了整個帝國,而這些制度對于后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具有重要意義,老師想請同學來根據材料總結一下秦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材料八 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記·李斯列傳》材料九 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漢書·主父偃傳》材料十 直到秦統一,“中國”二字才有具體的表現,它代表著一個具有明確政治制度的龐大帝國和明確地理區域的廣大國土和民眾。更重要的是,“大一統”觀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國各民族產生融合智慧、發展共同文化的偉大理想。 ——鄒紀萬:《秦漢史》同學:從材料七和材料八中可以反映出秦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為后世所沿用,影響深遠。秦朝建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割據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在經濟方面促進了地區之間的交流,經濟的發展的。秦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的發展。老師:那從材料九中我們又能看出什么呢?同學:從材料九中可以看出秦的統一,確立了明確政治制度、明確地理區域和“大一統”觀念這兩者實現后促進了疆域內各個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的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增強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基礎。老師:哎對,很好,請坐,秦改變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實行中央集權這樣的政治制度,以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他的這種國家政治體制實際上奠定了后世國家結構的一個基本的形態,被后世的歷代王朝所沿用,那么我們常說漢承秦制,不僅僅是漢,百代皆行秦政,所以你可以看出他的意義,那么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秦通過統一六國以及之后的擴展疆域奠定了古代中國的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那么再加上一系列的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在疆域范圍之內,他民族交融、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那秦朝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這樣的一個王朝,他雖然二世而亡,但是他斷送的是自己的王朝,他這種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的治理模式,卻被后面的歷朝歷代所繼承下來被后世所沿用,所以柳宗元也評價叫秦之失,失之于政而非制,也就是肯定了秦制的重要的歷史作用。【過渡】老師:但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到秦做出在這些貢獻,比如萬里長城、馳道、直道、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所以秦的徭役賦稅繁重,刑罰相當殘酷,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這也就是為什么秦朝有較好的治理模式,但秦朝的統治非常短暫,只有短短十幾年,那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三子目何以毀一——秦的暴政與速亡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畫出權力結構框架,并作出說明。通過幾人對話來說明秦實施郡縣制的原因畫出權力結構框架,并作出說明,讓學生理解從上到下垂直管理。讓學生通過對比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郡縣制,掌握知識通過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秦統一帶來的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通過圖片說明秦擴展疆域,并且民族融合,讓學生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讓學生理解秦做出的偉大功績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理解權力機構,基本史實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理解郡縣制的基本史實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三、何以毀一——秦的暴政和速亡 材料十一:“秦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老師:秦時全中國人口約二千萬左右,青壯年只占450萬,而北伐匈奴、修筑長城、戍守邊境、秦始皇陵、秦直道等都需要人丁來出力,秦大興土木,主要的勞役對象就是像齊楚等六國故地的民眾,所以當時人民受到的壓迫很嚴重,內心十分的不滿,也就為后來的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那我們知道秦始皇他喜歡巡行,在公元前210年,他在第五次巡行中去世,秦始皇駕崩后草草擬訂圣旨立公子扶蘇為皇帝,就交給了宦官趙高。但是趙高認為如果立扶蘇為皇帝,那他將無出頭之日,趙高就說服李斯和自己合謀立秦胡亥為皇帝,李斯為了自己的前途,與趙高合謀使得秦二世成為了秦朝的皇帝,逼死了公子扶蘇。繼位的秦二世不僅沒有對秦的統治做出改變,反而更加殘暴,當時人民怨聲可野,群臣自危于朝。為了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秦二世見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 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趙高借機說李斯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最后被腰斬,大卸八塊而死。材料十二: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史記·秦始皇本紀》老師:除了在人身上的控制,秦朝的思想控制也非常嚴重,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焚書坑儒,那焚書坑儒其實是指兩件事。焚書是一件,坑儒是一件,只不過這兩件事都是秦始皇為了維護秦朝的統治,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激進措施,所以后世往往會把這兩件事并稱。焚書起因是博士淳于越批評秦始皇施行的郡縣制,提出,秦朝應該效法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繼續實行分封制。而秦始皇肯定是不會同意的,但他也意識到一個問題,淳于越這樣的文化人不理解他的想法呢?那原因就是這些人讀的書有問題。他們所學習的書籍,很多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典籍。這些春秋戰國時代的書籍,自然要鼓吹分封制。而讀這些書的人,自然也會堅定認為,分封制就是真理。找到了這個答案之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焚毀那些鼓吹分封制的書籍,于是,秦始皇首先下令,開始焚書。不過焚燒的書籍,都是有關分封制的書籍。比如各國記載的歷史,《詩》、《書》等典籍。至于那些醫藥、占卜、農學之類典籍,其實都被留了下來。至于坑儒,就在焚書事件結束第二年。當時秦始皇在煉長生不老藥,而那些負責煉丹的方士,因為根本煉不出長生不老藥,所以提前逃跑了。而這些人在逃跑之前,還大肆誹謗秦始皇,說秦始皇過于專斷跋扈。一傳十 十傳百,傳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于是他直接下令徹查。最后,查出了460余人涉案,秦始皇直接下令,將這些人全部處死。【圖片8】老師:我們從坑儒這件事也可以看到秦朝刑法嚴苛。之前的提到的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多達一千多枚,大多都是關于法律的。同學們來看這張表格,行竊一錢以上就要把你的左腳趾給砍掉,并且黥(qing)為城旦(是一種刑罰名指流放或者徒刑),沒有見義勇為就要罰二甲(二甲是2688錢,約為四萬)更為熟知的就是我們知道陳勝吳廣為什么要起義呢?那當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但是卻因為大雨遲到了,按照當時的刑法,只要遲到便是死刑,那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才使得他們一鼓作氣,在公元前209年,率眾在安徽宿州大澤鄉地區,揭竿而起發動農民起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農民建立了政權“張楚”。那老師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為何要以“張楚”為號呢?同學們都聽過“復立楚國之社稷”、“亡秦必楚”,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最深,殘余勢力最大,仇秦勢力較多。為什么楚對秦的意見最大?在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戰役后,六國中能和秦相較量的就只有楚。秦滅楚是經歷了較久的艱苦戰爭的,在楚被滅后,潛力還在,所以陳勝一呼而楚境震動,關東沸騰。張楚實際上意思就是張大楚國,張楚就是大楚的意思。張楚所具有的號召力量,其他關東五國都是無法比擬的,所以借用楚國名號,來增強起義軍凝聚力。后來項羽為什么要以楚為稱也是這個原因。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項羽、劉邦等反秦勢力逐漸壯大,在公元前207年,劉邦占領了咸陽,秦朝滅亡了。【圖片9】老師:但是秦朝滅亡后,紛爭并未停息。公元前207到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爆發,這是一場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最終以劉邦取勝告終。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最后項羽失敗?首先就是他們自身的原因,劉邦善于用人,指揮得當,而項羽剛愎自用,分封政策,逐漸失去民心。再來看書本第19頁的地圖,項羽盤踞的彭城地勢開闊,容易被攻打,且四周無依靠;而劉邦依靠的南鄭經濟發展良好,積累了能夠長期作戰的資本,易守難攻。最終這些都導致劉邦獲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我們從秦亡和楚漢戰爭中也能吸取到一些經驗教訓——得民心者,得天下,秦一開始能夠統一六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人民渴望統一,而最后秦亡也是因為壓迫人民,項羽失敗劉邦成功也是因為一個失民心,一個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央王朝要實行有效的管理,處理好國民關系以及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才能夠國泰民安,家安國興。 通過材料讓學生了解秦當時的暴政,民不聊生通過材料和小故事讓學生了解焚書坑儒的真相通過歸納刑法讓學生理解秦律法嚴苛簡要了解秦滅亡的過程升華情感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課堂小結 老師:好了,本節課上到這里就要結束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我們學習的內容吧,第一目,何以定一,在這一階段我們學習了秦國統一的條件和過程,秦集中了天時地利人和,先后消滅了 韓、趙、魏、楚、燕、齊,北退匈奴,南征南越,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統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在建立了大一統國家后,秦進行多方面的改革,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和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改革,如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貢獻,我們一起分析了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歷史意義。但因為秦的賦稅徭役繁重、刑法嚴峻再加上思想控制焚書坑儒,和秦二世的昏庸殘暴,最后秦朝二世而亡。楚漢之爭后,劉邦勝利,于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秦朝雖比較短暫,但其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建設及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模式為后世治理奠定基礎,影響深遠。當然秦建立后遠不止在這些方面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請同學們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秦朝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教學反思一、本課缺點1、本課教材課程知識點繁多,在秦統一背景和鞏固措施容易耗時長,可能會導致秦的暴政與速亡部分匆匆帶過。2、對于本課難點在于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必然性、影響和秦朝崩潰的原因,講解還需進一步深入。對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不是特別明晰。二、本課優點1、利用多媒體教學,將學生自主學習、課上研學、教師引導相結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習效率。2、重點知識突破,利用春秋戰國地圖和所學知識講述秦統一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皇帝和丞相,通過這兩者關系闡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秦的暴政一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展開,使學生理解暴政導致暴亡。3、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運用課本上的陳勝、吳廣起義圖以及各種文獻資料。 三、改進措施1、知識點過多,注意時間的把控。2、加強教材整合,對于簡單的史實知識例如統一條件等高效講解,注重講解重難點,并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理解。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