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課標要求與解讀課標內容: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的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局面及其意義。 課標解讀:識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成果與影響、政治變動情況,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視角分析,理解戰(zhàn)國時期諸侯變法運動的必然性;知道老子、孔子的學說和孟子、荀子等人主要思想,再此基礎上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教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主要介紹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領域的重大變動,這一時期的列國拓疆、華夏認同、小農家庭經濟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以及大一統觀念的逐步確定,為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本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課的核心關鍵就是“大變動”,通過設置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四個子目,講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民族關系上的重大變動,這四個子目緊密聯系,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革在思想領域表現為“百家爭鳴”;同時,本課還突出強調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概念。學情分析已知: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政治變動、商鞅變法和百家爭鳴等史實,對本課涉及的春秋戰(zhàn)國大變動的相關知識已經有了基本了解。 未知:高一學生尚未全面掌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且本課涉及的知識點眾多,各內容之間聯系緊密,學生難以理解史實背后的深層邏輯關聯和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動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作用。 想知:高一學生的求知欲望比較強,思維活躍,對于思考歷史發(fā)展背后的因果關系有著一定興趣。 能知:高一階段的學生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水平,能考慮事物的發(fā)展變法和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能夠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對因果關系做出初步分析。教學目標通過解讀地圖和史料,學生能夠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動蕩、經濟發(fā)展和思想文化繁榮等基本史實,理解華夏認同產生的原因,直觀深刻地認識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領域的大變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通過教材和史料分析,學生能夠知道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并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這一時期經濟變動對上層建筑的變革的影響,幫助學生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通過學習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變動,學生能夠理解其對于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作用。(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戰(zhàn)國時期變動的必然性(變法的原因) 難點: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領域大變動之間的邏輯關系,理解春秋戰(zhàn)國大變動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意義教學策略設計主題立意 本課程設計以學習目標和課標要求為導向,圍繞兩條線索進行教學。其一,圍繞唯物史觀的相關概念,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分析本課重點內容之間的關系;其二,圍繞本單元的大概念,即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系列大變動為其建立奠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思想和民族基礎。 本課程將圍繞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動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采用問題鏈形式,整合教學內容,以四個板塊開展教學,分別是紛爭中趨一統,交融中求統一,變法中階級易,爭鳴中存共鳴,力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精準落地。教法學法 本課采用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通過整合教材與史料探究、教師講授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并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史料研習,掌握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 【教師講授】對比春秋開始至秦國建立這兩個時間截點在疆域狀況、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民族觀念上的變化,簡要講述春秋戰(zhàn)國發(fā)生了大變動,在此變動中孕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分享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引導,使學生認識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動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本課主題。一、紛爭中趨一統——政治之變 思考一:諸侯紛爭下政治混亂有什么變化? 【出示史料】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材料二: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左傳》 材料三: 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于諸侯,是區(qū)區(qū)之名分不能守而并棄之也。先王之禮于斯盡矣! ——《資治通鑒》 【答案預設】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思考二:對比地圖,春秋戰(zhàn)國的混亂中產生了哪些新變化? 【教師講授】梳理春秋戰(zhàn)國的重大事件發(fā)展時間脈絡,引導學生對比《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 【教師講授】少數部族融入了華夏族,在春秋時期,華夏與少數部族之間界限分明,有著華夷之辯,但是隨著雙方的沖突、交往交融,華夏觀念被周邊民族所認同,作為華夏國家的趙國也積極學習“蠻夷”國家的“騎射,各族同原共主的觀念得到發(fā)展,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 【答案預設】局部統一、民族沖突交融、北方部族融入華夏 閱讀史料,思考政治混亂發(fā)生的變化。 閱讀地圖,對比地圖中諸侯國、長城等的變化。 觀察地圖,思考產生的新變化。 通過史料閱讀,使學生認識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變動,提高學生的史學閱讀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過回顧時代發(fā)展脈絡和閱讀地圖,使學生明白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混亂孕育了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回扣本課大概念。 使學生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夷觀念的轉變。二、交融中求統一——經濟發(fā)展 思考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有何表現? 【出示材料】出示有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實物史料,出示各國水利工程建設圖。 【教師講授】農業(yè)的發(fā)展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促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工商業(yè)的繁榮。 【出示材料】 【答案預設】①冶鐵技術出現,鐵犁牛耕開始推廣;②各國興建水利灌溉工程;③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④商業(yè)貿易活躍,貨幣廣泛流通,出現繁榮的中心城市。 【教師講授】總結春秋時期經濟發(fā)展的邏輯關系,并分別從唯物史觀和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影響 對影響進行說明。 觀看有關這一時期農業(yè)發(fā)展的實物史料和水利工程建設圖。 閱讀文字和實物史料,思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合作探究,從唯物史觀角度和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影響的角度思考春秋戰(zhàn)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通過分析史料,使學生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的情況。 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認識到要以不同來源 、不同類型的史料加以互證,樹立孤證不立意識,培養(yǎng)其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 使學生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其唯物史觀的觀念。三、變法中制度易——群雄變法 結合所學知識,匹配各國變法 思考四:商鞅如何變法?其變法措施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有何作用? 結合所學知識,連線匹配。 結合教材,概括商鞅變法的措施,并說明變法措施對于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作用。 使學生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大勢。 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知識,理解其對于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作用。四、爭鳴中存共鳴——百家爭鳴 【合作探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變動如何推動了百家爭鳴? 【教師講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發(fā)生了大變動,原有的社會秩序瓦解,為了富國強兵各國統治者紛紛招攬人才變法,促使貴族沒落,“士”階層轉型,同時私學興起,知識分子提出治世主張,促進百家爭鳴 思考五:面對混亂局面,各先賢有何有何主張? 【教師講授】孔子是沒落的舊貴族,所以他提出的思想代表舊貴族利益,不符合新地主階級的利益。 思考五:面對混亂局面,各先賢有何主張? 【教師講授】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考六:百家爭鳴中的“共鳴”有何體現? 【教師講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逐漸轉變?yōu)楦骷蚁嗷W習、相互滲透、互相融合,爭鳴中存共鳴,天下一統觀念成為各學派的共識,體現先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結合所學知識,合作探究思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變動如何推動了百家爭鳴。 結合教材思考孔子、老子等先賢提出的主張。 結合教材,概括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的主張。 思考百家爭鳴中體現的共鳴。 結合所學,閱讀史料所學,思考百家爭鳴的意義。 通過分析社會大變動與百家爭鳴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理解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培養(yǎng)其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 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使學生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變化的內容。提高其歸納、總結的能力。 通過閱讀史料,使學生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思想家中的思想共鳴。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上的統一趨勢。 通過閱讀史料使學生理解百家爭鳴的意義,并培養(yǎng)其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課堂小結 回憶所學,和教師共同歸納本課重點。 使學生形成本課的知識體系,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變動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作用。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設計采用了大概念“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為主線進行設計,堅持五位一體的原則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突出唯物史觀的培育。但是學生活動的落實還有待提升,知識性的講解過多,這些都是日后要努力提升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