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及講稿課程名稱 歷史 年級 高一年級 授課專業 普通高中題目章節 第八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 情 分 析 本課的施教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受快,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很感興趣。但學生剛進入高中,并且學生基礎一般,而且對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尚未掌握,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教 學 目 標 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通過史料了解儒、佛、道的思想特點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通過鑒賞和分析文學藝術作品,了解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變化特征,認識社會思想對藝術的影響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梳理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并通過材料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總結文化新成就,并認識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的歷史意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家國情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教 學 重 點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成就的表現。教 學 難 點 文化多元交融的特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情景教學法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導入】 帶領學生朗讀《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師:根據中學語文課所學內容,韓愈為何被貶?他又想除什么弊事? 師:沒錯,他是對唐憲宗迎佛骨一事表示反對,寫了《諫迎佛骨表》一文,激怒了唐憲宗。 展示《諫迎佛骨表》原文。 師:《諫迎佛骨表》概括起來就是指責君主佞佛、聲勢浩大、鋪張無度。這可句句戳在唐憲宗肺管子上。于是唐憲宗一怒之下將他貶至潮州。 展示佛骨圖片。 師:導致韓愈被貶的就是這塊佛骨。這塊佛骨實際上是釋迦摩尼的指骨舍利,珍藏在法門寺的地宮中。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起跡于北魏,中興于隋,鼎盛于唐,時人稱其為“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的圣地靈境。隋唐多位帝王都曾對其進行修葺、祭拜。時至今日,法門寺依舊頗負盛名。今天就讓我們以法門寺為線索,分三個子目來學習今天的內容。 【新課講授】 從法門寺看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展示唐帝王法門寺七迎二送佛骨示意圖,通過《資治通鑒》的描述感受迎佛骨的盛況。 師:唐朝上上下下崇佛之風非常風行。據《資治通鑒》記載,民間崇佛者舍得花錢到了散盡家財的程度,甚至有人自斷臂膀來供佛。統治者更是用禁軍儀仗迎佛,甚至說“朕生得見之,死亦無恨”。僅在咱們法門寺,唐朝帝王就進行過七迎二送佛骨。佛教可謂是盛極一時。 師:那么為什么此時佛教如此盛行呢? 展示材料 ①社會現實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 ②傳統思想的缺憾:佛教比儒學更關注人的精神需求。 ③佛教漸趨本土化:佛教吸納儒家倫理,關心現世利益,維持社會秩序,鞏固君主統治。 再次展示七迎二送佛骨表。 師:哪位帝王不曾開法門寺迎佛骨? 生: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 師:沒錯。雖然這兩位皇帝不開法門寺迎佛骨,并未表現出對佛教的極度尊崇,但這并不表明他們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推崇的是另外一種宗教——道教。 展示材料 師: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位皇帝極力提升道教的地位。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朝的統治者將老子追溯為自己李家的祖先,但我們實際上知道這并不是事實,只是利用這種牽強的血統為自己的統治提供一種合理性、合法性。 師:唐高祖李淵和唐宣宗李隆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三教的排位中,他們都將老教(也就是道教)放在最前面。 總結這兩位統治者尊崇道教的原因: ① ② 師:讓我們再回到法門寺。法門寺是佛教圣地,歷朝歷代對其進行了多次整修。直到新中國時期,1981年,秦嶺一帶連日暴雨,法門寺的塔出現了傾斜;隨著暴雨的加劇,8月24日,這個塔突然塌了一半。整個宗教界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海內外人士都發電慰問關切。于是1986年,國家開始了對這個塔進行推倒重建的工程。 這一推不得了,隨著重建工程的展開,工作人員們意外地在塔的地下發現了法門寺的地宮。地宮一開,半個盛唐就展現在世人面前。 展示法門寺佛骨舍利 師:地宮中最珍貴的就是前面我們提到過的韓愈《諫迎佛骨表》的主角——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地宮中發現的舍利竟然有四個。舍利可不是越多越好,據記載法門寺應該只有一枚舍利啊!那么到底哪枚舍利才是真的呢?我們有該如何判斷它們的真假呢? 展示地宮地圖 師:當時的專家也被這個問題難住了。但是好在地宮中除了佛骨舍利,還發掘出了一些其他的東西。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地宮中還找到了一個真身指紋碑,在碑文中,詳細地記載了佛骨舍利的樣貌,運用文獻和實物相互印證的方法,專家們成功地找到了真正的佛骨舍利,也就是這里的第三枚佛骨舍利。 師:那么地宮中為什么會有一真三假四枚舍利呢?為什么需要在地宮中放置假的佛骨舍利呢? 生:防盜、防毀…… 師:沒錯,許多古代王陵、地宮中都有這樣的設計,這樣設計的目的正是防盜、防毀。而法門寺地宮這里的設計,正是為了防止對佛骨的毀壞。 展示三武一宗圖片及材料。 師:在三國至隋唐時期曾有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分別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主導,滅佛運動是對佛教文化空前的打擊,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毀佛現象呢?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從材料中找出答案。 材料 師:寺院的土地都是不用交稅的,但是國家仍需要花錢啊。寺院增多,國家收入卻不能減少,于是壓力給到了從事農業生產的普通百姓,也就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兩稅戶”。此外,奢華的寺廟其建制直逼皇宮,許多寺廟甚至比皇宮的等級還高,面對這種情況,皇室感到了深深的威脅。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兩個個原因:①佛教發展耗費錢財、影響社會生產、加重百姓負擔、不利于國家財政收入。②佛教勢力膨脹威脅皇權。 材料 《諫迎佛骨表》節選 師:正如韓愈在《諫迎佛骨表》中的說法,有一部分人和韓愈一樣,認為佛是“夷狄之人”,用華夷觀念來理解,批判佛教非中國化部分的內容。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封建倫理的立場上反對佛教的盛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三個原因:③佛教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材料 范縝《神滅論》 師:除韓愈外,還有許多思想家為了反對佛教的思想,提出了與之相反的理論。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南朝的范縝提出的神滅論。人死了之后,他的精神也就死了,世上沒有鬼神之說。這個觀點實際上被很多的君主甚至是學者所延續,比如韓愈,我們在開頭諫迎佛骨表里邊也說過,他說如果你這個佛祖有靈,我把這個佛骨舍利燒掉,你今晚來找我,這邊能看出當時這個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滅佛運動的第四個原因: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 師:佛教、道教與傳統的儒家思想,三者看似水火不容。但極富智慧的唐朝統治者卻在其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讓我們以唐太宗為例,來看看當時的統治者是如何處理佛道儒三者的關系的。 三則材料 (貞觀二年)《貞觀政要》 (貞觀三年)《于行陣所立七寺詔》 (貞觀十一年)《唐大詔令集》 師:第一則材料來源于《貞觀政要》,其中批判梁武帝父子喜好佛教、道教,導致兵敗侯景。唐太宗認為應以此為戒,遵循周、孔之教。實際上是對儒學的一種推崇。 師:第二則材料來自于《于行陣所立七寺詔》。太宗在建國前后曾帶著將領軍隊沖鋒陷陣,建國后立了一個寺,立寺詔書里面提到,修這座寺廟就是為了讓陣亡的士兵“脫離苦海”。 師:第三則材料來自《唐大詔令集》。太宗在其中說,我本來就是老子的后代,也要依賴老子的“無為”之功。 師:從這三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對于佛道儒三者其實并無個人好惡,他完全是一個可以說是“利用”的態度。其實唐朝的皇帝們和太宗一樣,實行的并不是對某個單一的宗教進行提倡或反對,整體上實行的是三教并行的策略。 二、從法門寺看中外文化交流 師: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法門寺。除了佛骨舍利,法門寺還出土了這樣一件珍貴的文物。 材料:密宗風格鎏金銀捧真身菩薩圖片 師:這是一件具有密宗風格的文物,這個束腰蓮臺,在形式上是一 個典型的曼茶羅壇,極具密宗特色。密宗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密宗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三位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時創立的,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而法門寺就是密宗的“無上法界”。 師:在約百年之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日本一名名叫空海的僧人奉命隨遣唐使入唐求法,習得了密宗教義,回國后創立了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東秘真言宗”。 師:從印度到日本,以宗教為媒介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隨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商人、遣唐使、僧人的往來,他們在長安聚集,長安,成為了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王維有詩曾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世恢宏,僅以此詩管中窺豹,也可見一斑。 三、從法門寺看文學藝術與科技 師:還記得我們剛剛是通過什么線索找出了真正的佛骨舍利嗎?沒錯,正是真身指紋碑。 展示圖片 師:這就是這塊碑的碑文。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它的字。通過初中的學習和課前預習,你能認出這是什么字體嗎? 生:楷書。 師:沒錯,這就是唐楷書。 師:那么除了唐楷書,三國至隋唐時期還有什么書法成就呢?請根據課本找出答案,并完成表格。 師:除書法之外,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也十分突出。前有曹操建安文學,高頌:“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帝王胸懷,何其廣闊。在曹操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雄心壯志的梟雄抱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期盼建功立業的形象。 師:有人逐鹿中原,有人卻淡泊名利。曹操逝去百年之后,陶淵明悠悠地在南山寫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出世,是陶淵明一生之所求。超然的道家思想在陶淵明的筆下閃閃發光。 師:唐代,則是一個風格迥異的時代。謫仙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想的無關王權也無關來世。他乘道家之劍,懷揣三萬里長安,繡口一吐造就了半個盛唐。 師:在繪畫方面,我們首先看到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形寫生,這個圖它講的是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這個里面有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攆,防止皇帝貪戀女色的故事,那這都是讓皇帝引以為戒的,這反映出這種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 師:而畫圣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則是根據佛教經典所創造的,但是畫中的人物完全看不出來是佛教的因素,都是中國本土的衣物,說明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產物。 師:王維的雪溪圖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的空靈靜謐,這體現了他畫中的禪意。 師:讓我們看到石窟。北魏的佛造像更多是胡人形象,而這個隋唐,他的這個佛道像,他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繪制的,有濃厚的漢人的這種色彩,體現了這種佛教的中國化的一個趨勢。 師:藝術是現實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所以不同時期的藝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它里面的內涵也不盡相同。三國至隋唐時期,這是一個文化交流、三教并行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特征反映在文學藝術上,形成了這一時期獨特的多種多樣的文化特征。 師:在科技方面,請大家閱讀課本,總結表格。 【結課】 師:昔日的法門寺曾有唐朝皇帝七迎二送的莊嚴盛況,也有域外高僧研討佛法的身影,儼然是一個佛國景象。地宮封閉千年后,釋迦牟尼佛骨舍利重見天日,海內外俱為此驚艷。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佛教從印度而來,又經中國化而去,文化在交流與互鑒之中煥發出了無窮的生命力。 如今的我們身處全球化時代中,該如何面對多元的文化?其實三國至隋唐的統治者們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在歷史抉擇的關頭,以儒學為底色的中華文化顯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中華文化繼承創新、兼收并蓄、因時而變的文化特質,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文化基因。豐富、優秀而卓越的中華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是我們中華民族自信的底色。當下,我們已踏上第二個百年征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作業:“盛世氣象”原指詩歌上的文化成就,后來逐漸引申到對一個時代的概括。根據材料,依據主題“我心中的盛世氣象”,嘗試所學知識論證。并完成200字小論文一篇。 以學生已知的詩詞導入,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興趣。 以韓愈《諫迎佛骨表》引出本課的線索——法門寺。 融入對于這一時期文化成就的講解,使得整節課的聯系更加緊密。 這部分比較簡單,略講。 布置作業進行終結性評價,形成初高中銜接,起到收束全單元知識點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