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經濟、社會與文化》教學設計一、主題立意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的又一個北方民族活躍的時期,各民族進一步交融,因此本單元從縱向上體現從并立到統一的脈絡,在橫向上體現各民族進一步交融的趨勢。立足單元整體,第10課和第9課,主要是政治領域的變化附帶軍事,突出體現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加深;第11課體現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發展新高度,社會領域新氣象,思想演變新發展,科技文化新成就。清明上河圖是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的生動表現可以透過清明上河圖來感受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成就。二、課標分析通過了解遼宋夏金元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表現,認識這一時期,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新變化。三、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中第三節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前兩節課已經學習了兩宋政治與軍事和遼宋夏金元政權建立和制度建設的相關內容,這主要是政治領域的新變化。而本課主要是學習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新變化。四、學情分析授課對象:高一年級學生,正在從形象直觀的感性思維到抽象宏觀的理性思維過渡。 知識基礎:學生在初中時已經掌握了遼宋夏金元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相關內容,但是對表象背后的原因和內涵缺乏了解,對這一時期經濟社會文化新變化產生的深遠影響缺乏認識。 學科素養:經過初中歷史的學習,高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對簡易歷史材料的閱讀能力,初步具備了分析問題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對于較復雜歷史問題的分析解釋能力還不足。 學習興趣:根據高一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學生喜歡形象直觀的情景,感知較為主較為真實的歷史場景,因此本課從清明上河圖的相關情景展開教學。五、教學目標1、通過賞析清明上河圖結合史料研讀,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所產生的新變化,認識這些新變化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意義。(指向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通過合作探討和問題研究,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產生新變化的原因,認識經濟發展和政治演變對社會觀念和思想文化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通過課程總結和分享感受,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繁榮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增強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六、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遼宋夏金元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變化的表現與原因。 教學難點:遼宋夏金元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變化的深遠影響。七、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法:圖像探究法,史料研讀法,合作探討法,講述法。 學法:精讀課本,研讀史料,分析圖像,重點知識記錄,難點問題探討。八、教學過程導入: 簡要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相關信息,透過清明上河圖來學習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變化。 教師講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12世紀初期一部杰出的風俗畫,他以精致絕倫的工筆描繪了北宋末年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的自然風光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為研究宋史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屬于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生動記錄了這一時期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今天我們通過清明上河圖的具體細節來學習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設計意圖:清明上河圖是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的生動寫照,也是史學研究的重要史料。通過清明上河圖中的具體場景來了解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可以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部分:經濟社會之變 場景一:汴京郊外賞風光。 首先從城外的農田場景和東京夢華錄的描述綜合分析得出,當時在汴京郊外的農田里主要種植的是一些經濟作物。從而了解這一時期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此外再引入耕獲圖,這是宋代農耕情景的重要史料,這描繪的是北宋江南莊園中勞作的的情形,耕與獲同時進行直觀地說明了兩宋之際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的普及。在當時還引進了高產作物占城稻。這進一步推動了當時農業的發展。再根據課本知識引申出棉花的種植和棉紡織業的發展,元朝時黃道婆改革了棉紡織技術發明了棉花脫籽機,手工彈棉機,她還向人們教授棉紡織技術,這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古代棉紡織業的發展,黃道婆也因此被稱作織女星。在當時遼夏金元的統治下,邊疆地區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再從清明上河圖部分圖和東京夢華錄綜合分析了解當時煤炭的廣泛使用,再結合史料知道這一時期煤炭業和冶煉業的發展。 最后從清明上河圖中取親的場景圖引申出當時婚姻的觀念,結合史料了解當時在婚姻中重視財富和權力,而門閥觀念有所淡化。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科舉制的發展。 場景二:汴河兩岸覽繁華 第一幕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碼頭卸貨結合東京夢華錄,分析出這主要是在卸運自東南地區的糧食。指出當時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業的繁榮。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在進一步深入講解經濟重心的南移首先從南移的原因來說,主要是當時因為戰亂一些北方的民眾南遷,為南方帶去了眾多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力從而推動了南方的發展。此外南方的自然條件相對優越,也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基礎。最后那就是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南方的各種基礎設施已經相對完善。所以最終在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在進一步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首先最直接的那就是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是江浙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陣地。其次那就是經濟重心的南移,進一步推動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江浙地區成為了人才聚集地。在當時的科舉中,大量的南方學子中進士。南北方科舉中進士的數量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在之后實行了南北分卷的制度。南方民間文化也高度繁榮。此外,就是推動了南方城市的建設,比如說是蘇州,揚州等。還有就是推動了漢族和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相互交融。最后就是南方經濟的發展也為國家重新實現大一統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幕: 再通過描述清明上河圖中的一些船只運用的先進技術來表現宋代造船業的發達,這也為宋代的海外貿易提供了條件。再用一段講述宋代海外貿易的視頻來表現當時海外貿易的繁榮景象。 合作探究: 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思考為什么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成為主要的對外交通道路? 首先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可以得出在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所以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連接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其次就是當時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地區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也為海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再結合材料分析,可以得出當時政府重視造船技術發展,指南針的廣泛應用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條件。 再通過南海1號沉船上出土的文物來了解宋代手工業的高度繁榮。來說明這一時期各類手工業出現技術進步和成熟。如制瓷業技藝精湛,以宋代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為代表,燒制的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瓷器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出口商品,這是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 再回到之前那幅港口卸貨圖講述當時這些工人通過簽籌來記工錢。從而引出當時已經出現了雇傭關系。在通過三則史料來講述當時社會成員的身份趨于平等。 場景三:市區街頭看熱鬧 通過《清明上河圖》出現成對的駱駝來表現,北宋與少數民族的貿易往來,而在邊境地區則是通過榷場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互市貿易。此外在鄉間還出現了草市。這些都表明了兩宋時期商貿繁榮。 通過清明上河圖中的紅梔子燈和占道經營,了解當時夜市已經出現打破了對市場的時間限制,此外,從遍地的商販占道經營,也可以了解到市坊界限被打破,這就打破了空間限制。這既體現了當時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放松,也可以認識到這為當時商業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再通過一些具體的畫面來描述宋代商業的繁榮。 商業的繁榮也使貨幣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銅錢十分笨重,交易不變,所以就促使了紙幣的出現。最早使用紙幣的地方是在四川,這種紙幣是叫做交子。在之后南宋又出現了會子,元代出現了中統寶鈔。 再來總結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宋代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以及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又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主要包括門閥觀念淡化,社會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放松,還有南方文化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 過渡:經濟社會的變化就會進一步帶動思想文化的變化。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以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第二部分:文化科技之變 通過清明上河圖中瓦子等娛樂場所的出現,了解當時城市的娛樂生活豐富。再來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結合之前所學,認識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階層的興起為市民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那么當時的文化有哪些表現呢?結合課本知識整理表格。 通過表格歸納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點為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在整理科技發展的一些成就。講述當時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為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來思考探究宋元科技為何在當時能領先世界?主要是前代豐厚科技的遺產,商品經濟和社會機制的發展,邊境戰爭的需要,重文輕武的政策,以及民族間國際間的科技文化交流等。 三:思想之變 在當時,思想文化的變化主要體現為儒學的復興,即理學的產生。再講述理學的含義。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統,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從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就知道它結合了佛道的思想。繼承孔孟正宗,說明儒學是它的根本。治理國家就是他的最終目的。理學的緣起可以追溯到韓愈掀起的儒學復興運動。到北宋時期,一批思想家又繼承了韓愈的思想并進行發展,主要是周敦頤,邵庸,張載。張載也叫橫渠先生,他提出的口號就是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這也為后世的理學家所繼承。在他們之后就是程顥程頤二兄弟,稱為二程。他們將理學進行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梳理。最后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那么理學興起的背景是什么呢?通過分析可以知道是當時儒學日益僵化,佛道的沖擊及影響,以及當時政治動蕩,社會風氣變化的影響。 理學的主要主張可以分為世界觀,方法論和倫理道德觀分別是他們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社會運行的根本準則,他們把儒家的倫理道德提高到了天理的地位。那又如何得到這種理呢?方法是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滅人欲。 最后再來分析其影響,通過材料我們可以知道理學豐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學化思辨化,有利于中華民族正氣節重道德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 課堂小節: “流動”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江海奔流,提供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百物周流,造就了繁華的城市、新生的紙幣、和平的榷場、跨海的絲路;重心南流,形成了江東經濟甲天下,頭枕東南,面向海洋的經濟新格局,引發了東南科舉冠天下的文化新趨勢;科舉競流、婚姻交流、土地轉流,更是開創了一個四民合流的新世界。溯流探源,在宋代經濟社會流動性的背后,是文明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達到的新高峰。這在當時的世界范圍來說,也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九、教學反思本節課我通過《清明上河圖》中的細節并結合史料嘗試解讀來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也嘗試對教材進行了重構,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具體實踐過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這節課的結構性不突出,對這一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的新變化的理解不夠透徹,對這些新變化與前代社會的對比和對后世的影響也涉及較少。因此,在后續的教學中換需要繼續改進,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