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主題,旨在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氣態、液態和固態形式不斷循環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如何產生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固態(如冰、雪)、液態(如水)和氣態(如水蒸氣)。 2. 地球被一層大氣圈包圍著:大氣圈中的水蒸氣、塵埃等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種水體組成的水圈: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學習內容 描述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舉例說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 學業要求 學生應能夠基于所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并解釋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信息。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具備初步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課。每一課都緊密圍繞水循環這一主題,從原理層面解析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過情境創設、模擬實驗、圖示解釋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水循環的科學概念。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氣象知識和水的三態變化基礎,能夠簡單描述一些天氣現象并測量一些氣象要素。然而,學生的知識相對零碎,沒有將天氣現象的變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對水循環系統的整體認知。因此,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將地球上的水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宏觀認識,形成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循環的科學大概念。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狀態,并知道這些狀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認識到地球表面被一層大氣圈包圍,大氣中的水蒸氣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科學思維 能夠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解釋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 能夠運用示意圖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并實施模擬實驗,如人造霧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等。 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記錄,分析并解釋實驗結果。 能夠利用實驗成果和示意圖,解釋自然現象。 責任態度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尊重科學證據,實事求是地解釋自然現象。 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培養環保意識。單元結構化活動 動一: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 通過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創設情境,聚焦云和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云和霧的區別與聯系,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活動二:模擬實驗,探究霧的形成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進行人造霧的實驗。通過加熱溫水產生水蒸氣,再用冰塊模擬冷空氣,觀察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霧的過程。實驗后,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并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活動三:結合圖示,解釋云的形成 通過展示登山者不同視角的云和霧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認識云和霧在位置上的區別。結合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云的形成過程: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眾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動四:綜合學習,認識水循環 在前三課的基礎上,通過《水滴的“旅行”》一課,將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與水循環相結合。利用示意圖描述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理解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和不斷更新的狀態。達成評價 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規范性和參與度。 聽取學生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解釋,評估其科學思維的發展水平。 檢查學生的記錄單和實驗報告,評估其科學探究能力。結果評價 通過單元測試或課堂小測驗,檢查學生對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理解程度。 評估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如霧、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綜合評價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責任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第十三課時《云和霧》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實驗和模擬等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收集證據、解釋現象、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方法對云和霧的形成原理和相互轉化過程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3. 科學素養幫助學生理解云和霧的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環中的作用,增強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4. 責任態度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理解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實踐活動,關注身邊的自然現象。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解釋云和霧的形成原因。教學難點理解云和霧的形成原理,探究云和霧的相互轉化過程。進行人造霧的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一張云朵的圖片,并提問學生:“你們平時見過云朵嗎?你們認為云和霧有什么區別和聯系?”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進而引出本課的主題——《云和霧》。 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現象,并思考云和霧之間的關系,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回顧水的三態變化 活動內容:小組內討論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種形態及其轉化條件,并填寫水的三態變化示意圖。 探究活動二:認識云和霧 活動內容:通過圖片和視頻展示云和霧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區分云和霧,并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三:人造霧實驗 活動內容:分發實驗材料(量筒、溫水、線香、冰袋等),進行人造霧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探究活動四:解釋云的形成 活動內容:結合模擬實驗和抽象圖示,解釋云的成因,并討論云和霧的關系。 探究活動五:云和天氣的關系 活動內容:播放視頻展示不同種類的云及其與天氣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 探究活動六:云和霧的環保意義 - 活動內容:討論云和霧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環境。 通過回顧舊知,為理解云和霧的形成原理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通過直觀展示,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云和霧的異同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通過實驗驗證霧的形成原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同時加深對云和霧形成過程的理解。 通過高度概括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概念水平,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云和天氣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關注天氣預報中的云圖信息,理解云的變化對天氣的影響。 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如霧天出行時注意安全等。 通過生活應用,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能力。(四)知識總結 云和霧都是由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 通過人造霧實驗可以驗證霧的形成原理,進而理解云的形成過程。 云和霧在水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與天氣變化密切相關。 通過知識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對云和霧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環中作用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云和霧都是由水蒸氣( )形成的。2. 霧的形成條件之一是溫度( ),二是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充足。3.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分為( )、( )、( )等。4. 凝結是指氣體遇冷而變成( )的過程。答案:1. 冷凝 2. 低 3. 積云、層云、卷云 4. 液體(二)、判斷題1. 云和霧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2. 霧天對人們的生活沒有影響。( )3. 霧就是水蒸氣。( )答案:1. 錯 2. 錯 3. 錯(三)、選擇題1. 下列關于云和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云是固體,霧是液體B. 云是固體,霧是氣體C. 云是液體或固體,霧是液體2. ( )越容易形成霧。A. 空氣中的固體懸浮顆粒越多B. 空氣中的固體懸浮顆粒越少C. 溫度越高3. PM2.5測量值越高,越容易形成( )。A. 霧 B. 霾 C. 露答案:1. C 2. A 3. A(四)、簡答題1. 簡述云和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答案:相同點:云和霧都是由水蒸氣冷凝形成的。不同點:云飄浮在高空,霧接近地表。舉例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答案:例如,積云通常表示晴朗天氣;層云可能帶來陰雨天氣;卷云則預示著天氣將發生變化。在人造霧實驗中,冰袋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冰袋用于降低量筒內的溫度,使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五)、實驗探究題實驗名稱:人造霧實驗實驗材料:量筒、溫水、線香、冰袋實驗步驟:1. 往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溫水。2. 放入點燃的線香,保持幾秒鐘后移走。3. 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實驗現象:量筒內出現霧氣。實驗結論: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第十四課時《露和霜》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露和霜的形成過程,學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的能力。2. 科學思維能力:通過對比露和霜的不同,理解其形成原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3. 科學素養:增強學生對自然界物質變化規律的認識,理解天氣現象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4. 責任態度: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其科學嚴謹的態度和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做露和霜的模擬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難點:做造霜的實驗,理解加鹽對溫度的影響以及霜的形成條件。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教師以日常生活中的露和霜現象引入話題,如:“清晨,大家是否注意過草地上的露珠或樹葉上的白霜?你們知道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嗎?”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奠定情感基礎。(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觀察露和霜的不同 活動步驟:展示露和霜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兩者的不同之處。 探究活動2:人造露實驗 活動步驟: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墊濕毛巾,倒入冷水后觀察杯子外壁的變化。 探究活動3:人造霜實驗 活動步驟:在人造露實驗的基礎上,向冰水中加入鹽,觀察杯子外壁的變化。 探究活動4:比較露和霜的形成條件 活動步驟:引導學生根據實驗觀察,總結露和霜形成條件的差異。 探究活動5:討論露和霜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步驟:分組討論露和霜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 探究活動6:閱讀二十四節氣中的相關節氣 活動步驟:閱讀相關資料,了解白露、霜降等節氣與露和霜的關系。 通過直觀觀察,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露和霜的形態差異,為后續實驗探究提供基礎。 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體驗露的形成過程,理解溫度對水蒸氣凝結的影響。 通過加鹽降低冰點,創造更低溫的環境,讓學生親眼見證霜的形成,理解霜的形成條件。 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露和霜形成原理的理解。 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天氣現象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其關注自然、關注生活的態度。 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加深對天氣現象的認識。(三)生活應用 討論如何利用露和霜的知識指導農業生產,如通過觀測露和霜來預測天氣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 通過生活應用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知識總結 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氣在0℃以上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霜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氣在0℃以下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兩者都是常見的天氣現象,對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露和霜的理解。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露是______態的水,霜是______態的水。答案:液;固當夜晚的氣溫急劇降低到______℃以下時,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形成霜。答案:03. 露的形成需要______的溫度條件。答案:0℃以上4. 在人造霜實驗中,加鹽的作用是______。答案:降低冰點,創造更低溫的環境、判斷題1. 露和霜的形成都需要低溫條件,但霜的形成溫度更低。( )答案:√露是固體,霜是液體。( )答案:×3. 在人造露實驗中,杯子外壁出現的小水珠是霜。( )答案:×(三)選擇題1. 下列哪項不屬于露和霜的共同點?( )A. 都是由水蒸氣凝結而成 B. 都附著在地表物體上C. 都是無色透明的 D. 都在夜晚形成答案:C2. 在人造霜實驗中,加鹽后杯子外壁出現的現象是()。A. 依然是小水珠 B. 出現白色霜花C. 沒有任何變化 D. 出現霧氣答案:B3. 下列哪個節氣與霜的形成密切相關?()A. 立春 B. 清明 C. 白露 D. 冬至答案:C(四)、簡答題1. 請簡述露和霜的形成原理。答案:露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氣在0℃以上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霜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氣在0℃以下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2. 在人造霜實驗中,為什么要加鹽?答案:加鹽可以降低冰水的冰點,從而創造更低溫的環境,使水蒸氣更容易凝結成霜。3.露和霜對農業生產有哪些影響?答案:露和霜對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適量的露水可以為植物提供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長;而霜凍則可能導致植物受損或死亡,影響農作物產量。實驗探究題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露和霜的形成條件。實驗材料:兩個相同的杯子、碎冰、冷水、濕毛巾、電子溫度計、食用鹽。實驗步驟:1.在兩個杯子中分別放入等量的碎冰和冷水,杯下墊濕毛巾。2.測量并記錄兩個杯子的初始溫度。3.在其中一個杯子中加入適量食用鹽,攪拌均勻后繼續觀察。4.等待一段時間(約10分鐘),觀察兩個杯子外壁的變化。實驗現象:未加鹽的杯子外壁會出現許多小水珠,即露。- 加鹽的杯子外壁則會出現白色霜花,即霜。實驗結論:- 實驗證明,當夜晚的氣溫在0℃以上時,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露;當氣溫降至0℃以下時,并在加入食用鹽降低冰點的情況下,水蒸氣會凝結成霜。這驗證了露和霜的形成條件與溫度密切相關。第十五課時《雨和雪》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能夠主動探究雨和雪的形成過程及性質,提升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雨和雪的現象進行解釋,激發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科學素養:掌握水循環的基本知識,了解雨和雪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提升科學素養。責任態度:通過學習雨和雪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難點:根據示意圖準確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理解水循環的復雜過程。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關于雨和雪的短視頻或展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并描述自己見過的雨和雪,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通過直觀的視覺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鋪墊。(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比較雨和雪的異同 展示雨和雪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兩者的異同。 活動二:模擬雨的形成實驗 使用酒精燈、燒杯、培養皿等材料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珠的過程。 活動三: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結合示意圖,引導學生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活動四:觀察雪花的形狀 展示雪花圖片或實物,讓學生觀察并描述雪花的形狀特點。 活動五: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介紹雨夾雪、冰雹、凍雨等降水形式,討論它們的特點。 活動六:討論雨和雪對環境的影響 分組討論雨和雪對植物生長、水資源、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影響。 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為后續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直觀感受雨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水循環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寬學生知識面,感受自然界的奇妙與美麗。 豐富學生降水知識的多樣性,增強對自然界現象的認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理解自然與人類的緊密聯系。(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雨和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灌溉農田、發電(水力發電)、滑雪運動等。 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四)知識總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雨和雪的形成過程、性質、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與其他降水形式的關系。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鞏固所學內容,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雨和雪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______形式。答案:降水2. 雪花的基本形狀大多是______。答案:六邊形3.水蒸氣遇冷會______成小水珠或小冰晶。答案:凝結雨是云層中的______降落所致。答案:小水點或小冰晶融化(二)、判斷題1. 所有的云都會產生降水。( )答案:×2. 雪花都是完全相同的六邊形。( )答案:×3. 凍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 )答案:√、選擇題下列哪種降水不是固態降水?雪 B. 冰雹 C. 雨答案:C2. 以下哪個不是雨和雪的共同特點?A. 從云中降下 B. 附著在地表 C. 本質都是水答案:B3.水循環中,水蒸氣上升遇冷形成的是:A. 霧 B. 小水滴和小冰晶 C. 霜答案:B(四)、簡答題1. 請簡述雨的形成過程。答案:水蒸氣在云層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當它們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從云層中降下形成雨。2. 舉例說明雨和雪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答案:雨水可以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促進植物的生長;而雪則可以覆蓋地面,保持土壤溫度,減少水分蒸發,對冬季植物的生長有保護作用。3.為什么說水循環對地球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答案:水循環維持了地球表面水的動態平衡,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條件;同時,水循環還參與了氣候調節,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五)、實驗探究題題目:設計一個模擬雪形成的實驗,并說明實驗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答案**:實驗步驟: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熱水,并加熱至沸騰。用一個冷的玻璃片或培養皿蓋住燒杯上方,使水蒸氣凝結在其上。3. 在玻璃片或培養皿上放置冰塊,模擬低溫環境。4. 觀察并記錄玻璃片或培養皿上的變化。觀察到的現象:隨著冰塊的放置,玻璃片或培養皿上的水蒸氣迅速凝結成小水珠,并逐漸聚集形成冰晶狀物質。這些冰晶狀物質在低溫下不斷生長和聚集,最終模擬出雪的形成過程。通過該實驗,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雪的形成原理及其與溫度的關系。第十六課時《水滴的“旅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運用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嘗試用箭頭和簡單文字建立水循環的模型,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思維能力: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學生能夠理解和描述水滴在不同環境中的狀態變化,培養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了解水循環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增強科學素養。責任態度:認識到水資源的珍貴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過程。教學難點: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環模型,理解水循環的動態平衡。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一張小水滴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么小水滴會旅行嗎?”接著,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小水滴的旅行日記,引導學生思考小水滴的旅行路徑。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行”話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觀察實景圖片,討論水循環 活動描述:學生觀察河流、云朵、霧、海洋、冰川、土壤等圖片,討論這些圖片中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探究活動2:分析水循環示意圖 活動描述:展示水循環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用箭頭和簡單文字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活動3:模擬水循環實驗 活動描述:學生使用小草、清水、冰塊等材料,組裝水循環模型,模擬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探究活動4:創作科學小詩或童話 活動描述:學生以“水滴的旅行”為題,創作一首科學小詩或一篇童話,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活動5:討論水循環的意義 活動描述:學生分組討論水循環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 探究活動6:水循環知識競賽 活動描述:設計水循環知識競賽題目,進行小組競賽。 通過具體實景圖片,幫助學生建立水循環的初步概念。 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抽象概括水循環的過程,提升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動手實驗,直觀呈現水循環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水循環的理解。 通過創作活動,鞏固學生對水循環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水循環的重要性,培養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通過競賽形式,檢驗學生對水循環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增加課堂趣味性。(三)生活應用 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現象與水循環有關,如曬衣服、霧、玻璃窗上的水珠等,并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學習科學的興趣。(四)知識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強調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和重要性。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______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答案:雨、雪2. 地球上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間不斷地循環,總量保持不變。答案:陸地、海洋、大氣地表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是一個______的過程,而降水是一個______過程。答案:向上、向下降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雨、雪、露(或霜、霧,但雨、雪是必選項)(二)、判斷題1. 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答案:√2. 地球上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中。()答案:√3. 大氣中的水蒸氣絕大多數來自于植物的蒸騰。()答案:×(還包括江河湖海的蒸發和地表上層水的蒸發)(三)、選擇題1. 地表水蒸發的動力主要來自()A. 太陽 B. 地球引力 C. 四季變化答案:A2.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水滴或冰晶,以()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A. 霜 B. 露 C. 雨雪答案:C3.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主要流向哪里?()A. 蒸發掉了 B. 流到江河湖海里去了 C. 滲入地下 D. 以上答案都對 答案:D(四)、簡答題1. 請簡述水循環的過程。答案:水在太陽的輻射下,經海洋、陸地蒸發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運動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環。為什么說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答案:因為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總量保持不變。水在循環過程中會不斷轉換形態和空間位置,但總量不會發生變化。3. 列舉三個生活中與水循環有關的現象,并解釋其原理。答案:如曬衣服時水蒸發成水蒸氣、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玻璃窗上的水珠是室內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這些現象都體現了水循環中的蒸發和凝結過程。(五)、實驗探究題題目:設計一個實驗,模擬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實驗材料:小草、清水、冰塊、透明罩子、營養土等。實驗步驟:在透明罩子內放入營養土和蛭石,并撒上草種。在罩子內的“小池”中注入清水,四周種上小草。在罩子中層放置冰塊,外層罩蓋在模型最上面。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注入水池中的水在太陽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在透明罩子中飄散,遇到冰塊凝結成小水滴,形成“降水”。降水落在小池內和花草上,再次蒸發成水蒸氣,形成循環。實驗結論:通過模擬實驗,驗證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環過程。水在蒸發、凝結、降水等過程中不斷循環,保證了地球上水的動態平衡。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