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主題,旨在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氣態、液態和固態形式不斷循環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如何產生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固態(如冰、雪)、液態(如水)和氣態(如水蒸氣)。 2. 地球被一層大氣圈包圍著:大氣圈中的水蒸氣、塵埃等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種水體組成的水圈: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學習內容 描述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舉例說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 學業要求 學生應能夠基于所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并解釋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信息。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具備初步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課。每一課都緊密圍繞水循環這一主題,從原理層面解析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過情境創設、模擬實驗、圖示解釋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水循環的科學概念。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氣象知識和水的三態變化基礎,能夠簡單描述一些天氣現象并測量一些氣象要素。然而,學生的知識相對零碎,沒有將天氣現象的變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對水循環系統的整體認知。因此,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將地球上的水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宏觀認識,形成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循環的科學大概念。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狀態,并知道這些狀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認識到地球表面被一層大氣圈包圍,大氣中的水蒸氣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科學思維 能夠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解釋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 能夠運用示意圖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并實施模擬實驗,如人造霧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等。 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記錄,分析并解釋實驗結果。 能夠利用實驗成果和示意圖,解釋自然現象。 責任態度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尊重科學證據,實事求是地解釋自然現象。 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培養環保意識。單元結構化活動 動一: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 通過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創設情境,聚焦云和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云和霧的區別與聯系,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活動二:模擬實驗,探究霧的形成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進行人造霧的實驗。通過加熱溫水產生水蒸氣,再用冰塊模擬冷空氣,觀察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霧的過程。實驗后,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并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活動三:結合圖示,解釋云的形成 通過展示登山者不同視角的云和霧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認識云和霧在位置上的區別。結合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云的形成過程: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眾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動四:綜合學習,認識水循環 在前三課的基礎上,通過《水滴的“旅行”》一課,將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與水循環相結合。利用示意圖描述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理解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和不斷更新的狀態。達成評價 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規范性和參與度。 聽取學生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解釋,評估其科學思維的發展水平。 檢查學生的記錄單和實驗報告,評估其科學探究能力。結果評價 通過單元測試或課堂小測驗,檢查學生對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理解程度。 評估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如霧、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綜合評價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責任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第十六課時《水滴的“旅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運用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嘗試用箭頭和簡單文字建立水循環的模型,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思維能力: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學生能夠理解和描述水滴在不同環境中的狀態變化,培養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了解水循環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增強科學素養。責任態度:認識到水資源的珍貴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過程。教學難點: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環模型,理解水循環的動態平衡。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一張小水滴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么小水滴會旅行嗎?”接著,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小水滴的旅行日記,引導學生思考小水滴的旅行路徑。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旅行”話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觀察實景圖片,討論水循環 活動描述:學生觀察河流、云朵、霧、海洋、冰川、土壤等圖片,討論這些圖片中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探究活動2:分析水循環示意圖 活動描述:展示水循環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用箭頭和簡單文字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活動3:模擬水循環實驗 活動描述:學生使用小草、清水、冰塊等材料,組裝水循環模型,模擬自然界中的水循環。 探究活動4:創作科學小詩或童話 活動描述:學生以“水滴的旅行”為題,創作一首科學小詩或一篇童話,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活動5:討論水循環的意義 活動描述:學生分組討論水循環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 探究活動6:水循環知識競賽 活動描述:設計水循環知識競賽題目,進行小組競賽。 通過具體實景圖片,幫助學生建立水循環的初步概念。 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抽象概括水循環的過程,提升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動手實驗,直觀呈現水循環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水循環的理解。 通過創作活動,鞏固學生對水循環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水循環的重要性,培養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通過競賽形式,檢驗學生對水循環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增加課堂趣味性。(三)生活應用 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現象與水循環有關,如曬衣服、霧、玻璃窗上的水珠等,并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學習科學的興趣。(四)知識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強調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和重要性。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______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答案:雨、雪2. 地球上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間不斷地循環,總量保持不變。答案:陸地、海洋、大氣地表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是一個______的過程,而降水是一個______過程。答案:向上、向下降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雨、雪、露(或霜、霧,但雨、雪是必選項)(二)、判斷題1. 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答案:√2. 地球上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中。()答案:√3. 大氣中的水蒸氣絕大多數來自于植物的蒸騰。()答案:×(還包括江河湖海的蒸發和地表上層水的蒸發)(三)、選擇題1. 地表水蒸發的動力主要來自()A. 太陽 B. 地球引力 C. 四季變化答案:A2.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水滴或冰晶,以()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A. 霜 B. 露 C. 雨雪答案:C3.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主要流向哪里?()A. 蒸發掉了 B. 流到江河湖海里去了 C. 滲入地下 D. 以上答案都對 答案:D(四)、簡答題1. 請簡述水循環的過程。答案:水在太陽的輻射下,經海洋、陸地蒸發及植物蒸騰變成水蒸氣,隨氣流運動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統稱降水。這些降水有的滲入土中成為地下水,有的遷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環。為什么說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答案:因為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總量保持不變。水在循環過程中會不斷轉換形態和空間位置,但總量不會發生變化。3. 列舉三個生活中與水循環有關的現象,并解釋其原理。答案:如曬衣服時水蒸發成水蒸氣、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玻璃窗上的水珠是室內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這些現象都體現了水循環中的蒸發和凝結過程。(五)、實驗探究題題目:設計一個實驗,模擬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實驗材料:小草、清水、冰塊、透明罩子、營養土等。實驗步驟:在透明罩子內放入營養土和蛭石,并撒上草種。在罩子內的“小池”中注入清水,四周種上小草。在罩子中層放置冰塊,外層罩蓋在模型最上面。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注入水池中的水在太陽照射下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在透明罩子中飄散,遇到冰塊凝結成小水滴,形成“降水”。降水落在小池內和花草上,再次蒸發成水蒸氣,形成循環。實驗結論:通過模擬實驗,驗證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環過程。水在蒸發、凝結、降水等過程中不斷循環,保證了地球上水的動態平衡。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