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為主題,旨在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氣態、液態和固態形式不斷循環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如何產生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固態(如冰、雪)、液態(如水)和氣態(如水蒸氣)。 2. 地球被一層大氣圈包圍著:大氣圈中的水蒸氣、塵埃等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種水體組成的水圈: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學習內容 描述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舉例說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環產生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 學業要求 學生應能夠基于所學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并解釋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信息。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具備初步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課。每一課都緊密圍繞水循環這一主題,從原理層面解析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過情境創設、模擬實驗、圖示解釋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水循環的科學概念。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氣象知識和水的三態變化基礎,能夠簡單描述一些天氣現象并測量一些氣象要素。然而,學生的知識相對零碎,沒有將天氣現象的變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對水循環系統的整體認知。因此,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將地球上的水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宏觀認識,形成水在陸地、海洋、大氣間循環的科學大概念。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狀態,并知道這些狀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認識到地球表面被一層大氣圈包圍,大氣中的水蒸氣是形成天氣現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 科學思維 能夠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解釋不同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 能夠運用示意圖描述水循環的過程。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并實施模擬實驗,如人造霧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等。 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記錄,分析并解釋實驗結果。 能夠利用實驗成果和示意圖,解釋自然現象。 責任態度 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尊重科學證據,實事求是地解釋自然現象。 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培養環保意識。單元結構化活動 動一: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 通過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創設情境,聚焦云和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云和霧的區別與聯系,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活動二:模擬實驗,探究霧的形成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進行人造霧的實驗。通過加熱溫水產生水蒸氣,再用冰塊模擬冷空氣,觀察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霧的過程。實驗后,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并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活動三:結合圖示,解釋云的形成 通過展示登山者不同視角的云和霧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認識云和霧在位置上的區別。結合模擬實驗的結果,解釋云的形成過程: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眾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動四:綜合學習,認識水循環 在前三課的基礎上,通過《水滴的“旅行”》一課,將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與水循環相結合。利用示意圖描述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理解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和不斷更新的狀態。達成評價 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規范性和參與度。 聽取學生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解釋,評估其科學思維的發展水平。 檢查學生的記錄單和實驗報告,評估其科學探究能力。結果評價 通過單元測試或課堂小測驗,檢查學生對水循環及其相關天氣現象的理解程度。 評估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如霧、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綜合評價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責任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第十五課時《雨和雪》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能夠主動探究雨和雪的形成過程及性質,提升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雨和雪的現象進行解釋,激發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科學素養:掌握水循環的基本知識,了解雨和雪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提升科學素養。責任態度:通過學習雨和雪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關注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難點:根據示意圖準確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理解水循環的復雜過程。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關于雨和雪的短視頻或展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回憶并描述自己見過的雨和雪,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通過直觀的視覺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鋪墊。(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比較雨和雪的異同 展示雨和雪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兩者的異同。 活動二:模擬雨的形成實驗 使用酒精燈、燒杯、培養皿等材料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珠的過程。 活動三: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結合示意圖,引導學生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活動四:觀察雪花的形狀 展示雪花圖片或實物,讓學生觀察并描述雪花的形狀特點。 活動五: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介紹雨夾雪、冰雹、凍雨等降水形式,討論它們的特點。 活動六:討論雨和雪對環境的影響 分組討論雨和雪對植物生長、水資源、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影響。 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為后續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直觀感受雨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水循環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寬學生知識面,感受自然界的奇妙與美麗。 豐富學生降水知識的多樣性,增強對自然界現象的認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理解自然與人類的緊密聯系。(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雨和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灌溉農田、發電(水力發電)、滑雪運動等。 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四)知識總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雨和雪的形成過程、性質、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與其他降水形式的關系。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鞏固所學內容,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雨和雪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______形式。答案:降水2. 雪花的基本形狀大多是______。答案:六邊形3.水蒸氣遇冷會______成小水珠或小冰晶。答案:凝結雨是云層中的______降落所致。答案:小水點或小冰晶融化(二)、判斷題1. 所有的云都會產生降水。( )答案:×2. 雪花都是完全相同的六邊形。( )答案:×3. 凍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 )答案:√、選擇題下列哪種降水不是固態降水?雪 B. 冰雹 C. 雨答案:C2. 以下哪個不是雨和雪的共同特點?A. 從云中降下 B. 附著在地表 C. 本質都是水答案:B3.水循環中,水蒸氣上升遇冷形成的是:A. 霧 B. 小水滴和小冰晶 C. 霜答案:B(四)、簡答題1. 請簡述雨的形成過程。答案:水蒸氣在云層中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當它們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從云層中降下形成雨。2. 舉例說明雨和雪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答案:雨水可以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促進植物的生長;而雪則可以覆蓋地面,保持土壤溫度,減少水分蒸發,對冬季植物的生長有保護作用。3.為什么說水循環對地球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答案:水循環維持了地球表面水的動態平衡,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條件;同時,水循環還參與了氣候調節,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五)、實驗探究題題目:設計一個模擬雪形成的實驗,并說明實驗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答案**:實驗步驟: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熱水,并加熱至沸騰。用一個冷的玻璃片或培養皿蓋住燒杯上方,使水蒸氣凝結在其上。3. 在玻璃片或培養皿上放置冰塊,模擬低溫環境。4. 觀察并記錄玻璃片或培養皿上的變化。觀察到的現象:隨著冰塊的放置,玻璃片或培養皿上的水蒸氣迅速凝結成小水珠,并逐漸聚集形成冰晶狀物質。這些冰晶狀物質在低溫下不斷生長和聚集,最終模擬出雪的形成過程。通過該實驗,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雪的形成原理及其與溫度的關系。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