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導學案【任務一:導入新課】引用費正清的話“軍閥時代既是亂世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實踐和試驗毫無拘束地涌現出來。”思考這究竟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進行時空定位:從時間概念上認識基本的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1912-1928)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直系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任務二:共和與帝制的徘徊 走進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引用課本中的史料“今之標立憲主義以為國體論之護符者,除非其于立憲二字別有解釋,則吾不敢言。夫前清之末葉,則固自謂立憲矣,試問論者能承認否?且吾欲問論者,挾何券約,敢保證國體一變之后,而憲政即可實行而無障?如其不然,則仍是單純之君主論,非君主立憲論也。既非君主立憲則其為君主專制,自無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專制代之,謂為良圖,實所未解。今在共和國體之下而暫行專制,其中有種種不得已之理由,犯眾謗以行之,尚能為天下所共諒。今如論者所規劃,欲以立憲政體與君主國體為交換條件,使其說果行,則當國體改定伊始,勢必且以實行立憲宣示國民。宣示以后,萬一現今種種不得已之理由者依然存在,為應彼時勢之要求起見,又不得不仍行專制,吾恐天下人遂不復能為元首諒矣。”思考:中華民國建國后圍繞國體所發生的種種爭端?引起話題,貫穿整個北洋軍閥政治的“共和VS專制”間的爭論閱讀課本,尋找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之間的爭斗。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采取的措施:①1912年3月10日,袁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20日,“宋教仁案”。②1913年11月,袁下令解散中國國民黨。③擴大總統權力。1914年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同年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④1915年8月,為復辟積極制造輿論,籌安六君子請愿。孫中山采取措施反對袁世凱復辟:①孫領導發動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②孫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袁。③革命黨人起而反抗,發動護國戰爭。分析史料“革命之目的,在鞏固共和,刷新政治,使國家循文明進化之軌道,使人民有自由活潑之精神,非單純討袁,如古昔之清君側,如個人之報私仇比也。……然全國之政象,倘仍舊觀,共和之真際,猶未確立,則革命之目的,仍可謂無絲毫達到,前門拒虎,后門進狼,則不如不拒以待時機之為愈。……如此,討袁之目的雖達,而革命之目的終不得達,是非更大掃除,再次革命,恐所謂國利民福,仍無著也。夫天下重器也,革命危事也,今乃因去惡不盡,為德不卒,至將天下重器,一摘再摘,豈吾人救國之志所忍言,亦豈國人厭亂之心所能任。”思考護國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練習真題(2020·山東濟南二模·6)袁世凱在謀劃帝制時所操弄的各種團體請愿和地方請愿,都意在營造多數之相,使洪憲皇帝在外觀上更像是一個被選舉出來的皇帝;繼起的宣統復辟也以“虛君共和”為宗旨。這說明當時(C)A.帝制復辟具有一定的憲政色彩 B.傳統綱常倫教的統治地位動搖C.社會觀念受革命影響漸次嬗變 D.君主立憲政體更合乎民眾需求【詳解】根據“使洪憲皇帝在外觀上更像是一個被選舉出來的皇帝”“繼起的宣統復辟也以虛君共和’為宗旨”可知,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帝制也要打著“選舉”和“共和”的形式,這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故選C項;帝制復辟本質上是恢復君主專制,不具有憲政色彩,排除A項;傳統綱常倫教的統治地位動搖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當時民眾的思想受到民主觀念影響,但沒有具體說明君主立憲政體更合乎民眾需求,排除D項。閱讀課本,尋找袁世凱對外采取的措施。1914年8月,日本利用一戰歐洲列強無力東顧的時機,向袁世凱提出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要求。袁世凱最終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二十一條”分為五號,主要內容有: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等。袁世凱為換取日本的支持,于5月9日接受了除第五號“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顧問”外的全部要求。閱讀課本,思考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北洋軍閥面臨的局面。→軍閥混戰、軍閥割據閱讀史料“既已裂土成侯,則彼此間的利益之爭不可免,而戰制則成為解決利益沖突的重要方式。據統計,1916--1928年共發生140余次戰爭。如果把小規模武裝沖突也計算在內,則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余次內戰,遑論全國!”理解北洋時期混戰局面,認識北洋時期的重要特點:軍閥混戰和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國家不統一。分析史料“袁世凱去世后,總統府與國務院互相爭斗,雙方在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問題上出現激烈交鋒。日本鼓動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并許諾緩交庚子賠款、提供參戰經費,得到日本支持的國務總理段棋瑞為擴充自身派系的實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條件。為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美國改變了支持中國參戰的態度,并向中國政府施壓,強調在與美國協商之前不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1917年3月,段棋瑞將對德絕交案及《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遞交給受英美支持的總統黎元洪簽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對參戰的孫中山致電北京參眾兩院,認為參戰于國中有紛亂之虞,無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國會議員的贊同。幾經周折,國會最終還是通過了參戰案。不久,孫中山策動海軍總長程壁光率海軍第一艦隊南下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對史料進行剖析,深入了解府院之爭。進一步認識府院之爭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張勛復辟、“再造共和”、艱難抗爭(兩次護法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雖然部分軍閥總是想復辟,但是共和已經是大勢所趨向,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閱讀課本并觀看直觀的歷史圖片,認識到中國在當時依然具有大國擔當,為一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任務三:逆流而上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新氣象】分析兩則材料“一戰期間,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相對減少,歐洲工業生產多轉為服務戰爭的需要,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不僅為中國民族工業開拓了國內市場,也為他們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清王朝的覆滅和民國的創立,是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舞臺上由試圖革新、改良到選擇革命道路的必然結果。對于他們而言,政治抉擇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應是其經濟政策需求。”認識民國初年經濟的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族工業進步,工人階級壯大,出現了“短暫的春天”(1912年-1919年)。結合所學內容,并分析三則材料“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摘自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當國際上正式之解決如何,自有政府。吾國民所可辦到者抵制日貨而已。故各省同胞實力抵制,萬眾一心,風行全國,其足以促日人之反省者為不小。寧止日商日貨之流行于我滇者,正復不少謂云南無須抵制,則各省同胞亦何不可作如是想耶。”“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年8月)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說明民國初年經濟得到新發展的背景。①中國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實業(孫中山鼓吹民生主義及其實業救國計劃);③一戰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無暇顧及中國;④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二十一條”引發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活動;⑤思想解放與愛國實業家推動。例如張騫、榮德生、盧作孚等。觀看兩則圖片,分析民國初年經濟發展的特點。①產業結構畸形:輕工業發展較快,重工業基礎薄弱;②民族資本力量薄弱: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外國資本仍然超過民族資本;③地區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多在沿海沿江等交通發達地區。練習真題(2023·全國新課標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A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資本不斷發展”會減輕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分析材料“大量市民不再像從前那樣顧忌自己的生活是否與傳統倫理秩序的要求相吻合,男人剪長辮、女人放小腳、青年離家出走、男女自由戀愛、忠孝禮儀遭到褻瀆……傳統價值,包括作為本位價值的傳統倫理道德,已經失去了社會價值的軸心地位。”說明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移風易俗、除舊布新的表現。改用陽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改進禮儀、交換稱呼我們需要認識到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變化的映射。【任務四 啟蒙與蒙昧的交叉】結合所學內容,分析兩則材料“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讓我辦十年雜志,全國思想都全改觀。”說明梁啟超認為民國初年亂象叢生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對此,陳獨秀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由此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必然性,及其與政治間的密切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則材料“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 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 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余謂孔子為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聞者駭然,雖然,無駭也。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其社會之中樞,確足為其時代之圣哲,其說亦確足以代表其社會其時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創一新學說以適應今之社會,亦未可知。而自然的勢力之演進,斷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誠心所能抗……”說明新文化運動發展的背景①政治: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深刻反思。②思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反思傳統的思想及道德。③傳播渠道及文化載體:民國成立后的出版、傳媒業數量增多,出版與報道面更廣。④外部因素:外國列強對華侵略的加深,人們反思求富變強之路。如1915年“二十一條”刺激了國人的愛國意識。閱讀課本,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主要陣地:北大和《新青年》。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錢玄同、胡適、魯迅。閱讀材料“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說明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基本內容反對專制與迷信,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舊道德(封建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趣味小故事“從前有個秀才到村里閑逛,看到一則征婚啟事,上面寫著‘烏黑頭發無麻子腳不大周正’,秀才覺得這姑娘很不錯,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點就暈過去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原因是秀才理解為“烏黑頭發,無麻子,腳不大,周正”,而征婚啟事實際上說的是“烏黑,頭發無,麻子腳,不大周正”。練習真題(2020·山東日照五蓮、濰坊安丘、諸城、臨沂蘭山高三6月模擬·8)1918年,傅斯年在《文學革新申義》中說:“今等差已泯,群政艾義。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復有俗語傳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齊之,以歸于一平”。據此可知博斯年意在(D)A.推動新文化運動性質的轉變 B.推崇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C.主張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D.倡導文學通俗性和國民性【詳解】根據材料“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復有俗語傳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齊之,以歸于乎”可知傅斯年主張文言文和白話文相融合,即倡導文學的通俗性和國民性,故選D項;1917年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推動了新文化運動性質的轉變,與材料主旨對待文學革新態度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復有俗語傳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齊之,以歸于乎”可知傅斯年主張文言文和白話文相融合,所涉及主旨為文學革命,并非“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排除B項;“辯證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與材料“何若取而齊之,以歸于乎”中傅斯年主張“文言文和白話文相融合”不符,排除C項。講授新文化運動后期重要內容——宣傳馬克思主義具體表現在(1)撰寫文章:①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②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2)成立社團:①1920年李大釗最早建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②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3)建立組織: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先進知識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4)面向工人: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勞動界》《勞動者》等刊物。聯系所學,分析三則材料“自俄國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幾有風靡世界的勢子。……惹動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的誤解。……乘本志出‘馬克思研究號’的機會,把他轉介紹于讀者,使這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在我們的思辨中,有點正確的解釋。”“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憲制,復欲于倫理上保守綱常階級制,以收新舊調和之效,自家沖撞,此絕對不可能之事。蓋共和立憲制,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制為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肯死心塌地地去學人家。”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積極:①傳播民主與科學,推動思想文化革新;②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的延續,打擊封建思想,推動社會轉型;③促進白話文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五四運動奠定基礎。消極:④局限于知識界,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⑤對西方和傳統文化的看待存在絕對主義傾向。練習真題(2020·廣東汕頭高考三輪沖刺試題四·29) 1916年,陳獨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陳獨秀旨在說明 (A)A.民眾覺悟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關鍵 B.國民黨的一黨專制獨裁不得人心C.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需與民眾結合 D.中國不具備推行民主政治的條件【詳解】根據材料“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可知,陳獨秀認為要實現立憲政體、國民政治,根本在于多數國民有國家主人翁的公民政治意識,說明公民政治意識覺醒的重要性,故選A項;根據題目時間,此時正處于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還未取得執政地位,并且材料中不涉及對國民黨獨裁的抨擊,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眾公民政治意識覺醒對于實現民主憲政的重要意義,并未涉及發動民眾,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民眾公民政治意識覺醒對于實現民主憲政的重要意義,陳獨秀以此強調新文化運動需要啟迪民智、解放思想,而不是中國不具備推行民主政治的條件,排除D項。【任務五:課后作業】復習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根據所學,繪制出本科的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