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之從馬戛爾尼訪華看盛世下的危機》學案思考1:結合地圖與所學知識,從多角度分析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背景。思考2:結合材料1、2、3,分析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材料1:用什么來換取中國的茶葉?這是一個讓英國人極為頭痛的問題。英國本土出產的商品,很少能通過十三行在中國打開銷路。……當時來廣東的英國商船,船上只是10%是貨物,另外90%以上都是現銀。所以在中英貿易中,英國是連年絕對的逆差。——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材料2:在地球上我們必須渴求的唯一東西是貿易自由。我們比地球上其他商業國家擁有更多的工業、更多的首創精神和更多的資本,除了開拓市場我們別無所求,讓我們忠實地與對手開展競爭吧。——《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材料3: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么都看看,并對中國的實力做出準確的估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碰撞》思考3:結合圖片與材料4指出乾隆皇帝可以從哪些途徑獲得英吉利的相關信息,分析導致其無知的原因。材料4:1764年,歐洲運往中國的貨物總值為191萬兩白銀,而其中英國所運為121萬兩,占63.3%;而當年中國出口到歐洲的貨物總值為364萬兩白銀,英國人購買的為170萬兩,占46.7%。及至18世紀末,英國對中國的貿易輸入值已占西方國家總值的90%左右,輸出值則占70%以上。英國早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也是第一大外貿進口國。——《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系研究》思考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禮儀之爭”的矛盾焦點與雙方外交體制有何不同。思考5:馬戛爾尼使團贈與乾隆的禮品有何特點,目的是什么。材料6:對付一個如此驕傲的朝廷,它對西方國家的力量與重要性無知,而堅持東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須給予皇帝及其大臣以莊嚴華麗的印象。——《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思考5:結合材料,指出乾隆皇帝是否同意馬戛爾尼的請求,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材料7: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并非有意妄于。……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于天朝法制攸關,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乾隆諭旨材料8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今爾國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實錄》思考7:以下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隱含著怎樣的危機?材料9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墻平房,茅草蓋頂。……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兩岸的相提并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約翰·巴羅著材料10:中國官員對于吃飯真是過于奢侈了。他們每天吃幾頓飯,每頓都有葷菜許多道。——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斯當東思考8:材料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什么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是什么?有何影響?材料11:知府帶來了許多隨從人員,其中有一個人在知府問到他話的時候,立刻跪下來回答,這給英國人一個很大驚異。知府安然接受這種禮貌,似乎他們之間一向是這樣講話,這給英國人更大的驚異。——斯當東《英使渴見乾隆紀實》材料12:在任何場合,只要他們(中國官員)認為恰當,就以父權的名義,立即用板子處罰,無須預審或調查。——約翰·巴羅材料13:灌輸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毀相互的信任,培養人們的冷漠,使他們對自己的鄰居猜忌和懷疑,凡此種種朝廷煞費苦心做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們終止社會交往……(中國人)滿足于在朝廷中沒有任何發言權,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是否有任何權利。——約翰·巴羅思考9:訪華使團最終得出怎樣的結論?預示著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危機?材料14: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只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 ——馬戛爾尼材料15:這種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對于這種想法確實自以為是的印象,是他們周圍的一道高墻。這道高墻比北京以北的萬里長城還要高些。武力似乎是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毀者。——外國資產階級是怎么看待中國歷史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