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理解近 代民族國家與古代的帝國、王國的區別,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 題的能力。2.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 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認識外交制度的建立對國際關系和國際 法的作用,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梳理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歷程, 認識二戰后國際法的發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通過教學讓學生培養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國際關系的法制精神,增強規則意識和法制 意識。(重點難點)重點:民族國家和國際法的形成過程。難點:民族國家的概念、國際法的形成特點及評價。(知識概覽)本課是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四單元第12課《近代西方民 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本課通過三個子目(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國際法的形成與外 交制度的建立、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講述了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歷程。(教學準備)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在西歐,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有一個過程, 便是民族國家的建立。所謂民族國家,是歐洲中世紀后期出現并在資產階級時代普遍形成的國家形式,是以民族為基礎的主權國家,它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因 素,即國家主權與民族一體性。——錢乘旦《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圖片。大家思考一下,中世紀的西歐,存在民族國家么 那么,近代西 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狀況如何 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知識點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問題情境]英法百年戰爭:英法兩國于公元1337—1453年間斷斷續續進行的長達百余年的戰爭。戰 爭的導火索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根源則是英法領土紛爭,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百年戰 爭沉重打擊了英法兩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實現國家統一鋪平了道路。百年戰爭后,法國基本 完成了國土統一。玫瑰戰爭:1455 —1485年,英國內部的王位繼承戰爭。英國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 加到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這兩個王室家族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長達30年的自相殘殺沉重 打擊了英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統一鋪平了道路。1485,蘭開斯特家族取得勝利,并與約克家 族聯姻,建立都鐸王朝。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67—68內容及所學知識,戰爭如何促進了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的覺醒 統一對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作用 它們又是如何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的 [自主學習]一 、專制王權國家 1.加強中央集權(1)英法百年戰爭英法兩國于公元1337—1453年間斷斷續續進行的長達百余年的戰爭。戰爭的導火索主要 是王位繼承問題,根源則是英法領土紛爭,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百年戰爭沉重打擊了英法兩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實現國家統一鋪平了道路。百年戰爭后, 法國基本完成了國土統一。百年戰爭不僅激發了英國民眾反對法國國王的“愛國情懷”,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英國民眾 的民族一體性,使英格蘭人意識到他們的特性、統一性和共同的傳統和歷史,從而締造了英吉 利的民族意識,促進了以激勵民族國家的形成。百年戰爭期間,農家姑娘貞德揭竿而起,宣布上帝召喚她來拯救法國,她的號召得到廣大民眾的響應。盡管貞德后來不幸犧牲,但當時法國民眾對她夾雜著迷信的崇拜,被歷史學家視 為法蘭西民族精神的第一次明確體現,貞德從此成為法國的民族英雄。此后,英國人被驅逐出 法國,法國人開始樹立起“法國人的法國”的觀念。(2)玫瑰戰爭1455—1485年,英國內部的王位繼承戰爭。英國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蘭開斯 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這兩個王室家族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長達30年的自相殘殺沉重打擊了英國 的封建割據勢力,為統一鋪平了道路。1485,蘭開斯特家族取得勝利,并與約克家族聯姻,建 立都鐸王朝。[思考]統一對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作用材料一:英格蘭逐步歸于一個司法與法律的中央制度之下,當局的持續努力,以及一致化 的顯而易見的便利,都可以解釋商業交易行為中的這種(度量衡)同一化的原因。——羅杰斯《英國農業及物價史》材料二:早在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就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 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 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提示】統一的空間使人們的經濟、文化交往加強,社會生活日益一體化,過去分散甚至 彼此對立的各個地區、階層開始聯結起來,結合成一個共同體。對共同體的熱愛和忠誠促進了 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每個人都開始意識到自己與“民族”息息相關。2.加強專制王權材料一:(文藝復興)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于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 物質幸福及肉欲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欲主義。——齊世榮、吳于廑《世界史》材料二:宗教改革運動,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 觀念日益顯現。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 首腦,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三:通過馬丁 ·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 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提示】民眾以國家和國王為認同對象,統一與民族情感大大增強。15—18世紀,歐洲國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王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象征。朕乃君主,故可以為所欲為。國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普魯士)腓特烈 ·威廉一世——西班牙格言路易十四(1643—1715)宣稱“朕即國家 ”, 一人獨攬全部國家大權,并且把王權神圣化, 給自己冠以“太陽王”的稱號。——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卷思考:專制王權國家=民族國家 二、近代民族國家1.啟蒙思想家重新考慮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材料:專制之下無祖國。——拉 ·布呂耶爾熱愛祖國就是熱愛你自己。——圣 ·埃夫勒蒙如果自由、財產、安全消失了,祖國也不存在了。——霍爾巴赫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 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剝奪了民眾的自由和平等,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 指出只有當臣民成為公民,民族共同體才會存在,祖國才會存在。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 革命爆發,標志著法國民族主義的形成。——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思 考 :他們想要表達什么 2.法國大革命材料一:“在權利方面,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 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整個主權 在根本上存在于國民之中。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確授予的權力”。——1789《人權宣言》材料二:革命摧毀著舊的封建王朝國家,也引起了歐洲各國封建君主的恐慌,他們聯合一 致向法國進攻妄圖鎮壓革命,重新恢復舊的封建王朝。在這場民族危機之中,法蘭西民族以英 勇的革命精神,奮起保衛革命,保衛民族終于打退了外敵進攻。在這場斗爭中,法蘭西人民表 現出高昂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精神。——李宏圖《“民族萬歲”——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中的民族主義》 【提示】標志著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3.拿破侖戰爭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 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出現了國旗、 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 國家。這些民族國家有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更多則是由多個族群組成。——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4.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反面典型)材料:德意志 它在哪里 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 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歌德[歷史縱橫]近代中國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作為一個自 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來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費孝通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為齊。——梁啟超(1902)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 漢族對于 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 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啟超(1903)——梁啟超(1905)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三個階段:①形成階段——清末民初;②發展階段——“五四”時期;③高漲階段——抗日戰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四大特征:①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②始終與民主主義、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③與 國際主義相結合,最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④本質是民族認同感和為民族富強而奮斗 的精神。[合作探究1]西方民族國家建立的背景材料一:以巴黎為中心的國內統一市場逐步建立,封建割據勢力被逐漸削弱。法語作為民 族語言被推廣。從13世紀開始,對法語的贊美之詞便不絕于書,到了15世紀中葉,法語逐漸 從北方到南部被廣為使用。材料二:14 —15世紀……王權不斷加強,中央集權代替了地方分權。從15世紀末開始, 民族國家開始形成,國王成為認同的象征,共同的經濟制度、以相同法規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的 形成使民族國家的根基不斷鞏固。——均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的新視野新知識》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5世紀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條件。【提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市民階層(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新航 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專制王權的興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影響;民族意識增強;統一 市場的形成與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發展;共同的經濟制度、相同法規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的形成。[知識梳理]民族國家的特點(1)從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認同感是近代民族國家的特點之一。(2)民族國家的出現在其發生時段上大多與現代化的過程密切相關。工業化、現代化使 彼此分離的各個民族交往密切;現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資本主義民族國家。(3)民族國家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明確的國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知識點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P68—69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的原因、 經過和影響。[自主學習]1.何謂國際法 指國際社會之法,或者是指國家在它們相互間交往的關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習慣規則和條約規則的總和,或者是指現代文明國家認為在與其他國家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對 它們具有約束力的特定行為規則的總和。——《牛津法律大詞典》比較項目 國內法 國際法法律關系主體 某國境內自然人、法人 國家、部分政府間國際組織調整對象 自然人、法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國家間的政治、經濟、軍事 和外交關系立法方式 國內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制定 國家間協議制定法律強制力依據 政府意志 各國共同意志強制方式 通過司法、執法機構強制執行 依賴于個別懲罰或集體行動2.歷史背景(1)國家主權意識加強,各國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利益紛爭加劇。(2)人們希望通過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 材料:荷蘭學者格榮秀斯提出一系列有關國際法的設想。1625年出版《戰爭與和平法》,書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國家主權“對內最高,對 外獨立”的原則,確定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國家間的交往不應以 強力為基礎。《戰爭與和平法》是人類社會第一部系統地論述調整國家之間關系 的規則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理論基礎。——中國政法大學馬呈元(三十年戰爭(1618—1648)《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領土劃分宗教問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德意志國家體制)3.形成與發展(1)開端——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戰爭與和平法》,提出君主應該 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 了國際法的基礎。講解: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歐洲近代史上第一 次大規模國際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指: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 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患、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 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參加協議 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但這個體系不具有全球性;國 際法初步形成。【小結】①它開創了用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以后這種結束國際爭 端和國際戰爭,從而恢復和平的形式便成為慣例。②它通過承認德意志數百個諸候國的主權,確立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國家的地位。實踐了從 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出現的一些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即國家主權平等、國家領土和國家獨立 等原則,并將這些原則規定為近代以來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近代國際法的主要原則。③它創立并確認了國際法中締約國對條約必須遵守,違約國應被視為和平的破壞者,其他 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進行集體制裁的原則,使之成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④它通過承認德意志各諸侯國的的主權,以及承認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權利的方式,進 步承認了國家主權的統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獨立性,使世俗的主權國家統治體制得到加強。⑤它確立了國家之間常駐外交代表機構,這一制度首先在歐洲普遍實行,為主權國家之間 的經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2.發展—— “維也納體系”拿破侖帝國崩潰后,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1814.11.1—1815.6),重 新劃分勢力版圖,恢復法國大革命前的舊封建統治秩序,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 的國際關系體系——維也納體系。[歷史縱橫]《萬國公法》:1864年,美國人丁韙良完成了美國學者惠頓所著《國際法原理》一書的中 文翻譯工作,恭親王奕訴上奏折請求批準撥500兩白銀資助印行此書。后來,這本書以《萬國 公法》為名印行,這標志著源自西方的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合作探究2]為何國際法形成于歐洲,形成于近代 【提示】1.古羅馬自然法精神的歷史淵源。 2.國家眾多,常年征戰,頻繁締約。3.地理大發現使得各國的聯系與交往增加。4.格老秀斯提出國家主權學說,奠定國際法的基礎。 5.歐洲三十年戰爭后眾多民族與主權國家的建立。3.新階段——20世紀后(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新主張: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 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新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但是,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沒有美國,蘇聯也很晚加入,國聯缺乏普遍性 和權威性。它又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國際法難以實施。新條約:各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國 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是公約并未真正得到實行。(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組織: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成立。憲章確定了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力量,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國際法院也在荷蘭海牙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領域: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國際人權、國際環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 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合作探究3]20世紀國際法發展的特點【提示】(1)確立了一系列國際法的基本原則。(2)國際法內容更新,產生了國際法的許多新分支。(3)國際法系統化、法典化。(4)國際法主體種類增加,客體范圍擴大。(5)適應全球問題的產生和各國依賴關系的加深的趨勢,國 際合作謀求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內容。(6)國際法地位不斷提高。(7)影響國際法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多。(8)國際法的效力得到強化。 3.評價(1)積極意義: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 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2)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肆意踐踏國際法,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 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課堂總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國際法與近代外交專制王權國家近代民族國家歷史背景形成及發展一 評價形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發展:維也納體系新階段:20世紀后『拓展探究』[合作探究4]國際法的影響材料一: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之義 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嚴格遵守國際公法之規定,以為今后各國政府間行 為之規范,在有組織之民族間彼此關系中維持正義并恪遵條約上之一切義務。—— 《國際聯盟盟約》1919年6月材料二:聯合國之宗旨為:一、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并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體辦法, 以防止且消除對于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 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 《聯合國憲章》1945年6月 閱讀材料一、二,探討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提示】為國際關系確立了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維護世界 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但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典題練習』1.關于《至尊法案》,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1534 年,由英國議會通過B.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首腦C.規定教會召開宗教會議,事后必須向國王匯報D.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選C。【解析】1534年亨利八世在位時,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故A、B、D說法不符合題意;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但不是 所有教會的首腦,故C 說法符合題意。2.對維也納體系這一概念的最準確表述是( )A.由維也納會議所決定的國際關系新格局B.由維也納會議所確立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際關系體系C.法國大革命后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D.歐洲舊統治秩序和資本主義相結合的格局選B。【解析】維也納體系是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之后,俄、英、普、奧四大國及其他一 些國家在維也納討論歐洲善后問題時確立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際關系體系。故B符合題意。3.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關系格局進一步民主化。這一民主化表現 在 ( )A.用集體締約的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B.用集體提供安全保障的辦法維護世界和平C.用召開國際會議的辦法解決國家間的矛盾D.用集體威脅的辦法遏制企圖發動侵略的國家選C。【解析】A 、B均不能夠真正實現世界和平和解決國際爭端,故不符合題意。C 召開 國際會議,集體協商,體現了民主,是國際關系進步的重大表現。D 表述不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