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 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并進行辯證評價,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 問題的能力。2.通過《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 理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認識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 核和監察制度日益嚴密化、制度化,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讀古代中國選官、考核和監察 制度發生變化的特點與影響,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發展過程中統治者的設計初衷,了解中國古代文 官制度對于世界的影響。(重點難點)重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容。難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特點與評價。(知識概覽)本課是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二單元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 的選拔與管理》。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隋唐至兩宋 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講述了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 度的發展演變歷程。(教學準備)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進士題名碑) (東漢舉孝廉圖)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左圖是東漢舉孝廉圖,右圖是進士題名碑。大家思考一下, 兩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 對!察舉制和科舉制。那么,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是如何 發展演變的 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知識點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新知講解』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完成下表,指出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朝代 制度 標準 特點 影響西周至春秋 世卿世祿制、 世官制 血緣 官位世襲 貴族世代壟斷高官,形成貴族政治春秋 戰國 尚賢思想、舉薦 為官、軍功授爵 軍功 缺乏制度化的 選官途徑 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 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秦朝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專制,扼殺了 其發展的活力,造成了嚴重的倒退漢朝 察舉制 品行 (孝 廉 ) 自下而上由地 方官推薦取 士,形式多樣化 察舉制是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 度,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魏晉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 世 、 道德和 才能 逐漸成為維護 士族特權的工 具 將選官權收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后來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形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 面隋唐 宋元 明清 科舉制 才能 沖破世家大族 壟斷仕途的局 面、與君主專制 強化相關 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促進社會身 份流動,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自主學習]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無論王室還是各級貴族都是憑借宗法和血統世代繼承高官厚祿。材料 公有公門,卿有卿門,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2.春秋戰國鼓勵薦舉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1)時代背景鐵制工具的大規模使用,社會生產力得以提高,私學興盛,官學衰微,士人階層興起。(2)制度 ①客卿制諸侯國君為了在爭霸戰爭中稱雄,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們通過禮賢禮士、養士、獎勵 軍功等方式選拔人才。②軍功爵制秦時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宗族非有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 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 ·商君列傳》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當某一官職的爵位;各級爵位賜田、宅數目,以一 頃田、九畝宅的比例遞增。斬獲敵首一名,賜爵一級,但賜爵者甚少晉升九級以上;擁有一至 四級爵位的人,在軍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軍官。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材料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 ·五蠹》 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套東西。 4.兩漢(1)察舉制 ①形成察舉制,確立于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 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的選官制度。材料 今詔書昭先帝圣緒,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 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 ·武帝紀》②內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舉,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 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 文學、明經等。③作用是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 ④弊端兩漢豪強宗族把持孝廉,絕大多數名額被官貴子弟所壟斷;推薦權被官僚階層掌控,貪污 賄賂成風,吏治腐敗;被推薦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釣譽,品德敗壞。(2)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名士控制了地方選人權。②程序和標準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 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③評價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逐 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用人局面。材料一 很顯然,由于設置中正統攬士人的品第,就把評品人物之權從名士大族手里奪過 來歸政府所有,使政府全面地掌握了選官大權,這對于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政治,自然大大有 利。——《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南朝至于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杜佑《通典》5.隋唐宋元明清的科舉制(1)含義科舉制是我國古代通過分科取士,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科,是考試科目;舉,是選拔人 才。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 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2)背景地主經濟發展,庶族地主的勢力加強。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為了維護和擴大其經濟利 益,迫切需要打破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3)相關概念 ①常舉進士科最初內容包括貼經、詩賦和政論,考試難度大,但考中進士最為榮耀,有的官至宰 相。“不為進士出身,終不為美”。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后口試,經問大 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②制舉制舉是由皇帝親任考官,選拔具有專才之人。(4)隋唐科舉 ①隋朝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隋煬帝:始建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②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 武則天: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5)兩宋科舉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宋代對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強化殿試,嚴格考試,由皇帝親策,廢除公薦,尤其是鎖院、 糊名、譽錄等制度的實行,使得科舉考試真正體現了公開公平的競爭原則。(6)元朝科舉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但仍時斷 時續,科舉錄取人數不多,官員中科舉出身比例不高。[圖片情境](宋代科舉考試圖) (唐·孟郊《登科后》)[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自主學習]6.明清科舉(1)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的科舉考試之法。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 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個部分組成,格式嚴格,內容空泛,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2)相關概念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參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 生。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①鄉試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 ②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稱為貢士。 ③殿試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主持,通過者為進士。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 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圖片情境](進士殿試貢士會試舉人鄉試生員童生監庾增生生生貿貨贅賞爨院府縣試試試)(一甲三名牌匾) (清代科舉考試系統簡表)[合作探究1]科舉制的主要特點和影響材料一 (隋煬帝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 人之道益公……——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二 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 則雖富不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 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三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 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丁韙良《西學考略》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簡析科舉制的積極影 響。【提示】(1)特點:①延續時間長;②不斷發展完善;③選拔方式規范;④公平(公正)。(2)積極影響:①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②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提高 官員文化素質;③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穩定;④為西方國家所借鑒。知識點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完成下表,指出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朝代 制度 考核部門 考核標準秦漢 上計制 御史參與 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魏晉南北朝 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隋唐 考課制 尚書省吏部 品德和才能明清 考滿、考察 吏部尚書、御史臺、都御史 查處貪、酷和不作為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 的。[自主學習]1.秦漢時期的上計制(1)縣、侯國: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數屯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 況匯報于郡。(2)郡國:郡國將各縣、侯國上報來的各項數據匯總,制成計薄后,上報中央。(3)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薄,防止造假,以考課結果的優劣來決定對官員的賞罰升降 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核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3.隋唐時期的考核隋唐時期,官員的考核歸吏部。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規范。《唐六典》全面規制了官 吏的選用、考核、監察、獎懲等。《唐六典》規定:考績由尚書省吏部負責,考課一年一小考, 四年一大考,考核評定分三等九級,綜合考評這幾年的政績以決定升降與獎懲。考核標準:根據品德和才能兩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評定等第,一曰德義有聞, 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隋唐官員考核制度考核方式 地方報告中央皇帝巡查州縣考核標準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結果 評定分三等九級,確定官員升降與獎懲4.宋朝的考核考核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5.明清時期的考核(初考再考通考京察貪、酷者削職為民,情節嚴重者依法懲辦;疲軟、不謹者免職;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職使用。思考:依據之前所學和教材內容,歸納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是如何考核官員的。稱職平常不稱職考 滿考察明清課考升遷結果依據內容降調外察)朝代 考核標準 考核機構秦漢 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 御史隋唐 品德和才能 吏部明清 監察貪酷和不作為 中央政府趨勢:(1)考核法規趨于完善;(2)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別考核;(3)考核日趨嚴格。[合作探究2]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材料一 西漢建立后,設置了專司課績的計吏,東漢時,中央負責考課的是三公曹尚書, 郡國由上計掾主持上計。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了專門負責考課官吏的職能部門尚書省吏曹, 其下屬的考功郎和考課尚書郎主管考課事宜。唐代在魏晉南北朝考課機構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和 擴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勛封、考課之政令”。正式設置考功司,專門負責對全國官吏 的考課。材料二 宋朝的考課仍由吏部領導,由審官院和考課院具體負責。明朝考課重歸吏部,吏 部設考功清吏司負責京內外官員的考課。清朝沿用明制,但擴充了考功清吏司,內部分工更加 細密和明確。——李永亮《中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的歷史啟示》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封建時代官員考課(核)制度的主要特點。【提示】設有專門的考課(官員和)機構;考核對象逐漸擴展到對全國官吏;分類考核; 考核機構權力擴展;考核機構有明確分工。知識點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完成下表,指出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御史大夫 監郡御史漢朝 御史中丞 刺史隋唐 御史臺 十道監察區宋 臺諫合一 各路監察區、通判元 御史臺 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清 督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 巡按御史[自主學習]1.秦朝監察制度秦朝的中央監察機構是御史府,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朝廷百官。在各郡派駐一名御史, 稱“監郡御史”,這標著這我國古代地方監察制度的正式確立。2.漢代監察制度漢承秦制,在中央仍設置御史大夫。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郡國的監察,于元封五年(公元 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個監察區,置十三州部刺史。。3.隋唐時期的監察制度(1)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分工明確,構成一個有機的監察系統。(2)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 威懾作用。4.宋朝的監察制度(1)宋代監察制度的重大變化就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 的監察權。(2)宋朝在地方監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察體系,并且對地方監 察體制自身監察進行了強化。其在路上建立監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稱為“監州”,與知 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察。5.元代的監察制度監察制度以三臺為主干,以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為網結,頗為嚴密。獨創了行臺制度,從 中央到地方渾然一體,從組織上保證了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監察,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6.明清時期的監察制度(1)明代中央監察機關除了都察院以外,還設置有獨立監察權的六科給事中。(具有言諫權、彈劾權、封駁權、一定的司法權)明代,在一般監察機關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之外,又設立了對臣民進行秘密監察的特務機 關——廠衛。(2)清代監察制度對于明制的一大變革是將六科給事中歸入都察院,從而,完成了臺諫 合一和臺省合一。清雍正帝為了加強專制統治,恢復了特務監察。但這些特務不再由宮內宦官允任,而是豢 養了大批職業特務來對官吏和百姓的言行進行秘密監察。雍正皇帝同時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 勵告密,以特務的手段來加強對官員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7.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和評價(1)特點①垂直管理,組織獨立,以輕制重。②選拔嚴格,文化素養要求高。③隨著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 度畸形發展。(2)評價①積極作用: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 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象。[合作探究3]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材料 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臺,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 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設御史臺,由正 三品御史大夫為臺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臺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 令,以肅正朝列”。御史臺下設三院:臺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殿院, 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 視刑獄,肅整朝儀”。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后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專門巡回按 察所屬州縣……宋代中央沿襲唐制,并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 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須彈人。——選自《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與前代相比,唐、宋監察制度有何重要發展。【提示】唐朝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監察機構更趨完備;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進一步擴 大;劃分監察區。宋朝發展:增加對御史的任職資格限制;強化御史的監察職責;臺諫合一。【課堂總結】(監察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刺史制度上計制考核大多督察-院和六科廠衛制度考滿考察選官世官制薦舉制軍功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八股取士南北卷制度先秦時期秦朝戰國時期BC475.BC221漢朝BC202魏晉南北隋朝唐朝220年581年618年 907年兩宋1271年元朝 明朝前清1368年1644年1840年御史臺監察區道臺諫合一路監察區流于形式)【拓展探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省份 書院數 進士數 書院百分比 進士百分比安徽 14 695 4.4164 3.7410江蘇 18 2306 5.6782 12.412浙江 60 3900 18.927 20.992江西 101 3697 31.861 19.899福建 48 4525 15.142 24.356湖北 4 33 1.2618 0.1776湖南 29 441 9.1483 2.3738廣東 20 269 6.3091 1.4479廣西 7 187 2.2082 1.0066貴州 1 0 0.3155 0四川 15 2525 4.7319 13.591總計 317 18578 100 100——摘編自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結合所學知識,從以上表格中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 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且史論結合)【提示】論題:書院的興盛推動科舉制的發展。論述:南宋以后,程朱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居于統治地位。朱熹注釋的《四書章句集 注》成為科舉考試教科書。南方各省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等書院數量居多,進士錄取人數 相應較多。在朱熹的推動下,書院大力傳播程朱理學,講授《四書章句集注》,促進了進士錄 取人數的增加,科舉制度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書院的興盛促進了科舉制的發展。【典題練習】1.下表為西漢初年部分王侯及其出身一覽表。表格中現象的出現與下列選項中哪種制度有 關 (B)姓名 爵位 出身韓信 淮陰侯 平民樊噲 舞陽侯 屠戶灌嬰 穎陰侯 布販A.世卿世祿制 B.軍功爵制 C.察舉制 D.九品中正制2.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興學的相關信息。由此可知,當時三次興學的共同意圖是(A)時間 推動者 舉措第一次(慶歷年間) 范仲淹 科舉應試者須先受官學教育第二次(熙寧年間) 王安石 創立太學“三舍法”,并創立武學、律學、醫學第三次(崇寧年間) 蔡京 發展地方官學A.完善科舉,選拔人才 B.發展官學,抑制私學C.加強集權,削弱地方 D.重整典籍,復興儒學3.宋初文書寫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時期,臺諫制度得以重視,臺諫官員 脫離對宰執的依附,只需對皇帝一人負責。仁宗時期的宰執因臺諫而罷免者達57人,歐陽修 感嘆道:“近年宰相多以過失,因言者罷去。”這種變化體現出當時 (B)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監察體系 B.官僚政治對皇權的制約作用下降C.諫官地位上升保證了政治統治清明 D.臺諫與宰相的斗爭削弱了中央集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