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填寫表格、閱讀圖示的、分析解讀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選官制度、中央政務制 度和賦稅制度的確立過程(2)認識科舉制在促進政權開放、社會公平的積極作用,認識三省六部制在制約相權、規 范皇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歷史意義,認識兩稅法確立對于促進自由經濟的先進性。理解隋 唐時期的政治之制度為后世所樹立的標桿作用(3)深刻認識到一項政治制度的確立必是在歷史傳統上,依據現實環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 創新。【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述自漢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在承襲前朝制度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表現為三個 方面:一 是選官制度,從漢代的察舉制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時期的科舉制,選 拔標準從以推薦為主轉移為以考試為主,這使得選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選官制度也逐漸走向 成熟和完善;二是中樞政務機構,隋唐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決策、審核、執行分歸 相對獨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使君主專制在 “君主集權”的框架下也容納了部分“民意”,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也更加完善;三是賦稅 制度,從漢代的編戶齊民到唐代的兩稅法,賦稅制度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唐代的賦 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標準,在拓寬征稅廣度的同時還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 性。隋唐時期的制度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推動,從而構成一套完整的運轉體系。本課設置了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都屬制度范疇,是 政治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呈現并列關系。選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 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的確立。政權組織形式的最大變化是從三公九 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它是維系封建 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經濟手段。唐朝賦稅制度的發生重要變革,實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調制和 以資產為主的兩稅法。【新課講解】一 、 選 官 制 度1.曹魏時期——九品中正制【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內容、影響。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問題。(1)背景: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2)內容①選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②選官內容: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教師】PPT展示官員與九品中正制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利弊。官員與中正九品對應關系(中正品第(鄉品)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官員二、三品四、五品六、七品八、九品)PPT展示史料:材料一 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薦舉之責不再屬于中央和地方長宮,而由專職舉士的中正官負 責,這些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擔任,他們的階級本性決定了他們在品評人物時不 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門第,他們甚至根據族譜決定取舍,而對寒門庶族則百般挑剔,拒之門 外,以至使官僚隊伍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將舉官察吏的標準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 的唯一尺度是儒學的仁義忠孝。于是,“家訓”“家誡”的家學教育便適時而興盛起來。它 們在私學教育的家族化、社會化方面將道德品質的修養貫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覺地對 社會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摘編自吳競《論魏晉九品中正制與私學的關系》等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兩則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弊。(3)影響:①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全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②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形成與完善【教師】PPT展示科舉制的圖片并講解科舉制的含義: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狀元 榜眼 探花(貢士舉人秀才童生)殿試個(名)會 試鄉個童試【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科舉制形成與完善的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1)隋朝——科舉制的形成①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教師】PPT展示史料: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 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保《唐撫言》卷1《散序進士》提問:請同學們根據之前所學并結合材料,分析科舉制有何影響 對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何影響 (3)影響:①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 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熱與完善。【教師】提問:古代中國的選官方式是如何演變的 請同學們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提示:選官方式 盛行時期 選官標準世官制 夏商周 血緣軍功爵制 秦國、秦朝 軍功察舉制 漢朝 德才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 出身門第科舉制 隋唐至明清 考試成績【教師】提問:通過分析,古代中國選官、用官制度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 【學生】結合所學,思考問題。 提示:選拔方式日趨嚴密、科學;選拔標準漸趨公平、公正;選官的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 提高,由注重門第到注重才能。二、三省六部制【教師】通過剛才PPT 的圖片大家了解到了三省的相關信息。三省都有哪三省呢 接下來 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教師】結合PPT進行新知講解。1、形成、發展與完善:(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 策,行使權力。(2)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3)隋唐時期, 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4)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 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教師】同學們來看這張圖片,三省六部的關系圖,并且標注了其的職能。那同學們能結合 課本一起總結一下三省六部的主要職能么 好,那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不僅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更是中國政治制度的 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重點把握這一部分的內容。接下來,我們進行對最后一項制度的學習。就是隋唐的賦稅制度。 【學生】學生回答: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主要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 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三、賦稅制度 1.租調制(1)時間:魏晉時期(2)內容: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 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租庸調制(1)時間:唐初【教師】PPT展示“租”、“庸”“調”各自的含義,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租:唐人十八歲時,朝廷撥一頃土地給其耕種,到六十歲時交還朝廷,這期間每年向朝廷交 兩石糧食稱之為租;庸:二十歲時每年為朝廷勞動二十天稱之為庸;調:同時每戶每年向朝廷交綾、絹、垂各兩仗稱之調。(2)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 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3)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兩稅法【教師】PPT展示史料:史書這樣概括兩稅法的實行背景: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 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 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 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 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 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資治通鑒》卷226 提問:根據史料和課本內容,請同學們總結兩稅法實施的背景。(1)原因:①主要原因: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 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②直接原因:解決財政困難。(2)時間:780年(3)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教師】PPT展示史料:兩稅法推行后,有人批評說: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 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 ·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 詩人白居易則寫出如下詩句: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 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 暫逡巡……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白居易集》卷2《重賦》 提問: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提示:利:分夏秋兩次征稅,明確納稅時間;擴大納稅主體,擴大了納稅面,確保了封建王朝的稅 收,解決了唐朝政府財政危機;明確各階層稅率,推進稅收公平,兩稅法是以財產征稅,不再以丁戶來征稅,照顧了人民的負擔能力,體現了合理負擔原則,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兩稅 法實施后,中央財政實力得到加強,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戶稅納錢,地稅交 實物,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否定了以“人丁” 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開創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計稅依據的先例。弊:稅外加征,稅外又出臺許多苛雜,人負擔逐漸加強;配賦不均,兩稅法以大歷四年的早 田數為準,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舊有數額進行攤派,但由于戰亂,田畝數量變化很大,而 當時仍然以舊額攤派賦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折錢納稅,使得人們的負擔隨幣值的波動而波 動,負擔不穩定;兩稅法按照資產稅,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資產難以估算。(4)影響: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③局限性:由于官吏貪腐,在實行過程中,稅外加征,增加了人民的賦稅負擔。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學生】根據所學,思考問題。 提示:漢到唐前期,賦稅制度是以人丁為征稅之本,而以人丁為征稅之本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必 須有相應的土地、資產。然而,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社會經 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唐朝政府控制的農戶越來越少賦稅來 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已經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 政收入。兩稅法擴大了稅源,簡化了手續,增加了財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經濟危 機,穩定了唐朝政權的統治。更重要的是,它為賦稅制度確立了一個新的合理的征收標準。 從此以后,征稅標準開始從人丁轉移到土地、資產。【板書】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公平開放隋唐政治制度中央政務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科學規范超邁往古 浚開先河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兩稅法 自由經濟【課堂訓練】1.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 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 )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2. 隋朝將選拔官員的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又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公開考試的辦法來選拔 人才。這一變革( )A. 終結了隋朝的門閥政治 B. 標志著文官政府的正式確立C. 提高了官員的行政能力 D.有利于階層的流動3.唐朝時,劉晏長期掌管國家財政大權,他為官廉潔,被稱為“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的一代良 相”。據此判斷劉晏供職的部門應該是( )A.尚書省 B.中書省C.門下省 D.中書門下4在唐朝的政治運行中,門下省(對)詔書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還”。這里的“封還”指的 是門下省( )A.將不合理的決策交付皇帝審議 B. 重新擬定詔令以備皇帝的審核C.將未通過的詔令發中書省重擬 D.與中書省重新擬定皇帝的詔令5.有學者認為,唐前期,尚書、門下、中書三省構成一個完整的輔助皇權運行的最高政務 裁決系統,三省官員在上行和下行政務文書中的簽署,體現了按照環節分工、分層決策、互相制衡的政務運行機制。在他看來當時( )A. 政務文書利于輔政制度的有效運行 B. 尚書省是最高政務裁決系統的核心C. 程序分權有效制約了皇帝的決定權 D.中央官僚機構膨脹降低了行政效率6《資治通鑒》載:“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 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這一制度( )A.使得官員之間互相傾軋 B.推動專制皇權走向頂峰C.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D.導致了中書省一省獨大7.下表為唐代某一時期均田制下農民家庭經濟運轉情況表。據此可推斷出( )分類 粟(石) 絹帛(匹) 錢(文)收入 54 4 800支出 39.1 3.5 570剩余 14.9 0.5 230剩余率 27.6% 12.5% 28.6%A. 農民是賦役的主要承擔者 B. 農村地區土地兼并嚴重C. 政府和農民關系總體良好 D. 貨幣地租成為必然選擇8.史學家錢穆先生說:“租庸調制的精神,不僅在于輕徭薄賦,而尤重為民制產。”下列 對“租庸調制”解讀正確的是( )A. “調”是指繳納一定量的谷物 B. “租”是指繳納一定量的帛或布C. “庸”是指繳納一定的銀子代役 D. 在租庸調制下農民生產時間具有一定的保證9. “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 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評述的是( )A.兩稅法 B.租調制C.均田制 D.租庸調制10.780年,宰相楊炎奏請唐德宗實行賦稅制度改革,收稅“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古代賦稅制度逐漸由“舍地稅人”朝“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一趨勢( )A.促進農產品商品化 B.保證農民生產時間C.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D.消除階級對立關系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初,征收賦稅實行租庸調制。到玄宗末年,戶籍制度廢弛,居民轉移死亡,土地買 賣,財產變化,久未調查,也未重新登記造冊。安史之亂后,戶口削減,按丁收稅已無法實行。甚久,“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到至德年間,由于戰禍,到處向人民征收賦稅,逼迫催 促索求,也沒有固定標準,官吏隨意增加賦稅,新舊稅接連不斷。“民富者,率為官、為僧 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建中元年(780年),楊炎向德 宗建議實行“兩稅法”。具體辦法是:“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 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 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 徭悉省,而丁額不變,申報出入如舊式。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 之。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逾歲之后,有戶增而稅減輕,及人散而失均者,進退 長吏,而以尚書度支總統焉。”德宗采納了楊炎的建議。“楊炎稅制”的精神實質為歷代仿 行不替,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倡行的“方田均稅法”、明代張居正施行的“一條鞭法”、清朝 康熙時推行的“攤丁入畝”法,都不過是楊炎稅制的翻版。——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楊炎稅制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簡析楊炎稅制改革的影響。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職官設置的整體,三省是對重要最高權力的劃分,將以前屬于宰 相的政府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承擔。中書、門下兩省是以 皇帝的名義草擬和頒發詔令,且門下審復的第一個手續就是向皇帝復奏畫敕,最后一個手續 是用皇帝的寶璽進行“印逢”,就是說其工作運轉受到了皇帝的嚴密控制,其權力完全是皇 帝所賦予。在以皇帝和三省為核心的最高領導機構之下,政令的具體執行由六部與尚書省具 體負責。唐代的六部設置于尚書省之下,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 個部下面又設置了四個司,這樣中央的領導機構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執行機構就是六部和 二十四司,這些機構統領著全國的行政事務。——摘編自趙冬云等《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設置及其發展》等材料二 以中書、門下較漢代之宰相,以尚書六部較漢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謂非一種絕 大之進步。……尚書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書惟在政務之 推行,至于出命覆奪,尚有中書、門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說是政制上 的一大進步。——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從理論上講,皇帝擁有天下所有權力,尚書省是貫徹皇權的具體辦事機構,尚書省的 首腦即為丞相。歷史沿革中,尚書省的一枝獨大,勢必造成相權過重,為了分割和限制尚書省 的權力,簡明來說為了抑制相權,中書省和門下省應運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 想,汲取歷代治權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到了唐代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編自趙揚《唐代政治制度設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作用。(2)有學者認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理解。(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 現。【答案】1—10 DDACA (CCDAC11. (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莊田出現,莊客與莊田之間出現契約關系,封建生產關 系有了發展;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逃亡,租庸調無法維持下去,嚴重影響政府財政收入; 藩鎮割據,政府稅收范圍縮小,財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賦稅沉重,人民紛紛逃亡起義。(2)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的情況; 賦稅的征收,由按丁口轉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要依據,表明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為后代稅制開了先例。12. (1)特點:政府決策與執行分離;三省與六部分工明確;運轉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權。作用:使中央行政運行規范有序;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權,加 強了皇權。(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和監督,可以防止大臣專權;設政事堂由三 省長官共議國事,形式上帶有民主色彩,但其實質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3)三省六部制具有權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權力分立,門下省的封駁和諫官制度,是對君權 的制約;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設立則是對尚書省權力的限制,即對相權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 是“集體領導制”,權力的互相制約相對保證了政策方針的制定及實施的大致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