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案 --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填寫表格、閱讀圖示的、分析解讀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選官制度、中央政務制 度和賦稅制度的確立過程
(2)認識科舉制在促進政權開放、社會公平的積極作用,認識三省六部制在制約相權、規 范皇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歷史意義,認識兩稅法確立對于促進自由經濟的先進性。理解隋 唐時期的政治之制度為后世所樹立的標桿作用
(3)深刻認識到一項政治制度的確立必是在歷史傳統上,依據現實環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 創新。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漢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在承襲前朝制度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表現為三個 方面:一 是選官制度,從漢代的察舉制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時期的科舉制,選 拔標準從以推薦為主轉移為以考試為主,這使得選拔更加的公平公正,選官制度也逐漸走向 成熟和完善;二是中樞政務機構,隋唐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決策、審核、執行分歸 相對獨立的三省,分割了相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使君主專制在 “君主集權”的框架下也容納了部分“民意”,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也更加完善;三是賦稅 制度,從漢代的編戶齊民到唐代的兩稅法,賦稅制度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唐代的賦 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標準,在拓寬征稅廣度的同時還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 性。隋唐時期的制度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推動,從而構成一套完整的運轉體系。
本課設置了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子目都屬制度范疇,是 政治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呈現并列關系。選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 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的確立。政權組織形式的最大變化是從三公九 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它是維系封建 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經濟手段。唐朝賦稅制度的發生重要變革,實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調制和 以資產為主的兩稅法。
【新課講解】
一 、 選 官 制 度
1.曹魏時期——九品中正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內容、影響。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1)背景: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
(2)內容
①選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
②選官內容: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
【教師】PPT展示官員與九品中正制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官員與中正九品對應關系
(
中正品第(鄉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員
二、三品
四、五品

、七品

、九

)
PPT展示史料:
材料一 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薦舉之責不再屬于中央和地方長宮,而由專職舉士的中正官負 責,這些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擔任,他們的階級本性決定了他們在品評人物時不 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門第,他們甚至根據族譜決定取舍,而對寒門庶族則百般挑剔,拒之門 外,以至使官僚隊伍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將舉官察吏的標準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 的唯一尺度是儒學的仁義忠孝。于是,“家訓”“家誡”的家學教育便適時而興盛起來。它 們在私學教育的家族化、社會化方面將道德品質的修養貫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覺地對 社會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摘編自吳競《論魏晉九品中正制與私學的關系》等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兩則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3)影響:
①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全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2.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形成與完善
【教師】PPT展示科舉制的圖片并講解科舉制的含義: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狀元 榜眼 探花
(
貢士
舉人
秀才
童生
)殿試

(

)會 試


童試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科舉制形成與完善的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1)隋朝——科舉制的形成
①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
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教師】PPT展示史料:
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 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保《唐撫言》卷1《散序進士》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之前所學并結合材料,分析科舉制有何影響 對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何影

(3)影響:
①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 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熱與完善。
【教師】提問:古代中國的選官方式是如何演變的 請同學們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提示:
選官方式 盛行時期 選官標準
世官制 夏商周 血緣
軍功爵制 秦國、秦朝 軍功
察舉制 漢朝 德才
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 出身門第
科舉制 隋唐至明清 考試成績
【教師】提問:通過分析,古代中國選官、用官制度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
【學生】結合所學,思考問題。 提示:
選拔方式日趨嚴密、科學;選拔標準漸趨公平、公正;選官的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 提高,由注重門第到注重才能。
二、三省六部制
【教師】通過剛才PPT 的圖片大家了解到了三省的相關信息。三省都有哪三省呢 接下來 我們一起學習一下。
【教師】結合PPT進行新知講解。
1、形成、發展與完善:
(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 策,行使權力。
(2)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時期, 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
(4)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 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教師】同學們來看這張圖片,三省六部的關系圖,并且標注了其的職能。那同學們能結合 課本一起總結一下三省六部的主要職能么
好,那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不僅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更是中國政治制度的 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重點把握這一部分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進行對最后一項制度的學習。就是隋唐的賦稅制度。 【學生】學生回答: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
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主要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 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
三、賦稅制度 1.租調制
(1)時間:魏晉時期
(2)內容: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 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2.租庸調制
(1)時間:唐初
【教師】PPT展示“租”、“庸”“調”各自的含義,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租:唐人十八歲時,朝廷撥一頃土地給其耕種,到六十歲時交還朝廷,這期間每年向朝廷交 兩石糧食稱之為租;庸:二十歲時每年為朝廷勞動二十天稱之為庸;
調:同時每戶每年向朝廷交綾、絹、垂各兩仗稱之調。
(2)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 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3)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3.兩稅法
【教師】PPT展示史料:
史書這樣概括兩稅法的實行背景: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
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 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 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 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 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 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
——《資治通鑒》卷226 提問:根據史料和課本內容,請同學們總結兩稅法實施的背景。
(1)原因:
①主要原因: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 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②直接原因:解決財政困難。
(2)時間:780年
(3)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教師】PPT展示史料:
兩稅法推行后,有人批評說:
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 名之暴賦以立恒規。
——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 ·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 詩人白居易則寫出如下詩句: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 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 暫逡巡……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白居易集》卷2《重賦》 提問: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
提示:
利:分夏秋兩次征稅,明確納稅時間;擴大納稅主體,擴大了納稅面,確保了封建王朝的稅 收,解決了唐朝政府財政危機;明確各階層稅率,推進稅收公平,兩稅法是以財產征稅,不
再以丁戶來征稅,照顧了人民的負擔能力,體現了合理負擔原則,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兩稅 法實施后,中央財政實力得到加強,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戶稅納錢,地稅交 實物,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否定了以“人丁” 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開創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計稅依據的先例。
弊:稅外加征,稅外又出臺許多苛雜,人負擔逐漸加強;配賦不均,兩稅法以大歷四年的早 田數為準,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舊有數額進行攤派,但由于戰亂,田畝數量變化很大,而 當時仍然以舊額攤派賦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折錢納稅,使得人們的負擔隨幣值的波動而波 動,負擔不穩定;兩稅法按照資產稅,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資產難以估算。
(4)影響: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③局限性:由于官吏貪腐,在實行過程中,稅外加征,增加了人民的賦稅負擔。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學生】根據所學,思考問題。 提示:
漢到唐前期,賦稅制度是以人丁為征稅之本,而以人丁為征稅之本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必 須有相應的土地、資產。然而,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社會經 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唐朝政府控制的農戶越來越少賦稅來 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已經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 政收入。兩稅法擴大了稅源,簡化了手續,增加了財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經濟危 機,穩定了唐朝政權的統治。更重要的是,它為賦稅制度確立了一個新的合理的征收標準。 從此以后,征稅標準開始從人丁轉移到土地、資產。
【板書】
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公平開放
隋唐政治制度
中央政務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科學規范
超邁往古 浚開先河
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兩稅法 自由經濟
【課堂訓練】
1.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 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
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
2. 隋朝將選拔官員的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又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公開考試的辦法來選拔 人才。這一變革( )
A. 終結了隋朝的門閥政治 B. 標志著文官政府的正式確立
C. 提高了官員的行政能力 D.有利于階層的流動
3.唐朝時,劉晏長期掌管國家財政大權,他為官廉潔,被稱為“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的一代良 相”。據此判斷劉晏供職的部門應該是( )
A.尚書省 B.中書省
C.門下省 D.中書門下
4在唐朝的政治運行中,門下省(對)詔書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還”。這里的“封還”指的 是門下省( )
A.將不合理的決策交付皇帝審議 B. 重新擬定詔令以備皇帝的審核
C.將未通過的詔令發中書省重擬 D.與中書省重新擬定皇帝的詔令
5.有學者認為,唐前期,尚書、門下、中書三省構成一個完整的輔助皇權運行的最高政務 裁決系統,三省官員在上行和下行政務文書中的簽署,體現了按照環節分工、分層決策、互
相制衡的政務運行機制。在他看來當時( )
A. 政務文書利于輔政制度的有效運行 B. 尚書省是最高政務裁決系統的核心
C. 程序分權有效制約了皇帝的決定權 D.中央官僚機構膨脹降低了行政效率
6《資治通鑒》載:“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 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這一制度( )
A.使得官員之間互相傾軋 B.推動專制皇權走向頂峰
C.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D.導致了中書省一省獨大
7.下表為唐代某一時期均田制下農民家庭經濟運轉情況表。據此可推斷出( )
分類 粟(石) 絹帛(匹) 錢(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6% 12.5% 28.6%
A. 農民是賦役的主要承擔者 B. 農村地區土地兼并嚴重
C. 政府和農民關系總體良好 D. 貨幣地租成為必然選擇
8.史學家錢穆先生說:“租庸調制的精神,不僅在于輕徭薄賦,而尤重為民制產。”下列 對“租庸調制”解讀正確的是( )
A. “調”是指繳納一定量的谷物 B. “租”是指繳納一定量的帛或布
C. “庸”是指繳納一定的銀子代役 D. 在租庸調制下農民生產時間具有一定的保證
9. “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 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評述的是( )
A.兩稅法 B.租調制
C.均田制 D.租庸調制
10.780年,宰相楊炎奏請唐德宗實行賦稅制度改革,收稅“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古代賦稅制度逐漸由“舍地稅人”朝“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一趨勢( )
A.促進農產品商品化 B.保證農民生產時間
C.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D.消除階級對立關系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唐初,征收賦稅實行租庸調制。到玄宗末年,戶籍制度廢弛,居民轉移死亡,土地買 賣,財產變化,久未調查,也未重新登記造冊。安史之亂后,戶口削減,按丁收稅已無法實
行。甚久,“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到至德年間,由于戰禍,到處向人民征收賦稅,逼迫催 促索求,也沒有固定標準,官吏隨意增加賦稅,新舊稅接連不斷。“民富者,率為官、為僧 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建中元年(780年),楊炎向德 宗建議實行“兩稅法”。具體辦法是:“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 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 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 徭悉省,而丁額不變,申報出入如舊式。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 之。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逾歲之后,有戶增而稅減輕,及人散而失均者,進退 長吏,而以尚書度支總統焉。”德宗采納了楊炎的建議。“楊炎稅制”的精神實質為歷代仿 行不替,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倡行的“方田均稅法”、明代張居正施行的“一條鞭法”、清朝 康熙時推行的“攤丁入畝”法,都不過是楊炎稅制的翻版。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概括楊炎稅制改革的背景。
(2)根據材料簡析楊炎稅制改革的影響。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職官設置的整體,三省是對重要最高權力的劃分,將以前屬于宰 相的政府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承擔。中書、門下兩省是以 皇帝的名義草擬和頒發詔令,且門下審復的第一個手續就是向皇帝復奏畫敕,最后一個手續 是用皇帝的寶璽進行“印逢”,就是說其工作運轉受到了皇帝的嚴密控制,其權力完全是皇 帝所賦予。在以皇帝和三省為核心的最高領導機構之下,政令的具體執行由六部與尚書省具 體負責。唐代的六部設置于尚書省之下,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 個部下面又設置了四個司,這樣中央的領導機構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執行機構就是六部和 二十四司,這些機構統領著全國的行政事務。
——摘編自趙冬云等《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設置及其發展》等
材料二 以中書、門下較漢代之宰相,以尚書六部較漢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謂非一種絕 大之進步。……尚書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書惟在政務之 推行,至于出命覆奪,尚有中書、門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說是政制上 的一大進步。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三從理論上講,皇帝擁有天下所有權力,尚書省是貫徹皇權的具體辦事機構,尚書省的 首腦即為丞相。歷史沿革中,尚書省的一枝獨大,勢必造成相權過重,為了分割和限制尚書省 的權力,簡明來說為了抑制相權,中書省和門下省應運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 想,汲取歷代治權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到了唐代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編自趙揚《唐代政治制度設計》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學者認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理解。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稱為相對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 現。
【答案】
1—10 DDACA (CCDAC
11. (1)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莊田出現,莊客與莊田之間出現契約關系,封建生產關 系有了發展;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逃亡,租庸調無法維持下去,嚴重影響政府財政收入; 藩鎮割據,政府稅收范圍縮小,財源主要依靠江南,江南賦稅沉重,人民紛紛逃亡起義。
(2)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身上的情況; 賦稅的征收,由按丁口轉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要依據,表明國家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為后代稅制開了先例。
12. (1)特點:政府決策與執行分離;三省與六部分工明確;運轉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權。
作用:使中央行政運行規范有序;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權,加 強了皇權。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和監督,可以防止大臣專權;設政事堂由三 省長官共議國事,形式上帶有民主色彩,但其實質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3)三省六部制具有權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權力分立,門下省的封駁和諫官制度,是對君權 的制約;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設立則是對尚書省權力的限制,即對相權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 是“集體領導制”,權力的互相制約相對保證了政策方針的制定及實施的大致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若羌县| 博乐市| 隆回县| 新建县| 科技| 射阳县| 肇庆市| 汕尾市| 荔浦县| 福鼎市| 康保县| 康马县| 泰安市| 安远县| 宕昌县| 揭东县| 伊金霍洛旗| 四会市| 隆尧县| 丽水市| 聂拉木县| 明水县| 长武县| 大城县| 嫩江县| 长岭县| 连云港市| 农安县| 饶平县| 从化市| 孝感市| 余姚市| 长白| 富源县| 吴江市| 威远县| 若羌县| 东明县| 贵州省|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