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PDF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PDF版)

資源簡介

2024 新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地球
1.1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天體所在的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其他恒星系
可觀測宇宙
河外星系
2.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吸引著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圍繞它運行,
組成太陽系。
3.太陽系的八顆行星,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基本數據有什么特點 距日距離:不遠不近;
質量體積:不大不小;表面溫度:適中。
5.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有哪些
在太陽系中,與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距離太陽不遠不近,自身體積和質
量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適合生命存在的溫度、大氣和水等。
6.人類太空探索的意義
太空探索促進新資源的開發
太空探索幫助了解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認識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
響通過太空探索,更好地保護地球家園
1.2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認識過程
①天圓地方(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直覺猜想)
②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
個球體。
③麥哲倫環球航行,首次證實了地球是一
個球體。
④地球衛星照片
3.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證據:
①登高望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②海邊看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③月食、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照片等。
4.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徑:6371 千米;(2)極半徑:6357 千米;(3)赤道半徑:6378 千米;
(4)赤道周長:4萬千米;(5)表面積:5.1 億平方千米。
5.地球儀
二、經緯線和經緯度
緯線 經線
示意圖
在地球儀上,所有與赤道平行的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
概念
圓圈 垂直于緯線相交的半圓
形狀 圓(除極點以外) 半圓
特點 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在南北
長度 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
兩極縮成一點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數量 無數條 無數條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
形狀
圓)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 0,度數 等長(約為 2萬千米)
長度 越大,緯線越短;
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
起始線
等的緯線圈) 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度數分布規律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 N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 E,
向南變大的是南緯 S 向西變大的是西經 W
赤 道 (0°) 、 南 北 回 歸 線 本初子午線 0°、西經 20°經線、
特殊線(點) (23.5°)、南 北極圈(66.5°)、 東經 160°經線、180°經線
30°和 60°、兩極(90°)
0°——30°N(S)為低緯度 20°W 以東到 160°E 為東半球,
30°——60°N(S)為中緯度 20°W 以西到 160°E 為西半球
劃分界線
60°——-90°N(S)為高緯度回 (大大為西,小小為東——經度大
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于 160 的都在西半球,小于 20
的都在東半球,其余東經 E 在東
半球,西經 W 在西半球)
三、經緯網的判讀
1、常考查點:
①可以準確判斷并寫出某點的經緯度;②判斷圖上兩點的方向;③判斷東西半球、南
北半球;④判讀緯度的劃分;⑤判斷圖上點所位于的溫度帶;⑥與地球公轉相結合。
2、常考題型
★方格狀
①左圖中 A點的地理坐標:(30°W,30°N)B 點的地理坐標:(0°,30°S)
②左圖中 C點在 B點的西北方向。
③位于西半球的是 A、C。
④圖中陰影區實際面積由大到小依次是丙>甲、乙>丁。
(跨經緯度數相同的網格,越接近赤道,緯線越長,面積越大)
★俯視圖
①左圖中 A點的地理坐標:(60°N,60°W);B點的地理坐標:(0°,0°)。
②B點位于 A 點的東南方向:B 點位于 C 點的西北方向。
(判斷兩點的方向時,哪個點在后面,就在后面點的身上畫指向標。例如上題中 A在后
面,就在 A身上畫,C在后面,在 C身上畫)
③A點位于北溫帶;B點位于低緯度。
★升級版-以極地為中心的經緯網
1.如何在以極地為中心的經緯網上判讀東西經度和方向
①先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讀極點是北極點“N”還是南極點“S” “北逆南順”
②地球自轉方向始終是自西向東,在自轉箭頭處標出東和西。
③判斷經度:一圈=360°,圖中劃分了 8 個等份,所以 1 份等于 45°。度數往東增大
則為東經,往西增大則為西經。
結合經線圈的特點(相加等于 180°,東西經度相反)判斷其他經線。
④判斷方向:沿著經緯線劃出指向標。
2.南極在上的經緯網圖
注意:此時南極在上,我們做題時要把方向倒過來了。按照“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來判斷。或者也可以在遇到此類題目時把試卷倒過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上方左圖中甲點的經緯度是 170°W,60°S,乙點的經緯度是 150°E,60°S。丙點
位于甲點的西南方向。
右圖中同樣是南極在上,除了可以畫自轉方向來輔助外,也可以畫指向標來輔助。那
么甲點的坐標是 170°W,60°S,乙位于丙的西北方向。
1.3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1.自轉與公轉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自西向東
周期 1 天 1 年
旋轉軸 地軸 太陽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太陽的東 四季、五帶、晝夜長短、正午太
產生的地理現象
升西落 陽高度變化
2.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轉示意圖
節氣 時間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情況 極晝極夜現象
春分 3 月 21 日前后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無
北極圈及以北
晝長夜短(北半球
夏至 6 月 22 日前后 北回歸線(23.5°N) 為極晝,南極圈
越向北晝越長)
及以南為極夜
秋分 9 月 23 日前后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無
北極圈及以北
晝短夜長(北半球
冬至 12月 22 日前后 南回歸線(23.5°S) 為極夜,南極圈
越向北晝越短)
及以南為極晝
3.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
①對于北半球來說,從春分-夏至-秋分期間:白晝>黑夜;從秋分-冬至-春分期間:白
晝<黑夜。
②春分-夏至:晝漸長,夜漸短;夏至時白晝到達最高峰;夏至-秋分:晝漸短,夜漸
長,但此時白晝仍大于黑夜。同理,秋分-冬至:夜漸長,晝漸短,白晝開始小于黑夜。
冬至-次年春分:夜漸短,晝漸長,白晝仍小于黑夜,直到春分那一天,白晝=黑夜。
4.一年之中,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與影子的長短
對于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來說,太陽始終在北回歸線以南。
當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一年之內影子最短。太
陽直射點處,影子成一個點。
當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此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物體的影子一年之內最
長。
5.四季的變化
以北半球為例: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 月。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相反!
所以,一般我國去南極考察時選擇南極的暖季---12 月、1 月份左右,此時正好是我國
的冬季。
6.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 地圖
2.1 地圖的閱讀
一、學會閱讀地圖
1.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2.比例尺等于圖上距離除以實際距離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
3.方向
(1)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
(2)指向標地圖,要按指向標判讀方向,與指向標一致即為北
(3)經緯網地圖要根據經緯網確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經線指示南北
2.2 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計算
某地的海拔指的是高于海平面的距離。
兩地的相對高度=高海拔-低海拔
2.山地的不同部位
地形部位 等高線形態 等高線示意圖
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
山峰
常用▲表示
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脊
判斷方法:凸低為脊
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可能發育
山谷 河流。
判斷方法:凸高為谷
陡崖 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鞍部 兩山頂之間等高線空白的地方
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①爬山路線的選擇:選擇等高線相對稀疏的路線,因為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省力。
②河流一般發育在山谷地區,遵循從高向低流的原則。
③當山谷里發生泥石流時,應向與泥石流的流向垂直的兩側高處跑。
④瀑布、攀巖:陡崖。
⑤大壩的選址:選在河流聚集的盆地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集水面積大。
⑥交通路線的修建:沿與等高線平行的方向修建,如盤山公路。
⑦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海拔高的點-海拔低的點。
⑧等高距:兩條相鄰的等高線之間的差值。
⑨自來水廠選址:河流的上游,因為遠離城鎮,水質好,污染小。同理,化工廠應選
擇在河流的下游。
⑩村莊聚落發展的有利條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發展種植業;靠近河流,水
源充足等。
山區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
二、分層設色地形圖
1.顏色含義:通過地面不同的顏色來判斷地面的高低。
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
2.五種基本地形的判讀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500 米以上 500 米以上 200米-500米 200 米以下
地表起伏 外圍陡,高原 有山峰和陡坡 起伏較大 四周高中間低 較平坦,起
內部起伏較為 伏不大
平緩
三、地形剖面圖
作用: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緩。
2.3 地圖的選擇和應用
1.地圖有很多類型,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與兩大類,細分包括交通圖、地形
圖、旅游圖、政區圖等。
2.選擇合適的地圖
(1)公園游玩,查看景點--導游圖;(2)外出旅游確定行程路線--交通圖;(3)了解國際
時事,查看國家或城市位置--政區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
3.1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陸分布
1.海陸面積比較
(1)整體面積: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半球面積:無論我們怎樣等分地球,始終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名稱、面積排序、輪廓、位置、大洲分界線)
(1)名稱: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面積排序(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主要位于東半球的洲是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歐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極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
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0°經線穿過的大洲:歐洲、非洲、南極洲
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是亞洲。
(4)大洲分界線
①亞洲與歐洲:“烏烏里大黑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
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與非洲:“蘇非亞”(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地中海和紅海,間接連接了大西洋和
印度洋)
③亞洲與北美洲:“美白亞”(白令海峽)
④歐洲與非洲: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
⑤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⑥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2、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輪廓、位置)
(1)名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面積排序:“太大印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特點:太平洋--面積最大;大西洋--形狀像“S”形;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熱帶;
北冰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
3.概念區分
(1)大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總稱。
(2)海是洋的邊緣部分。
(3)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離大陸遠,面積廣闊。
(4)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3.2 世界的地形
1.陸地地形
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亞洲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海底地形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延伸,海水深度小于 200 米;
大陸坡是大陸架外緣的陡坡,海水深度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
洋盆是指寬廣而又相對平坦的大洋底部;
海溝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現在大陸坡與洋盆的交界處;
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脈。
3.3 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2.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是魏格納(德國)。
(1)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
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
布狀況。
(2)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3.板塊的運動
(1)地球可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
比較活躍,多發火山地震。
例如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美洲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
活躍。
(3)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4)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擠壓運動。
(5)紅海的擴張是由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運動。
(6)落基山脈: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不斷碰撞擠壓;安第斯山脈:美洲板塊與南極洲
板塊不斷碰撞擠壓。
(7)地中海面積縮小: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不斷擠壓。
(8)板塊擠壓形成海溝、山脈、島弧;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嶺等,如東非大裂
谷、紅海。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4.1 多變的天氣
1.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舉例
天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大氣發生的陰 時間短、變 如晴空萬里、夜來風雨聲、風
氣 晴、風雨、冷熱等變化 化快 和日麗等
氣 時間長、穩 四季如春,人間四月芳菲盡,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候 定 山寺桃花始盛開等
2.認識衛星云圖:在衛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云
的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3.天氣預報中的天氣符號
4.空氣污染
(1)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空氣質量指數來表示。
清新的空氣,空氣質量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污濁的空氣,空氣質量指數大,對
人體健康有害。
(2)造成空氣污染的人類活動:交通工具增多,尾氣排放;亂砍濫伐;工業排放廢氣;
農業燃燒秸稈;生活取暖燒煤等。
(3)空氣污染治理措施:乘坐公共交通,綠色出行;車輛限行:植樹種草:提高技術水
平減少污染物排放等。
4.2氣溫的變化和分布
1.氣溫的單位:℃
2.氣溫的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 2點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氣溫日較差。
氣溫的年變化 一年中,北半球氣溫,通常大陸上 7 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 8月
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氣溫年較差。
3.等溫圖
4.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由赤道往兩極遞減);影響因素是緯度位置。
②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 100米,氣溫約降低 0.6℃)。
④南半球的等溫線大致沿緯線平行,比較平直,原因是因為南半球大部分都是海洋。
4.3降水的變化和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分布規律
①赤道降水多兩極降水少;影響因素是緯度位置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影響因素是海陸位置。
③在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影響因素是海陸位置。
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影響因素是地形。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4.4世界的氣候
1.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2.影響氣候的因素:
(1)緯度位置:一般說來,緯度低,接受太陽光熱多,氣溫高;緯度高,接受太陽光熱
少,氣溫低。
(2)海陸位置:一般情況下,距海近,降水多,氣溫變化小;距海遠,降水少,氣溫變
化大。
(3)地形:地勢高,氣溫低;地勢低,氣溫高;山地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
3.全球變暖的人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原因燃燒煤、石油;破壞植被等。
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
可采取的對策有植樹造林、車輛限號、乘坐公共交通等。
4.世界的氣候類型分布、特點
(1)氣候類型的判斷
判斷南北半球:7月氣溫高為北半球,1月氣溫高為南半球。
以溫定帶:根據最冷月月均溫度確定溫度帶
①最冷月均溫>15℃為熱帶氣候類型;
②最冷月均溫在 0℃-15℃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③最冷月均溫<0℃為溫帶季風、溫帶大陸氣候、寒帶氣候類型;
④最熱月平均氣溫<0℃為寒帶氣候類型。
以水定型:根據降水量確定氣候類型
①終年多雨型: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潤型:溫帶海洋氣候。
②終年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氣候、寒帶氣候;
③夏季多雨型:熱帶草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④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氣候。
(2)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特點:時間(全年、夏季)+氣溫+降水
氣溫:>15℃--高溫/炎熱;0℃-15℃--溫和;<0℃--寒冷
降水:>100mm--多雨;50mm-100mm:濕潤/少雨;<50mm:干燥
(3)世界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分布地區
溫度帶 氣候類型及圖示 分布規律 典型地區 氣候特點 景觀
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 剛果盆地、 全年高溫多 熱帶雨林
赤道附近 馬來群島、 雨
亞馬孫平原
熱帶
(最冷月
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 撒哈拉以南 全年高溫, 熱帶草原
氣溫在
熱帶雨林氣 的非洲地區 降水分干、
15℃以
候的南、北 濕兩季
上)
兩側。非洲
分布最廣
主要分布在 非洲北部的 終年炎熱干 熱帶沙漠
熱帶沙漠氣候
南北回歸線 撒哈拉沙漠 燥
經過的內陸
地區及大陸
西岸
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 印度半島、 全年高溫, 熱帶季雨林
亞洲的印度 中南半島 降水分旱、
半島和中南 雨兩季
半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 我國南方地 夏季高溫多 亞熱帶常綠
南 北 緯 區 雨,冬季溫 闊葉林
30°-40°的大 和少雨
陸東岸地區
亞熱帶
(最冷月 主要分布在 地中海沿岸 夏季高溫干 亞熱帶常綠
氣溫大于 南北緯 30° 燥,冬季溫 硬葉林
地中海氣候
0℃) --40 ° 的 大 和多雨。
陸西岸地區
(除南極洲之
外,其他大
洲都有分布)
溫帶 亞歐大陸中 我國北方地 夏季高溫多 溫帶落葉闊
(除溫帶 溫帶季風氣候 緯度 40°-60° 區 雨,冬季寒 葉林
海洋性氣 地區的大陸 冷干燥
候之外, 東岸
最冷月氣
溫都在
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 中 緯 度 歐洲西部 全年溫和多 溫帶海洋性
40°-60°地區 雨,降水比 落葉闊葉林
的大陸西岸 較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歐大陸內 我國內陸地 冬冷夏熱, 溫帶森林、
部、北美大 區,如新疆、 降水少,溫 溫帶草原、
陸內部地區 內蒙古等 差大 溫帶荒漠
亞歐大陸、 亞歐大陸、 終年嚴寒, 苔原
北美大陸北 北美大陸北 降水稀少
部的北冰洋 部的北冰洋
寒帶氣候
沿岸地區 沿岸地區
南極洲、格 南極洲、格 終年酷寒、 冰原
陵蘭島 陵蘭島 降水稀少
中低緯度的 青藏高原、 氣候垂直變 自然景觀從
高原山地 高山、高原 乞力馬扎羅 化差異顯著, 山腳到山頂
氣候 山 氣溫隨海拔 垂直差異顯
升高而降低 著
第五章 居民與文化
5.1人口與人種
在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
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
現在,全球人口基數龐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數多。
人口增長的速度用自然增長率表示;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越高,證明人口增長的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內出生人口 100% 年內死亡人口 100%
總人口 總人口
非洲人口增長速度快,歐洲人口增長速度慢;亞洲人口最多,大洋洲人口最少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
密的地區主要位于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
②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
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3.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人口數量過少,增長過慢
產生的影響: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嚴重等
措施:鼓勵生育
4.世界的人種
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北冰洋沿岸因紐特人)、南美洲的西北部(印第安人)、
亞洲東南部;
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的中部、大洋洲東南部、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南美洲東南
部;
黑色人種: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部分地區、大洋洲的西北部
5.2城鎮與鄉村
1.一般來說,聚落有兩種類型:鄉村和城市。
2.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牧村、漁村等不同類型,居民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
等活動。城市聚落規模較大,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3.在平原聚落一般呈團塊狀,在河流沿岸或山區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條帶狀。
4.聚落發展的有利條件: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資源豐富、
交通便利等。
5.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
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6.城鎮的變化
城鎮的優勢生活便利、就業和學習機會多,城鎮人口比重不斷增加,大約占 56%。
農村變化偏遠農村,勞動力外遷,人口減少,村落消失。
保護有價值的傳統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威尼斯水城、云南麗江古城、
山西平遙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
5.3多樣的文化
1、世界的主要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六種語言是聯
合國的工作語言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
的語言。
2、世界的三大宗教:
宗教 特點 發源地 分布
基督教 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 亞洲西部 歐洲、大洋洲、 經典:《圣經》
宗教 美洲 代表性建筑物:教堂
伊斯蘭教 在中國也叫清真教或 阿拉伯半 亞洲西部和東 經典:《古蘭經》
回教(回族信仰) 島 南部,非洲的 代表性建筑物:清真寺
北部和東部。
佛教 世界第三大宗教 古印度 亞洲東部和東 經典:佛經
南部。 代表性建筑物:佛塔、
寺廟
3.不同的文化習俗
飲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各地種植的農作物、養的動物不同,傳統的主要食物也不
同。
服飾:寒冷的地方,服飾以毛制品為主炎熱的地方,傳統服飾以棉麻制品或絲織品為
主。
交通:亞洲東南部水上市場,非洲北部駱駝商隊
建筑:歐洲北部用木頭建造,地中海用石材建設房子
4.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典型民居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 氣候寒冷 冰塊構筑,低矮無窗,利于
保溫
黃土高原窯洞 冬冷夏熱,氣候干燥 門窗小,土層厚,利于保溫
隔熱
竹樓(干欄式建筑)、東南亞 氣候濕熱 墻體單薄,利于通風散熱、
高腳屋 防潮
西亞村莊 晝夜溫差大,終年炎熱干燥 窗小墻厚,利于保暖隔熱,
防風沙
青藏地區平頂碉房 冬寒夏涼,降水少 就地取材,保暖
北方地區房屋 冬季寒冷且降雪多 墻厚窗小或雙層窗戶,屋頂
高聳
第六章 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根據發展水平
的差異,大體可以把這些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少數是發達國家,大多數
是發展中國家。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
國,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3.從世界范圍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最集中
的地區,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亞洲的日本、韓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都是發達國家。
4.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非洲、南美洲、亞洲的絕大多數國
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5.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
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6.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常常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售初級農
礦產品,價格低;發達國家主要出售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發展中國家處于不
利地位。
7.國際合作:全球資源、能源分布不均衡,各國資金、技術、市場條件不一樣,每個
國家具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很多國家經濟發展與其他國家息息相關,開展合作和交
流,可以實現共同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武邑县| 茶陵县| 宜兰市| 屯门区| 安溪县| 梓潼县| 隆子县| 枝江市| 封开县| 城固县| 丰都县| 睢宁县| 华坪县| 绥芬河市| 常州市| 衡山县| 邮箱| 茂名市| 博乐市| 莱芜市| 九寨沟县| 高尔夫| 淮安市| 肇东市| 乌拉特前旗| 龙州县| 临桂县| 高唐县| 富阳市| 阳原县| 莫力| 远安县| 深水埗区| 志丹县| 南康市| 老河口市| 阿克| 贵德县| 晋州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