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30個常考點匯總一、觀察法(P2-P5)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設備,有時還需要測量。2、觀察的要求: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并進行真實客觀的記錄。3、觀察的基本步驟:確定觀察目的:明確觀察對象:做好觀察記錄:交流觀察結果。二、生物的基本特征(P7—10)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它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雖無細胞結構,但也屬于生物)2、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以植物或別的動物為食)。3、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獲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應激性)5、生物能生長、發育和繁殖。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7、生物能夠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如植物落葉,動物和人排尿、出汗和呼出氣體)。注意:珊瑚蟲是生物,珊瑚、鐘乳石、落葉不是生物。三、學習使用顯微鏡(P12—16)(一)識圖1、目鏡:無螺紋 2、粗準焦螺旋 3、細準焦螺旋4、轉換器 5、物鏡:有螺紋 6、通光孔7、遮光器 8、反光鏡(二)顯微鏡常考結構的功能1、能對標本放大的是目鏡和物鏡。2、能調節視野亮度的是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鏡(分平面鏡和凹面鏡兩面)3、使物像更清晰調節細準焦螺旋。(三)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和收鏡)1、取鏡和安放:a、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b、把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約7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2、對光:一轉轉換器,二轉遮光器,三轉反光鏡(1)先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然后把一個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向目鏡內注視,另一只眼睜開,再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通過目鏡可看到明亮的視野。3、觀察:(1)在載物臺上放置標本,標本正對通光孔的中心。(2)下降鏡筒: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眼睛從側面注視物鏡(防止壓碎玻片),直至接近標本。(3)尋找物像:一只眼注視目鏡,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最后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4、清潔和收鏡:(1)目鏡和物鏡需用擦鏡紙擦拭干凈;(2)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鏡筒要下降到最低點;(3)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5、高倍鏡觀察步驟:在低倍鏡下看到物像后,要再放大物像,需進行以下操作:①移動物像至視野中央;②轉動轉換器換高倍物鏡;③調節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鏡):④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6、操作步驟常考圖片第一步:對光 第二步:放置玻片標本 第三步:下降鏡筒 第四步:尋找物像(四)顯微鏡常考內容1、目鏡無螺紋,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螺紋,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目長小,物長大)2、調節光線強弱與反光鏡和遮光器有關,外界光線弱時,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鏡。外界光線強時,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鏡。3、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變暗,細胞數目變少,細胞體積變大4、污點可能存在的地方:物鏡、目鏡、玻片。(轉動哪個結構,污點動了就在哪個結構上)5、物像不在視野中央,物像偏哪就往哪移。6、物像是實物的倒像。(將試題倒過來看)7、觀察時兩眼必須睜開;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四、玻片標本的類型(P18)1、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如:洋蔥表皮臨時裝片2、切片:用從生物體切取的薄片制成。如:葉的橫切片3、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如:血涂片五、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P19)1、制作步驟:擦、滴、撕、展、蓋、染、吸2、滴:滴清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3、展:防止細胞重疊。4、蓋:防止產生氣泡。5、染:碘液,染色最深的部位是細胞核。6、吸:用吸水紙,使染色均勻,便于觀察。六、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P241、制作步驟:擦、滴、刮、涂、蓋、染、吸2、滴:滴生理鹽水,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3、刮:刮之前漱口,避免有食物殘渣,影響觀察。4、涂:防止細胞重疊5、蓋:防止產生氣泡6、染:碘液,染色最深的部位是細胞核。7、吸:用吸水紙,使染色均勻,便于觀察。七、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P21、P25—P26)1、識圖甲:植物細胞 乙:動物細胞①細胞壁②細胞膜③葉綠體④細胞核⑤液泡⑥細胞質⑦線粒體2、①細胞壁:保護和支持②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進出③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生產車間④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⑤液泡:內含細胞液,儲存營養物質。味道、汁液、色素(綠色除外)都和液泡有關。⑥細胞質:生命活動的場所⑦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動力車間3、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為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才有)。4、植物的綠色部分才有葉綠體,如葉片表皮細胞、洋蔥內表皮細胞、根部細胞、蕃茄果肉細胞等沒有葉綠體。八、細胞的生活(P28—32)1、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無機物有水、氧、無機鹽。有機物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核酸。2、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菜湯變綠色,是因為破壞了細胞膜3、植物綠色部分的能量轉換器是葉綠體和線粒體,動植物細胞都有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4、克隆羊多莉的產生運用克隆技術,誰為克隆羊提供細胞核,克隆羊長得就像誰。克隆羊實驗說明細胞核控制著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遺傳。九、細胞分裂(P33—35)1、生物體的生長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是分不開的。細胞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2、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構成的。DNA是遺傳物質,因此可以說染色體就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動物細胞分裂示意圖3、動物細胞分裂:分裂順序為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膜向內凹陷縊裂成兩個細胞。植物細胞分裂示意圖4、植物細胞分裂:分裂順序為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在細胞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和新的細胞壁5、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變化是染色體復制數目加倍,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是一樣的。十、細胞癌變和癌細胞的特點(P37)1、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的過程稱為細胞癌變,癌細胞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2、癌細胞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分裂非常快,能不斷分裂,但不能分化;二是癌細胞可轉移,可以侵入鄰近或遠處正常組織。十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P38-42)1、動物和人體的發育一般都是從受精卵開始。2、識圖:A是受精卵、C是組織、D是器官、E是系統;①②③過程表示細胞分裂、④表示細胞分化。3、從微觀到宏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4、人體四大基本組織為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5、上皮組織:保護和分泌,位于體表或管腔的內表面。如:皮膚上皮、小腸上皮等6、肌肉組織:收縮和舒張。如:平滑肌、心肌、骨骼肌7、神經組織:感受刺激,傳導神經沖動。感覺的產生與神經組織有關。8、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如:血液、軟骨組織、骨組織、脂肪等。9、一塊骨、一塊肌肉、皮膚、唾液腺都屬于器官。十二、植物體的結構層次(P43—45)1、識圖:A:細胞、B :營養組織、B :輸導組織、B :分生組織、B :保護組織、C:器官、a:細胞分化2、從微觀到宏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3、植物器官分為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4、蘿卜、番薯是根,馬鈴薯、甘蔗、蓮藕是莖。5、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為分生組織、保護組織、輸導組織、薄壁組織、機械組織。6、分生組織: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7、保護組織:保護。如果皮、葉表皮等。8、輸導組織:輸送營養物質,貫穿全身。如:導管、篩管、橘子的“筋絡”、蓮藕的絲等。9、薄壁組織:儲存營養。如:葉肉、果肉、西瓜瓤、子葉、胚乳等。10、機械組織:保護、支撐。十三、單細胞生物(P46—50)1、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大腸桿菌、酵母菌、草履蟲、變形蟲、衣藻等。2、草履蟲的結構與功能(1)纖毛:運動(2)表膜:呼吸(3)口溝:取食(4)食物泡:消化(5)胞肛;排殘渣(6)收集管和伸縮泡:收集和排水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1)有利:魚類的天然餌料、草履蟲凈化污水等。(2)有害:瘧原蟲、赤潮等。十四、藻類(P59—60)1、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沒有輸導組織。孢子生殖。2、代表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紫菜、海帶等.3、與人類的關系:(1)釋放氧氣;(2)魚類餌料;(3)食用;(4)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和瓊脂等,可供工業和醫藥行業使用。4、常考詩句:春水綠于染十五、苔蘚植物(P61)1、有莖、葉,有假根(只有固定作用,無吸收作用),無輸導組織。孢子生殖。2、葉片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威脅到苔蘚植物的生存,故苔蘚植物可以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代表植物:地錢、葫蘆蘚等。4、常考詩句:苔痕上階綠十六、蕨類植物(P62—63)1、有根、莖、葉,有輸導組織。孢子生殖。2、與人類的關系:可食用,可藥用,可農業用作綠肥和飼料,還是煤的來源。3、代表植物:卷柏、貫眾、滿江紅、桫欏、鐵線蕨等十七、種子結構(P65—67)菜豆種子結構玉米種子結構1、菜豆種子包括①胚芽、②胚軸、③胚根、④子葉(2片)、⑤種皮。2、玉米種子包括①種皮、②胚乳、③子葉(1片)、④胚芽、⑤胚軸、⑥胚根。3、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是新植株的幼體,將來可以成新植株。4、種皮:保護種子里面幼嫩的胚。5、單子葉植物種子營養物質儲存在胚乳。如玉米的胚乳中含有淀粉,可用碘液檢測,淀粉遇碘變藍。面粉主要來自小麥的胚乳。6、雙子葉植物種子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如花生的子葉中含有脂肪,花生油主要來自花生的子葉。7、玉米粒屬于果實。十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68—P70)1、裸子植物(1)種子裸露,種子外無果皮包被,有根、莖、葉、種子,無花、無果實。(2)例子:油松(“松果”是種子)、側柏、水杉、蘇鐵、銀杏(銀杏中的“白果”是種子)等。2、被子植物(可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1)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被稱為綠色開花植物。(2)單子葉植物:平行葉脈,如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等。(3)雙子葉植物:網狀葉脈,如花生、菜豆、桃子、豌豆等。3、常考圖例A是水綿,屬于藻類。B是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C是腎蕨,屬于蕨類植物。D是油松,屬于裸子植物。E是向日葵,屬于被子植物。F是玉米,屬于被子植物。G是單細胞衣藻,屬于藻類。H是銀杏,屬于裸子植物。通過種子繁殖的有DEFH(寫序號),通過孢子繁殖的有ABCG(寫序號)十九、動物的分類——根據有無脊柱,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1)原生動物: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2)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3)扁形動物(4)線形動物——有口有肛門(5)環節動物(6)軟體動物(7)節肢動物——最大的動物類群,種類最多脊椎動物:(1)魚——有脊柱(2)兩棲動物——水生到陸生的過渡動物(3)爬行動物——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生殖和發育離開水(4)鳥恒溫動物(5)哺乳動物二十、無脊椎動物(P73—77)(一)刺胞動物(P74)1、主要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2、代表性動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有觸手,用于探尋和捕獲獵物。3、常見動物:海葵、海蜇、珊瑚蟲等。(二)扁形動物(P74)1、主要特征:身體呈兩側(左右)對稱;腹背扁平;有口無肛門。2、代表性動物——渦蟲,自由生活,有眼點,可感光3、常見動物:華支睪吸蟲、血吸蟲、絳蟲等。它們的消化器官簡單,生殖器官發達(三)線蟲動物(P75)1、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形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無肛門2、代表性動物——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內,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器官簡單,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3、常見動物:蟯蟲、鉤蟲、絲蟲等。(四)環節動物(P75)1、主要特征: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2、代表性動物——蚯蚓,靠濕潤的體壁呼吸,靠肌肉和剛毛配合完成運動。3、常見動物:沙蠶、水蛭等。(五)節肢動物(P75)1、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2、代表性動物——蝗蟲,蝗蟲是一種昆蟲,昆蟲屬于節肢動物。蝗蟲身體分為頭、胸、腹,用氣管呼吸,外骨骼有保護、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外骨骼會限制昆蟲的發育和長大,因此,昆蟲需要定期蛻皮。(六)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P76)1、軟體動物身體柔軟,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如河蚌、烏賊、蝸牛、扇貝等。2、棘皮動物生活在海洋中,體表有棘。如海星、海膽、海參、海蛇尾等。二十一、無脊椎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P76—77)1、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蜜蜂幫助植物傳播花粉等。3、蝗蟲啃食農作物;部分線蟲動物寄生在人體內造成危害。二十二、脊椎動物(P79—95)(一)魚(P79—84)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2、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1)呈流線型,減少阻力。(2)體表覆蓋鱗片,有黏液。(3)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運動器官)的協調作用游泳。3、卵生,體溫不恒定。4、側線的作用是感知水流,測定方向。5、用鰓呼吸,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鰓絲里有毛細血管。6、水流入魚口后,流出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加,氧氣減少。7、識圖:①鰓蓋②鰓絲8、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9、海馬是魚。(二)兩棲動物——水陸兩棲,從水生到陸生過渡的動物,生殖和發育離不開水。(P85—86)1、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2、卵生,體外受精,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3、常見的動物舉例:青蛙、蟾蜍、蝶螈、大鯢(娃娃魚)(三)爬行動物——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生殖和發育完全脫離水的限制(P86—88)1、主要特征:體表覆蓋角質的甲或鱗片,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2、爬行動物適于陸地生活的特征:(1)頭部后有頸,頭部可靈活轉動。四肢短小,便于爬行。(2)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3)用肺呼吸,卵外面有卵殼。(4)生殖和發育完全脫離水的限制。3、常見的動物舉例:烏龜、鱷魚、蜥蜴、蛇、鱉、避役(變色龍)。4、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人類的關系:(1)牛蛙是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2)毒蛇能傷人,但蛇毒能治病,是鼠類的天敵。(3)鱉可食用,鱉甲可入藥。(4)避役能捕食昆蟲。(四)鳥——恒溫動物(P90—92)1、主要特征: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呼吸。2、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1)身體呈流線形,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2)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有龍骨突。(3)胸肌發達,可提供飛行時的動力。(4)前肢變成翼,體表覆羽。(5)消化能力強,直腸短,糞便隨時排出。(6)視覺發達。有喙無齒,可減輕體重。(7)呼吸方式:雙重呼吸。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3、其他特征:體溫恒定,增強適應能力,擴大分布范圍。4、常見的動物舉例:企鵝(游泳)、鴕鳥(奔跑)、雞、鴨、鵝等。5、識圖:①氣管②氣囊③肺(五)哺乳動物——恒溫動物(P93—95)1、主要特征:體表被毛,生殖發育方式是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2、其他特征:體溫恒定,體腔內有膈,用肺呼吸,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3、圖A表示草食性動物的牙齒,圖B表示肉食性動物的牙齒。哺乳動物牙齒分化為①門齒②臼齒③犬齒,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犬齒撕裂食物。4、常見動物舉例:兔、海豚、鯨魚、穿山甲、鴨嘴獸、蝙蝠等二十三、易錯點1、章魚、魷魚、鮑魚屬于軟體動物。娃娃魚屬于兩棲動物。甲魚、鱷魚屬于爬行動物。鯨魚屬于哺乳動物。2、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不一定是兩棲類,如烏龜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但它屬于爬行動物。3、能飛的不一定是鳥類,如昆蟲,鳥類并非都會飛,如企鵝、鴕鳥是鳥,但是不能飛。4、哺乳動物的胎生哺乳提高的是后代的成活率,而不是產仔率。5、各種動物的氣體交換場所(呼吸場所)總結;動物名稱 蚯蚓 河蚌 蝗蟲 魚類 青蛙 蜥蜴 鳥類 哺乳類氣體交換 濕潤的體 鰓 氣管 色用 鰓、肺、肺 肺 肺壁 心 皮膚二十四、微生物的分類(1)原核生物:無成形細胞核——細菌(分裂生殖)(2)真核生物(有成形細胞核)①單細胞—--酵母菌(環境良好為出芽生殖)②多細胞----青霉(孢子生殖)、蘑菇(孢子生殖)(3)病毒:無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二十五、微生物的分布(P98—102)1、菌落是指由一個或多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子細胞群體。2、細菌菌落的特點是較小,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可呈白、黃、紅等顏色3、真菌菌落的特點是較大,呈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由于孢子顏色的不同,可呈白、紅、褐、綠、黑、黃等不同顏色。4、培養細菌或真菌的四個步驟:(1)配置培養基;(2)高溫滅菌并冷卻;(3)接種;(4)恒溫培養。5、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1)水;(2)適宜的溫度;(3)有機物等。另外,有些細菌或真菌需要氧氣,而有些則厭氧。二十六、細菌(P103—106)1、認圖:①鞭毛②細胞質③DNA④細胞膜⑤細胞壁⑥莢膜2、細菌的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3、細菌都是單細胞,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大多為異養,藍細菌、硫細菌、硝化細菌為自養。細菌的休眠體是芽孢(注意不是生殖細胞),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繁殖數目計算公式=A×2 (A表示原有細菌數,n表示繁殖代數)6、常見的細菌:乳酸菌、醋酸菌、甲烷菌、根瘤菌、大腸桿菌。二十七、真菌(P109—112)1、認圖:A圖是青霉。1是孢子,2是直立菌絲,3是營養菌絲(吸收水和有機物)。B圖是酵母菌,①細胞壁、②細胞核、③細胞質、④液泡、⑤細胞膜。C圖是蘑菇,1菌蓋、2菌褶、3菌柄、4菌絲、5孢子。2、(1)單細胞真菌:酵母菌(釀酒、做面包)(2)多細胞真菌:青霉(孢子呈掃帚狀、青綠色)、香菇、木耳3、營養方式:沒有葉綠體,異養。二十八、真菌與人類的關系(P112)1、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如部分真菌寄生在人的體表或體內,使人患手癬、足癬等.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玉米瘤黑粉病、棉花枯萎病等,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2、用于食品制作:乳酸菌——酸奶、泡菜(無氧);醋酸菌——醋;霉菌——腐乳、醬;酵母菌——釀酒(無氧)、饅頭等。3、部分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用來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青霉素。4、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細菌和真菌能夠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二十九、病毒(P114—117)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個體微小,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組成,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離開了活細胞,會形成結晶體。2、種類: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新冠病毒屬于動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屬于植物病毒。3、繁殖方式: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復制)4、病毒與人類的關系(1)使動植物和人患病:如SARS、流感、艾滋病、肝炎、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熱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2)人類對病毒的利用:利用噬菌體治療超級細菌引起的感染。在基因工程中,讓某些病毒攜帶動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來達到轉基因或基因治療的目的。人們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病毒性疾病。三十、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從種到界(P122—130)1、被子植物的花、果實、種子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動物的分類依據是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2、生物分類單位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最基本的單位是種3、分類單位越低,包含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少,生物間的差異越小,共同特征越多,親緣關系越近。4、雙名法是林奈提出來的,前一部分是屬名,后一部分是種加詞,種加詞后面有命名者姓名(可省略)。所用文字為拉丁文,斜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