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讓家更美好》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 :培養學生對家庭深厚的情感,熱愛家庭,踐行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到家庭和諧對于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道德修養 :增強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識,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以實際行動促進家庭和諧,提升道德修養。 法治觀念 :使學生了解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樹立法治觀念,認真履行構建和諧家庭、維護家庭團結的義務,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健全人格 :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家庭中的問題和挑戰,掌握處理家庭成員矛盾與沖突的方法,學會換位思考,友好相處,構建和諧家庭。 責任意識 :樹立家庭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學會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的變化,為構建和諧家庭作出貢獻。 教學 重點 如何建設美好家庭。 教學 難點 在實際生活中,能懂得如何建設美好家庭。 教學過程導入 觀看視頻:《姥姥的外孫》 出身泰國華人家庭的青年阿安,無意中得知姥姥身患絕癥后,扮演“全職孝孫”照顧姥姥,想借此成為“第一順位”繼承者以獲取百萬遺產,結果卻開啟了祖孫之間一段溫暖治愈的親情故事。 就讓我們伴隨這部電影來了解如何讓家更美好!!! 授新課 【議學情境一】 阿安為了順利繼承奶奶的遺產,于是向已經繼承爺爺房產的阿梅討教方法,得到的答案是...... 思考:為什么阿安付出時間陪伴奶奶,卻還是被拒之門外 提示:阿安照顧姥姥并非出于真心實意,而是另有所圖。在這一過程里,姥姥能夠極為明顯地感受到外孫的敷衍,自然也就無法體會到親情之愛。 筆記:建設美好家庭,需要用心體味親情之愛。 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不盡相同,有的溫馨和睦,有的磕磕絆絆,有的內斂深沉,有的隨和自然......有時我們可能因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時我們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親情。只要我們用心體悟就會發現,家人間的愛蘊含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議學情境二】 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告訴記者,在劇本創作階段,最困難的是衡量“到底什么是愛” 圖片分享: 圖一:為了白天能陪母親化療,特地換成夜班的女兒。 圖二:嘴上說希望母親能搬來同住,卻在母親受傷時不愿意在醫院陪護的大兒子。 圖三:從小沒幫忙擺攤,長大還啃老偷走母親二十萬泰銖的小兒子。 思考1:誰讓你真正感受到了愛? 提示:圖一 母親關愛孩子——起早貪黑賣粥,養活三個孩子 女兒回報愛——母親生我養我,她老了、病了,我必須照顧她! 思考2:姥姥養育孩子和女兒陪伴母親,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親情方面的道理 提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在接受關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回報愛。對父母長輩我們要孝順敬重,對兄弟姐妹,我們要相攜相助。 【議學情境三】 對于心懷鬼胎的兩位舅舅...... 如果你是他們的長輩,你會怎么勸說這兩兄弟 提示:他們的行為都違反了孝親敬長。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親敬長也是公民的法定義務。 《論語》中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禮記》中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兩部法律都明確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議學情境四】 思考:你覺得姥姥最有可能把遺產給誰 最不可能把遺產給誰 理由是什么 提示:姥姥最有可能把遺產留給真心關愛她、善良有責任感的女兒,而最不可能留給只看重遺產、缺乏孝心的大兒子和小兒子。 但是....... 影片中,平日最游手好閑的小舅,拿到了最有價值的房子。姥姥的這一舉動也把電影推向的高潮,各自矛盾交織在一起,阿安搬離奶奶家,姥姥的大兒子甚至揚言“死了也不會來看一眼!” 思考1 :請你思考一下,為什么姥姥會把地契留給最沒出息的小兒子 提示:老大跟女兒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有陪伴左右的家人;所以在姥姥心里,只有小舅最無依無靠,自己如果離開了,沒有人會不求回報的再幫他一次,所以她只能把遺產留給最不放心的那個人。 思考2:家庭矛盾因姥姥的決定而產生,你覺得這些矛盾可以避免嗎 如果可以,應該怎么做 提示:雖然姥姥的決定比較出人意料,但如果在整個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更好地溝通、理解和尊重,矛盾就有可能被化解或者降低到最小程度。比如,家庭成員可以就遺產分配的問題進行坦誠的溝通和討論。讓每個人都了解彼此的立場,減少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矛盾。 小結:建設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關愛、彼此尊重。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愛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在接受關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回報愛。對父母長輩我們要孝順敬重,對兄弟姐妹,我們要相攜相助。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有時難以避免,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有事多商量,主動化解矛盾,增進情感。 【議學情境五】 阿安詢問母親,沒有分到一丁點遺產,會不會覺得曾經的付出不值得 她回答說[付出,總是比獲得更能讓人安心],并且還表示自己常常換班去看奶奶,并不是為了爭奪遺產,僅僅只是[我想姥姥啊]這么簡單的理由。 后來他把姥姥從養老院接到自己家住,照顧姥姥的生活起居,逗姥姥開心,睡前給奶奶唱搖籃曲。 思考:姥姥已經沒有任何東西留給阿安了,為什么阿安會再一次照顧姥姥 提示:母親給阿安樹立了一個榜樣,讓他看到了對長輩應有的關心和照顧。她的付出是無私的,不是為了獲取什么回報,只是因為對姥姥的思念和愛。這種純粹的情感和行為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阿安,讓他開始思考親情的真正意義,對他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小結:建設美好的家庭,需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家庭是道德養成的起點。我們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讓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升華。 【議學情境六】電影《姥姥的外孫》始終圍繞一個重要理念展開,那就是當父母逐漸老去,我們有責任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這是否就意味著尚處于初中階段的我們,在當下完全無需承擔任何家庭責任呢 提示:建設美好的家庭,是家庭成員的共同責任。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角色,家庭成員共同分擔、相互協作,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我們要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家庭責任意識,為家庭建設作出貢獻。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用心體味親情之愛,需要我們理解父母言語中的愛。下列對父母言語的理解,正確的是( C ) A.爸爸媽媽總說鄰居家的姐姐學習優秀,待人熱情有禮——父母已經不愛我了,我們之間沒有親情 B.媽媽總是讓我放學早點回家,不能和朋友去逛街——媽媽就是想限制我的自由 C.上網課期間,我用手機交作業,媽媽卻問我是不是在玩游戲——媽媽擔心我的學習,我要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 D.爸爸說外面很冷,你多穿點衣服,感冒了我可不管你——爸爸是個不負責任的人,我生病了對我不管不問 2.《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下列行為能體現“寸草心”的是( D ) ①參加工作后,女兒首次領到工資,就悄悄為媽媽安排了一次健康體檢 ②五一出游,兒子背著年邁的父親登上長城,實現了父親多年的心愿 ③面試之前,媽媽叮囑女兒要相信自己,不管結果如何,只要盡力就好 ④上學路上,爸爸撐著雨傘幫兒子遮雨,自己的衣服淋透了也無暇顧及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3.某班召開了“愛要這樣來表達”的主題班會,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的做法: 甲:我平時經常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乙:當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時,我會給他們泡上一杯熱茶。 丙:當我和爸爸媽媽產生分歧時,我會等自己冷靜后再表達真實想法。 同學們的做法說明( D ) ①每個家庭的親情表現完全相同 ②只有子女才能有效化解父母之間的矛盾 ③對父母長輩,我們要孝順敬重 ④建設美好家庭,需要相互關愛、彼此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