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5.2社會歷史的發展學校: 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政治認同:在社會歷史發展認識和實踐上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精神:理解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兩條基本規律,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公共參與:能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知識分析社會歷史現象。【自主學習】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的重要性?2、什么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3、什么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⒋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步檢測】1.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④上層建筑定要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2.2023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正式施行。《反間諜法》是我國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出臺的第一部重要法律,為反間諜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武器。該法的制定實施,對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保障國家長治久安,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反間諜法的修訂( )① 根源在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 ② 表明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 是基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 ④ 是為了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自主學習】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2、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3、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4、人類社會如何的演變?【同步檢測】1.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在規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由此可見( )①完善上層建筑意在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②調整生產關系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之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固然需要努力促使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需做好制度創新,引導和規范生產關系以及產業生態等領域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為新質生產力的動態發展建立良好環境。以上論述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②聯系是多樣的,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條件③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④新質生產力戰勝傳統生產力是一個曲折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易錯易混】1.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2.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方式3.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作用于5.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先進的生產關系服務時6.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非對抗性7.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在階級社會8.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自我完善和發展9.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10.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使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當堂檢測】1.總體而言,人類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內陸型為主,位置多是“遠干流,近支流”。這是由于大江大河經常泛濫,干流兩岸極易遭受洪水災害,而支流陸地既臨水又防洪,能夠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這表明( )A.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早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B.被動適應環境是早期人類社會實踐的主要特點C.生產力發展是推動城市布局發生變化的根本因素D.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2.2022年8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正式施行。新版反壟斷法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明確了反壟斷法的執法主體,細化了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的適用規則,補充了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為市場主體精準設置了“紅綠燈”。反壟斷法的修訂與實施表明( )①生產關系要服從服務于生產力的發展 ②先進的上層建筑一定能推動社會的進步③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年7月下旬,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明確4個方面17項具體措施,著力推動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國家持續加碼政策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這說明( )A.改革生產關系能更好促進生產力發展 B.先進的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C.社會基本矛盾主要是通過改革來解決 D.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4.2023年12月26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修改后的專利法實施細則有關情況。該細則優化了專利申請制度,放寬優先權手續和申請程序要求,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該細則的施行將進一步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提高知識產權的價值和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關于專利法實施細則的修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 ②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③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④上層建筑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意見》的印發( )①旨在調整生產關系以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②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生動體現③是基于我國經濟基礎要適應上層建筑的需要 ④有利于促進和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交通工具從20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綠皮火車,到90年代的摩托車、大巴車,到20世紀初的小轎車、高鐵,到現在的共享單車、地鐵…人民出行的方式日益多樣化和便捷化。這表明( )①交通工具的發展是后者對前者的否定,舊事物不斷地被拋棄②交通工具的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根本動力,推動社會不斷前進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證明,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的追求④交通工具的多樣化、便捷化,使中國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年1月21日,為深入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進一步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出臺的哲學依據是(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②調整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④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系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下列觀點中,對生產力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發揮著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②對生產力的正確認識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③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④它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為經濟基礎服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土地作為歷史進程的一個客觀因素,其制度經歷了數次變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土地“一權”確立基礎上重塑了農民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土地“兩權”分離基礎上提升了農業產出效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土地“三權”分置基礎上延伸了農村發展空間。土地制度的數次變遷( )①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和農村發展的具體條件決定的②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延續性、制度的一貫性和歷史的相承性③生動再現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④是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0.“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回應時代之問、彰顯民族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典,為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這說明( )①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經濟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源于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④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于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年初,新一輪機構改革在地方層面正加速推進。地方機構改革首先要完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在地方落實的事項,特別是重新組建或調整優化地方金融、科技、社會工作、數據管理等領域職能機構。地方機構改革的哲學依據是(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②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需要③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④社會意識只有超前于社會存在才能推動社會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針對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進中司法實踐面臨的管轄權國際沖突等問題,2023年9月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此次修改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涉外民事案件審判質效,更好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更好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該法的修改表明( )①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②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能促進社會發展進步③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④社會發展是在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中實現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從哲學上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需要( )①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完善國家治理體系②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更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調整上層建筑,更好適應經濟基礎狀況④立足關鍵部分,促進各環節、各主體功能最大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下列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有( )①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活躍和最革命的因素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支配人類社會發展③社會進步與否的根本標準在于是否完成階段內的歷史任務④社會生產關系決定社會形態依次更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現有行政村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巨大成效。順應數字鄉村發展趨勢,近日,中央網信辦等10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未來數字鄉村建設的總要求:實施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實現數字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同時,還應在“軟件”方面下功夫,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進村,為廣闊鄉村搭建了農產品流通新平臺;著力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實現政務服務網上辦、村里辦,提升基層治理效率……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知識,說明我國是如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誰修復、誰受益”解決了生態修復的分配機制問題,調動了非公有資本的積極性,能夠促進生態修復。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誰修復、誰受益”機制的構建是對生產關系的有益變革,調動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生態修復和保護的積極性。16.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他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系等,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的發展”的知識,談談你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的理解。【答案】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③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特點要求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多種實現形式,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和對外開放體系,適應和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