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理解并記住真理的含義、特點;理解追求真理的過程;理解真理與謬誤的關系;能夠區分真理的客觀性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2、堅持辯證思維,明確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自主學習一】1.什么是真理?2.如何正確理解真理是客觀的?3.如何正確理解真理是有條件的?4.如何正確理解真理是具體的?5.什么是謬誤?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同步檢測一】1.放鞭炮會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故許多單位禁止放鞭炮。但同時也有人提出不允許大家燃放煙花爆竹,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使得我們每一年的年味越來越淡。有人建議不搞一刀切,將禁止改為限制。這說明( )A.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無條件的 B.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真理C.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D.真理與謬誤是可以轉化的【答案】C【詳解】C:該題考查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題意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C符合題意;A: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A說法錯誤;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說法錯誤;D: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但材料沒有涉及,D不合題意。故本題選C。讀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句時,小華覺得詩人寫錯了,應該深草才能沒馬蹄。后經查閱才明白詩人描寫的是早春景象,“淺草”是剛生長出來的草,“才能”是剛剛好的意思。由此可見( )A.真理總是相對而言的B.糾正謬誤是獲得真理的基礎C.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D.超越歷史條件才能獲得真理【合作探究一】文明生生不息,思想與時俱進。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黨十年來領導文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總結和理論升華。這一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是對世界文化文明之問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是理論的總結,也是行動的綱領、行動的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深入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結合材料并運用真理的知識,說明這一觀點的合理性。【答案】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我們黨十年來領導文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總結和理論升華,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成果,是對世界文化文明之問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是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典范。③實踐永無止境,追求和發展真理永無止境。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深入不斷豐富發展。(原卷無答案,此答案僅供參考)【自主學習二】1、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為什么并不是一帆風順的?2、追求真理為什么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人們能獲得真理性認識嗎?人們能獲得終極真理嗎?【同步檢測二】【典例】最近,《羊了個羊》刷爆朋友圈。眾多玩家里,有人玩到凌晨熬紅雙眼,有人功虧一簣怒氣值拉滿,有人苦心鉆研破解攻略,有人已默默背熟廣告臺詞……還有人通過游戲參透人生。對此,人們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純粹做廣告,有人認為是算法控制,而有些專家則分析了該游戲的成癮機制。下列認識正確的有( )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②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有多個③客觀事物的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 ④人們無法獲得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人們對《羊了個羊》游戲的評價褒貶不一,這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且客觀事物是復雜的、多變的,其的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①③符合題意。②:真理具有客觀性,對同一確定的對象的正確認識只有一個,②表述錯誤。 ④:世界是可知的,人們可以通過實踐獲得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B。【變式練1-1】“古道入秋漫黍稷,遠坡乘晚下牛羊”,宋人韓琦曾寫下這樣的豐收秋景。然而,學界對黍稷起源于何處卻一直存在爭論。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對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種質資源群體結構進行解析,構建了首個黍稷高質量泛基因組和遺傳變異圖譜,首次從分子層面證明黍稷單獨起源于中國。但科學家目前對黍稷品種資源的起源、群體遺傳結構等基礎問題尚不清晰,無法開展育種工作。這表明( )①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②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總是不同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詳解】①:材料強調的是認識的無限性,而不是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①排除。②③:中國科學家在對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種質資源群體結構進行解析,構建了首個黍稷高質量泛基因組和遺傳變異圖譜,首次從分子層面證明黍稷單獨起源于中國。但科學家目前對黍稷品種資源的起源、群體遺傳結構等基礎問題尚不清晰,無法開展育種工作。這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③正確。④: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④排除。故本題選C。【變式練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帶領團隊,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數十年如一日多次反復實驗,終于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于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2023年11月30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光子學》。相關專家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贊這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工作”,同時指出后續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充分說明(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會根據主體的情況變化而發生變化②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③真理是客觀與主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材料沒有涉及認識主體的變化,①不符合題意。②④:科研團隊經過反復實驗才得到驗證結果,而且后續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充分說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也說明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②④符合題意。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易錯易混】人的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 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反復性、無限性。真理在不同主體的討論中被發現。 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具有真理性。對人類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人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正確的認識。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真理的形式是客觀的。真理與謬誤的轉化使認識呈現為封閉式循環運動。真理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是不斷推翻已知真理的過程。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世界上存在著終極真理。【課堂檢測】2.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從“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到“共同發展”,再到“重要組成部分”,層層遞進。這啟示我們( )A.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B.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不止一個C.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真理 D.我們永遠不能完成對一事物的完整認識【答案】C【詳解】A:真理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A表述錯誤。B:真理具有客觀性,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確定的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B表述錯誤。C: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層層遞進。這啟示我們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真理,C符合題意。D: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永遠不能完成對一事物的完整認識”屬于不可知論,D表述錯誤。故本題選C。3.“四不兩直”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這是誕生于安全生產領域的一種暗查方式,為深入了解基層真實想法、掌握真實情況、發現真實問題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做法是基于( )A.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B.真理都是客觀的C.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D.認識具有反復性【答案】A【詳解】A:“四不兩直”是誕生于安全生產領域的一種暗查方式,為深入了解基層真實想法、掌握真實情況、發現真實問題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做法是基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A符合題意。BD:材料強調通過直奔現場可以掌握真實情況,不涉及真理的客觀性、認識具有反復性,BD與題意不符。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C錯誤。故本題選A。4.“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告訴我們( )A.真理是相對的 B.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答案】C【詳解】C: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這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C符合題意。ABD: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不強調真理是相對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等,AB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5.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度,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19世紀初,科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度。隨后德國魏德曼指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可見( )①真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被推翻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③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詳解】②③:在一定的時代條件下,學者對三角形內角之和的認識不同,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學者對三角形內角之和的認識是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表明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②③正確。①: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①錯誤。④: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主觀認識的變化,而不是客觀事物的發展,未強調辯證否定的實質,④排除。故本題選C。7.漫畫《一年有幾季》(作者:馬菁海)諷刺了一種社會現象。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類似情況下的最優選擇是( )A.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不跟不懂的人講道理 B.真理具有客觀性,提供正確的支持和指導C.人的認識是無限的,用自己的真理引導人 D.認識具有差異性,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理解【答案】D【詳解】A: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材料強調認識的主體差異性,并非不跟不懂的人講道理,A排除。B:真理具有客觀性,提供正確的支持和指導在漫畫中沒有體現,B不符合題意。C:“你說是四季,那你跟他爭論到晚上也說不清”沒有體現用自己的真理引導人,且自己的認識也不一定是真理,C不符合題意。D:螞蚱認為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認為一年有四季,說明認識具有差異性,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理解,D正確。故本題選D。8.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證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巖,填補了美國和前蘇聯月球采樣任務的“空白”。研究成果表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晚期巖漿活動的月幔源區既不富含放射性生熱元素,還非常“干”。多項突破性進展給出了對月球演化的全新認識,對未來的月球探測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得到國際專家高度評價。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可見( )①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④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①說法錯誤。②: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②排除。③:多項突破性進展填補了美國和前蘇聯月球采樣任務的“空白”,給出了對月球演化的全新認識,這表明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③符合題意。④: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這表明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9.有機染料是工業中常用的色彩添加劑,也會成為一種水體污染物。近期,我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從含有機染料的廢水中分離回收染料的方法,實現了變廢為寶。這說明( )①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③科學實驗創造出新的物質形態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題干強調變廢為寶,不涉及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我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從含有機染料的廢水中分離回收染料的方法,實現了變廢為寶,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也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②④符合題意。③:題干強調變廢為寶,沒有創造出新的物質形態,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0.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種假說,而當勒維烈從這個太陽系學說所提供的數據中,不僅推算出一定還存在一個尚未知道的行星,還推算出這個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時候,當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確實發現了海王星這顆行星的時候,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才被證實,成為公認的真理。這充分說明( )①實踐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都有其局限性②一切理論的正確性最終都要由實踐來檢驗③認識的真理性需經實踐糾正它的不完全性④真理需要得到時間,不同認識主體的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種假說,沒有得到實踐的證明,說明實踐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都有其局限性,①正確。②: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經過勒維烈、加勒的實踐后,最終被證實是正確的,說明一切思想和理論的正確性最終都必須由實踐來檢驗,②符合題意。③:材料不涉及糾正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的不完全性,③不符合題意。④:真理具有客觀性,而不是不是流傳時間長、認同的人多的認識就是真理,真理需要得到實踐的檢驗,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二、材料題(共1小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經歷了多次調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獨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業化原始資本積累,形成以國家意志集中資源的計劃經濟體制,構建起新中國初期“有形之手”主導的國內循環體系;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市場調節這只“無形之手”在國內循環體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國逐漸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格局,國際大循環逐漸占主導地位,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國和全球最大出口國,但同時也造成了對外依賴度過高、國內經濟嚴重失衡等問題。進入新時代,根據社會主要矛盾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國又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格局調整的原因。【答案】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建國以來,在不同階段的建設實踐中,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國家經濟發展格局。②真理既是客觀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進入新時代,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格局,做到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因此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檢驗和發展真理。發展格局調整是基于國際國內矛盾和中國發展現實作出的長期戰略選擇。(原卷無答案,此答案僅供參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