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5.1社會歷史的本質【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把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通過學習勞動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認同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3、掌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自覺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自主學習】1.為什么說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2.為什么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同步檢測】1.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①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 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③勞動是經濟制度的基礎 ④人類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答案】B【詳解】①④:人類為了生活首先必須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勞動就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在勞動中形成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①④正確。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只是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地位,不能解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②排除。③: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基礎,而非勞動,③排除。故本題選B。2.某校學生深入到一家工廠進行勞動體驗。勞動結束后,甲同學說:“工人叔叔們教會了我們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乙同學說:“工廠的勞動讓我體會到生產工藝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學好本領,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從同學們的感言中,我們認識到( )①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總是高于書本知識②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③勞動是深化和拓展書本知識的重要途徑④勞動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答案】D【詳解】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也有錯誤的,不一定高于書本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不一定都要通過實踐,①②排除。甲同學的話說明勞動是深化和拓展書本知識的重要途徑,③正確。乙同學的話說明勞動是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④正確。故本題選D。【自主學習】2.什么是社會存在?3.什么是社會意識?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同步檢測】3.2023年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在作關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說明時指出,修改立法法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法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客觀要求,是總結新時代正確處理改革和法治關系的實踐經驗、更好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的現實需要。這表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②社會意識能主動適應社會存在的變化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答案】B【詳解】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①正確。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主性,不一定能主動適應社會存在。②錯誤。③:材料沒有涉及生產關系的內容,③與題意不符。④:法治屬于上層建筑,修改立法法說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④正確。故本題選B。4.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這體現了(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②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③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活具有決定作用④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答案】 B【詳解】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與馬克思強調的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它的意識為依據相悖,②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社會意識離不開社會存在以及生產方式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不涉及社會歷史的構成,④排除。故本題選B。【合作探究】材料2:“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該建議已在2021年的人大會議上通過。建議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實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針對性的重大舉措,統籌謀劃好重要領域的接續改革,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因此我們黨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自身發展條件,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易錯易混】1.勞動是推動人類產生和發展的唯一動力。2.勞動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3.社會活動是人有意識的活動,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依賴。5.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同步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1.糾正:勞動是人類產生和發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2.糾正: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3.糾正: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客觀規律的支配。人的主觀意志決定不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改變不了由客觀規律所支配的社會發展的總趨勢。4.糾正:社會存在能離開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不能離開社會存在。5.糾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6.糾正:并不是所有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都起促進作用,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課堂檢測】1.形成促進消費的一攬子政策體系,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17項措施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六方面舉措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2023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為實現2023年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社會意識能夠有目的地直接作用于社會存在②反映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③社會意識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④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志強班”職工回信,鼓勵廣大工人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弘揚勞模精神是因為( )A.人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B.勞動是創造價值唯一源泉并決定社會方向C.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D.勞模精神創造財富并影響人生價值的高度3.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為過去一年各行各業揮灑汗水、作出貢獻的人們點贊。無數人的芳華,匯成了新時代的精彩,我們正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毅力和決心,在奮斗中成就出彩人生,用實干把夢想變為美好現實。“奮斗成就輝煌,勞動創造未來”,這體現了( )①所有社會歷史都是勞動發展史②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③勞動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實踐④勞動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道,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這說明了( )①費爾巴哈認為歷史的進程可以離開社會關系②馬克思認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會存在的反映③費爾巴哈認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會存在的反映④馬克思認為人生活在超越歷史的社會形態之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歷史唯物主義通過對人類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討,在人類哲學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 )A.社會存在 B.創新 C.實踐 D.生產方式6.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現象中,屬于社會意識的有( )①科學發展觀 ②農民種地 ③生產關系 ④風俗習慣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7.2022年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增補了“共享經濟、互聯網+、移動支付”等經濟類新詞。經濟類漢語新詞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見證了我國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并服務于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由此可見( )①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等為經濟類新詞產生提供豐厚土壤②語言作為思維的表達方式可以豐富社會發展的具體內容③語言經濟性原則始終是經濟類新詞演變的根本性規律④經濟類新詞幫助人們認識新生經濟事物并指導經濟生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逐步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并設計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進入新時代,在黨的理論和實踐不斷創新突破的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作了集中論述和深刻闡釋,并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過程表明( )①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飛躍過程 ②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 ④社會發展主要是通過不斷改革實現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傳說先秦時期,琴師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023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廣州舉行非正式會晤。共聽千年絕唱《高山流水》,共品千年茶韻論中法關系。這表明( )A.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B.價值選擇會因時間的變化而不同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中華文化在繼承中實現不斷發展10.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某班同學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同學們整理的下列材料中,可以作為上述主題論據的是( )①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 ②勞動是最美麗的社會風尚③勞動是經濟制度的基礎 ④勞動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時,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習近平說:“直到今天,‘兩個務必’的教育還遠未結束,繼續‘趕考’的任務也遠未結束。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都要不斷地接受人民的‘考試’、執政的‘考試’,向人民和歷史交出滿意的答卷。”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黨永葆“趕考”的清醒,始終強調和堅持“兩個務必”,帶領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在一場場歷史性考試中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不斷“趕考”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永葆“趕考”的清醒。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的知識。針對我國經濟中的消費問題、高質量發展問題、外商投資問題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這說明社會意識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③④正確。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社會意識需要通過實踐作用于社會存在,①說法錯誤。反映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有可能是錯誤的社會意識,不一定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排除②。2.答案:A解析:A符合題意,為了生活,人們首先要吃、穿、住、行、用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人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要重視勞動,弘揚勞模精神;B錯誤,勞動是創造價值唯一源泉,但不決定社會方向,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C錯誤,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D錯誤,勞模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指引人們通過勞動創造財富,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所以勞模精神影響人生價值高度,但不會直接創造財富。故選:A。3.答案:C解析:①: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社會歷史都是勞動發展史,①錯誤。②:無數人的芳華,匯成了新時代的精彩,用實干把夢想變為美好現實。“奮斗成就輝煌,勞動創造未來”,這體現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正確。③:我們正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毅功和決心,在奮斗中成就出彩人生,“奮斗成就輝煌,勞動創造未來”,這體現了勞動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實踐,③正確。④: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而不是勞動,④錯誤。故本題選C。4.答案:A解析:馬克思提道,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因此馬克思認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故選②,不選③;馬克思提道,個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說明馬克思認為人不能生活在超越歷史的社會形態之中,故不選④;相反,費爾巴哈認為人類歷史的進程可以離開社會關系,故選①。5.答案:C解析:ABD錯誤,歷史唯物主義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因為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C正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故選:C。6.答案:C解析:①④: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科學發展觀和風俗習慣屬于社會意識,①④正確。②③:農民種地和生產關系屬于社會存在,②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7.答案:B解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等為經濟類新詞產生提供豐厚土壤,①符合題意。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經濟類新詞幫助人們認識新生經濟事物并指導經濟生活,④符合題意。語言作為思維的表達方式能反映社會發展的具體內容,而不是豐富社會發展的具體內容,②說法錯誤。語言經濟性原則是指用最少量的語言來表達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語言在演化過程中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不是經濟類新詞演變的根本性規律,③說法錯誤。8.答案:C解析:①:認識過程包括兩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第一次飛躍過程,第二次是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不能簡單的說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飛躍過程,①說法錯誤。②③: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后再到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的戰略部署不斷變化,這一過程說明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②③符合題意。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推動著社會發展,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可以通過改革,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9.答案:A解析:AD:材料中指出樵夫鐘子期與琴師伯牙因彈琴產生友誼,鐘子期去世后,伯牙不再彈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023年中法領導人共聽千年絕唱《高山流水》,這體現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未體現中華文化的發展,故A正確,D不選。BC:材料強調的是千年絕唱《高山流水》是因鐘子期和伯牙的友誼而流傳下來的,強調的是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未體現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和價值選擇的變化,故BC不選。10.答案:A解析:①②:“勞動最光榮”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勞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勞動是最美麗的社會風尚,①②符合題意。③: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③錯誤。④: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④錯誤。故本題選A。11.【答案】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同時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趕考”意識是一種先進意識,反映了實踐要求和人民期盼,是奮斗精神的體現。永葆“趕考”的清醒,才能應對新的風險和挑戰,增強攻堅克難的勇氣;才能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民族謀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