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以深度學習理念審視史料研習,強調“問題性”“思考性”,關注“過程性”“活動性”,以三段五環節教學模式盡可能展現一個真實可感的大歷史,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科素養的落地。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的首篇課文,起著綱舉目張的引領作用。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著眼于防范與懲處。教化是社會治理的工具,著眼于教育與引導。兩者相輔相成。本課主要學習中華法系和法律儒家化,時序上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本課學習的主線是禮法關系,禮是維護家庭和社會等級秩序的道德行為規范,法是以懲罰為手段來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古代中華法系以其禮法結合的鮮明特色對世界法治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初中歷史教材已對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教材敘述較為分散,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高二(3)班是實驗班,學生學習基礎扎實,具備了一定的史料閱讀和歷史分析能力,對歷史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高中課堂上要構建知識體系,抓大放小,淡化枝杈,集中精力在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上下功夫。教學目標1.能夠自主梳理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的歷史階段,填寫其發展簡表,并能提出問題、解答問題。2.能通過案例情境、法律條文、學者論述等分析概括出各個階段禮法關系的主要特征,并且能運用所學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3.能結合所學探究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成因,并能聯系時政理解法治與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禮法關系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成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多媒體技術(二)教學方法 史料研讀法、合作探究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舊案重審:誤傷己父案案例: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合論 ——《太平御覽》假如你是今天的法官,請談談你的判決意向。 談意見 用今人的視角來評判古代案件,制造認知沖突。不同朝代的判決結果也有很大差異,實質是中國古代法律與教化在禮法關系上的歷史變化。自主學習 出示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發展的時間軸,讓學生自主閱讀教科書,在時間軸上標出階段。之后提問:從禮法之爭到禮法結合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的什么特征?出示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發展簡表,讓其根據表格內容提出問題并嘗試著解答。 閱讀教科書,回答問題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梳理本課的必備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法關系 材料一: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禮記·曲禮》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 ,動無非法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 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 ——《韓非子·有度》問題1:儒法兩家的治國思想有何不同?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繼續提問:這一時期最終哪家的治國思想成功了?秦以法家思想完成統一,法家得勢??偨Y春秋戰國時期禮法關系的特征是禮法相分、法強禮弱。舊案重審:誤傷己父案問題2:假如你是魯國的法官,你的判決意向是什么?假如你是秦國的法官,你的判決意向是什么? 閱讀、思考 情景體驗 旨在培育學生運用信息加工方法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運用所學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問題。魯國重禮樂教化,秦國重刑法。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禮法關系 漢律決獄舊案重審:誤傷己父案案例: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 誤傷乙。甲當合論 ——《太平御覽》問題3:假如你是漢初的法官,如何判案?判案的依據是什么? 在朝堂之上,以董仲舒為首的儒士集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決。春秋決獄材料三:董仲舒論曰:“臣愚以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洞呵铩分x,……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 ——《太平御覽》 問題4:董仲舒建議如何判案?判案的依據是什么?這表明當時的禮法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唐律疏議》材料四:諸子孫違反教令及供養有缺者,徒三年;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材料五: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 ;二曰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偽)……諸謀反及大逆皆斬。材料六:為子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兇慝(tè),將起逆心,規反天常,悖逆人理。 ——《唐律疏議》 問題5:分析《唐律疏議》的主要特征。材料七:(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根據以上所學,總結秦漢至隋唐時期禮法關系的特征是:春秋決獄、禮法結合。 情景體驗探索爭鳴閱讀材料分析問題 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到漢律決獄:死罪,春秋決獄:無罪。這表明當時的禮法關系是以禮釋法,春秋決獄。出示法律原文,分析得出以忠孝為本的禮成為法律條文,體現《唐律疏議》禮法結合的特征,并且用史料再次印證《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三、宋元明清時期的禮法關系 宋元明清時期禮法關系的特征是德主刑輔、明刑弼教,下列材料如何體現出這個特征?材料八:朱熹云:“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義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 ——《大學術義補 總論朝廷之政》材料九:明丘浚說:“可見刑之制,非專用之以治人罪。蓋恐世之人不能循夫五倫之教,故制刑以輔弼之。使其子皆孝,為臣皆忠,為兄弟皆友,居上者必慈,與人者則必信,夫必守義,婦必守禮,有一不然,則入于法而刑辟之所必加也?!? ——《大學術義補 總論制刑主義》舊案重審:誤傷己父案問題6:假如你是明朝的法官,你的判決意向是什么? 閱讀材料分析說明 以論證論說明宋元明清時期禮法關系的主要特征是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在學完必備知識后把所學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四、中國古代鄉約教化的變化與特點 材料十: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滴蹙拍觐C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問題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并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合作探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成因 閱讀材料概括說明合作探究 設置此環節意在說明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把法律通過鄉約的方式普及到民間。法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分析成因。課堂升華 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我國歷史上的德治與法治進行了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對我國歷史上禮法結合精髓的繼承和弘揚,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留下了寶貴財富,同時也為世界法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聯系時政思考感悟 本節課由禮法關系上升到德治與法治的關系。聯系時政進行升華。教學反思學生對本課的內容很熟悉,但熟知未必深解,內容設計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過渡。抓住關鍵問題,設疑增智,集中力量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上下功夫。課堂容量較大,時間略顯緊張。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