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大單元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大單元教學設計)
01課標解讀 02教材分析 03學情分析 04學習目標 05情境任務 06課時安排 07難點突破 08跨學科學習 09背誦清單 10復習設計 11大事年表 12 分類速查
13 單元評價
01【課標解讀】
1.2022年課標要求
〖導論〗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紀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提倡“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步驟。
〖內容要求〗“1.1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內憂外患:了解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救亡圖存: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
2.2022年課標解讀
⑴了解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的基本線索,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了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⑵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知道洋務運動的內容,理解洋務運動的積極性與局限性。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原因,知道主要戰役及《馬關條約》內容,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抗爭史實,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了解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史事。知道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本史實,學習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義和團運動發展歷程和抗擊八國聯軍史實,理解義和團“扶清滅洋”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等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增強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關于《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四課,課標要求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第二,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第三,通過知識的拓展和深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洋務運動的辯證看法;第四,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因此,本節課是在分析洋務運動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的發展特點來設計本節課。本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圖片、文字材料來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時清軍戰艦的圖片導入本課,回顧前幾節學習的內容來探討洋務運動的背景,聯系舊知,以實現知識的關聯性,然后通過一則材料來引入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內容,通過課件的展示引導學生掌握主要的知識點,最后通過與本節課相關的幾則材料來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進步作用及其歷史局限性,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視頻與圖片材料了解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
關于《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本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五課,因此應將教授重點放在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上。通過分析戰爭原因,進程,結果,條約內容及帶來的影響,認識這場戰爭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為中國的近代化的探索做了鋪墊。本科教學內容課內外資源都非常豐富,教師可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插圖,文字資料,以及期刊,論文等參考文獻,多方面收集素材并展示給學生,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關于《戊戌變法》,本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六課。本課主要有兩個部分: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本課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后,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維新救亡運動。僅僅存在103天的“百日維新”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是近代中國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運動,又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
關于《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本課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中國的主權和國家尊嚴再一次遭到破壞。《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但處于弱勢的中國人民是不畏強暴,義和團英勇抗擊八國聯軍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的抗爭精神。
(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0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
本單元由四節正課組成。
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為救亡圖存,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變法思想,積極推行變法,但最終遭到失敗。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帝國主義列強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單元大概念架構
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間為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這一時期,列強通過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華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中國也逐步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這一沉淪過程中,盡管階級不同、身份不同,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并未放棄挽救中華民族。
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
(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
(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
(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
(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
4、本單元教材體例
(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
(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
(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
(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
(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
(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
(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
(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
03【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欲以及表現欲。經過一年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具備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本單元屬于中國近代史部分,學生在書籍、影視作品中對此已有簡單了解,但是對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爆發的原因理解不夠,對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理解不透徹,對戊戌變法運動在思想上的起到資產階級啟蒙作用難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材料補充,古今中外對,比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同時,教師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創設歷史情境,再現戰爭史、改革史場景,將學生帶入歷史現場,讓學生深切地感受這些歷史事件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
04【學習目標】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知道洋務運動的目的、性質、主要內容,評價洋務運動的作用;知道左宗棠收復新疆、美日侵略臺灣、中法戰爭。
2.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興起背景,知道主要戰役、戰爭結果,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認識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與影響。
3.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戊戌變法興起的背景、歷程及影響,認識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知道兩者的聯系;梳理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
5.嘗試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影響;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原因。
難點: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影響;結合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列強侵華與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進程的關系。
05【情境任務】
情境1、以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
情境2、觀察并識讀《左宗棠收復新疆形勢圖》、《中法戰爭形勢圖》、《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示意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情境3、通過解讀人物掃描《李鴻章》、《左宗棠》、《馮子材》、江南機器制造局炮廠、輪船招商局、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美日侵略臺灣、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知識拓展《京師同文館》、人物掃描《左寶貴》、《鄧世昌》、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居民、《時局圖》、人物掃描《康有為》、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學會、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報紙、人物掃描《梁啟超》、《嚴復》、譚嗣同殉難圖、知識拓展《京師大學堂》、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八國聯軍殺害義和團團民、美軍搶劫的白銀、《辛丑條約》簽訂時的場景等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圖文資料是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情境4、搜集這一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黑板報、手抄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
情境5、觀察并繪制近代歷史地圖。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觀察形勢圖(如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繪制示意圖(如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示意圖),展示繪制出的歷史地圖,解說圖中的歷史信息。——家國情懷。
情境6、觀看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甲午風云》《譚嗣同》,《義和團》,撰寫觀后感,進行交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家國情懷。
情境7、舉辦故事會,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人物的故事如李鴻章、左宗棠、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弘揚中華民族敢于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情境8、比較近代歷史上的同類史事并繪制圖表,用板報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較分析《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探討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情境9、課后活動示例:
(一)活動主題:探尋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藥方”
(二)活動目標:
①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②理解近代各階層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③通過史料分析和小組探索,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增強家國情懷。
活動過程:
①指導學生查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相關史料,閱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等著作,學會篩選史料,分析問題。
②將學生分成三組,通過研讀史料、分析歷史地圖、探討處在時代前列的不同階層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的“救世良方”。
救世良方表
序號 提出的背景(背景) 提出者(人物) 主要“成分”(著作、主張) “藥效”(結果、影響)
1
2
3
③指導學生撰寫課堂感悟。偉大的先驅者在艱難中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雖然屢次失敗,但依然執著向前。請以“不負時代,強國有我”為主題,撰寫課程感悟。
活動說明:
本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近代不同階級對救亡圖存道路的探索,培養學生分析以及運用歷史材料、概況歷史觀點、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撰寫課堂感悟,啟發學生學習仁人志士的愛國精神,發憤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06【課時安排】(四課時同步教案——見同步教案+一課時單元復習)
5課時
第1課時: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2課時: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3課時:第6課 戊戌變法(維新變法圖強)
第4課時: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5課時:單元復習
07【難點突破】
難點一.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1.洋務派的主要活動有哪些?其主要學習西方的哪一方面?
創辦軍事工業(前期) 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 近代第一個兵工廠
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 近代最大的軍事工業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遠東第一大船廠
開辦民用工業(后期) 輪船招商局(李鴻章) 近代第一個輪船公司
漢陽鐵廠(張之洞) 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企業
湖北織布局(張之洞)
建立新式海陸軍 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籌建新式海軍:南洋、北洋、福建、廣東四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
創辦新式學堂設立翻譯官;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京師同文館: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開啟教育近代化)
作用:培養了一批外交、軍事、科技人才。
洋務運動主要學西方技術(器物):師夷長技以制夷
2.評價洋務運動
①進步性: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局限性: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只引進西方生產技術,不改變政治制度)
3.19世紀60年代邊疆危機
①美日侵略臺灣,沈葆楨率兵入臺;
②19世紀60年代,俄、英支持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19世紀70年代,俄國侵占伊犁地區;1875年左宗棠(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成功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
③1883——1885年中法戰爭,劉銘傳、馮子材抗法,清政府于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
難點二.甲午中日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1.《馬關條約》中哪一條反映了列強侵略方式發生了變化?帶來怎樣的危害?
提示: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危害:有利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2.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主觀原因(內因) 客觀原因(外因)
政治上,清政府腐敗無能(根本原因)經濟上,落后軍事上,清軍總體裝備落后,李鴻章采取“避和求戰”政策,清軍中不少官兵臨陣脫逃 政治上,日本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強道路軍事上,日本裝備先進,蓄謀已久,準備充分
3.如何看待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示:“門戶開放”政策的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均等,暫時調和了列強在華利益沖突。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進入新階段,為美國侵略中國提供了便利。
4.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
提示:
(1)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說明列強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難點三.戊戌變法
1.變法維新運動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馬關條約》的簽訂,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洋務派和維新派的比較
洋務派 維新派
不同點 階級屬性 地主階級 資產階級
根本目的 維護封建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
政治主張 反對政治變革 實行君主立憲制
方式道路 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自強”“求富” 實行資產階級改良,推行維新變法運動
相同點 學習西方;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以失敗告終。
難點四.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
1.義和團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看不清歷史發展的趨勢;封建迷信,思想落后,被清政府利用;武器裝備落后;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聯合鎮壓等。
2.《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提示:《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難點五.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提示: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08【跨學科學習】
地理學科: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中法戰爭形勢圖
法律學科:《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09【背誦清單】
第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背誦清單與思維導圖】
核心概念
  1.近代化
指資本主義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近代相對于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資本輸出
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
主題內容
1.中國近代化和中國近代史的區別: 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文化科學化。中國近代史的時間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即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
2.近代化的內涵(理解)
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工業化)
政治:建立民主政治體制(民主化)
思想:全面提高國人的公民意識、民主素養等(科學化、理性化)
社會:(文明化、開放化)
3.近代化探索的過程及代表性的事件:
器物(技術)------------------制度------------------思想文化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近代化探索的特點:分為三個階段,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知識框架】
必背點一 洋務運動的興起
1.目的: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時間: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3.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
4.口號:“自強”“求富”。
必背點二 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
1.創辦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教育: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3.創辦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必背點三 建立新式海陸軍
1.建立新式陸軍: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逐漸發生變化。
2.加強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策略,率領裝備了新式武器和進行了新式訓練的清軍,成功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3.籌建新式海軍,加強海防: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同年還在臺灣建立行省。
4.評價洋務運動
(1)歷史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進步性: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必背點四 邊疆危機
地理方位 侵略者 地區 清政府舉措 結果
東南 美、日 臺灣 派沈葆楨率兵入臺 日本勒索清政府50萬兩白銀后撤兵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
西北 阿古柏 新疆 命左宗棠收復新疆 成功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
俄 新疆伊犁地區 與俄國交涉,艱難談判 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但割讓1萬多平方千米領土,大量賠款
西南 法 中越邊境 援越抗法,中法戰爭 取得鎮南關大捷,卻簽訂不平等條約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知識框架】
必背點一 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
(1)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征服朝鮮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重要步驟。
(2)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要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也乘機出兵朝鮮。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本繼續增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2.經過
(1)爆發: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并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2)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分多路圍攻平壤。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中炮犧牲。統帥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
(3)黃海海戰
①時間:1894年9月
②交戰雙方: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
③英雄事跡: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
④最終結果: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本奪取制海權。
(4)遼東戰役:黃海海戰后,日軍分兩路入侵中國。一路渡鴨綠江,占領九連城等地,直逼遼陽。另一路從遼東半島登陸,直取大連、旅順。徐邦道孤軍迎敵,血戰四天,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日軍占領旅順后,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5)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艦隊陷入絕境。在援兵無望的情況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必背點二 《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2.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3.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必背點三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權利、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3.“門戶開放”政策
(1)提出: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
(2)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3)結果:這個照會得到各國的同意。
(4)實質:“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第6課  戊戌變法
【知識框架】
必背點一 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2.宣傳變法: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1)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議論新穎,通俗易懂,風靡海內。
(2)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
必背點二 百日維新
1.背景
(1)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消息傳出后,康有為上書光緒帝,痛陳時局的危險和變法的緊迫性,呼吁變法救國。
(2)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
2.開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3.主要內容: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
4.結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先后出逃。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5.影響: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
【知識框架】
必背點一  義和團運動
1.興起: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2.發展: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于是,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北京。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3.口號: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必背點二 抗擊八國聯軍
1.過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2000多人,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破壞沿線鐵路,并在廊坊一帶狙擊敵人。八國聯軍死傷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圍攻教堂和使館:在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對使館區的圍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衛戰:天津的義和團在清軍幫助下,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并炮轟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衛戰中,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壯烈殉國。1900年7月中旬,天津失陷。
(4)攻占北京:1900年8月14日,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狼狽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請求八國聯軍“助剿”。
(5)八國聯軍的暴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惡本質。
2.義和團運動的結果: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3.義和團運動的意義: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必背點三 《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1901年。
2.雙方: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3.主要內容
(1)經濟: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做擔保。
(2)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3)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4)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2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思維導圖
10【復習設計】
第2單元 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單元復習設計】
復習目標 1、知道洋務運動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認識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2、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史事,識記《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認識《馬關條約》與中華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3、知道戊戌變法的相關史事,了解戊戌變法帶來的影響。4、知道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識記《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核心素養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含兩個關系緊密的內容,伴隨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開始探索向西方學習之路。在民族危機方面一般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與前面的兩次鴉片戰爭作為近代中國的恥辱交叉考查,一般以選擇題為主,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幾乎年年考查,一般以非選擇題為主。同時也要適當關注新增內容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
課時 1
復習重點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影響、戊戌變法。
復習難點 1.對洋務運動的評價2.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3.戊戌變法的影響。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考向定位 1.結合歷史資料,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聯系當前實際,從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洋務運動的影響。3.結合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歷程。4.學史崇德,考查鄧世昌、馮子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聶士成等人物,涵養家國情懷。
教學方法 通過圖片、地圖、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互動,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提前制作課件及評價檢測
【復習過程】
【復習導入】
早在100多年前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全球第一的桂冠一直屬于美國,2014年我國的工業生產總值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到了2018年我國的工業產值占全球的30%,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和(美國占17%,日本占7%、德國占6%)。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未來的世界工廠。而且現在我國每年還有4%--5%的速度在遞增,其他國家還在以1%-2%的速度在遞減。預計到2025年,我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將是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
(設計意圖:時政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復習環節】
環節一、自主復習(限時)
【教師活動】教師:請同學們用8分鐘的時間閱讀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至第7課的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一)【基礎認知】
應知應會
(1)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時間:  19世紀 年代背景: 內憂外患 (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代表人物: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根本目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1)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創辦 工業:輪船招商局(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3)籌建四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 破產。失敗的根本原因:沒有觸動封建制度影響:積極:促進了中國 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消極: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兩大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條約名稱 時間 主要內容 影響
《馬關條約》 1894年4月 ①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 、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 (最能體現“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條款);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國家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①清政府賠償白銀 4.5億兩,以 海關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危害最大);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救國之路)
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序幕: 。領導人物: 。高潮:百日維新(1898年6月到9月) 主要內容:(1)政治上,改革政治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2)經濟上,鼓勵私人 ;(3)文化教育方面,開辦 培養人才(京師大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4)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結果: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性質: 運動 影響:①在社會上起到 (解放)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②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
2.知識結構
(二)【能力提升】
【命題點1】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命題點2】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是什么?
【命題點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說明了什么問題?
【命題點4】如何評價“扶清滅洋”口號?
【命題點5】為什么說《辛丑條約》后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學生活動】學生:學生開始完成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派出“三個代表”進行公布自主學習的答案。
學生:學生開始完成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派出“三個代表”進行公布自主學習的答案。
【自主復習】參考答案
(一)【基礎認知】
一、應知應會
1.184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海外市場 ;生產資料
3.林則徐 4.《南京條約》 ;福州 ;廈門 ;香港島 ;協議
5.開始 6.第二次鴉片 ;英法 ;俄國(沙俄)
7.洪秀全 ;農民
(二)【能力提升】
【命題點1】
(1)洋務派沒有觸動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2)洋務派單純地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命題點2】
(1)主觀原因:①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后;②清政府戰和不定,貽誤戰機,妥協退讓,致使中國在戰爭中被動挨打,一敗再敗。
(2)客觀原因:日本侵略中國早有預謀,準備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抵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命題點3】原因: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等。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命題點4】(1)“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但這一口號的提出沒有建立在科學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而是從樸素的愛國愿望出發。
(2)“扶清”雖有愛國和保國的含義,卻將“中國”與“大清”“朝廷”等概念混淆,易使人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因而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以致后來義和團被清政府剿殺;“滅洋”雖然觸及了時代主題,但又帶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命題點5】《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加劇,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在華設立軍事據點和駐兵在清朝都城北京,便于其控制清朝統治者;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所以說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
(教師在學生完成的基礎上,針對【自主學習】中有問題的題目進行講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學生當堂進行檢測。通過對課本的學習,能夠鞏固夯實基礎知識。同時學生回答完基礎知識后,小組進行展示,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同時能夠對當堂的檢測進行點評,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及時地修改并講解。)
環節二、活動探究
剛才通過【自主復習】我們對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等相關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個了解,那么接下來,以四人為一個小組,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結合【活動探究】的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完成相應的問題。
【教師活動】。
活動探究1:洋務運動。
材料:如圖
設問:根據圖片提示的信息,闡述有關的內容。有人說這場運動是失敗的,也有人說這場運動是成功的。你的觀點是什么 請說明理由。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 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觀點一:失敗了。理由: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觀點二:成功了。理由: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設計意圖: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甲午中日戰爭。
史料  《馬關條約》簽訂激起了全國的悲憤和抗議……如果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就不會激起中國這樣迅速地奔跑……這次戰爭確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它的意義就在于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一種要求改革和進步的覺醒、富強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和自救的覺醒。
——戴逸《甲午戰爭深刻影響世界歷史》”
設問:依據史料概括作者對甲午戰爭失敗的評價?列舉史實說明這一評價的正確性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評價: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它激發了人們的悲憤和抗議,激發全民族的覺醒,強化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改革救國意識。(2分)實例說明:甲午戰敗后,人們進行了多次救亡圖存的探索活動。如: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
(設計意圖:通過解讀《馬關條約》的內容與影響的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戊戌變法。
史料 康有為大事記
1858年 出生于廣東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讀經史,飽受封建儒學教育
1879年 游歷香港,始讀西學之書
1882年 到北京參加鄉試來中,南歸途經上海,大購西書,精心研讀,大講西學
1884~1885年 中法戰爭期間,醞釀變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改良主張,因受阻未上達
1891年 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著《新學偽經考》,宣傳變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戰爭失敗,發動公車上書;8月組織強學會、創辦《萬國公報》
1896年 續成《孔子改制考》,宣傳變法思想
1897年 德國強占股州灣,第五次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
1898年 第六次上書光緒帝,成立保國會,參與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后 速往海外,組織保皇會,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擔任孔教會會長。為復辟帝制制造輿論
1917年 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
——摘編自《中國史綱要》等。
設問:根據材料中的分隔線提示,概括康有為的三段人生經歷。并據此談談你對個人發展與時代變化關系的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
人生經歷:第一段:熟讀經書、研究西學;第二段:宣傳組織變法;第三段:復辟帝制。
認識:人生的發展與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人的思想變化會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對戊戌變法的評價,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4:《辛丑條約》的內容與影響。
史料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設問:根據材料,簡析《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簡述以上兩則材料中,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帶給你的啟示或觸動。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洋人的朝廷”:《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屈辱:割讓領土,巨額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喪失關稅自主權,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啟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我們更應該記得,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們更不應該忘記我們民族的歷史,發展才是硬道理。
(設計意圖:通過《辛丑條約》相關史料的解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5:八國聯軍侵華與義和團運動。
史料: 
設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圖2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5:歷史事件: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影響: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帝國主義列強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解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6: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及近代史上列強的四次侵略戰爭中清政府屢戰屢敗的原因。
(1)四大戰爭
戰爭名稱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原因
發動國家
抗爭史實
結果
失敗原因
影響
啟示
(2)失敗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6:
參考:(1)四大戰爭
戰爭名稱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為了打開中國
進一步打開
為實現征服、
侵略、稱霸的
鎮壓
義和團運動
發動國家 英國 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 八國聯軍
鄧世昌
黃海大戰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結果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失敗原因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抵擋新興發展的資本主義
開始淪為…
近代史的開端 進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淪為…
落后必然挨打;我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
才能避免悲劇再次重演;中國人民的精神
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2)失敗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設計意圖:對于基礎史實,采用表格方式,一目了然,可以檢查學生自主復習完成知識鞏固的情況,也可以檢查被遺漏的知識,成果的展示方式:組內代表口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7: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條約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時間
地點
背景
內容 割地
賠款
開放口岸 ——
其他
影響
共性
【學生活動】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學生開始回答相應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7:
組內交流,組間競賽,教師點撥,激發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
條約 《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時間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地點 南京 日本馬關 北京
背景 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
內容 割地 香港島 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
賠款 2100萬銀元 二億兩白銀 4.5億兩白銀
開放口岸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
其他 協定關稅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禁止反帝、允許駐軍、劃定使館界
影響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共性 都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都有巨額的賠款;都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都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性質等
通過表格形式歸納三大條約的內容地學生更能夠清晰的比較出他們的異同點,更容易掌握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歸納三大條約的內容,學生更能夠清晰的比較出他們的異同點,更容易掌握基礎知識。)
環節三、鞏固提升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并升華),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間為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這一時期,列強通過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華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中國也逐步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這一沉淪過程中,盡管階級不同、身份不同,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并未放棄挽救中華民族。
1、階段特征: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2、主要表現:
(1)政治方面: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維新派先后發起救亡圖存的探索,從學習西方的器物(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的制度(戊戌變法)。
(2)經濟方面:洋務派邁出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方式從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為主。
(3)思想文化方面: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新聞出版業興起并得到發展
3、中外聯系: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后,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引發了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4、關鍵詞:
一個危機 邊疆危機(臺灣、新疆、兩廣)
兩大主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兩個階段 經濟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
兩大條約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六大人物 李鴻章、左宗棠、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聶士成
七大事件 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小結,使學生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升華家國情懷。)
【學生活動】完成第三部分【鞏固提升】的相關練習題(3分鐘左右)
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局等兵工廠生產的武器,供應給駐守臺灣以及廣西、云南等前線的各路清軍使用。煤礦、冶鐵、紡織等領域建立的民用企業也逐漸改變著社會面貌。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因為( )
A.太平天國分土地 B.洋務運動求富強
C.維新變法啟民智 D.扶清滅洋御外侮
2.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課程開設有英、法、俄等外語以及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等。上述課程的設置旨在( )
A.號召變法圖存 B.改變封建制度 C.宣傳民主科學 D.培養實用人才
3.在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中,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則認為“是(西北)停兵節餉,于海防未必有益,于邊塞則大有所妨,利害攸關,亟宜熟思審處者也。”該爭論發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國準備進攻南京 B.清朝面臨嚴重邊疆危機
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4.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創辦語言、軍事技術類型的新式學堂;19世紀90年代以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改革科舉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機構、廣設新式學堂,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機加深 B.洋務運動興起
C.《辛丑條約》簽訂 D.革命思想傳播
5.某班設計主題為“中華大地·英才輩出”的板報,下列歷史人物所在版塊的標題是( )
A.傳播文化助交流 B.懸壺濟世醫天下
C.銳意改革促發展 D.抗擊侵略衛主權
6.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指斥洋務派滿足于練兵、制器、開工廠、修鐵路等,“變法不知本原”。據此,梁啟超主張( )
A.全盤否定洋務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變革 D.進行文學革命
7.“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材料中的“皇上實行變法自強”是指什么事件( )
A.清末新政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大化改新
8.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它宣告了文明大變局時代的真正到來。此后,革命思潮全面興起,直至辛亥之變,清帝遜位,隨之而來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這表明戊戌變法后( )
A.革命派積極號召變法圖強 B.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劇
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思想文化的變革不斷深入
9.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通通排斥,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這說明( )
A.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B.義和團運動阻止打亂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
C.義和團運動有盲目排外和蒙昧迷信的落后性
D.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10.某學校歷史社團編演了四部課本劇,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第一部:鴉片戰爭·沉淪的開始第二部: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的深入第三部:甲午中日戰爭·掀起瓜分狂潮第四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人的朝廷
A.民族危機的加劇 B.封建統治的強化
C.西方文化的深入 D.小農經濟的發展
1.B
【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項正確;太平天國分土地不涉及工業生產,排除A項;維新變法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后,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發生在義和團興起過程中,不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D項。故選B項。
2.D
【詳解】根據“京師同文館成立,課程開設理有英、法、俄等外語以及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同文館屬于洋務派創辦的新式學堂,是為了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因此題干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實用人才符合題意,D項正確;資產階級維新派號召變法圖強,與題干反映的洋務運動時期的舉措不符,排除A項;京師同文館的創立屬于洋務運動的舉措,洋務運動開展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排除B項;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宣傳“民主”和“科學”,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3.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俄英日法等列強加緊了對中國邊疆的侵略,英國侵占香港,俄國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清政府面臨海疆危機,因此出現了“海防”與“塞防”之爭,B項正確;太平天國準備進攻南京與“海防”和“塞防”之爭無關,排除A項;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是在1894年,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D項。故選B項。
4.A
【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創辦語言、軍事技術類型的新式學堂;19世紀90年代以后,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改革科舉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機構、廣設新式學堂。”可知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側重于為洋務運動服務,而19世紀90年代以后,則轉向制度變革,這主要是因為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改革不斷深入,A項正確;洋務運動興起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事,不是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點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革命思想傳播是在20世紀初更為顯著,不是19世紀90年代教育改革重點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中三位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分別為戚繼光抗倭、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可知三位歷史人物都抗擊了外來侵略者,因此標題為抗擊侵略衛主權,D項正確;材料中三位人物并不屬于對外交往的代表人物,因此傳播文化助交流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A項;懸壺濟世醫天下是對古代醫學家的評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銳意改革促發展是對改革家的描述,比如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等,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6.C
【詳解】據題干“梁啟超在《變法通義》中指斥洋務派滿足于練兵、制器、開工廠、修鐵路等,‘變法不知本原’。”結合所學可知,1895 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群情激憤。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 ,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因此,梁啟超主張推行政治變革,C項正確;題干中未涉及梁啟超全盤否定洋務,反映的是對洋務運動批評,排除A項;推翻封建帝制與梁啟超的主張不符,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排除B項;進行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梁啟超是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排除D項。故選C項。
7.B
【詳解】根據“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維新派推動下,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自強,1898年發起了戊戌變法,B項正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并簽訂《辛丑條約》后,1901年4月,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排除A項;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排除C項;大化改新是日本于公元646年開始的改革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但它宣告了文明大變局時代的真正到來。此后,革命思潮全面興起,直至辛亥之變,清帝遜位,隨之而來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可知,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推動了近代化探索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選項思想文化的變革不斷深入符合題意,D項正確;維新派積極宣傳變法圖強,而非革命派,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與戊戌變法無關,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C項。故選D項。
9.C
【詳解】根據材料“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通通排斥,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可知,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體現出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這些落后因素在義和團中也存在,這些信息充分說明義和團運動有盲目排外和蒙昧迷信的落后性,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作用,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義和團運動有盲目排外和蒙昧迷信的落后性,“阻止打亂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說明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知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民族危機的加劇,A項正確;封建統治的強化,與題干信息體現的列強侵略內容不符,排除B項,西方文化的深入,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信息體現的列強侵略內容,排除C項;列強侵略,使小農經濟破產,而不是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鞏固提升。)
【課堂總結】
列強的侵略使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國人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
(1)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列強侵略使民族危機逐步加深,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先后發起救亡圖存的探索,從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2)經濟: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近代化的歷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緩慢發展;《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3)思想:民族危機加劇促進了民族意識覺醒;救國思潮轉變:由學習西方器物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戊戌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優點:
1、通過對本堂課的授課,能夠貼近課程標準中學生應知應會的內容。
2、通過整堂課的教學設計,能夠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語言組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學生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提升其閱讀素養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4、在實際測評中關注個體學生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提升成績。
缺點:
難點突破的效果不夠明顯,需進一步加強。
11【大事年表】
中國近代史(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大事年表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時間 歷史事件
19世紀60年代 洋務運動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內外交困)
1962年 京師同文館成立,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865年 中亞浩罕國派阿古柏侵入新疆
19世紀70年代 俄國侵占伊犁
19世紀70年代 日本武力侵臺
19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西方照相和電影傳入我國
1872年 《申報》在上海創辦
1875年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1876年 左宗棠率清軍開始收復新疆
1876年 英國人修建吳淞口到上海的鐵路(淞滬鐵路),這是中國最早的鐵路
1878年 除伊犁外,新疆收復
19世紀80年代初 中俄簽訂《改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1882年 上海外灘開辦中國近代第一家電話局
1883年12月 中法戰爭爆發
1884年 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1884年 法國突然襲擊馬尾軍港,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1885年 鎮南關大捷
1885年 清政府在臺灣設立行省
1894年7月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894年9月 北洋艦隊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
1895年4月 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9世紀90年代 洋務運動破產
1895年春 “公車上書”,變法維新運動開始
1897年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
1898年 義和團運動興起
1898年6月11日—9月23日 光緒帝發布一系列變法令,宣布實行變法。(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1898年9月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
1899年5月23日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大生紗廠開工試車,提出“實業救國”
1900年春 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8月中旬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1901年 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12【分類速查】
一、目的類
1.洋務運動的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目的: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3.戊戌變法的目的:通過變法救亡圖存,使中國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目的:擴大在中國的權益,搶掠財富。
二、原因類
1.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的技術,沒有改變腐朽的封建制度。
2.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者的軟弱無能,戰略上失誤等。
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4.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三、人物類
1.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
2.左寶貴、鄧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愛國將領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
3.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掀起戊戌變法。
4.慈禧太后:一個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人物,發動政變,廢除戊戌變法詔令。
5.光緒帝: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不甘當亡國君主,推行變法改革,最終失敗。
四、口號類
1.洋務運動的口號:“自強”“求富”。
2.戊戌變法的口號:“變法圖強”。
3.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五、影響類
1.洋務運動的影響: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馬關條約》的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戊戌變法的影響:宣傳了資產階級思想,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4.《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3【單元評價】
第2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選擇題
1.“1840年,正值以英國為中心的技術革命結束不久,故中國的大門可以認為是新技術這一重錘砸開的……就在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達到高潮的時候,西方正醞釀著又一次技術革命”。“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是指( )
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2.有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形成了如下材料。該材料旨在論證洋務運動( )
企業名稱 地位 后世發展
漢陽鐵廠 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 武漢鋼鐵公司
江南制造總局 晚清最重要的軍事工業 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
輪船招商局 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 輪船招商局、中國招商銀行
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C.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 D.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3.“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于十九世紀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于死里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這里所述“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指( )
A.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 B.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倡維新變法
C.農民階級主導太平天國運動 D.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引領新文化運動
4.19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據此構建的合適主題是( )
A.邊疆危機 B.瓜分狂潮 C.救亡圖存 D.開眼看世界
5.“憶昔曾經甲午事,硝煙散盡又逢春,忠魂化作長江水,灑向神州淚滿襟。”下圖展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戰爭,這次戰爭( )
A.使中國開始喪失完整獨立的主權 B.沙俄占領北方大片領土
C.使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D.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
6.《馬關條約》的賠款約為1842年及1860年對英、法賠款的七倍,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使( )
A.中國的國力遭到嚴重損耗 B.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C.清政府完全處于列強的監控之下 D.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
7.它的失敗對中國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動,促使中國有志之士重新認識自己的民族,是中國近代史進程中的一次大轉折、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從此之后變法救亡運動和新的思潮廣泛興起。“它”應指 (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戊戌變法
8.下圖是維新思想家有關近代“國家觀念”的觀點。他們關注的共同主題是( )
思想家 觀點
梁啟超 人民則是股東,國家的真正主人其實是人民
譚嗣同 國與民已分為二,吾不知除民之外,國果何有
嚴復 西方之富強,質而言之,不外“利民”二字
A.維護專制,強化君權 B.共處華夏,國家認同
C.民族交融,鞏固統一 D.國民一體,關注民生
9.1949 年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回憶說:“五十多年前,因為朝鮮的事件,中國和日本開戰,結果我們被日本打敗了,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由此可見,“我們被日本打敗”( )
A.推動戊戌變法的進行 B.完成《馬關條約》的簽訂
C.促進洋務運動的開展 D.加快《辛丑條約》的簽訂
10.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進行了一場制度變革的嘗試,這場變革的主張是( )
A.變法圖強B.自強求富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學
11.“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紛紛破產的情況下,……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自強運動”“改良主義”分別是指( )
A.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 B.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
C.太平天國運動和戊戌變法 D.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
12.下表所示為部分近現代學者對義和團運動的看法。據此可知,這些學者均認為義和團運動( )
學者 看法
榮孟源 義和團在斗爭中提出均糧、抗稅,這就是反封建,一般說農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義和團主要是反帝,同時也附帶反封建
戚其章 義和團的“均富濟貧”與歷代農民起義一樣帶有反封建剝削的性質
A.運動規模相對較大 B.以打擊侵略勢力為主
C.具有反封建的性質 D.與傳統農民起義無異
13.某同學搜集到了圖片《輪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風云》、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和繪畫《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
A.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 B.洋務派的自強與求富
C.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 D.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14.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該條約是指( )
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15.某校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中的一個專題做了如下梳理。對該專題主線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
A.中國人民的抗爭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C.救亡圖存的探索 D.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二、綜合題
16.【近代出版與教育】
材料一 1868年,江南制造局設立翻譯館,制造局翻譯館一則為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為軍工制造提供技術數據:一則為江南制造局的機器學堂翻譯教學用書。根據1898年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所載,兵政類書共55種,成于翻譯館的占33種;船政類8種,成于翻譯館的占3種;工政類38種,成于翻譯館的有27種:測繪類共6種。
——摘編自《洋務運動與西學東漸》
材料二 洋務派興辦了一批新式學堂,在引入西學的同時仍強調“中學”的課程主體地位。福州船政學堂的創辦者沈葆楨認為:“今日之事,以中國之心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因此“每日常課外,令讀《圣諭廣訓》《孝經》,兼習策論,以明義理”。張之洞主持廣東水陸師學堂,也規定每日清晨先讀四書五經數刻,以端其本。
——摘編自《中國近代學制史料》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歸納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的特點并簡述其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洋務派興辦新式學堂的局限。
17.廣東,開近代中國風氣之先,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不約而同地與“廣東”聯系在一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廣東近代歷史遺跡與名人故居(部分)
材料二:廣東為泰西入中國之孔道,濠鏡(澳門)一區,自明代已為互市之地,自香港隸屬于英,足跡益繁,故廣東言西學最早,其民習與西人游,故不惡之,亦不畏之,故其國民之性質,有獨立不羈氣象者,惟廣東人之最。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材料三:近代革命歷史遺跡是中國人民百年反帝反封建偉大革命精神的文化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歷史遺跡主要以革命紀念館、戰場遺址以及革命領袖生活斗爭遺址等形式存在,其區域分布受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及重大革命活動影響較大。它們既具有文物所共有的價值,也具有其他歷史文物所不具有的特殊革命歷史價值。
——劉祿山《近代革命歷史遺跡的保護與利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任選兩處歷史遺跡或名人故居,為其撰寫簡介。
(2)根據材料二,簡要分析廣東能夠開近代中國風氣之先的原因。
(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保護歷史遺跡和名人故居的意義。
18.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憂國憂民,努力探索國家振興之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內憂外患壓力下,同治年間(1861—1875年),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些有之士提出“自強”“求富”的方案,發動了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指導下,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建了一批近代企業。
———摘編自張順洪等《世界簡史》
材料二 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時,康有為、梁啟超聯絡來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維新派代表,有為多次上書光緒皇帝。以光緒為首的帝黨也感到要實行變法。在第五次上書中康有為講,若再不變法,皇帝和大臣們想當普通百姓的機會都沒有了。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詔書,宣布變法。
———摘編自張順洪等《世界簡史》
(1)提煉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信息。
(2)材料二中“若再不變法,皇帝和大臣們想當普通百姓的機會都沒有了”的原因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的提示,結合所學,概括近代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方案變化,對這種方案變化進行合理解釋(題目自擬,觀點明確,論證充分,書寫工整)。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李鴻章大事年表(部分)
1862年,率淮軍進入上海。
1863年,奏準設立上海廣方言館。
1865年,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1875年,奏設開平礦務局,官督商辦。
1880年,奏設電報總局于天津。
1881年,修成唐山至胥各莊鐵路。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1895年,與日本代表簽訂《馬關條約》。
1900年,奉命北上與八國聯軍談判議和。
——摘選自《李鴻章年譜》
材料二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后果。
——北京大學教授李揚帆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李鴻章傳》
(1)據材料一、李鴻章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哪些重大歷史事件?他參與一系列活動的出發點是什么?
(2)你是否贊同材料二中的觀點?結合材料一中的內容進行說明。
(3)結合材料一、二、簡述人物活動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關系。
1.A
【詳解】依據材料“就在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達到高潮的時候,西方正醞釀著又一次技術革命”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危亡,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學習外國的技術,對中國進行改革,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A項正確;百日維新主要是學習西方社會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不是學習西方技術,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反帝愛國運動,沒有學習西方技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
2.C
【詳解】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曾國藩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和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而這些企業后世發展成為中國現代著名的公司、銀行等,反映了洋務運動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C項正確;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B項;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沒有動搖清朝的統治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
3.A
【詳解】據題干“由于十九世紀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于死里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和所學知識可知,地主階級洋務派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為了挽救清朝統治危機,先后開展了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試圖通過“師夷長技以自強”來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這一努力雖然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這與題干中的描述相符,A項正確;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主張和平改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項;從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并未使清朝“死里求生”,反而加速了其衰落,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始于1915年,此時清王朝已經滅亡,排除D項。故選A項。
4.A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英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可知都發生在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構建的合適主題是邊疆危機,A項正確;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與題干信息“英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不符,排除B項;救亡圖存,意思是拯救國家的危亡,謀求國家的生存,與題干信息“英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沒有聯系,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意思是睜開眼睛去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強調了不斷學習新知識、 新思想, 以及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的重要性,與題干信息“英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沒有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
5.C
【詳解】根據題干“憶昔曾經甲午事,硝煙散盡又逢春,忠魂化作長江水,灑向神州襟滿巾。”以及圖片“日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展現的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C項正確;鴉片戰爭中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喪失完整獨立的主權,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占領北方大片領土,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排除D項。故選C項。
6.A
【詳解】根據材料“《馬關條約》的賠款,約為1842年及1860年對英、法賠款的七倍,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和所學可知,《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給日本,超過當時中國全年收入的兩倍,這使中國的國力遭到嚴重損耗,加重了人民負擔,A項正確;題干涉及到的是賠款問題,沒有提及領土主權問題,排除B項;《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完全處于列強的監控之下,排除CD項。故選A項。
7.C
【詳解】根據材料“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從此之后變法救亡運動和新的思潮廣泛興起”和結合所學知識,甲午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同時大量賠款促使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刺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戰敗引發列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加重,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因此,“它”應指甲午中日戰爭,C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洋務運動時期,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于洋務運動之前,分別排除AB項;“從此之后變法救亡運動和新的思潮廣泛興起”說明變法救亡運動,即戊戌變法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D項。故選C項。
8.D
【詳解】據題干“梁啟超 :人民則是股東,國家的真正主人其實是人民 ;譚嗣同 : 國與民已分為二,吾不知除民之外,國果何有; 嚴復: 西方之富強,質而言之,不外“利民”二字。”可知,他們關注的共同主題是:國民一體,關注民生,D項正確;維護專制,強化君權與材料中人物的思想不符,題干也未涉及強化君權的信息,反映的是關注民生,排除A項;共處華夏,國家認同與題意不符,題干未涉及國家認同的信息,反映的是國民一體的思想,排除B項;題干與民族交融,鞏固統一無關,反映的是關注民生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9.A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50多年前,因為朝鮮的事件,中國和日本開戰,結果我們被日本打敗,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由此可見,“我們被日本打敗”推動了戊戌變法的進行,A項正確;完成《馬關條約》的簽訂,與題干材料“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不符,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0.A
【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引起群情激憤,以康有為等聯合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A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排除B項;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提出的主張,排除C項;民主科學是1915年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A項。
11.D
【詳解】據題干“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紛紛破產的情況下,……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所學知識可知,“自強運動”是指洋務派主張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實現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改良主義”是指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通過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戊戌變法,D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與題意不符,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戰爭,排除A項;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與題意不符,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暴力革命的方式,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和戊戌變法與題意不符,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戰爭,排除C項。故選D項。
12.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這就是反封建”“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與歷代農民起義一樣帶有反封建剝削的性質”可知,三個學者都一致認為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封建的性質,C項正確;運動規模相對較大主要表現是人數多、活動范圍廣,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以打擊侵略勢力為主,只符合丁名楠的觀點,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以前的農民起義并未承擔起反抗外來侵略的任務,因此這里無異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13.A
【詳解】根據材料“某同學搜集到了圖片《輪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風云》、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和繪畫《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各個階層面對民族危機進行抗爭以圖生存,A項正確;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派的自強與求富”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排除B項;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排除C項;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宽甸| 英吉沙县| 荆门市| 泉州市| 天等县| 商城县| 女性| 泊头市| 镇江市| 徐汇区| 萝北县| 渝北区| 南通市| 五常市| 改则县| 微山县| 神池县| 厦门市| 刚察县| 高阳县| 景洪市| 和平区| 读书| 海口市| 札达县| 桃源县| 天台县| 阜城县| 乌苏市| 梧州市| 丹阳市| 北京市| 内乡县| 子长县| 乌兰浩特市| 天祝| 房产| 如皋市| 廊坊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