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少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教學設計課題:《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科目:初中生物學年級:七年級上冊版本:冀少版(2024)一、課標引領《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本節課相關內容的要求如下:概述無脊椎動物不同類群(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觀察某種無脊椎動物(如蚯蚓)的外部形態和運動。通過對動物類群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節課是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生物的多樣性》第一章《藻類、植物和動物》中的內容。在學習了藻類植物之后,進一步學習動物類群中的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為后續學習其他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奠定基礎。通過對不同動物類群的學習,學生能夠逐步構建起生物多樣性的知識體系,了解生物在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二)教材內容1.線蟲動物教材首先介紹了線蟲動物的代表動物-蛔蟲,包括蛔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殖特點。蛔蟲身體呈圓柱形,兩端逐漸變細,體表有角質層,消化管結構簡單,生殖器官發達。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靠吸食人體小腸內半消化的食糜生活,雌雄蛔蟲在人體小腸內交配后,雌蟲每天可產卵約20萬粒。接著闡述了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最后提及了線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蛔蟲等線蟲動物會引起人體的寄生蟲病,如蛔蟲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同時,也簡單介紹了一些防治線蟲動物寄生蟲病的方法,如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的瓜果蔬菜等。2.環節動物以蚯蚓為例,詳細介紹了環節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靠近前端有一個粗大的環帶。蚯蚓的體表有黏液,體壁有發達的肌肉,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蚯蚓的呼吸依靠濕潤的體壁完成,它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總結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強調了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蚯蚓是常見的環節動物,在土壤改良、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介紹了一些其他的環節動物,如沙蠶、水蛭等,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的可作為魚類的餌料,有的在醫學上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如水蛭的唾液中含有蛭素,可用于生產抗血栓藥物。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別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2.說出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生活習性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3.描述環節動物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二)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蛔蟲和蚯蚓的標本或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2.嘗試歸納總結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3.通過探究蚯蚓的運動和呼吸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三)情感目標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2.關注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增強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1.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2.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及其與生活習性的關系。(二)教學難點1.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2.探究蚯蚓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五、教學輔助1.蛔蟲和蚯蚓的標本、模型、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2.實驗器材:蚯蚓、解剖盤、放大鏡、棉球、清水、玻璃板、粗糙的紙板等。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展示一些常見的動物圖片,如貓、狗、魚、鳥、蝴蝶、蚯蚓等,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和所屬的動物類群。2.提問:“在這些動物中,有些動物的身體結構比較簡單,沒有脊椎骨,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無脊椎動物。你們知道哪些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嗎?”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無脊椎動物類群,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等。3.展示蛔蟲和蚯蚓的圖片,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多種動物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同時,讓學生對無脊椎動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后續學習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做好鋪墊。(二)線蟲動物1.蛔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展示蛔蟲的標本和圖片,讓學生觀察蛔蟲的外形,提問:“蛔蟲的身體形狀是怎樣的?它的體表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到蛔蟲身體呈圓柱形,兩端逐漸變細,體表有角質層。結合教材內容,講解蛔蟲的消化管結構,提問:“蛔蟲的消化管包括哪些部分?與它的寄生生活有什么關系?”讓學生了解蛔蟲的消化管簡單,只有口和肛門,這與它寄生在人體小腸內,吸食半消化的食糜生活相適應。講述蛔蟲的生殖特點,強調蛔蟲生殖器官發達,雌雄蛔蟲在人體小腸內交配后,雌蟲每天可產卵約20萬粒。提問:“如此高的產卵量對蛔蟲的生存和傳播有什么意義?”引導學生思考蛔蟲的繁殖能力與寄生生活的關系,理解蛔蟲能夠在人體內大量繁殖并傳播的原因。2.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征組織學生討論蛔蟲的形態結構特點,提問:“根據蛔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你能總結出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征嗎?”引導學生從身體形狀、體表結構、消化管結構和生殖方式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3.線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線蟲動物與人類生活關系的內容,提問:“線蟲動物對人類生活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了解蛔蟲等線蟲動物會引起人體的寄生蟲病,如蛔蟲病,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預防線蟲動物寄生蟲病,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預防蛔蟲病等線蟲動物寄生蟲病的發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要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的瓜果蔬菜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蛔蟲的標本和圖片,講解蛔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殖特點,讓學生對蛔蟲有更直觀、深入的了解。組織學生討論線蟲動物的主要特征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環節動物1.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展示蚯蚓的標本和圖片,讓學生觀察蚯蚓的外形,提問:“蚯蚓的身體形狀是怎樣的?它的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引導學生觀察到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靠近前端有一個粗大的環帶。講解蚯蚓的體節、環帶的概念和作用,提問:“蚯蚓的體節和環帶有什么意義?”讓學生了解體節的出現使蚯蚓的身體運動更加靈活,環帶可以作為判斷蚯蚓前后端的標志。讓學生用手觸摸蚯蚓的體表,感受蚯蚓體表的黏液,提問:“蚯蚓體表的黏液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黏液對蚯蚓呼吸和運動的重要性。結合教材內容,講解蚯蚓的生活環境和食性,提問:“蚯蚓生活在什么環境中?它以什么為食?”讓學生了解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2.蚯蚓的運動和呼吸實驗探究:蚯蚓的運動和呼吸方式提出問題:蚯蚓是如何運動的?它是靠什么呼吸的?作出假設: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對蚯蚓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作出假設。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為蚯蚓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來運動的,靠體表的黏液進行呼吸。制定計劃:準備實驗材料:蚯蚓、解剖盤、放大鏡、棉球、清水、玻璃板、粗糙的紙板等。設計實驗步驟:將蚯蚓放在解剖盤上,觀察它的運動方式,并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剛毛。在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紙板上分別放上蚯蚓,觀察蚯蚓在不同表面上的運動情況,比較蚯蚓在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上運動的難易程度。用棉球將蚯蚓的體表擦干,然后將蚯蚓放在干燥的環境中,觀察蚯蚓的反應,推測蚯蚓的呼吸方式。在蚯蚓的體表滴上幾滴清水,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再將蚯蚓放在干燥的環境中,觀察蚯蚓的活動情況,進一步驗證蚯蚓的呼吸方式與體表黏液的關系。實施計劃: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按照制定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得出結論: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得出結論。蚯蚓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它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體表干燥會影響蚯蚓的呼吸,導致蚯蚓死亡。表達與交流: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分享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質疑和評價,共同探討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3.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組織學生討論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提問:“根據蚯蚓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你能總結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嗎?”引導學生從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呼吸方式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4.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關系的內容,提問:“環節動物對人類生活有哪些益處?”引導學生了解蚯蚓在土壤改良、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介紹其他環節動物,如沙蠶、水蛭等,讓學生了解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沙蠶是魚、蝦等的餌料,水蛭的唾液中含有蛭素,可用于生產抗血栓藥物。提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環節動物?”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到環節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合理利用和保護它們。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蚯蚓的標本和圖片,講解蚯蚓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運動呼吸方式,讓學生對蚯蚓有全面的了解。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組織學生討論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四)課堂小結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包括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動物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生活習性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區別與聯系,教師進行補充和完善。3.強調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讓學生舉例說明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是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的。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再次強調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強化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五)課堂練習1.下列動物中,屬于線蟲動物的是()A.蚯蚓 B.蛔蟲 C.沙蠶 D.水蛭2.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內,它的體表有(),可以防止被人體消化液消化。A.角質層 B.外骨骼 C.鱗片 D.黏液3.蚯蚓的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這一特征有利于()A.運動 B.呼吸 C.防御 D.生殖4.蚯蚓靠()進行呼吸。A.鰓 B.肺 C.皮膚 D.氣管5.環節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密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B.沙蠶是魚、蝦等的天然餌料C.水蛭的唾液中含有蛭素,可用于生產抗血栓藥物D.所有的環節動物對人類都是有益的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及時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檢測學生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反饋和糾正。同時,通過練習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六)布置作業1.完成教材課后練習題。2.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知識,寫一篇小短文,介紹一種你感興趣的線蟲動物或環節動物,包括它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方面的內容。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查閱資料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通過寫小短文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愛。七、板書設計(一)1.線蟲動物代表動物:蛔蟲形態結構:身體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消化管簡單,有口有肛門,生殖器官發達。生活習性:寄生在人體小腸內,靠吸食人體小腸內半消化的食糜生活。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起蛔蟲病等寄生蟲病,注意個人衛生可預防。2.環節動物代表動物:蚯蚓形態結構: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靠近前端有環帶,體表有黏液,體壁有肌肉。生活習性: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運動方式: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呼吸方式: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蚯蚓可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沙蠶是餌料;水蛭可用于生產抗血栓藥物。(二)1.實驗探究:蚯蚓的運動和呼吸提出問題:蚯蚓是如何運動的?它是靠什么呼吸的?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材料:蚯蚓、解剖盤、放大鏡、棉球、清水、玻璃板、粗糙的紙板等。實驗步驟:……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蚯蚓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表達與交流:……2.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蛔蟲:體表有角質層,適應寄生生活。蚯蚓:身體分節,體表有黏液,體壁有肌肉,適應土壤生活。設計意圖:主板書呈現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線蟲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代表動物、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有清晰的認識。副板書用于記錄實驗探究的過程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內容和生物學核心概念,同時也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補充和強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