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1.1血管★一、教學目標1、區別三種血管的結構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2、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3、逐步形成體驗生命、關愛生命、團結協作的意識。二、重點難點1、重點:描述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2、難點:描述三種血管的生理功能。三、教具準備課件、多媒體系統。四、教學過程1、血液循環系統。同學們,請看這幅圖片(展示新房裝修初期室內照片),這是哪里的情景呢?學生觀察、思考、回答。這種細的管子有什么用呢?(供應自來水)這種粗管子有什么用呢?(排除廢水)我們在居家生活過程中需要獲取潔凈的自來水,也需要排出廢水。人體也是一樣,需要獲得營養,排出體內的廢物。那么人體內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管道系統呢?學生想一想。讓我們來看人體的三維立體圖像,逐級去除其它部分,顯露血液循環系統。果然,人體內也是有類似的管道系統的。人體內這種管道系統叫什么名字呢?學生參考課本,給出答案。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哪幾部分呢?學生觀察圖像,說明并且記錄。教師及時板書,學生記錄:(心臟血管血液)(血液循環系統)2、動脈這一節課,我們僅研究血管。現在我們把血液循環系統三維圖像簡化(展示血液循環系統示意圖)。仔細觀察,血管可以分為哪幾種呢?我們注意到,有一些血管把血液從心臟送往全身,另有一些血管把血液從全身送回心臟,還有一些血管很細小,像頭發絲一般(一邊講解一邊在圖上指明)。心臟收縮時,壓出一大股血液,血管有一定的彈性,就鼓起一個大包,隨血液流動,這個大包向前推移。下一次心臟收縮時,又壓出一大股血液,又形成一個大包,如此循環反復。請看動畫(展示脈搏形成動畫)。如果把手貼近這種血管,是不是能夠感受到搏動呢?讓我們來試驗一下。把一只手的手指輕輕搭在另一只手的手腕或頸部下緣,靜下心來感覺是否有跳動的感覺?學生自行體驗。血管的這種搏動稱為脈搏。因為能夠搏動,所以,把血液從心臟送往全身的血管稱為動脈。板書。現在,我們來測量每分鐘脈搏的次數,一共測量三次,然后計算平均值。教師計時,學生獨自或互助測量,計數、統計。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減少偶然性,提高準確性)。再與周圍的同學的測定值進行比較,是否相同?(不同)一個人每分鐘的脈搏次數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學生可參考課本的小資料,學生代表口述。教師講解,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會利用人的健康狀況影響脈搏的原理來初步診斷疾病,也就是切脈。這位醫學家是誰呢?扁鵲,大家沒有見過吧,我這里有他的照片,同學們認識一下。3、靜脈血液從心臟出發經過動脈、全身的毛細血管,從全身返回心臟時,血壓已經變小了,沒有搏動,相對安靜,所以,把血液從全身送回心臟的血管稱為靜脈。板書。(血液)(動脈:心臟全身,脈搏,切脈。靜脈:全身心臟,“青筋”,輸液。毛細血管:物質交換的場所。)(血液)(血管)請看手臂手腕部位,是否有一些青筋呢?其實,不是什么筋,而是一種血管,是哪種血管呢?讓我們先做一個小實驗。用一只手稍微用力按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部位,觀察手腕處的青筋是否鼓起來了?學生試驗。嘗試分析現象,得出結論,血液從手指向心臟方向流動,手臂上的青筋實際上是靜脈。有些同學有在醫院輸液的經歷,針尖就是插在靜脈里的。醫生給你抽血檢查,也是從靜脈中抽取血液的。4、毛細血管。三種血管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就是毛細血管了。有科學家測算過,如果把一個人全身的毛細血管全部取出來,首尾相連,可以繞地球好幾圈呢。毛細血管,從字面上看,很細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請觀察課本圖片:三種血管的比較,填寫表格。然后,教師用比較厚的課本、比較薄的雜志、一張白紙分別卷成三種血管模型,請學生判斷,并且說明理由。三種血管內血液的流動速度誰快誰慢呢?先猜一猜,再看動畫(展示三種血管內血液流速比較),學生觀察,說明:毛細血管內血流最慢,而且注意到:毛細血管內紅細胞單行通過。毛細血管的這些特點與它的什么功能是相適應的呢?我們每天去食堂吃飯,通過消化系統從食物中獲得了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這些營養成分被吸收進入血液,想一想,這些營養成分最終被送到哪里呢?學生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結論:細胞。展示毛細血管處物質交換示意圖,講解:這些營養物質穿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細胞,細胞里面的廢物反向穿過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隨血液送到相應器官,再排出體外。毛細血管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管壁最薄、血流最慢就有利于物質的交換,所以說,毛細血管是物質交換的場所。最終板書:(血管) (血液) (動脈:心臟全身,脈搏,切脈。靜脈:全身心臟,“青筋”,輸液。毛細血管:物質交換的場所。) (血液)6、對照板書,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7、課堂練習:同步練習冊本節內容,15分鐘。學生自主練習10分鐘,學生代表說出答案、教師點評5分鐘。五、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