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全書邏輯框架的大思路研究思維的規(guī)律和方法的學問邏輯思維規(guī)則辯證思維方法思維意識理性認識廣義狹義邏輯學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廣義狹義方法運用狹義邏輯學本冊主線《邏輯與思維》本冊主線樹立科學思維、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則、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第一單元:總論二三單元:分論第四單元:運用第一單元知識體系樹立科學思維觀念不同用法邏輯學邏輯思維基本要求邏輯第一單元——樹立科學的思維觀念思考:1.黃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興嘆,這種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2.除了親歷感知之外,我們還有哪些辦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蟲的思維局限?【探究與分享一:P3頁】《莊子.秋水》載: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認為他所在的黃河是最為廣大的,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②望洋興嘆的原因:他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黃河更為廣大的大海,發(fā)現(xiàn)他原來的認識是不正確的。③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原因:是由于他對所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比較,認識到之前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其態(tài)度變化的思維原因。井底之蛙、夏天的蟲等由于它們認識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圍之外的事物。→啟示:人的認識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以親身經(jīng)歷獲得的感性認識,受個體生命時間、精力和經(jīng)歷等方面的限制,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親身經(jīng)歷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思維的間接性,通過學習人類思想的成果,彌補個體感性認識中思維的局限性,獲得超越個體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廣泛、更深刻的理性認識。一、思維的含義思考:論力氣,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論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馬;論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為什么人可以成為萬物之靈呢?【問題】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維呢?思維,就像陽光、空氣和食物一樣,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只要我們在“想”、在“考慮”,就能切身地體會到我們在思維。通過有思維參與其中的人類社會實踐,看似生靈中弱者的人卻成了萬物之靈!(1)說明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2)說明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1、人類與思維(1)A的思維和推理過程是:如果他頭上戴的是一頂紅色的帽子,那么,B必定說其頭上戴的是黑色的帽子;而B未說其頭上戴的是黑色的帽子;所以,他頭上戴的不是紅色的帽子,而是黑色的帽子。【探究與分享二:P3頁】思考:(1)A是如何得出他的結論的?(2)在相同條件下,A為什么表現(xiàn)比B好?(2)這是一個典型的充分條件假言三段論的否定后件式,A之所以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就在于他正確地構造和運用了邏輯學推理。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將前來應聘的A、B兩人帶進辦公室,向他們展示了兩頂紅色,三頂黑色的帽子。然后,他關掉燈,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要求A和B各摸一頂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頂,并將其余兩頂藏了起來。開燈后,商人要A、B盡快說出各自頭上戴的是什么顏色的帽子。A與B看到商人戴的是紅色帽子。過了一會兒,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詢問了A的推理后,決定錄用A。(1)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2)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3)“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即從理性認識角度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一、思維的含義2、思維的含義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例題1:關于思維的形成,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是人腦的機能 B.有些較高級的動物盡管沒有人腦,但也有思維C.人之外的動物可以形成思維,但不能離開認識對象D.形成思維離不開人腦這一生理基礎,但可以離開認識對象A【知識拓展】區(qū)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特別提醒】從性質上看,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即思維有正誤之分。1、2020年9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這里的“底線思維”( )①是狹義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 ②屬于廣義思維,與意識同義③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 ④反映了事物的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中國早期的時空觀念與古代農(nóng)民的農(nóng)舍和勞作有關。農(nóng)舍是他們的生活世界,他們從農(nóng)舍得到空間觀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從農(nóng)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時間觀念。這表明( )①思維是在實踐中產(chǎn)生的 ②思維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③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 ④思維能夠透過現(xiàn)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1)類型: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狹義思維/理性認識。(2)意義: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guī)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思維的方式一、思維的含義高瞻遠矚、統(tǒng)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fā)展總體趨勢和方向。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現(xiàn)實工作。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洞察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破除迷信、超越陳規(guī),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chuàng)新。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底線思維試一試二、思維的特征看圖說話:你想說什么?①畫了黑白兩條魚②一個圓里面有黑白兩條魚③一個八卦圖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辯證統(tǒng)一⑤陰陽代表兩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自然現(xiàn)象…………可見,不同人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及結果存在很大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思維的特征思維具有個體差異性思維也有共同特征(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1、不同人的思維的屬性:既有差異也有共同特征不同人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及結果存在很大差異,即思維具有差異性。但不論哪一種風格的思維,都包含著思維的共同特征。二、思維的特征思考:人們依據(jù)科學知識能理解光速、人類學家根據(jù)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關資料,就能推知人類進化的規(guī)律,這反映出思維具有什么特征?2、思維的共同特征:①原因: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②含義: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實現(xiàn)對未知事物的認識。③作用:思維的間接性能夠彌補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認識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④局限性:可能因為感性材料的虛假或者片面,加工制作的失誤,導致認識失真。(1)思維具有間接性(強調思維的來源:現(xiàn)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由此及彼)關鍵詞:根據(jù)…;判斷…推測...;預測...(2)思維具有概括性(強調思維的內容: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認識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中,思維具有舍棄認識對象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其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由多到一)1、不同人的思維的屬性:既有差異也有共同特征二、思維的特征2、思維的共同特征:閱讀P4頁中間探究與分享思考:以上材料體現(xiàn)了思維具有什么特點例如:人們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結出棗子的樹木歸一類,稱之為“棗樹”;把棗樹、蘋果樹、梨樹等依據(jù)其根、莖、葉、果等共性統(tǒng)稱為“果樹”;每次看到“月暈”就要“刮風”,地磚“潮濕”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結論。關鍵詞:整體上看...;總結...;共性在于…;提煉…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guī)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關于事物本質特征的概括必須借助于抽象。思維的概括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反映的是一類事物所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第二,思維還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知識拓展】①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②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③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3)思維具有能動性(強調思維的形成特性:能動地認識世界)1、不同人的思維的屬性:既有差異也有共同特征二、思維的特征2、思維的共同特征:魯迅說過:“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思考:1.是人創(chuàng)造“神”,還是“神”創(chuàng)造“人”?2.上面的例子體現(xiàn)了思維具有什么特質?關鍵詞:抽象;創(chuàng)新;有選擇的;主動、自覺知己知彼、杯弓蛇影、舉一反三①思維在實踐中產(chǎn)生,在實踐中發(fā)展,又反作用于實踐。②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3、實踐與思維的關系二、思維的特征判斷:以下材料體現(xiàn)思維的哪一特征。1.小王早上起來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頂都是濕的,判斷昨天晚上下過雨。2.列寧說:“表象不能把握整個運動,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為30萬公里的運動,而思維則把握而且應當把握”。3.人類能夠根據(jù)相關知識進行天氣預報;預測地震等。4.人們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雞蛋、面粉、飲料、衣服等,都稱它們“商品”。5.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長期觀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認識。6.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概括性概括性間接性間接性間接性能動性7.古代沒有照相機,當捉拿一個犯人時,只能請畫師畫出犯人的畫像。畫師會依據(jù)目擊者回憶的犯人的體貌特征加以揣摩,畫出犯人的畫像。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犯人的畫像與其真實樣貌差別甚大的情況。這體現(xiàn)出( )①人的思維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②人的思維具有能動性的特征③人的思維活動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④人的思維活動能夠超越客觀條件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1.人們根據(jù)化石能夠判斷出遠古人的生活習性;地震來臨之前會出現(xiàn)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如雞鴨等動物會不斷鳴叫,于是人們總結出動物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時,可能會發(fā)生地震。由此可見,思維的重要特征是( )①間接性 ②概括性 ③抽象性 ④創(chuàng)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典型例題】2.鄭板橋曾提到他畫竹的過程:當他晨起“看竹”時,產(chǎn)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畫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復強調“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從科學思維角度看,這是因為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間接能動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無限性 ④前者是膚淺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解析】“眼中之竹”是對事物的直觀反映,是表面的、膚淺的,“胸中之竹”是在對事物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基礎上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是深刻的,因此,②④正確;畫竹看竹是以美學知識去欣賞、感知它,獲取美的感覺,這種美的感覺就是“畫意”,也就是鄭板橋的“胸中之竹”,屬于形象思維,故①不準確;③錯誤,任何認識都是對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課堂小結第一框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思維的含義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思維的含義人類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意義思維的特征思維具有差異性思維具有共同性思維具有能動性思維具有概括性思維具有間接性思維與實踐的關系材料一 卜算子·詠梅——毛澤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思維的什么特征?答案: (1)思維具有間接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對未知事物的認識。通過飛雪和紅梅,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表明思維具有間接性的特征。(2)思維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是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通過紅梅的“俏”和“報”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積極進取、永不屈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體現(xiàn)了思維的概括性。(3)思維具有能動性。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認識。毛澤東的這首詞體現(xiàn)了思維的能動性。【典型例題】材料二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曹操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他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思維的什么特征?提示:材料體現(xiàn)了思維的能動性。它是指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曹操通過讓士兵們以為前方有梅子吃的方法來激勵士兵繼續(xù)前進,體現(xiàn)了思維的能動性。【典型例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