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考教銜接 詩歌比較閱讀專題講義目 錄考: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1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4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5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6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對比閱讀作為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要專題,其考法特點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旨在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審美鑒賞水平。以下列舉了幾種對比閱讀中的高頻考法:1. 藝術技巧對比:通常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識別并對比不同詩歌中的藝術手法,如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例如,在比較周敦頤的《任所寄鄉關故舊》與包拯的《書端州郡齋壁》時,就考察了兩位詩人如何通過不同的修辭手段表達他們的為官之道。周敦頤通過生活細節反映個人品行,而包拯則通過鮮明的比喻和對比來強化自己的為官理念。2. 主題思想對比:在對比閱讀中,學生需要提煉出每首詩的核心思想,并進行橫向比較。比如,周敦頤的詩強調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詩則強調為官應清廉正直,除暴安良。此外,在對比陳與義的兩首題詠墨梅圖的詩時,也考察了學生能否理解并歸納出詩人在表達對墨梅畫藝術特點的認識上的異同。3. 意象對比:在某些試題中,學生需識別并對比不同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中的梅花意象,陳與義通過“清姝”“桃李仆奴”等詞語塑造了墨梅的獨特形象,進而傳達出對梅花清高品格的贊賞。4. 情感態度對比: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傾向及變化,并對比不同作品間的情感差異。比如,在《軍中樂》中,詩人通過對比將軍的享樂與士兵的艱苦,表達了對將領腐敗的批判與對士兵苦難的同情。綜上所述,對比閱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詩歌的基本鑒賞技能,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學敏感度和理論素養,能夠在理解單篇詩歌的基礎上,進行跨文本的綜合分析,從而深化對詩歌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和人文價值,對于現代社會而言,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還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啟示與積極意義可從以下角度嘗試理解: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民族自豪感至關重要。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觀念、人生哲理等,為現代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幫助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我定位,增強身份認同感。道德建設與社會和諧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倡導“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這些價值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社會,誠信危機、道德滑坡等問題日益凸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古代先賢們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嚴重,重新審視古人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顯得尤為迫切。繼承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中國傳統教育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借鑒古代教育理念,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創新驅動與科技發展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元素,如四大發明等科技成果便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對于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國家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國際交流與文化傳播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華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舞臺。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有助于塑造中國和平、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總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通過深入挖掘、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精華,我們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還能為解決當今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智慧與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詩歌群文聯讀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分析不同詩歌間的共性和差異,加深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群文聯讀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詩歌的藝術魅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以下是關于詩歌群文聯讀積極意義與學習方法的一些探討。積極意義1. 拓展視野:群文聯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化的詩歌作品,通過比較不同朝代、地域甚至不同國家的詩歌,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廣闊的文學視野,更好地理解詩歌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和社會變遷。2. 深化理解:通過對比不同詩歌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以及情感表達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詩的獨特之處,增強對詩歌深層含義的把握。3. 培養綜合能力:群文聯讀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一首詩,還要學會將幾首詩聯系起來思考,這種跨文本的分析過程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習方法1. 主題串聯:選擇具有相似主題或情感基調的作品進行聯讀,比如將王勃的《白下驛餞唐少府》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放在一起,探討作者如何通過不同手法表達送別之情。2. 技法對照:關注詩歌中使用的藝術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并對比不同詩歌中這些技法的應用效果,以此來觀察詩人如何巧妙運用語言傳遞情感。3. 情境聯想:引導學生思考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嘗試還原詩人寫作時的情境,體會其心境變化,從而更加貼近作者的思想感情。4. 反思總結:鼓勵學生在聯讀后進行反思總結,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嘗試創作類似風格的作品,以此加深對詩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總之,詩歌群文聯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它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詩歌的無限魅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上述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學生們將能更好地掌握詩歌鑒賞的技巧,體驗到探索文學世界的樂趣。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鑒賞不僅是對語言藝術的品味,更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面對高考真題或模擬聯考試題,如何從問題解決入手,并結合如葉嘉瑩、霍松林、俞平伯等老輩學者的學術方法,回歸傳統文學欣賞方法在現實情況下的可操作性,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首先,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考生應該明確試題的核心要求,即理解詩歌的內容、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等。例如,《任所寄鄉關故舊》與《書端州郡齋壁》這兩首詩都涉及為官之道,但周敦頤的詩更側重于個人的生活態度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詩則強調清廉正直、除暴安良的政治理念。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盡管兩位詩人都主張為官清廉,但在具體表現上各有側重。其次,“知人論世”研究方法,考生應當了解詩人的生平背景、時代背景及其對詩歌的影響。例如,周敦頤生活在宋朝,當時社會風氣較為寬松,允許文人有一定的個性發展空間,因此周敦頤在其詩中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而包拯則生活在更注重儒家倫理道德的時代,因此其詩歌更多地反映了他堅守原則、維護正義的決心。通過這樣的背景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再次,“以意逆志”解讀方式,考生要學會透過詩歌的文字表面,去探尋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想。例如,《軍中樂》中,劉克莊通過對比將軍的享樂與士兵的艱難生活,表達了對將軍腐敗行為的批判以及對士兵苦難的同情。考生需要抓住詩中的對比手法,理解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最后,注重詩歌意境的研究思路,考生應注意詩歌營造的意境和所傳達的情感氛圍。例如,在分析《畫眉鳥》與《畫眉禽》時,兩首詩雖然都以畫眉鳥為主題,但歐陽修通過對比畫眉鳥在自然中與籠中不同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而文同則通過畫眉鳥的叫聲變化,反映出詩人內心由繁忙公務轉向悠然自得的心境轉變。考生可以通過體會詩歌意境的變化,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在實際操作中,考生還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詩歌中的關鍵詞匯、意象、情感變化等內容,幫助自己系統地記憶和理解。此外,多讀名家評析,積累鑒賞經驗,也是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上述方法的結合應用,考生不僅能有效地應對高考中的詩歌閱讀題目,還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出對古典文學的深厚興趣與鑒賞能力,真正做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24-25高三上·重慶·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任所寄鄉關故舊①周敦頤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注】①清張伯行《周濂溪集》:“先生遷尚書虞部員外郎,復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歸,有詩與之云。”書端州郡齋壁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詩頷聯說自己經常吃的是粗茶淡飯,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會因厭惡而停杯。B.周詩頸聯說自己雖“事冗”卻不知疲憊,傳達出詩人為官盡心竭力,問心無愧。C.包詩比喻通俗貼切,如“秀干”“精鋼”“鼠雀”“兔狐”等,生動具有感染力。D.包詩就為官的道德問題發表看法,體現了宋代“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2.兩首詩都談到對為官的看法,比較二人為官處世之道的異同。請結合詩句分析。(24-25高三上·廣東·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軍中樂劉克莊行營面面設刁斗,帳門深深萬人守。將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縑百段支女樂。誰知營中血戰人,無錢得合金瘡藥。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明寫營中戒備森嚴,將軍警惕性高,實則暗諷將軍的懦弱無能。B.三、四句將視線轉到軍帳外,主要展現了將軍的刻苦操練與御敵防守。C.詩中通過對南宋軍隊現狀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戰屢屢敗退的深層原因。D.詩人把強烈的愛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詩不著一字評論。4.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表達情感,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6.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禽文同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8.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樓前[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9.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 和 ,寄寓鑒戒之意。10.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12.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2024·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馬詩二十三首(選四)李賀其一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①,誰為鑄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②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其十三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堆金③買駿骨,將送楚襄王④。注釋:①韂:披在馬腹兩側用來逗擋泥土的一種馬具。②榜:船槳。③堆金:《戰國策》載郭隗謂燕昭王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聞有好馬之癖。”13.下列對四首詩的依次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言駿馬脊上有錢形花紋,奔跑起來如踏煙云。B.其五描寫壯麗的塞外風景,想象駿馬馳騁的畫面。C.其十寫項羽自刎之后,烏騅馬臨風哭泣,懷念故主。D.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拜謁明主,實現人生價值。14.下列對四首詩的整體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四首詩借“金鞭”“金絡腦”“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B.四首詩多處使用“誰”“何”等,加強了語氣,增強了情感表達。C.四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句句對仗,典麗精工,將詠物、詠史熔于一爐。D.四首詩靈活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現“詩鬼”之才。15.清人王琦評論說:“《馬詩二十三首》,俱是借題抒意,或美,或譏,或悲……”請結合以上詩中表達這三種情感的詩句,分別說明作者如何“借題抒意”。(2020·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秋江送別[唐]王勃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送柴侍御[唐]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16.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17.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2020·北京·模擬預測)選做拓展,不提供答案與解析醉落魄·詠鷹 陳維崧【1】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2】。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注釋:【1】陳維崧:清初詞人,早年生活優裕,后經歷易代,浪游南北。【2】軒舉:高昂飛揚。18.(12)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詞描寫了蒼鷹掠過山嶺、平原、天空時的颯爽英姿。B.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老有所為的興奮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C.詠物詩詞有時托物言志,有時借物諷世,這首詞重在言志,兼帶諷世。D.詞有豪放、婉約之分,這首詞慷慨沉郁,氣勢飛動,頗具蘇、辛風采。19.(13) 下列對具體詞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描寫天寒風緊、滿地碎石的場景。B.“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回憶昔日醉酒袒衣、舉臂待鷹的神態。C.“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對比少年意氣和老年猛氣,欲揚先抑。D.“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描繪獵鷹思念獵物,表達自己對理想的堅守不渝。20.(14) 杜甫《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請從思想感情、寫作對象、描寫手法三個方面,比較這首詩與陳維崧詞的不同之處。(6分)(24-25高三上·四川成都·開學考試)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青玉案·元夕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①,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臨江仙·都城元夕毛滂②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蓬萊清淺對觚棱③。玉皇開碧落,銀界④失黃昏。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注】①蛾兒、雪柳、黃金縷:均為婦女的飾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獲罪,被罷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縣旅舍,這首詞即作于此時。③觚棱: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亦借指宮闕。④銀界:銀河。2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詞都寫到了元夕的熱鬧景象,區別在于辛詞中的元夕盛況是眼前實景,毛詞中的元夕盛況是想象。B.辛詞開篇先寫燈光、焰火之美,隨后又寫游人之盛、歌舞之樂,從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節的熱鬧氛圍。C.毛詞中“蓬萊”“玉皇”均為神話形象,作者以此寫元夕場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輝煌瑰麗的色彩。D.毛詞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詞暗示作者此時迫于生計、境況潦倒,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悲涼感。22.兩首詞都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簡要分析。(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2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24.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2019·江蘇·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韓 愈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25.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26.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2019·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1】陳與義其一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4】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27.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28.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29.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考教銜接 詩歌比較閱讀專題講義目 錄考: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1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4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5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6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對比閱讀作為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要專題,其考法特點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旨在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審美鑒賞水平。以下列舉了幾種對比閱讀中的高頻考法:1. 藝術技巧對比:通常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識別并對比不同詩歌中的藝術手法,如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例如,在比較周敦頤的《任所寄鄉關故舊》與包拯的《書端州郡齋壁》時,就考察了兩位詩人如何通過不同的修辭手段表達他們的為官之道。周敦頤通過生活細節反映個人品行,而包拯則通過鮮明的比喻和對比來強化自己的為官理念。2. 主題思想對比:在對比閱讀中,學生需要提煉出每首詩的核心思想,并進行橫向比較。比如,周敦頤的詩強調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詩則強調為官應清廉正直,除暴安良。此外,在對比陳與義的兩首題詠墨梅圖的詩時,也考察了學生能否理解并歸納出詩人在表達對墨梅畫藝術特點的認識上的異同。3. 意象對比:在某些試題中,學生需識別并對比不同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中的梅花意象,陳與義通過“清姝”“桃李仆奴”等詞語塑造了墨梅的獨特形象,進而傳達出對梅花清高品格的贊賞。4. 情感態度對比: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傾向及變化,并對比不同作品間的情感差異。比如,在《軍中樂》中,詩人通過對比將軍的享樂與士兵的艱苦,表達了對將領腐敗的批判與對士兵苦難的同情。綜上所述,對比閱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詩歌的基本鑒賞技能,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學敏感度和理論素養,能夠在理解單篇詩歌的基礎上,進行跨文本的綜合分析,從而深化對詩歌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和人文價值,對于現代社會而言,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還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啟示與積極意義可從以下角度嘗試理解: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民族自豪感至關重要。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觀念、人生哲理等,為現代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幫助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我定位,增強身份認同感。道德建設與社會和諧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倡導“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這些價值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社會,誠信危機、道德滑坡等問題日益凸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古代先賢們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嚴重,重新審視古人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顯得尤為迫切。繼承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中國傳統教育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借鑒古代教育理念,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創新驅動與科技發展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元素,如四大發明等科技成果便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對于推動科技進步、增強國家競爭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國際交流與文化傳播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華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舞臺。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有助于塑造中國和平、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總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通過深入挖掘、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精華,我們不僅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還能為解決當今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提供智慧與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詩歌群文聯讀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分析不同詩歌間的共性和差異,加深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群文聯讀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詩歌的藝術魅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以下是關于詩歌群文聯讀積極意義與學習方法的一些探討。積極意義1. 拓展視野:群文聯讀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元化的詩歌作品,通過比較不同朝代、地域甚至不同國家的詩歌,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廣闊的文學視野,更好地理解詩歌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和社會變遷。2. 深化理解:通過對比不同詩歌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以及情感表達方式,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每首詩的獨特之處,增強對詩歌深層含義的把握。3. 培養綜合能力:群文聯讀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一首詩,還要學會將幾首詩聯系起來思考,這種跨文本的分析過程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習方法1. 主題串聯:選擇具有相似主題或情感基調的作品進行聯讀,比如將王勃的《白下驛餞唐少府》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放在一起,探討作者如何通過不同手法表達送別之情。2. 技法對照:關注詩歌中使用的藝術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并對比不同詩歌中這些技法的應用效果,以此來觀察詩人如何巧妙運用語言傳遞情感。3. 情境聯想:引導學生思考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嘗試還原詩人寫作時的情境,體會其心境變化,從而更加貼近作者的思想感情。4. 反思總結:鼓勵學生在聯讀后進行反思總結,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甚至嘗試創作類似風格的作品,以此加深對詩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總之,詩歌群文聯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它不僅能讓學生領略到詩歌的無限魅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上述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學生們將能更好地掌握詩歌鑒賞的技巧,體驗到探索文學世界的樂趣。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鑒賞不僅是對語言藝術的品味,更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面對高考真題或模擬聯考試題,如何從問題解決入手,并結合如葉嘉瑩、霍松林、俞平伯等老輩學者的學術方法,回歸傳統文學欣賞方法在現實情況下的可操作性,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首先,從問題解決的角度出發,考生應該明確試題的核心要求,即理解詩歌的內容、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等。例如,《任所寄鄉關故舊》與《書端州郡齋壁》這兩首詩都涉及為官之道,但周敦頤的詩更側重于個人的生活態度和淡泊名利,而包拯的詩則強調清廉正直、除暴安良的政治理念。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盡管兩位詩人都主張為官清廉,但在具體表現上各有側重。其次,“知人論世”研究方法,考生應當了解詩人的生平背景、時代背景及其對詩歌的影響。例如,周敦頤生活在宋朝,當時社會風氣較為寬松,允許文人有一定的個性發展空間,因此周敦頤在其詩中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而包拯則生活在更注重儒家倫理道德的時代,因此其詩歌更多地反映了他堅守原則、維護正義的決心。通過這樣的背景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再次,“以意逆志”解讀方式,考生要學會透過詩歌的文字表面,去探尋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想。例如,《軍中樂》中,劉克莊通過對比將軍的享樂與士兵的艱難生活,表達了對將軍腐敗行為的批判以及對士兵苦難的同情。考生需要抓住詩中的對比手法,理解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最后,注重詩歌意境的研究思路,考生應注意詩歌營造的意境和所傳達的情感氛圍。例如,在分析《畫眉鳥》與《畫眉禽》時,兩首詩雖然都以畫眉鳥為主題,但歐陽修通過對比畫眉鳥在自然中與籠中不同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而文同則通過畫眉鳥的叫聲變化,反映出詩人內心由繁忙公務轉向悠然自得的心境轉變。考生可以通過體會詩歌意境的變化,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軌跡。在實際操作中,考生還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詩歌中的關鍵詞匯、意象、情感變化等內容,幫助自己系統地記憶和理解。此外,多讀名家評析,積累鑒賞經驗,也是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上述方法的結合應用,考生不僅能有效地應對高考中的詩歌閱讀題目,還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出對古典文學的深厚興趣與鑒賞能力,真正做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24-25高三上·重慶·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任所寄鄉關故舊①周敦頤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注】①清張伯行《周濂溪集》:“先生遷尚書虞部員外郎,復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歸,有詩與之云。”書端州郡齋壁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詩頷聯說自己經常吃的是粗茶淡飯,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會因厭惡而停杯。B.周詩頸聯說自己雖“事冗”卻不知疲憊,傳達出詩人為官盡心竭力,問心無愧。C.包詩比喻通俗貼切,如“秀干”“精鋼”“鼠雀”“兔狐”等,生動具有感染力。D.包詩就為官的道德問題發表看法,體現了宋代“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點。2.兩首詩都談到對為官的看法,比較二人為官處世之道的異同。請結合詩句分析。【答案】1.A 2.同:兩首詩都強調為官要清廉無私,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異:周詩:①不求奢華、崇尚節儉。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會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歡的,還是粗茶淡飯。一個“厭”字,一個“常”字,都足以表現他的生活態度。②處世謙遜,不慕名利。尾聯“只一般”看出他為人處世的謙遜與淡泊的心境。包詩:①為人處世以剛直不阿為準則,寧折不彎,絕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鏟除這些貪官污吏賴以生存和為非作歹的條件,使其無法逞兇。【解析】周敦頤的詩表達了他在官場中的清廉自守和淡泊名利的態度,強調內心的安寧和對故鄉的思念。包拯的詩則強調為官應清廉正直,以史為鑒,不辜負后人期望。兩首詩都體現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和為官之道。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A.“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會因厭惡而停杯”錯,頷聯上句意思是,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會停下手中的酒杯。“厭”字寫出詩人不喜奢華、崇尚節儉。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同:周詩頸聯“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強調自己在工作上,不知疲倦,清廉為官,安然入睡,夢魂也受不到驚嚇,其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周詩主人公是一位生性高傲、為官多年卻不改清廉初心的宦者兼學者的形象。包詩首聯寫為人處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無私為根本,為人處世以剛直不阿為準則。頸聯寫除暴安良。兩首詩都強調為官要清廉無私,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異:周詩:①不求奢華、崇尚節儉。頷聯強調在生活中,不喜推杯換盞,不貪美味佳肴,只覺家常淡菜清香撲鼻,愜意無比。香甜的美酒,不愿多喝,只會停下手中的酒杯;口中常吃的、心里喜歡的,還是粗茶淡飯。一個“厭”字,一個“常”字,都足以表現他的生活態度。②處世謙遜,不慕名利。尾聯強調故鄉的朋親好友如要了解我的境況,我自豪地告訴您們,我依然是和家鄉道州普通百姓一樣,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愛民之心,平和快樂地工作、生活。“只一般”看出他為人處世的謙遜與淡泊的心境。包詩:①頷聯是說好木料最終會成棟梁,好鋼材堅強不屈,為人處世以剛直不阿為準則,寧折不彎,絕不被外力折服;②要除暴安良。頸聯運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為官者要除暴安良,鏟除“鼠雀”“兔狐”這些貪官污吏之流賴以生存和為非作歹的條件,使其無法逞兇。(24-25高三上·廣東·開學考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軍中樂劉克莊行營面面設刁斗,帳門深深萬人守。將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縑百段支女樂。誰知營中血戰人,無錢得合金瘡藥。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明寫營中戒備森嚴,將軍警惕性高,實則暗諷將軍的懦弱無能。B.三、四句將視線轉到軍帳外,主要展現了將軍的刻苦操練與御敵防守。C.詩中通過對南宋軍隊現狀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戰屢屢敗退的深層原因。D.詩人把強烈的愛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詩不著一字評論。4.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表達情感,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答案】3.B 4.①將軍一人在帳中懼敵畏死與士卒萬人防守隘口形成對比,將軍在軍帳內行酒作樂與士卒在陣地前沖鋒流血形成對比,將軍揮霍無度地買酒征歌與士卒身負重傷后無錢買藥形成對比。②在對比之中,詩人對將軍的憤恨、對士卒的同情、對邊防的擔憂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展現了將軍的刻苦操練……”錯誤,“將軍貴重不據鞍”意思是將軍性命貴重不騎馬,意在諷刺將軍玩忽職守、縱情享樂的丑惡嘴臉。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作者通過鮮明的對比,表達強烈的感情。首四句寫將軍懦弱怕死。“行營面面設刁斗,帳門深深萬人守”,入夜,軍營周圍布置了手持刁斗打更巡邏的士卒,將軍住的中軍大帳有萬人守衛,這二句明寫營中戒備森嚴,將軍警惕性很高,暗諷將軍的懦弱無能。“將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進一步寫他的懦弱怕死。“貴重”一詞,語帶譏諷。接著,便用“自言虜畏不敢犯”表現將軍狡詐虛偽,自欺欺人。他把自己置于嚴密保護之下,反倒夸口說敵人怕他,不敢來侵犯。“射糜捕鹿來行酒。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縑百段支女樂”三句便露出其耽于享樂的真相。飲酒聽歌要到夜靜更深,為了尋歡作樂賞賜歌兒舞女,不惜揮霍“彩縑百段”。前八句寫將軍的日常生活,不著一字評論,而其燈紅酒綠、醉生夢死、豪奢無度的情景表露無遺。這位守邊將軍的軍旅生活可謂其樂陶陶,然而戰斗在前沿的士兵又是如何?“誰知營中血戰人,無錢得合金瘡藥!”他們浴血奮戰,身負重傷,可是連救急救危的醫藥費也無錢支付。“誰知”二句感情強烈,是對不顧士兵死活的宋軍高級將領的控訴,是對南宋茍安享樂的統治集團的憤怒譴責。這里,一面是將軍的懼敵畏死,一面是士卒的防邊血戰;將軍在軍帳內行酒作樂,士卒在陣地前沖鋒流血;一邊是揮霍無度地買酒征歌,一邊是身負重傷后無錢買藥。這種對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里官兵之間的矛盾,使全詩的感情基調顯得十分沉郁。詩人表達了對“將軍”不顧邊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貪圖享樂的丑惡行徑的強烈憤慨,同時對戍邊士卒的悲慘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白下驛餞唐少府王勃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6.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5.A 6.①《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②《白》詩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錯誤,頷聯“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時間早?只要心意是一樣的,便不需要在乎認識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兩人認識時間不長,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容的能力。古詩詞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大意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襟。“無為”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排遣離愁的情懷吐露,表現出詩人志向高遠,樂觀豁達的特點。這兩句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這是屬于直抒胸臆;《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尾聯“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的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此句是詩人想象與友人分別后的情景,寫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長安,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這是通過用典來抒情。(2022·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畫眉禽文同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8.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答案】7.A 8.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說法錯誤。文詩中主要描寫畫眉鳥的叫聲,初聽之時,聲音來自“高籠”之中;但等到詩人了卻簡單的公事,眾人散盡之后,衙署清幽安靜,則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一般,從而襯托出詩人不慕名利、淡泊悠遠的人物形象,但并沒有直接對畫眉鳥進行描寫。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在本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詩雖以畫眉為題,但并未具體地描寫畫眉鳥的形象和叫聲,而是進行側面描寫,重點渲染了“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后,初聽上去仍在“高籠”中的畫眉鳴聲此時聽起來卻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悠遠空曠,清幽寂靜。本詩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烘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表現詩人在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2022·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樓前[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9.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 和 ,寄寓鑒戒之意。10.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答案】9.勤政樓 千秋節 10.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王建的《樓前》首句點明寫的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勤政樓;前兩句寫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樓慶生,而且要熱鬧三天;三四句寫曾經在勤政樓前表演過飛龍舞的老馬還記得曾經被教過的音樂節奏,聽見音樂聲總是會抬起頭。可見此詩主要寫了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杜牧的《過勤政樓》題目點明所寫內容——勤政樓;前兩句寫當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節而今只留空名,那賀壽的承露絲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兩句寫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長著,因雨水澆灌它長得很旺很盛,直長得上了那門扉上的銅座銅環。可見此詩也是通過寫勤政樓和千秋節寄寓鑒戒之意。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和鑒賞寫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詩后兩句通過寫曾做過飛龍舞的老馬來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飛龍舞馬”是唐玄宗慶生時的節目,玄宗賞百匹飛龍舞馬在勤政殿前賀壽,可以想見當年慶生場面是多么熱鬧繁華,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驕侈佚樂。而今“飛龍老馬曾教舞”,老馬還記得當年唐玄宗做壽時的音樂,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擁有過的盛世江山早已繁華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當年的驕奢淫逸。王建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杜詩后兩句借助紫苔表達情感,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采用《詩經·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再看寫法:王詩后兩句借助老馬“總舉頭”的細節傳情達意。寫老馬“聞著音聲總舉頭”,聽到音樂的老馬還記得當年曾經受過的訓練,“舉頭”是老馬習慣性動作,這一細節刻畫生動傳神,暗含著對昔日繁華盛世的懷念。杜詩寓情于景,通過擬人手法寫紫苔“稱意”,暗示王朝繁華不再。“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營造荒涼的氛圍,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2024·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宿千歲庵聽泉劉克莊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12.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答案】11.D 12.①乍聽與久聽的不同:乍聽泉聲時感覺是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久聽后感覺水聲逐漸彌漫于四周,使人有身處舟中之感。②激流聲與涓滴聲的不同:泉流時而洶涌,聽起來壯闊雄偉;時而滴瀝,聽起來清亮圓潤。【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而放棄了樂器”錯誤。尾聯“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說你看曾經的王羲之,也認為這里“湍流”展現自然之美,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里,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并沒有說“放棄了樂器”。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題干中已經明確了詩歌使用“對比的方式”描寫泉聲,答題時要圍繞“對比”進行作答。“驟聞”句寫一下子聽到泉聲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門前流過;“久聽”句寫長時間聽泉時的感受,以為房屋如同小船般處在水聲圍繞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聲。一“驟”一“久”,一“乍聽”一“久聽”,在時間的對比中突出了泉聲的美妙動聽。泉聲有時是“壯偉”的“怒聲”,寫其如同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蕩、洶涌澎湃的流淌之聲,給人以壯闊雄偉之感;有時是“清圓”的“細點”,寫其如同細聲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細流、光滑潤澤的流淌之聲,給人以清亮圓潤之感。雄壯的“怒聲”,圓潤的“細點”,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聲震耳畔的激流聲,一面是引人傾聽的涓滴聲,贊美了泉水的動聽多變。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詩人對泉聲的描寫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泉聲的美妙和多變。(2024·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馬詩二十三首(選四)李賀其一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①,誰為鑄金鞭。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其十催榜②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其十三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堆金③買駿骨,將送楚襄王④。注釋:①韂:披在馬腹兩側用來逗擋泥土的一種馬具。②榜:船槳。③堆金:《戰國策》載郭隗謂燕昭王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聞有好馬之癖。”13.下列對四首詩的依次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言駿馬脊上有錢形花紋,奔跑起來如踏煙云。B.其五描寫壯麗的塞外風景,想象駿馬馳騁的畫面。C.其十寫項羽自刎之后,烏騅馬臨風哭泣,懷念故主。D.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拜謁明主,實現人生價值。14.下列對四首詩的整體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四首詩借“金鞭”“金絡腦”“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B.四首詩多處使用“誰”“何”等,加強了語氣,增強了情感表達。C.四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句句對仗,典麗精工,將詠物、詠史熔于一爐。D.四首詩靈活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現“詩鬼”之才。15.清人王琦評論說:“《馬詩二十三首》,俱是借題抒意,或美,或譏,或悲……”請結合以上詩中表達這三種情感的詩句,分別說明作者如何“借題抒意”。【答案】13.D 14.B 15.示例:①“美”,《其一》前兩句表面上贊美了馬的外形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②“譏”,《其十三》中,寫俠客重金購馬,卻贈給不好馬的楚襄王。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③“悲”,《其一》中的“無人”與“誰為”,《其十》中烏騅馬失主后的臨風哭泣,都露出詩人對駿馬的憐惜,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悲嘆”。【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情感的能力。D.“拜謁明主,實現人生價值”錯誤。由注釋④可知,楚襄王并沒有“好馬之癖”,“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費重金買了駿馬的尸骨,卻要送給并不愛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識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所送非人,其人生價值自然無法實現。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A.“‘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錯誤。“寶玦誰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誰家的好兒郎”,其中“寶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貴玉佩,并非“馬具”,且襯托的是“俠客”的形象。而非“馬的形象”。C.“句句對仗”錯誤。如“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等句就不對仗。D.“排比”錯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等句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等句中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但四首詩中均未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故選B。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情感及表現手法的能力。“美”“譏”“悲”是詩人所表達出的三種情感:“美”是贊美的意思,《其一》,描繪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馬形象;《其五》,描寫壯闊的塞外風景,想象駿馬馳騁沙場的畫面。詩人贊美馬的外形以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譏”是“自嘲”,也是對朝廷的諷刺。《其一》中寫良馬“無人織錦韂”,更沒人為之“鑄金鞭”;《其十三》同樣感慨佩戴寶玦的俠客聲名遠揚,而他拋出重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卻將送給楚襄王這個不識好馬的人。詩人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悲”是“悲憤”“悲嘆”的意思。《其一》中的“無人”與“誰為”是無人賞識的悲嘆;《其十》中痛失主人、臨風哭泣的烏騅馬都是詩人的寫照,詩人為駿馬而悲,實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2020·浙江·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秋江送別[唐]王勃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送柴侍御[唐]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16.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17.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答案】16.感傷 達觀 17.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解析】16.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詩人經歷、創作心境及創作背景等因素來理解。《秋江送別》的意思是:江面上返鄉的船只來來往往,仿佛列成隊,江邊歸家的車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在遙遙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離別時刻,誰能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斷,早覺得兩岸的山川已屬不同人的家鄉。作者以山川、歸舟等意象表達了依依別情和悠悠鄉情,尤其是后兩句,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流露的是分別的傷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詩中寫與好友分離,自然不免有點兒傷感,但作者卻寬慰友人:我們雖阻隔青山,卻可以“同云雨”,雖人分兩地,卻可以共明月,因而沒有一般送別詩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種纏綿悱惻的情緒,更多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達觀。17.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應對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詩中的意義,即解說或概括詞句內容;其次要看詩句有什么特點,如選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詩歌的主旨,即詩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詩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題要求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翻新脫妙”之處。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山川”隱于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個性。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已覺山川是兩鄉” 由于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是化遠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自問自答,以議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點睛】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后,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2020·北京·模擬預測)選做拓展,不提供答案與解析醉落魄·詠鷹 陳維崧【1】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2】。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注釋:【1】陳維崧:清初詞人,早年生活優裕,后經歷易代,浪游南北。【2】軒舉:高昂飛揚。18.(12)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這首詞描寫了蒼鷹掠過山嶺、平原、天空時的颯爽英姿。B.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老有所為的興奮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C.詠物詩詞有時托物言志,有時借物諷世,這首詞重在言志,兼帶諷世。D.詞有豪放、婉約之分,這首詞慷慨沉郁,氣勢飛動,頗具蘇、辛風采。19.(13) 下列對具體詞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描寫天寒風緊、滿地碎石的場景。B.“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回憶昔日醉酒袒衣、舉臂待鷹的神態。C.“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對比少年意氣和老年猛氣,欲揚先抑。D.“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描繪獵鷹思念獵物,表達自己對理想的堅守不渝。20.(14) 杜甫《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請從思想感情、寫作對象、描寫手法三個方面,比較這首詩與陳維崧詞的不同之處。(6分)(24-25高三上·四川成都·開學考試)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青玉案·元夕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①,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臨江仙·都城元夕毛滂②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蓬萊清淺對觚棱③。玉皇開碧落,銀界④失黃昏。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注】①蛾兒、雪柳、黃金縷:均為婦女的飾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語文字獲罪,被罷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縣旅舍,這首詞即作于此時。③觚棱: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亦借指宮闕。④銀界:銀河。2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詞都寫到了元夕的熱鬧景象,區別在于辛詞中的元夕盛況是眼前實景,毛詞中的元夕盛況是想象。B.辛詞開篇先寫燈光、焰火之美,隨后又寫游人之盛、歌舞之樂,從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節的熱鬧氛圍。C.毛詞中“蓬萊”“玉皇”均為神話形象,作者以此寫元夕場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輝煌瑰麗的色彩。D.毛詞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詞暗示作者此時迫于生計、境況潦倒,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悲涼感。22.兩首詞都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簡要分析。【答案】21.D 22.辛詞以元夕的燈火輝煌、歡笑熱鬧,與“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對比,表達不肯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潔追求(或追求理想的執著艱辛):毛詞以想象中元夕的繁華熱鬧,與自己現實中的羈旅憔悴形成對比,表達仕途不順、客居異鄉的孤獨寂寞之情。【解析】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繪了元夕節的繁華景象,燈火輝煌、游人如織,最后以“眾里尋他千百度”表達對理想的追尋和頓悟。毛滂的《臨江仙·都城元夕》則通過對長安元夕的想象,反襯出自身的孤寂與落魄,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兩首詞都通過對比手法,辛詞在熱鬧中見孤獨,毛詞在想象中見現實,展現了不同的情感層次。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迫于生計、境況潦倒,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悲涼感”錯,“冷香”指清冷的花香或熏香,并不暗示作者迫于生計、境況潦倒;本詞并無壯志難酬之感,而是羈旅他鄉的凄涼憔悴,對閨中人(妻子)的深切思念,仕途失意的孤寂愁苦。故選D。22.本題考查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的能力。辛詞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這個女子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詞人以元夕的燈火輝煌、歡笑熱鬧,與“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對比,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毛詞上片寫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雕輪寶馬如云”,這一句寫元宵的繁盛景象。“蓬萊清淺對觚棱。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這三句描繪皇宮中歡度元宵的盛況。“玉皇開碧落”,指的是皇帝大宴群臣。“銀界失黃昏”,指街道上燈火齊放,將夜晚照得如同白晝,銀河都似乎失去了它的光華。上片對汴京元宵盛況的描寫大有深意,用汴梁歡度佳節的熱鬧氣氛襯托自己處境的凄涼。“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詞人由對元宵的描寫轉向自身,筆調突轉,詞情一落千丈。“小屏風畔冷香凝”,窮困潦倒的詞人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想到她此時定對著屏風落淚,淚水凝住了她臉上的脂粉。“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最后兩句轉到現實中來,進一步表達他對妻子的思念。詞人借酒消愁,他企圖大醉后能做一場“春夢”與妻子相會。當他躺在床上準備夢中尋人之時,月光從破窗中照了進來,好像是尋他來了。“月尋人”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啊!將他對親人的思念寫極,并暗襯出其處境孤寂。上下片形成對比,上片虛寫,下片實寫,用上片的熱鬧突出現實的凄涼孤寂。(2021·全國·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2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24.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答案】23.C 24.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原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誤,原文“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飛鳥自在。故選C。2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處世態度的能力。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出”與“隱”的看法。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2019·江蘇·高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韓 愈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25.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26.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答案】25.“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26.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解析】25.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內容涉及對詩歌的表達技技巧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思考詩歌中運用的表現手法,最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題要求簡要分析詩歌前六句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已經明確了手法是對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對比手法,并且分析對比手法怎樣勾勒精衛形象即可。詩歌中“山石細”和“海波平”兩詞形成對比,嘴里銜著山上的細石,決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從中表現“精衛”的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抱寸誠”的決心“銜細石”的舉動與“海波平”的宏圖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對比中充分表現精衛的心誠志堅。2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考查對詩句內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目的具體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并逐句翻譯詩句,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條理的按照題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題目要求結合詩歌后六句分析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詩中“人皆”與“我獨”形成對比,表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度;“豈計”“惟應”體現出作者對精衛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的肯定,側面表現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協的人生追求;尾聯作者以“精衛”與刺客相類比,再次表達了對積極進取、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與欣賞。【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后面的注解。(2019·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1】陳與義其一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4】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27.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28.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29.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答案】27.C 28.A 29.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姝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辭和表現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現手法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進行準確判斷。C“還描繪了桃花李花”錯誤。詩人并沒有描繪這兩種花,而是提及兩花,作為對比,認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應梅花風韻“清姝”。故選C。2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兩首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觀點、結構思路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B項,“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說法錯誤,“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說任憑畫工把白梅畫成黑色,墨梅圖也能盡顯梅花清雅高貴之美,逢春暖就開放桃花李花與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沒有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項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現在這些美麗了壽陽公主如春風一般嬌美的容顏的梅花,又鋪開在陳與義面前,它們正是經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奪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筆畫成的水墨梅。這兩句中贊許了水墨梅和畫者的技藝。D第二首最后兩句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暗含原來畫家追求的是藝術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為此,又拉出傳說中的九方皋相馬以為佐證,通過贊美畫師贊美水墨梅。并沒有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故D錯誤。故選A。29.本題考查綜合比較閱讀詩歌的能力。這道題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態度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綜合感知兩首詩的情感,再根據問題回到詩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關于墨梅畫的特點,“此花風韻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點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點出藝術技藝的高超。分析兩詩側重點時不妨從內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說出兩首詩具體內容,其區別也就體現出來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詩歌比較閱讀(考教銜接講義)(學生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詩歌比較閱讀(考教銜接講義)(教師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