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講 文言斷句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復習任務 1.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正確斷句。2.掌握兩種斷句題的答題方法。考情微觀年份卷別 提問方式 命題特點2023\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國甲、乙卷 材料二(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斷句命題最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由選擇題改為主觀題帶來的變化: ①選句字數由原先的50字左右減少至25字以內。 ②大多數情況下為八斷三,即給出八處斷句,要求選出三處最需要斷開的位置。 ③難度雖較選擇題略有上升,但因字數減少一半,所以對沖了難度。 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實實在在地考查斷句能力,得分有區分度。 不變的是均選文中敘述性句子。2016—2022年所有全國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考情分析】1.試題比較。考查題型固定:文言文斷句能力、實詞及詞義變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譯能力。新高考保持文言主觀概括題(3分),翻譯8分;老高考無文言概括題,文言翻譯10分。斷句題新老高考都采用2023年四省聯考的涂字母形式。相對而言,新高考文言閱讀題目難度要高。2.文本選材。老高考單文本,新高考雙文本(復合文本)。2023年、2022年趨于多樣化,不再像2021年選擇以敘事議論為主的紀事本末體,突破了2020年以前從“二十四史”選擇人物傳記的取材方式。發展到多類史書,甚至從雜史小說中選材。2023年跳出史傳范圍,文言文文本形式由以往單一文本,變成2023年雙文本。文本內容側重議論性。雙文本、重議論,是最大的變化,2024年高考保持了這一趨勢。3.題型靈活。文言文出題會越來越靈活,選題也會越來越廣泛。但能力要求沒變還是理解和分析綜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按題目要求進行分析綜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4.考教融合。四套試題幾乎同時關注教材,注重與課內實詞的比較分析,有淡化文化常識的傾向,與教材銜接更密切。文言斷句題目所選句子多為敘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運轉折的重要時刻;50字左右。設6~8處停頓,有兩處難度大的不同。側重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重中之重:關注教材,回歸教材】文言文閱讀模塊考察的知識點基本沒變化,出題和課文聯系更趨緊密,備考要注重課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遷移應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個知識點幾乎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復習首先要立足于課本,做好課內知識的積累、梳理與運用。【溫馨提醒】【文言斷句· 涂字母】【基礎知識】1.扣名詞和代詞。名詞和代詞常用來作主語和賓語。如果作主語,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斷句;如果作賓語,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斷句。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如吾、予、余、爾、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語。2.扣動詞和形容詞。謂語成分多是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其他詞性),斷句時可以先找到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確定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可借助“曰”“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寫兩人對話,一般只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了。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3.扣文言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介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一些議論性語段,它們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借助具體的情境去猜測,因而運用虛詞判斷句讀就顯得非常重要,它會使斷句變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尤其要關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4.扣特殊句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被動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常見的結構有判斷句(“……者,……也”“為、乃、即、則”)、被動句(“為……所……”“受……于……”“見……于……”)、反問句(“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5.扣句式對稱。句子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根據對稱特點斷句。【解題關鍵】涂字母斷句子,將客觀選擇題變相改成主觀題,考生沒有任何投機可能。因為只有三處斷句,句子相對而言就要短一些,這實際上降低了難度。同時,字母定位法,為機讀閱卷提供了方便。涂字母斷句選擇題原則上3分不可丟。技法:(1)只需三處,我們可以運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確定“大”的范圍,再來找其他兩處。(2)答題3分,每涂對一處給1分。記住,只涂三處,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亂涂。【方法點撥】(一)斷句原則及方法1.遵循三原則(1)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內容和主題(2)體會詞語含義和詞語之間關系(3)先易后難,逐步縮小范圍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是根本方法。切忌邊看邊斷。2.方法(1)名詞(或代詞)斷句法。名、代作主、賓,主語在句首、賓語在句尾。據此可把語句斷開。文言文中常見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2)語序、句式斷句法①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謂語前置等。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焉。我非愛起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②特殊句式:判斷句式、被動句式③固定句式:“何┅之有” “如(奈、若)┅何” “唯┅是┅” “不亦┅乎” “何┅(之)為” “無乃┅乎” “得無┅乎”④固定短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3)對稱、對偶、排比斷句法文言文語句整齊對稱,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在形式上對應,在內容上有關聯(對比、并列、總分)如: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對話標志斷句法對話標志:“曰”“云”“言”等。注意兩種情況: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情況。引用;連續對話,第一次出現人名,之后常省,有時提示動詞也省去。要據上下文分清問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5)文言虛詞斷句法句首:夫、蓋、凡、故、盍、孰、唯、今夫、若夫、是故、然則、于是、頃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句首斷)句尾:也、矣、耳 歟、邪(耶)、焉、哉、乎(作介詞例外)而已(句尾斷)句中:以、而、于、則、者、也(句中不斷)獨詞句:嗟夫、嗚呼(獨詞句斷)(6)頂真修辭斷句法。例: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二)斷句方法口訣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聯系1.(2023·全國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節選自《韓非子·十過》)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2.(2020·全國Ⅱ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安中)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名詞、代詞經常作主語或賓語,可以首先標出文段中的名詞、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吾、予、爾、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詞。因為名詞、代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前后往往要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基本上就可以斷出句讀了。當名詞作主語時,一定要關注前后主語的一致性與變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題中出現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則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兩個詞,翻譯為“所以”“皇帝”。另外,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則中間可以斷開。常見的代詞有三類:(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稱: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稱:之、其、彼。(2)疑問代詞:誰、孰、何、奚、胡、曷、惡、安、焉等。(3)指示代詞:此、是、斯、茲、夫、之、其、彼等。(二)借助虛詞定首尾1.(2021·天津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節選自宋·蘇軾《魏武帝論》)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2.(2020·全國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指傳主王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虛詞可以使前后關系變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為零的過程,就是借助虛詞初次判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議論性語段,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以借助具體情境去猜測,因而顯得難度較大,運用虛詞就可以使斷句變得更為容易。常見的情況有:類別 常見例詞 斷句技巧發語詞 夫、蓋、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竊、請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時間詞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句末 語氣詞 陳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斷開疑問句末尾 耶、與(歟)、邪、乎感嘆句末尾 哉、夫疑問 語氣詞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復句關 聯詞語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 其前一般斷開復音虛詞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復音虛詞須保持完整,不能點斷(三)特殊句式要明確1.(2023·四省聯考)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昔者,陳成恒相齊簡公,欲為亂,憚齊邦鮑、晏,故徙其兵而伐魯。魯君憂也。孔子患之,乃召門人弟子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齊將伐之,可無一出乎?”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內傳陳成恒》)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序》)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特殊句式 斷句要求為……所……,受……于……,見……于……(被動句) 前后可斷,中間不斷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為,唯……為……,孰與……乎(固定句式)……者,……也 前后可斷,中間須斷與其……,孰若…………,抑(還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四)排偶句式要明辨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其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點。如果能分辨出這些特點,斷句則相對容易多了。(2022·全國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五)對話標志靈活用(2022·全國乙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節選自《說苑·貴德》)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給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以明辨句讀。不過,也有例外。“曰”有兩種情況,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詞,無實義,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云”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為、是”的意思,例如《后漢書》:“雖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種情況,或表七種意思時,后面不可斷開:①談論;②記載;③告訴;④問;⑤陳述;⑥說明;⑦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者“意思是”。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固定句式等,這些句式對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點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斷句題和翻譯題中作為斷句的依據和翻譯的采分點重點考查。一 判斷句——分清類別,翻譯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軒東故嘗為廚。(《項脊軒志》)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6)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二 被動句——看清關鍵詞,翻譯成含有“被”的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代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洎牧以讒誅。(《六國論》)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傳序》)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三 賓語前置句——判定形式,調整提前的賓語到動詞后現代漢語中賓語一般處于謂語之后用來回答是“誰”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賓語放置在動詞謂語之前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句子就叫賓語前置句。[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而今安在哉?(《赤壁賦》)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故不我若也。(《種樹郭橐駝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籍何以至此?(《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四 定語后置句——察看標志詞,譯成定語修飾中心詞“定語后置句”是指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把定語放到了中心詞之后的一種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語后置句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五 狀語后置句——分析句子結構,調整狀語到動詞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結構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后面作補語。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五代史伶官傳序》)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六 主謂倒置句——辨明語氣,調換主語謂語位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構成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根據語意、語氣表達的需要,適當調整主語、謂語的順序。主謂倒裝句主要有兩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七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位卑則足羞。(《師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使快彈數曲。(《琵琶行》)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以為輪。(《勸學》)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八 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結構詞,固定格式固定譯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翻譯文言文非常有幫助。現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匯集如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固定句式的語氣。(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2)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3)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5)且為之奈何?(《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6)孰與君少長?(《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7)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8)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9)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10)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一、“5大標志”助你巧斷句1.詞性(1)先找出名詞(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或代詞(吾、予、余,爾、汝、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它們如果作主語,就在它們的前面斷句;如果作賓語,就在它們的后面斷句。(2)動詞、形容詞常用作謂語,可以先找到動詞、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邊練邊悟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至午門,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國家如天之福,必無他虞。旦夕兵餉集,公何遽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家人救之蘇,環泣請曰:“待祝孝廉至,一訣可乎?”許之。(節選自《明史·麟征傳》)A.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B.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C.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D.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2.對話詞借助“曰”“云”“言”“謂”“道”“問”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并且應根據上下文厘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邊練邊悟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袁淑)遷太子左衛率。太子劭將為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望相與勠力。淑及斌并曰:“自古無此,愿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還省,繞床行,至四更乃寢。(節選自《宋書·袁淑傳》)A.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B.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C.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D.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3.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介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特別是一些議論性語段,根據虛詞推斷會使斷句變得容易。(1)句首發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如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茍等。(2)句首時間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3)句末語氣詞——其后一般斷開。陳述句末尾,如也、矣、焉、耳等;疑問句末尾,如與(歟)、邪(耶)、乎等;感嘆句末尾,如哉、夫等。(4)疑問語氣詞——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5)復句關聯詞語——其前一般斷開。如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6)復音虛詞——復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不能點斷。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則等。邊練邊悟3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4.句式(1)注意句式整齊的句子。(2)注意特殊句式。判斷句,如“……者,……也”“為”“乃”“即”“則”等 ;被動句,如“為……所……”“受……于……”“見……于……”等;反問句,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等。(3)注意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以)……為”等。邊練邊悟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宮未幾,復幸南苑,寒威未釋,陟歷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節選自《清史稿·楊雍建傳》,有刪節)A.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B.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C.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D.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5.對稱古人寫文章講究句式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進行斷句。邊練邊悟5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墜厥初。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五年秋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李德裕遣行①維州刺史虞藏儉將兵入據其城,具奏其狀②。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徒棄誠信,有害無益。”上以為然③,詔德裕以城歸吐蕃,執④悉怛謀歸⑤之。吐蕃誅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⑥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監軍王踐言入知樞密,數為上言:“縛送悉怛謀以快虜心,絕后來降者,非計也。”上亦悔之,尤⑦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與德裕有隙⑧,害⑨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內不自安,會上御⑩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謂同列曰:“主上責望如此,吾曹豈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請罷。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 淮南節度使。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朋黨之禍》)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行: ②狀: [辨析:以狀語武 狀: ] ③然: [辨析:成然之 然: ] ④執: [辨析: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執: ] ⑤歸: [辨析: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 ] ⑥怨: ⑦尤: [辨析:忍尤而攘詬 尤: ] ⑧隙: ⑨害: [辨析:爭寵而心害其能 害: ] ⑩御: [辨析:振長策而御宇內 御: ] 充: [辨析: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充: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B.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C.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D.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二、無標志斷句法——善抓謂語,借助語境1.抓謂語中心詞(1)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能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句子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2)確定句子的謂語中心詞還要全面考慮,要善于識別兼語句、連動句等特殊語句,這樣就能更準確地把握了。2.借助具體語境目前高考采用的題型均是有語境的斷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傳記,應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論;議論文則應明晰中心、論據、方法及邏輯關系。特別要注意斷句部分前后的句意、句式特點等。邊練邊悟6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廷臣輒箋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A.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B.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C.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D.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沛公如廁,麾①樊噲去。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②豐、沛,定天下,何其③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④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⑤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節選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麾: ②起: [辨析: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起: ] ③何其: [辨析:何其衰也 何其: ] ④憊: ⑤獨: [辨析: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獨: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B.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C.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D.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兩種斷句題型的答題方法(一)主觀題——聚焦動詞,句中比較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在提供語境的文言斷句主觀題中,需要斷句的語段在內容上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斷句前可翻譯上下文,再據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記敘性文段,應首先弄清講了什么人、什么事、過程如何、結果如何;如果是議論性文段,則應先弄清觀點是什么、觀點的依據是什么。在實際斷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斷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專有名詞生生斷開,這都是沒有聯系語境的緣故。聯系上下文,起碼要標清其中的人名、陳述對象是誰、涉及哪些人物等。力爭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再來斷句,切忌盲目下筆或看一句斷一句。2.聚焦動詞,先易后難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事,人物之間有哪些重要的關聯。這個過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動作,由動作推測動作的發出者。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類題中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句子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動詞是十分常見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當謂語,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一種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動詞找主干的方法來斷句。斷句時,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找出謂語動詞,然后前追主語,后問賓語、補語,即可確定句子的標點。如果句子里出現了幾個動詞,就應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先弄清動詞之間的關系,如果兩個動詞是連動式,則不需要斷開。也有少數句子沒有謂語動詞,而是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作謂語動詞,斷句時要特別注意。3.句中比較,篩掉干擾要在“可斷可不斷”與“非斷不可”之間做出正確取舍。這就需要到句中進行具體的比較,比較的重點放在間隔處的字詞歸上還是歸下,通過不同歸屬方式來比較語意的連貫性,斷句后內容必須合情合理,句子斷錯就容易造成語意指向混亂,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篩選掉那些可斷可不斷的干擾位置,篩選的標準就是是否影響句意的完整表達。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0題中“夫為人A所B陷C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所陷”后可斷可不斷。如果斷開,則“苻堅之類是也”與前面相連接,句子過長,意思不明確,并且“焉”是句末語氣詞,其后常斷開,故G處應斷開,而C處不能斷開。(1)(2023·全國甲)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周)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二)選擇題——排“同”聚“異”,突破難點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觀題]2.排“同”聚“異”,突破難點四個選項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頓是相同的,對此不必關注;再聚焦停頓不同的,重點思考。那些停頓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難點,且難點就那么一兩處。對此,要有足夠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標志,如名詞、虛詞、句式的標志。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類題中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句子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話,那就是會抓謂語動詞。如何抓住并聚焦謂語動詞,同上面“聚焦動詞”內容。(2021·新高考Ⅰ)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024全國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2024全國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2024全國新高考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黒。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講 文言斷句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復習任務 1.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正確斷句。2.掌握兩種斷句題的答題方法。考情微觀年份卷別 提問方式 命題特點2023\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國甲、乙卷 材料二(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斷句命題最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由選擇題改為主觀題帶來的變化: ①選句字數由原先的50字左右減少至25字以內。 ②大多數情況下為八斷三,即給出八處斷句,要求選出三處最需要斷開的位置。 ③難度雖較選擇題略有上升,但因字數減少一半,所以對沖了難度。 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實實在在地考查斷句能力,得分有區分度。 不變的是均選文中敘述性句子。2016—2022年所有全國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考情分析】1.試題比較。考查題型固定:文言文斷句能力、實詞及詞義變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譯能力。新高考保持文言主觀概括題(3分),翻譯8分;老高考無文言概括題,文言翻譯10分。斷句題新老高考都采用2023年四省聯考的涂字母形式。相對而言,新高考文言閱讀題目難度要高。2.文本選材。老高考單文本,新高考雙文本(復合文本)。2023年、2022年趨于多樣化,不再像2021年選擇以敘事議論為主的紀事本末體,突破了2020年以前從“二十四史”選擇人物傳記的取材方式。發展到多類史書,甚至從雜史小說中選材。2023年跳出史傳范圍,文言文文本形式由以往單一文本,變成2023年雙文本。文本內容側重議論性。雙文本、重議論,是最大的變化,2024年高考保持了這一趨勢。3.題型靈活。文言文出題會越來越靈活,選題也會越來越廣泛。但能力要求沒變還是理解和分析綜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按題目要求進行分析綜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4.考教融合。四套試題幾乎同時關注教材,注重與課內實詞的比較分析,有淡化文化常識的傾向,與教材銜接更密切。文言斷句題目所選句子多為敘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運轉折的重要時刻;50字左右。設6~8處停頓,有兩處難度大的不同。側重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重中之重:關注教材,回歸教材】文言文閱讀模塊考察的知識點基本沒變化,出題和課文聯系更趨緊密,備考要注重課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遷移應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個知識點幾乎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復習首先要立足于課本,做好課內知識的積累、梳理與運用。【溫馨提醒】【文言斷句· 涂字母】【基礎知識】1.扣名詞和代詞。名詞和代詞常用來作主語和賓語。如果作主語,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斷句;如果作賓語,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斷句。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如吾、予、余、爾、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語。2.扣動詞和形容詞。謂語成分多是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為動詞、形容詞的其他詞性),斷句時可以先找到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確定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可借助“曰”“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寫兩人對話,一般只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了。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3.扣文言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介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一些議論性語段,它們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借助具體的情境去猜測,因而運用虛詞判斷句讀就顯得非常重要,它會使斷句變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尤其要關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4.扣特殊句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被動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常見的結構有判斷句(“……者,……也”“為、乃、即、則”)、被動句(“為……所……”“受……于……”“見……于……”)、反問句(“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5.扣句式對稱。句子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根據對稱特點斷句。【解題關鍵】涂字母斷句子,將客觀選擇題變相改成主觀題,考生沒有任何投機可能。因為只有三處斷句,句子相對而言就要短一些,這實際上降低了難度。同時,字母定位法,為機讀閱卷提供了方便。涂字母斷句選擇題原則上3分不可丟。技法:(1)只需三處,我們可以運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確定“大”的范圍,再來找其他兩處。(2)答題3分,每涂對一處給1分。記住,只涂三處,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亂涂。【方法點撥】(一)斷句原則及方法1.遵循三原則(1)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內容和主題(2)體會詞語含義和詞語之間關系(3)先易后難,逐步縮小范圍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是根本方法。切忌邊看邊斷。2.方法(1)名詞(或代詞)斷句法。名、代作主、賓,主語在句首、賓語在句尾。據此可把語句斷開。文言文中常見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2)語序、句式斷句法①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謂語前置等。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焉。我非愛起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②特殊句式:判斷句式、被動句式③固定句式:“何┅之有” “如(奈、若)┅何” “唯┅是┅” “不亦┅乎” “何┅(之)為” “無乃┅乎” “得無┅乎”④固定短語: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3)對稱、對偶、排比斷句法文言文語句整齊對稱,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在形式上對應,在內容上有關聯(對比、并列、總分)如: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對話標志斷句法對話標志:“曰”“云”“言”等。注意兩種情況: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二是文中省略說話人和“曰”字的情況。引用;連續對話,第一次出現人名,之后常省,有時提示動詞也省去。要據上下文分清問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5)文言虛詞斷句法句首:夫、蓋、凡、故、盍、孰、唯、今夫、若夫、是故、然則、于是、頃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句首斷)句尾:也、矣、耳 歟、邪(耶)、焉、哉、乎(作介詞例外)而已(句尾斷)句中:以、而、于、則、者、也(句中不斷)獨詞句:嗟夫、嗚呼(獨詞句斷)(6)頂真修辭斷句法。例: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二)斷句方法口訣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聯系1.(2023·全國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節選自《韓非子·十過》)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答案 BFG解析 試題設置八個斷句點,要求考生選取三個正確的斷句點。句子大意是:“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有機會回國立為國君而發兵,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句子分為理由和建議兩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來,與后文“其遇之無禮”相對應,故A處不當斷。“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為文言文常見義,“反國”在句中是回國的意思,故D處不可斷。“反國而起兵”是相接續的行為,用“而”連接,故E處不可斷。“反國而起兵”的主語是“彼”,“有時”作狀語,故C處不可斷。句中“曹”指曹國,“君”指曹君,建議部分的主語為“君”,故H處不可斷。綜合考察,畫波浪線的部分共四個小分句,主語是“君”“彼”等人稱代詞,第三個小分句“即恐為曹傷”接續第二個小分句而來,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確斷句點為B、F、G三處。參考譯文從前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經過曹國的時候,曹君趁重耳脫去上衣裸露身體時觀看他連在一起的肋骨,當時曹國的大夫釐負羈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有機會回國立為國君而發兵,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曹君沒聽從叔瞻的勸諫。釐負羈回到家中悶悶不樂,他的妻子問他說:“夫君從外面回來有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呢?”釐負羈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有福的時候我趕不上,災禍來了一定會連累我。今天我們的國君召見晉公子,他對待晉公子沒有禮貌。我當時也參與接見,因此才悶悶不樂。”2.(2020·全國Ⅱ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安中)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答案 BDG解析 抓住句中三個名詞對象“邏卒”“盜”“民”的行為即可。兩個“盜”都是名詞不能連在一起,分別作上一句的賓語和下一句的主語,所以中間必須斷開。“盜脫去”主謂結構完整,故“去”的后面要斷開。“民”“與卒遇”構成主謂關系,謂語后面要斷開。參考譯文(王安中)從秘書少監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提升為御史中丞。開封巡邏的士兵晚上捉拿盜賊,盜賊逃脫了,有個百姓受驚出門正好與士兵相遇,(士兵把他)當作盜賊綁起來;百姓到開封府訴訟,受不住殘酷的拷打,于是無辜服罪。王安中調查到這個案件,審查后定為冤案,立即放出這個百姓,治官吏之罪。名詞、代詞經常作主語或賓語,可以首先標出文段中的名詞、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吾、予、爾、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詞。因為名詞、代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前后往往要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基本上就可以斷出句讀了。當名詞作主語時,一定要關注前后主語的一致性與變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這些名詞的含義。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題中出現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則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兩個詞,翻譯為“所以”“皇帝”。另外,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則中間可以斷開。常見的代詞有三類:(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稱: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稱:之、其、彼。(2)疑問代詞:誰、孰、何、奚、胡、曷、惡、安、焉等。(3)指示代詞:此、是、斯、茲、夫、之、其、彼等。(二)借助虛詞定首尾1.(2021·天津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節選自宋·蘇軾《魏武帝論》)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答案 CFG解析 “以人”是“權之”的后置狀語,之間不可斷開;“則”是表結果的句首連詞,前面應斷開;“或勝或負”意為有時取勝有時失敗,中間不可斷開,“負”后應斷開;“其能一”是“見”的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前面有表轉折的連詞“而”,“而”前可斷開。參考譯文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知道。知道這些卻不能根據人的特點來權衡,所以十分忙亂,有時取勝有時失敗,爭當強雄,卻沒有看到他能統一天下。2.(2020·全國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指傳主王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答案 BDG解析 “至此時”為表時間的短語,“至”是一個介詞,其前應斷開,“時”后應斷開;“矣”“遂”是兩個虛詞,且不可連用,故中間應斷開。參考譯文這時要在南郊祭天,簡文帝當時擔任撫軍,執掌朝政,向王彪之詢問是否應該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說:“自中興以來,郊祀時常常會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認為不合宜。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時大赦天下的意義,將會認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這個時候,兇惡愚蠢之輩又要產生僥幸心理了。”簡文帝就聽從了王彪之的意見。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虛詞可以使前后關系變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為零的過程,就是借助虛詞初次判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議論性語段,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以借助具體情境去猜測,因而顯得難度較大,運用虛詞就可以使斷句變得更為容易。常見的情況有:類別 常見例詞 斷句技巧發語詞 夫、蓋、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竊、請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時間詞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句末 語氣詞 陳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斷開疑問句末尾 耶、與(歟)、邪、乎感嘆句末尾 哉、夫疑問 語氣詞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復句關 聯詞語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 其前一般斷開復音虛詞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復音虛詞須保持完整,不能點斷(三)特殊句式要明確1.(2023·四省聯考)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昔者,陳成恒相齊簡公,欲為亂,憚齊邦鮑、晏,故徙其兵而伐魯。魯君憂也。孔子患之,乃召門人弟子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齊將伐之,可無一出乎?”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內傳陳成恒》)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答案 FIK解析 “諸侯有相伐者”是定語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諸侯”的后置定語,意思是“對于那些互相征討的諸侯”,作下一句的狀語,“者”后應斷開;“尚恥之”省略主語“我們”,“恥”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作謂語,賓語是“之”,結構完整,“之”后應斷開;“今魯父母之邦也”是判斷句,“魯”是判斷句的主語,符合“……,……也”的結構特點,“魯”后應斷開。參考譯文從前,陳成恒擔任齊簡公的國相,他想作亂篡位自立,但心中懼怕齊國的世族鮑、晏兩家,所以就調動他們兩家的軍隊去進攻魯國。魯哀公十分擔心。孔子也非常憂慮,于是召集門生弟子,對他們說:“對于那些互相征討的諸侯,我們尚且感到羞恥。現在魯國是我們的祖國,我的墳墓也要筑在這里。現在齊國要討伐它,我們難道不應該出去阻止一下嗎?”顏淵請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請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貢請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序》)夫為人主者非欲養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答案 BDG解析 “……者,非……,……也”是判斷句,應在“者”后斷開,即應在B處斷開;“非欲養禍于內”和“疏忠臣碩士于外”對應,“而”連接下句,故應在D、G處斷開。參考譯文作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宮中養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遠忠臣賢士,這是日積月累逐步發展而成的,是形勢發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宦者造成的禍患,雖然有所悔悟,但已經形成的形勢使得自己沒有辦法把他們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這樣。特殊句式 斷句要求為……所……,受……于……,見……于……(被動句) 前后可斷,中間不斷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為,唯……為……,孰與……乎(固定句式)……者,……也 前后可斷,中間須斷與其……,孰若…………,抑(還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四)排偶句式要明辨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其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點。如果能分辨出這些特點,斷句則相對容易多了。(2022·全國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答案 BDG解析 “不煩一兵”“不傷一人”句式整齊,二者之后均應斷開。“寡人自以為智矣”結構完整,故在主語“寡人”前面停頓。參考譯文聽到這個消息的臣子們都(向楚懷王)道賀,陳軫最后進見楚懷王,唯獨他一人不道賀。楚懷王說:“我沒有動用一兵一卒,沒有使一個人受傷,就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認為很聰明了。各位士大夫都來向我道賀,唯獨你不道賀,這是為什么呢?”(五)對話標志靈活用(2022·全國乙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節選自《說苑·貴德》)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 ADG解析 “曰”是對話標志,結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曰”后面要斷開。“矣”是典型的句末語氣詞,后面要斷開。從句式結構來看,“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斷句,“者”后面要斷開。參考譯文邵公出去后,周公進見,武王問:“你看該怎么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種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只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武王說:“平定天下的胸懷多么寬廣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啊!”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給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以明辨句讀。不過,也有例外。“曰”有兩種情況,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詞,無實義,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云”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為、是”的意思,例如《后漢書》:“雖云匹夫,霸王可也。”“言”有七種情況,或表七種意思時,后面不可斷開:①談論;②記載;③告訴;④問;⑤陳述;⑥說明;⑦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者“意思是”。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固定句式等,這些句式對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點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斷句題和翻譯題中作為斷句的依據和翻譯的采分點重點考查。一 判斷句——分清類別,翻譯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軒東故嘗為廚。(《項脊軒志》)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6)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也”表判斷 (2)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非”表否定判斷 (3)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者……也”表判斷 (4)用混亂相攻取代和諧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語意判斷句 (5)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是廚房。 “為”表判斷 (6)我詢問他們的姓名,他們是金陵人,在這個地方作客。 “是”表判斷二 被動句——看清關鍵詞,翻譯成含有“被”的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代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洎牧以讒誅。(《六國論》)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傳序》)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為”表被動 (2)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誅殺。 語意被動句 (3)誠實不欺卻被懷疑,忠誠無私卻被誹謗。 “見”“被”表被動 (4)我們父子幾人無功無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的。 “為……所……”表被動 (5)而有智謀、有勇氣的人也大多為他所溺愛的人或物所困擾 “于”表被動三 賓語前置句——判定形式,調整提前的賓語到動詞后現代漢語中賓語一般處于謂語之后用來回答是“誰”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賓語放置在動詞謂語之前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句子就叫賓語前置句。[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而今安在哉?(《赤壁賦》)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故不我若也。(《種樹郭橐駝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籍何以至此?(《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如今又在哪里呢? 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2)所以他們不如我。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3)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之”作為標志詞提前強調賓語 (4)我怎么會這樣呢? 介賓結構中賓語前置四 定語后置句——察看標志詞,譯成定語修飾中心詞“定語后置句”是指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把定語放到了中心詞之后的一種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語后置句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強健的筋骨。 以“之”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2)就派遣蘇武憑借中郎將的身份拿著旄節出使匈奴,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國)。 以“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3)(敲擊后)能發出鏗鏘聲音的山石,到處都這樣。 以“……之……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句 (4)冶煉它們把它們鑄造成十二個銅人。 數量結構后置的定語后置句五 狀語后置句——分析句子結構,調整狀語到動詞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經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結構卻經常放在謂語動詞后面作補語。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五代史伶官傳序》)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5)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來。 以“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2)當他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 以“以”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3)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 以“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4)時間像這樣流逝,白天夜晚都不停止。 以“如”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5)適逢緱王與原長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國內密謀反叛。 省略介詞的狀語后置句六 主謂倒置句——辨明語氣,調換主語謂語位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構成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根據語意、語氣表達的需要,適當調整主語、謂語的順序。主謂倒裝句主要有兩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有幾家能夠稱心如意(地過日子)呢? 表疑問語氣的主謂倒裝句 (2)你太不聰明了! 表感嘆語氣的主謂倒裝句七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種類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位卑則足羞。(《師說》)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2)使快彈數曲。(《琵琶行》)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3)以為輪。(《勸學》)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4)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 翻譯:________________。類型:________。答案 (1)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 省略主語“彼” (2)讓(她)暢快地彈奏幾支曲子。 省略兼語“之” (3)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彎曲把它做成車輪。 省略賓語“之” (4)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苦 省略介詞“于”八 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結構詞,固定格式固定譯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翻譯文言文非常有幫助。現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匯集如下:[教考銜接] 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固定句式的語氣。(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2)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3)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5)且為之奈何?(《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6)孰與君少長?(《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7)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8)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北冥有魚》)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9)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10)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翻譯:________________。語氣:________。答案 (1)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 表示反問 (2)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表示反問 (3)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么敢反叛呢! 表示反問 (4)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為什么告辭呢)? 表示反問 (5)這將怎么辦呢? 表示疑問 (6)和你相比,年齡誰大誰小? 表示疑問 (7)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 表示疑問 (8)天空湛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表示選擇 (9)如果這樣,那么他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表示假設 (10)軍營中沒有什么用來作為娛樂的,請允許我舞劍(助興)。 表示陳述一、“5大標志”助你巧斷句1.詞性(1)先找出名詞(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或代詞(吾、予、余,爾、汝、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它們如果作主語,就在它們的前面斷句;如果作賓語,就在它們的后面斷句。(2)動詞、形容詞常用作謂語,可以先找到動詞、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斷定語句的停頓點。邊練邊悟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至午門,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國家如天之福,必無他虞。旦夕兵餉集,公何遽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家人救之蘇,環泣請曰:“待祝孝廉至,一訣可乎?”許之。(節選自《明史·麟征傳》)A.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B.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C.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D.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解帶/自經/解析 “二百七十余年”修飾“宗社”,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兩項。“解帶自經”語意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排除C項。亢龍有悔:成語,出自《周易》,意為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魚爛之殃:魚腐爛。比喻自內部糜爛腐敗。諫垣,意思是指諫官官署,即專職進諫官吏的辦公場所。答案 B【參考譯文】到午門時,魏藻德拉著麟征的手說:“國家像皇天一樣有福氣,一定不會有什么禍事的。很快軍隊、糧餉都會聚集起來,您驚慌什么呢?”把他拉了出來。第二天,城被攻下了。麟征寫信跟家人永別,說:“祖宗打下的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一天之間成了這樣,雖然天子自己遭到了災禍,小百姓也遭殃。我身為一名諫議大臣,對朝廷的事務無法匡救,依法應當判罪脫服。”于是他解下束帶,上吊自殺。家人趕快把他救醒,圍成一圈流著淚請求說:“等祝孝廉來后你們辭別一下,行嗎?”麟征同意了。2.對話詞借助“曰”“云”“言”“謂”“道”“問”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并且應根據上下文厘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邊練邊悟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袁淑)遷太子左衛率。太子劭將為弒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望相與勠力。淑及斌并曰:“自古無此,愿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還省,繞床行,至四更乃寢。(節選自《宋書·袁淑傳》)A.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B.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C.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D.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解析 “曰”是對話標志,后面應斷開,排除C、D兩項;“大禍”是偏正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故選B。答案 B【參考譯文】(袁淑)調任太子左衛率。太子劉劭將要殺君叛逆時,那日晚上袁淑正在殿堂侍奉皇帝,二更左右,劉劭召集袁淑和蕭斌等人,希望他們鼎力相助。袁淑、蕭斌二人一齊說:“從古到今沒有這樣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劉劭發怒變了臉色,手下都要動手。蕭斌害怕了,就說:“我過去在你手下供職,常常想為你效力,何況現在情況如此緊迫,就應竭力聽從你的號令。”袁淑斥責蕭斌說:“你就覺得殿下真會這樣做嗎?殿下小時候曾中風,可能這是他的病又發作了。”劉劭更加憤怒,于是問袁淑:“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說:“你處在不被懷疑的位置上,還擔心不能成功嗎?但是,成功之后會為天地所不容,大禍也就臨頭了。希望你迅速打消這個念頭。”劉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領說:“這是什么樣的事,怎么能說停止?”袁淑出來回到省臺,繞著床轉,到了四更才睡下。3.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介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特別是一些議論性語段,根據虛詞推斷會使斷句變得容易。(1)句首發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如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茍等。(2)句首時間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3)句末語氣詞——其后一般斷開。陳述句末尾,如也、矣、焉、耳等;疑問句末尾,如與(歟)、邪(耶)、乎等;感嘆句末尾,如哉、夫等。(4)疑問語氣詞——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5)復句關聯詞語——其前一般斷開。如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6)復音虛詞——復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不能點斷。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則等。邊練邊悟3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A.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B.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C.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D.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解析 畫波浪線句中的兩個“則”是領起下文的推論句或結論句,其前均應斷開,據此可以排除C、D兩項;根據句子大意,應該是魯君懷疑吳起,“疑”的主語是“魯君”,“魯”前應斷開,據此排除A項。答案 B【參考譯文】吳起,是衛國人,侍奉魯國國君。齊人攻打魯國,(吳起)率軍攻打齊國,大敗齊軍。魯國有人說:“魯國是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么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般的國家,而魯君起用吳起,就是舍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就)罷免了吳起。吳起這時聽說魏文侯賢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領,攻打秦國,攻克了五座城池。吳起做將領,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替士兵分擔勞苦。有個生毒瘡的士兵,吳起替他吮吸毒汁。4.句式(1)注意句式整齊的句子。(2)注意特殊句式。判斷句,如“……者,……也”“為”“乃”“即”“則”等 ;被動句,如“為……所……”“受……于……”“見……于……”等;反問句,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等。(3)注意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以)……為”等。邊練邊悟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宮未幾,復幸南苑,寒威未釋,陟歷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節選自《清史稿·楊雍建傳》,有刪節)A.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B.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C.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D.昨因圣體違和/傳諭孟春饗太廟/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親廟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解析 “圣體違和”主謂結構,完整,排除B、C兩項。“孟春饗太廟”狀中結構,排除A項。“至期皇躬康豫”狀中結構,排除B、C兩項。“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判斷句,排除A、B兩項。答案 D【參考譯文】順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順治駕臨南苑打獵,楊雍建上疏諫言:“前些日子因為皇上身體不適,傳旨正月在太廟祭祀,派遣官員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體恢復康健,就親自前去太廟祭祀,這是非常重視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回宮不久,又駕臨南苑打獵,天氣還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馳騁,恐怕不是謹慎起居的方式。”5.對稱古人寫文章講究句式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進行斷句。邊練邊悟5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墜厥初。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亦命也若夫/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解析 句中兩個“命也”都是對前句的判斷,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據此排除C、D兩項;“撓節以求貴”與“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式,分別在其后斷開,據此排除B項。答案 A【參考譯文】哎,做官位至公卿,是命;隱退為農民,也是命。那種屈節折腰以求高官顯位,以交易逐利的方法來謀利的做法,是我們陸家深深感到恥辱的。子子孫孫當引以為戒,希望不要敗壞陸家從前的好名聲。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五年秋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李德裕遣行①維州刺史虞藏儉將兵入據其城,具奏其狀②。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徒棄誠信,有害無益。”上以為然③,詔德裕以城歸吐蕃,執④悉怛謀歸⑤之。吐蕃誅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⑥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監軍王踐言入知樞密,數為上言:“縛送悉怛謀以快虜心,絕后來降者,非計也。”上亦悔之,尤⑦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與德裕有隙⑧,害⑨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內不自安,會上御⑩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謂同列曰:“主上責望如此,吾曹豈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請罷。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 淮南節度使。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朋黨之禍》)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行: ②狀: [辨析:以狀語武 狀: ] ③然: [辨析:成然之 然: ] ④執: [辨析: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執: ] ⑤歸: [辨析: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 ] ⑥怨: ⑦尤: [辨析:忍尤而攘詬 尤: ] ⑧隙: ⑨害: [辨析:爭寵而心害其能 害: ] ⑩御: [辨析:振長策而御宇內 御: ] 充: [辨析: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充: ]答案 ①行:代理(官職) ②狀:情狀,情況[狀:情狀,情況] ③然:正確,對,表肯定[然:認為……是對的,認為……正確] ④執:捉拿,逮捕[執:持,握] ⑤歸:使……歸,送回[歸:使……歸,送回][提示:由不及物動詞“歸”帶賓語“之”推斷] ⑥怨:怨恨,仇恨 ⑦尤:抱怨,指責[尤:責罵][提示:由“尤”后的名詞短語推斷其應為動詞] ⑧隙:感情上的裂痕,怨隙 ⑨害:嫉妒,妒忌[害:嫉妒,妒忌] ⑩御: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親臨[御:駕馭,統治] 充:充當,擔任[充:充當,擔任](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B.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C.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D.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解析 “四夷不至交侵”和“百姓不至流散”是并列的情況,結構相同,兩者之間要斷開,可以排除A、C兩項;“至理”,即“至治”,最好的治世,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B項。答案 D(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縛送悉怛謀以快虜心,絕后來降者,非計也。②退,謂同列曰:“主上責望如此,吾曹豈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請罷。解析 采分關鍵點:①快:使……痛快。絕:斷絕。非計:不是好的辦法。②責望:責怪怨恨。曹:輩,等。罷:罷免,停職。答案 ①捆綁送還悉怛謀來使敵寇心里暢快,斷絕以后前來投降的人,不是好計策啊。②退出之后,牛僧孺對同僚們說:“皇上這樣責怪怨恨,我們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請求辭職。【參考譯文】(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求歸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維州刺史虞藏儉率兵進入占據維州城,備文上奏這個情況。牛僧孺說:“吐蕃的邊境,四面各有萬里,失去一個維州,不能損害吐蕃的勢力,白白地破壞了雙方的真誠信任,有壞處沒有好處。”皇帝認為他說得對,命令李德裕把維州城歸還給吐蕃,拘系悉怛謀送還吐蕃。吐蕃在邊境上殺死了悉怛謀。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監軍王踐言入宮主持樞密院事,多次對皇帝說:“捆綁送還悉怛謀來使敵寇心里暢快,斷絕以后前來投降的人,不是好計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責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機說“牛僧孺與李德裕之間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勞”。皇帝也疏遠牛僧孺。牛僧孺內心感到不安,適逢皇帝到延英殿,對宰相說:“天下何時能夠太平,你們也在考慮這個嗎?”牛僧孺回答說:“太平沒有跡象。現在四方的外族沒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離散流亡,雖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諱,改‘至治’為‘至理’),也可以說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謀求太平,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牛僧孺對同僚們說:“皇上這樣責怪怨恨,我們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請求辭職。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為同平章事,擔任淮南節度使。二、無標志斷句法——善抓謂語,借助語境1.抓謂語中心詞(1)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能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句子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2)確定句子的謂語中心詞還要全面考慮,要善于識別兼語句、連動句等特殊語句,這樣就能更準確地把握了。2.借助具體語境目前高考采用的題型均是有語境的斷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傳記,應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論;議論文則應明晰中心、論據、方法及邏輯關系。特別要注意斷句部分前后的句意、句式特點等。邊練邊悟6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廷臣輒箋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A.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B.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C.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D.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解析 此題在各個選項相異之處沒有標志詞,可借助語境,抓謂語中心詞,運用排除法快速找到答案。四項中共有兩處不同,第一處是“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不勝考掠之慘”的意思是“受不住拷打的慘痛”,“勝”是“禁得住,能承受”的意思。這是“民”被“縛以為盜”“訟諸府”之后的情狀,與后文“遂誣服”邏輯一致,所以應在“不勝”前停頓,首先排除B、D兩項。第二處是“即出民”與“抵吏罪”中間是否應該停頓,由語境可知,這兩個短語為先后兩件事,主語均為王安中,王安中先把被誣告的老百姓放出,再治官吏之罪,中間需要停頓,排除C項。故選A。答案 A【參考譯文】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陽曲人。考中進士,歷任秘書省著作郎。政和年間,天下爭相傳言有祥瑞降臨,朝廷大臣就上表稱賀,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稱贊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發下三題制詔令讓他草擬,他馬上就寫成了,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以任中書舍人。”不久,他從秘書少監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提升為御史中丞。開封巡邏的士兵晚上捉拿盜賊,盜賊逃脫了,有個百姓受驚出門正好與士兵相遇,被當作盜賊綁起來;百姓到開封府訴訟,受不住拷打的慘痛,于是無辜服罪。王安中調查到這個案件,審查后定為冤案,立即放出這個百姓,治官吏之罪。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沛公如廁,麾①樊噲去。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等見上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②豐、沛,定天下,何其③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④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⑤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節選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麾: ②起: [辨析: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起: ] ③何其: [辨析:何其衰也 何其: ] ④憊: ⑤獨: [辨析: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獨: ]答案 ①麾:招呼,招手 ②起:起事,起兵[起:起事,起兵] ③何其:多么,怎么那樣[何其:多么,怎么那樣] ④憊:疲乏,困頓 ⑤獨:表反問,難道[獨:偏偏](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B.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C.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D.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解析 “見人”屬于動賓短語做動詞“惡”的賓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上”是“獨枕”的主語,且前一句中,“隨”是動詞,主語是“大臣”,賓語是“之”,主謂賓俱全,應在“之”和“上”之間斷開,排除D項。答案 C(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解析 采分關鍵點:①微:(如果)沒有。譙讓:責備。殆:危險。②且:況且。甚:厲害,嚴重。顧:難道,表反問。答案 ①這一天如果不是樊噲闖進大營責備項羽的話,沛公的事業幾乎就完了。②況且您病得不輕,大臣們都驚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見我們這些人來討論國家大事,難道您只想和一個宦官訣別嗎?【參考譯文】沛公借口要去上廁所,招呼樊噲一同離去。這一天如果不是樊噲闖進大營責備項羽的話,沛公的事業幾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時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厲害,討厭見人,他躺在宮禁之中,詔令守門人不得讓群臣進去看他。群臣都不敢進宮,這樣過了十多天,樊噲竟推開宮門徑直闖了進去,后面群臣緊緊跟隨,看到高祖一人枕著一個宦官躺在床上。樊噲等人見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說:“想當初陛下和我們一道從豐、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樣的壯舉啊!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憊不堪啊!況且您病得不輕,大臣們都驚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見我們這些人來討論國家大事,難道您只想和一個宦官訣別嗎?您難道不知道趙高作亂的往事嗎?”高祖聽罷,于是笑著從床上起來。兩種斷句題型的答題方法(一)主觀題——聚焦動詞,句中比較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在提供語境的文言斷句主觀題中,需要斷句的語段在內容上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斷句前可翻譯上下文,再據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記敘性文段,應首先弄清講了什么人、什么事、過程如何、結果如何;如果是議論性文段,則應先弄清觀點是什么、觀點的依據是什么。在實際斷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斷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專有名詞生生斷開,這都是沒有聯系語境的緣故。聯系上下文,起碼要標清其中的人名、陳述對象是誰、涉及哪些人物等。力爭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再來斷句,切忌盲目下筆或看一句斷一句。2.聚焦動詞,先易后難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事,人物之間有哪些重要的關聯。這個過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動作,由動作推測動作的發出者。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類題中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句子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動詞是十分常見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當謂語,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一種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動詞找主干的方法來斷句。斷句時,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找出謂語動詞,然后前追主語,后問賓語、補語,即可確定句子的標點。如果句子里出現了幾個動詞,就應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先弄清動詞之間的關系,如果兩個動詞是連動式,則不需要斷開。也有少數句子沒有謂語動詞,而是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作謂語動詞,斷句時要特別注意。3.句中比較,篩掉干擾要在“可斷可不斷”與“非斷不可”之間做出正確取舍。這就需要到句中進行具體的比較,比較的重點放在間隔處的字詞歸上還是歸下,通過不同歸屬方式來比較語意的連貫性,斷句后內容必須合情合理,句子斷錯就容易造成語意指向混亂,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篩選掉那些可斷可不斷的干擾位置,篩選的標準就是是否影響句意的完整表達。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0題中“夫為人A所B陷C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所陷”后可斷可不斷。如果斷開,則“苻堅之類是也”與前面相連接,句子過長,意思不明確,并且“焉”是句末語氣詞,其后常斷開,故G處應斷開,而C處不能斷開。(1)(2023·全國甲)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周)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答案 BDG解析 試題設置八個斷句點,要求考生選取三個正確的斷句點。“母異之”為第一個斷句點,意思是母親對他感到驚異。文章前面說周堯卿十二歲時父親去世,“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因此說“母異之”。B是正確斷句點。試題材料畫波浪線部分后有右引號,而缺左引號,提示考生要正確判斷左引號的位置。與右引號形成呼應的是“謂族人曰”這個位置,按標點符號規則應該有冒號和左引號,因此D是正確斷句點。而A、C都將句意點破,不可取。后面“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兩句完整,當在G處施加斷句點。“多”字屬上,還是屬下,可能是考生斟酌猶豫的地方。文言文中補充說明前面的形容詞一般都說“如此”。而“多”字置于動詞前,則表示程度范圍的增強,“多”也常出現在動詞“知”之前。(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答案 CGL解析 “高季興既得三州”中,“高季興”為主語,“既得”為謂語,“三州”為賓語,句子結構完整,“三州”后應斷開,即在C處斷開;“朝廷”既是“請”的賓語,又是“不除刺史”的主語,整個句子承前省略主語“高季興”,應在“刺史”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不許”的主語為“朝廷”,應在“不許”前斷開,即在L處斷開。(二)選擇題——排“同”聚“異”,突破難點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觀題]2.排“同”聚“異”,突破難點四個選項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頓是相同的,對此不必關注;再聚焦停頓不同的,重點思考。那些停頓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難點,且難點就那么一兩處。對此,要有足夠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標志,如名詞、虛詞、句式的標志。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類題中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句子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話,那就是會抓謂語動詞。如何抓住并聚焦謂語動詞,同上面“聚焦動詞”內容。(2021·新高考Ⅰ)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解析 “以鎮天下”是“強宗室”的目的;“故皇再從三從弟……”以“故”字領起,是“強宗室”的具體行為。“以鎮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兩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詞性短語,作主語,因比較長,一般在它和謂語之間停頓;而“雖童孺皆為王”是一個緊縮復句,中間不應再斷開;太宗問群臣遍封宗子對天下有沒有好處,這里的“利”應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項。故選B。參考譯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震懾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為王,做王的有數十人。太宗語氣和緩地問群臣:“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的。封的爵位已經很高,又大量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是的。”[2024全國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答案】10.ADF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為之”做“效死以戰”的狀語,“效死”是“戰”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D處斷開。“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故選ADF。[2024全國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答案】CEH【句意解析】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對他有什么企圖。“賢人是禮”類似于“唯命是從”,在句式上,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其中“是”是輔助表示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無實義,“······(賓語)是······”的句式結構,即“賢人”是謂語動詞“禮”的賓語,而其主語是“魏君”,所以在“禮”后斷開。“國人”是主語,“稱”是謂語動詞,“仁”是賓語,所以在“仁”后斷開。“上下”,即“上下的人”是主語;“和合”即“和諧同心”是謂語,因此在“和合”后斷開。或者利用句式,都是四字短語,句式整齊也可判斷。[2024全國新高考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黒。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答案】10.BDG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析句意】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為····所”表被動,“襲”是動詞,“劉備為呂布所襲”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從“襲”后B處斷開;“奔于操”承接前邊主語“劉備”,“奔”是謂語,“操”是賓語,結構完整,所以從“于操”后D處斷開;“以”是“程昱”的謂語,“備有雄才”是賓語,“程昱以備有雄才”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從“有雄才”后G處斷開。故選BDG。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3講 文言斷句(講義)(學生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13講 文言斷句(講義)(教師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