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講 文言詞語和文化常識(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講 文言詞語和文化常識(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第14講 文言詞語和文化常識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
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
文言文閱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
近三年新課標卷的第11題題干設(shè)置是“下列對材料中(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從題干指令看,本題是綜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廣,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所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區(qū)分多義詞的語境意思。如果題目出得難一點,可能還會考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意思,甚至會考有區(qū)別于詞典解釋的臨時意義。
二是與所考詞語相關(guān)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與成語中的相同詞語意思比較、與之前學過的課文中某某處詞義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變化等。
三是命題人的“解說”是否合乎原文語境,包括與人物形象、作品主題的關(guān)聯(lián),有沒有過度解讀或偏狹理解等,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具臣”的解說,就是命題人根據(jù)語境推測出來的。
【考情分析】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閱讀中每年必考的兩個考點。“常見”,這是規(guī)定的考查范圍,實詞規(guī)定為120個,虛詞規(guī)定為18個;“在文中”,強調(diào)的是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其含義或用法。
一、了解詞語理解命題特點
1.注重“教考銜接”。雖然試題考查的加點詞語都出自課外,但與教材內(nèi)容高度相關(guān)。試題有可能要求考生將加點詞語與課內(nèi)詞語進行比較,判斷異同,是否能夠準確掌握課內(nèi)詞語直接關(guān)系到能否正確作答;試題也有可能要求考生判斷選項中關(guān)于加點詞語的表述是否正確,考生往往能夠在語文教材中找到該詞語,雖然所在語句不同但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通過遷移課內(nèi)知識就能破解課外詞語。試題在以這樣的方式告訴考生要重視課內(nèi)知識的學習和遷移。
2.注重對基礎(chǔ)知識的考查。該題考查范圍廣,不僅包含對文言文重要詞語意義的考查,而且包含對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文言現(xiàn)象等內(nèi)容的考查,同時關(guān)涉對成語、文化常識等知識點的考查。雖然關(guān)聯(lián)的考點眾多,但都指向文言文的基礎(chǔ)知識。本題的設(shè)置有利于引領(lǐng)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梳理文言現(xiàn)象、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語法知識,夯實基本功。
3.注重比較分析。該題的相當一部分選項需要考生將考試遇到的新問題和日常學習應(yīng)知應(yīng)會的舊知識展開比較,這種命題方式除引導學生重視教材學習外,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對舊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結(jié)合語境辨別重要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便于學生開闊眼界,舉一反三,形成知識體系。
二、了解文言詞語考查新題型
2022年高考全國甲、乙卷所用的詞語考查題型,即把考試材料中的一個實詞與教材內(nèi)的同一個實詞進行詞義異同比較,進而形成正確判斷。這種題型答題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內(nèi)實詞的詞義代入那個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該實詞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適。當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該實詞的詞義。
三、掌握文言實詞方法攻略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這些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常見文言實詞數(shù)量多,變化多,而且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對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斷句的考查、語句翻譯的考查,都是基于對實詞含義的理解;沒有對實詞含義的正確理解,就無法正確解答這些題目。
【溫馨提醒】
1.把握“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高度重視語文教材,高度重視語文日常學習。就文言文閱讀而言,務(wù)必做到對文言文常用詞語意義的準確記憶、用法的透徹理解。
2.在文言詞語充分積累的基礎(chǔ)上,自主進行文言現(xiàn)象的梳理、整合。“新課標”在高中語文“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jié)構(gòu)化,將言語活動經(jīng)驗逐漸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面對復(fù)雜的文言現(xiàn)象,學生的自主梳理、整合非常必要,有益于知識的融會貫通,也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形成結(jié)構(gòu)化的知識體系。
3.引導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做批注,形成持續(xù)性的閱讀策略。批注的方法古已有之,非常適合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關(guān)鍵是教師要讓學生的批注行為更規(guī)范、更有效,形成常態(tài),養(yǎng)成習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批注重要詞語的意義,批注各種文言現(xiàn)象,批注以前學過的相關(guān)字詞語句,也可以批注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特色等。這種方法既適用于課內(nèi)學習,也適用于課外閱讀,既適用于高三備考,也適用于高一、高二的日常學習。批注持續(xù)進行,不僅會增加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加深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的理解,從而提升第11題的正答率,同時有利于學生“文”“言”并重,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最終提升文言文閱讀的綜合能力。
文言實詞“推斷7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jié)構(gòu)(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天”與五谷有關(guān),“貝”與金錢有關(guān),“皿”與器皿有關(guān),“系”與捆綁有關(guān),“纟”與絲織品有關(guān)。
2.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3.聯(lián)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nèi)所學實詞的含義,排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4.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5.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nèi)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6.結(jié)構(gòu)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7.通假推斷法
當?shù)揭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jù)通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文言虛詞“推斷7法”
1.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2.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3.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yīng)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6.句意推斷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7.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文化常識考情微觀
年份 卷別 考查內(nèi)容 提問方式 命題特點
2024 考查實詞和虛詞,淡化文化常識
2023 新高考Ⅱ卷 金、刁斗 下列對文(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考查范圍極其廣泛,重點集中在官職、稱謂、禮法、科舉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兼顧生僻的文化常識。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密切相關(guān),有的與選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 ③設(shè)誤點細小,多放在對象誤用、范圍擴大、職責混淆、時間顛倒等方面。 ④自2022年開始,不再單獨考查古代文化常識;2023年全國新高考兩套試卷中,只有兩個選項與文化常識有關(guān),這預(yù)示著文化常識開始逐漸退席。而古今異義、成語、文言句式和教材中詞語已進入考查范圍。
2022 新高考Ⅰ卷 寡人、百乘、國門
新高考Ⅱ卷 銜枚、車駕
2021 新高考Ⅰ卷 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wù)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新高考Ⅱ卷 京口、遺民、部曲、傳檄
2020 新高考Ⅰ卷 輦下、東宮、殿下、追比
新高考Ⅱ卷 鄉(xiāng)試、宦官、晏駕、執(zhí)政
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來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fù)習,我們首先應(yīng)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點,明確備考方向。近幾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是官職、稱謂、禮法、科舉等方面的文化常識。
(一)官職
自2015年全國卷開始考查文化常識起,官職類的知識點一直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官職包括官署類與官制類,既有中央官職,又有地方官職,重點是中央官職。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官職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1·全國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全國Ⅰ)司農(nóng)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nóng),主要掌管農(nóng)桑、倉儲、租稅等相關(guān)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國Ⅰ)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quán)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國Ⅲ)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新高考Ⅱ)執(zhí)政指掌管國家政事,又指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重臣,還可作為高級官員的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全國Ⅲ)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shè)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quá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6·全國乙)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全國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6·全國丙)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
1.(2016·全國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全國丙)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全國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稱謂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禮法社會,非常講究稱謂,稱謂也反映了被稱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與皇帝、皇家有關(guān)的稱謂是重點。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稱謂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新高考Ⅱ)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國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全國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Ⅱ)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qū)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指后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全國甲)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國Ⅱ)禁中,又稱禁內(nèi),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新高考Ⅰ)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0·新高考Ⅰ)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用來借指太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全國Ⅲ)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7·全國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6·全國甲)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全國Ⅰ)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禮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法類文化常識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點,它包括禮儀禮制和政治禮法,后者是考查重點。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禮法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3·全國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全國乙)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zāi)等讓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國Ⅰ)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國Ⅱ)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國Ⅰ)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Ⅰ)庶務(wù),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Ⅱ)傳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新高考Ⅱ)晏駕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說法,“晏”義為晚,晏駕指帝王車駕未能按時發(fā)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全國Ⅲ)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wù)的一種制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全國Ⅱ)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ch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全國Ⅰ)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全國Ⅰ)“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全國乙)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5·全國Ⅱ)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5·全國Ⅰ)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全國Ⅱ)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舉
有關(guān)科舉類的文化常識繁而雜。首先,應(yīng)精準掌握教材上的相關(guān)常識;其次,理清科舉類文化常識的大致脈絡(luò),并將之科學分類;最后,分類識記,并適當聯(lián)系現(xiàn)實,重點識記與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科舉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0·全國Ⅰ)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新高考Ⅱ)鄉(xiāng)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來自全國各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國Ⅱ)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國Ⅲ)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全國Ⅰ)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刑罰
高考對刑罰常識的關(guān)注,是與我國依法治國的政策一致的。對此,考生既要整體把握我國古代各種常見的刑罰名稱,也要熟悉每種刑罰適用的對象及程度,注意類似刑罰的差別。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刑罰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1·全國乙)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國Ⅱ)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國Ⅲ)“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國Ⅱ)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史常識
文史常識涉及的范圍更廣,既有文化、文學層面的,又有歷史方面的。不過,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識是高中畢業(yè)生應(yīng)知應(yīng)會的。這一點從下面高考所考過的相關(guān)文史常識中就可以看出。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文史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0·全國Ⅱ)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全國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奪取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全國Ⅰ)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全國Ⅱ)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9·全國Ⅲ)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全國Ⅰ)《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軍事、地理、歷法
下面是歷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軍事、地理、歷法方面的文化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軍事
1.(2022·新高考Ⅱ)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全國甲)輜重,文中(斬偏將,獲其輜重)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全國甲)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文中(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組:地理
1.(2021·新高考Ⅰ)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zhèn),為兵家所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組:歷法
1.(2021·全國甲)閏月,農(nóng)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紀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國Ⅲ)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常識題的答題原則和方法
近兩年高考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考查點隨文設(shè)置,涉及面廣,規(guī)律性不強。答題時應(yīng)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三結(jié)合”原則
(1)結(jié)合文本。要鎖定該專有名詞出現(xiàn)的區(qū)域,盡量從語義相關(guān)處推斷。
(2)結(jié)合教材。遇到專有名詞時,要盡量關(guān)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
(3)結(jié)合生活。當遇到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可聯(lián)想生活常識、共識性話語作答。
2.五方法
(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
該方法主要是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
①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如“陛下”,我們就可以聯(lián)系古裝電視劇中臣民對皇帝敬稱“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據(jù)初中歷史所學的中國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關(guān)知識直接判斷。
②聯(lián)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有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做題時可結(jié)合它們來進行判斷。
(2)剖析詞語巧推斷
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guān)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遷。聯(lián)系“罷黜”一詞,“黜”應(yīng)指降職或罷免;結(jié)合“陟罰臧否”一詞,“陟”應(yīng)指升職。
(3)結(jié)合語境深推斷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guān)信息加以推斷。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C項對“部曲”的解釋: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而原文是“(祖)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將”是帶領(lǐng),“百余家”指其軍隊共有一百多戶人家。顯然,選項解釋不合乎語境。
(4)借助邏輯幫判斷
通過分析選項的語言表述,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邏輯問題,從而判斷選項的正誤。如2020年全國卷Ⅲ項中解說“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行政長官”管理治民、進賢、決訟、檢奸,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而“軍事、科舉”類的事務(wù)不由“行政長官”掌管。
(5)遇生判對靈活斷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shè)置。所以,如果出現(xiàn)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
以上五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貞觀元年,太宗曰:“古者斷獄,必訊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職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如此,庶免冤濫。”由是至四年,斷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幾致刑措。貞觀五年,張?zhí)N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鞫其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持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刑法》)
A.三槐,相傳周朝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種砍頭的刑罰,商、周、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C.中書,三省之一,古時中央政權(quán)執(zhí)行部門。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別負責審議、決策和執(zhí)行。
D.博戲,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賭輸贏、角勝負的游戲。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有賭博色彩的游戲。
了解高考文化常識題設(shè)誤手法
1.張冠李戴:2020年全國Ⅰ卷第11題B項,殿試本由皇帝親自主持,卻被說成“由丞相主持”。
2.擴大范圍: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A項,鄉(xiāng)試考生本是來自各地州、府,卻被說成“來自全國各地”。
3.不明職責:2020年全國Ⅲ卷第11題A項,太守的職責本來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務(wù),卻把“軍事”“科舉”強加進去。
4.跳脫背景:2015年全國Ⅱ卷第5題C項,解說“嗣位”,本來是由嫡長子繼承君位,卻說成“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忽略了嫡庶之別。
5.無中生有:2021年全國乙卷第11題B項,解說“抵極刑”,抵極刑只是指對犯人處以死刑,沒有外加將尸體示眾的做法。
6.前后調(diào)位:2021年全國甲卷第11題C項,“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個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多義實詞
多義實詞一直都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常見,在以單音詞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來說,詞的意義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之分。
1.本義
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總有一個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義,稱為本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是“跑”等。
確定多義實詞本義的關(guān)鍵是看該字的造字方法,從其構(gòu)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導出其本義。另外,在字典、詞典上列為第一條的往往是該字的本義。
2.引申義
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同基本意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guān)聯(lián)。詞義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連鎖式:本義和引申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延伸開去,因此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有疏有密。例如:
(2)輻射式:詞義的引申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開,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度相同。例如:
由此不難看出,詞義引申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3.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是在比喻的基礎(chǔ)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因為它運用比喻的手法,使語言風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成為轉(zhuǎn)義的一種。例如:
理解小練 “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義項:①進入,到;②渡水;③經(jīng)歷;④學習,閱覽;⑤步行渡水。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出相應(yīng)的序號,了解該詞由本義到引申義演變的特點。
―→―→―→―→
答案 ―→―→―→―→
文言實詞積累方法
文言文學習的關(guān)鍵是掌握實詞,實詞的問題解決了,文言文學習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實詞是高三文言文復(fù)習的重點和難點,難就難在它面廣量大,需要長時間的記憶、積累。對于高考文言文來說,考生到底要積累多少實詞?具體包括哪些實詞?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地積累呢?
(一)文言實詞積累的范圍和數(shù)量
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詞語,均屬于積累、掌握的范圍。
1.核心實詞:200個
一級核心實詞:120個(見《高考必背》)。它們?yōu)閺V大師生所公認。
二級核心實詞:80個。
按 拔 拜 報 暴 備 比 幣 辟 薄 裁 操 策
差 長 陳 稱 出 處 傳 垂 次 存 錯 貸 德
獨 多 奪 發(fā) 伐 方 分 奉 賦 干 茍 購 果
會 計 將 矜 景 竟 居 課 理 名 命 逆 披
趣 讓 稍 舍 身 審 師 釋 視 疏 圖 委 聞
文 務(wù) 息 系 向 延 夷 意 引 游 責 直 置
志 中
  
2.高頻實詞:80個
白 表 第 反 奉 廢 伏 姑 躬 懷 號 徑 加
覺 舊 激 極 據(jù) 略 論 斂 謀 內(nèi) 難 遣 趨
起 饒 夙 收 市 歲 署 事 矢 輸 深 脫 聽
通 謂 銜 雅 遇 援 寓 御 有 緣 言 狀 征
止 張 著 自 主 字 至 遂 作 足 伯 臨 效
許 益 云 業(yè) 退 肆 迫 強 簡 能 求 生 達
觀 采
(說明:除一級核心實詞外,其余實詞是梳理近十年來各地高考卷實詞出現(xiàn)頻率而得出的。如果掌握了這些詞,就可以較好地作答文言文閱讀題。如果要想學得更加扎實穩(wěn)妥,自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二)文言實詞積累方法
1.分類記憶法
文言實詞浩繁復(fù)雜,適當?shù)貧w類識記,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職調(diào)動的詞語,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罷免的,如黜、罷、免、削、奪、廢等;表調(diào)動的,如遷、調(diào)、改、轉(zhuǎn)、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類的詞語,表年齡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聰、狡、佞、貪等;表修養(yǎng)、才華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屬文等。又例如表示社會狀態(tài)的詞語,如治、亂、興、衰、盛等。
運用小練1 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
(1)與學校有關(guān)的詞語:庠、序、太學、書院、國子監(jiān)、童生、諸生等。
(2)表示少數(shù)民族稱謂的詞語:蠻、夷、戎、狄等。
2.源流識記法
對于多義實詞,可以根據(jù)其本義,再引申到其他義項,由源通流,十分好記。
3.故事助記法
對于復(fù)雜的多義詞,可以把它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來記憶。如對于常見的120個實詞,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
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術(shù)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嫉妒)爾術(shù),所幸未聽之也。”醫(y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
可依據(jù)此例自己也編制一些小故事來記憶實詞。在這里特別推薦《烏有先生歷險記》,該篇兩千來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對復(fù)習、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幫助。
運用小練2 試以“奇”“屬”為主體,編寫歷史小故事,把這兩字的義項盡可能地羅列進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導圖識記法
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單個實詞的發(fā)散聯(lián)想,可以有效地進行歸類,極大地豐富拓展實詞,最終形成實詞網(wǎng)絡(luò)。如“望”的義項思維導圖:
運用小練3 請以“疾”“族”為例,結(jié)合其義項,畫出它們的義項思維導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義多詞類聚法
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幾個實詞放在一起識記、學習。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義,我們可以將之歸為“怨恨”類,并將其他表示“怨恨”的實詞歸納到一起,可借助思維導圖呈現(xiàn)。
運用小練4 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
(1)表示“責備”的實詞:過、望、譴、非、尤、咎、責、誅、詰等。
(2)表示“贊許”的實詞:多、嘉、譽、與、稱、嘆、許、道、褒等。
(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實詞:陰、潛、微、間、私、竊、暗、偷、密等。
(4)表示“掌管”的實詞:典、知、守、職、執(zhí)、序、司等。
(5)表示“去、到、往”的實詞:之、適、如、道、造、詣、至、趨、徂等。
(6)表示“輕視、看不起”的實詞:小、易、輕、少、鄙、薄等。
(7)表示“拜訪”的實詞:顧、訪、拜、謁、詣、過、造、存等。
(8)表示“告訴”的實詞:詔、敕、誡、白、稟、謂、喻、陳、諭、贊等。
(9)表示“違背”的實詞:違、背、乖、忤、逆、牾、倍(同“背”)、迕等。
(10)表示“勸說”的實詞:說、勸、譏、諷、諫、規(guī)等。
(11)表示“繼承”的實詞:繼、續(xù)、承、紹、嗣、襲、纘等。
(12)表示“豐收”的實詞:豐、登、熟、稔、穰、歲、年等。
(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實詞:兇、儉、饑、歉、饉等。
6.同句比較法
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對一詞多義或一詞兼屬數(shù)類的現(xiàn)象,常常采用異句比較法來辨析。而運用同句比較法,既減少了所比較的例句,易于記憶,又便于比較,加深對文言詞義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鴻門宴》中,“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兩個“置”,第一個是“放”義,第二個則是“扔、棄”義。
運用小練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詞語課內(nèi)外聯(lián)合判斷題
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jié),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 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zhàn)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cè)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yè)。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賜曰忠侯。(節(jié)選自《東觀漢記》卷十)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zhuǎn)變?yōu)槊銖娏钊藵M意。
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xiàn)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
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guān)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B.“韓鴻為使者”與“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兩句中的“為”字含義不同。
C.“使持節(jié)”中的“持節(jié)”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zhí)符節(jié)以為憑證,與《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中的“持節(jié)”含義相同。
D.“降河北”與“惟庚寅吾以降”(《離騷》)兩句中的“降”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為言”與“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為”字含義不同。
B.“奇士”,非常之士,奇異之士,指德行或才智出眾的人。這里稱贊吳漢才能非同一般。
C.“可與計事”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
D.“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與“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后漢書·張衡傳》)兩句中的“文”字含義不同。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造次”,在文中是“倉猝、匆忙”的意思,與《三國演義》“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中的“造次”含義不同。
B.“上亦以其南陽人”與“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
C.“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兩句中的“及”字含義不同。
D.“不能以辭語自達”與“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兩句中的“達”字含義不同。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后”文中是“這以后”的意思,句中“其”是代詞,代指吳漢一次又一次地被召見。
B.“勤勤不離公門”與“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詠史》)兩句中的“勤”字含義相同。
C.“漸親之”與“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兩句中的“親”字含義不同。
D.“上既破邯鄲”與“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既”字含義不同。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召鄧禹宿”與“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采草藥》)兩句中的“宿”字含義不同。
B.“夜語曰”與“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兩句中的“語”字含義不同。
C.“突騎”意思是用于沖鋒陷陣的精銳騎兵。顏師古注:“突騎,言其驍銳,可用沖突敵人也。”
D.“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雨霖鈴》)兩句中的“發(fā)”字含義不同。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將誰可使者?”與“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抗秦”(《阿房宮賦》)兩句中的“使”字含義不同。
B.“禹數(shù)與語”與“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數(shù)”字含義相同。
C.“諸將鮮能及者”與“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兩句中的“鮮”字含義相同。
D.“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與《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用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中的“牧”含義相同。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知人”,文中的意思是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與《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的“知人”含義相同。
B.“漢躬被甲持戟”與“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滕王閣序》)兩句中的“躬”字含義相同。
C.“遂鼓而進”與“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石鐘山記》)兩句中的“鼓”字含義不同。
D.“皆平之”與“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平”字含義不同。
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分營于水南水北”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出師表》)兩句中的“營”字含義不同。
B.“引兵往合水南營”與“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兩句中的“合”字含義不同。
C.“奇兵”,文中指特殊的戰(zhàn)士,出其不意突然襲擊的軍隊。與《三國演義》第一回“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中的“奇兵”含義相同。
D.“緣馬尾得出”與“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兩句中的“緣”字含義相同。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篤于事上”與“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兩句中的“篤”字含義相同。
B.“自初從征伐”與“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兩句中的“從”字含義不同。
C.“側(cè)足”指形容因敬重或畏懼而不敢正立。從前面的“篤于事上”可以看出吳漢忠誠皇上,因皇上未能安寢而不敢正立。
D.“側(cè)足屏息”與“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栗欲墮”(《大鐵椎傳》)兩句中的“屏息”含義相同。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后”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翻譯為“這樣以后”,與《六國論》“然后得一夕安寢”中的“然后”含義相同。
B.“上安然后退舍”與“子若欲戰(zhàn),則吾退舍”(《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兩句中的“退舍”含義相同。
C.“兵有不利”與“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jīng)·秦風·無衣》)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
D.“軍營不完”與“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兩句中的“完”字含義不同。
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與“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時”字含義相同。
B.“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兩句中的“作”字含義不同。
C.“隱若一敵國矣”與“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過秦論》)兩句中的“敵”字含義相同。
D.“吳漢嘗出征”與“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兩句中的“嘗”字含義相同。
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讓之曰”與“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兩句中的“讓”字含義相同。
B.“軍師”這里是軍隊的意思,與隆中妙對,巧借東風,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軍師諸葛亮的“軍師”含義不同。
C.“昆弟外家”,“昆弟”這里指兄弟,“外家”這里泛指母親或妻子的娘家或外戚。吳漢為國效忠,不治家產(chǎn)。
D.“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與“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兩句中的“奉”字含義不同。
1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但治宅”與“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兩句中的“但”字含義相同。
B.“不起巷第”與“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兩句中的“起”字含義不同。
C.“不作祠堂”與“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石鐘山記》)兩句中的“作”字含義不同。
D.“恭儉如此”與“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信陵君竊符救趙》)兩句中的“恭”字含義相同。
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B.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C.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中的“有司”就是掌管國家地理區(qū)域劃分的官員。
D.“詔特賜曰忠侯”與“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特”字含義相同。
一、理解常見實詞
(一)理解常見實詞的方法
1.根據(jù)語句間比照、映襯關(guān)系來理解
例: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宏者,雖然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在這段文字中,“頑魯者亦當矜憐”與“賢俟者自可賞愛”兩句構(gòu)成反義相對關(guān)系,“頑魯者”與“賢俊者”也是反義相對關(guān)系,“賢俊”是同義復(fù)詞,意為“賢良聰明”,與之相反的“頑魯”也當是同義復(fù)詞,應(yīng)該解釋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釋為“愚笨而魯莽”或“頑皮而愚蠢”。“自可賞愛”與“亦當矜憐”表述的是對兩者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它們之間不是相反的關(guān)系,“賞愛”是兩個詞,意為“贊揚寵愛”,“矜憫”也是兩個詞,意為“同情憐憫”。最后兩句“雖欲厚之,更所以禍之”,一是說主觀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動詞用,“禍”也應(yīng)是動詞,即造成災(zāi)禍。
2.借助語法結(jié)構(gòu)作推斷
例:①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guān)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來之課本,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yīng)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lián)系前文,可知應(yīng)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yīng)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根據(jù)前后述說的內(nèi)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jù)“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jù)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二)理解實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yīng)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jīng)”,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fù)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fù)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yīng)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yīng)解釋“攻取”。
二、理解常見虛詞
(一)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fù)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shù)職”,一詞多用。復(fù)習時應(yīng)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jù)”“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yīng)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以”還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zhuǎn)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guān)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
只有通過全面復(fù)習,掌握其常見用法,考試時才能結(jié)合語境作辨別。
2.根據(jù)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chǔ),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jù)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方能辨別其用法。用“以”作例子來說明。“不愈于養(yǎng)以遺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過,勝過,“養(yǎng)”養(yǎng)蝗蟲,放縱蝗蟲“遺患”表示結(jié)果,據(jù)此可知“以”是連詞,當譯為“以致”。“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根據(jù)“以”前后的意義關(guān)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用來”。“孤違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們遭受羞辱,根據(jù)前后的意義關(guān)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虛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分清虛實
文言中的“虛詞”與今天所說虛詞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zhuǎn)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yīng)加以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在“余自齊安身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而然“適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詞,譯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謂辨明用法,就是根據(jù)上下文。從多種用法中認定其屬何種用法。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當以《晉書》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詞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見”,在“君既若見錄”中,是前置代詞,“見錄”就是記住我;在“徒見欺”中,則表示被動,“見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虛詞,古今用法是不同的,應(yīng)注意辨別,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結(jié)果的連詞,而在古代卻用法多樣,如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譯為“依靠”;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一句中,則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則異”,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兩句可譯為:他們同樣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卻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謂特殊,一是指兼詞。如“諸”,可以相當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當于“于之”;“盍”,相當于“何不”等。二是虛詞連用。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多用于句末,其重點總是在最后一個,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表達語氣的重點在“矣”上。
虛詞也有單音雙音的問題。如“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動詞“至” 與介詞 “于”的連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現(xiàn)代漢語表示輕微轉(zhuǎn)折的連詞“至于”。
【類題舉隅】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與《老子·四章》“自伐者無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弒,本意是指子殺父、臣殺君,在古人看來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文中指厲公被臣子誅殺。
C.懼,文中是警惕的意思,與《諫太宗十思疏》“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的“懼”意思不同。
D.按劍,指用手撫劍,是準備擊劍之勢,與《鴻門宴》“按劍而跽”的“按劍”意思一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壬戌,古代的紀時方式,與《赤壁賦》“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
B.止,指停止,與《鴻門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與《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中的“趣”詞義不同。
D.幾,指幾乎,差一點,與《登泰山記》“乙不可登”中的“幾”詞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攜,指離心、背離,與《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攜”意思不同。
B.諸,相當于第三人稱“之”,與《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現(xiàn)、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賑”,賑救、救濟,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振”意思不同。
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與”,意為親附,與“與贏而不助五國”的“與”意思相同。
B.“負”,意為依仗,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的“負”意思不同。
C.“區(qū)區(qū)”,意為小、少,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
D.“見”,表示第一人稱“我”,與“信而見疑”的“見”用法不同。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擔笈負書”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負”字含義相同。
B.《春秋公羊》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與《左傳》《谷梁傳》并稱為“春秋三傳”。
C.“帝省之”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荀子·勸學》)兩句中的“省”字含義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級。因所得俸祿以米谷為標準,故以“石”(十斗為一石)稱之。
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與現(xiàn)在所說的“社會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與《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詞義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升堂入室”喻學問由淺入深,達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詞義不同。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幸,文中指希望,與《孔雀東南飛》,中“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的“幸”意思相同。
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與班固的《蘇武傳》中“虞常果引張勝”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奪,文中指搶奪,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奪”字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使……滅亡,與賈誼的《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
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孫權(quán)書”與“小學而大遺”(《師說》)兩句中的“遺”詞義相同。
B.周瑜,字公瑾,東吳名將,“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舉,這里指拿、用,與《鴻門宴》“殺人如不能舉”中的“舉”詞義不同。
D.誠,這里指如果,與《陳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誠”中的“誠”詞義不同。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晏駕,字面意為車駕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諱辭,“駕崩”一詞與其意思相同。
B.遽,意為急忙、馬上,與《促織》“遽撲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義相同。
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紀日,古人以十二天干與十地支相配來紀日,六十次一循環(huán)。
D.顧,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中的“顧”意義相同。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積聚,此處是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
B.夜,此處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乘著夜色之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
C.顧,回頭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對處境存在不安全感。與《項脊軒志》中“顧視無可置者”中“顧”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與《屈原列傳》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書,文中專指注書,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十六誦詩書”的“書”意思相同。
B.瞋目,指發(fā)怒而睜大眼睛。與成語“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
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對男子的尊稱,如文中的孟子、諸子、季子等。
D.況,指說明,與《赤壁賦》中的“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的“況”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適,文中指恰逢,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相同。
B.譬如破竹,指進攻像劈竹子一樣,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今演化為成語“勢如破竹”。
C.造,文中指去、到,與《屈原列傳》中“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造”意思不同。
D.間,文中指離間,與《曹劌論戰(zhàn)》中“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間”意思不同。
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指“舍棄、拋棄”,與《過秦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中的“遺”詞義相同。
B.恥,指“以……為恥”,與《歸去來兮辭》“悅親戚之情話”中的“悅”用法相同。
C.合從,亦作“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聯(lián)合拒秦。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
D.三代,指中國古代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與現(xiàn)在所說的“祖孫三代”并不一樣。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潛蛟”的“舞”指使……起舞,兩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稱。
C.坐,指因為,與《蘇武傳》中“副有罪,當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與成語“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1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藉,指借助,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與《孔雀東南飛》中“會不相從許”的“相”意思不相同。
C.馳,是傳播、傳揚的意思,與成語“馳名中外”中的“馳”意思相同。
D.此之謂,與《魚我所欲也》“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謂”意思不同。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治,指治理,與《屈原列傳》“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業(yè),與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業(yè)不一樣。
C.宿,指隔夜的,與詞語“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詞義不同。
D.貴,指看重,與《師說》“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不同。
【真題改編】
(2022全國甲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1.(2022全國甲卷)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取曲沃”與“西取由余于戎”(《諫逐客書》)中的“取”字含義不同。
B.“其后秦欲伐齊”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中的“其”字含義不同。
C.“子為寡人慮之”與“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為”字含義相同。
D.“張儀南見楚王”與“南取百越之地”(《過秦論》)中的“南”字用法相同。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群臣聞見者畢賀”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義不同。
B.“諸士大夫皆賀”與“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字含義不同。
C.“而患必至也”與“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將伐顓臾》)中的“患”字含義相同。
D.“何也”意思是為什么呢,“何”與《回鄉(xiāng)偶書》“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何”字含義不同。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其后秦欲伐齊”與“平伐其功”(《屈原列傳》)兩句中的“伐”字含義不同。
B.“惠王患之”與“無敵國外患”(《孟子·告子下》)兩句中的“患”字含義相同。
C.“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兩句中的“茍”字含義相同。
D.“群臣聞見者畢賀”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兩句中的“畢”字含義不同。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敝邑欲伐之”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素師》)兩句中的“敝”字含義相同。
B.“寡人自以為智矣”與“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國土”的意思,和現(xiàn)在漢語的“土壤”含義不同。
D.“廣從六里”與“約從離衡”《過泰論》)兩句中的“從”字含義相同。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王大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
B.“不傷一人”與“何傷乎?”(《侍坐》)兩句中的“傷”字含義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而絕江河”(《勸學》)兩句中的 “絕”字含義不同。
D.“則兩國兵必至矣”與“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王不聽”與“聽臣微志”(《陳情表》)兩句中的“聽”字含義相同。
B.“吾事善矣”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
C.“子其弭口無言”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兩句中的“其”字含義相同。
D.“與之伐齊”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弭口無言”與“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諫厲王弭謗》)兩句中的“弭”字含義相同。
B.“以待吾事”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同。
C.“張儀反”與“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兩句中的“反”字含義相同。
D.“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因”字含義不同。
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義相同。B.“乃出見使者”與“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見”字含義不同。C.“楚兵大敗于杜陵”與“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左傳》)兩句中的“大敗”含義不同。D.“夫秦所以重王者”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楊氏之子》)兩句中的“夫”字含義不同。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楚之交善”中的“之”為助詞,處在主謂之間,不譯,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與《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義相同。
C.“秦所以重王者”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兩句中 “重”的含義不同。
D.“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兩句中 “先”的含義不同。
【模擬題組】
【題組一】
(2024·廣東廣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
《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 ’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何如 ’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刁何如 ’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語》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
內(nèi)既不能治身,外復(fù)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節(jié)選自蘇轍《管仲》)
材料二:
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數(shù),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 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
(節(jié)選自蘇軾《管仲論》)
1.下列對材料中標紅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伯,通“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棄,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志》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題組二】
(2024·江蘇南通·)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送石處士序(節(jié)選)
(唐)韓愈
河陽軍節(jié)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jié)度之三月,求士于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樸于衣食,勸仕不應(yīng)。與先生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于人,其肯為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師環(huán)其疆,農(nóng)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涂,治法征謀,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說之辭?”于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與友別,酒三行,且起,有執(zhí)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義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決去就,為先生別。”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為先生壽。”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無變其初,無務(wù)富其家而饑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于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guī)。”于是東都之人士威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
(有刪改)
材料二: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唐)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鉄鉞鎮(zhèn)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shù)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然取拔亦多,若政有所不通,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yè)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zhèn)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
(有刪改)
2.下列對材料中標紅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中“龜卜”指古人用龜甲灼裂來預(yù)卜吉兇,材料二中“縉紳”即“搢紳”,把笏板插在帶中,引申指士大夫。
B.“歸輸之涂”中“涂”與“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齊桓晉文之事》)中的“涂”用法和意思均一樣。
C.“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中“致”與“然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的“致”意思不同。
D.“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中“不市”與《促織》中“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中“不售”同義,均為不愿為世所用之意。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第14講 文言詞語和文化常識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
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
文言文閱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
近三年新課標卷的第11題題干設(shè)置是“下列對材料中(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從題干指令看,本題是綜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廣,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所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區(qū)分多義詞的語境意思。如果題目出得難一點,可能還會考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意思,甚至會考有區(qū)別于詞典解釋的臨時意義。
二是與所考詞語相關(guān)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與成語中的相同詞語意思比較、與之前學過的課文中某某處詞義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變化等。
三是命題人的“解說”是否合乎原文語境,包括與人物形象、作品主題的關(guān)聯(lián),有沒有過度解讀或偏狹理解等,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具臣”的解說,就是命題人根據(jù)語境推測出來的。
【考情分析】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閱讀中每年必考的兩個考點。“常見”,這是規(guī)定的考查范圍,實詞規(guī)定為120個,虛詞規(guī)定為18個;“在文中”,強調(diào)的是根據(jù)具體語境來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其含義或用法。
一、了解詞語理解命題特點
1.注重“教考銜接”。雖然試題考查的加點詞語都出自課外,但與教材內(nèi)容高度相關(guān)。試題有可能要求考生將加點詞語與課內(nèi)詞語進行比較,判斷異同,是否能夠準確掌握課內(nèi)詞語直接關(guān)系到能否正確作答;試題也有可能要求考生判斷選項中關(guān)于加點詞語的表述是否正確,考生往往能夠在語文教材中找到該詞語,雖然所在語句不同但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通過遷移課內(nèi)知識就能破解課外詞語。試題在以這樣的方式告訴考生要重視課內(nèi)知識的學習和遷移。
2.注重對基礎(chǔ)知識的考查。該題考查范圍廣,不僅包含對文言文重要詞語意義的考查,而且包含對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文言現(xiàn)象等內(nèi)容的考查,同時關(guān)涉對成語、文化常識等知識點的考查。雖然關(guān)聯(lián)的考點眾多,但都指向文言文的基礎(chǔ)知識。本題的設(shè)置有利于引領(lǐng)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梳理文言現(xiàn)象、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語法知識,夯實基本功。
3.注重比較分析。該題的相當一部分選項需要考生將考試遇到的新問題和日常學習應(yīng)知應(yīng)會的舊知識展開比較,這種命題方式除引導學生重視教材學習外,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對舊知識的鞏固,有利于學生結(jié)合語境辨別重要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便于學生開闊眼界,舉一反三,形成知識體系。
二、了解文言詞語考查新題型
2022年高考全國甲、乙卷所用的詞語考查題型,即把考試材料中的一個實詞與教材內(nèi)的同一個實詞進行詞義異同比較,進而形成正確判斷。這種題型答題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內(nèi)實詞的詞義代入那個陌生例句中去,再把該實詞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適。當然,此法使用的前提是熟知教材例句中該實詞的詞義。
三、掌握文言實詞方法攻略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這些詞是構(gòu)成文言文的主體,是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常見文言實詞數(shù)量多,變化多,而且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對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斷句的考查、語句翻譯的考查,都是基于對實詞含義的理解;沒有對實詞含義的正確理解,就無法正確解答這些題目。
【溫馨提醒】
1.把握“教考銜接”的命題趨勢,高度重視語文教材,高度重視語文日常學習。就文言文閱讀而言,務(wù)必做到對文言文常用詞語意義的準確記憶、用法的透徹理解。
2.在文言詞語充分積累的基礎(chǔ)上,自主進行文言現(xiàn)象的梳理、整合。“新課標”在高中語文“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jié)構(gòu)化,將言語活動經(jīng)驗逐漸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面對復(fù)雜的文言現(xiàn)象,學生的自主梳理、整合非常必要,有益于知識的融會貫通,也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形成結(jié)構(gòu)化的知識體系。
3.在閱讀文言文時做批注,形成持續(xù)性的閱讀策略。批注的方法古已有之,非常適合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批注重要詞語的意義,批注各種文言現(xiàn)象,批注以前學過的相關(guān)字詞語句,也可以批注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特色等。批注持續(xù)進行,不僅會增加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加深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的理解,從而提升第11題的正答率,同時有利于學生“文”“言”并重,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最終提升文言文閱讀的綜合能力。
文言實詞“推斷7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jié)構(gòu)(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天”與五谷有關(guān),“貝”與金錢有關(guān),“皿”與器皿有關(guān),“系”與捆綁有關(guān),“纟”與絲織品有關(guān)。
2.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3.聯(lián)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nèi)所學實詞的含義,排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4.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5.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nèi)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6.結(jié)構(gòu)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7.通假推斷法
當?shù)揭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jù)通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文言虛詞“推斷7法”
1.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2.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3.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yīng)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yīng)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6.句意推斷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7.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文化常識考情微觀
年份 卷別 考查內(nèi)容 提問方式 命題特點
2024 考查實詞和虛詞,淡化文化常識
2023 新高考Ⅱ卷 金、刁斗 下列對文(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考查范圍極其廣泛,重點集中在官職、稱謂、禮法、科舉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兼顧生僻的文化常識。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密切相關(guān),有的與選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 ③設(shè)誤點細小,多放在對象誤用、范圍擴大、職責混淆、時間顛倒等方面。 ④自2022年開始,不再單獨考查古代文化常識;2023年全國新高考兩套試卷中,只有兩個選項與文化常識有關(guān),這預(yù)示著文化常識開始逐漸退席。而古今異義、成語、文言句式和教材中詞語已進入考查范圍。
2022 新高考Ⅰ卷 寡人、百乘、國門
新高考Ⅱ卷 銜枚、車駕
2021 新高考Ⅰ卷 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wù)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新高考Ⅱ卷 京口、遺民、部曲、傳檄
2020 新高考Ⅰ卷 輦下、東宮、殿下、追比
新高考Ⅱ卷 鄉(xiāng)試、宦官、晏駕、執(zhí)政
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來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fù)習,我們首先應(yīng)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點,明確備考方向。近幾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是官職、稱謂、禮法、科舉等方面的文化常識。
(一)官職
自2015年全國卷開始考查文化常識起,官職類的知識點一直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官職包括官署類與官制類,既有中央官職,又有地方官職,重點是中央官職。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官職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1·全國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0·全國Ⅰ)司農(nóng)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nóng),主要掌管農(nóng)桑、倉儲、租稅等相關(guān)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0·全國Ⅰ)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quán)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Ⅲ)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太守不掌管軍事、科舉事務(wù),其職責有: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任免。職責范圍擴大。
5.(2020·新高考Ⅱ)執(zhí)政指掌管國家政事,又指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重臣,還可作為高級官員的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19·全國Ⅲ)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shè)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quá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7.(2016·全國乙)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職責范圍不清。
8.(2016·全國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6·全國丙)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16·全國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16·全國丙)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土地、戶籍”屬于戶部的職責,不屬于禮部的職責。職責范圍擴大。
3.(2015·全國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二)稱謂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禮法社會,非常講究稱謂,稱謂也反映了被稱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與皇帝、皇家有關(guān)的稱謂是重點。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稱謂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2·新高考Ⅰ)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2·新高考Ⅱ)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7·全國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5·全國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Ⅱ)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qū)的人民,文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指后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新高考Ⅰ)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1·全國甲)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Ⅱ)禁中,又稱禁內(nèi),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禁中”指皇帝、皇后、太子等居住的地方。范圍擴大。
5.(2020·新高考Ⅰ)輦下,又稱為輦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車駕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20·新高考Ⅰ)東宮是古代皇家宮殿的稱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宮,用來借指太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7.(2020·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對太子、諸王、丞相的敬稱,禮尊意味次于敬稱皇帝的陛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殿下”是對太子、諸王等的敬稱,不包括丞相。
8.(2018·全國Ⅲ)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7·全國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對近侍職權(quán)的判斷有誤,他們“職位”不高,“影響”也不大。
10.(2016·全國甲)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11.(2015·全國Ⅰ)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太子”專用于儲君,不可用來指君主的其他兒子。
(三)禮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法類文化常識一直是高考的考查重點,它包括禮儀禮制和政治禮法,后者是考查重點。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禮法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
1.(2023·全國乙)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全國乙)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zāi)等讓自己感到內(nèi)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9·全國Ⅰ)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8·全國Ⅱ)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7·全國Ⅰ)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二組
1.(2021·新高考Ⅰ)庶務(wù),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guān)的各種急務(w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庶務(wù),既指國家的各種政務(wù),也指這些政務(wù)的經(jīng)辦人員。
2.(2021·新高考Ⅱ)傳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0·新高考Ⅱ)晏駕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說法,“晏”義為晚,晏駕指帝王車駕未能按時發(fā)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0·全國Ⅲ)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wù)的一種制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9·全國Ⅱ)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ch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6.(2019·全國Ⅰ)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7.(2018·全國Ⅰ)“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屬無中生有。
8.(2016·全國乙)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9.(2015·全國Ⅱ)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君位應(yīng)由“嫡長子”繼承。對象有誤。
10.(2015·全國Ⅰ)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11.(2015·全國Ⅱ)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四)科舉
有關(guān)科舉類的文化常識繁而雜。首先,應(yīng)精準掌握教材上的相關(guān)常識;其次,理清科舉類文化常識的大致脈絡(luò),并將之科學分類;最后,分類識記,并適當聯(lián)系現(xiàn)實,重點識記與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科舉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0·全國Ⅰ)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殿試由皇帝主持。
2.(2020·新高考Ⅱ)鄉(xiāng)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來自全國各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考生來自各地州、府。
3.(2018·全國Ⅱ)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7·全國Ⅲ)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5·全國Ⅰ)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五)刑罰
高考對刑罰常識的關(guān)注,是與我國依法治國的政策一致的。對此,考生既要整體把握我國古代各種常見的刑罰名稱,也要熟悉每種刑罰適用的對象及程度,注意類似刑罰的差別。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刑罰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1·全國乙)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尸體示眾”屬無中生有。
2.(2020·新高考Ⅰ)追比指舊時地方官吏嚴逼限期辦事,逾期以杖責等表示警懲,繼續(xù)追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9·全國Ⅱ)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18·全國Ⅲ)“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7·全國Ⅱ)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收考”指拘捕拷問。“收”,拘捕犯人;“考”,假借為“拷”,拷問。
(六)文史常識
文史常識涉及的范圍更廣,既有文化、文學層面的,又有歷史方面的。不過,高考考查的文史常識是高中畢業(yè)生應(yīng)知應(yīng)會的。這一點從下面高考所考過的相關(guān)文史常識中就可以看出。
下面是歷年高考考過的文史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1.(2020·全國Ⅱ)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0·全國Ⅲ)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奪取天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9·全國Ⅰ)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諸子百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4.(2019·全國Ⅱ)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5.(2019·全國Ⅲ)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6.(2018·全國Ⅰ)《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七)軍事、地理、歷法
下面是歷年高考所涉及的古代軍事、地理、歷法方面的文化常識,請判斷正誤,如錯誤,請說明理由。
第一組:軍事
1.(2022·新高考Ⅱ)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全國甲)輜重,文中(斬偏將,獲其輜重)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21·全國甲)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4.(2021·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lǐng)招募的私人軍,文中(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錯。從原文“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來看,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軍隊。
第二組:地理
1.(2021·新高考Ⅰ)海內(nèi),即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2.(2021·新高考Ⅱ)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zhèn),為兵家所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第三組:歷法
1.(2021·全國甲)閏月,農(nóng)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錯誤。“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個月。
2.(2021·新高考Ⅰ)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是紀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3.(2017·全國Ⅲ)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確。
文化常識題的答題原則和方法
近兩年高考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考查點隨文設(shè)置,涉及面廣,規(guī)律性不強。答題時應(yīng)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1.“三結(jié)合”原則
(1)結(jié)合文本。要鎖定該專有名詞出現(xiàn)的區(qū)域,盡量從語義相關(guān)處推斷。
(2)結(jié)合教材。遇到專有名詞時,要盡量關(guān)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
(3)結(jié)合生活。當遇到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可聯(lián)想生活常識、共識性話語作答。
2.五方法
(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
該方法主要是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
①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如“陛下”,我們就可以聯(lián)系古裝電視劇中臣民對皇帝敬稱“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據(jù)初中歷史所學的中國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關(guān)知識直接判斷。
②聯(lián)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有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做題時可結(jié)合它們來進行判斷。
(2)剖析詞語巧推斷
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guān)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遷。聯(lián)系“罷黜”一詞,“黜”應(yīng)指降職或罷免;結(jié)合“陟罰臧否”一詞,“陟”應(yīng)指升職。
(3)結(jié)合語境深推斷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guān)信息加以推斷。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C項對“部曲”的解釋: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而原文是“(祖)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將”是帶領(lǐng),“百余家”指其軍隊共有一百多戶人家。顯然,選項解釋不合乎語境。
(4)借助邏輯幫判斷
通過分析選項的語言表述,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邏輯問題,從而判斷選項的正誤。如2020年全國卷Ⅲ項中解說“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行政長官”管理治民、進賢、決訟、檢奸,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而“軍事、科舉”類的事務(wù)不由“行政長官”掌管。
(5)遇生判對靈活斷
高考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shè)置。所以,如果出現(xiàn)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
以上五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貞觀元年,太宗曰:“古者斷獄,必訊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職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已上及尚書九卿議之。如此,庶免冤濫。”由是至四年,斷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幾致刑措。貞觀五年,張?zhí)N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鞫其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將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持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刑法》)
A.三槐,相傳周朝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
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種砍頭的刑罰,商、周、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C.中書,三省之一,古時中央政權(quán)執(zhí)行部門。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別負責審議、決策和執(zhí)行。
D.博戲,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賭輸贏、角勝負的游戲。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有賭博色彩的游戲。
答案 C
解析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應(yīng)該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太宗說:“古時候?qū)彴福欢ㄒ儐柸薄⒕偶@些官員,當今的三公、九卿就相當于這樣的職務(wù)。從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讓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以及尚書、九卿等共同議決。這樣,才能避免冤案和濫用刑罰。”由于實行了這樣的措施,到貞觀四年,全國被判處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個,刑法幾乎快要擱置不用。貞觀五年,張?zhí)N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來有瘋病,講了些荒謬狂妄的話,唐太宗下令審訊這件案子。張?zhí)N古上奏說:“李好德患瘋病是有證據(jù)的,按照法律不應(yīng)判罪。”太宗答應(yīng)對他予以從寬處理。張?zhí)N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訴李好德,且還找來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戲。持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彈劾張?zhí)N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張?zhí)N古在東市斬首。
了解高考文化常識題設(shè)誤手法
1.張冠李戴:2020年全國Ⅰ卷第11題B項,殿試本由皇帝親自主持,卻被說成“由丞相主持”。
2.擴大范圍: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題A項,鄉(xiāng)試考生本是來自各地州、府,卻被說成“來自全國各地”。
3.不明職責:2020年全國Ⅲ卷第11題A項,太守的職責本來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務(wù),卻把“軍事”“科舉”強加進去。
4.跳脫背景:2015年全國Ⅱ卷第5題C項,解說“嗣位”,本來是由嫡長子繼承君位,卻說成“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忽略了嫡庶之別。
5.無中生有:2021年全國乙卷第11題B項,解說“抵極刑”,抵極刑只是指對犯人處以死刑,沒有外加將尸體示眾的做法。
6.前后調(diào)位:2021年全國甲卷第11題C項,“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個月,而不是“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多義實詞
多義實詞一直都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于不同詞類。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常見,在以單音詞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來說,詞的意義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之分。
1.本義
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總有一個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義,稱為本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是“跑”等。
確定多義實詞本義的關(guān)鍵是看該字的造字方法,從其構(gòu)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導出其本義。另外,在字典、詞典上列為第一條的往往是該字的本義。
2.引申義
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同基本意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guān)聯(lián)。詞義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連鎖式:本義和引申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延伸開去,因此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有疏有密。例如:
(2)輻射式:詞義的引申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開,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度相同。例如:
由此不難看出,詞義引申的一般規(guī)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3.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是在比喻的基礎(chǔ)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因為它運用比喻的手法,使語言風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成為轉(zhuǎn)義的一種。例如:
理解小練 “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義項:①進入,到;②渡水;③經(jīng)歷;④學習,閱覽;⑤步行渡水。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出相應(yīng)的序號,了解該詞由本義到引申義演變的特點。
―→―→―→―→
答案 ―→―→―→―→
文言實詞積累方法
文言文學習的關(guān)鍵是掌握實詞,實詞的問題解決了,文言文學習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文言實詞是高三文言文復(fù)習的重點和難點,難就難在它面廣量大,需要長時間的記憶、積累。對于高考文言文來說,考生到底要積累多少實詞?具體包括哪些實詞?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地積累呢?
(一)文言實詞積累的范圍和數(shù)量
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詞語,均屬于積累、掌握的范圍。
1.核心實詞:200個
一級核心實詞:120個(見《高考必背》)。它們?yōu)閺V大師生所公認。
二級核心實詞:80個。
按 拔 拜 報 暴 備 比 幣 辟 薄 裁 操 策
差 長 陳 稱 出 處 傳 垂 次 存 錯 貸 德
獨 多 奪 發(fā) 伐 方 分 奉 賦 干 茍 購 果
會 計 將 矜 景 竟 居 課 理 名 命 逆 披
趣 讓 稍 舍 身 審 師 釋 視 疏 圖 委 聞
文 務(wù) 息 系 向 延 夷 意 引 游 責 直 置
志 中
  
2.高頻實詞:80個
白 表 第 反 奉 廢 伏 姑 躬 懷 號 徑 加
覺 舊 激 極 據(jù) 略 論 斂 謀 內(nèi) 難 遣 趨
起 饒 夙 收 市 歲 署 事 矢 輸 深 脫 聽
通 謂 銜 雅 遇 援 寓 御 有 緣 言 狀 征
止 張 著 自 主 字 至 遂 作 足 伯 臨 效
許 益 云 業(yè) 退 肆 迫 強 簡 能 求 生 達
觀 采
(說明:除一級核心實詞外,其余實詞是梳理近十年來各地高考卷實詞出現(xiàn)頻率而得出的。如果掌握了這些詞,就可以較好地作答文言文閱讀題。如果要想學得更加扎實穩(wěn)妥,自然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二)文言實詞積累方法
1.分類記憶法
文言實詞浩繁復(fù)雜,適當?shù)貧w類識記,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職調(diào)動的詞語,表授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罷免的,如黜、罷、免、削、奪、廢等;表調(diào)動的,如遷、調(diào)、改、轉(zhuǎn)、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類的詞語,表年齡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聰、狡、佞、貪等;表修養(yǎng)、才華的,如精、修、通、博涉、善屬文等。又例如表示社會狀態(tài)的詞語,如治、亂、興、衰、盛等。
運用小練1 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
(1)與學校有關(guān)的詞語:庠、序、太學、書院、國子監(jiān)、童生、諸生等。
(2)表示少數(shù)民族稱謂的詞語:蠻、夷、戎、狄等。
2.源流識記法
對于多義實詞,可以根據(jù)其本義,再引申到其他義項,由源通流,十分好記。
3.故事助記法
對于復(fù)雜的多義詞,可以把它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來記憶。如對于常見的120個實詞,已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
蔡人有足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術(shù)高,常解民之疾(病痛)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嫉妒)爾術(shù),所幸未聽之也。”醫(y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
可依據(jù)此例自己也編制一些小故事來記憶實詞。在這里特別推薦《烏有先生歷險記》,該篇兩千來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對復(fù)習、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幫助。
運用小練2 試以“奇”“屬”為主體,編寫歷史小故事,把這兩字的義項盡可能地羅列進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奇:魏人見一舟,約七分有奇(余),甚奇(認為……奇異)之,嘆曰:“天下奇(奇異)才多矣!”
②屬:項羽力大無窮,名屬(隸屬)天下第一。屬(恰逢)天下反秦,舉大業(yè),屬(隨從)者百萬。后沛公入關(guān),恨之。范增獻計,屬(同“囑”,囑咐)其邀沛公至軍營,于坐殺之。席間,項王數(shù)舉酒屬(勸請)沛公。沛公曉其意,乃佯醉歸。范增長嘆曰:“婦人之仁,吾屬(類、輩)且為所虜矣!”后項王之禍相隨屬(連接)。
4.導圖識記法
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單個實詞的發(fā)散聯(lián)想,可以有效地進行歸類,極大地豐富拓展實詞,最終形成實詞網(wǎng)絡(luò)。如“望”的義項思維導圖:
運用小練3 請以“疾”“族”為例,結(jié)合其義項,畫出它們的義項思維導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5.一義多詞類聚法
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達同一種意思的幾個實詞放在一起識記、學習。如“望”“疾”都有“恨、怨恨”之義,我們可以將之歸為“怨恨”類,并將其他表示“怨恨”的實詞歸納到一起,可借助思維導圖呈現(xiàn)。如圖所示:
運用小練4 在下面橫線上填出恰當?shù)脑~語。
(1)表示“責備”的實詞:過、望、譴、非、尤、咎、責、誅、詰等。
(2)表示“贊許”的實詞:多、嘉、譽、與、稱、嘆、許、道、褒等。
(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實詞:陰、潛、微、間、私、竊、暗、偷、密等。
(4)表示“掌管”的實詞:典、知、守、職、執(zhí)、序、司等。
(5)表示“去、到、往”的實詞:之、適、如、道、造、詣、至、趨、徂等。
(6)表示“輕視、看不起”的實詞:小、易、輕、少、鄙、薄等。
(7)表示“拜訪”的實詞:顧、訪、拜、謁、詣、過、造、存等。
(8)表示“告訴”的實詞:詔、敕、誡、白、稟、謂、喻、陳、諭、贊等。
(9)表示“違背”的實詞:違、背、乖、忤、逆、牾、倍(同“背”)、迕等。
(10)表示“勸說”的實詞:說、勸、譏、諷、諫、規(guī)等。
(11)表示“繼承”的實詞:繼、續(xù)、承、紹、嗣、襲、纘等。
(12)表示“豐收”的實詞:豐、登、熟、稔、穰、歲、年等。
(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實詞:兇、儉、饑、歉、饉等。
6.同句比較法
在文言文學習中,我們對一詞多義或一詞兼屬數(shù)類的現(xiàn)象,常常采用異句比較法來辨析。而運用同句比較法,既減少了所比較的例句,易于記憶,又便于比較,加深對文言詞義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鴻門宴》中,“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兩個“置”,第一個是“放”義,第二個則是“扔、棄”義。
運用小練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惑”,指遇到疑難問題,作動詞用;后“惑”,指疑難的問題,作名詞用。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為”,治理,作動詞用;后“為”,被,作介詞用。
(3)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下”,降低身份,作動詞用;后“下”,下等,作名詞用。
(4)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騎”,騎兵,作名詞用;后“騎”,騎馬,作動詞用。
(5)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就”,完成,作動詞用;后“就”,靠近、趨向,作動詞用。
文言詞語課內(nèi)外聯(lián)合判斷題
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jié),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 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zhàn),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zhàn)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cè)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yè)。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賜曰忠侯。(節(jié)選自《東觀漢記》卷十)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zhuǎn)變?yōu)槊銖娏钊藵M意。
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xiàn)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
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答案】B
【解析】
B項,“文中指表現(xiàn)較差,不能令人滿意”錯誤。
差強人意:差,稍微地。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形容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含褒義。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字,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guān)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B.“韓鴻為使者”與“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兩句中的“為”字含義不同。
C.“使持節(jié)”中的“持節(jié)”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zhí)符節(jié)以為憑證,與《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中的“持節(jié)”含義相同。
D.“降河北”與“惟庚寅吾以降”(《離騷》)兩句中的“降”字含義相同。
【答案】D
D項,前者是“招降”的意思,后者是“降生”的意思。
A項,敘述正確。
B項,前項是“擔任”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
C項,二者的含義相同,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zhí)符節(jié)以為憑證。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為言”與“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為”字含義不同。
B.“奇士”,非常之士,奇異之士,指德行或才智出眾的人。這里稱贊吳漢才能非同一般。
C.“可與計事”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
D.“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與“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后漢書·張衡傳》)兩句中的“文”字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
C項,前者是介詞“跟”,其后省略賓語“之(吳漢)”;后者是動詞“幫助”,該句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的賓語前置句,意思是歲月不會等待我。
A項,前者是介詞,其后省略賓語“之”,介賓短語“為之”作“言”的狀語;后者是動詞“做”的意思,即“您家的媳婦難做”。
B項陳述正確。
D項,前者是“文采、才華”的意思,該句是說漢為人質(zhì)樸淳厚缺少文才;后者的意思是“文字”,用篆文(用篆書寫的文字)山龜鳥獸的圖案來作裝飾的意思。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造次”,在文中是“倉猝、匆忙”的意思,與《三國演義》“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中的“造次”含義不同。
B.“上亦以其南陽人”與“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
C.“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兩句中的“及”字含義不同。
D.“不能以辭語自達”與“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兩句中的“達”字含義不同。
【答案】B
【解析】
B項,前者作連詞,是“原因”的意思,后者作介詞,是“把”的意思。
A項,前者是“倉猝、匆忙”的意思,吳漢倉促之間不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說明他質(zhì)厚少文的性格特點;后者是“隨便、亂來”的意思,是劉備指責張飛的話語。品味語境,分析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語感是分析該試題的方法之一。
C項,前者是連詞“和”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比得上”的意思。
D項,前者是動詞“表達”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意思。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后”文中是“這以后”的意思,句中“其”是代詞,代指吳漢一次又一次地被召見。
B.“勤勤不離公門”與“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詠史》)兩句中的“勤”字含義相同。
C.“漸親之”與“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兩句中的“親”字含義不同。
D.“上既破邯鄲”與“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既”字含義不同。
【答案】D
【解析】
D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副詞“已經(jīng),……之后”的意思。
A項,“其后”是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翻譯為“這(那)以后”。
B項,二者都是“勤奮、刻苦”的意思。前者同義詞相連,說明吳漢工作勤勤懇懇,努力不倦。
C項,前者是動詞“親近”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有血統(tǒng)或婚姻關(guān)系的人”。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召鄧禹宿”與“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采草藥》)兩句中的“宿”字含義不同。
B.“夜語曰”與“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兩句中的“語”字含義不同。
C.“突騎”意思是用于沖鋒陷陣的精銳騎兵。顏師古注:“突騎,言其驍銳,可用沖突敵人也。”
D.“吾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雨霖鈴》)兩句中的“發(fā)”字含義不同。
【答案】B
【解析】
B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動詞“告訴,對……說”的意思。A項,前者是動詞“留宿、過夜”的意思,后者是“隔年的,舊的,老的”意思。翻譯為“大概可以說,用植物的根入藥,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須選擇在沒有莖葉時采摘” 。
C項,陳述正確。
D項,前者是動詞“派遣,調(diào)發(fā)”的意思,后者是“出發(fā),上路”的意思。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將誰可使者?”與“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抗秦”(《阿房宮賦》)兩句中的“使”字含義不同。
B.“禹數(shù)與語”與“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數(shù)”字含義相同。
C.“諸將鮮能及者”與“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兩句中的“鮮”字含義相同。
D.“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尊稱。與《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用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中的“牧”含義相同。
【答案】B
【解析】
B項,前者是副詞(shuò)“數(shù)次、多次”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cù)“細密、稠密”的意思。整句翻譯為“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 。
A項,前者是“派遣”的意思,本句的句式為賓語前置句,即“諸將可使誰者?”;后者是連詞“假使、如果”的意思。
C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副詞“很少”的意思。后者翻譯為“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 。
D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一州的最高長官。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知人”,文中的意思是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與《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的“知人”含義相同。
B.“漢躬被甲持戟”與“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滕王閣序》)兩句中的“躬”字含義相同。
C.“遂鼓而進”與“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石鐘山記》)兩句中的“鼓”字含義不同。
D.“皆平之”與“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平”字含義不同。
【答案】D
【解析】
D項,二者都是“平定、平息”的意思。后者翻譯為“現(xiàn)在曹操削平大亂幾乎已經(jīng)平息了”。
A項敘述正確。
B項,二者含義相同,“親身、親自”的意思。
C項,前者是動詞“擊鼓”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振動”的意思。
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分營于水南水北”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出師表》)兩句中的“營”字含義不同。
B.“引兵往合水南營”與“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兩句中的“合”字含義不同。
C.“奇兵”,文中指特殊的戰(zhàn)士,出其不意突然襲擊的軍隊。與《三國演義》第一回“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中的“奇兵”含義相同。
D.“緣馬尾得出”與“白發(fā)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兩句中的“緣”字含義相同。
【答案】D
【解析】
D項,前者是“憑借”的意思,后者是連詞“由于”的意思。
A項,前者是名詞作動詞“扎營”,后者是名詞“軍營”,翻譯為“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都拿去問問他”。
B項前者是“會合”的意思,后者是“環(huán)繞”的意思。
C項解說正確。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篤于事上”與“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陳情表》)兩句中的“篤”字含義相同。
B.“自初從征伐”與“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兩句中的“從”字含義不同。
C.“側(cè)足”指形容因敬重或畏懼而不敢正立。從前面的“篤于事上”可以看出吳漢忠誠皇上,因皇上未能安寢而不敢正立。
D.“側(cè)足屏息”與“宋將軍屏息觀之,股栗欲墮”(《大鐵椎傳》)兩句中的“屏息”含義相同。
【答案】A
【解析】
A項,前者是“忠誠、厚道”的意思;后者是“(疾病)嚴重、加重”的意思。翻譯為“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
B項,前者是動詞“跟隨、跟從”的意思;后者通“縱”,是一種對抗秦國的策略,翻譯為“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jié)盟約,互相援助結(jié)為一個整體(來對抗秦國)”。
C項敘述正確。
D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屏氣、屏住呼吸”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集中或恐懼。后者翻譯為“宋將軍屏住呼吸觀看這場惡戰(zhàn),嚇得兩腿發(fā)抖,幾乎從堡壘上掉下來”。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后”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翻譯為“這樣以后”,與《六國論》“然后得一夕安寢”中的“然后”含義相同。
B.“上安然后退舍”與“子若欲戰(zhàn),則吾退舍”(《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兩句中的“退舍”含義相同。
C.“兵有不利”與“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jīng)·秦風·無衣》)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
D.“軍營不完”與“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兩句中的“完”字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C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兵器”的意思。前者翻譯為“兵器有不鋒利的”,后者翻譯為“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A項,敘述正確。B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退卻、退避”的意思。D項,前者是“完善、修繕”的意思,后者是“保全”的意思,翻譯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 。
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與“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時”字含義相同。
B.“還言方作戰(zhàn)攻具”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兩句中的“作”字含義不同。
C.“隱若一敵國矣”與“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過秦論》)兩句中的“敵”字含義相同。
D.“吳漢嘗出征”與“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兩句中的“嘗”字含義相同。
【答案】C
【解析】C項,前者是動詞“匹敵、抵擋”的意思,該句話翻譯為“吳漢威重的樣子好像能匹敵一個國家”。后者是名詞“敵人、仇敵”的意思,該句話翻譯為“秦人大開關(guān)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guān)”。A項,二者都是“不時、時常”的意思。后句翻譯為“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B項,前者是“制作”的意思,后者是“發(fā)起”的意思,該句翻譯為“一個人起來發(fā)難(指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就滅亡了”。D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曾經(jīng)”的意思。
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讓之曰”與“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兩句中的“讓”字含義相同。
B.“軍師”這里是軍隊的意思,與隆中妙對,巧借東風,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軍師諸葛亮的“軍師”含義不同。
C.“昆弟外家”,“昆弟”這里指兄弟,“外家”這里泛指母親或妻子的娘家或外戚。吳漢為國效忠,不治家產(chǎn)。
D.“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與“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兩句中的“奉”字含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項,前者是動詞“責備”的意思,即“吳漢責備他的妻子說”;后者是名詞“謙讓、禮讓”的意思,該句翻譯為“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不必講小的謙讓”。B項,解說正確。C項,解說正確。D項,前者是“俸祿”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地捧著、拿著”的意思。后作“捧”。
1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但治宅”與“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兩句中的“但”字含義相同。
B.“不起巷第”與“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兩句中的“起”字含義不同。
C.“不作祠堂”與“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石鐘山記》)兩句中的“作”字含義不同。
D.“恭儉如此”與“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信陵君竊符救趙》)兩句中的“恭”字含義相同。
【答案】D
【解析】D項,前者是“恭謹”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容貌端莊嚴肅、謙遜有禮”的意思。A項,二者含義相同,都是副詞“只、只是”的意思。B項,前者是“興建、興造”的意思;后者是“開始、開端”的意思。C項,前者是“建造,興建”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
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B.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杰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C.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中的“有司”就是掌管國家地理區(qū)域劃分的官員。
D.“詔特賜曰忠侯”與“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 (《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特”字含義相同。
【答案】D
【解析】D項,前者是“特地”的意思,后者是“只、不過”的意思。
一、理解常見實詞
(一)理解常見實詞的方法
1.根據(jù)語句間比照、映襯關(guān)系來理解
例: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宏者,雖然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在這段文字中,“頑魯者亦當矜憐”與“賢俟者自可賞愛”兩句構(gòu)成反義相對關(guān)系,“頑魯者”與“賢俊者”也是反義相對關(guān)系,“賢俊”是同義復(fù)詞,意為“賢良聰明”,與之相反的“頑魯”也當是同義復(fù)詞,應(yīng)該解釋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釋為“愚笨而魯莽”或“頑皮而愚蠢”。“自可賞愛”與“亦當矜憐”表述的是對兩者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它們之間不是相反的關(guān)系,“賞愛”是兩個詞,意為“贊揚寵愛”,“矜憫”也是兩個詞,意為“同情憐憫”。最后兩句“雖欲厚之,更所以禍之”,一是說主觀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動詞用,“禍”也應(yīng)是動詞,即造成災(zāi)禍。
2.借助語法結(jié)構(gòu)作推斷
例:①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guān)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來之課本,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yīng)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lián)系前文,可知應(yīng)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yīng)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根據(jù)前后述說的內(nèi)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jù)“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jù)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二)理解實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yīng)放在古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jīng)”,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xiàn)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fù)詞現(xiàn)象
所謂偏義復(fù)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jù)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應(yīng)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jù)前后文,應(yīng)解釋“攻取”。
二、理解常見虛詞
(一)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fù)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shù)職”,一詞多用。復(fù)習時應(yīng)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jù)”“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yīng)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以”還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zhuǎn)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guān)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
只有通過全面復(fù)習,掌握其常見用法,考試時才能結(jié)合語境作辨別。
2.根據(jù)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chǔ),根據(jù)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jù)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方能辨別其用法。用“以”作例子來說明。“不愈于養(yǎng)以遺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過,勝過,“養(yǎng)”養(yǎng)蝗蟲,放縱蝗蟲“遺患”表示結(jié)果,據(jù)此可知“以”是連詞,當譯為“以致”。“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根據(jù)“以”前后的意義關(guān)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用來”。“孤違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們遭受羞辱,根據(jù)前后的意義關(guān)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虛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分清虛實
文言中的“虛詞”與今天所說虛詞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zhuǎn)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yīng)加以辨別。如“適”,在“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中,作動詞,出嫁;在“余自齊安身行適臨汝”中,作動詞,往、到;而然“適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詞,譯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謂辨明用法,就是根據(jù)上下文。從多種用法中認定其屬何種用法。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當以《晉書》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詞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見”,在“君既若見錄”中,是前置代詞,“見錄”就是記住我;在“徒見欺”中,則表示被動,“見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虛詞,古今用法是不同的,應(yīng)注意辨別,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結(jié)果的連詞,而在古代卻用法多樣,如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譯為“依靠”;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一句中,則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則異”,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兩句可譯為:他們同樣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卻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謂特殊,一是指兼詞。如“諸”,可以相當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當于“于之”;“盍”,相當于“何不”等。二是虛詞連用。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多用于句末,其重點總是在最后一個,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表達語氣的重點在“矣”上。
虛詞也有單音雙音的問題。如“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動詞“至” 與介詞 “于”的連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現(xiàn)代漢語表示輕微轉(zhuǎn)折的連詞“至于”。
【類題舉隅】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與《老子·四章》“自伐者無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弒,本意是指子殺父、臣殺君,在古人看來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文中指厲公被臣子誅殺。
C.懼,文中是警惕的意思,與《諫太宗十思疏》“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的“懼”意思不同。
D.按劍,指用手撫劍,是準備擊劍之勢,與《鴻門宴》“按劍而跽”的“按劍”意思一樣。
【答案】A
【解析】A項,“自伐者無功”的“伐”也是自我夸耀的意思;C項中“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的“懼”字為擔憂之意。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字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壬戌,古代的紀時方式,與《赤壁賦》“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
B.止,指停止,與《鴻門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與《蘭亭集序》“雖趣舍萬殊”中的“趣”詞義不同。
D.幾,指幾乎,差一點,與《登泰山記》“乙不可登”中的“幾”詞義相同。
【答案】A
【解析】文中的“壬戌”是紀日,《赤壁賦》中“壬戌”是紀年。
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攜,指離心、背離,與《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攜”意思不同。
B.諸,相當于第三人稱“之”,與《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現(xiàn)、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賑”,賑救、救濟,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振”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B.錯誤。代詞,之/兼詞,之于。句意:給他們嗎。/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
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與”,意為親附,與“與贏而不助五國”的“與”意思相同。
B.“負”,意為依仗,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的“負”意思不同。
C.“區(qū)區(qū)”,意為小、少,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
D.“見”,表示第一人稱“我”,與“信而見疑”的“見”用法不同。
【答案】D
【解析】D.錯誤。都表被動,被。句意:憐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誠信卻被懷疑。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擔笈負書”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負”字含義相同。
B.《春秋公羊》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與《左傳》《谷梁傳》并稱為“春秋三傳”。
C.“帝省之”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荀子·勸學》)兩句中的“省”字含義相同。
D.二千石,官秩等級。因所得俸祿以米谷為標準,故以“石”(十斗為一石)稱之。
【答案】C
【解析】A.正確。都解釋為“背著”。句意:身背書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B.正確。C.錯誤。了解,知道;/檢查,反省。句意:魏高宗知道后。/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和反省。D.正確。
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與現(xiàn)在所說的“社會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與《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詞義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升堂入室”喻學問由淺入深,達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與《答司馬諫議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詞義不同。
【答案】D
【解析】D.錯誤。都是“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這句話不只是用來啟發(fā)點明子路的。/并不僅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罷了。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幸,文中指希望,與《孔雀東南飛》,中“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的“幸”意思相同。
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與班固的《蘇武傳》中“虞常果引張勝”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奪,文中指搶奪,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奪”字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使……滅亡,與賈誼的《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
【答案】C
【解析】C.錯誤。“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奪”是指耽誤,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李斯因擔心蒙恬搶奪其權(quán)力。/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
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孫權(quán)書”與“小學而大遺”(《師說》)兩句中的“遺”詞義相同。
B.周瑜,字公瑾,東吳名將,“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舉,這里指拿、用,與《鴻門宴》“殺人如不能舉”中的“舉”詞義不同。
D.誠,這里指如果,與《陳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誠”中的“誠”詞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錯誤。詞義不同。“遺”,送,給予。/放棄,遺棄。句意:送給孫權(quán)一封書信。/小的方面則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B.正確。C.正確。“舉”,拿,用。/盡。句意: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殺人只擔心不能殺完。D.正確。“誠”,如果。/誠心。句意:如今,將軍如果能命令猛將統(tǒng)領(lǐng)數(shù)萬大軍。/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晏駕,字面意為車駕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諱辭,“駕崩”一詞與其意思相同。
B.遽,意為急忙、馬上,與《促織》“遽撲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義相同。
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紀日,古人以十二天干與十地支相配來紀日,六十次一循環(huán)。
D.顧,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君臣相顧,不知所歸”中的“顧”意義相同。
【答案】C
【解析】A.正確。B.正確。兩個“遽”都是“急忙、馬上”的意思;句意:安祿山于是決定馬上舉兵反叛。/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C.錯誤。“十二天干與十地支”說法錯誤,應(yīng)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D.正確。兩個“顧”都是“看”的意思;句意:大臣們聽后互相看都大驚失色。/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里去好。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積聚,此處是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
B.夜,此處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乘著夜色之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
C.顧,回頭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對處境存在不安全感。與《項脊軒志》中“顧視無可置者”中“顧”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與《屈原列傳》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
【答案】D
【解析】A.錯誤。用法不一致。積聚,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會游泳。B.錯誤。用法不一致。夜,名詞作狀語,乘著夜色之意;/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木匣裝。句意:乘著夜色從小道出發(fā)。/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首級。C.錯誤。用法一致。都是“回頭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將憂慮不安。/環(huán)顧四周,沒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確。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屈原來到了江邊,披散著頭發(fā),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他的臉色憔悴。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書,文中專指注書,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十六誦詩書”的“書”意思相同。
B.瞋目,指發(fā)怒而睜大眼睛。與成語“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
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對男子的尊稱,如文中的孟子、諸子、季子等。
D.況,指說明,與《赤壁賦》中的“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的“況”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A.錯誤。書:專指注書/泛指書籍。句意:世上解釋諸子著作之傳書的話。/十六歲就能誦讀詩書。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適,文中指恰逢,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相同。
B.譬如破竹,指進攻像劈竹子一樣,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今演化為成語“勢如破竹”。
C.造,文中指去、到,與《屈原列傳》中“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造”意思不同。
D.間,文中指離間,與《曹劌論戰(zhàn)》中“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間”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A.錯誤。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預(yù)的奏表送到。/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家里。
1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遺,指“舍棄、拋棄”,與《過秦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中的“遺”詞義相同。
B.恥,指“以……為恥”,與《歸去來兮辭》“悅親戚之情話”中的“悅”用法相同。
C.合從,亦作“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聯(lián)合拒秦。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
D.三代,指中國古代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與現(xiàn)在所說的“祖孫三代”并不一樣。
【答案】A
【解析】A.錯誤。舍棄、拋棄;丟失。句意:沒有講求仁的人卻遺棄自己父母的。/秦國沒有丟失箭和箭頭的耗費。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潛蛟”的“舞”指使……起舞,兩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稱。
C.坐,指因為,與《蘇武傳》中“副有罪,當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與成語“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答案】D
【解析】D錯誤。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謹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為后世沿襲、應(yīng)用的法則。
1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藉,指借助,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與《孔雀東南飛》中“會不相從許”的“相”意思不相同。
C.馳,是傳播、傳揚的意思,與成語“馳名中外”中的“馳”意思相同。
D.此之謂,與《魚我所欲也》“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謂”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A.“意思相同”錯。藉,借助/借給。句意:勢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權(quán)。/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給了盜匪。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治,指治理,與《屈原列傳》“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業(yè),與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業(yè)不一樣。
C.宿,指隔夜的,與詞語“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詞義不同。
D.貴,指看重,與《師說》“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錯誤。詞義不同。“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國家治亂興亡的條例。B.正確。“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農(nóng)業(yè)。C.正確。“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舊有的、素有的”。D.正確。“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是“地位高”。
【真題改編】
(2022全國甲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1.(2022全國甲卷)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取曲沃”與“西取由余于戎”(《諫逐客書》)中的“取”字含義不同。
B.“其后秦欲伐齊”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中的“其”字含義不同。
C.“子為寡人慮之”與“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為”字含義相同。
D.“張儀南見楚王”與“南取百越之地”(《過秦論》)中的“南”字用法相同。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群臣聞見者畢賀”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義不同。
B.“諸士大夫皆賀”與“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字含義不同。
C.“而患必至也”與“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將伐顓臾》)中的“患”字含義相同。
D.“何也”意思是為什么呢,“何”與《回鄉(xiāng)偶書》“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何”字含義不同。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其后秦欲伐齊”與“平伐其功”(《屈原列傳》)兩句中的“伐”字含義不同。
B.“惠王患之”與“無敵國外患”(《孟子·告子下》)兩句中的“患”字含義相同。
C.“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兩句中的“茍”字含義相同。
D.“群臣聞見者畢賀”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兩句中的“畢”字含義不同。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敝邑欲伐之”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素師》)兩句中的“敝”字含義相同。
B.“寡人自以為智矣”與“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國土”的意思,和現(xiàn)在漢語的“土壤”含義不同。
D.“廣從六里”與“約從離衡”《過泰論》)兩句中的“從”字含義相同。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王大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
B.“不傷一人”與“何傷乎?”(《侍坐》)兩句中的“傷”字含義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而絕江河”(《勸學》)兩句中的 “絕”字含義不同。
D.“則兩國兵必至矣”與“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楚王不聽”與“聽臣微志”(《陳情表》)兩句中的“聽”字含義相同。
B.“吾事善矣”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
C.“子其弭口無言”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兩句中的“其”字含義相同。
D.“與之伐齊”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弭口無言”與“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諫厲王弭謗》)兩句中的“弭”字含義相同。
B.“以待吾事”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同。
C.“張儀反”與“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兩句中的“反”字含義相同。
D.“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因”字含義不同。
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義相同。B.“乃出見使者”與“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見”字含義不同。C.“楚兵大敗于杜陵”與“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左傳》)兩句中的“大敗”含義不同。D.“夫秦所以重王者”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楊氏之子》)兩句中的“夫”字含義不同。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楚之交善”中的“之”為助詞,處在主謂之間,不譯,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與《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義相同。
C.“秦所以重王者”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兩句中 “重”的含義不同。
D.“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兩句中 “先”的含義不同。
1【答案】A
【解析】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備”之意,“與諸將約”的“約”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法錯誤。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lǐng)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tài)以進行的宣傳號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者含義相同。說法正確。D. “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
2【答案】C
【解析】C項,前者為介詞,“替”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演奏”的意思;A項,前者是“攻下”的意思,其賓語是處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賓語是人物(由余);B項,前者是指示代詞“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稱代詞“他們”;D項,“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詞作狀語”。
3【答案】C
【解析】C項,前者是名詞“禍患”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擔心”的意思;A項,前者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后者是“者”字結(jié)構(gòu)中的代詞,代指人;B項,前者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白朗县| 黑龙江省| 六枝特区| 铁力市| 游戏| 晋江市| 长丰县| 建湖县| 五大连池市| 潞西市| 临沂市| 扬中市| 黎城县| 天祝| 昌宁县| 凤阳县| 大邑县| 青河县| 阿城市| 盘锦市| 金门县| 梁山县| 余干县| 麦盖提县| 青冈县| 三门县| 青河县| 来宾市| 营口市| 大关县| 自治县| 长岛县| 中宁县| 兴国县| 绿春县| 苗栗市| 龙南县| 屏南县| 扬州市|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