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講 文言虛詞的理解和翻譯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復習任務 1.梳理并總結五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重點掌握高頻虛詞的意義。考情微觀 1.2021~2023年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譯題涉及的虛詞詳見學案51“考情微觀”。2.高考考查虛詞的特點:全部放在翻譯中考查;不考用法,只考意義;考查重點放在高頻虛詞及副詞上。關鍵能力與方法虛詞可以根據語境推敲,利用句式特點、語法知識、句子意思等來研究分析,從而確定虛詞意義與用法。方法 具體闡釋 典例分析語境句意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和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句子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介詞兼指示代詞,相當于“于此”對稱分析法 有些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一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對應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因”“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憑借”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憑借”的意思語法辨析法 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有些文言詞語,需將其代入句中,分析其在句子結構上的位置,以此來確定用法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分別是“人”和“我”,賓語分別是“刀俎”和“魚肉”,前兩個“為”處于謂語位置,譯為“是”;末句中的“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反問的語氣助詞判斷詞性法 有些文言虛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 “之二蟲又何知”的“之”修飾“二蟲”,是代詞“這”;“燕趙之君”的“之”處于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是助詞“的”;“水為之”的“之”處于賓語位置,是代詞“它”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1.介詞介詞是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合起來表示時間、處所、原因、方式、對象等意義的詞。對介詞的考查,通常是結合對文句的理解進行的。引出行動的工具、方法、憑借;例如:“以、因”,意思為“拿、憑借、依據”,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因以諷諫。(《張衡傳》)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如:“于、與、因、為、乎”,意思為“同、跟、給、替、對、對于、向、通過”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②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引出動作的原因;例如:“于、以、為”,意思為“由于、因為”①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進學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例如:“于、乎、自、從、緣”,意思為“在、從、到、沿著”①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②生乎吾前。(《師說》)③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2.代詞代詞是代替別的詞或詞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動作、狀態、數量等的詞。在語境中辨析某一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是考查的重點。(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②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第二人稱:女、汝、若、爾、而、乃、子;①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女”通“汝”)(《詩經·靜女》)②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③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④某所,而母立于茲。(“而”通“爾”)(《項脊軒志》)第三人稱:之、其、彼、厥、渠;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復數:屬、輩、類、徒;①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②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過秦論》)(2)指示代詞近指代詞;例如:“是、此、斯、茲、之、然”,意思是:“這、這個、這里、這樣”①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②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遠指代詞:例如:“彼、夫、其”,意思是:“那”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無定指代詞:例如:“或、莫”,意思是:“有的,有的人;沒有誰,沒有哪一個”①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輔助性代詞:所、者;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3)疑問代詞代人:例如:“誰、孰”,意思是:“誰、哪一個”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代事物:例如:“何、胡、奚、曷、盍”,意思是:“什么、哪里”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③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表處所:例如:“安、惡(烏)、焉”,意思是:“哪里”①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②沛公安在?(《鴻門宴》)3.連詞表并列:例如:“與、及、既/且、而、以/且…且…/載…載…”,意思是:“和/又/又…又…/一邊…一邊…”①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②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表承接:例如:“而、則、因、乃、遂/而后/若夫”,意思是:“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表遞進:例如:“而、且”,意思是“并且、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表因果:例如:“以、為、因、由、緣/故、是故、是以、以故”,意思是:“由于、因為/因此、所以”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表假設:例如:“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縱、縱使、縱令、藉第令”,意思是:“如果、假如/即使”①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②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③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表轉折:例如:“而、然、則、然則、可”,意思是“卻、可是、但是、但”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②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注意】連詞“以”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間有對謂語動詞的修飾關系,易與承接關系混淆,要注意辨別。“尉挺劍,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前者的“奪”與“殺”,后者的“舉”與“示”,在時間上行動上有明顯的先后順序,屬承接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前者的“終日”與“思”,后者的“欣欣”與“榮”,是同時發生的,前后有修飾關系。表修飾的“而”“以”可譯作“地”“著”。4.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情態、否定等意義的詞。(1)時間副詞表過去:例如:“既、業、已、曾、嘗、適、初、曩、昔、向、鄉、遂”,意思是:“已經、過去、剛才”。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表現在:例如:“方、會、適”,意思是:“正、正好”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表將來:例如:“且、將、欲、行、垂”,意思是“將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表短暫:例如:“斯須、俄而、旋、暫、尋、未幾、須臾、無何、猝、乍、暴、忽”,意思是:“不久、一會兒、突然”。①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②銀瓶乍破水漿迸。(《琵琶行》)表持久:例如:“常、雅、素”,意思是:“經常、時常、一向”。素昧平生、素不相識。(成語)(2)否定副詞表否定:例如:“不、弗、莫、毋、無、未、匪、非、靡、勿、微”,意思是:“不、沒有”①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表禁止:例如:“毋、勿、莫、無”,意思是:“不要、別”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②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3)范圍副詞表全部:例如:“俱、畢、凡、皆、咸、舉、悉、盡、都、具、共、率”,意思是:“全、都,凡是、大凡、總共、共、大都、大致①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③悉以咨之。(《出師表》)表部分或個別:例如:“但、唯、止、僅、獨、徒、特、第、直”,意思是:“只、僅、只是”①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游》)(4)程度副詞表深度:例如:“很、極、甚、絕、至、良、頗、酷、頗、孔、少、殊、稍、微、略”,意思是:“很、太、極、特別、非常、分外、稍微、略微”①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賦》)②陵見其至誠。(《蘇武傳》)表比較:例如:“益、彌、尤、愈、加、滋”,意思是:“更加、尤其、更、越”①圣益圣,愚益愚。(《師說》)②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5)情態副詞表方式:例如:“俱、并、間、微、竊、固”,意思是:“一起、暗中、堅決”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表速度:例如:“遽、卒(猝)、立、即、旋、暫、稍、漸、益”,意思是:“立刻、暫且、逐漸、稍微”①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②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表頻率:例如:“數、亟、累、屢、仍、輒、每、復”,意思是:“多次、重復、任何一次”①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蘭亭集序》)(6)語氣副詞表確認:例如:“即、必、誠、信、果”,意思是:“就是、一定、實在、的確、果真”①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表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例如:“其、蓋、殆”,意思是:“大概(是)、恐怕(是)”①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②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表意外的驚異:例如:“乃、曾”,意思是:“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表祈使:例如:“其”,意思是:“還是、可要”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表反詰:例如:“豈、其、庸、巨(詎)、寧”,意思是:“難道、哪里、怎么”①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②其可怪也歟!(《師說》)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7)指代性的副詞相:例如:“互指、偏指”,意思是:“相互、我、他”①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②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見:例如:“動作行為的接受”,意思是:“自己、我”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②君既若見錄。(《孔雀東南飛》)(8)謙敬副詞表敬:例如:“請、敬、謹、幸、惠、辱、垂、蒙”,意思是:“承蒙、有幸、請允許我……”①請以戰喻。(《寡人之于國也》)②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謙:例如:“敢、竊、忝、猥、伏”,意思是:“私下地、伏在地上相……”①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②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③竊以為其人勇士。(《廉頗藺相如列傳》)5.助詞音節助詞:例如:“有、其(詞頭)、然、焉、如、乎(詞尾)”不譯。意思為“……的樣子”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句首助詞:例如:“夫、蓋、維、惟、唯”,表要發議論等,不譯。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②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赤壁賦》)句中語氣:例如:“蓋、也、與”,表停頓,不譯。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句末陳述:例如:“也、矣、焉、耳、已”意思為:“罷了”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句末疑問:例如:“諸、歟、乎、邪、兮”意思為:“嗎”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句末感嘆:例如:“哉、乎、也、夫、兮”意思為:“呢、啊”①其皆出于此乎?(《師說》)②何其衰也!(《伶官傳序》)梳理總結五類虛詞(一)代詞分類 舉例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吾、余、予第二人稱 女、汝、爾、而、乃、若第三人稱 之、其、厥、彼指示代詞 近指 此、斯、之、是、茲遠指 彼、夫、其虛指 某、或、莫疑問代詞 代人 孰、誰代事 何、奚、胡、盍、曷代處所 惡、安(烏)、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 B.C. D.答案 D解析 D項均為“有的、有人”。A項它/到、去。B項它/那些。C項哪里、怎么/他、他們。(二)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語氣等的詞。1.副詞的種類分類 釋義 舉例表程度 稍微 少、稍、略更加 益、彌、愈、更、滋非常、尤其 最、極、甚、至、尤、良、絕、特、頗表范圍 全、都 悉、皆、咸、俱、舉、凡、畢只、不過 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顧表時間 曾經、已經、從前、過去 既、已、曾、嘗、向、初、曩、始、昔經常、一向 常、素、雅、恒、向不久 將、尋、旋、既而、未幾、無何正好、恰好 會、正、適、方、屬表語氣 的確、實在 必、誠、信、良、固、果大概、恐怕 豈、其、蓋、殆、庶、得無、無乃、庶幾表頻率 屢、每、復表敬謙 竊、請、謹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答案 D解析 D項均為“將要”。A項不久后/從前。B項難道/大概。C項卻/用于加強判斷,就是。2.“相”的特殊用法“相”作為指代性副詞,除表示“互相”外,還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根據語境譯為“你”“我”“他”“它”等。請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則指出具體的稱代。(1)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互相(2)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互相(3)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偏指“我”(4)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偏指“你”(5)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偏指“他”(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互相(三)連詞連詞是連接詞語、短語或句子并表示它們之間某種關系的詞。主要表并列、遞進、承接、選擇、假設、轉折、因果、目的等關系。其中,表示選擇關系的連詞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有:若、如、即、使、茍、今、而、縱、令、誠、假令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答案 A解析 A項均為“因為”。B項同“爾”,你的/卻。C項并且/尚且。D項就/然而。(四)介詞介詞是指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合起來表示時間、處所、對象、原因、方式的詞。主要有:于、以、為、與、乎、因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項均為“在”。A項和、同/給。C項比/向。D項替/被。(五)助詞助詞是古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分類 舉例結構助詞 之、者、所語氣助詞 陳述語氣 也、矣、焉、耳疑問語氣 哉、乎、邪、為句首語氣詞 夫、唯、蓋音節助詞 之、其、有、言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答案 D解析 D項均為“了”。A項……的樣子/比。B項……的樣子/他、他們。C項不譯/那。復音虛詞和文言兼詞1.復音虛詞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常常兩兩結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結合得相當穩固。因此,人們把兩個結合得穩固的虛詞稱為“固定結構”。這類結合穩固與非穩固的虛詞統稱為“復音虛詞”。復音虛詞的意義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須牢牢掌握。這樣的詞語有:奈何、無乃、有以(無以)、所以、是故、既而、而況、俄而、無何、相與、至于、于是、孰與等。2.文言兼詞所謂文言兼詞,是指在古代漢語中某一類詞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這種詞的讀音有的是這兩個字的聲音的拼合,例如“諸”是“之”與“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兼詞雖然數量不多,但遍貫古籍,長盛不衰。常見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重點掌握設為得分點的高頻虛詞(一)以“以”是高考翻譯設點考查最多的虛詞,且往往都要譯出義項。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國論》,請解釋其義。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不賂者以賂者喪茍以天下之大以地事秦以有尺寸之地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舉以予人以趨于亡答案 因為 憑借 用,拿 才 用 把 以致特別提醒 “以”在翻譯中設為采分點,考查頻率最高的義項是其介詞義,如“用”“把”“根據”“憑借”“因為”等。這些義項必須結合語境準確翻譯,不可譯混。(二)因“因”既有虛詞性,也同“以”一樣具有實詞性,也是高考翻譯設點的高頻虛詞。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擊沛公于坐蒙故業,因遺策于今無會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答案 憑借,依靠 趁機,趁此 遵循,沿襲 原因,緣由,機緣 因為 經由,通過 于是,就特別提醒 “因”在翻譯中常設為采分點的義項有虛詞義“于是”“趁機”“通過”“憑借”等,實詞義“沿襲”“機緣”等。翻譯時,只要把其義項代入譯句中檢驗即可,譯混的可能性不大。(三)乃“乃”也是高考翻譯設點的高頻虛詞。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中《經首》之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答案 于是,就 才 竟,卻 又 這樣特別提醒 “乃”在翻譯中常設為采分點的義項有“于是(就)”“才”“竟(卻)”三個,尤其是“于是”與“才”易混。這點可以從兩個方面辨析:一是從意義上,“于是(就)”表示承接關系,表時間、動作的承續銜接,即使有時有前后的條件,那也是充分條件;“才”表示條件關系,而且是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二是代入檢驗,把“于是(就)”與“才”義項分別代入句中,看哪一個更符合文意與邏輯。(四)其“其”的用法較為復雜。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失其所與,不知其皆出于此乎吾其還也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答案 他 他的 自己的 大概 還是 難道 一定,千萬特別提醒 在翻譯中,“其”有兩種用法需要辨析。第一種是作第三人稱代詞,但有時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與,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譯時要結合語境,明確它的指代對象。第二種是作為語氣副詞,表示推測語氣的“大概”、表示反問語氣的“難道”、表示期望語氣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語氣的“還是”。四者如何區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語義。表示推測、反問的,一般放在句首,全句為問號;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謂之間。區分表示推測與表示反問要看語義:表反問的,全句是用反問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而表推測的則不能。當然,區分四者時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較。“六技法”推斷文言虛詞解答文言虛詞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練掌握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然后把意義和用法代入原文語境中去驗證。比如“以”作介詞時有“因”“用”“拿”等意思,當遇到文言語句中有“以”作介詞的時候,就可把這幾個義項代入原文中驗證推斷。但在牢記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基礎上,還可以靈活運用一些推斷方法,以提高解題的效率。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石勒欲襲王浚,未知虛實,將遣使覘①之。參佐請用羊祜、陸抗故事②,致③書于浚。浚聞勒欲附之,甚喜,謂子春曰:“石公一時豪杰,乃欲稱藩于孤,其可信乎?”子春曰:“自古胡人為輔佐名臣則有矣,未有為帝王者也。石將軍非惡帝王不為而讓④于殿下,顧以帝王自有歷數,非智力之所取,雖強取之,必不為天人所與。歸身殿下,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殿下又何怪乎!”浚大悅,遣使報聘⑤,以厚幣酬之。王浚使者至,石勒匿其勁⑥卒、精甲,羸師虛府以示之,北面⑦拜使者而受書。復奉表于浚,期⑧以三月中旬親詣幽州奉上尊號。勒既入城,縱兵大掠,升⑨其聽事,浚乃走出堂皇,勒眾執⑩之,使其將以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斬于襄國市。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石勒寇河朔》,有刪改)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覘: [辨析: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 覘: ] ②故事: [辨析: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故事: ] ③致: [辨析:無從致書以觀 致: ] ④讓: [辨析:如惠語以讓單于 讓: ] ⑤報聘: ⑥勁: [辨析: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勁: ] ⑦北面: ⑧期: [辨析:君與家君期日中 期: ] ⑨升: ⑩執: [辨析:執策而臨之 執: ]答案 ①覘:窺視,觀察[覘:窺視,觀察] ②故事:舊事,先例[故事:舊事,先例] ③致:傳遞,傳送[致:取得,得到] ④讓:把好處給別人,轉讓[讓:責問,責備] ⑤報聘:為答謝鄰國的聘問而派使者回訪[提示:由“以厚幣酬之”推斷] ⑥勁:堅強有力[勁:堅強有力] ⑦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⑧期:約定時日[期:約定時日][提示:由“以三月中旬親詣幽州”的時間推斷] ⑨升:登,上 ⑩執:捉拿,拘捕[執:握,持](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的“于”表比較,與“石將軍非惡帝王不為而讓于殿下”的“于”不同。B.“自古胡人為輔佐名臣則有矣”的“為”是動詞,意謂“做、擔任”,與“未有為帝王者也”的“為”相同。C.“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的“乃”表肯定,意謂“就是”,與“浚乃走出堂皇”的“乃”不同。D.“羸師虛府以示之”的“以”表目的,意謂“來”,與“使其將以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的“以”相同。解析 A項,于:比,表比較/表引出對象。B項,為:做,擔任。C項,乃:表肯定,就是/表示順接,于是,就。D項,表目的,來/率領。答案 D(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石公一時豪杰,乃欲稱藩于孤,其可信乎?②顧以帝王自有歷數,非智力之所取,雖強取之,必不為天人所與。解析 采分關鍵點:①“石公一時豪杰”,語意判斷句。乃:竟然,卻。于:向。其:指示代詞,這。②顧:表轉折,只是。以:因為。為……所:表被動。與:支持。答案 ①石公是一時的豪杰,竟然想要向我臣服,這種事可信嗎?②只是因為帝王身份自有天數,不是憑借智慧和力量就能取得的,即使勉強取得了,也一定不被天下人支持。【參考譯文】石勒想要襲擊王浚,不知道王浚的虛實,將要派遣使者窺視觀察。參佐請他效仿羊祜、陸抗的舊事,先寫信給王浚。王浚聽說石勒想要歸附自己,非常高興,告訴子春說:“石公是一時的豪杰,竟然想要向我臣服,這種事可信嗎?”子春說:“自古以來,胡人做輔佐名臣的有很多,但沒有成為帝王的。石將軍不是厭惡帝王的地位而把它轉讓給殿下,只是因為帝王身份自有天數,不是憑借智慧和力量就能取得的,即使勉強取得了,也一定不被天下人支持。歸附于殿下,這是石將軍明智遠遠超過他人的地方,殿下又何必感到奇怪呢!”王浚非常高興,派遣使者回訪,用豐厚的禮物酬謝他們。王浚的使者到達,石勒藏匿他強壯的士兵和精銳的兵器,把羸弱的軍隊和空虛的府邸展示給使者看,面朝北方叩拜使者,接受王浚的回信。又向王浚上表,約定在三月中旬親自拜訪幽州支持他稱帝。石勒入城后,放縱士兵大肆掠奪,登上處理政事的大廳,王浚于是走出殿堂,石勒的部眾抓住了他,石勒派他的將領率領五百騎兵先把王浚押送到襄國,在襄國的街市上把他殺了。2024年新課標Ⅰ卷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 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 “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 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官方答案解析:C項為“不正確的一項”,兩個之均為助詞,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8個虛詞教材銜接歸納于釋義舉例“于”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譯為“自”“從”“由于”“對于”“在”“給”“向”“到”“被”“比”等。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介詞,在(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2)介詞,自、從(3)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3)介詞,到,到達(4)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4)介詞,對,對于(5)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5)介詞,向(6)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6)介詞,由,由于(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賦》) (7)介詞,表示被動,譯為“被”(8)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8)介詞,表示比較,譯為“比”與釋義舉例 “與”字動詞、連詞、介詞、語氣助詞四種詞性。1、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2、用作連詞,“同”“和”“跟”。3、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4、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1)介詞,譯為“和、跟、同”(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2)連詞,譯為“和、跟、同”(3)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3)動詞,給予,授予(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4)動詞,結交,親附(5)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動詞,贊許,同意(6)蹇叔之子與師。(《左傳》) (6)動詞,參加,讀“yù”(7)唯赤則非邦也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7)句末語氣助詞,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焉釋義舉例 “焉”有助詞、代詞、兼詞、副詞四種用法。1、用作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于反詰語氣,譯為“呢”。2、用作代詞,相當于“之”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等。3、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譯為“在其中”“從這里”等。4、用作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1)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代指“老師”(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哪里”(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游》) (3)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于“于+之”(4)于是余有嘆焉。 (《游褒禪山記》) (4)句末助詞,表示感嘆語氣或陳述語氣,譯為“了”“啊”(5)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5)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的詞尾,相當于“然”(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6)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何釋義舉例“何”字有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1、疑問代詞可以作定語、賓語、謂語,定語譯為“什么”“哪”;賓語譯為 “什么” “哪里”;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2、副詞可以放在形容詞、動詞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可以譯為 “怎么”“為什么”。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1)疑問代詞,譯為“什么”(2)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2)疑問代詞,譯為“為什么”(3)吾實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3)疑問代詞,譯為“誰”“哪里”(4)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4)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為什么”,表示反問(5)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5)副詞,譯為“多么”,表示感嘆(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6)作動詞,譯為“呵問”(7)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鴻門宴》) (7)“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8)王問:“何以知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8)“何以”,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憑什么”其釋義舉例 “其”字有代詞、連詞、副詞三種詞性。1、用作代詞,可用作第一人稱,譯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稱,指代人、事、物,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它們(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那”“那個”“那些”“那里”。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表選擇,譯為“還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等或省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代詞,表第三人稱領屬關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們的”(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或“他(她、它)們”(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我自己”(4)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些”(5)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5)指示代詞,表特指。譯為“其中的、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6)其可怪也歟!(《師說》) (6)副詞,表反問語氣。譯為“難道”“怎么”(7)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7)表示揣測語氣。譯為“恐怕、或許、大概、可能”(8)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8)表示祈使語氣。譯為“應當、一定”(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9)表示商量語氣。譯為“還是”(10)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逍遙游》) (10)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常常是兩個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譯為“是……還是……”(11)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11)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如”(12)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靜女》) (12)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若釋義舉例 “若”有代詞和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代詞,表對稱,譯為“你(的)”“你們(的)”;表近指,譯為“這”“這樣”。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設”等;表選擇,譯為“或”“或者”。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1)人稱代詞,譯為“你”(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2)指示代詞,譯為“如此,這樣”(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3)連詞,表假設關系,譯為“假如,如果”(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動詞,譯為“及,比得上”(5)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 (5)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6)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氓》) (6)助詞,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游》) (7)復音虛詞,“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義的他轉因釋義舉例“因”字有介詞和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介詞,譯為“趁著”“經由” “通過”“因為”“憑借”等。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于是”“便”。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1)副詞,表順承關系,譯為“就”“于是”(2)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2)副詞,趁機(3)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國語》) (3)介詞,趁著,趁(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4)介詞,依照,根據(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5)介詞,憑借,依靠(6)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6)介詞,經由,通過(7)因噎廢食(成語) (7)介詞,因為,由于(8)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8)動詞,沿襲(9)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9)動詞,依順,順著(10)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0)連詞,接著,繼而為釋義舉例“為”字有動詞、介詞、語氣助詞三種詞性。1、用作動詞,通“謂”;或譯為“算是”“是”“做”“成為”“擔任”等。2、用作介詞,譯為“因為”“被”“給” “對” “向”。3、用作語氣助詞,位于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過秦論》) (1)介詞,讀wèi,譯為“被”,表示被動(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鴻門宴》) (2)介詞,譯為“給,替”(3)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介詞,譯為“對,向”(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4)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于”“為了”(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5)語氣助詞,讀wéi,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問(6)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6)動詞,讀wéi,“是”,表判斷(7)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譯為“做”“擔任”所釋義舉例“所”的助詞用法主要有三種。1、“所”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地方”等。2、 “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3、“所”“以”連用,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憑借和目的。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1)助詞,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相結合組成名詞性詞組(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2)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3)復音虛詞,“所以”,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復音虛詞,“所以”,表示憑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譯為“用來……的”或“……的憑借”以釋義舉例“以”字有介詞、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介詞,譯為“由于”“帶領”“ 把”“依據”“按照”“ 憑借”“用”等。2、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承接、修飾、因果、目的關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介詞,表使用,譯為“拿”或“用”(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2)介詞,表處置,譯為“把”(3)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3)介詞,表憑借,譯為“憑”“憑借”“根據”“以……身份”(4)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4)介詞,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5)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5)介詞,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于”(6)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6)連詞,表并列,可譯為“而”“又”和”并且”(7)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7)連詞,表修飾,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相當于“而”(8)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8)連詞,表原因,譯為“因為”(9)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9)連詞,表目的,譯為“來”“用來”(10)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10)連詞,表結果,譯為“因而”“以致”(11)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荊軻刺秦王》) (11)副詞,通“已”,譯為“已經”(12)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12)復音虛詞,“是以”,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3)復音虛詞,“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用什么”“怎么”(1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14)復音虛詞,“以為”,根據語境靈活翻譯。譯為“以……為”,即“把……作為”(15)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認為則釋義舉例“則”字有連詞、副詞兩種詞性。1、用作連詞,表示假設、承接、并列、轉折、讓步關系,譯為“如果”“便”“ 就”“ 卻”“ 倒是”等。2、用作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譯為“是”“就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1)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2)連詞,表示條件、假設關系。“則”如果出現在前一個分句中,譯為“如果”;如果出現在后一個分句中,譯為“那么”“就”(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3)連詞,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4)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 (4)連詞,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中,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譯為“雖然”“但是”(5)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種樹郭橐駝傳》) (5)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和“非”或“不”連用,譯為“不是……就是……”(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而釋義舉例“而”字用法有兩種:1、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你的”。2、用作連詞,表示目的、修飾、假設、并列、因果、轉折、承接,遞進關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1)代詞,通“爾”,譯為“你(們)、你(們)的”(2)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2)連詞,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和、又”(3)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3)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然后”,或者不譯(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4)連詞,表示遞進關系,譯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5)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 “然而、卻”(6)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連詞,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7)連詞,表示因果關系,譯為“因而、所以”(8)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8)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動詞(9)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連詞,表示目的關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 (10)名詞,通“能”,才能(11)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11)限止語氣,罷了(12)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12)表遞進(13)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13)不久,一會兒且釋義舉例“且”字有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1、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和讓步關系,譯為“而且”“并且” “況且”“再說”“尚且”。2、用作副詞,譯為“將要”“暫且”“姑且”。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1)副詞,譯為“將要”(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副詞,譯為“將近,幾近”(3)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3)副詞,譯為“暫且”(4)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連詞,表并列關系,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為“又……又……”或“一邊……一邊……”(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5)表示讓步或假設關系,譯為“尚且”或“即使”(6)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6)表遞進關系,譯為“而且”“并且”(7)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7)表轉折關系,譯為“反而”“卻”(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8)復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另提一事或進一步議論,譯為“再說”乃釋義舉例“乃”字用法有三種:1、用作副詞。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等。2、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于“你”、“你的”。3、表判斷,譯為“是”或“本來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1)代詞,譯為“你,你的”(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2)副詞,表肯定判斷,譯為“是”“為”(3)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荊軻刺秦王》) (3)表順承,譯為“于是,就”(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4)表轉折,譯為“卻”“竟然”(5)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之死》) (5)表范圍的限定,僅僅,只之釋義舉例“之”字有代詞、動詞和助詞兩種詞性。1、用作代詞。批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第一、第三人稱,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2、用作動詞,譯為“去”“往”“到”等。3、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譯為“得”;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4、用作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1)指示代詞,譯為“這”“此”(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代詞,做賓語,譯為“我”(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3)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助詞“的”,有時可不譯(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5)結構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志(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6)結構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7)音節助詞,用以調整音節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8)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8)動詞,譯為“往、到達”乎釋義舉例“乎”字有介詞,語氣助詞兩種詞性。1、介詞相當“于”。2、語氣助詞可以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可譯為“啊”“吧”“嗎”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頓,不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赤壁賦》) (1)助詞,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2)助詞,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3)助詞,表揣測語氣。相當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呂氏春秋》) (4)助詞,表示感嘆或贊美。相當于“啊”或“呀”(5)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歸去來兮辭》) (5)助詞,用在句中起緩和語氣作用或表示語氣的停頓(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6)助詞,用在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7)介詞,相當于“于”者釋義舉例“者”字有五種用法:1、者字結構,附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3、放在數詞后邊,譯為“個”“樣”等。4、有時放在時間副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5、“者”“也”連用,表示判斷。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1)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2)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2)代詞,用在數詞之后,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可譯為“……種”“……樣”(3)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3)代詞,用在時間詞語的后面,表示“……的時候”(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4)用于否定詞之后,表示“……的話”(5)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5)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6)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助詞,用在主語后,起提頓作用,引出判斷(7)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7)助詞,用在主語后,引出原因解釋(8)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鴻門宴》) (8)助詞,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也釋義舉例“也” 是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判斷、肯定、疑問語氣;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1)語氣助詞,表示判斷語氣,不譯(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2)語氣助詞,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呢”(3)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國也》) (3)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譯為“呢”(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4)語氣助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不譯(5)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5)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6)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游》) (6)助詞,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意義,不譯文言文翻譯中虛詞的突破之道(一)高頻虛詞:格外留心,確保翻譯到位謂高頻虛詞,是指在翻譯中被設為采分點頻率較高的虛詞,主要有“以”“其”“因”“乃”四個。“以”頻率最高,在語境中,主要譯準其介詞義,如“用”(拿)“把”“根據”“憑借”等義項;譯準其連詞義,如“因為”。另有實詞義“以為”“率領”也不可忽視。“其”,翻譯中考查較多的是其指示代詞義“那”“那些”,活用為第一人稱的“我”“自己”;另一重點是其語氣副詞義,如表示推測的“大概”,表示反問的“難道”,表示期許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還是”等,這些都需要結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語境準確譯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機”“通過”“用來”等義項在語境中的確定。“乃”,主要是語境中“于是”“才”“竟然(卻)”三個義項的辨析。(二)可譯可不譯的虛詞:細心區分,當譯則譯,不當譯則刪有一部分虛詞,兼有結構或語氣助詞和其他詞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結構、語氣助詞一般情況下皆可不譯,但不能把其他詞性義當作助詞而不譯。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為句中或句末語氣助詞時,可不譯;但當放在動詞后面作代詞或兼詞時,有實義,必須譯出。者:主要有兩個義項,一是作代詞,可譯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詞,表句中停頓,與“也”構成判斷,或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不必譯出。這兩種詞義、詞性,在翻譯中尤其要仔細辨析,不可當譯不譯,或不當譯而硬譯。(三)常見副詞:除表敬謙外,意思實在,當須譯出言虛詞主要包括連詞、介詞、副詞、助詞。其中副詞,尤其是常用副詞,在翻譯中出現頻率高,定為采分點的不少。常見常用的副詞主要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彌、更,最、極、甚、殘、太、至、尤、良、大、絕、特、頗。(2)表范圍:悉、皆、咸、俱、舉、畢、凡,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時間:既、已、曾、嘗,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適、會,俄、旋、尋、臾、未幾、無何、斯須、既而,急、遽、猝、立、即,將、且、行將,終、卒、竟。(5)表語氣:必、誠、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無,殆、蓋、庶、其、得無、無乃、庶幾,豈、寧、庸、其。(6)表頻率:屢、數、輒、每、頻、累,復、更、再、又、亟。(7)表敬謙:竊、辱、伏惟,幸、敢、情、敬、謹。(該部分詞翻譯時不必譯出)(四)特殊虛詞:詞義固定,固定翻譯所謂特殊虛詞,一是指固定虛詞(復音虛詞),兩個字不能拆開硬譯。如“所以”“無乃”“奈何”“有以”“無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詞,即一個詞當成兩個詞用,譯時可按兩個詞翻譯。如“焉”(于此)、“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第12講 文言虛詞的理解和翻譯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復習任務 1.梳理并總結五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重點掌握高頻虛詞的意義。考情微觀 1.2021~2023年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譯題涉及的虛詞詳見學案51“考情微觀”。2.高考考查虛詞的特點:全部放在翻譯中考查;不考用法,只考意義;考查重點放在高頻虛詞及副詞上。關鍵能力與方法虛詞可以根據語境推敲,利用句式特點、語法知識、句子意思等來研究分析,從而確定虛詞意義與用法。方法 具體闡釋 典例分析語境句意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和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句子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介詞兼指示代詞,相當于“于此”對稱分析法 有些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一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對應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因”“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憑借”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憑借”的意思語法辨析法 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有些文言詞語,需將其代入句中,分析其在句子結構上的位置,以此來確定用法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分別是“人”和“我”,賓語分別是“刀俎”和“魚肉”,前兩個“為”處于謂語位置,譯為“是”;末句中的“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句末的“為”是表反問的語氣助詞判斷詞性法 有些文言虛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 “之二蟲又何知”的“之”修飾“二蟲”,是代詞“這”;“燕趙之君”的“之”處于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是助詞“的”;“水為之”的“之”處于賓語位置,是代詞“它”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1.介詞介詞是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合起來表示時間、處所、原因、方式、對象等意義的詞。對介詞的考查,通常是結合對文句的理解進行的。引出行動的工具、方法、憑借;例如:“以、因”,意思為“拿、憑借、依據”,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因以諷諫。(《張衡傳》)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如:“于、與、因、為、乎”,意思為“同、跟、給、替、對、對于、向、通過”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②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引出動作的原因;例如:“于、以、為”,意思為“由于、因為”①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進學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例如:“于、乎、自、從、緣”,意思為“在、從、到、沿著”①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②生乎吾前。(《師說》)③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2.代詞代詞是代替別的詞或詞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動作、狀態、數量等的詞。在語境中辨析某一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是考查的重點。(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②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第二人稱:女、汝、若、爾、而、乃、子;①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女”通“汝”)(《詩經·靜女》)②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③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④某所,而母立于茲。(“而”通“爾”)(《項脊軒志》)第三人稱:之、其、彼、厥、渠;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六國論》)復數:屬、輩、類、徒;①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②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過秦論》)(2)指示代詞近指代詞;例如:“是、此、斯、茲、之、然”,意思是:“這、這個、這里、這樣”①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②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遠指代詞:例如:“彼、夫、其”,意思是:“那”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無定指代詞:例如:“或、莫”,意思是:“有的,有的人;沒有誰,沒有哪一個”①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輔助性代詞:所、者;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3)疑問代詞代人:例如:“誰、孰”,意思是:“誰、哪一個”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代事物:例如:“何、胡、奚、曷、盍”,意思是:“什么、哪里”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③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表處所:例如:“安、惡(烏)、焉”,意思是:“哪里”①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②沛公安在?(《鴻門宴》)3.連詞表并列:例如:“與、及、既/且、而、以/且…且…/載…載…”,意思是:“和/又/又…又…/一邊…一邊…”①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②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表承接:例如:“而、則、因、乃、遂/而后/若夫”,意思是:“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表遞進:例如:“而、且”,意思是“并且、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表因果:例如:“以、為、因、由、緣/故、是故、是以、以故”,意思是:“由于、因為/因此、所以”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表假設:例如:“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縱、縱使、縱令、藉第令”,意思是:“如果、假如/即使”①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②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③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陳涉世家》)表轉折:例如:“而、然、則、然則、可”,意思是“卻、可是、但是、但”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②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注意】連詞“以”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間有對謂語動詞的修飾關系,易與承接關系混淆,要注意辨別。“尉挺劍,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前者的“奪”與“殺”,后者的“舉”與“示”,在時間上行動上有明顯的先后順序,屬承接關系。“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前者的“終日”與“思”,后者的“欣欣”與“榮”,是同時發生的,前后有修飾關系。表修飾的“而”“以”可譯作“地”“著”。4.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情態、否定等意義的詞。(1)時間副詞表過去:例如:“既、業、已、曾、嘗、適、初、曩、昔、向、鄉、遂”,意思是:“已經、過去、剛才”。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表現在:例如:“方、會、適”,意思是:“正、正好”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表將來:例如:“且、將、欲、行、垂”,意思是“將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表短暫:例如:“斯須、俄而、旋、暫、尋、未幾、須臾、無何、猝、乍、暴、忽”,意思是:“不久、一會兒、突然”。①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②銀瓶乍破水漿迸。(《琵琶行》)表持久:例如:“常、雅、素”,意思是:“經常、時常、一向”。素昧平生、素不相識。(成語)(2)否定副詞表否定:例如:“不、弗、莫、毋、無、未、匪、非、靡、勿、微”,意思是:“不、沒有”①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表禁止:例如:“毋、勿、莫、無”,意思是:“不要、別”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②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3)范圍副詞表全部:例如:“俱、畢、凡、皆、咸、舉、悉、盡、都、具、共、率”,意思是:“全、都,凡是、大凡、總共、共、大都、大致①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記》)③悉以咨之。(《出師表》)表部分或個別:例如:“但、唯、止、僅、獨、徒、特、第、直”,意思是:“只、僅、只是”①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逍遙游》)(4)程度副詞表深度:例如:“很、極、甚、絕、至、良、頗、酷、頗、孔、少、殊、稍、微、略”,意思是:“很、太、極、特別、非常、分外、稍微、略微”①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賦》)②陵見其至誠。(《蘇武傳》)表比較:例如:“益、彌、尤、愈、加、滋”,意思是:“更加、尤其、更、越”①圣益圣,愚益愚。(《師說》)②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游褒禪山記》)(5)情態副詞表方式:例如:“俱、并、間、微、竊、固”,意思是:“一起、暗中、堅決”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表速度:例如:“遽、卒(猝)、立、即、旋、暫、稍、漸、益”,意思是:“立刻、暫且、逐漸、稍微”①如聽仙樂耳暫明。(《琵琶行》)②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表頻率:例如:“數、亟、累、屢、仍、輒、每、復”,意思是:“多次、重復、任何一次”①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蘭亭集序》)(6)語氣副詞表確認:例如:“即、必、誠、信、果”,意思是:“就是、一定、實在、的確、果真”①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表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例如:“其、蓋、殆”,意思是:“大概(是)、恐怕(是)”①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②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表意外的驚異:例如:“乃、曾”,意思是:“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表祈使:例如:“其”,意思是:“還是、可要”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表反詰:例如:“豈、其、庸、巨(詎)、寧”,意思是:“難道、哪里、怎么”①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②其可怪也歟!(《師說》)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7)指代性的副詞相:例如:“互指、偏指”,意思是:“相互、我、他”①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②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見:例如:“動作行為的接受”,意思是:“自己、我”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②君既若見錄。(《孔雀東南飛》)(8)謙敬副詞表敬:例如:“請、敬、謹、幸、惠、辱、垂、蒙”,意思是:“承蒙、有幸、請允許我……”①請以戰喻。(《寡人之于國也》)②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謙:例如:“敢、竊、忝、猥、伏”,意思是:“私下地、伏在地上相……”①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②伏惟啟阿母。(《孔雀東南飛》)③竊以為其人勇士。(《廉頗藺相如列傳》)5.助詞音節助詞:例如:“有、其(詞頭)、然、焉、如、乎(詞尾)”不譯。意思為“……的樣子”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句首助詞:例如:“夫、蓋、維、惟、唯”,表要發議論等,不譯。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②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赤壁賦》)句中語氣:例如:“蓋、也、與”,表停頓,不譯。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句末陳述:例如:“也、矣、焉、耳、已”意思為:“罷了”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赤壁賦》)句末疑問:例如:“諸、歟、乎、邪、兮”意思為:“嗎”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句末感嘆:例如:“哉、乎、也、夫、兮”意思為:“呢、啊”①其皆出于此乎?(《師說》)②何其衰也!(《伶官傳序》)梳理總結五類虛詞(一)代詞分類 舉例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 吾、余、予第二人稱 女、汝、爾、而、乃、若第三人稱 之、其、厥、彼指示代詞 近指 此、斯、之、是、茲遠指 彼、夫、其虛指 某、或、莫疑問代詞 代人 孰、誰代事 何、奚、胡、盍、曷代處所 惡、安(烏)、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 B.C. D.(二)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語氣等的詞。1.副詞的種類分類 釋義 舉例表程度 稍微 少、稍、略更加 益、彌、愈、更、滋非常、尤其 最、極、甚、至、尤、良、絕、特、頗表范圍 全、都 悉、皆、咸、俱、舉、凡、畢只、不過 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顧表時間 曾經、已經、從前、過去 既、已、曾、嘗、向、初、曩、始、昔經常、一向 常、素、雅、恒、向不久 將、尋、旋、既而、未幾、無何正好、恰好 會、正、適、方、屬表語氣 的確、實在 必、誠、信、良、固、果大概、恐怕 豈、其、蓋、殆、庶、得無、無乃、庶幾表頻率 屢、每、復表敬謙 竊、請、謹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2.“相”的特殊用法“相”作為指代性副詞,除表示“互相”外,還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根據語境譯為“你”“我”“他”“它”等。請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則指出具體的稱代。(1)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互相(2)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互相(3)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偏指“我”(4)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偏指“你”(5)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偏指“他”(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互相(三)連詞連詞是連接詞語、短語或句子并表示它們之間某種關系的詞。主要表并列、遞進、承接、選擇、假設、轉折、因果、目的等關系。其中,表示選擇關系的連詞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有:若、如、即、使、茍、今、而、縱、令、誠、假令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四)介詞介詞是指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合起來表示時間、處所、對象、原因、方式的詞。主要有:于、以、為、與、乎、因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五)助詞助詞是古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分類 舉例結構助詞 之、者、所語氣助詞 陳述語氣 也、矣、焉、耳疑問語氣 哉、乎、邪、為句首語氣詞 夫、唯、蓋音節助詞 之、其、有、言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B.C.D.復音虛詞和文言兼詞1.復音虛詞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常常兩兩結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結合得相當穩固。因此,人們把兩個結合得穩固的虛詞稱為“固定結構”。這類結合穩固與非穩固的虛詞統稱為“復音虛詞”。復音虛詞的意義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須牢牢掌握。這樣的詞語有:奈何、無乃、有以(無以)、所以、是故、既而、而況、俄而、無何、相與、至于、于是、孰與等。2.文言兼詞所謂文言兼詞,是指在古代漢語中某一類詞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這種詞的讀音有的是這兩個字的聲音的拼合,例如“諸”是“之”與“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兼詞雖然數量不多,但遍貫古籍,長盛不衰。常見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重點掌握設為得分點的高頻虛詞(一)以“以”是高考翻譯設點考查最多的虛詞,且往往都要譯出義項。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國論》,請解釋其義。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不賂者以賂者喪茍以天下之大以地事秦以有尺寸之地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舉以予人以趨于亡(二)因“因”既有虛詞性,也同“以”一樣具有實詞性,也是高考翻譯設點的高頻虛詞。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擊沛公于坐蒙故業,因遺策于今無會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三)乃“乃”也是高考翻譯設點的高頻虛詞。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中《經首》之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四)其“其”的用法較為復雜。請結合課文,填出下表。例句 解釋(可譯出的義項)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失其所與,不知其皆出于此乎吾其還也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六技法”推斷文言虛詞解答文言虛詞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練掌握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然后把意義和用法代入原文語境中去驗證。比如“以”作介詞時有“因”“用”“拿”等意思,當遇到文言語句中有“以”作介詞的時候,就可把這幾個義項代入原文中驗證推斷。但在牢記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基礎上,還可以靈活運用一些推斷方法,以提高解題的效率。情境訓練 遷移辨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石勒欲襲王浚,未知虛實,將遣使覘①之。參佐請用羊祜、陸抗故事②,致③書于浚。浚聞勒欲附之,甚喜,謂子春曰:“石公一時豪杰,乃欲稱藩于孤,其可信乎?”子春曰:“自古胡人為輔佐名臣則有矣,未有為帝王者也。石將軍非惡帝王不為而讓④于殿下,顧以帝王自有歷數,非智力之所取,雖強取之,必不為天人所與。歸身殿下,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殿下又何怪乎!”浚大悅,遣使報聘⑤,以厚幣酬之。王浚使者至,石勒匿其勁⑥卒、精甲,羸師虛府以示之,北面⑦拜使者而受書。復奉表于浚,期⑧以三月中旬親詣幽州奉上尊號。勒既入城,縱兵大掠,升⑨其聽事,浚乃走出堂皇,勒眾執⑩之,使其將以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斬于襄國市。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石勒寇河朔》,有刪改) 結合語境推斷文中畫橫線的實虛詞的意思。 ①覘: [辨析: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 覘: ] ②故事: [辨析: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故事: ] ③致: [辨析:無從致書以觀 致: ] ④讓: [辨析:如惠語以讓單于 讓: ] ⑤報聘: ⑥勁: [辨析: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勁: ] ⑦北面: ⑧期: [辨析:君與家君期日中 期: ] ⑨升: ⑩執: [辨析:執策而臨之 執: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的“于”表比較,與“石將軍非惡帝王不為而讓于殿下”的“于”不同。B.“自古胡人為輔佐名臣則有矣”的“為”是動詞,意謂“做、擔任”,與“未有為帝王者也”的“為”相同。C.“此乃石將軍之明識所以遠過于人也”的“乃”表肯定,意謂“就是”,與“浚乃走出堂皇”的“乃”不同。D.“羸師虛府以示之”的“以”表目的,意謂“來”,與“使其將以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的“以”相同。(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石公一時豪杰,乃欲稱藩于孤,其可信乎?②顧以帝王自有歷數,非智力之所取,雖強取之,必不為天人所與。2024年新課標Ⅰ卷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 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 “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 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18個虛詞教材銜接歸納于釋義舉例“于”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譯為“自”“從”“由于”“對于”“在”“給”“向”“到”“被”“比”等。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介詞,在(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2)介詞,自、從(3)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3)介詞,到,到達(4)寡人之于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4)介詞,對,對于(5)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5)介詞,向(6)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6)介詞,由,由于(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賦》) (7)介詞,表示被動,譯為“被”(8)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8)介詞,表示比較,譯為“比”與釋義舉例 “與”字動詞、連詞、介詞、語氣助詞四種詞性。1、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2、用作連詞,“同”“和”“跟”。3、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4、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1)介詞,譯為“和、跟、同”(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2)連詞,譯為“和、跟、同”(3)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3)動詞,給予,授予(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4)動詞,結交,親附(5)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動詞,贊許,同意(6)蹇叔之子與師。(《左傳》) (6)動詞,參加,讀“yù”(7)唯赤則非邦也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7)句末語氣助詞,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焉釋義舉例 “焉”有助詞、代詞、兼詞、副詞四種用法。1、用作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于反詰語氣,譯為“呢”。2、用作代詞,相當于“之”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等。3、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譯為“在其中”“從這里”等。4、用作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1)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代指“老師”(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疑問代詞,相當于“怎么”“哪里”(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游》) (3)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于“于+之”(4)于是余有嘆焉。 (《游褒禪山記》) (4)句末助詞,表示感嘆語氣或陳述語氣,譯為“了”“啊”(5)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5)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的詞尾,相當于“然”(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6)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何釋義舉例“何”字有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1、疑問代詞可以作定語、賓語、謂語,定語譯為“什么”“哪”;賓語譯為 “什么” “哪里”;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2、副詞可以放在形容詞、動詞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可以譯為 “怎么”“為什么”。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1)疑問代詞,譯為“什么”(2)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2)疑問代詞,譯為“為什么”(3)吾實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3)疑問代詞,譯為“誰”“哪里”(4)徐公何能及君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4)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為什么”,表示反問(5)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5)副詞,譯為“多么”,表示感嘆(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6)作動詞,譯為“呵問”(7)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鴻門宴》) (7)“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8)王問:“何以知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8)“何以”,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憑什么”其釋義舉例 “其”字有代詞、連詞、副詞三種詞性。1、用作代詞,可用作第一人稱,譯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稱,指代人、事、物,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它們(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那”“那個”“那些”“那里”。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表選擇,譯為“還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等或省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代詞,表第三人稱領屬關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們的”(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指代第三人稱,“他(她、它)”或“他(她、它)們”(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我自己”(4)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些”(5)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5)指示代詞,表特指。譯為“其中的、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6)其可怪也歟!(《師說》) (6)副詞,表反問語氣。譯為“難道”“怎么”(7)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7)表示揣測語氣。譯為“恐怕、或許、大概、可能”(8)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8)表示祈使語氣。譯為“應當、一定”(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9)表示商量語氣。譯為“還是”(10)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逍遙游》) (10)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常常是兩個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譯為“是……還是……”(11)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11)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如”(12)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靜女》) (12)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若釋義舉例 “若”有代詞和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代詞,表對稱,譯為“你(的)”“你們(的)”;表近指,譯為“這”“這樣”。2、用作連詞,表假設,譯為“如果”“假設”等;表選擇,譯為“或”“或者”。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1)人稱代詞,譯為“你”(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2)指示代詞,譯為“如此,這樣”(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3)連詞,表假設關系,譯為“假如,如果”(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曰:“不若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動詞,譯為“及,比得上”(5)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 (5)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6)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氓》) (6)助詞,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游》) (7)復音虛詞,“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義的他轉因釋義舉例“因”字有介詞和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介詞,譯為“趁著”“經由” “通過”“因為”“憑借”等。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于是”“便”。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1)副詞,表順承關系,譯為“就”“于是”(2)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2)副詞,趁機(3)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國語》) (3)介詞,趁著,趁(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4)介詞,依照,根據(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5)介詞,憑借,依靠(6)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6)介詞,經由,通過(7)因噎廢食(成語) (7)介詞,因為,由于(8)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8)動詞,沿襲(9)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9)動詞,依順,順著(10)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0)連詞,接著,繼而為釋義舉例“為”字有動詞、介詞、語氣助詞三種詞性。1、用作動詞,通“謂”;或譯為“算是”“是”“做”“成為”“擔任”等。2、用作介詞,譯為“因為”“被”“給” “對” “向”。3、用作語氣助詞,位于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過秦論》) (1)介詞,讀wèi,譯為“被”,表示被動(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鴻門宴》) (2)介詞,譯為“給,替”(3)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介詞,譯為“對,向”(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4)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于”“為了”(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5)語氣助詞,讀wéi,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問(6)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6)動詞,讀wéi,“是”,表判斷(7)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譯為“做”“擔任”所釋義舉例“所”的助詞用法主要有三種。1、“所”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地方”等。2、 “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3、“所”“以”連用,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憑借和目的。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1)助詞,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相結合組成名詞性詞組(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2)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3)復音虛詞,“所以”,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復音虛詞,“所以”,表示憑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譯為“用來……的”或“……的憑借”以釋義舉例“以”字有介詞、連詞兩種詞性。1、用作介詞,譯為“由于”“帶領”“ 把”“依據”“按照”“ 憑借”“用”等。2、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承接、修飾、因果、目的關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介詞,表使用,譯為“拿”或“用”(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2)介詞,表處置,譯為“把”(3)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3)介詞,表憑借,譯為“憑”“憑借”“根據”“以……身份”(4)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4)介詞,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5)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5)介詞,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于”(6)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6)連詞,表并列,可譯為“而”“又”和”并且”(7)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7)連詞,表修飾,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相當于“而”(8)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8)連詞,表原因,譯為“因為”(9)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9)連詞,表目的,譯為“來”“用來”(10)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10)連詞,表結果,譯為“因而”“以致”(11)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荊軻刺秦王》) (11)副詞,通“已”,譯為“已經”(12)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12)復音虛詞,“是以”,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3)復音虛詞,“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用什么”“怎么”(1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14)復音虛詞,“以為”,根據語境靈活翻譯。譯為“以……為”,即“把……作為”(15)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認為則釋義舉例“則”字有連詞、副詞兩種詞性。1、用作連詞,表示假設、承接、并列、轉折、讓步關系,譯為“如果”“便”“ 就”“ 卻”“ 倒是”等。2、用作副詞,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譯為“是”“就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1)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2)連詞,表示條件、假設關系。“則”如果出現在前一個分句中,譯為“如果”;如果出現在后一個分句中,譯為“那么”“就”(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3)連詞,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4)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 (4)連詞,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中,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譯為“雖然”“但是”(5)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種樹郭橐駝傳》) (5)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和“非”或“不”連用,譯為“不是……就是……”(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而釋義舉例“而”字用法有兩種:1、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你的”。2、用作連詞,表示目的、修飾、假設、并列、因果、轉折、承接,遞進關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1)代詞,通“爾”,譯為“你(們)、你(們)的”(2)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2)連詞,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和、又”(3)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3)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然后”,或者不譯(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4)連詞,表示遞進關系,譯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5)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 “然而、卻”(6)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連詞,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7)連詞,表示因果關系,譯為“因而、所以”(8)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8)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動詞(9)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連詞,表示目的關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 (10)名詞,通“能”,才能(11)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11)限止語氣,罷了(12)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12)表遞進(13)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13)不久,一會兒且釋義舉例“且”字有連詞和副詞兩種詞性。1、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和讓步關系,譯為“而且”“并且” “況且”“再說”“尚且”。2、用作副詞,譯為“將要”“暫且”“姑且”。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1)副詞,譯為“將要”(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副詞,譯為“將近,幾近”(3)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3)副詞,譯為“暫且”(4)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連詞,表并列關系,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為“又……又……”或“一邊……一邊……”(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5)表示讓步或假設關系,譯為“尚且”或“即使”(6)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6)表遞進關系,譯為“而且”“并且”(7)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7)表轉折關系,譯為“反而”“卻”(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8)復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另提一事或進一步議論,譯為“再說”乃釋義舉例“乃”字用法有三種:1、用作副詞。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等。2、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于“你”、“你的”。3、表判斷,譯為“是”或“本來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1)代詞,譯為“你,你的”(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2)副詞,表肯定判斷,譯為“是”“為”(3)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荊軻刺秦王》) (3)表順承,譯為“于是,就”(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4)表轉折,譯為“卻”“竟然”(5)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之死》) (5)表范圍的限定,僅僅,只之釋義舉例“之”字有代詞、動詞和助詞兩種詞性。1、用作代詞。批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第一、第三人稱,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2、用作動詞,譯為“去”“往”“到”等。3、用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譯為“的”,有的可不譯;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譯為“得”;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4、用作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1)指示代詞,譯為“這”“此”(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代詞,做賓語,譯為“我”(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3)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助詞“的”,有時可不譯(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5)結構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志(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6)結構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7)音節助詞,用以調整音節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8)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8)動詞,譯為“往、到達”乎釋義舉例“乎”字有介詞,語氣助詞兩種詞性。1、介詞相當“于”。2、語氣助詞可以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可譯為“啊”“吧”“嗎”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頓,不譯。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赤壁賦》) (1)助詞,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游褒禪山記》) (2)助詞,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3)助詞,表揣測語氣。相當于“吧”(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呂氏春秋》) (4)助詞,表示感嘆或贊美。相當于“啊”或“呀”(5)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歸去來兮辭》) (5)助詞,用在句中起緩和語氣作用或表示語氣的停頓(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6)助詞,用在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7)介詞,相當于“于”者釋義舉例“者”字有五種用法:1、者字結構,附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3、放在數詞后邊,譯為“個”“樣”等。4、有時放在時間副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5、“者”“也”連用,表示判斷。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1)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2)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2)代詞,用在數詞之后,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可譯為“……種”“……樣”(3)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3)代詞,用在時間詞語的后面,表示“……的時候”(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4)用于否定詞之后,表示“……的話”(5)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5)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6)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助詞,用在主語后,起提頓作用,引出判斷(7)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7)助詞,用在主語后,引出原因解釋(8)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鴻門宴》) (8)助詞,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也釋義舉例“也” 是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判斷、肯定、疑問語氣;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1)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1)語氣助詞,表示判斷語氣,不譯(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2)語氣助詞,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呢”(3)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國也》) (3)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譯為“呢”(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4)語氣助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不譯(5)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5)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6)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遙游》) (6)助詞,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意義,不譯文言文翻譯中虛詞的突破之道(一)高頻虛詞:格外留心,確保翻譯到位謂高頻虛詞,是指在翻譯中被設為采分點頻率較高的虛詞,主要有“以”“其”“因”“乃”四個。“以”頻率最高,在語境中,主要譯準其介詞義,如“用”(拿)“把”“根據”“憑借”等義項;譯準其連詞義,如“因為”。另有實詞義“以為”“率領”也不可忽視。“其”,翻譯中考查較多的是其指示代詞義“那”“那些”,活用為第一人稱的“我”“自己”;另一重點是其語氣副詞義,如表示推測的“大概”,表示反問的“難道”,表示期許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還是”等,這些都需要結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語境準確譯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機”“通過”“用來”等義項在語境中的確定。“乃”,主要是語境中“于是”“才”“竟然(卻)”三個義項的辨析。(二)可譯可不譯的虛詞:細心區分,當譯則譯,不當譯則刪有一部分虛詞,兼有結構或語氣助詞和其他詞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結構、語氣助詞一般情況下皆可不譯,但不能把其他詞性義當作助詞而不譯。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為句中或句末語氣助詞時,可不譯;但當放在動詞后面作代詞或兼詞時,有實義,必須譯出。者:主要有兩個義項,一是作代詞,可譯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詞,表句中停頓,與“也”構成判斷,或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不必譯出。這兩種詞義、詞性,在翻譯中尤其要仔細辨析,不可當譯不譯,或不當譯而硬譯。(三)常見副詞:除表敬謙外,意思實在,當須譯出言虛詞主要包括連詞、介詞、副詞、助詞。其中副詞,尤其是常用副詞,在翻譯中出現頻率高,定為采分點的不少。常見常用的副詞主要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彌、更,最、極、甚、殘、太、至、尤、良、大、絕、特、頗。(2)表范圍:悉、皆、咸、俱、舉、畢、凡,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時間:既、已、曾、嘗,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適、會,俄、旋、尋、臾、未幾、無何、斯須、既而,急、遽、猝、立、即,將、且、行將,終、卒、竟。(5)表語氣:必、誠、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無,殆、蓋、庶、其、得無、無乃、庶幾,豈、寧、庸、其。(6)表頻率:屢、數、輒、每、頻、累,復、更、再、又、亟。(7)表敬謙:竊、辱、伏惟,幸、敢、情、敬、謹。(該部分詞翻譯時不必譯出)(四)特殊虛詞:詞義固定,固定翻譯所謂特殊虛詞,一是指固定虛詞(復音虛詞),兩個字不能拆開硬譯。如“所以”“無乃”“奈何”“有以”“無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詞,即一個詞當成兩個詞用,譯時可按兩個詞翻譯。如“焉”(于此)、“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2講 文言虛詞的理解和翻譯(講義)(學生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12講 文言虛詞的理解和翻譯(講義)(教師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