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3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3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03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7
04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11
【考點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1.強化考向意識,明確考查重點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主要包括三種考向,每種考向都有其特定的考查方式,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析出不同考向之間的差異點,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行文思路與論證思路和論證結構作答就有所區別。
2.掌握必備知識,提升邏輯能力
在解答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等論述性文本的三要素,更要掌握論述性文本的結構、常見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將基礎知識內化為自身必備知識,從而提升答題準確性和針對性。
3.組合訓練,提升答題應試能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出題方式靈活,出題角度多樣。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辨別總結,明確考查的重點和方向,多進行組合性訓練,提升自身答題應試能力。
總之,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以邏輯關系重點的考查題型。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掌握論述性文本三要素、結構,常見的論證方法及作用等基礎知識,強化考向意識,在綜合訓練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答題思路和風格。
【備考策略思維導圖】
【知識導圖整體框架】
【主要考法歸納】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我們不僅要關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更要明確論證(行文)思路,掌握論證方法和論證特點的相關內容。
【設誤類型及辨誤方法】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三道選擇題,大多要求選“非”,即選出設誤項。下面介紹一下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設誤的選項中常見的幾類命題陷阱。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題型相當穩定,全是選擇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選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題干要求)的選項。而這些選擇題的選項一般不會抄錄原文語句,而是對原文語句或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進行一番改造,改造有“刪”“添”“調”“改”“漏”“湊”。經過這些方式改造出來的選項,有的改變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沒有改變原文的意思,而改變了原文的意思的選項就是“不正確的一項”
刪(刪減):刪除原文的定語、狀語、補語成分,從而改變原意。
添(添加):添加定語、狀語、中心語或其他詞語,造成概念偷換或文意曲解。
調(調換) :調換詞序、語序,造成邏輯錯誤,改變句意;調換表述的對象、時間,造成時態混亂等現象。
改(改變):改換詞語(名詞、代詞、副詞、關聯詞等),導致曲解文意。
漏(遺漏):看似保留原文詞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較大迷惑性。
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湊在一起造成錯誤。
【論述類文本三要素】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
一、論點
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個表達論點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見解,能統率全篇的觀點,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只能統率局部的觀點,是文章的分論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
二、論據
(一)事實論據: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
(二)理論論據: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論據的特點:①確鑿性。論據必須是確鑿的事實。②典型性。論據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三、論證
(一)一般而言,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向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而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二)論證的基本方式有立論和駁論兩種。
1.立論: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自己的主張的論證方式。
2.駁論:通過揭露和駁斥對方論點,論據或者論證過程中的問題,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它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在一篇文本中,立論和駁論往往相互融合,“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破”的同時往往也會“立”起自己的主張。
【論述類文本結構】
一篇完整的論述文一般由“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遵循“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結構模式。接下來,對三個結構的內容進行闡釋:
在“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本論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將對本論中常見的結構進行闡釋:
【論證方法及作用】
【整體解讀技巧】
解答此類題首先需要整體閱讀文本,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定要注意文章標題和出處、開頭、結尾以及文章中間出現的觀點句、總結句以及議論性語句,針對話題的帶有明確的表態性的完整的判斷句。可以直接用原文句子得出文本的論點和分論點。
在備考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積累考點內容與教材之間的聯系,從課文中明確基礎知識,從而實現真正的遷移應用。
【考點教材關聯分析】
【教考銜接舉例分析】
銜接1:分析論證的語言特點
示例: 魯迅的雜文具有犀利深刻形象幽默等特點。請結合《拿來主義》,舉例分析。
【思路提示】“犀利深刻、形象幽默”指向論證的語言特點。可以從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詞語錘煉的角度理解作者語言的形象幽默,從文中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反語理解作者犀利深刻的觀點態度。
銜接2:聯系自身經驗,理解文本觀點
示例: 概括三篇文章《修辭立其誠》《憐憫是人的天性》《人應當堅持正義》的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之間的聯系。結合課文,聯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你對人性的理解,或談談做人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禮記·中庸》)
②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告子上》)
③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思路提示】 第一問,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把握三篇文章的觀點。如《修辭立其誠》可分層提取文章觀點;《憐憫是人的天性》可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立場;《人應當堅持正義》可抓住其辯證需想,全面分析觀點間的聯系。第二問,不僅要說出對于不同概念的理解,還要結合實際例子,具體分析。
銜接3:探究論述文“思辨”與“詩意”的統一
示例: 梳理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六篇文章的論述與分析的特點,思考它們是如何體現“理性思辨”和“詩意之美”的有機統一的。
【思路提示】 解答此題可以先梳理作者層層剖析錯誤現象的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的;然后從論證方法和語言表達特色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說理和靈動的語言文字有機結合,使得理性的思辨語言富有文學韻味的。
【考點: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考點解讀】在新高考試題中,此內容多以選擇題形式考查,著重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選項中既有可能出現材料中的論據,也有能出現延伸到文本之外的論據,但基本考查的都是對于論點與論據間關系的把握以及對材料中點的理解。關于論證過程的考查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從內容上來說,主要考查的是對文本的論證方式、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的了解和運用。
【考點突破】
考點突破1:厘清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
選項論據在文內:步驟一:明確題干中的論點,定位原文段落;
步驟二:根據選項在段落中定位具體句子;
步驟三: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論據,論證方法是否一致。
選項論據在文外:步驟一:明確材料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及其內涵;
步驟二:分析選項含意,概括選項觀點傾向;
步驟三:比對選項和材料的觀點是否一致。
考點突破2: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
行文思路與結構解題方法
一、依據文體: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理清論證(行文)思路,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如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遞進式等作切分。
二、概括層意:從文章各段內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因果、總分等關系),劃分出層次,概括層意:同一關系取其“一”,并列關系取其“和”,總分關系取其“總”,偏正關系取其“主”。概括各層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三、分析論點、論據:論述性文本中論點是靈魂,起統率作用,要理清論證(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論點與論據,論據之間的關系和順序,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到繁,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總到分,等等。
考點突破3: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
論證方法特點解題方法
論證方法:有的文本通篇只運用一種論證方法;有的文本以一種或幾種論證方法為主,輔以其他論證方法。分稱論證方法的特點時,不僅要指出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還要指出運用法論證了什么觀點。
論證結構:整體結構:①總分式結構;②對照式結構;③遞進式結構;④并列式結構;⑤多種結構相結合。
局部論證結構:可以根據句間關系確立局部的結構形式,如總分式、對照式、并列式、遞進式等。
論證方式:論證方式主要有立論與駁論兩種。一篇文章的論證方式多數情況下是立、駁結合的。或以立論為主,或以駁論為主;或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或邊破邊立。
論證語言:語言準確:①概念使用準確;②詞語運用準確,感彩恰當,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語言嚴密:①判斷和推理嚴密,邏輯性強;②句式上多運用修飾限制成分多的長句,表達周密。
語言鮮明:①表述明確,沒有模棱兩可,尤其是對論點的表述;②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沒有含糊不清。 語言形象生動:①適當運用修辭手法;②注意語氣變換,靈活運用各種句式(設問句、反問句、祈論證語言 句、陳述句等)。
論點或論題的提出位置、方法及其作用:①在文章標題中直接提出中心論點——旗幟鮮明,讓讀者一目了然。 ②在開頭的第一句話中提出中心論點——開門見山,簡潔明快。 ③在第一段的結尾,借助道理論據或事實論據,引出中心論點——順理成章,自然流暢。 ④在本論的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統領后文,重點突出。 ⑤經過一定的論證過程后提出中心論點——自然流暢,有理有據。 ⑥在結尾提出中心論點——卒章顯志,水到渠成,讓人信服。
【選擇題考法實踐】
(2022 新高考Ⅰ,T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
【簡答題考法實踐】
(2022 新高考Ⅰ,T4) 請簡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高考真題分析】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考點主要包括三個考向,分別是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厘清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在近三年的高考真題中,相對來說考查頻率較高,選項的構成經過高度濃縮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題人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的推斷與引申,試題難度較大,不易得分。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試題的常見考法和論述類文本的必備知識。接下來,我們精選2022、2023、2024年相應真題,希望同學們從真題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題規律,真正提升做題效率和應試能力。
【高考真題示例】
(2023 新課標Ⅱ,T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考向: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
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2023 新課標Ⅰ,T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考向:厘清論點與論據關系】
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
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2022 新高考Ⅰ,T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考向:厘清論點與論據關系】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2023 新課標Ⅰ,T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考向: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
【高考真題實踐】
(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分)
材料一:
(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
(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
(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么,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
(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系統闡述了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
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
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和全民族抗戰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黨一直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的戰略內容、游擊戰與正規戰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結論。
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
(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持久戰》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
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
D.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思想不只體現在判斷抗戰將會長久,更體現在對戰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人的手中。
B.抗日游擊戰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的任務,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C.抗戰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速戰速決。
D.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
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 )
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
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人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
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
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材料談談《論持久戰》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1.B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錯誤,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可知,“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的必然趨勢。
故選B。
【參考答案】
2.A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整合信息的能力。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錯誤,材料一第五段提出日本劣勢的理由是“力量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并進一步提出一個觀點“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并進行假使假設“如果中國……,那么,日本少數人……”,在刪掉大前提的情況下,分析“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屬于斷章取義、強加因果。
故選A。
【參考答案】
3.D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包括“官兵”“民眾”。
A.“其他不利的因素”是外部條件。
B.“敵人實際只能占領”是客觀局勢,屬于外部條件。
C.“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是“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
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屬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符合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
故選D。
【參考答案】
4.①使用設問句,如“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能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強調了結論的正確性;
②使用反問句,如“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增強語氣,更加鮮明有力地表達觀點,強調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扭轉劣勢的觀點。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的能力。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材料一中的設問句有:“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作答時,舉出一個即可。分析時,指出設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問句的標志除了“難道”外,還可以包括“不是”“怎么”“哪”“憑什么”等,這些標志幫助構成反問句的語用功能,如加強語勢、強調陳述、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等。材料一中的反問句有:“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作答時,舉出一個例子即可。分析時,指出反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增強必勝信心,有無可辯駁的力量等。
【參考答案】
5.①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
②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
③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
④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
⑤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
作答時,要圍繞題干“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進行信息篩選。
①從全局視野看,材料一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材料二批判“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可以得出: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或:要從世界整體局勢出發考慮問題,不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局部利益或沖突,而是要看到長遠的、全球的聯系和影響。
②從辯證思維看,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全世界的力量對比下及持久作戰下的劣勢和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優勢,批判了“速勝”論和“亡國論和妥協論”。可以得出: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或:分析問題時,應運用辯證法,既要看到表面的強弱對比,也要深入分析背后的人心向背、正義非正義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隨時間推移可能發生的變化。
③從人民立場看,材料一指出“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材料二“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可以得出: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或: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根本,無論是在軍事斗爭還是社會發展中,都要依靠和發動群眾,實現真正的全民動員和參與。
④從動態評估看,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進行整合,可以得出: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或: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局勢的判斷不應靜態不變,而要考慮到各種變量和趨勢,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做出靈活應對。
⑤從科學預見看,材料一預測“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認為這場戰爭“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材料二“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可以得出: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或:基于對現實的深刻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預見,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保持戰略定力和戰術靈活性。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03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7
04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12
【考點考情分析】
【備考策略】
1.強化考向意識,明確考查重點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主要包括三種考向,每種考向都有其特定的考查方式,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析出不同考向之間的差異點,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行文思路與論證思路和論證結構作答就有所區別。
2.掌握必備知識,提升邏輯能力
在解答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掌握論點、論據和論證等論述性文本的三要素,更要掌握論述性文本的結構、常見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將基礎知識內化為自身必備知識,從而提升答題準確性和針對性。
3.組合訓練,提升答題應試能力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出題方式靈活,出題角度多樣。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辨別總結,明確考查的重點和方向,多進行組合性訓練,提升自身答題應試能力。
總之,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類試題是以基礎知識為依托,以邏輯關系重點的考查題型。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掌握論述性文本三要素、結構,常見的論證方法及作用等基礎知識,強化考向意識,在綜合訓練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答題思路和風格。
【備考策略思維導圖】
【知識導圖整體框架】
【主要考法歸納】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我們不僅要關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更要明確論證(行文)思路,掌握論證方法和論證特點的相關內容。
【設誤類型及辨誤方法】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三道選擇題,大多要求選“非”,即選出設誤項。下面介紹一下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設誤的選項中常見的幾類命題陷阱。
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題型相當穩定,全是選擇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選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題干要求)的選項。而這些選擇題的選項一般不會抄錄原文語句,而是對原文語句或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進行一番改造,改造有“刪”“添”“調”“改”“漏”“湊”。經過這些方式改造出來的選項,有的改變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沒有改變原文的意思,而改變了原文的意思的選項就是“不正確的一項”
刪(刪減):刪除原文的定語、狀語、補語成分,從而改變原意。
添(添加):添加定語、狀語、中心語或其他詞語,造成概念偷換或文意曲解。
調(調換) :調換詞序、語序,造成邏輯錯誤,改變句意;調換表述的對象、時間,造成時態混亂等現象。
改(改變):改換詞語(名詞、代詞、副詞、關聯詞等),導致曲解文意。
漏(遺漏):看似保留原文詞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較大迷惑性。
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湊在一起造成錯誤。
【論述類文本三要素】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
一、論點
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個表達論點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見解,能統率全篇的觀點,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只能統率局部的觀點,是文章的分論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
二、論據
(一)事實論據: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
(二)理論論據: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論據的特點:①確鑿性。論據必須是確鑿的事實。②典型性。論據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三、論證
(一)一般而言,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向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而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二)論證的基本方式有立論和駁論兩種。
1.立論: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自己的主張的論證方式。
2.駁論:通過揭露和駁斥對方論點,論據或者論證過程中的問題,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它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在一篇文本中,立論和駁論往往相互融合,“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破”的同時往往也會“立”起自己的主張。
【論述類文本結構】
一篇完整的論述文一般由“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遵循“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結構模式。接下來,對三個結構的內容進行闡釋:
在“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本論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將對本論中常見的結構進行闡釋:
【論證方法及作用】
【整體解讀技巧】
解答此類題首先需要整體閱讀文本,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定要注意文章標題和出處、開頭、結尾以及文章中間出現的觀點句、總結句以及議論性語句,針對話題的帶有明確的表態性的完整的判斷句。可以直接用原文句子得出文本的論點和分論點。
在備考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積累考點內容與教材之間的聯系,從課文中明確基礎知識,從而實現真正的遷移應用。
【考點教材關聯分析】
【教考銜接舉例分析】
銜接1:分析論證的語言特點
示例: 魯迅的雜文具有犀利深刻形象幽默等特點。請結合《拿來主義》,舉例分析。
【思路提示】“犀利深刻、形象幽默”指向論證的語言特點。可以從文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詞語錘煉的角度理解作者語言的形象幽默,從文中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反語理解作者犀利深刻的觀點態度。
銜接2:聯系自身經驗,理解文本觀點
示例: 概括三篇文章《修辭立其誠》《憐憫是人的天性》《人應當堅持正義》的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之間的聯系。結合課文,聯系下列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你對人性的理解,或談談做人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禮記·中庸》)
②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告子上》)
③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思路提示】 第一問,要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把握三篇文章的觀點。如《修辭立其誠》可分層提取文章觀點;《憐憫是人的天性》可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立場;《人應當堅持正義》可抓住其辯證需想,全面分析觀點間的聯系。第二問,不僅要說出對于不同概念的理解,還要結合實際例子,具體分析。
銜接3:探究論述文“思辨”與“詩意”的統一
示例: 梳理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六篇文章的論述與分析的特點,思考它們是如何體現“理性思辨”和“詩意之美”的有機統一的。
【思路提示】 解答此題可以先梳理作者層層剖析錯誤現象的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的;然后從論證方法和語言表達特色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深刻的思辨說理和靈動的語言文字有機結合,使得理性的思辨語言富有文學韻味的。
【考點: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考點解讀】在新高考試題中,此內容多以選擇題形式考查,著重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選項中既有可能出現材料中的論據,也有能出現延伸到文本之外的論據,但基本考查的都是對于論點與論據間關系的把握以及對材料中點的理解。關于論證過程的考查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從內容上來說,主要考查的是對文本的論證方式、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的了解和運用。
【考點突破】
考點突破1:厘清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
選項論據在文內:步驟一:明確題干中的論點,定位原文段落;
步驟二:根據選項在段落中定位具體句子;
步驟三: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論據,論證方法是否一致。
選項論據在文外:步驟一:明確材料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及其內涵;
步驟二:分析選項含意,概括選項觀點傾向;
步驟三:比對選項和材料的觀點是否一致。
考點突破2: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
行文思路與結構解題方法
一、依據文體: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理清論證(行文)思路,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如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遞進式等作切分。
二、概括層意:從文章各段內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因果、總分等關系),劃分出層次,概括層意:同一關系取其“一”,并列關系取其“和”,總分關系取其“總”,偏正關系取其“主”。概括各層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三、分析論點、論據:論述性文本中論點是靈魂,起統率作用,要理清論證(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論點與論據,論據之間的關系和順序,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到繁,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總到分,等等。
考點突破3: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
論證方法特點解題方法
論證方法:有的文本通篇只運用一種論證方法;有的文本以一種或幾種論證方法為主,輔以其他論證方法。分稱論證方法的特點時,不僅要指出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還要指出運用法論證了什么觀點。
論證結構:整體結構:①總分式結構;②對照式結構;③遞進式結構;④并列式結構;⑤多種結構相結合。
局部論證結構:可以根據句間關系確立局部的結構形式,如總分式、對照式、并列式、遞進式等。
論證方式:論證方式主要有立論與駁論兩種。一篇文章的論證方式多數情況下是立、駁結合的。或以立論為主,或以駁論為主;或先立后破,或先破后立,或邊破邊立。
論證語言:語言準確:①概念使用準確;②詞語運用準確,感彩恰當,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語言嚴密:①判斷和推理嚴密,邏輯性強;②句式上多運用修飾限制成分多的長句,表達周密。
語言鮮明:①表述明確,沒有模棱兩可,尤其是對論點的表述;②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沒有含糊不清。 語言形象生動:①適當運用修辭手法;②注意語氣變換,靈活運用各種句式(設問句、反問句、祈論證語言 句、陳述句等)。
論點或論題的提出位置、方法及其作用:①在文章標題中直接提出中心論點——旗幟鮮明,讓讀者一目了然。 ②在開頭的第一句話中提出中心論點——開門見山,簡潔明快。 ③在第一段的結尾,借助道理論據或事實論據,引出中心論點——順理成章,自然流暢。 ④在本論的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統領后文,重點突出。 ⑤經過一定的論證過程后提出中心論點——自然流暢,有理有據。 ⑥在結尾提出中心論點——卒章顯志,水到渠成,讓人信服。
【選擇題考法實踐】
(2022 新高考Ⅰ,T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
【參考答案】D
【解題思路】
第一步,閱讀題干指向的文本材料,把握觀點。
綜合材料一信息,“詩畫異質”的觀點是指畫只宜于
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
第二步,理解選項內涵,做出判斷。
根據對“詩畫異質”觀點的理解,分析選項中的說法能否支持觀點。A 項,強調“空靈”是“妙詩”的標準。B 項,強調文、畫的相通之處。C 項,強調詩抒情、畫繪景,二者的結合能創造藝術意境。以上三項均和文中“詩畫異質”的觀點無關。D 項,“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體現了畫宜于描寫靜物;“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體現了詩宜于敘述動作。因此,選D。
【簡答題考法實踐】
(2022 新高考Ⅰ,T4) 請簡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
【參考答案】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
【解題思路】
第一步,審清題干,明確要求。
題干中“論證思路”明確了答題方向,“材料一”“材料二”限定了題范圍。
第二步,通讀文章,梳理結構。
材料一主要闡釋了萊辛的“詩畫異質”觀,采用了遞進式的論證結構:第 1 段以萊辛的著作《拉奧孔》引出論點“詩畫并不同質”;第2~3段闡釋萊辛提出“詩畫異質”觀的緣由;第 4~6 段通過對比史詩和雕像中的拉奧孔的三點不同,闡釋萊辛“詩畫異質”觀的推論和結論;第7~10段是作者結合個人理解對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具體闡釋。論述過程中,采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通俗易懂。
材料二第 1 段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接著舉例說明中國古人(陸機和邵雍)也曾浮泛地講過類似觀點。第 2 段指出萊辛的議論更加深刻透徹,并列舉中國古人的類似論述。由此可見,材料二每段所列舉的中國古人的相關論述都與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相照應。
第三步,分條陳述,規范作答。
【高考真題分析】
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考點主要包括三個考向,分別是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厘清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在近三年的高考真題中,相對來說考查頻率較高,選項的構成經過高度濃縮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題人的理解和思考以及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的推斷與引申,試題難度較大,不易得分。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試題的常見考法和論述類文本的必備知識。接下來,我們精選2022、2023、2024年相應真題,希望同學們從真題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題規律,真正提升做題效率和應試能力。
【高考真題示例】
(2023 新課標Ⅱ,T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考向:梳理行文思路與結構】
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錯誤。結合“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能確知觀察情境中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我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學的實驗中所具備的條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的是“觀察情境中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
故選B。
(2023 新課標Ⅰ,T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考向:厘清論點與論據關系】
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
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觀點是: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
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想吃點別的東西導致藜麥消費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麥價格的上漲,直接支撐了第二段的觀點。
B.說的是藜麥價格的上漲會對當地人造成傷害。與第二段的觀點相悖。
C.說的是“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可以用來支撐第三段的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關聯不大。
D.可以用來支撐“競爭性真相”的相關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無關。
故選A。
(2022 新高考Ⅰ,T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考向:厘清論點與論據關系】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
材料一說的是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
A.說的是“師古圣賢人”,意思是“應當學習古代圣賢”,沒有體現與時俱進博采眾長。
B.主張以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綱常為根本,注重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體不變,只學習西方技術,且不是“文化”方面。
C.說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優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與材料一觀點一致。
D.說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盛衰興替這一現象,與材料一觀點不一致。
故選C。
(2023 新課標Ⅰ,T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考向:分析論證方法及論證特點】
【答案】①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馬克·貝勒馬爾等人的質疑,引用相關經濟學家的調查論證,用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②借助實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駁,比如第三段用親自調查時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該文探究的核心問題,即西方媒體在關于玻利維亞和秘魯藜麥生產和消費的報道中大量使用“競爭性真相”,使讀者產生誤會甚至引發良心危機。
第一段列舉西方媒體的報道,提出問題。
第二段先提出質疑的觀點,“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然后結合經濟學家的相關調查,“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得出恰當的結論,“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第三段則重點探討了“我”的實地考察,以事實說話,使得闡釋更具有科學依據: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區的人食用藜麥給當地人帶來了好處“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另一方面指出當地人并不缺少藜麥,向導說“我們有許多藜麥”。
最后一段進一步指出“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意在強調片面地使用“競爭性真相”會造成更多的傷害,作者在此處用“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的常規邏輯認知進行類比論證,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高考真題實踐】
(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分)
材料一:
(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
(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
(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么,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
(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系統闡述了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
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
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和全民族抗戰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黨一直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的戰略內容、游擊戰與正規戰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結論。
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
(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持久戰》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
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
D.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思想不只體現在判斷抗戰將會長久,更體現在對戰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人的手中。
B.抗日游擊戰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的任務,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
C.抗戰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速戰速決。
D.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
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 )
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
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人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
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
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材料談談《論持久戰》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1.B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錯誤,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可知,“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的必然趨勢。
故選B。
【參考答案】
2.A
【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整合信息的能力。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錯誤,材料一第五段提出日本劣勢的理由是“力量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并進一步提出一個觀點“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并進行假使假設“如果中國……,那么,日本少數人……”,在刪掉大前提的情況下,分析“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屬于斷章取義、強加因果。
故選A。
【參考答案】
3.D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包括“官兵”“民眾”。
A.“其他不利的因素”是外部條件。
B.“敵人實際只能占領”是客觀局勢,屬于外部條件。
C.“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是“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
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屬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符合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
故選D。
【參考答案】
4.①使用設問句,如“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能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強調了結論的正確性;
②使用反問句,如“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增強語氣,更加鮮明有力地表達觀點,強調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扭轉劣勢的觀點。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的能力。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材料一中的設問句有:“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作答時,舉出一個即可。分析時,指出設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反問句的標志除了“難道”外,還可以包括“不是”“怎么”“哪”“憑什么”等,這些標志幫助構成反問句的語用功能,如加強語勢、強調陳述、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等。材料一中的反問句有:“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作答時,舉出一個例子即可。分析時,指出反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增強必勝信心,有無可辯駁的力量等。
【參考答案】
5.①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
②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
③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
④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
⑤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
作答時,要圍繞題干“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進行信息篩選。
①從全局視野看,材料一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材料二批判“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可以得出: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或:要從世界整體局勢出發考慮問題,不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局部利益或沖突,而是要看到長遠的、全球的聯系和影響。
②從辯證思維看,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全世界的力量對比下及持久作戰下的劣勢和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優勢,批判了“速勝”論和“亡國論和妥協論”。可以得出: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或:分析問題時,應運用辯證法,既要看到表面的強弱對比,也要深入分析背后的人心向背、正義非正義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隨時間推移可能發生的變化。
③從人民立場看,材料一指出“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材料二“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可以得出: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或: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根本,無論是在軍事斗爭還是社會發展中,都要依靠和發動群眾,實現真正的全民動員和參與。
④從動態評估看,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進行整合,可以得出: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或: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局勢的判斷不應靜態不變,而要考慮到各種變量和趨勢,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做出靈活應對。
⑤從科學預見看,材料一預測“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認為這場戰爭“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材料二“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可以得出: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或:基于對現實的深刻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預見,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保持戰略定力和戰術靈活性。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石柱| 泰州市| 彭泽县| 娄烦县| 措勤县| 温泉县| 大丰市| 和硕县| 伊宁县| 永定县| 伊金霍洛旗| 微山县| 中西区| 连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甘洛县| 白城市| 南平市| 麻阳| 梅河口市| 宁明县| 红河县| 昭苏县| 常熟市| 黎川县| 奉新县| 周宁县| 乳山市| 日照市| 桓台县| 松桃| 合阳县| 濮阳县| 神池县| 正安县| 张家口市| 五莲县| 湘潭市| 普格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