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3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3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03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 4
考點二 信息的辨析 4
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
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
考點概述
"分析表達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達情感時所采用的藝術手法,是高考古代詩歌閱讀考查中的必考考點,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高考熱點。高考對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考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小處設題,即題干明確規定從表達技巧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進行鑒賞;另一種是從寬處設題,即寬泛設題,不明確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為以下幾類:(1)表達方式;(2)修辭手法;(3)表現手法;(4)篇章構思。
考點1 鑒賞表達方式
古詩詞中主要的表達方式有四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設題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寫。
1.抒情手法:抒情是古詩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2)間接抒情
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托物言志等。
①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②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③托物言志。詩人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2.描寫方式
(1)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的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2)動與靜
①動靜結合。就是同時描寫靜態的事物和動態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②化動為靜。化動為靜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
③化靜為動?;o為動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
④以動襯靜。即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
(3)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是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4)點面結合: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5)細節描寫: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技法點撥】
1.描寫手法的解題策略
2.抒情手法的解題策略
(1)注意判斷抒情類型。注意區分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間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還是詠史抒懷等。如果是寫景抒情詩,則應區分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注意聯系相關詩(詞)句分析。在明確抒情方式后,要結合具體的詩(詞)句,分析其具體運用情況。
(3)注意指明其表達效果。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通過這樣的抒情方式表達,給讀者怎樣的感受。
考點2 鑒賞表現手法
1.渲染與烘托
詩歌中的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
詩歌中的烘托是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2.襯托與對比
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
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其特性更加鮮明。用對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氨取本褪潜扔?,“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
4.象征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5.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虛實結合
所謂“實”,就是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想象中的、夢中的、回憶中的、仙界中的。虛實相生,拓寬了詩歌的表達空間,避免了寫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準確、鮮明地傳情達意?!队炅剽彙芬辉~中,寫離別之時的景物、未別與臨別之情景,均為眼前實景或實有之事,為實寫;上闋末及下闋推想別后經歷之景之境和相思苦況,屬于想象,為虛寫。
7.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內容和思想。根據用典目的,可分為正用典(表意與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與典故意相反);根據用典形式,可分為明用典與暗用典(多指語典)。用典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強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作者個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技法點撥】
考點3 鑒賞結構技巧
1.開宗明義,直接點題
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直接點明題旨或表達情感。
2.曲筆入題,造成懸念
詩歌開頭先來一個開端,不直接觸到本題,這樣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讀者。
3.前后照應,結構緊湊
這是篇章前后某點內容的銜接,又叫呼應。前面交代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面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代。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4.抑揚變化,跌宕起伏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5.卒章顯志,主旨明確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6.以景結情,意猶未盡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技法點撥】
考點4 鑒賞修辭手法
常見的修辭手法簡介
手法 說 明 作 用 示 例 賞析(補全橫線 上的內容)
(1) 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達的事物更加生動鮮明。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菩薩蠻五首(其二)》] 詞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2)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描寫叫擬物。 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跋韧笛邸睂懓Q愛梅情切,還未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斷魂。這兩句詩把鶴、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表現到了極點。
(3)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 開頭設問,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以設問作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4)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分為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使語言簡練、含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用“綠”和“紅”分別代“葉”與“花”,寫出了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傷情懷。
(5)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 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激發思考。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 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情懷。
(6) 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現事物的作用。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作者憂憤國事、痛恨敵人的心情。
(7) 雙關 分諧音雙關和弦外之音兩種。 表達委婉含蓄的情感。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與“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8) 疊字 重復使用同一個字。 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的作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疊音詞使詞句更加生動形象,營造出凄涼的氛圍。
(9)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 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對偶?!盁o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10) 互文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 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互文。“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對舉互文,可理解為“(到)東西南北的集市上購買駿馬、鞍韉、嚼子、韁繩和長鞭”,表現出木蘭征戰前的緊張忙碌。
【技法點撥】
答題技巧
1、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的判斷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片段。如判斷“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所用的表達技巧,就不能單看“城中桃李愁風雨”這句而認為是“擬人”,而應把兩句連成一個整體看,則為“對比”。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景與情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精準分析表達技巧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
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
在眾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與抒情有聯系,幾乎所有的表達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無論分析哪種目的,都不可籠統,應緊扣詩歌內容,賞析得具體,細致,深入。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
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因此,賞析表達效果在緊扣詩歌本身的同時,必須兼顧表達技巧的自身效果。而這部分效果多以術語形式出現,如生動逼真、自然貼切、新奇別致、耐人尋味、含蓄蘊藉、意境深遠、別開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雖說在使用這些術語時有貼標簽之嫌,但必要的“標簽”有時還是要貼的。
一.賞析描寫技巧
描寫就是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段(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樸素直白的對話),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這是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的作用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體化。它所追求的表達效果是用文字繪形繪聲繪色地再現客觀事物的“樣子”,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根據對象不同,描寫主要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兩類。
1.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的技巧主要有:
(1)寫景角度:①觀察順序,如由近及遠、由外至內、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視聽結合、味覺與觸覺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調、冷色調。
(2)描寫手法,主要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
(3)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等。
請判斷下列詩句的描寫角度或手法。
詩句 描寫角度或手法
①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②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
③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
④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2.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技巧同小說、散文中的一樣,有正面描寫(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及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通過他人與環境襯托)等。就古詩而言,更看重動作、肖像、細節描寫與環境烘托。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描寫手法。
詩句 描寫手法
①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
④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孔雀東南飛并序》)
(二)賞析抒情技巧
中國古典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極多,主要分兩類: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間接抒情,可以細化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諷(傷)今、用典抒情,這一點同表現手法有重合之處。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間接抒情,則須指出具體的抒情方式)。
詩句 抒情方式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②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③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令》)
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臺。②文翁: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曾創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漸開化。③翻:翻然改變。翻,同“反”。
1.結合全詩,談談詩歌在表現作者豐富的情感上有何特點。
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第3題。
題米元暉①瀟湘圖(其二)
[宋]尤袤
淡淡曉山橫霧,
茫茫遠水平沙。
安得綠蓑青笠,
往來泛宅浮家。
題米元暉山水
[明]張以寧
高堂曉起山水入,古色慘淡②神靈集③。
望中冥冥云氣深,只恐春衣坐來濕。
江風吹雨百花飛,早晚持竿吾得歸。
身在江南圖畫里,令人卻憶米元暉。
【注】①米元暉:名友仁,宋代書畫家米芾之子,擅長山水畫。②慘淡:指畫面色彩淺淡。③神靈集:指畫面傳神,韻味深沉。
2.兩首詩描寫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三、閱讀下面這首清詞,完成第4題。
意難忘·山家
吳偉業
村塢云遮,有蒼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連石穩,苔徑逐籬斜。文木幾,小窗紗,是好事人家。啟北扉,移床待客,百樹梅花?!∷ノ探★埧翱?。把癭尊①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后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爛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癭瘤狀木根所制的酒杯。
3.分別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和下片的敘事藝術。
二.掌握主要表現手法
(一)借景抒情
作為古詩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種形式。但在平時的賞析活動中,不作如此專業的區分,都統稱為“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實景,也可以是虛景,“虛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虛寫。
2.景情關系不一致,手法名稱也不同。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襯”。
3.當尾聯(尾句)是寫景句,判斷時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結情(結構技巧),如是虛景,還可以是想象、虛寫。
請賞析《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寫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虛實結合
所謂“實”,就是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想象中的、夢中的、回憶中的、仙界中的。虛實相生,拓寬了詩歌的表達空間,避免了寫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準確、鮮明地傳情達意。
請賞析《揚州慢》中所運用的虛實結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中的虛寫
①神仙鬼怪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是回憶中的景物。
③設想中的未來之景。如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后之景。
(三)聯想想象
聯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在賞析活動中不宜把二者分開。借助聯想,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增加詩歌的內蘊,豐富詩歌的思想與情感。借助瑰麗的想象,可以觸發讀者產生無限的聯想。
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聯想的一項是(  )
A.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B.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C.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D.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陸游《沈園二首》)
(四)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內容和思想。根據用典目的,可分為正用典(表意與典故義一致)和反用典(表意與典故義相反);根據用典形式,可分為明用典和暗用典(多指語典)。用典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強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參見學案57活動一“(三)典故挖情”內容]
用典是辛棄疾詞的特點之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極具代表性。試結合詞句內容填出下表。
人物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劉裕 劉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權,為恢復中原,他曾大舉北伐 ①
劉義隆 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遭到重創 ②
廉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同‘屎’)矣。” ③
(五)襯托
襯托是指為了表現、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來陪襯。襯托分為正襯、反襯兩種。運用襯托,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請簡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中的襯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襯托與烘托的區別
烘托,又叫側面描寫,是用一個(或多個)事物暗示另一個事物。寫一個(或多個)事物,但目的是寫另一個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觀眾的反應,寫周圍景色,目的是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襯托是兩種事物都要寫,一個為主,一個為次,“次”對“主”起陪襯作用。二者的共同點是,通過對次要事物的描寫,來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做題時可這樣區別:
①看是否出現:烘托只寫用于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要暗寫的事物)不出現;襯托是兩個事物都要寫,既描寫主要事物,也描寫起襯托作用的次要事物,“主”事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
②看描寫事物的數量:烘托可以以“多”寫“一”,俗稱“眾星捧月”;襯托是以“一”寫“一”,且是連續寫的,俗稱“烘云托月”。
(六)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有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對比。作用是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以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表達作者的某種感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了四組對比,請結合文本填出下表。
對比 目的
用古代的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 ①
② 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 ③
④ 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
 對比與襯托的區別
手法 對比 襯托
共同點 二者都使主體的特點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不同點 對比表明兩種事物是對立的,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雙方是并列關系 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用來說明被陪襯事物、突出被陪襯事物的
示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富人的窮奢極欲與窮人的凍死路旁進行對比,突出貧富差距之大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用天臺山之高來襯托天姥山之高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1題。
苦 筍
陸游
藜藿①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詩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
二、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第3題。
長安正月十五日①
白居易
喧喧車騎帝王州②,
羈病無心逐勝游。
明月春風三五夜,
萬人行樂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③
白居易
銀臺金闕夕沉沉,獨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
【注】①本詩為作者在長安應舉時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長安。③作者時任翰林學士。元九,即詩人元稹,當時被貶湖北江陵。
2.這兩首詩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三.熟悉古詩常用修辭手法
(一)熟悉古詩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描繪類(作用:生動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描繪)了……內涵(形態)]、夸張(生動地突出了……特征)、比擬(生動傳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發了詩人……感情)、借代、通感。
2.結構類(作用:和諧音韻、強調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對偶、反復、頂真。
3.語氣類(作用:增強語氣、強化感情、引發思考):設問、反問。
4.語義類(作用:使語言簡練、含蓄、風趣):雙關、互文。
(1)雙關。諧音雙關: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思”與“絲”諧音,“思方盡”表現思念之深、之極。語義雙關: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里的“清白”不僅指石灰的顏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詳細內容可參見“語言文字運用”板塊學案76“前備知識”。)
(2)互文,也叫互辭。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同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詩句 修辭手法
①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②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③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④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二)區分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試指出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語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借代還是借喻。
詩句 修辭手法
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②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③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④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后賦菊》)
⑤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兩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質是“代”,不是“喻”;借喻的本質是“喻”,而且“喻”中有“代”。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還相當密切;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是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借喻可以轉換成明喻,借代則不能。
古詩中常見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雙鯉——書信 干戈——戰爭
漢——唐 漁樵——隱逸生活 汗青——史書
吳鉤——寶刀、利劍類 檣櫓——船
樓蘭——邊境之敵 柳營——軍營 山村——隱居
鐘鼓饌玉——權貴利祿 青衫——下級官吏
烏兔——時光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1題。
法曲獻仙音①·秋晚紅白蓮
吳文英
風拍波驚,露零秋覺,斷綠衰紅江上。艷拂潮妝,澹②凝冰靨,別翻翠池花浪。過數點斜陽雨,啼綃粉痕冷?!?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飛過,清麝③洗、玉井曉霞佩響。寸藕折長絲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蕩。半掬微涼,聽嬌蟬、聲度菱唱⑥。伴鴛鴦秋夢,酒醒月斜輕帳。
【注】①法曲獻仙音:詞牌名,又名“越女鏡心”“獻仙音”。②澹:恬靜、安然的樣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氣息。④寸藕折長絲:折斷寸藕可見長絲。⑤何郎:三國時的何遜,人稱“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本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四.賞析結構技巧
古詩之美,內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韻,外在的是其辭采、聲律和結構。美的主題,必須憑借美的組織形式,才能激發出審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結構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既體現了詩人的寫作思路,又承載著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鑒賞詩歌,除了賞析語言技法之外,還要了解詩歌的一般結構特點,以便快速敏銳地整體把握詩歌。
古典詩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體詩的結構是:起—承—轉—合。
古詩常用的結構技巧有:
技巧 效果
巧設線索 線索有事線、物線、情線。設置線索,使結構更嚴謹,內容更集中。
開門見山 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開宗明義,直接點題。
抑揚結合 對要褒揚的人或物先寫其不足,對要貶損的人或物先寫其長處。抑揚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 詩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說明:像伏筆、鋪墊、首尾呼應等技巧,古詩也用。)
請運用以上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李白《行路難》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眱删浣Y尾有何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叔倫《過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闭埛治龅谌?、四句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边@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最后兩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曉發公安①
杜甫
北城擊柝復欲罷,東方明星②亦不遲。
鄰雞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態④能幾時?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
出門轉眄⑤已陳跡,藥餌扶⑥吾隨所之。
【注】①大歷三年(768),詩人離開公安前往岳陽。②明星:啟明星。③野哭:慟哭,號啕大哭。語出《孔子家語》:“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拚呗勚旄闹!雹芪锷鷳B:“物色”指物,“生態”指人。⑤轉眄(miǎn):轉眼。⑥扶:扶持。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中的“擊柝”“明星”點明標題中的“曉”字,“復”字說明此前飽聞擊柝聲。
B.第二句中的“亦不遲”意謂柝聲一歇,啟明星也出現了,仿佛催人早早出發。
C.全詩敘寫曉發公安之見聞感受,以人生感觸為主線,景中融情,語言老到。
D.第七句照應頸聯,第八句照應頷聯,形成尾聯分別呼應頸聯和頷聯的結構。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2題。
柳枝詞
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2.(2020廣西南寧二中模擬,6分)陳衍《宋詩精華錄》評此詩:“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說,體格獨別?!边@首詩與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在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①(節選)
杜甫
先帝天馬玉花驄②,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③下,迥立閶闔④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⑤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注】①曹將軍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畫家,官至左武衛將軍。②玉花驄:唐玄宗御馬名。③赤墀:宮殿前的紅色臺階。④閶闔:傳說中的天門,這里指宮門。⑤斯須:一會兒。
3.(經典題,6分)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做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
詩歌的表達方式
鑒賞表達方式——描寫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1)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鑒賞表達方式——抒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2)題。
崇義里①滯雨
李賀
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
南宮②古簾暗,濕景傳簽籌③。
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④。
【注】①崇義里:長安街坊名。宋敏求《長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義里其一”這樣的記載。②南宮:尚書省,詩中指尚書省中主管官員選授的吏部。③簽籌:古代滴水計時器中標示時刻的竹簽。④封侯:投筆從戎,立功以封侯。《后漢書·班超傳》中有“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2)這首詩感情基調低沉憂郁,抒情方式多樣,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鑒賞表達方式——記敘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第(3)題。
采地黃①者
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①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②插:通“鍤”,鐵鍬。
(3)這首詩在敘述上特色鮮明,試作賞析。
    詩歌的表現手法
鑒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阢暽绞?,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1)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晉詩,完成第(2)題。
雜 詩
王贊①
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
胡寧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離我志,殊隔過商參②。
昔往鸧鹒③鳴,今來蟋蟀吟。
人情懷舊鄉,客鳥思故林。
師涓④久不奏,誰能宣我心!
【注】①王贊:西晉文人。②商參:二十八宿之中的兩個,永不同時出現于空中。③鸧鹒:又作“倉庚”,指黃鶯。④師涓:先秦時期衛國的著名樂師。
(2)本詩“昔往鸧鹒鳴,今來蟋蟀吟”兩句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請結合詩句,比較它們在表現手法方面的相同之處。
鑒賞表現手法——虛實相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月 圓①
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靜,高懸列宿④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注】①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②綺逾依: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圓。④列宿:眾星。
(3)杜甫在詩中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
鑒賞表現手法——用典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4)題。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棄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②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号疁I,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注】①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當時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監察等事務。②繡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撫巴蜀百姓。④銅鞮陌:代指襄陽。
(4)辛棄疾詞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東北看驚諸葛表”,借用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典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
B.“赤壁磯頭千古浪”,借用蘇軾游覽赤壁的典故,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表達對友人的擔憂,望其早歸。
D.“兒女淚,君休滴”,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現宦游漂泊的凄苦。
    詩歌的結構技巧
鑒賞結構技巧——句間關系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第(1)題。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br/>【注】①歸: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實碩大的樣子。③蓁(zhēn)蓁:樹葉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2)題。
木蘭花·乙卯①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性迫ズ筮b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后指采摘綠葉或婦女春日嬉游。
(2)下闋前兩句在結構上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鑒賞結構技巧——行文布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咸陽城西樓晚眺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①,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①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br/>(3)首句“一上高城萬里愁”在全詩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第(4)題。
贈彈箏者①
薩都剌
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
【注】①本詩寫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薩都剌登進士第前后。
(4)請簡要分析尾句在結構上的妙處。
詩歌的修辭手法
1.鑒賞修辭手法——借代、雙關、對偶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歲 暮①
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東北部)。②雪嶺:即西山,在成都西面。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本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舉出兩種并加以賞析。
2.鑒賞修辭手法——比擬、設問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2)題。
寄黃幾復①
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
治病不蘄③三折肱④。
想得讀書頭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其時詩人監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黃幾復,詩人少時好友,時為廣州四會(今屬廣東)縣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蘄: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為良醫”的說法,詩中指黃幾復善治國。
(2)同樣是鴻雁傳書,《寄黃幾復》與下面的詩句相比,在修辭手法的運用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3.鑒賞修辭手法——通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3)詩歌的第三句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教材重要古詩詞譯文、情感及手法】
1《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情感】
對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憂思。對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攬賢臣、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手法】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運用比喻,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用典,兩次引用《詩經》。
5用“子衿”、“鹿鳴”比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6“明明如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但賢才難以招來,所以曹操想象著“鼓瑟吹笙”,想象著“契闊談讌”。
7“烏鵲南飛”以“烏鵲”無枝可依比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用典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9“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周公自比,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
2《歸園田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情感】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
【手法】
1比喻:“塵網”、“樊籠”比喻官場,表示對其厭惡;“羈鳥”、“池魚”自喻,表達渴求擺脫束縛急迫的心境:“舊林”、“故淵”比喻鄉土田園生活,表達對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畫面,用樸實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言志,展現田園生活和農家景象畫卷,平中見奇,淡而有味??梢娞赵娖降匀?,毫無斧鑿痕跡之風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于)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課文大意】
夢游之由一夢游之景-夢游之嘆
【情感】
表達了作者對夢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愛;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對權貴的蔑視。
【手法】
首段“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寫天姥山的高峻,“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正襯,以天臺山的高襯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繪夢境。尾段直抒胸臆。
4《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情感】
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漂泊無依、年老多病、孤獨無伴的哀嘆;對自己壯志難酬、知音無覓的苦悶;對國家動亂不安、人民生活艱難的關切和憂慮。
【手法】
首聯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
5《琵琶行》白居易
【課文大意】
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傾訴身世苦——同病相憐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
【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昔為娼家女、今為商人婦的悲慘遭遇的同情、惋惜、遺憾;對自己慘遭貶謫的感傷、無奈、憤懣、不滿;對當局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不滿、憤懣。
【手法】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側面描寫琵琶聲的動聽?!按笙亦朽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等大量運用比喻,使無形的音樂聲形象化。
6《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情感】
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
【手法】
1整首詩環環相扣,環環相生,一氣呵成。上闋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濤,引出“千古”,由“故壘”引出“三國周郎”,由“江山如畫”引出一時的“豪杰”,為下闋著重寫周郎伏下一條線。
2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全詞氣勢奔放,一瀉千里。語言精練、形象,如“亂石”三句,寫盡大江奔流的氣魄和赤壁的雄奇;“遙想”六句,寫盡周瑜的風采才華。
3使用襯托手法,以“早生華發”的詞人,反襯“雄姿英發”的周郎。
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情感】
對英雄的緬懷和仰慕;諷刺宋室昏聵無能,無人可用;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以史為鑒,不要草率出兵,主張有備而戰;對國運的擔憂和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國土的憤懣;抒發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手法】
用典,作者使用五個典故,借古諷今。
8《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情感】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手法】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開頭三句運用七組疊字,增強語言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增加音樂美,聲情并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詞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詞哀傷愁苦的基調。
9《靜女》(《詩經·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情感】
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寫了與戀人約會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潑、調皮、大膽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癡情的形象,表現了愛情萌發時的甜蜜和歡樂,男子借贊頌“彤管”的美麗,表達出對靜女的愛戀。。
【手法】
1重章疊句?!办o女其姝”“靜女其孌”,其中只變換了“姝”和“孌”兩字,次句頭兩字“貽我”與“我”結構也相似。
2頂針?!办o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首尾相“頂”的格式,又叫“連珠”、“蟬聯”。結構嚴密、上下銜接、語勢貫通,音律優美。
10《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情感】
本詩描寫思婦涉江采芙蓉贈送給心上人,兩人卻分居兩地,抒發思婦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憂愁。
【手法】
1樂景襯哀情,以蘭澤多芳草,反襯相思之苦。
2設問,三四句自問自答,凸顯對遠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對寫法(對面落筆、虛寫、想象),一二句先寫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從對面落筆,描寫男主人公回望故鄉卻路遠難回,委婉含蓄地寫出了男主人公對家鄉的強烈思念和路遠難歸的無奈。
4聯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擔憂,表達了天各一方,憂傷終老的無盡憂愁。
11《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情感】
整首詞通過描寫現實的愁苦生活和追憶過去的帝王生活,抒發了作者作為一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情感真摯。
【手法】
1采用詰問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卻問何時了,可見“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對美好往事的傷懷,引起作者對屈辱生活的傷感、煩悶;
2以樂景襯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與可嘆的現實對比,體現現實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國之痛和思鄉之愁。
3虛寫,作者想象故國的人與物,雖不堪回首但還是忍不住回首,體現作者內心的掙扎(既有對往事的追憶,又有悔恨)。
4對比,不變的華麗的宮殿與變老的宮人面容對比,抒發了物是人非的無奈。
5“朱顏”一詞一語雙關,既是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深沉感慨!
12《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情感】
本詩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獨特思考: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
【手法】
1擬人化手法。“纖云弄巧”表現織女織錦之精巧,點出了那滿天的瑰麗的云霞也頗通人性。“飛星傳恨”,“傳”同樣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說明連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時也在牛郎織女中間不斷奔波,傳遞著纏綿情思。它們也被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
2比喻,將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問,結尾兩句,運用反詰語氣。兩人相會后不忍分離,因而說這些話安慰他們:愛情若堅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這一反尋常人們對愛情難舍難分的看法,使詞的意境為之一新。
(一)精準審題
表達技巧題審題要審出以下要點:
1.題型:明考/暗考。所謂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達技巧,題干中明確含有“藝術技巧”“修辭手法”“抒情手法”“表現手法”等信息。這是主要題型。所謂暗考,就是題干中不含有“藝術技巧”“表達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寫”“怎樣寫”“如何表現”“賞析”等用語來提問。對于暗考題型,答題時必須有表達技巧。
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寬泛地鑒賞,不明確鑒賞的具體角度,常用“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藝術特色”“手法”之類的用語;小角度是指明確鑒賞角度,如“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描寫技巧”“抒情特色”等具體角度。大角度,要從幾個角度入手,優先考慮某個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確,不能亂答,問“修辭手法”,不能答“表現手法”;問“表現手法”,不能答“修辭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錯角度。
3.范圍:整體/局部?!罢w”是指題干問的是全詩的表達技巧,“局部”則是指詩(詞)的某聯(片)某句。范圍不同,優先考慮的表達技巧的順序也不同。整體為: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局部為: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結構技巧。
4.數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題干中的“一”與“些(多)”、“主”與“次”的區別。題干中說“哪種”,只能答一種;題干中說“哪些”,則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題干中說“主要(突出)的”,則一般只答出一種,至多兩種。因此,要求答一種的,絕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種的,絕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絕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這樣才能確保答題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二)精準答題
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任務。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注]。
注 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鑒賞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作此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作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體現了詩人文筆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點。
1.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2.送別詩
1.簡要分析這首詩的首聯與《蜀道難》的首句寫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這一聯的精妙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樣描寫蜀道之難,《送友人入蜀》與《蜀道難》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簡析尾聯的表現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表達技巧題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點(點明技巧名稱)+釋(解釋技巧運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其中“點”“效”步驟最重要。
(1)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而不是只看其中一個片段。如判斷“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所用的表達技巧,就不能單看“城中桃李愁風雨”這句而認為是“擬人”,而應把兩句連成一個整體看,則為“對比”。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景與情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精準分析表達效果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在眾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與抒情有聯系,幾乎所有的表達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無論分析哪種目的,都不可籠統,應緊扣詩歌內容賞得具體,細致,深入。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因此,賞析表達效果在緊扣詩歌本身的同時,必須兼顧表達技巧的自身效果。而這部分效果多以術語形式出現,如生動逼真、自然貼切、新奇別致、耐人尋味、含蓄蘊藉、意境深遠、別開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雖說使用這些術語有貼標簽之嫌,但必要的“標簽”有時還是要貼的。
Ⅱ.(2023·全國乙)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任務。
破陣子
陸 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鑒賞 上片第一、二句議論抒情:塵世虛幻,皆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夢,無須掛念。第三、四句記敘自己放下浮名之后灑脫的隱逸行為:穿上蠟屐登山,率真飲酒,拄著筇竹杖,穿行林間,逍遙自在?!跋炲臁薄绑陶取蔽⒙峨[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閑適之情。上片以情作結,從身體與心靈兩方面突出閑逸的狀態。
下片第一、二句寫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細雨初晴,迎來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繼續敘寫詞人的活動,閑題苔紙,遙聞菱歌,體現了詞人心境平和、閑適喜悅?!伴e”字,突出閑適的心境;“遙”字,增加了想象的樂趣。結句“與君同醉醒”,表達了詞人與朋友共同飲酒、共同享受隱逸樂趣的情感。
1.下面是本詞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2.這首詞是如何表現詞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它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與間接抒情兩種。重點及難點是間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常見方式,還有與文本相關的獨特的抒情方式,閱讀時要注意這一點。
另外,要注意審答規范??疾槭闱榉绞筋},題干一般有“抒情方式(手法/特色)”“如何抒情”等提示語。
作答時應包括兩個要點:用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涉及間接抒情方式要一步到位,直接答出間接抒情的具體內容。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03講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目 錄
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2
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 4
考點二 信息的辨析 4
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4
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5
考點概述
"分析表達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達情感時所采用的藝術手法,是高考古代詩歌閱讀考查中的必考考點,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高考熱點。高考對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考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小處設題,即題干明確規定從表達技巧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進行鑒賞;另一種是從寬處設題,即寬泛設題,不明確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為以下幾類:(1)表達方式;(2)修辭手法;(3)表現手法;(4)篇章構思。
考點1 鑒賞表達方式
古詩詞中主要的表達方式有四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設題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寫。
1.抒情手法:抒情是古詩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2)間接抒情
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托物言志等。
①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②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③托物言志。詩人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2.描寫方式
(1)虛實結合: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的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2)動與靜
①動靜結合。就是同時描寫靜態的事物和動態的事物,讓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②化動為靜?;瘎訛殪o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
③化靜為動。化靜為動就是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來寫,想象并描寫出靜態事物在運動時的形態和神態。
④以動襯靜。即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
(3)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是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4)點面結合: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5)細節描寫: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技法點撥】
1.描寫手法的解題策略
2.抒情手法的解題策略
(1)注意判斷抒情類型。注意區分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間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還是詠史抒懷等。如果是寫景抒情詩,則應區分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注意聯系相關詩(詞)句分析。在明確抒情方式后,要結合具體的詩(詞)句,分析其具體運用情況。
(3)注意指明其表達效果。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通過這樣的抒情方式表達,給讀者怎樣的感受。
考點2 鑒賞表現手法
1.渲染與烘托
詩歌中的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
詩歌中的烘托是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2.襯托與對比
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作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
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其特性更加鮮明。用對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氨取本褪潜扔?,“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
4.象征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5.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虛實結合
所謂“實”,就是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想象中的、夢中的、回憶中的、仙界中的。虛實相生,拓寬了詩歌的表達空間,避免了寫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準確、鮮明地傳情達意?!队炅剽彙芬辉~中,寫離別之時的景物、未別與臨別之情景,均為眼前實景或實有之事,為實寫;上闋末及下闋推想別后經歷之景之境和相思苦況,屬于想象,為虛寫。
7.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內容和思想。根據用典目的,可分為正用典(表意與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與典故意相反);根據用典形式,可分為明用典與暗用典(多指語典)。用典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強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作者個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技法點撥】
考點3 鑒賞結構技巧
1.開宗明義,直接點題
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直接點明題旨或表達情感。
2.曲筆入題,造成懸念
詩歌開頭先來一個開端,不直接觸到本題,這樣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讀者。
3.前后照應,結構緊湊
這是篇章前后某點內容的銜接,又叫呼應。前面交代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面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代。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4.抑揚變化,跌宕起伏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5.卒章顯志,主旨明確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6.以景結情,意猶未盡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技法點撥】
考點4 鑒賞修辭手法
常見的修辭手法簡介
手法 說 明 作 用 示 例 賞析(補全橫線 上的內容)
(1) 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達的事物更加生動鮮明。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菩薩蠻五首(其二)》] 詞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2)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描寫叫擬物。 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跋韧笛邸睂懓Q愛梅情切,還未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斷魂。這兩句詩把鶴、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表現到了極點。
(3)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 開頭設問,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以設問作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4)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分為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使語言簡練、含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用“綠”和“紅”分別代“葉”與“花”,寫出了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傷情懷。
(5)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 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激發思考。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 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詞人曠達的情懷。
(6) 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現事物的作用。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作者憂憤國事、痛恨敵人的心情。
(7) 雙關 分諧音雙關和弦外之音兩種。 表達委婉含蓄的情感。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與“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8) 疊字 重復使用同一個字。 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強調的作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疊音詞使詞句更加生動形象,營造出凄涼的氛圍。
(9)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 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對偶?!盁o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10) 互文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 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互文。“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對舉互文,可理解為“(到)東西南北的集市上購買駿馬、鞍韉、嚼子、韁繩和長鞭”,表現出木蘭征戰前的緊張忙碌。
【技法點撥】
答題技巧
1、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的判斷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片段。如判斷“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所用的表達技巧,就不能單看“城中桃李愁風雨”這句而認為是“擬人”,而應把兩句連成一個整體看,則為“對比”。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景與情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精準分析表達技巧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
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
在眾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與抒情有聯系,幾乎所有的表達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無論分析哪種目的,都不可籠統,應緊扣詩歌內容,賞析得具體,細致,深入。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
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因此,賞析表達效果在緊扣詩歌本身的同時,必須兼顧表達技巧的自身效果。而這部分效果多以術語形式出現,如生動逼真、自然貼切、新奇別致、耐人尋味、含蓄蘊藉、意境深遠、別開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雖說在使用這些術語時有貼標簽之嫌,但必要的“標簽”有時還是要貼的。
一.賞析描寫技巧
描寫就是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段(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樸素直白的對話),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這是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的作用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體化。它所追求的表達效果是用文字繪形繪聲繪色地再現客觀事物的“樣子”,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根據對象不同,描寫主要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兩類。
1.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的技巧主要有:
(1)寫景角度:①觀察順序,如由近及遠、由外至內、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視聽結合、味覺與觸覺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調、冷色調。
(2)描寫手法,主要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
(3)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等。
請判斷下列詩句的描寫角度或手法。
詩句 描寫角度或手法
①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②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
③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
④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答案?、賱屿o結合、以動襯靜 ②虛實結合 ③觸覺、視覺、聽覺結合,側面烘托?、苓h近結合、高低結合?、輦让婷鑼憽、抟暵牻Y合、繪聲繪色
2.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技巧同小說、散文中的一樣,有正面描寫(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及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通過他人與環境襯托)等。就古詩而言,更看重動作、肖像、細節描寫與環境烘托。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描寫手法。
詩句 描寫手法
①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詩經·氓》)
④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孔雀東南飛并序》)
答案 ①動作描寫、細節描寫?、趥让婷鑼憽、蹖Ρ?、神態描寫 ④動作描寫 ⑤語言描寫
(二)賞析抒情技巧
中國古典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極多,主要分兩類: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間接抒情,可以細化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諷(傷)今、用典抒情,這一點同表現手法有重合之處。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間接抒情,則須指出具體的抒情方式)。
詩句 抒情方式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②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③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令》)
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
答案?、俳杈笆闱椤、谥笔阈匾堋、壑笔阈匾堋、軘⑹?細節)抒情?、萦玫涫闱椤、藿栉锸闱?br/>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臺。②文翁: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曾創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漸開化。③翻:翻然改變。翻,同“反”。
1.結合全詩,談談詩歌在表現作者豐富的情感上有何特點。
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聯、頷聯通過描繪巴蜀雄秀的山川風光,表達了作者對梓州風土的贊美。(2分)②敘事抒情。頸聯敘述了蜀地的物產、民風,說明蜀地僻遠,經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遠。(2分)③用典抒情。尾聯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圖。(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抒情方式。答題時要結合相應詩句,分析出其中的抒情方式,也就是題干中要求答出的抒情特點。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中沒有直接抒情的詩句,說明作者主要以間接抒情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前兩聯寫景,“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表現出山中景物的層次,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表達了對梓州風光的熱烈向往,以及對李使君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之情。頸聯敘事,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征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事,寫在詩里,非常貼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遠。尾聯“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聯系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秀美,民風有待開化,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恪盡職守,有所作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二、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第3題。
題米元暉①瀟湘圖(其二)
[宋]尤袤
淡淡曉山橫霧,
茫茫遠水平沙。
安得綠蓑青笠,
往來泛宅浮家。
題米元暉山水
[明]張以寧
高堂曉起山水入,古色慘淡②神靈集③。
望中冥冥云氣深,只恐春衣坐來濕。
江風吹雨百花飛,早晚持竿吾得歸。
身在江南圖畫里,令人卻憶米元暉。
【注】①米元暉:名友仁,宋代書畫家米芾之子,擅長山水畫。②慘淡:指畫面色彩淺淡。③神靈集:指畫面傳神,韻味深沉。
3.兩首詩描寫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尤詩側重視覺描寫,選取“曉山”“橫霧”“遠水”“平沙”等意象,渲染了素淡蒼茫(迷蒙悠遠)的氛圍;張詩則將視覺描寫和觸覺描寫相結合,用觸覺“春衣濕”襯托了視覺“云氣深”。②尤詩側重靜態描寫;張詩則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通過“江風吹雨”“百花飛”,勾勒出一幅寧靜幽雅、秀麗靈動的畫面。③尤詩側重遠景、大景(廣鏡頭);張詩則先寫遠景、大景,再寫近景、小景(特寫鏡頭),如“百花飛”,細膩生動。④尤詩實寫眼前所見;張詩則虛實相生,“只恐春衣坐來濕”是想象之語,表現了云氣的縹緲朦朧。(每點2分,其中手法1分,結合詞句簡析1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解答本題,首先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描寫景物”“方法”,明確答題方向。然后調動知識儲備——分析詩歌的寫景方式可從順序、感觀、藝術手法等角度分析。順序注意高低、俯仰、遠近等,感觀注意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藝術手法注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描寫、點面結合、對比襯托等。最后結合詩歌中景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尤詩的景物描寫集中在第一、二句,主要描寫的景物有:淡山、霧氣、遠水、平沙。第一、二句寫靜態的山水,均為實景,其中“淡”“遠”二字點出山霧縹緲、迷蒙的狀態,為遠觀之景。張詩中的景物描寫集中在前三聯,主要描寫了山水、云氣、江風、雨、花等景物,從視覺上寫慘淡的山水、飛舞的百花,其中山水為靜景,百花飛舞為動景,動靜結合;“冥冥云氣”為遠景,細處著筆的飛花為小景、近景。第二聯又用“濕”字寫“云氣”之深,“春衣濕”為觸覺,“云氣深”為視覺,視覺描寫和觸覺描寫相結合??吹缴介g朦朧的云氣,詩人“只恐春衣濕”,此處為詩人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虛實結合?;卮鹪擃}時,要從寫景的層次、具體的手法等角度對比回答,注意對比的角度要多樣。
三、閱讀下面這首清詞,完成第4題。
意難忘·山家
吳偉業
村塢云遮,有蒼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連石穩,苔徑逐籬斜。文木幾,小窗紗,是好事人家。啟北扉,移床待客,百樹梅花。 衰翁健飯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后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爛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癭瘤狀木根所制的酒杯。
4.分別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和下片的敘事藝術。
答案:寫景藝術:①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村塢、山家到室內,步移景換。(1分)②意象豐富,色彩和諧。“蒼藤老干”“翠竹明沙”,構成明凈清幽之境。(1分)③化靜為動,動靜結合。如“苔徑逐籬斜”一句,將靜景化為苔徑追逐籬笆的動態景象。(1分)
敘事藝術:①對比襯托。如“衰翁”與“健飯”。(1分)②鋪陳寫實。從“高話桑麻”開始,詞人一一敘寫山家生活。(1分)③以農家話語寫自適情態。如“汲水自澆瓜”。(1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解答本題,首先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寫景藝術”“敘事藝術”,明確答題方向;需注意題干已限定答題區間,“寫景藝術”范圍在上片,“敘事藝術”在下片。然后點出具體的藝術手法,并結合詞句舉例分析。詩歌上片從遠望“云遮”的“村塢”,到近處所看到的蒼藤、老干、翠竹、明沙等,到堂前的苔徑、籬笆,再到室內的陳設,詞人視角不斷變化,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移步換景。老樹上纏繞著藤蔓,翠綠的修竹映襯著溪邊的白沙,屋舍依水傍石,臨溪而立,小徑生滿青苔,所寫之意象連綴在一起,仿佛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而“苔徑逐籬斜”一句,“逐”字化靜為動,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寫出了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的畫面;“文木幾,小窗紗”“啟北扉,移床待客”動靜結合,表現農家生活的意趣,襯托出主人瀟灑出塵的品格。下片寫席間主客歡洽之情。詞人自謂是蒼老體弱的“衰翁”,卻出人意外地胃口極佳,“衰翁”與“健飯”形成非常有趣的對比;從“高話桑麻”開始,詞人一一羅列山家生活及農事,這是鋪陳寫實的手法;“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淺近直白,以農家話語寫種樹澆瓜的悠游輕松,“這風味清佳”也是典型的口語化贊語,家常語言使得主人怡然自樂的神情躍然紙上。
二.掌握主要表現手法
(一)借景抒情
作為古詩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種形式。但在平時的賞析活動中,不作如此專業的區分,都統稱為“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實景,也可以是虛景,“虛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虛寫。
2.景情關系不一致,手法名稱也不同。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襯”。
3.當尾聯(尾句)是寫景句,判斷時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結情(結構技巧),如是虛景,還可以是想象、虛寫。
請賞析《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寫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寫揚州城經歷戰爭后草木深深,號角寒寂,城池空蕩的環境,表達詞人對揚州城衰敗的痛心和對戰爭的厭惡。
(二)虛實結合
所謂“實”,就是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想象中的、夢中的、回憶中的、仙界中的。虛實相生,拓寬了詩歌的表達空間,避免了寫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準確、鮮明地傳情達意。
請賞析《揚州慢》中所運用的虛實結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寫揚州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乃是借用,組合在一起,顯示出揚州昔日的繁華;寫揚州今日的蕭條,都是實寫。正是通過這一對比,寄寓了詞人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情緒。
 古詩中的虛寫
①神仙鬼怪和夢境。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是回憶中的景物。
③設想中的未來之景。如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后之景。
(三)聯想想象
聯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在賞析活動中不宜把二者分開。借助聯想,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增加詩歌的內蘊,豐富詩歌的思想與情感。借助瑰麗的想象,可以觸發讀者產生無限的聯想。
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聯想的一項是(  )
A.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B.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C.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D.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陸游《沈園二首》)
答案 A
解析 A項內容全是實寫。
(四)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內容和思想。根據用典目的,可分為正用典(表意與典故義一致)和反用典(表意與典故義相反);根據用典形式,可分為明用典和暗用典(多指語典)。用典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強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參見學案57活動一“(三)典故挖情”內容]
用典是辛棄疾詞的特點之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極具代表性。試結合詞句內容填出下表。
人物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劉裕 劉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權,為恢復中原,他曾大舉北伐 ①
劉義隆 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遭到重創 ②
廉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同‘屎’)矣。” ③
答案?、俦磉_了詞人決心收復中原的遠大抱負?、诮梃b歷史,委婉地勸誡韓侂胄不要草率行事?、垡粤H自比,雖已年老,仍想為國效力卻不得,抒發了詞人壯志未酬的苦悶
(五)襯托
襯托是指為了表現、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來陪襯。襯托分為正襯、反襯兩種。運用襯托,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請簡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中的襯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襯:用“小喬初嫁”襯托周瑜年輕得意。
反襯:①用曹軍灰飛煙滅反襯周瑜大獲全勝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輕有為反襯詞人年過半百卻功業無成。
 襯托與烘托的區別
烘托,又叫側面描寫,是用一個(或多個)事物暗示另一個事物。寫一個(或多個)事物,但目的是寫另一個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觀眾的反應,寫周圍景色,目的是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襯托是兩種事物都要寫,一個為主,一個為次,“次”對“主”起陪襯作用。二者的共同點是,通過對次要事物的描寫,來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做題時可這樣區別:
①看是否出現:烘托只寫用于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要暗寫的事物)不出現;襯托是兩個事物都要寫,既描寫主要事物,也描寫起襯托作用的次要事物,“主”事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
②看描寫事物的數量:烘托可以以“多”寫“一”,俗稱“眾星捧月”;襯托是以“一”寫“一”,且是連續寫的,俗稱“烘云托月”。
(六)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有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對比。作用是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以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表達作者的某種感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了四組對比,請結合文本填出下表。
對比 目的
用古代的英雄業績與可悲的現實相比 ①
② 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 ③
④ 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
答案?、籴橅灸纤蔚奈也徽瘛、谟脛⒃5摹皻馔倘f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用歷史上的英主與庸才相比 ③抒發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于統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情感都沖淡了 ④用廉頗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
 對比與襯托的區別
手法 對比 襯托
共同點 二者都使主體的特點更加突出、更加鮮明
不同點 對比表明兩種事物是對立的,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雙方是并列關系 襯托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用來說明被陪襯事物、突出被陪襯事物的
示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富人的窮奢極欲與窮人的凍死路旁進行對比,突出貧富差距之大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用天臺山之高來襯托天姥山之高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1題。
苦 筍
陸游
藜藿①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詩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
答案:①用典?!拔乙娢赫魇饷膵场币昧颂铺谠u價魏征的典故。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卻深受唐太宗器重。這就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在詩人看來卻應該得到認可。(2分)②象征。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筍歷經風雨方能長大成竹,也象征了人才養成必須經受磨難。(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結合注釋可知,詩中頷聯援引了唐代名臣魏征的典故。詩人在此用典是為了表示自己并不因苦筍味苦而厭棄它,因為苦筍的“苦節”與生俱來,這就像耿介的品性是由人高尚的內在素質決定的。詩人由“苦節”聯想到魏征,正是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尾聯承接上文,點明了詩人不讓孩童拔去太多苦筍的原因,是因為筍長成竹子需要經受風雨的洗禮,象征著人才的成長也要經過無數挫折和苦難。因此,這首詩中主要運用了用典、象征的表現手法。
二、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第3題。
長安正月十五日①
白居易
喧喧車騎帝王州②,
羈病無心逐勝游。
明月春風三五夜,
萬人行樂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③
白居易
銀臺金闕夕沉沉,獨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
【注】①本詩為作者在長安應舉時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長安。③作者時任翰林學士。元九,即詩人元稹,當時被貶湖北江陵。
2.這兩首詩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詩主要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1分)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風,熱鬧非凡,“萬人行樂”;而作者卻因“羈病”無心游玩,獨處客舍“一人愁”,顯得格外孤單、愁苦。(2分)②第二首詩主要運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1分)作者實寫自己在中秋之夜,對著明月思念遠方的好友;同時,作者推己及“故人”,想象對方此時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設想江陵潮濕多云,擔心對方不能和自己同見“清光”。詩作虛實結合,表現了元、白二人千里相思的深厚友情。(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第一首詩中,“喧喧車騎帝王州,羈病無心逐勝游”“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通過京城元宵之夜的熱鬧與作者此時無心游玩、獨處旅社的境況對比,突出作者的孤苦郁悶。第二首詩中,“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實寫中秋之夜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鄉親友,表現出內心的郁悶沮喪;“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濕足秋陰”,作者想象友人此時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設想江陵潮濕多云,擔心友人不能和自己同見“清光”,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抒發了內心的郁悶,更加顯示出二人友誼的深厚。
三.熟悉古詩常用修辭手法
(一)熟悉古詩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描繪類(作用:生動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描繪)了……內涵(形態)]、夸張(生動地突出了……特征)、比擬(生動傳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發了詩人……感情)、借代、通感。
2.結構類(作用:和諧音韻、強調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對偶、反復、頂真。
3.語氣類(作用:增強語氣、強化感情、引發思考):設問、反問。
4.語義類(作用:使語言簡練、含蓄、風趣):雙關、互文。
(1)雙關。諧音雙關: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思”與“絲”諧音,“思方盡”表現思念之深、之極。語義雙關: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里的“清白”不僅指石灰的顏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詳細內容可參見“語言文字運用”板塊學案76“前備知識”。)
(2)互文,也叫互辭。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同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請判斷下列詩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詩句 修辭手法
①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②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③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④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答案?、賹ε肌⒈扔?、擬人 ②設問、借代?、郾葦M?、芑ノ摹、荼扔鳌⒖鋸垺、揠p關
(二)區分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試指出下列詩句中加點詞語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借代還是借喻。
詩句 修辭手法
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②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③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④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后賦菊》)
⑤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答案 ①借代?、诮栌鳌、劢璐、芙栌鳌、萁璐、藿璐?br/>兩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質是“代”,不是“喻”;借喻的本質是“喻”,而且“喻”中有“代”。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還相當密切;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是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借喻可以轉換成明喻,借代則不能。
古詩中常見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雙鯉——書信 干戈——戰爭
漢——唐 漁樵——隱逸生活 汗青——史書
吳鉤——寶刀、利劍類 檣櫓——船
樓蘭——邊境之敵 柳營——軍營 山村——隱居
鐘鼓饌玉——權貴利祿 青衫——下級官吏
烏兔——時光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1題。
法曲獻仙音①·秋晚紅白蓮
吳文英
風拍波驚,露零秋覺,斷綠衰紅江上。艷拂潮妝,澹②凝冰靨,別翻翠池花浪。過數點斜陽雨,啼綃粉痕冷?!?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飛過,清麝③洗、玉井曉霞佩響。寸藕折長絲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蕩。半掬微涼,聽嬌蟬、聲度菱唱⑥。伴鴛鴦秋夢,酒醒月斜輕帳。
【注】①法曲獻仙音:詞牌名,又名“越女鏡心”“獻仙音”。②澹:恬靜、安然的樣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氣息。④寸藕折長絲:折斷寸藕可見長絲。⑤何郎:三國時的何遜,人稱“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本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賞析。
答案:①對偶?!帮L拍波驚”與“露零秋覺”相對,“艷拂潮妝”與“澹凝冰靨”相對,讀來朗朗上口,有音韻之美。②擬人。將水波、晚秋當作人來寫,富于情味;將紅白蓮當作冷艷沉靜、相對玉立的美人來寫,表現出對荷花的憐愛。③借代。以“綠”“紅”分別借代葉、花,用語簡潔,凸顯了葉、花的特點。④比喻?!鞍轼x鴦”兩句,寫盆栽的紅白蓮像鴛鴦般雙宿水上,表現出與愛人遠離不能相見的悵惘。⑤雙關?!按缗赫坶L絲”中的“絲”字一語雙關,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分隔兩地的愛人的思念。(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答題時,先準確地答出詞中所用修辭手法,再結合相關詞句分析表達效果和作者情感。該詞使用的修辭手法較多。起首兩句“風拍波驚”與“露零秋覺”對仗工整,后面“艷拂潮妝”與“澹凝冰靨”也是如此,讀來極具節奏感,富有音韻美。運用擬人手法,將紅白蓮比作美人,寫它們“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飛過”,仿佛在對著彼此說話,惹人憐愛。以“綠”代指葉,以“紅”代指花,用語精練,這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還有比喻的修辭手法,“伴鴛鴦秋夢”寫紅白蓮花像鴛鴦雙棲在水上,而自己形單影只,反襯與愛人不能相見的寂寞孤單。另外還有雙關,“寸藕折長絲”既是說藕斷絲連,也是指相戀的兩人雖然遠隔兩地,但仍然長相思。
四.賞析結構技巧
古詩之美,內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韻,外在的是其辭采、聲律和結構。美的主題,必須憑借美的組織形式,才能激發出審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結構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既體現了詩人的寫作思路,又承載著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鑒賞詩歌,除了賞析語言技法之外,還要了解詩歌的一般結構特點,以便快速敏銳地整體把握詩歌。
古典詩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體詩的結構是:起—承—轉—合。
古詩常用的結構技巧有:
技巧 效果
巧設線索 線索有事線、物線、情線。設置線索,使結構更嚴謹,內容更集中。
開門見山 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開宗明義,直接點題。
抑揚結合 對要褒揚的人或物先寫其不足,對要貶損的人或物先寫其長處。抑揚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 詩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說明:像伏筆、鋪墊、首尾呼應等技巧,古詩也用。)
請運用以上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李白《行路難》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眱删浣Y尾有何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點明詩歌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實現理想的自信。
(2)戴叔倫《過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闭埛治龅谌⑺木涞拿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四句以景結情,通過日暮秋風吹落無邊楓葉的蕭瑟之景,進一步烘托出屈原的哀怨和詩人對屈原的同情,顯得含蓄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3)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揚后抑(欲抑先揚)。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義,仿佛在熱烈頌揚漢文帝的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后兩句寫明“夜半虛前席”卻是為了問“鬼神”,諷刺辛辣,感慨深沉。
(4)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最后兩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山如畫”總結前文所描繪的雄奇壯麗的赤壁之景;“一時多少豪杰”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做了鋪墊,由寫景過渡到寫人。
典例
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曉發公安①
杜甫
北城擊柝復欲罷,東方明星②亦不遲。
鄰雞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態④能幾時?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
出門轉眄⑤已陳跡,藥餌扶⑥吾隨所之。
【注】①大歷三年(768),詩人離開公安前往岳陽。②明星:啟明星。③野哭:慟哭,號啕大哭。語出《孔子家語》:“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拚呗勚旄闹!雹芪锷鷳B:“物色”指物,“生態”指人。⑤轉眄(miǎn):轉眼。⑥扶:扶持。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中的“擊柝”“明星”點明標題中的“曉”字,“復”字說明此前飽聞擊柝聲。
B.第二句中的“亦不遲”意謂柝聲一歇,啟明星也出現了,仿佛催人早早出發。
C.全詩敘寫曉發公安之見聞感受,以人生感觸為主線,景中融情,語言老到。
D.第七句照應頸聯,第八句照應頷聯,形成尾聯分別呼應頸聯和頷聯的結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A項,“北城擊柝”與“東方明星”都交代了時間?!皳翳亍笔菆蟾?;“啟明”是報曉之象?!皬陀T”,言朝朝聞柝,今日之柝聲又將停止,這就點明夜之已去,曉之將來。選項正確。B項,“亦不遲”,言啟明星現于拂曉之東方,于柝聲隱沒時出現,一點也不遲疑。對于要早起遠行的詩人來說,這一報曉之星仿佛是告訴自己要出發了。選項正確。C項,全詩圍繞“曉發”而作,寫出了詩人曉發公安的所見所聞,如擊柝、啟明星、鄰雞、野哭等,詩人由此發出人生幾何的感嘆,抒發了浪跡天涯、漂泊江湖的無奈和時光易逝、老病纏身的苦情,情由景生,景中融情。語言老到精練,展示出詩人晚年的困苦處境。選項正確。D項,第七句是說出門離開之后,轉眼之間,這里已成為過去了,照應頷聯“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的感慨,抒發了時光易逝、世事無常之感;第八句是說只要有“藥餌”可以療疾,就讓小舟漂蕩到哪兒算哪兒吧,照應頸聯“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的迷惘,抒發了漂泊不定之感。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項。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2題。
柳枝詞
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2.(2020廣西南寧二中模擬,6分)陳衍《宋詩精華錄》評此詩:“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說,體格獨別?!边@首詩與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在結構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柳枝詞》的尾句緊承前文,而《越中覽古》的尾句與前文構成轉折關系。(2分)《柳枝詞》首句表現等待的場景,次句回答等的對象,第三、四句直寫離別。全詩一氣而下,表現相別之干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2分)《越中覽古》首句點題,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第二、三兩句承上啟下,寫戰士還家、越王還宮的盛況。結句筆鋒一轉,說過去繁華熱鬧的宮殿如今只剩幾只鷓鴣盤旋不去,以景結情,表達了盛衰無常的主題。(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需要在理解詩歌各句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各句之間的關系。題干中已經給出他人對《柳枝詞》的評價,是答題時的重要參考信息。首句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表現的是一個“等”字。次句以“直到”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做最后一刻的流連。第三、四句直寫離別,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全詩就船和送別場面展開描寫,氣韻貫通,正合陳衍所說的“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而《越中覽古》在首句點題之后,第二、三句分寫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體現出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結句突然一轉,通過昔時的繁盛與眼前的凄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①(節選)
杜甫
先帝天馬玉花驄②,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③下,迥立閶闔④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⑤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注】①曹將軍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畫家,官至左武衛將軍。②玉花驄:唐玄宗御馬名。③赤墀:宮殿前的紅色臺階。④閶闔:傳說中的天門,這里指宮門。⑤斯須:一會兒。
3.(經典題,6分)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做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
答案:“畫工如山貌不同”寫曹霸要畫的馬已有眾多畫工畫過,但畫得都不成功。強調此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馬難畫的印象。(3分)“迥立閶闔生長風”寫真馬昂頭站立,給人萬里生風之感,進一步點出畫家要捕捉住此馬飛動的神采尤其不易。(3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本題題干中已給出所使用的結構技巧——鋪墊。根據提示分析詩歌發現,前四句是為了突出曹霸的畫技而做的鋪墊。第一、二句“畫工如山”是形容畫師眾多,“貌不同”是說所畫之馬都不逼真。第一、二句意思是說,先帝的御馬玉花驄許多畫師都畫過,每個畫師畫得都不同、不逼真,暗含玉花驄難畫之意,這是第一層鋪墊。再看第三、四句,這兩句是描寫真馬。“迥立”“生長風”寫出了真馬的昂首挺立、氣宇軒昂,暗指畫家要畫出此馬的神采實屬不易。這是第二層鋪墊。
詩歌的表達方式
鑒賞表達方式——描寫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1)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案: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別寫出了李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李將軍的文人情趣。(2分)通過側面描寫,用“侍兒知禮數”側面反映李將軍的文化修養。(2分)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描寫手法。解答此類題,要先點明運用了什么手法,再結合內容說明手法是如何運用的。首聯是對書齋外部環境的描寫,“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體現了書齋環境的幽靜安閑。頷聯寫書齋內部的陳設和裝飾,“墨畫”“竹”“香薰”“一架書”體現了書齋的素凈雅致,反映出主人的文氣雅趣。頸聯“語笑”“知禮數”是對李將軍身邊的“侍兒”的描寫,側面表現出李將軍的修養。“吟哦野客任狂疏”中,“吟哦”是對李將軍吟誦時動作的描寫,“任狂疏”是對李將軍吟誦時神態的描寫;“就中愛讀英雄傳”寫李將軍讀英雄傳的愛好。后兩聯正面表現出了李將軍灑脫豪放的性情和雅致的志趣。
鑒賞表達方式——抒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2)題。
崇義里①滯雨
李賀
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
南宮②古簾暗,濕景傳簽籌③。
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④。
【注】①崇義里:長安街坊名。宋敏求《長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義里其一”這樣的記載。②南宮:尚書省,詩中指尚書省中主管官員選授的吏部。③簽籌:古代滴水計時器中標示時刻的竹簽。④封侯:投筆從戎,立功以封侯?!逗鬂h書·班超傳》中有“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
(2)這首詩感情基調低沉憂郁,抒情方式多樣,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開篇直抒胸臆。(1分)詩歌以“誰家子”發問,詩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場,對秋感傷;壯年白頭,黯然落淚,這些畫面奠定了全詩憂郁低沉的感情基調,直接點明詩人內心的感傷和憂憤。(1分)中間借景抒情。(1分)詩人滯居崇義里,眼前的瘦馬以敗草為食,雨沫在寒溝里漂浮,“寒”字極力渲染了環境的凄清;遠望,南宮在煙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涼氛圍。(1分)最后用典抒情。(1分)最后兩句運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同時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夢中實現,更表達了這一理想在現實難以實現的痛苦與無奈。(1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抒情方式。詩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詠史抒情等幾種。要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出詩中運用的抒情方式。本詩首先運用直接抒情,開頭“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傳達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寫自己正值青壯年卻白頭,夢中悲泣,直接抒發內心的感傷、憂憤之情。中間借助景物抒情。寫自己像是一匹瘦馬,處境凄涼,詩人寫到“南宮古簾暗”,看似寫吏部相隔遙遠,看不清楚,實則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結合注解可知,詩人化用了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表現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但是“客帳夢封侯”,夢到封侯,暗示理想難以實現,更增添了無盡的哀愁與無奈。
鑒賞表達方式——記敘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第(3)題。
采地黃①者
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①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②插:通“鍤”,鐵鍬。
(3)這首詩在敘述上特色鮮明,試作賞析。
答案: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1分)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1分)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著自己的愛憎之情。(1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解答此類題目要從敘述人稱、敘述方式等角度思考。從敘述人稱方面來看,這首詩歌以第一人稱采地黃者的身份進行敘述,親切真實,易于抒情。全詩無一字怨語,讀來卻倍感辛酸。從敘述順序方面來看,本詩采用時間順序來記敘,因此脈絡分明,敘事清晰。從敘述視角方面來看,詩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在局外進行全知全能的敘述,客觀真實,隱含了自己對貴族的鄙視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需要注意的是,敘述視角不同于敘述人稱,詩人是以代言者的身份來寫,代采地黃者言事,因此采用第一人稱,但是卻站在局外客觀敘述,要注意區分這兩個概念。
    詩歌的表現手法
鑒賞表現手法——對比、襯托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1)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2分)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2分)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解答本題要從詩句中找到對比點,并分析這些對比點對塑造形象的作用。第二句,“終年”寫精衛銜石填海的時間之長;“寸誠”是指精衛的誠心,將漫長的時間和微小生命的赤誠之心進行對比,凸顯精衛填海的決心之堅。三、四句中的“山石細”指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小石子,“海波平”指希望填平瀚海的廣大志向,石子的微小與海的廣闊進行對比,表現了精衛的雄心壯志和堅強意志。五、六句中“渺渺”形容水面的遼闊悠遠,“區區”形容精衛的力量微不足道;“功難見”指填海之功難以實現,“命已輕”指精衛的生命已經消耗殆盡。任務之重與生命之輕的強烈對比,暗示了精衛不能實現抱負的悲劇命運。
閱讀下面這首晉詩,完成第(2)題。
雜 詩
王贊①
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
胡寧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離我志,殊隔過商參②。
昔往鸧鹒③鳴,今來蟋蟀吟。
人情懷舊鄉,客鳥思故林。
師涓④久不奏,誰能宣我心!
【注】①王贊:西晉文人。②商參:二十八宿之中的兩個,永不同時出現于空中。③鸧鹒:又作“倉庚”,指黃鶯。④師涓:先秦時期衛國的著名樂師。
(2)本詩“昔往鸧鹒鳴,今來蟋蟀吟”兩句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請結合詩句,比較它們在表現手法方面的相同之處。
答案:①反襯。(1分)“昔往鸧鹒鳴”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都以明媚的春光反襯戰士遠離故鄉、奔赴戰場的傷感苦楚。(1分)②對比。(1分)都將今日之景與昔日之景進行對比,表明時間流逝之快、變化之大,寫出了戰士離家之久。(1分)
解析:本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首先要認真審題,題干要求分析兩首詩表現手法的相同之處?!拔敉]鹒鳴,今來蟋蟀吟”基本化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句,因而它們在句式上結構相似,都以“昔”“今”分別領起一句,明顯運用了今昔對比的表現手法。在具體的場景描寫中,王詩的“昔往鸧鹒鳴”以樂景反襯哀情,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相似。因此這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相同點是都運用了反襯和對比的表現手法。
鑒賞表現手法——虛實相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月 圓①
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靜,高懸列宿④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注】①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時所作。②綺逾依: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圓。④列宿:眾星。
(3)杜甫在詩中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杜甫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1分)詩的前三聯寫孤月當空、月映寒江,月灑江波、浮光躍金,月掛空山、萬籟俱靜的場景,是實寫。(1分)尾聯遙想故園松樹正茂、桂花開放,是虛寫。(1分)詩人由眼前的月亮聯想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聯想到與他們遠隔萬里共沐月光。虛實結合,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詩人渴盼團圓的美好愿望。(1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表現手法。注意審清題干:題干實際包含兩問,表現手法是一問,表達的情感是一問。詩中前六句描繪了“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是眼前的實景。而“故園松桂發”是詩人想象出的故鄉松樹正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虛寫。因此本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及渴望團圓之情。
鑒賞表現手法——用典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4)題。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棄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繡衣②行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東北看驚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筆?! 号疁I,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銅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注】①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當時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監察等事務。②繡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撫巴蜀百姓。④銅鞮陌:代指襄陽。
(4)辛棄疾詞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東北看驚諸葛表”,借用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典故,勉勵友人報國立功。
B.“赤壁磯頭千古浪”,借用蘇軾游覽赤壁的典故,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表達對友人的擔憂,望其早歸。
D.“兒女淚,君休滴”,化用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表現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辨識詩歌中的用典和理解詩歌內容、情感。A項,這首詞作于南宋部分國土被侵占之時,作者通過諸葛亮上表出師的典故來勸勉友人建功立業、報效國家,選項分析正確。B項,“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理解有誤。聯系前文,作者鼓勵友人用詩寫下一路美好景色:廬山的豐姿、赤壁的激浪、襄陽的明月,并無感慨人生短暫之意。作者借蘇軾游覽赤壁的典故是想告知友人雖遠遷西南,但面對人生困境,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B項錯誤。C項,上片作者寫到“東北看驚諸葛表”,希望友人能夠在那里建功立業,而非“望其早歸”。C項錯誤。D項,“表現宦游漂泊的凄苦”理解有誤。“兒女淚,君休滴”,是勸勉友人不要因分別而傷心,不如去欣賞荊楚這一路的風光,沒有凄苦之情,卻添豁達之感。D項錯誤。故答案為A項。
    詩歌的結構技巧
鑒賞結構技巧——句間關系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第(1)題。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br/>【注】①歸: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實碩大的樣子。③蓁(zhēn)蓁:樹葉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
答案:使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1分)將“桃之夭夭”“之子于歸”兩句反復詠唱,回環反復,增加了詩句的音樂美。(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本詩中“桃之夭夭”“之子于歸”反復詠唱,是典型的重章疊句手法。重章疊句也是《詩經》慣用的章法結構,其作用在于營造回環反復的音樂美感。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2)題。
木蘭花·乙卯①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性迫ズ筮b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后指采摘綠葉或婦女春日嬉游。
(2)下闋前兩句在結構上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過渡(承上啟下)。(2分)上句寫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為上闋白天賽龍舟、踏青的熱鬧場面作結;下句寫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顯得分外清靜,為下文寫靜謐優美的夜景做了鋪墊。(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所考句子處在詞的中間,優先考慮的結構性作用是過渡,然后對上下文意進行總結,驗證該句是否承上啟下。“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寫白天的游人散去,遠山漸漸昏暗下來;音樂停止,夜晚的庭院顯得異常幽靜?!靶性迫ズ蟆背薪由衔臒狒[的游春景象,“已放笙歌池院靜”引起下文幽雅、恬靜的庭院景色。
鑒賞結構技巧——行文布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咸陽城西樓晚眺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①,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注】①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br/>(3)首句“一上高城萬里愁”在全詩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開門見山。(2分)一個“愁”字直接點明作者的情感,統領全詩,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一上高城萬里愁”是全詩的首句,開篇就直接寫愁,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屬于開門見山的結構技巧。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第(4)題。
贈彈箏者①
薩都剌
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
【注】①本詩寫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薩都剌登進士第前后。
(4)請簡要分析尾句在結構上的妙處。
答案:尾句運用了以景結情的結構技巧。(1分)“揚子江頭月滿船”描寫了一曲終了后,四周一片安寧,奏者、聽者都沉浸在箏曲之中,各懷心事,只見月光照進船頭的場景,(1分)既表達了知音難覓的感嘆,又表達了理想和抱負難成的失落。(2分)詩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遠含蓄,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結構技巧。這首詩以寫景句作結,景中含情,在結構技巧上稱作“以景結情”。作答時,先要用自己的話描繪句中畫面;然后聯系上文,闡明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具體情感;最后還要說明這種結構技巧有何藝術效果。第三句中的“故人”,既指彈箏者,又指詩人自己,兩人都有知音難覓的感嘆;“情怨”不僅指私人感情,還包括理想和抱負,而后者正是詩人一再感慨、難以排遣的傷心事。詩人并沒有把這些情感直接抒發出來,而是暗含在尾句“揚子江頭月滿船”的景物描寫之中,以景結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歌的修辭手法
1.鑒賞修辭手法——借代、雙關、對偶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1)題。
歲 暮①
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東北部)。②雪嶺:即西山,在成都西面。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本詩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舉出兩種并加以賞析。
答案:①雙關。詩中的“歲暮”表面指時序歲末,實則指作者已進入人生暮年,同時還暗指大唐江山由盛轉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時期。意蘊豐富,情感深沉。②借代。詩歌借“煙塵”指代邊境戰爭,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危急。③對偶。詩歌以“煙塵”對“鼓角”、“雪嶺”對“江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修辭手法。標題為“歲暮”,可知本詩作于年末;由注釋中的時間可知詩人自己也是“歲暮”之人;結合“煙塵犯雪嶺”和注釋中的背景介紹可知,國家正處于戰亂之中,故“歲暮”還暗指國家處于江河日下、由盛轉衰的時期。綜上可知詩歌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頷聯中的“煙塵”屬于借代,以吐蕃兵馬過處塵土蔽天代指戰爭。除此之外,“煙塵”和“鼓角”、“雪嶺”和“江城”對仗工整,屬于對偶的修辭手法。注意,在點明手法后,還需簡要寫出該手法的作用。
2.鑒賞修辭手法——比擬、設問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第(2)題。
寄黃幾復①
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
治病不蘄③三折肱④。
想得讀書頭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其時詩人監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黃幾復,詩人少時好友,時為廣州四會(今屬廣東)縣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蘄: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為良醫”的說法,詩中指黃幾復善治國。
(2)同樣是鴻雁傳書,《寄黃幾復》與下面的詩句相比,在修辭手法的運用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答案:①《寄黃幾復》中“寄雁傳書謝不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雁當作人來寫,因為雙方距離太遠,連大雁也謝絕替詩人傳遞書信,表達了詩人無法與友人互通音信的無奈和絕望之情。(2分)②《天末懷李白》中的“鴻雁幾時到”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鴻雁”代指書信;還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詢問寄給友人的書信什么時候能收到,引出下句,表達詩人對書信不能及時到達的擔憂和對友人的深沉思念。(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首先,根據題干要求找到兩首詩中包含“鴻雁傳書”內容的句子,然后具體分析兩句中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都狞S幾復》中表現鴻雁傳書的句子是“寄雁傳書謝不能”。句中巧妙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詩人想要讓鴻雁將書信帶到友人身邊,卻被鴻雁婉拒,表現了詩人與友人距離遙遠,詩人因書信難通而產生的苦悶與絕望之情?!短炷牙畎住分斜憩F鴻雁傳書的句子是“鴻雁幾時到”。句中運用借代和設問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詩人內心的擔憂,并且恰到好處地扣題,表明了詩人心中對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
3.鑒賞修辭手法——通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第(3)題。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3)詩歌的第三句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案: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2分)形容夜色如涼水,因為冷的色調和冰涼的水給人的感覺是一致的。這句話以涼水的觸覺感受來寫夜色的視覺形象,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生動新穎,給人以立體的感受。(2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中的修辭手法。“天階夜色涼如水”一句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耙股笔侨说囊曈X體驗,而“涼”則屬于觸覺,因此是以觸覺寫視覺。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新穎,給人以立體的感受。
【教材重要古詩詞譯文、情感及手法】
1《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情感】
對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憂思。對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攬賢臣、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手法】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運用比喻,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用典,兩次引用《詩經》。
5用“子衿”、“鹿鳴”比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6“明明如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但賢才難以招來,所以曹操想象著“鼓瑟吹笙”,想象著“契闊談讌”。
7“烏鵲南飛”以“烏鵲”無枝可依比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用典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9“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周公自比,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
2《歸園田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情感】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
【手法】
1比喻:“塵網”、“樊籠”比喻官場,表示對其厭惡;“羈鳥”、“池魚”自喻,表達渴求擺脫束縛急迫的心境:“舊林”、“故淵”比喻鄉土田園生活,表達對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畫面,用樸實的語言寫景敘事,抒情言志,展現田園生活和農家景象畫卷,平中見奇,淡而有味??梢娞赵娖降匀?,毫無斧鑿痕跡之風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于)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課文大意】
夢游之由一夢游之景-夢游之嘆
【情感】
表達了作者對夢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愛;對黑暗現實的憎惡;對權貴的蔑視。
【手法】
首段“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寫天姥山的高峻,“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正襯,以天臺山的高襯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繪夢境。尾段直抒胸臆。
4《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情感】
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漂泊無依、年老多病、孤獨無伴的哀嘆;對自己壯志難酬、知音無覓的苦悶;對國家動亂不安、人民生活艱難的關切和憂慮。
【手法】
首聯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
5《琵琶行》白居易
【課文大意】
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傾訴身世苦——同病相憐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濕
【情感】
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昔為娼家女、今為商人婦的悲慘遭遇的同情、惋惜、遺憾;對自己慘遭貶謫的感傷、無奈、憤懣、不滿;對當局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不滿、憤懣。
【手法】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側面描寫琵琶聲的動聽?!按笙亦朽腥缂庇辏∠仪星腥缢秸Z。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等大量運用比喻,使無形的音樂聲形象化。
6《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情感】
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
【手法】
1整首詩環環相扣,環環相生,一氣呵成。上闋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濤,引出“千古”,由“故壘”引出“三國周郎”,由“江山如畫”引出一時的“豪杰”,為下闋著重寫周郎伏下一條線。
2寫景、詠史、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全詞氣勢奔放,一瀉千里。語言精練、形象,如“亂石”三句,寫盡大江奔流的氣魄和赤壁的雄奇;“遙想”六句,寫盡周瑜的風采才華。
3使用襯托手法,以“早生華發”的詞人,反襯“雄姿英發”的周郎。
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情感】
對英雄的緬懷和仰慕;諷刺宋室昏聵無能,無人可用;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以史為鑒,不要草率出兵,主張有備而戰;對國運的擔憂和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國土的憤懣;抒發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手法】
用典,作者使用五個典故,借古諷今。
8《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情感】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手法】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開頭三句運用七組疊字,增強語言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增加音樂美,聲情并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詞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詞哀傷愁苦的基調。
9《靜女》(《詩經·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情感】
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寫了與戀人約會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潑、調皮、大膽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癡情的形象,表現了愛情萌發時的甜蜜和歡樂,男子借贊頌“彤管”的美麗,表達出對靜女的愛戀。。
【手法】
1重章疊句?!办o女其姝”“靜女其孌”,其中只變換了“姝”和“孌”兩字,次句頭兩字“貽我”與“我”結構也相似。
2頂針?!办o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笆孜蚕唷绊敗钡母袷剑纸小斑B珠”、“蟬聯”。結構嚴密、上下銜接、語勢貫通,音律優美。
10《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情感】
本詩描寫思婦涉江采芙蓉贈送給心上人,兩人卻分居兩地,抒發思婦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憂愁。
【手法】
1樂景襯哀情,以蘭澤多芳草,反襯相思之苦。
2設問,三四句自問自答,凸顯對遠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對寫法(對面落筆、虛寫、想象),一二句先寫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從對面落筆,描寫男主人公回望故鄉卻路遠難回,委婉含蓄地寫出了男主人公對家鄉的強烈思念和路遠難歸的無奈。
4聯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擔憂,表達了天各一方,憂傷終老的無盡憂愁。
11《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情感】
整首詞通過描寫現實的愁苦生活和追憶過去的帝王生活,抒發了作者作為一位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情感真摯。
【手法】
1采用詰問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卻問何時了,可見“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對美好往事的傷懷,引起作者對屈辱生活的傷感、煩悶;
2以樂景襯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與可嘆的現實對比,體現現實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國之痛和思鄉之愁。
3虛寫,作者想象故國的人與物,雖不堪回首但還是忍不住回首,體現作者內心的掙扎(既有對往事的追憶,又有悔恨)。
4對比,不變的華麗的宮殿與變老的宮人面容對比,抒發了物是人非的無奈。
5“朱顏”一詞一語雙關,既是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深沉感慨!
12《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情感】
本詩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獨特思考: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
【手法】
1擬人化手法?!袄w云弄巧”表現織女織錦之精巧,點出了那滿天的瑰麗的云霞也頗通人性?!帮w星傳恨”,“傳”同樣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說明連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時也在牛郎織女中間不斷奔波,傳遞著纏綿情思。它們也被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
2比喻,將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問,結尾兩句,運用反詰語氣。兩人相會后不忍分離,因而說這些話安慰他們:愛情若堅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這一反尋常人們對愛情難舍難分的看法,使詞的意境為之一新。
(一)精準審題
表達技巧題審題要審出以下要點:
1.題型:明考/暗考。所謂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達技巧,題干中明確含有“藝術技巧”“修辭手法”“抒情手法”“表現手法”等信息。這是主要題型。所謂暗考,就是題干中不含有“藝術技巧”“表達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寫”“怎樣寫”“如何表現”“賞析”等用語來提問。對于暗考題型,答題時必須有表達技巧。
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寬泛地鑒賞,不明確鑒賞的具體角度,常用“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藝術特色”“手法”之類的用語;小角度是指明確鑒賞角度,如“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描寫技巧”“抒情特色”等具體角度。大角度,要從幾個角度入手,優先考慮某個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確,不能亂答,問“修辭手法”,不能答“表現手法”;問“表現手法”,不能答“修辭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錯角度。
3.范圍:整體/局部?!罢w”是指題干問的是全詩的表達技巧,“局部”則是指詩(詞)的某聯(片)某句。范圍不同,優先考慮的表達技巧的順序也不同。整體為: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局部為: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結構技巧。
4.數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題干中的“一”與“些(多)”、“主”與“次”的區別。題干中說“哪種”,只能答一種;題干中說“哪些”,則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題干中說“主要(突出)的”,則一般只答出一種,至多兩種。因此,要求答一種的,絕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種的,絕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絕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這樣才能確保答題的規范性和準確性。
(二)精準答題
Ⅰ.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任務。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注]。
注 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
鑒賞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作此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擔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作既有勸導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體現了詩人文筆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點。
1.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答案 ①崎嶇險阻 ②美
2.送別詩
1.簡要分析這首詩的首聯與《蜀道難》的首句寫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詩首聯只是平靜地敘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談,感情誠摯懇切,“見說”一詞顯得委婉;《蜀道難》的首句則是包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
2.本詩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這一聯的精妙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頷聯對仗嚴整,想象奇特;描寫了人走在棧道上,臉側突起山崖峭壁、馬頭升騰著云氣的奇景,境界奇美,氣韻飛動;凸顯了入蜀之路狹窄、險峻、高危、奇詭的特點,隱含著對友人的關切擔憂之情。
3.同樣描寫蜀道之難,《送友人入蜀》與《蜀道難》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送友人入蜀》不以驚悚的字眼來夸張,而是輕言輕語,用棧道上“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兩個靜景特寫來凸顯蜀道疊嶂中,一峰突起,如對絕壁,如臨深谷的驚險、高危。
(2)《蜀道難》綜合運用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等多種手法反復渲染蜀道之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妒竦离y》還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與畏懼心理,側面寫出了山之高險。
4.請簡析尾聯的表現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聯借用典故既表達了對友人“升沉應已定”的羨慕,又暗含著對自身浮沉難測的感慨。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賞析表達技巧題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點(點明技巧名稱)+釋(解釋技巧運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其中“點”“效”步驟最重要。
(1)精準判斷表達技巧
①立足整體。即把所給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看,而不是只看其中一個片段。如判斷“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所用的表達技巧,就不能單看“城中桃李愁風雨”這句而認為是“擬人”,而應把兩句連成一個整體看,則為“對比”。
②把握關系。關系即詩詞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達技巧。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景與情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精準分析表達效果
①緊扣目的。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達目的服務的,“表達技巧+表達目的”就等于表達效果。在具體詩歌中,表達目的包括寫景、狀物、造境、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所謂賞析表達效果,就是運用這種技巧,看它寫出了什么樣的景,使景物描寫得如何;描繪了什么樣的事物,使該事物形象如何,營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境;刻畫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達得如何。在眾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幾乎所有的表達技巧都與抒情有聯系,幾乎所有的表達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無論分析哪種目的,都不可籠統,應緊扣詩歌內容賞得具體,細致,深入。
②緊扣技巧。不同的表達技巧有著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比喻、擬人重在生動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發委婉含蓄,反襯、對比達到突出強調之效果。因此,賞析表達效果在緊扣詩歌本身的同時,必須兼顧表達技巧的自身效果。而這部分效果多以術語形式出現,如生動逼真、自然貼切、新奇別致、耐人尋味、含蓄蘊藉、意境深遠、別開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雖說使用這些術語有貼標簽之嫌,但必要的“標簽”有時還是要貼的。
Ⅱ.(2023·全國乙)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任務。
破陣子
陸 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鑒賞 上片第一、二句議論抒情:塵世虛幻,皆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夢,無須掛念。第三、四句記敘自己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霍林郭勒市| 临沂市| 定南县| 南漳县| 金山区| 绥江县| 茌平县| 汽车| 五河县| 达州市| 威宁| 扎鲁特旗| 瑞昌市| 娄底市| 曲水县| 武功县| 米易县| 昌宁县| 龙海市| 沁水县| 噶尔县| 中西区| 自贡市| 蓝田县| 浦江县| 贡山| 青田县| 三原县| 绥棱县| 渝北区| 阿勒泰市| 蒙山县| 台南县| 崇明县| 五河县| 松江区| 武安市| 六安市| 洪洞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