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2講 賞析情節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1104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12【考點考情分析】【備考策略】1.分類掌握知識,鞏固學習基礎賞析情節考點主要包含三個考向,每個考向都涉及到眾多的考查知識。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針對不同的考點要掌握不同的基礎知識,梳理全面,了解到位,為下一步運用答題框架創造條件。2.梳理答題框架,明確答題思路在本考點中共有三種考向,每種考向都有不同的答題框架和答題思路。同學們在備考的過程中,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分析不同的對應真題,梳理不同的答題框架和思路,為下一步系統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3.組合變式訓練,提升應試能力賞析情節類試題以簡答題考查方式為主,在答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揣摩不同題目之間的異同點,學會分類概括總結,提升答題應試技巧;同時設置銜接課本的變式試題,在變化中進一步鞏固能力。總之,賞析情節類試題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知識和細化考向較多,我們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條件上,靈活掌握出題規律和答題技巧,同時注意銜接課本內容,在試題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應試能力質的提升。【備考策略思維導圖】【知識導圖整體框架】【主要考法歸納】賞析情節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和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在本設題角度中,需要我們重點掌握情節的線索、結構和技巧相關的知識。【小說情節線索】1.常見情節線索類型以人物為線索:《祝福》中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現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以事物為線索:《促織》緊緊圍繞促織來安排情節:征蟲一覓蟲一求蟲一得蟲一失蟲一化蟲-斗蟲一獻蟲。以中心事件為線索:《老人與海》(節選)中情節是圍繞老人與鯊魚之間的搏斗而展開的。以人物思想感情為線索:《變形記》(節選)中以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后的內心感受和心理活動為線索組織材料。以空間、時間為線索:《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敘寫了林沖“滄州遇舊”“買刀尋敵”“到草料場”“雪夜殲仇”等情節。2.情節線索結構單線結構單線結構的特點是:從人物上說,這種結構一般有一兩個主要人物;從情節安排上說,只有一條線索。情節的發展過程是由開始——展開——結局直至尾聲,鏈條式展開,環環相扣,猶如鏈條一般。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來。教材典例: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節選)以小二黑和小芹的戀愛這一事件單線進行,使小說連貫完整,故事性很強。雙線結構兩條線索同時展開,可使小說充分展示作品的內容,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1)主次線:主次偕行,相輔相成一條線索占主導地位,起重要作用,這條線索稱為“主線”;另一條線索占次要地位,起輔助作用,稱為“次線”判斷線索孰主孰次的標準,不是作者所花筆墨的多少,而是每條線索關涉的情節、人物、場景對于主題表現作用的大小、輕重。如歐·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描繪藤葉是文章的主線,蘇艾幫助瓊珊是文章的次線。(2)明暗線:顯隱結合,搖曳多姿明暗線是從落筆角度(寫法)而言的。明線是文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貫穿始終的線索。在明線上,故事情節從正面展開,人物活動、場面從正面描寫。暗線則是間接地呈現出來的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暗線上,人物活動、情節、場面等都從側面處理。明線是顯性的,暗線是隱性的,明線和暗線一般交織在一個共同點上。教材典例:孫犁的《荷花淀》設置了主次兩條線索:主線是妻子尋夫和她們的成長過程;次線是水生等人別妻參軍,在淀上與敵人作戰。這兩條線索把作品中的夫妻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殺敵三個場景貫穿了起來。3.情節線索作用【小說情節結構模式】【情節結構】小說的情節結構眾多,其基本模式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除此之外還有下列幾種常見類型:搖擺式(一波三折式)大多數小說的情節發展軌跡并不呈現為一條直線,不會很順利地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行進,而往往會在發展或高潮處橫生枝節,使情節發生波折經歷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軌,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情節的搖擺使故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情節就屬于這種結構模式。歐·亨利式(突轉式)在結尾處的情節突然向相反方向轉變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節早已埋下伏筆,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延遲式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拖延讀者到達故事結尾的時間,又不使讀者覺得希望完全破滅,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中,一環扣一環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老人與海)(節選)的情節就屬于這種結構模式。橫斷面式將時空濃縮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在精巧的結構中展開漫長的時間和立體的無限空間。意識流式打破傳統小說情節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象、感覺、印象、夢境等。【小說情節技巧手法】【情節手法】“情節手法”也叫“敘事藝術”,敘事藝術關注的是小說的藝術形式,包含“誰在講故事”和“怎樣講故事”兩個方面的藝術技巧,涉及敘述者、敘述視角、敘述順序、敘述節奏、敘述腔調、敘述方式、敘述技巧(情節安排技巧)等知識。(一)誰在講故事--敘述者、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1.敘述者-一作者安排、選定的“講故事的人”敘述者是小說中敘述故事的主體,與作者不是一回事,他有時是文本中的某個角色,如《祝福》百合花》中的“我”;有時以隱蔽形式藏在文本的“外面”,站在故事之外說故事,相當于作者的“代言人”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荷花淀》的敘述者。2.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敘述者講故事的立足點(角度)(1)全知視角(零視角)闡釋:敘述者凌駕于故事之上,對所發生的故事、各個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時候還走到前臺對人物進行評論,進行道德評價和情感判斷。全知視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稱敘述,傳統小說多采用這種視角。優點:①視野開闊,自由靈活,敘述者不受時空限制,縱橫掉圈,運用自如,便于全方位展現人物和事件。②便于敘述者自由地描寫人物對話、深人人物內心世界。不足:①讀者的想象力被限制。敘述者輕松操控故事人物的命運,讀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故事,再創造的余地十分有限。②真實感不夠,可信度被削弱,閱讀親切感差。(2)限知視角(內視角、有限視角)限知視角的分類和特點:第一人稱限知視角(敘述者是故事中的“我”)見證人視角:①“我"是故事的目擊者或參與者(次要人物)。作為見證人的“我"來講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觀真實。②“我"還可以對所敘人物和事件做出情感判斷和道德評價,為作者間接介人提供了方便。③"我”和主要人物之間形成映襯、矛盾、對話關系,可以加強作品表現人物和主題的力度,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主人公視角:“我"講述“我”自己的故事,便于揭示“我"的深層心理,帶有強烈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真實感,使讀者容易將自己代人“我"的境地中,拉近與“我"的距離。第三人稱限知視角敘述者雖然以第三人稱去觀察和敘述,但放棄了第三人稱無所不在的自由,只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他的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也就是“從這個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優點:①由于只限寫某個人物的所見、所思、所感,比全知視角更貼近生活實際,情感更真摯,縮短了讀者與故事人物之間的距離,讀者往往會有一種親切感和代入感。②由于所知有限,也會留下更多的懸念和空白,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去推理、判斷和評價,使讀者的能動性發揮到最大程度。不足:敘述者敘述時往往較為主觀,帶有偏見和感彩。(3)小說中幾種特殊的敘述視角及其作用敘述視角除有全知與限知之別外,還受敘述者本身的身份、年齡等的制約。敘述者本身的特點,也形成了富有個性的敘事藝術。兒童視角闡釋:借助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 明 的 兒童思維的特征。作用:①兒童純潔的心靈和簡單的閱歷使得敘事內容更加客觀真實,②兒童簡單的詞匯和特有的語句使得敘事語言更加平易親切:③兒童的豐富想象和不諳世事使得敘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兒童的好奇心推動情節的發展;⑤用兒童大真善良的天性對比成人世界的復雜、丑惡,審視人性,凸顯主題。老人視角闡釋:用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視角敘事。作用:①老人視角敘事多為回憶性質的,所以經常會有一種懷舊情懷;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對事情會有深人的思考,所以小說一般會有一種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對自身、民族、國家命運的思考;③老人歷經世事,敘述的故事會有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女性視角闡釋: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觀察生活講述故事。作用:①以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來敘述情感更加細膩,容易發現常人不注意的“細小”“平凡”的生活現象,引人入勝;②以其母性情感筆觸來表達對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達對強權的反抗,對自由的渴望。動物視角闡釋:以動物的眼光看世界,將動物擬人化。作用:①以動物的眼光看世界,給讀者一種嶄新的體驗,更有情趣;②動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動,往往與人的心理活動交替進行,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③動物視角更客觀冷靜真實,以動物視角來觀照人類生活,可以見到人類生活中的種種問題。(4)視角與人稱的轉換在小說的創作中,敘述視角并不是單一使用的,作者出于敘述故事的需要往往綜合使用多種類型的敘述視角,以用此敘述視角之長去彌補彼敘述視角之短,立體地敘述人物和事件。與此相對應,敘述人稱也會變換。人稱變換的作用:①從“你”到“我”式:增加真實性,使人如臨其境,有時有自嘲的意味。②從“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觀性、親切性、說服力。③人稱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人物的獨白、對話,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多個敘述視角交織轉換的作用:①可以擴大敘述空間,使敘述立體化、更自由、更富變化,能多層次、多角度地表現人物和主題。②強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增強了故事的豐富性,使主題意蘊更豐厚深刻。(二)怎樣講故事--敘述順序、敘述節奏、敘述腔調、敘述方式和敘述技巧(情節安排技巧)1.敘述順序2.敘述節奏事情的進展有快慢,故事的敘述也有快慢。在小說中,我們會發現有用幾筆就寫完十幾年生活的片段,也有用幾百頁來描寫一天生活的場景。故事時間長、敘述時間短,則敘述節奏快;反之,則敘述節奏慢。敘述與描寫是控制小說敘事速度和營造敘事波瀾的法寶,它們能讓小說呈現出一種有張有弛的敘述節奏。加速之處,往往是次要情節或無關緊要之處;減速之處,往往是關鍵情節精彩之處。加速是“張”,是跳躍,是略寫,多用敘述手法;減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筆細描細繪,多用描寫手法。小說的生命魅力與生動性恰恰體現在敘事速度的不停變化和恰到好處的敘述節奏上。敘述節奏有以下五種形式:省略:指與故事時間相比較,敘述時間為零,即在敘述中省略實際存在的事件,以此來快速推進情節或者留下空白以增加想象空間。如《孔乙己》只寫了孔乙己幾次到店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都沒有說。概要:又叫“概述”,即敘述時間小于故事時間,是簡短精練地敘述故事。小說中對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交代常采用這種敘述形式,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初到魯鎮時做工勤快的描寫。場景:又叫“等述”,即敘述時間約等于故事時間,是對故事實況的敘述。如《祝福》中“我”與祥林嫂關于“魂靈”的對話場景。延緩:又叫“擴述”,即敘述時間大于故事時間,是指在敘述時對人物、事件、環境、背景的描寫極力延長。如《孔乙己》中講述孔乙已坐著蒲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段。停頓:又叫“靜述”即敘述時間無限大于故事時間,是指在敘述時使故事情節處于靜止狀態,文本中出現對其他事物的敘述或者評論。如《故鄉》中對宗族祭祀的介紹。3.敘述腔調敘述腔調是敘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齡、性別、身份等個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帶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與小說或作者的風格密切相關。以“講述”為主的小說,敘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現身,主觀地將故事講述出來,并對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和判斷,告訴讀者怎樣看待人物,怎樣評價事件,敘述腔調較為明顯,小說中夾雜著敘述者的主觀情感與判斷。以“顯示”為主的小說,敘述者隱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將故事給讀者客觀地顯示出來,敘述者不流露任何情感態度,是非曲直交由讀者去判斷,敘述腔調不太明顯。為凸顯“顯示”的效果,運用較多的是對話和心理再現方式,它通常出現在對話體和意識流小說中。4.敘述方式(1)對話式釋義:在作品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敘述事件、展開情節、交代環境和刻畫人物性格。對話的內容可以是對話人親身經歷的敘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對別人的生活見聞的轉述:可以兩人對話,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和評價。作用:①以對話為主體,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更加集中緊湊;②大量的語言描寫,有利于表現人物的個性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鮮明突出:③語言簡潔凝練,便于在敘述中留白,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間;④人物的論調隱含了作者的意圖,易引發讀者的思考。(2)獨白式釋義:以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為線索敘述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作用:便于抒發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對事物、人物的思考。(3)時空交織歷史(往事回憶)與現實交織釋義:運用插敘,將過去的內容和當下的現實內容交織在一起。兩個時空一主一輔,形成對接或穿插。作用:①營造了歷史氛圍,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讀起來更加沉凝有力;②歷史內容與現實敘述相呼應,結構靈活,層次分明,使文章情節完整、內容豐富:③從歷史與現實不同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刻畫,使人物更為立體可感;④在變換的時光中表達不變的主旨,多層次地表現中心思想;⑤補足背景,使讀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節內容。夢境(想象、幻覺)與現實交織釋義:“夢境(想象、幻覺)”為虛,“現實”為實;兩者形成對接或穿插。作用:①使語言富有文采,優美動人;②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富有變化,生動活潑;③主題思想含蓄,意蘊深長;④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⑤突破時空界限,豐富情節內容。(4)場景集中與轉換釋義:場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節集中在一個場景發生;場景轉換就是空間場面的轉換。作用:場景集中可使故事結構緊湊;場景是小說的環境的一種,可緊扣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課本銜接——《祝福》】【敘述視角】《祝福》以中敘述視角有哪些變化 有什么效果 【參考答案】視角變化:①首尾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性。同時,只有良心未完全泯滅的“我”才能夠回憶和講述祥林嫂的生平。②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時,是從“魯鎮人”視角出發,祥林嫂在魯鎮的活動可以直接敘述;③祥林嫂離開魯鎮的活動就必須由衛婆子來轉述,因此,這段轉述就變成了衛婆子的敘述視角。藝術效果:這樣處理兼顧敘事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使情節更簡潔更有利于主題的表達。【課本銜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述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描寫小二夫婦見陸謙等人行為的情節片段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參考答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小二夫婦見陸謙等人行為鬼祟言談詭秘,又提到“林沖”的名字,覺得事情蹊蹺,頓起疑心;隔墻偷聽卻只聽得只言片語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聽不清楚略而不寫這就形成懸念:他們是誰 要干什么 為什么言談舉止那樣詭秘 是不是要加害林沖 讀者讀到這里也不免要為林沖的處境和命運擔憂,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考點二:賞析情節】【考點解讀】賞析情節考點包括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和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三個考向,其答題思路和答題方法各有不同,下面將對三種考向題型進行逐一分析講解。【考點突破——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步驟一:審題干,明方向明確題干是“明考型”還是“暗考型”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步驟二:依內容,理層次即根據小說文本的具體內容,或采用結構連貫法,或采用場面連貫法,或采用線索連貫法,或采用細節連貫法,劃分段落,理清層次結構。步驟三:巧概括,規范答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提煉組合,規范概括。概括小說情節“四方法”結構連貫法:厘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的敘述順序、情節發展中“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結構脈絡進行梳理。(如《祝福》)場面連貫法:小說中的場面是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有些小說中一個場面就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酒店遇故交買刀尋仇人一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線索連貫法:線索可以串聯小說的人、事、物、感情、時間或地點等勾畫關聯線索的詞句,抓住線索,就可以圍繞線索概括出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如《項鏈》的情節構成:借頂鏈丟頂鏈→還頂鏈、識項鏈)細節連貫法:圍繞人物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抓住能推進情節的細節,勾畫關鍵詞句,并進行提煉、概括。【考點突破——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第一步: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敘述順序、情節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第二步:尋找小說的線索來梳理小說線索是貫穿整部作品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時間、空間。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第三步:抓住場面,梳理情節一般一個場面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小說中的場面就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描寫。【考點突破——分析情節技巧及作用】第一步:審題干,明手法即根據題干提示明確要用哪些具體手法,從哪些角度著眼分析。第二步:找原文,析效果一要結合文木闡釋手法的具體運用情況;二要明確指出運用的效果。第三步:分角度,規范答第二步的分析已經明確了答題的要點,在此基礎上,要分點提煉其關鍵點,即可得出規范答案。【考法實踐】例1:(2021 新高考1,T8) 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高考真題分析】賞析情節考點主要包括三個考向,分別是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賞析情節類試題的必備基礎知識,與課本內容進行了深度銜接分析,梳理了賞析情節類試題的基本考法和答題方法。接下來,我們精選2020、2021、2022年相應真題,希望同學們從真題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題規律,真正提升做題效率和應試能力。【高考真題示例】(2021年浙江卷,T13)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2021年全國乙卷,T8)王超杰為什么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6分)(2021年新高考Ⅰ卷,T8)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2020年浙江卷,T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說結構緊湊?(6分)【高考真題實踐】(2020 新高考Ⅱ,T7)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龍與“我”父親毛羽的電話,既介紹了本文故事發生的起因,表現了書匠老董的性格,也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個軍挎”,“踩著一輛二八型的自行車”,是老董生活現狀、職業習慣的表現。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樣站起了身,前爪緊緊擒著一顆橡子”,渲染了此處的生機與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與快樂。(2020 新高考Ⅰ,T9)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2022 新高考Ⅰ,T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2講 賞析情節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1104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13【考點考情分析】【備考策略】1.分類掌握知識,鞏固學習基礎賞析情節考點主要包含三個考向,每個考向都涉及到眾多的考查知識。我們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針對不同的考點要掌握不同的基礎知識,梳理全面,了解到位,為下一步運用答題框架創造條件。2.梳理答題框架,明確答題思路在本考點中共有三種考向,每種考向都有不同的答題框架和答題思路。同學們在備考的過程中,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分析不同的對應真題,梳理不同的答題框架和思路,為下一步系統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3.組合變式訓練,提升應試能力賞析情節類試題以簡答題考查方式為主,在答題的過程中,我們要揣摩不同題目之間的異同點,學會分類概括總結,提升答題應試技巧;同時設置銜接課本的變式試題,在變化中進一步鞏固能力。總之,賞析情節類試題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知識和細化考向較多,我們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條件上,靈活掌握出題規律和答題技巧,同時注意銜接課本內容,在試題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應試能力質的提升。【備考策略思維導圖】【知識導圖整體框架】【主要考法歸納】賞析情節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和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在本設題角度中,需要我們重點掌握情節的線索、結構和技巧相關的知識。【小說情節線索】1.常見情節線索類型以人物為線索:《祝福》中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現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以事物為線索:《促織》緊緊圍繞促織來安排情節:征蟲一覓蟲一求蟲一得蟲一失蟲一化蟲-斗蟲一獻蟲。以中心事件為線索:《老人與海》(節選)中情節是圍繞老人與鯊魚之間的搏斗而展開的。以人物思想感情為線索:《變形記》(節選)中以主人公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后的內心感受和心理活動為線索組織材料。以空間、時間為線索:《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敘寫了林沖“滄州遇舊”“買刀尋敵”“到草料場”“雪夜殲仇”等情節。2.情節線索結構單線結構單線結構的特點是:從人物上說,這種結構一般有一兩個主要人物;從情節安排上說,只有一條線索。情節的發展過程是由開始——展開——結局直至尾聲,鏈條式展開,環環相扣,猶如鏈條一般。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來。教材典例: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節選)以小二黑和小芹的戀愛這一事件單線進行,使小說連貫完整,故事性很強。雙線結構兩條線索同時展開,可使小說充分展示作品的內容,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1)主次線:主次偕行,相輔相成一條線索占主導地位,起重要作用,這條線索稱為“主線”;另一條線索占次要地位,起輔助作用,稱為“次線”判斷線索孰主孰次的標準,不是作者所花筆墨的多少,而是每條線索關涉的情節、人物、場景對于主題表現作用的大小、輕重。如歐·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描繪藤葉是文章的主線,蘇艾幫助瓊珊是文章的次線。(2)明暗線:顯隱結合,搖曳多姿明暗線是從落筆角度(寫法)而言的。明線是文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貫穿始終的線索。在明線上,故事情節從正面展開,人物活動、場面從正面描寫。暗線則是間接地呈現出來的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暗線上,人物活動、情節、場面等都從側面處理。明線是顯性的,暗線是隱性的,明線和暗線一般交織在一個共同點上。教材典例:孫犁的《荷花淀》設置了主次兩條線索:主線是妻子尋夫和她們的成長過程;次線是水生等人別妻參軍,在淀上與敵人作戰。這兩條線索把作品中的夫妻話別、探夫遇敵、助夫殺敵三個場景貫穿了起來。3.情節線索作用【小說情節結構模式】【情節結構】小說的情節結構眾多,其基本模式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除此之外還有下列幾種常見類型:搖擺式(一波三折式)大多數小說的情節發展軌跡并不呈現為一條直線,不會很順利地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行進,而往往會在發展或高潮處橫生枝節,使情節發生波折經歷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軌,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情節的搖擺使故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情節就屬于這種結構模式。歐·亨利式(突轉式)在結尾處的情節突然向相反方向轉變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節早已埋下伏筆,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延遲式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拖延讀者到達故事結尾的時間,又不使讀者覺得希望完全破滅,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中,一環扣一環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老人與海)(節選)的情節就屬于這種結構模式。橫斷面式將時空濃縮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在精巧的結構中展開漫長的時間和立體的無限空間。意識流式打破傳統小說情節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象、感覺、印象、夢境等。【小說情節技巧手法】【情節手法】“情節手法”也叫“敘事藝術”,敘事藝術關注的是小說的藝術形式,包含“誰在講故事”和“怎樣講故事”兩個方面的藝術技巧,涉及敘述者、敘述視角、敘述順序、敘述節奏、敘述腔調、敘述方式、敘述技巧(情節安排技巧)等知識。(一)誰在講故事--敘述者、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1.敘述者-一作者安排、選定的“講故事的人”敘述者是小說中敘述故事的主體,與作者不是一回事,他有時是文本中的某個角色,如《祝福》百合花》中的“我”;有時以隱蔽形式藏在文本的“外面”,站在故事之外說故事,相當于作者的“代言人”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荷花淀》的敘述者。2.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敘述者講故事的立足點(角度)(1)全知視角(零視角)闡釋:敘述者凌駕于故事之上,對所發生的故事、各個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時候還走到前臺對人物進行評論,進行道德評價和情感判斷。全知視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稱敘述,傳統小說多采用這種視角。優點:①視野開闊,自由靈活,敘述者不受時空限制,縱橫掉圈,運用自如,便于全方位展現人物和事件。②便于敘述者自由地描寫人物對話、深人人物內心世界。不足:①讀者的想象力被限制。敘述者輕松操控故事人物的命運,讀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故事,再創造的余地十分有限。②真實感不夠,可信度被削弱,閱讀親切感差。(2)限知視角(內視角、有限視角)限知視角的分類和特點:第一人稱限知視角(敘述者是故事中的“我”)見證人視角:①“我"是故事的目擊者或參與者(次要人物)。作為見證人的“我"來講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觀真實。②“我"還可以對所敘人物和事件做出情感判斷和道德評價,為作者間接介人提供了方便。③"我”和主要人物之間形成映襯、矛盾、對話關系,可以加強作品表現人物和主題的力度,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主人公視角:“我"講述“我”自己的故事,便于揭示“我"的深層心理,帶有強烈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真實感,使讀者容易將自己代人“我"的境地中,拉近與“我"的距離。第三人稱限知視角敘述者雖然以第三人稱去觀察和敘述,但放棄了第三人稱無所不在的自由,只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他的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也就是“從這個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優點:①由于只限寫某個人物的所見、所思、所感,比全知視角更貼近生活實際,情感更真摯,縮短了讀者與故事人物之間的距離,讀者往往會有一種親切感和代入感。②由于所知有限,也會留下更多的懸念和空白,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去推理、判斷和評價,使讀者的能動性發揮到最大程度。不足:敘述者敘述時往往較為主觀,帶有偏見和感彩。(3)小說中幾種特殊的敘述視角及其作用敘述視角除有全知與限知之別外,還受敘述者本身的身份、年齡等的制約。敘述者本身的特點,也形成了富有個性的敘事藝術。兒童視角闡釋:借助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 明 的 兒童思維的特征。作用:①兒童純潔的心靈和簡單的閱歷使得敘事內容更加客觀真實,②兒童簡單的詞匯和特有的語句使得敘事語言更加平易親切:③兒童的豐富想象和不諳世事使得敘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兒童的好奇心推動情節的發展;⑤用兒童大真善良的天性對比成人世界的復雜、丑惡,審視人性,凸顯主題。老人視角闡釋:用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視角敘事。作用:①老人視角敘事多為回憶性質的,所以經常會有一種懷舊情懷;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對事情會有深人的思考,所以小說一般會有一種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對自身、民族、國家命運的思考;③老人歷經世事,敘述的故事會有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女性視角闡釋: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觀察生活講述故事。作用:①以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來敘述情感更加細膩,容易發現常人不注意的“細小”“平凡”的生活現象,引人入勝;②以其母性情感筆觸來表達對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達對強權的反抗,對自由的渴望。動物視角闡釋:以動物的眼光看世界,將動物擬人化。作用:①以動物的眼光看世界,給讀者一種嶄新的體驗,更有情趣;②動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動,往往與人的心理活動交替進行,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③動物視角更客觀冷靜真實,以動物視角來觀照人類生活,可以見到人類生活中的種種問題。(4)視角與人稱的轉換在小說的創作中,敘述視角并不是單一使用的,作者出于敘述故事的需要往往綜合使用多種類型的敘述視角,以用此敘述視角之長去彌補彼敘述視角之短,立體地敘述人物和事件。與此相對應,敘述人稱也會變換。人稱變換的作用:①從“你”到“我”式:增加真實性,使人如臨其境,有時有自嘲的意味。②從“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觀性、親切性、說服力。③人稱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人物的獨白、對話,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多個敘述視角交織轉換的作用:①可以擴大敘述空間,使敘述立體化、更自由、更富變化,能多層次、多角度地表現人物和主題。②強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增強了故事的豐富性,使主題意蘊更豐厚深刻。(二)怎樣講故事--敘述順序、敘述節奏、敘述腔調、敘述方式和敘述技巧(情節安排技巧)1.敘述順序2.敘述節奏事情的進展有快慢,故事的敘述也有快慢。在小說中,我們會發現有用幾筆就寫完十幾年生活的片段,也有用幾百頁來描寫一天生活的場景。故事時間長、敘述時間短,則敘述節奏快;反之,則敘述節奏慢。敘述與描寫是控制小說敘事速度和營造敘事波瀾的法寶,它們能讓小說呈現出一種有張有弛的敘述節奏。加速之處,往往是次要情節或無關緊要之處;減速之處,往往是關鍵情節精彩之處。加速是“張”,是跳躍,是略寫,多用敘述手法;減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筆細描細繪,多用描寫手法。小說的生命魅力與生動性恰恰體現在敘事速度的不停變化和恰到好處的敘述節奏上。敘述節奏有以下五種形式:省略:指與故事時間相比較,敘述時間為零,即在敘述中省略實際存在的事件,以此來快速推進情節或者留下空白以增加想象空間。如《孔乙己》只寫了孔乙己幾次到店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都沒有說。概要:又叫“概述”,即敘述時間小于故事時間,是簡短精練地敘述故事。小說中對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交代常采用這種敘述形式,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初到魯鎮時做工勤快的描寫。場景:又叫“等述”,即敘述時間約等于故事時間,是對故事實況的敘述。如《祝福》中“我”與祥林嫂關于“魂靈”的對話場景。延緩:又叫“擴述”,即敘述時間大于故事時間,是指在敘述時對人物、事件、環境、背景的描寫極力延長。如《孔乙己》中講述孔乙已坐著蒲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段。停頓:又叫“靜述”即敘述時間無限大于故事時間,是指在敘述時使故事情節處于靜止狀態,文本中出現對其他事物的敘述或者評論。如《故鄉》中對宗族祭祀的介紹。3.敘述腔調敘述腔調是敘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齡、性別、身份等個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帶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與小說或作者的風格密切相關。以“講述”為主的小說,敘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現身,主觀地將故事講述出來,并對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和判斷,告訴讀者怎樣看待人物,怎樣評價事件,敘述腔調較為明顯,小說中夾雜著敘述者的主觀情感與判斷。以“顯示”為主的小說,敘述者隱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將故事給讀者客觀地顯示出來,敘述者不流露任何情感態度,是非曲直交由讀者去判斷,敘述腔調不太明顯。為凸顯“顯示”的效果,運用較多的是對話和心理再現方式,它通常出現在對話體和意識流小說中。4.敘述方式(1)對話式釋義:在作品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敘述事件、展開情節、交代環境和刻畫人物性格。對話的內容可以是對話人親身經歷的敘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對別人的生活見聞的轉述:可以兩人對話,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和評價。作用:①以對話為主體,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更加集中緊湊;②大量的語言描寫,有利于表現人物的個性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鮮明突出:③語言簡潔凝練,便于在敘述中留白,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間;④人物的論調隱含了作者的意圖,易引發讀者的思考。(2)獨白式釋義:以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為線索敘述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作用:便于抒發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對事物、人物的思考。(3)時空交織歷史(往事回憶)與現實交織釋義:運用插敘,將過去的內容和當下的現實內容交織在一起。兩個時空一主一輔,形成對接或穿插。作用:①營造了歷史氛圍,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讀起來更加沉凝有力;②歷史內容與現實敘述相呼應,結構靈活,層次分明,使文章情節完整、內容豐富:③從歷史與現實不同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刻畫,使人物更為立體可感;④在變換的時光中表達不變的主旨,多層次地表現中心思想;⑤補足背景,使讀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節內容。夢境(想象、幻覺)與現實交織釋義:“夢境(想象、幻覺)”為虛,“現實”為實;兩者形成對接或穿插。作用:①使語言富有文采,優美動人;②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富有變化,生動活潑;③主題思想含蓄,意蘊深長;④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⑤突破時空界限,豐富情節內容。(4)場景集中與轉換釋義:場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節集中在一個場景發生;場景轉換就是空間場面的轉換。作用:場景集中可使故事結構緊湊;場景是小說的環境的一種,可緊扣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課本銜接——《祝福》】【敘述視角】《祝福》以中敘述視角有哪些變化 有什么效果 【參考答案】視角變化:①首尾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性。同時,只有良心未完全泯滅的“我”才能夠回憶和講述祥林嫂的生平。②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時,是從“魯鎮人”視角出發,祥林嫂在魯鎮的活動可以直接敘述;③祥林嫂離開魯鎮的活動就必須由衛婆子來轉述,因此,這段轉述就變成了衛婆子的敘述視角。藝術效果:這樣處理兼顧敘事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使情節更簡潔更有利于主題的表達。【課本銜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敘述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描寫小二夫婦見陸謙等人行為的情節片段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參考答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小二夫婦見陸謙等人行為鬼祟言談詭秘,又提到“林沖”的名字,覺得事情蹊蹺,頓起疑心;隔墻偷聽卻只聽得只言片語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聽不清楚略而不寫這就形成懸念:他們是誰 要干什么 為什么言談舉止那樣詭秘 是不是要加害林沖 讀者讀到這里也不免要為林沖的處境和命運擔憂,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考點二:賞析情節】【考點解讀】賞析情節考點包括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和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三個考向,其答題思路和答題方法各有不同,下面將對三種考向題型進行逐一分析講解。【考點突破——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步驟一:審題干,明方向明確題干是“明考型”還是“暗考型”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步驟二:依內容,理層次即根據小說文本的具體內容,或采用結構連貫法,或采用場面連貫法,或采用線索連貫法,或采用細節連貫法,劃分段落,理清層次結構。步驟三:巧概括,規范答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提煉組合,規范概括。概括小說情節“四方法”結構連貫法:厘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的敘述順序、情節發展中“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結構脈絡進行梳理。(如《祝福》)場面連貫法:小說中的場面是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有些小說中一個場面就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酒店遇故交買刀尋仇人一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線索連貫法:線索可以串聯小說的人、事、物、感情、時間或地點等勾畫關聯線索的詞句,抓住線索,就可以圍繞線索概括出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如《項鏈》的情節構成:借頂鏈丟頂鏈→還頂鏈、識項鏈)細節連貫法:圍繞人物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抓住能推進情節的細節,勾畫關鍵詞句,并進行提煉、概括。【考點突破——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第一步: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敘述順序、情節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第二步:尋找小說的線索來梳理小說線索是貫穿整部作品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時間、空間。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第三步:抓住場面,梳理情節一般一個場面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小說中的場面就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描寫。【考點突破——分析情節技巧及作用】第一步:審題干,明手法即根據題干提示明確要用哪些具體手法,從哪些角度著眼分析。第二步:找原文,析效果一要結合文木闡釋手法的具體運用情況;二要明確指出運用的效果。第三步:分角度,規范答第二步的分析已經明確了答題的要點,在此基礎上,要分點提煉其關鍵點,即可得出規范答案。【考法實踐】例1:(2021 新高考1,T8) 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參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遲遲不講下文,引發聽眾的好奇與追問【解題思路】第一步,審題干,明手法。題干要求分析"反復手法”的表達效果,顯然,這里考査的不是修辭意義上的“反復”的表達效果,而是文章層面上的“講述效果”,即“如此敘事"的效果。第二步,找原文,析效果。找出原文運用反復手法的文字,仔細閱讀,體驗這種手法在不同情節背景下的不同效果。第三步,分角度,規范答。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反復手法的表達效果主要體現在王木匠所講的故事上,因此,分析效果時可從王木匠“講”和聽眾“聽”兩個角度來分析。【高考真題分析】賞析情節考點主要包括三個考向,分別是分析情節線索及作用、分析情節結構及作用、賞析情節技巧及作用。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賞析情節類試題的必備基礎知識,與課本內容進行了深度銜接分析,梳理了賞析情節類試題的基本考法和答題方法。接下來,我們精選2020、2021、2022年相應真題,希望同學們從真題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題規律,真正提升做題效率和應試能力。【高考真題示例】(2021年浙江卷,T13)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②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的主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情節線索作用的能力。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寫老婆婆在麥田里行走,她撫摸麥子,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并由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引出關于他們失去孩子,把麥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的情節;第十到十一段描寫老頭種麥子的情景;然后回憶他們見面和結婚的情節,寫他們從結婚以來就一直種麥子;結尾寫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仍然沒有離開麥子,“老婆婆搓開一只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么多孩子’”。可見“麥子”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麥子”也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文中這樣描寫他們,“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里,老頭兒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老頭兒端著簸箕,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涌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兒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頭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刷刷聲”。他們就像文中所寫的“麥子”一樣,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一樣能夠扎根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下去。“麥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文中這樣描寫,“豹子走在麥田里,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籠頭,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凈遼闊的蒼穹上吃草”,寫老婆婆用她的強悍的守護給予了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麥子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兒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老頭兒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長滿谷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描寫他們種麥子的情景,“麥子”就是“太陽”,是“希望”。這樣寫生動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2021年全國乙卷,T8)王超杰為什么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借唱《秦瓊賣馬》抒發胸中郁悶之情;把自己賣瓷器與秦瓊賣馬類比,希望有人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唱得壯氣不足,更真實地表達了他當時的感受。【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情節安排、語段設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讀懂小說文本,理解王超杰當時賣瓷器以求生計,希望楊成岳能出手相助的處境,還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識積累,知曉秦瓊賣馬的典故,聯系二人人生境遇和內心感受的相同點來作答。壯氣不足的原因,要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語句“秦叔寶到了那時,壯志不減也得減了,畢竟不知道單雄信能夠出來啊”,讀懂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也要聯系王超杰當時的處境綜合理解作答。(2021年新高考Ⅰ卷,T8)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遲遲不講下文,引發聽眾的好奇與追問。【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寫作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在文中畫出使用反復手法的語句,結合上下文語境,分別體會其作用。第一處,“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使用重復敘事,強調小鬼子進村前反復確認八路軍已經全部撤走了,生動刻畫出小鬼子的膽怯;第二處,“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后邊那四十七個‘皇軍’也這樣問哪……”“他們看見了什么呢?奇怪”“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只看見門里堵滿了石頭——石頭門”通過重復敘事,控制了講述的節奏,具有延宕效果,引起聽眾的好奇,從而發出追問。第三處,“向左看:石頭門。向右看: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這里連用數個“石頭門”,寫出小鬼子遇到“石門陣”的驚慌失措,同時渲染了緊張的氣氛,調動了聽眾的情緒。(2020年浙江卷,T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說結構緊湊?(6分)【答案】①情節前后照應。小說開頭以懸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覺得和對方似曾相識,結尾進行呼應。②利用書信來加快小說的敘述節奏。通過書信,將男女主人公的心靈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進行前后勾連。雪、鋼琴、蠟燭等景物反復出現并前后勾連、照應。④場景相對集中。通過壓縮空間的方式,將場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園、小屋。【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小說情節手法的能力。“情節手法”是指能使小說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而運用的各種藝術技巧,具體包含情節敘述手法和情節結構手法。情節敘述手法指作者敘述故事的技巧,包含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情節結構手法指作者在安排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過程中運用的線索串聯、懸念設置、前后伏筆照應等技巧。①情節前后照應。小說開頭以懸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覺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識,“端詳一番,她總是隱約覺得似乎見過他”,結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給彼得洛芙娜的信進行呼應,,說出自己與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亞的偶遇及念念不忘,雖然小說已經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與他在利瓦季亞偶遇,但是文章以兩個人彼此似曾相識來前后照應,使文章結構非常緊湊。②利用書信來加快小說的敘述節奏。通過書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對“自己”的情緣,所以,文章通過書信的方式將男女主人公的心靈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進行前后勾連。雪、鋼琴、蠟燭等景物反復出現并前后勾連、照應,比如文章前面寫那架鋼琴“小屋里擺放著的那架走了調的鋼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鋼琴當然已經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狀的蠟燭插在了燭臺上,鋼琴上擺著的還是那些曲譜”這些話時,她“從城里請來了一位老技師,他修好了鋼琴,說這確是一架好鋼琴”,最后她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彈奏了幾曲”,鋼琴的反復出現使小說結構非常緊湊。④場景相對集中。通過壓縮空間的方式,將場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園、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鋼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舊亭子、鋼琴、蠟燭、曲譜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園和小屋;另外,兩人見面也是先從花園開始,然后到小屋,相對比較集中,這樣小說結構也比較緊湊。【高考真題實踐】(2020 新高考Ⅱ,T7)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龍與“我”父親毛羽的電話,既介紹了本文故事發生的起因,表現了書匠老董的性格,也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個軍挎”,“踩著一輛二八型的自行車”,是老董生活現狀、職業習慣的表現。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樣站起了身,前爪緊緊擒著一顆橡子”,渲染了此處的生機與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與快樂。【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情節作用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能力。答題的關鍵是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找出題干所在的具體語段及語句;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分析,尋找細微的差別,得出正確結論。C項,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樣站起了身,前爪緊緊擒著一顆橡子”,既渲染了此處的生機與野趣,也說明了小松鼠對橡子的喜愛;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樣視橡子為寶物,他尋橡子是為了修復古書,但沒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與快樂”。故選C。(2020 新高考Ⅰ,T9)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答案】①小說的情節是兩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棧的逗留,這只是小說“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過小說已有的情節安排,可以推測出其背后隱藏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尤其是兩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這種情節安排使小說大量留白,引人遐思。【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小說情節手法和作用的能力。需要學生緊密結合文本,從小說的情節構成、情節手法、人物形象、讀者效果等角度進行分析。小說1、2、9、10、11段,用大量筆墨,細致描繪了尼克和喬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寫二人在小客棧的逗留,文章并未寫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這只是小說“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讀者可以通過二人對滑雪的喜愛與渴盼,通過二人離別時一再相約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這是文本隱藏的內容。文章結尾既有二人對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為再難滑雪的惘然,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何不能在滑雪,兩人是從事什么職業的,將來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2022 新高考Ⅰ,T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答案】①江上的風景使伍子胥心態平和寧靜;②想到父親和哥哥被殺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脹起來;③漁夫平坦豁達的心境,紓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從血海深仇中解脫出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及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本題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緒變化。做答本題,首先從文中找出相關語段,然后分析。“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寧靜”這一段景物描寫,表現伍子胥登舟之后寧靜平和的心態。“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這幾句寫江水引發的聯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殺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難以平靜。“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寫由漁夫引發的思考。伍子胥把漁夫當作恩人,看作最親密的朋友,是因為漁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讓他受到了啟發。“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伍子胥從漁夫搖櫓的姿態,體驗到了平和與柔情,并希望自己能從仇恨中走出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2講 賞析情節(講義)學生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第02講 賞析情節(講義)教師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