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1講 信息類文本閱讀第一課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6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15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25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30【高考評價體系解讀】信息類文本閱讀是歷來高考的必備文本,主要包含論述類和實用類兩類文本表現形式。高考信息類文本考查的是考生對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點在于獲取關鍵信息、梳理文本邏輯結構及對有效信息的運用與探究。我們需要在熟悉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的主要文類及其基本特征、體式慣例的基礎上,能整體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等關鍵信息,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關系;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評估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意識和信息來源,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有理有據地評判文中觀點,發展新的觀點,或呈現更客觀的事實;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對有關問題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能夠提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等。【考查趨勢分析】近幾年來,信息類文本閱讀的材料總體呈現單文本和多文本兩種形式,總字數在 1700 字左右。文體主要包括政論文、學術論文、著作,時評,書評;內容上,學術性和科普性強,考查學生辨別信息、遷移運用的能力。從命題設計來看,新高考信息類文本重視簡答題的考查,難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考查重點是快速處理信息的能力,即從材料中迅速檢索信息、概括信息、分析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考查難點在于理解文本的結構、觀點并遷移運用。新高考卷的信息類文本由全國卷的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整合而來,主要呈現出以下命題特征:一是形式上多文本與單文本交替出現,增加了“文字材料十圖表材料”的組合;二是選材上重視學術論文和著作;三是內容上兼顧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四是突出真實情境的設置,重視文本信息的遷移運用。從高考命題指向來看,選擇題和簡答題的考查側重各有不同,接下來將從兩類題型的考查側重進行分析:選擇題的考查側重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的檢索定位;二是論證的邏輯分析;三是作者文中觀點、方法的遷移推理。簡答題主要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現為要點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夠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二是關系(觀點與材料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表現為對語句或論據的作用分析;三是材料觀點態度的把握,以及對觀點的推理、質疑和遷移應用。表現為運用材料中的觀點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選材內容分析】考情小結①形式上,有組合式非連續文本和獨立成篇的連續文本兩種形式。②文體上,有學術論著、讀后感、論文、科普等。③題材上,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美學的不同表現形式、社會生活現象、歷史地理學、生物科普等。④分值上,從題目分數的分布來看,兩套新高考全國卷現代文閱讀Ⅰ總分呈現出17分/19分的規律,也就是主觀題是4+4/4+6的模式。分數的變化也意味著難易度的變化。⑤創新變化:新課標I卷現代文閱讀I《后真相時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新課標II卷現代文閱讀1與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相關聯,其中第1題B項提到的毛澤東《調查的技術》一文,正是第四單元的學習資源。這些都是部編教材的新增內容。2025年備考策略1.注重課堂學習,深化相關知識儲備。以教材為本,開發文本閱讀資源,從根本上轉變以往對教材內一些所謂“用不到”“沒有用”的篇目不夠重視的態度,要重視對教材中與信息類文本相關的知識的儲備,如充分積累科普、傳記、新聞、報告文學等文章的文體知識,并把它們有效遷移到解答信息類文本試題的實踐中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把握作者意圖,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與主題相關的一系列文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增強他們的語感,培養他們與文本的“默契”能力。2.關注時代和現實生活,加強學術性文本閱讀。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科技發展新動態。加強具有學術性的、有深度的、有邏輯性的文章的閱讀訓練。新教材中《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內容的設置,提示在教學中要重視讀懂學術類文本的能力的培養。要以文本特征為支點,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并系統歸納文本類型,構建基礎知識框架,以形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3.重視常規訓練,增強思維的敏捷性。訓練要切實在“快”和“準”上下功夫。可以限定閱讀時間,提高閱讀速度;定時檢查,提高閱讀的準確度;細心引導,培養思維的深刻性、邏輯的嚴密性;尋找合適路徑,積累實戰經驗,如明確題型和選項的考查角度,抓文段之間以及文本之間的聯系等。選擇文本要多樣化,但可以側重文藝論著和社科類論著、論文。訓練中重視對文本觀點、作者看法和態度的把握,重視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要有提要鉤玄的訓練。總之,在2025年的備考過程中,同學們要重視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如重視閱讀教材,一文多練;重視思維與表達,提供示范,模板引領;重視習題原創,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根據課內文本和聯考題,進行再創作,一題多做。備考策略思維導圖【知識導圖整體框架】必備能力(一)信息定位獲取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定位獲取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它要求考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并提取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定位檢索能力:這是指在閱讀文本時,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這要求考生具備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并能夠根據問題的具體要求,在文本中迅速定位到相關的段落、句子或詞語。信息提取能力:在定位到相關信息后,考生需要具備從文本中提取出關鍵信息的能力。這包括理解文本中的關鍵詞匯、關聯詞以及標點符號等,從而準確地提取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圖表理解能力: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圖表,如流程圖、柱狀圖等。考生需要具備理解這些圖表的能力,從中提取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并結合文本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二)信息邏輯推斷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邏輯推斷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依據文本內容、語境、邏輯關系和自身知識積累,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的能力。邏輯關系分析能力:考生能夠分析文本中的邏輯關系,如因果、條件、轉折等,從而推斷出文本中隱含的信息和作者的觀點。這種能力在解答推理判斷、作者意圖等題目時具有重要作用。知識遷移與聯想能力:考生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將文本中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系,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聯想。這種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和深度。(三)分析論證特點能力高考語文的分析論證特點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深入理解并準確分析文本中的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論證思路和論證手法等特點的能力。論證分析能力:考生不僅需要對議論文結構有基本理解,還需要掌握常見的論證方法,理解每種論證方法的特點和用法,并能夠在文本中明確論證思路,識別出所使用的論證方法。批判性思維能力:考生需要能夠獨立思考,對文本中的論證進行分析和評價。這包括評估論證的合理性、邏輯性、嚴密性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種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論證特點。(四)分析文體特征能力高考語文的分析文體特征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準確識別并深入分析不同文體的獨特特點和表現方式的能力。識別文體能力:分析文體特征需要考生熟悉不同文體的基本特點。例如,說明文則旨在解釋或介紹事物的特點、原理、作用等,強調客觀性和準確性;議論文則要求考生能夠分析論證的結構、方法和思路,理解作者的觀點和立場。特征把握能力:分析文體特征需要考生掌握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不同文體在語言表達上有著不同的特點,如說明文的客觀性語言、議論文的論證性語言等。考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熟悉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并能夠準確識別和運用它們。(五)文外信息驗證能力文外信息驗證能力是指讀者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外部信息或知識來驗證、支持或反駁文本中所述觀點、事實或論斷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考生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應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信息,而應通過外部信息或知識來檢驗文本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信息整合能力:考生需要能夠將文本中的信息與外部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他們應能夠分析文本內容與其他領域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信息評價運用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評價運用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對文本信息的識別、理解、評價以及有效運用的能力。信息評價與篩選能力: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考生需要能夠對文本信息進行評價,判斷其真實性、準確性、價值性等。同時,考生還需要根據題目要求和自身需求,從文本中篩選出符合需要的信息,為后續的運用打下基礎。信息創造性運用能力:考生不僅需要理解和評價文本信息,還需要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這些信息。這包括將文本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觀點;將文本信息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或進行創作等。設題角度設題角度銜接1【角度解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信息的篩選整合和材料異同的比較。在本設題角度中,我們不僅要對原文信息進行篩選、抽象、轉化和歸納。設題角度銜接2【角度解讀】分析材料、合理推斷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信息的邏輯推斷。這要求我們具備分析和推斷的能力,重點關注推理前提、推理過程和推理結論的合理性。設題角度銜接3【角度解讀】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我們不僅要關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更要明確論證(行文)思路,掌握論證方法和論證特點的相關內容。設題角度銜接4【角度解讀】理解重要概念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理解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子。在解答的過程中,對于詞語作用,我們要關注表意和深意;而對于句子作用,我們則要關注文本中的核心句、關鍵句等。設題角度銜接5【角度解讀】評價運用材料觀點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兩個細化考向都著重關注于運用文本觀點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我們能夠吃透文本觀點,合理進行遷移運用。設誤類型及辨誤方法命題陷阱: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三道選擇題,大多要求選“非”,即選出設誤項。下面介紹一下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設誤的選項中常見的幾類命題陷阱。設誤手段: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題型相當穩定,全是選擇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選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題干要求)的選項。而這些選擇題的選項一般不會抄錄原文語句,而是對原文語句或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進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刪”“添”“調”“改”“漏”“湊”。經過這些方式改造出來的選項,有的改變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沒有改變原文的意思,而改變了原文的意思的選項就是“不正確的一項”刪(刪減):刪除原文的定語、狀語、補語成分,從而改變原意。添(添加):添加定語、狀語、中心語或其他詞語,造成概念偷換或文意曲解。調(調換) :調換詞序、語序,造成邏輯錯誤,改變句意;調換表述的對象、時間,造成時態混亂等現象。改(改變):改換詞語(名詞、代詞、副詞、關聯詞等),導致曲解文意。漏(遺漏):看似保留原文詞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較大迷惑性。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湊在一起造成錯誤。文體知識論述性文本的文體知識(一)論述類文本主要文類1.政論文:政治性論文的簡稱,是指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性文章。主要包括社論、政治評論、思想評論、國際時事評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和報告等;而廣義上的政論文,也包括一般人所寫的關于重大事件、社會問題的評論文章。2.學術論文: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課題的學理性文章。學術論文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從表達方式上看,雖然以議論與說明為主,但與傳統的議論文不盡相同,又異于現代的說明文,因為它的說明,記述,引用旨在進行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推導。3.時評:對當前發生的新聞發表見解的文章。時評是評說最近發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現的某一個問題,或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具有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說理性、思想性等特點。在表達方式上,時評以說理為主,或夾敘夾議,或先敘后議。4.書評:評論或介紹書籍,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文章。書評是以“書”為對象,對書籍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價值判斷的文章。書評不同于讀后感,它是應用文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一般包含介紹、評價、推薦等幾部分。(二)論述類文本三要素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1.論點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個表達論點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見解,能統率全篇的觀點,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只能統率局部的觀點,是文章的分論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2.論據3.論證(1)一般而言,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向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而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2)論證的基本方式有立論和駁論兩種。①立論: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自己的主張的論證方式。②駁論:通過揭露和駁斥對方論點,論據或者論證過程中的問題,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它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在一篇文本中,立論和駁論往往相互融合,“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破”的同時往往也會“立”起自己的主張。論述類文本的結構(四)論證方法及作用實用性文本的文體知識①消息:消息又稱簡訊、短訊或快訊。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件。消息強調快、新、語言簡明,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組成。著名的消息如毛澤東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路透社的《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周婷、楊興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均具有標題醒目、重點突出的特點。②特寫:特寫是作者借用電影拍攝特寫鏡頭的手法,通過形象描繪再現現實生活中富有特色的片段,給讀者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聞體裁。特寫一般用于再現重大事件的一個片段或者變化中的一個場景,通常運用較多的文學手法,作者感情比較充沛,觀點明確。③通訊: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一般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它和消息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或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消息更系統,更具體。④科普文:科普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融嚴密的科學性、生動的文藝性于一體,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獲得科學知識。著名的科普文有阿西莫夫的《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茅以昇的《中國石拱橋》、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法布爾的《蟬》、周立明的《動物游戲之謎》、卡爾·薩根的《宇宙的邊疆》、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來》等。⑤訪談:訪談是就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特定的問題去訪問專家或知情者,請他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運用談話紀實的方式進行報道的一種體裁。訪談的對象多是該領域的專家、學者或事件當事人,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或擁有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訪談的特點是觀點準確、深刻,材料真實、可信。2020年全國Ⅲ卷實用類文本《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就是一篇人物訪談,對話雙方分別是《收獲》雜志副主編鐘紅明與《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熊育群。⑥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本質,尋找其規律,總結其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的文本。如2021年全國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二《山東臨朐 立足山區實際 科學謀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高考中調查報告片段常作為支持選材組中心論點的依據而存在。⑦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指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所處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艾芙·居里的《美麗的顏色》等,這些傳記屬于傳記中的他傳,雖然都極具文學色彩,但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是準確的。而楊利偉的《太空一日》則是一篇自傳,選自楊利偉的個人傳記《天地九重》。教考銜接【教材信息類文本導圖】考點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考點解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部分的選擇題,題干和選項既有可能輻射全篇材料,也有可能針對某一段的細節設毫者難度稍大,是新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式。這一類題的簡答題,可分為分析概括類和下定義類。題干一般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原文的上抓住關鍵點,提取,整合相關信息。【考點突破】選擇題解題方法步驟一:審題并明確選擇“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一項,圈畫選項中的關鍵詞。步驟二:整體瀏覽,梳理文章脈絡,根據關鍵詞定位原文。步驟三:比對、辨析原文和選項的描述角度,比對、辨析選項是否存在錯誤。分析角度:1.內容角度:選項和原文的陳述對象是否一致;選項和原文的程度,范圍限制詞是否一致。2.邏輯角度:選項與原文的邏輯關系是否一致,如因果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轉折關進關系、解釋關系、比較關系等。簡答題(概括類)解題方法步驟一:通讀文本,明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并進行勾畫。步驟二:檢索全文,對文本的關鍵句段進行篩選,合并同類項,去除修飾。步驟三:劃分層次,轉化語言,分點作答簡答題(下定義類)解題方法步驟一:分析材料,確定鄰近屬概念。首先在文本材料中找出被定義概念的鄰近屬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沒有恰當、現成的鄰近屬概念,就需要根據材料的內容,自己確定鄰近屬概念。步驟二:篩選信息,提取種差。在這一步驟中,要注意有些種差是由多個屬性如特征、功用、成因及范圍等組成的復雜屬性,提取這些屬性時一個也不能少,否則會造成定義不嚴密。步驟三:整合信息,規范表述。把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用“是”“叫”等連接詞連接起來,使之符合下定義的格式。注意:①下定義的句子必須是單句。②下定義一般用表肯定的判斷句,不能用否定句、比喻句。【選擇題考法實踐】(2021新高考Ⅰ,T1)下列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丑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簡答題考法實踐】例:(2020 新高考Ⅰ,T4) 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4 分)考點二:【分析材料、合理推斷】【考點解讀】推斷,就是由已知的判斷(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結論)。信息(觀點)推斷題的選項內容是命題者依據文本中的某個內容,對事物的性質,發展趨勢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斷,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結論”往往在原文之外。這類題目不能通過直接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語言表述或單憑局部一處信息就做出判斷,它不是簡單的信息篩選,整合,還需要分析和推斷。判斷選項推斷的合理性,成為解答這類題的關鍵。【考點突破】分析材料、合理推斷解題方法步驟一:看推斷前提 是否有據。看選項的前提時應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圍,如原文內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選項則涉及整體。 一是前提是否溫淆時態,如原文中事情還未發生,而選項中則表述為已經發生。這就需要伴細地好 選項中的前提與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步驟二:看推斷過程 是否符合邏輯。信息(觀點)推斷題的選項常以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復句形式呈現,分析推斷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主要是分析選項中的因果推斷、假設推斷、條件推斷、目的推斷等邏輯關系是否成立。步驟三:看推斷結論 是否合理。推斷的結論是根據文中已有信息,通過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現在推未來、以整體推局部、以抽象推具體以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斷結論是否合理,一看結論是否過于絕對; 二看結論與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啟示”“將會”“應該”等詞的后面對未知事物發展趨勢的預測是否合乎社會常理。(2021新高考Ⅰ,T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考點三:【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考點解讀】在新高考試題中,此內容多以選擇題形式考查,著重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選項中既有可能出現材料中的論據,也有能出現延伸到文本之外的論據,但基本考查的都是對于論點與論據間關系的把握以及對材料中點的理解。關于論證過程的考查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從內容上來說,主要考查的是對文本的論證方式、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的了解和運用。【考點突破】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選項論據在文內)步驟一:明確題干中的論點,定位原文段落步驟二:根據選項在段落中定位具體句子步驟三: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論據,論證方法是否一致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選項論據在文外)步驟一:明確材料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及其內涵步驟二:分析選項含意,概括選項觀點傾向步驟三:比對選項和材料的觀點是否一致行文思路與結構解題方法一、依據文體: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理清論證(行文)思路,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如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遞進式等作切分。二、概括層意:從文章各段內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因果、總分等關系),劃分出層次,概括層意:同一關系取其“一”,并列關系取其“和”,總分關系取其“總”,偏正關系取其“主”。概括各層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三、分析論點、論據:論述性文本中論點是靈魂,起統率作用,要理清論證(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論點與論據,論據之間的關系和順序,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到繁,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總到分,等等。例1:(2022 新高考Ⅰ,T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3 分)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例2:(2022 新高考Ⅰ,T4) 請簡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考點四:【理解重要概念】【考點解讀】此類題目主要分析文中使用某些詞語的作用或某個句子的作用。此類題在高考中考查的次數較少,但是在2023新課標卷中有所體現。這類題目符合新高考注重考查文本內容的趨勢,雖然難度不大,但我們也應該引起重視。【考點突破】分析重要詞語作用解題方法第一步:分析該詞語的表面意思第二步:分析該詞語的褒貶性和涉及的修辭手法,如反復等。第三步: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該詞語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第四步:分析該詞語的使用對于強調論點、豐富論證語言等的作用。分析重要句子作用解題方法一、關注內容上的核心句內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論點句,中心句、結論句等。針對此類句子,首先要判斷其類型,然后抓住關鍵詞語,從整體上把握其內涵。同時,此類句子通常都與文本的中心論點有關,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時需要結合文本的論點來作答。二、關注結構上的關鍵句結構上的關鍵句主要包括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針對此類句子,首先要明確它們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情況作答。總起句或總結句,要結合其總領或總結的范圍來分析句子的內涵;過渡句,要聯系上下文,根據其與上下文的關系來分析句子的作用。三、關注結構復雜或具有表現力的句子此類句子主要包括長單句,復句、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等。針對這類句子,可以從句子的成分入手。對于復雜的長單句,要先抓住句子主干,明確其陳述對象和主要觀點,同時注意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分析句子所指的范圍。對于復句,要分清層次,明晰各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把握其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對于富有表現力的句子,要先分析句子的特點,如果使用了修辭手法,則要從修辭手法本身的特點出發來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例:(2023 新高考Ⅱ,T4) 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4分)考點五:【評價運用材料觀點】【考點解讀】本考點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文本內的觀點去分析,評價文本外的社會現象或觀點、言論,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要求。解答這類題目,要吃透文本觀點,合理進行遷移運用。【考點突破】評價運用材料觀點解題方法第一步:任務定向首先分析出題目中的情境是什么,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然后明確題干的核心任務指向,也就是明確題目“向點”,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第二步:信息定位題目從材料中來,答題到材料中去。在明確題目任務指向的基礎上,帶著任務檢索文本信息,提煉與情境材料相關的主要觀點,然后從中找出可以用來分析、闡釋題干情境材料的內容。第三步:思路定準根據上一步所找出的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點,將它們一一對應,確定大致的答題思路或語言表述方式。例:(2021 新高考Ⅰ,T5)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熱考題型分析】熱考題型基本動向:文本內向文本外的遷移,情境化問題新設計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信息類文本閱讀強調“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文學性閱讀注重審美鑒賞,強調作者的虛構與想象,文本以文學作品為主。信息性閱讀與文學性閱讀互補,回避了文學類文本的主要特質,主要表現為要求學生以求知求真的態度與方式閱讀文本,強調文本內容客觀和理性的描述,重在掌握來自社會生活的真實信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二、《課程標準》: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這表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包含在語文課程的要求范疇之內。信息性閱讀與“問題解決”均反映了語文課程的要求,探尋將二者有機結合的策略,能更好地回應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需求。【熱考題型——圖文轉換題解讀】一、四種常見圖表(一)表格。這類圖表將相關數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考生在閱讀時要認真研讀出它的規律,能夠用文字準確地把規律表述出來,并結合相關題目準確作答。(二)曲線圖。曲線圖一般以橫、縱兩個坐標為主軸,通過曲線在兩個主軸上的變化來反映某種情況,考生需要根據這種結構變化關系,弄清所表達的內容。(三)餅狀圖。餅狀圖一般用切餅的方法將幾個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形象地展示出來,考生在讀圖答題時要按照題目要求用文字表達出這種比例。(四)柱狀圖。柱狀圖將數據以直觀的柱狀圖或直方圖呈現出來,用坐標表示兩個或多個關系項來向讀者介紹或展示某種情況。考生需要認真理解題意,搞清關系,然后準確把握規律,解決問題。二、兩種常見命題方式(一)考查框架圖,用框架圖的方式梳理文本的內容,重點考查事件的流程、文章的重點內容及文章的結構等,重點關注對讀環節缺失、內容解讀錯誤及文章思路概括錯誤等。(二)考查統計圖表,主要有柱形圖、曲線圖、餅狀圖,重點分析極值,不同時間、不同事物的對比及變化趨勢等。三、“四看清”解答圖表理解歸納題(一)看清圖表的標題。圖表的標題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圖表的中心內容。有的標題直接反映了或核心,或實質,或主要的問題。(二)看清比例。比例是坐標軸橫向、縱向刻度尺比例。(三)看清數據。數據是圖表的主干,看數據時不僅要縱看還要橫看。通過對圖表中數據的橫向、縱向比較,發現其變化的規律,把握其內在聯系。弄清是最大(多)還是最小(少),是呈快速上升還是快速下降趨勢,是呈放緩上升還是放緩下降趨勢,是呈波浪式增長還是起伏式增長趨勢,等等。(四)看清附注。附注是對圖表不能直接體現的內容所做的補充說明,是圖表的有機組成部分。附注有時對全面把握圖表的中心內容、揭示數據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四、熱題演練【例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雖然自魏晉南北朝發展與定型以來,重陽節在傳統社會中一直以辟邪消災為基調,養老孝老的文化內涵并不突出,但追溯重陽節至先秦農時周期上的源頭可知,養老孝老比辟邪消災有著更悠久的淵源,重陽節從根源上來自秋季的養老節與秋嘗之祭。故新時期將重陽節重新命名定義為老年節,實際上將早已被遺忘的“養老祈壽”之觀念習俗重新拉回當代人們的視線之中,使其更接近節日在農耕文明之中的本質。并且,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出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增速快、高齡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農村養老問題嚴重等突出特點,再加上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養老問題異常嚴峻,它事關個人、家庭,也關系國計民生。對于重陽節孝老文化內涵的重新呼吁與深入挖掘,在保護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同時,積極探討重陽節對構建和諧老齡社會的積極意義,是對時代號召的積極回應,為有效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發展提供個案研究。然而,現今重陽節的孝文化內涵的當代傳承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較于登高辟邪的文化內涵,重陽節孝老敬老的文化內涵尚未被廣大民眾充分理解。重陽節的節日慶祝活動仍以路青遠足、登高望遠為主。真正宣揚重陽節孝老文化內涵的活動形式仍較為單一,內容尚不充實。其次,人們在推崇重陽節敬老孝親主題的同時,存在一些膚淺的表面行為,使得孝老愛老成為炫孝秀孝,違背了重陽節真正的孝文化內涵,助長了社會的不正風氣。(摘編自高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陽節的孝文化內涵當代傳承》)材料二:題目: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圖表1顯示,人們對重陽節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敬老愛老、登高望遠、賞菊飲酒等方面,而對于修身養性、歲月易逝等則印象不深。B.子女輩人群和父母輩人群認為照顧老年父母困難的構成因素的比例并不相同,尤其是“有代溝,難溝通”方面,在各個因素中差距最大。C.由圖表2看,無論是從子女輩人群的角度看,還是從父母輩人群的角度看,“沒有時間”這一因素是目前子女照顧老年父母存在的最大困難。D.認為經濟壓力大導致照顧老年父母存在困難的比例,子女輩人群要略高于父母輩人群,前者在調查中所占比例已達到了五成。【例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材料一:“數字中國”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重要戰略,成為指引中國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國家戰略,并指引中國從全面小康走向現代化強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科技發展戰略。在數字中國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數字中國”,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中國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是全國范圍內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極大地提升了各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并將所有行業連接起來。這為引導、協調、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重塑生產力,在推動經濟增長和轉變人們生活方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材料二:題目:下列對數字經濟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字中國”是我國重要的科技發展戰略,在此戰略指引下,“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B.信息技術能夠提升各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并將所有行業連接起來,與其本身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各領域的融合有關。C.2013年起我國數字產業增加值不斷提升,數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產業增速雖有波動,總體呈上升趨勢。D.從各行業數字經濟比重看,服務業數字經濟引領發展,工業領域、農業領域數字化相對滯后,但也有發展潛力。【熱考題型——教考銜接題解讀】2023年度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23)》指出:高考評價體系有效引導教學,實現高考由“以綱定考”到“考教銜接”的轉變。充分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指揮作用,積極引導高中教育教學,形成“招-考-教-學”良性互動,引導教學回歸課標、回歸課堂。教考銜接題的本質是“教材與考題”銜接,核心是課內外結合。從解題角度看,教考銜接題屬遷移運用類考題。從銜接內容看,信息類文本考題主要銜接教材以下方面內容:銜接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信息類課文。信息類文本教考銜接題,本質上是屬于遷移運用題。要用信息類文本中的思想觀點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現象,先必須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內容,明確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觀點。這是解題的重中之重。2.銜接教材中大單元知識要點。信息類文本銜接教材哪部分內容無規律可尋,重點應當是教材中的單元知識體系。復習時,應將教材中的單元教學要求及目標進行系統梳理,特別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類文章單元。3.銜接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系列——《鄉土中國》。也是信息類文本教考銜接題重點設題范疇。應對其鄉土概念與思想內容進行梳理。顯性銜接題(2021 新高考Ⅱ,T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題目:(2023 新高考Ⅱ,T1)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隱性銜接題(2021 新高考Ⅱ,T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范。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被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價值意識”在網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第一,它表現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和事業,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契約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題目:(2021 新高考Ⅱ,T5) 互聯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真題解讀】新課標I卷現代文閱讀I材料一摘自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篇毛澤東同志的文章,如《紀念白求恩》《反對黨八股》《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試題呼應教材,也很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的相關要求。材料一節選自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論持久戰》所蘊含的戰略思維、所昭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與價值。選文部分文字扼要,層層深入,論辯犀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過《論持久戰》,并以之為例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要善于進行戰略思維,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第4題考查了設問和反問在文中的論證效果。設問句和反問句都是無疑而問,是為了達到特定的表達效果采取的修辭方式,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重要部分。本題在信息類閱讀中考查這兩種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體現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第5題據此設題,要求學生談談《論持久戰》對“看問題、想問題”的啟示,要求學生理解并運用文本中體現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從全局、長遠和大勢著眼。【真題分析】(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分)材料一:(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么,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材料二: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系統闡述了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和全民族抗戰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黨一直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的戰略內容、游擊戰與正規戰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結論。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持久戰》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D.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思想不只體現在判斷抗戰將會長久,更體現在對戰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人的手中。B.抗日游擊戰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的任務,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C.抗戰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速戰速決。D.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 )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人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C.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材料談談《論持久戰》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1講 信息類文本閱讀第一課目 錄01 考情分析·備考策略 1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6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1504 熱考題型·解題策略 2505 真題感悟·命題洞見 33【高考評價體系解讀】信息類文本閱讀是歷來高考的必備文本,主要包含論述類和實用類兩類文本表現形式。高考信息類文本考查的是考生對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點在于獲取關鍵信息、梳理文本邏輯結構及對有效信息的運用與探究。我們需要在熟悉論述性文本和實用性文本的主要文類及其基本特征、體式慣例的基礎上,能整體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觀點、方法等關鍵信息,分析評價觀點和材料的關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關系;能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評估作者的寫作意圖、讀者意識和信息來源,評價文本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有理有據地評判文中觀點,發展新的觀點,或呈現更客觀的事實;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間建立聯系,分析比較多個文本在內容、材料、觀點、表達方式和價值傾向等方面的異同,對有關問題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能夠提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等。【考查趨勢分析】近幾年來,信息類文本閱讀的材料總體呈現單文本和多文本兩種形式,總字數在 1700 字左右。文體主要包括政論文、學術論文、著作,時評,書評;內容上,學術性和科普性強,考查學生辨別信息、遷移運用的能力。從命題設計來看,新高考信息類文本重視簡答題的考查,難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考查重點是快速處理信息的能力,即從材料中迅速檢索信息、概括信息、分析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考查難點在于理解文本的結構、觀點并遷移運用。新高考卷的信息類文本由全國卷的論述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整合而來,主要呈現出以下命題特征:一是形式上多文本與單文本交替出現,增加了“文字材料十圖表材料”的組合;二是選材上重視學術論文和著作;三是內容上兼顧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四是突出真實情境的設置,重視文本信息的遷移運用。從高考命題指向來看,選擇題和簡答題的考查側重各有不同,接下來將從兩類題型的考查側重進行分析:選擇題的考查側重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的檢索定位;二是論證的邏輯分析;三是作者文中觀點、方法的遷移推理。簡答題主要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現為要點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夠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二是關系(觀點與材料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表現為對語句或論據的作用分析;三是材料觀點態度的把握,以及對觀點的推理、質疑和遷移應用。表現為運用材料中的觀點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選材內容分析】考情小結①形式上,有組合式非連續文本和獨立成篇的連續文本兩種形式。②文體上,有學術論著、讀后感、論文、科普等。③題材上,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美學的不同表現形式、社會生活現象、歷史地理學、生物科普等。④分值上,從題目分數的分布來看,兩套新高考全國卷現代文閱讀Ⅰ總分呈現出17分/19分的規律,也就是主觀題是4+4/4+6的模式。分數的變化也意味著難易度的變化。⑤創新變化:新課標I卷現代文閱讀I《后真相時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新課標II卷現代文閱讀1與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相關聯,其中第1題B項提到的毛澤東《調查的技術》一文,正是第四單元的學習資源。這些都是部編教材的新增內容。2025年備考策略1.注重課堂學習,深化相關知識儲備。以教材為本,開發文本閱讀資源,從根本上轉變以往對教材內一些所謂“用不到”“沒有用”的篇目不夠重視的態度,要重視對教材中與信息類文本相關的知識的儲備,如充分積累科普、傳記、新聞、報告文學等文章的文體知識,并把它們有效遷移到解答信息類文本試題的實踐中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把握作者意圖,讓學生在課下搜集與主題相關的一系列文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增強他們的語感,培養他們與文本的“默契”能力。2.關注時代和現實生活,加強學術性文本閱讀。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科技發展新動態。加強具有學術性的、有深度的、有邏輯性的文章的閱讀訓練。新教材中《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內容的設置,提示在教學中要重視讀懂學術類文本的能力的培養。要以文本特征為支點,幫助學生了解、掌握并系統歸納文本類型,構建基礎知識框架,以形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3.重視常規訓練,增強思維的敏捷性。訓練要切實在“快”和“準”上下功夫。可以限定閱讀時間,提高閱讀速度;定時檢查,提高閱讀的準確度;細心引導,培養思維的深刻性、邏輯的嚴密性;尋找合適路徑,積累實戰經驗,如明確題型和選項的考查角度,抓文段之間以及文本之間的聯系等。選擇文本要多樣化,但可以側重文藝論著和社科類論著、論文。訓練中重視對文本觀點、作者看法和態度的把握,重視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要有提要鉤玄的訓練。總之,在2025年的備考過程中,同學們要重視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如重視閱讀教材,一文多練;重視思維與表達,提供示范,模板引領;重視習題原創,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根據課內文本和聯考題,進行再創作,一題多做。備考策略思維導圖【知識導圖整體框架】必備能力(一)信息定位獲取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定位獲取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它要求考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夠迅速、準確地找到并提取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定位檢索能力:這是指在閱讀文本時,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這要求考生具備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并能夠根據問題的具體要求,在文本中迅速定位到相關的段落、句子或詞語。信息提取能力:在定位到相關信息后,考生需要具備從文本中提取出關鍵信息的能力。這包括理解文本中的關鍵詞匯、關聯詞以及標點符號等,從而準確地提取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圖表理解能力: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圖表,如流程圖、柱狀圖等。考生需要具備理解這些圖表的能力,從中提取出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并結合文本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二)信息邏輯推斷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邏輯推斷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依據文本內容、語境、邏輯關系和自身知識積累,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的能力。邏輯關系分析能力:考生能夠分析文本中的邏輯關系,如因果、條件、轉折等,從而推斷出文本中隱含的信息和作者的觀點。這種能力在解答推理判斷、作者意圖等題目時具有重要作用。知識遷移與聯想能力:考生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積累,將文本中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相聯系,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聯想。這種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和深度。(三)分析論證特點能力高考語文的分析論證特點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深入理解并準確分析文本中的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論證思路和論證手法等特點的能力。論證分析能力:考生不僅需要對議論文結構有基本理解,還需要掌握常見的論證方法,理解每種論證方法的特點和用法,并能夠在文本中明確論證思路,識別出所使用的論證方法。批判性思維能力:考生需要能夠獨立思考,對文本中的論證進行分析和評價。這包括評估論證的合理性、邏輯性、嚴密性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種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論證特點。(四)分析文體特征能力高考語文的分析文體特征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能夠準確識別并深入分析不同文體的獨特特點和表現方式的能力。識別文體能力:分析文體特征需要考生熟悉不同文體的基本特點。例如,說明文則旨在解釋或介紹事物的特點、原理、作用等,強調客觀性和準確性;議論文則要求考生能夠分析論證的結構、方法和思路,理解作者的觀點和立場。特征把握能力:分析文體特征需要考生掌握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不同文體在語言表達上有著不同的特點,如說明文的客觀性語言、議論文的論證性語言等。考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練習,熟悉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并能夠準確識別和運用它們。(五)文外信息驗證能力文外信息驗證能力是指讀者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外部信息或知識來驗證、支持或反駁文本中所述觀點、事實或論斷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考生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應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信息,而應通過外部信息或知識來檢驗文本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信息整合能力:考生需要能夠將文本中的信息與外部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他們應能夠分析文本內容與其他領域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信息評價運用能力高考語文的信息評價運用能力主要指的是考生在解答語文試題時,對文本信息的識別、理解、評價以及有效運用的能力。信息評價與篩選能力: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考生需要能夠對文本信息進行評價,判斷其真實性、準確性、價值性等。同時,考生還需要根據題目要求和自身需求,從文本中篩選出符合需要的信息,為后續的運用打下基礎。信息創造性運用能力:考生不僅需要理解和評價文本信息,還需要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這些信息。這包括將文本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觀點;將文本信息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或進行創作等。設題角度設題角度銜接1【角度解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信息的篩選整合和材料異同的比較。在本設題角度中,我們不僅要對原文信息進行篩選、抽象、轉化和歸納。設題角度銜接2【角度解讀】分析材料、合理推斷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信息的邏輯推斷。這要求我們具備分析和推斷的能力,重點關注推理前提、推理過程和推理結論的合理性。設題角度銜接3【角度解讀】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部分主要有三個細化設題角度。我們不僅要關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更要明確論證(行文)思路,掌握論證方法和論證特點的相關內容。設題角度銜接4【角度解讀】理解重要概念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分別是理解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子。在解答的過程中,對于詞語作用,我們要關注表意和深意;而對于句子作用,我們則要關注文本中的核心句、關鍵句等。設題角度銜接5【角度解讀】評價運用材料觀點部分主要有兩個細化設題角度。兩個細化考向都著重關注于運用文本觀點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我們能夠吃透文本觀點,合理進行遷移運用。設誤類型及辨誤方法命題陷阱:論述類文本閱讀題的三道選擇題,大多要求選“非”,即選出設誤項。下面介紹一下論述類文本閱讀題設誤的選項中常見的幾類命題陷阱。設誤手段:論述類文本閱讀題題型相當穩定,全是選擇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選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或題干要求)的選項。而這些選擇題的選項一般不會抄錄原文語句,而是對原文語句或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進行一番改造,改造的方式“刪”“添”“調”“改”“漏”“湊”。經過這些方式改造出來的選項,有的改變了原文的意思,有的沒有改變原文的意思,而改變了原文的意思的選項就是“不正確的一項”刪(刪減):刪除原文的定語、狀語、補語成分,從而改變原意。添(添加):添加定語、狀語、中心語或其他詞語,造成概念偷換或文意曲解。調(調換) :調換詞序、語序,造成邏輯錯誤,改變句意;調換表述的對象、時間,造成時態混亂等現象。改(改變):改換詞語(名詞、代詞、副詞、關聯詞等),導致曲解文意。漏(遺漏):看似保留原文詞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較大迷惑性。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湊在一起造成錯誤。文體知識論述性文本的文體知識(一)論述類文本主要文類1.政論文:政治性論文的簡稱,是指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性文章。主要包括社論、政治評論、思想評論、國際時事評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和報告等;而廣義上的政論文,也包括一般人所寫的關于重大事件、社會問題的評論文章。2.學術論文: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課題的學理性文章。學術論文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從表達方式上看,雖然以議論與說明為主,但與傳統的議論文不盡相同,又異于現代的說明文,因為它的說明,記述,引用旨在進行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推導。3.時評:對當前發生的新聞發表見解的文章。時評是評說最近發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現的某一個問題,或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具有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說理性、思想性等特點。在表達方式上,時評以說理為主,或夾敘夾議,或先敘后議。4.書評:評論或介紹書籍,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文章。書評是以“書”為對象,對書籍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價值判斷的文章。書評不同于讀后感,它是應用文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一般包含介紹、評價、推薦等幾部分。(二)論述類文本三要素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1.論點一篇文章往往有幾個表達論點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見解,能統率全篇的觀點,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只能統率局部的觀點,是文章的分論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2.論據3.論證(1)一般而言,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向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而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2)論證的基本方式有立論和駁論兩種。①立論: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自己的主張的論證方式。②駁論:通過揭露和駁斥對方論點,論據或者論證過程中的問題,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荒謬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它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在一篇文本中,立論和駁論往往相互融合,“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破”的同時往往也會“立”起自己的主張。論述類文本的結構(四)論證方法及作用實用性文本的文體知識①消息:消息又稱簡訊、短訊或快訊。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件。消息強調快、新、語言簡明,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組成。著名的消息如毛澤東的《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路透社的《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周婷、楊興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均具有標題醒目、重點突出的特點。②特寫:特寫是作者借用電影拍攝特寫鏡頭的手法,通過形象描繪再現現實生活中富有特色的片段,給讀者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的新聞體裁。特寫一般用于再現重大事件的一個片段或者變化中的一個場景,通常運用較多的文學手法,作者感情比較充沛,觀點明確。③通訊: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一般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它和消息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生活中有意義的人或事,但報道的內容比消息更系統,更具體。④科普文:科普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借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融嚴密的科學性、生動的文藝性于一體,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獲得科學知識。著名的科普文有阿西莫夫的《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茅以昇的《中國石拱橋》、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法布爾的《蟬》、周立明的《動物游戲之謎》、卡爾·薩根的《宇宙的邊疆》、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來》等。⑤訪談:訪談是就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特定的問題去訪問專家或知情者,請他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運用談話紀實的方式進行報道的一種體裁。訪談的對象多是該領域的專家、學者或事件當事人,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或擁有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訪談的特點是觀點準確、深刻,材料真實、可信。2020年全國Ⅲ卷實用類文本《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就是一篇人物訪談,對話雙方分別是《收獲》雜志副主編鐘紅明與《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熊育群。⑥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本質,尋找其規律,總結其經驗,最后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的文本。如2021年全國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二《山東臨朐 立足山區實際 科學謀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高考中調查報告片段常作為支持選材組中心論點的依據而存在。⑦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指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所處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艾芙·居里的《美麗的顏色》等,這些傳記屬于傳記中的他傳,雖然都極具文學色彩,但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是準確的。而楊利偉的《太空一日》則是一篇自傳,選自楊利偉的個人傳記《天地九重》。教考銜接【教材信息類文本導圖】考點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考點解讀】信息篩選、整合、辨析部分的選擇題,題干和選項既有可能輻射全篇材料,也有可能針對某一段的細節設毫者難度稍大,是新高考的主要考查方式。這一類題的簡答題,可分為分析概括類和下定義類。題干一般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原文的上抓住關鍵點,提取,整合相關信息。【考點突破】選擇題解題方法步驟一:審題并明確選擇“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一項,圈畫選項中的關鍵詞。步驟二:整體瀏覽,梳理文章脈絡,根據關鍵詞定位原文。步驟三:比對、辨析原文和選項的描述角度,比對、辨析選項是否存在錯誤。分析角度:1.內容角度:選項和原文的陳述對象是否一致;選項和原文的程度,范圍限制詞是否一致。2.邏輯角度:選項與原文的邏輯關系是否一致,如因果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轉折關進關系、解釋關系、比較關系等。簡答題(概括類)解題方法步驟一:通讀文本,明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并進行勾畫。步驟二:檢索全文,對文本的關鍵句段進行篩選,合并同類項,去除修飾。步驟三:劃分層次,轉化語言,分點作答簡答題(下定義類)解題方法步驟一:分析材料,確定鄰近屬概念。首先在文本材料中找出被定義概念的鄰近屬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沒有恰當、現成的鄰近屬概念,就需要根據材料的內容,自己確定鄰近屬概念。步驟二:篩選信息,提取種差。在這一步驟中,要注意有些種差是由多個屬性如特征、功用、成因及范圍等組成的復雜屬性,提取這些屬性時一個也不能少,否則會造成定義不嚴密。步驟三:整合信息,規范表述。把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用“是”“叫”等連接詞連接起來,使之符合下定義的格式。注意:①下定義的句子必須是單句。②下定義一般用表肯定的判斷句,不能用否定句、比喻句。【選擇題考法實踐】(2021新高考Ⅰ,T1)下列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丑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簡答題考法實踐】例:(2020 新高考Ⅰ,T4) 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4 分)答案:①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分支科,②具有時空結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的產生、形成及其演化的過程為研究對象,④探尋這些現象產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規律。【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材料,確定“歷史地理學”的鄰近屬概念。根據材料一第 5 段最后一句話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的鄰近屬概念應該是“現代地理學”。由此可知,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第二步,篩選信息,找出“歷史地理學”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也就是“種差”。結合材料一第 5 段中的關于歷史地理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性質的闡述,以及材料二所揭示的歷史地理學的特征、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來確定“歷史地理學”的種差。第三步,整合信息,規范表述。考點二:【分析材料、合理推斷】【考點解讀】推斷,就是由已知的判斷(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一個新的判斷(結論)。信息(觀點)推斷題的選項內容是命題者依據文本中的某個內容,對事物的性質,發展趨勢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斷,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結論”往往在原文之外。這類題目不能通過直接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語言表述或單憑局部一處信息就做出判斷,它不是簡單的信息篩選,整合,還需要分析和推斷。判斷選項推斷的合理性,成為解答這類題的關鍵。【考點突破】分析材料、合理推斷解題方法步驟一:看推斷前提 是否有據。看選項的前提時應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圍,如原文內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選項則涉及整體。 一是前提是否溫淆時態,如原文中事情還未發生,而選項中則表述為已經發生。這就需要伴細地好 選項中的前提與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步驟二:看推斷過程 是否符合邏輯。信息(觀點)推斷題的選項常以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復句形式呈現,分析推斷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主要是分析選項中的因果推斷、假設推斷、條件推斷、目的推斷等邏輯關系是否成立。步驟三:看推斷結論 是否合理。推斷的結論是根據文中已有信息,通過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現在推未來、以整體推局部、以抽象推具體以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斷結論是否合理,一看結論是否過于絕對; 二看結論與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啟示”“將會”“應該”等詞的后面對未知事物發展趨勢的預測是否合乎社會常理。(2021新高考Ⅰ,T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考點三:【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考點解讀】在新高考試題中,此內容多以選擇題形式考查,著重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選項中既有可能出現材料中的論據,也有能出現延伸到文本之外的論據,但基本考查的都是對于論點與論據間關系的把握以及對材料中點的理解。關于論證過程的考查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從內容上來說,主要考查的是對文本的論證方式、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的了解和運用。【考點突破】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選項論據在文內)步驟一:明確題干中的論點,定位原文段落步驟二:根據選項在段落中定位具體句子步驟三:比對選項與原文的論據,論證方法是否一致論點與論據解題方法(選項論據在文外)步驟一:明確材料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及其內涵步驟二:分析選項含意,概括選項觀點傾向步驟三:比對選項和材料的觀點是否一致行文思路與結構解題方法一、依據文體: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結論來理清論證(行文)思路,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如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遞進式等作切分。二、概括層意:從文章各段內容入手,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因果、總分等關系),劃分出層次,概括層意:同一關系取其“一”,并列關系取其“和”,總分關系取其“總”,偏正關系取其“主”。概括各層大意后便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了。三、分析論點、論據:論述性文本中論點是靈魂,起統率作用,要理清論證(行文)思路,可以分析其論點與論據,論據之間的關系和順序,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到繁,由主到次,由現象到本質,由總到分,等等。例1:(2022 新高考Ⅰ,T3)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3 分)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解題思路】第一步,閱讀題干指向的文本材料,把握觀點。綜合材料一信息,“詩畫異質”的觀點是指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第二步,理解選項內涵,做出判斷。根據對“詩畫異質”觀點的理解,分析選項中的說法能否支持觀點。A 項,強調“空靈”是“妙詩”的標準。B 項,強調文、畫的相通之處。C 項,強調詩抒情、畫繪景,二者的結合能創造藝術意境。以上三項均和文中“詩畫異質”的觀點無關。D 項,“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體現了畫宜于描寫靜物;“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體現了詩宜于敘述動作。因此,選D。例2:(2022 新高考Ⅰ,T4) 請簡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4分)答案: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解題思路】第一步,審清題干,明確要求。題干中“論證思路”明確了答題方向,“材料—”“材料二”限定了題范圍。第二步,通讀文章,梳理結構。材料一主要闡釋了萊辛的“詩畫異質”觀,采用了遞進式的論證結構:第 1 段以萊辛的著作《拉奧孔》引出論點“詩畫并不同質”;第2~3段闡釋萊辛提出“詩畫異質”觀的緣由;第 4~6 段通過對比史詩和雕像中的拉奧孔的三點不同,闡釋萊辛“詩畫異質”觀的推論和結論;第7~10段是作者結合個人理解對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具體闡釋。論述過程中,采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通俗易懂。材料二第 1 段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接著舉例說明中國古人(陸機和邵雍)也曾浮泛地講過類似觀點。第 2 段指出萊辛的議論更加深刻透徹,并列舉中國古人的類似論述。由此可見,材料二每段所列舉的中國古人的相關論述都與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相照應。第三步,分條陳述,規范作答。考點四:【理解重要概念】【考點解讀】此類題目主要分析文中使用某些詞語的作用或某個句子的作用。此類題在高考中考查的次數較少,但是在2023新課標卷中有所體現。這類題目符合新高考注重考查文本內容的趨勢,雖然難度不大,但我們也應該引起重視。【考點突破】分析重要詞語作用解題方法第一步:分析該詞語的表面意思第二步:分析該詞語的褒貶性和涉及的修辭手法,如反復等。第三步: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該詞語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第四步:分析該詞語的使用對于強調論點、豐富論證語言等的作用。分析重要句子作用解題方法一、關注內容上的核心句內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論點句,中心句、結論句等。針對此類句子,首先要判斷其類型,然后抓住關鍵詞語,從整體上把握其內涵。同時,此類句子通常都與文本的中心論點有關,因此在分析其作用時需要結合文本的論點來作答。二、關注結構上的關鍵句結構上的關鍵句主要包括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針對此類句子,首先要明確它們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情況作答。總起句或總結句,要結合其總領或總結的范圍來分析句子的內涵;過渡句,要聯系上下文,根據其與上下文的關系來分析句子的作用。三、關注結構復雜或具有表現力的句子此類句子主要包括長單句,復句、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等。針對這類句子,可以從句子的成分入手。對于復雜的長單句,要先抓住句子主干,明確其陳述對象和主要觀點,同時注意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分析句子所指的范圍。對于復句,要分清層次,明晰各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把握其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對于富有表現力的句子,要先分析句子的特點,如果使用了修辭手法,則要從修辭手法本身的特點出發來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例:(2023 新高考Ⅱ,T4) 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4分)答案:“敲詐”“斗智”“拷問”在本文中的特殊含義是調查研究的錯誤的立場、態度和方式,為了論證調查者搞社會調查不能與被調查者敵對,不能欺騙,不能居高臨下,應該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從反面論證調查者應該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應尊重對方,目的是解答疑惑。這三個詞的運用,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調查者錯誤的調查目的、方式和態度,使論證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易于理解。【解題思路】第一步,分析該詞語的表面意思。首先了解這三個詞的本義:“敲詐”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嚇等手段,或濫用法律、借助官方職權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財物的犯罪行為;“斗智”指較量智力;“拷問”意思是拷打審問。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義。第二步,分析該詞語的褒貶性和涉及的修辭手法。第三步,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該詞語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結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方法上得來”“前者對后者是‘學習’而不是‘拷問’,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友誼,因而樂于幫助你”等內容分析可知,這三個詞在本文有特殊含義,這三個詞在文中的含義是調查者的錯誤調查方式和調查態度,即:欺騙,對立,居高臨下。從反面論證了調查者的立場應該是對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態度是尊重。第四步,分析該詞語的使用對于強調論點、豐富論證語言等的作用。這三個詞的使用,讓論證說理更生動形象,體現了論證語言也要具有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易于理解的特點。考點五:【評價運用材料觀點】【考點解讀】本考點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文本內的觀點去分析,評價文本外的社會現象或觀點、言論,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要求。解答這類題目,要吃透文本觀點,合理進行遷移運用。【考點突破】評價運用材料觀點解題方法第一步:任務定向首先分析出題目中的情境是什么,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然后明確題干的核心任務指向,也就是明確題目“向點”,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第二步:信息定位題目從材料中來,答題到材料中去。在明確題目任務指向的基礎上,帶著任務檢索文本信息,提煉與情境材料相關的主要觀點,然后從中找出可以用來分析、闡釋題干情境材料的內容。第三步:思路定準根據上一步所找出的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點,將它們一一對應,確定大致的答題思路或語言表述方式。例:(2021 新高考Ⅰ,T5)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根據萊辛的觀點,繪畫宜于描寫靜物而詩歌宜于敘述動作,“手揮五弦”和“目送歸鴻”中都含有動作;②而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③與“手揮五弦”相比,“目送歸鴻”包含更長的時間先后承續的過程,所以更難以被轉化為繪畫。【解題思路】第一步,任務定向。分析情境材料,明確核心的任務指向。本題情境材料是嵇康的詩與顧愷之的評論,首先要理解情境材料的意思: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描述的是兩個動作,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是針對把詩句內容轉化為畫而言的。然后明確任務指向“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任務中“對此的理解”的“此”指的是“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詩句)和“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說畫)兩句話,題目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運用文本中的觀點來闡釋這兩句話的內容。第二步,信息定位。檢索文本關鍵信息,找出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點。顯然,情境材料與文本的中心話題“詩畫異質”有關。因此這一步應先從材料中找出關于萊辛“詩畫異質”的主要觀點,然后再分析情境材料和文本觀點的契合點。嵇康的詩句“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中“目送”是一個持續性的動作,“手揮”可以是一剎那的動作,也可以是一串連續性的動作,這體現了萊辛“詩畫異質”觀中詩歌宜于敘述動作的觀點。萊辛認為繪畫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手揮”可以是一剎那的動作,所以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是一個連續性的動作,包含了更長的時間先后承續的過程,所以畫“目送歸鴻難”。第三步,思路定準。確定答題思路,組織答案,分條規范書寫。明確“答法”:①引用文中觀點;②結合觀點,對這兩句話進行解讀。【熱考題型分析】熱考題型基本動向:文本內向文本外的遷移,情境化問題新設計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信息類文本閱讀強調“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文學性閱讀注重審美鑒賞,強調作者的虛構與想象,文本以文學作品為主。信息性閱讀與文學性閱讀互補,回避了文學類文本的主要特質,主要表現為要求學生以求知求真的態度與方式閱讀文本,強調文本內容客觀和理性的描述,重在掌握來自社會生活的真實信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二、《課程標準》: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這表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包含在語文課程的要求范疇之內。信息性閱讀與“問題解決”均反映了語文課程的要求,探尋將二者有機結合的策略,能更好地回應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需求。【熱考題型——圖文轉換題解讀】一、四種常見圖表(一)表格。這類圖表將相關數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考生在閱讀時要認真研讀出它的規律,能夠用文字準確地把規律表述出來,并結合相關題目準確作答。(二)曲線圖。曲線圖一般以橫、縱兩個坐標為主軸,通過曲線在兩個主軸上的變化來反映某種情況,考生需要根據這種結構變化關系,弄清所表達的內容。(三)餅狀圖。餅狀圖一般用切餅的方法將幾個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形象地展示出來,考生在讀圖答題時要按照題目要求用文字表達出這種比例。(四)柱狀圖。柱狀圖將數據以直觀的柱狀圖或直方圖呈現出來,用坐標表示兩個或多個關系項來向讀者介紹或展示某種情況。考生需要認真理解題意,搞清關系,然后準確把握規律,解決問題。二、兩種常見命題方式(一)考查框架圖,用框架圖的方式梳理文本的內容,重點考查事件的流程、文章的重點內容及文章的結構等,重點關注對讀環節缺失、內容解讀錯誤及文章思路概括錯誤等。(二)考查統計圖表,主要有柱形圖、曲線圖、餅狀圖,重點分析極值,不同時間、不同事物的對比及變化趨勢等。三、“四看清”解答圖表理解歸納題(一)看清圖表的標題。圖表的標題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圖表的中心內容。有的標題直接反映了或核心,或實質,或主要的問題。(二)看清比例。比例是坐標軸橫向、縱向刻度尺比例。(三)看清數據。數據是圖表的主干,看數據時不僅要縱看還要橫看。通過對圖表中數據的橫向、縱向比較,發現其變化的規律,把握其內在聯系。弄清是最大(多)還是最小(少),是呈快速上升還是快速下降趨勢,是呈放緩上升還是放緩下降趨勢,是呈波浪式增長還是起伏式增長趨勢,等等。(四)看清附注。附注是對圖表不能直接體現的內容所做的補充說明,是圖表的有機組成部分。附注有時對全面把握圖表的中心內容、揭示數據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四、熱題演練【例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雖然自魏晉南北朝發展與定型以來,重陽節在傳統社會中一直以辟邪消災為基調,養老孝老的文化內涵并不突出,但追溯重陽節至先秦農時周期上的源頭可知,養老孝老比辟邪消災有著更悠久的淵源,重陽節從根源上來自秋季的養老節與秋嘗之祭。故新時期將重陽節重新命名定義為老年節,實際上將早已被遺忘的“養老祈壽”之觀念習俗重新拉回當代人們的視線之中,使其更接近節日在農耕文明之中的本質。并且,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呈現出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增速快、高齡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農村養老問題嚴重等突出特點,再加上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養老問題異常嚴峻,它事關個人、家庭,也關系國計民生。對于重陽節孝老文化內涵的重新呼吁與深入挖掘,在保護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同時,積極探討重陽節對構建和諧老齡社會的積極意義,是對時代號召的積極回應,為有效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發展提供個案研究。然而,現今重陽節的孝文化內涵的當代傳承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較于登高辟邪的文化內涵,重陽節孝老敬老的文化內涵尚未被廣大民眾充分理解。重陽節的節日慶祝活動仍以路青遠足、登高望遠為主。真正宣揚重陽節孝老文化內涵的活動形式仍較為單一,內容尚不充實。其次,人們在推崇重陽節敬老孝親主題的同時,存在一些膚淺的表面行為,使得孝老愛老成為炫孝秀孝,違背了重陽節真正的孝文化內涵,助長了社會的不正風氣。(摘編自高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陽節的孝文化內涵當代傳承》)材料二:題目: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圖表1顯示,人們對重陽節的印象主要集中于敬老愛老、登高望遠、賞菊飲酒等方面,而對于修身養性、歲月易逝等則印象不深。B.子女輩人群和父母輩人群認為照顧老年父母困難的構成因素的比例并不相同,尤其是“有代溝,難溝通”方面,在各個因素中差距最大。C.由圖表2看,無論是從子女輩人群的角度看,還是從父母輩人群的角度看,“沒有時間”這一因素是目前子女照顧老年父母存在的最大困難。D.認為經濟壓力大導致照顧老年父母存在困難的比例,子女輩人群要略高于父母輩人群,前者在調查中所占比例已達到了五成。【解題思路】“……尤其是‘有代溝,難溝通’方面,在各個因素中差距最大”錯誤。由材料二圖表2可知,“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子女輩人群比例為54,父母輩人群比例為33,二者相差21。而“有代溝,難溝通”子女輩人群與父母輩人群相差12。因此“在各個因素中差距最大”的是“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故選B。【例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材料一:“數字中國”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重要戰略,成為指引中國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國家戰略,并指引中國從全面小康走向現代化強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科技發展戰略。在數字中國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數字中國”,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中國的國家信息化體系建設,是全國范圍內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極大地提升了各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并將所有行業連接起來。這為引導、協調、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重塑生產力,在推動經濟增長和轉變人們生活方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材料二:題目:下列對數字經濟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字中國”是我國重要的科技發展戰略,在此戰略指引下,“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B.信息技術能夠提升各行業的效率和質量,并將所有行業連接起來,與其本身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各領域的融合有關。C.2013年起我國數字產業增加值不斷提升,數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數字產業增速雖有波動,總體呈上升趨勢。D.從各行業數字經濟比重看,服務業數字經濟引領發展,工業領域、農業領域數字化相對滯后,但也有發展潛力。【解題思路】“總體呈上升趨勢”錯誤,根據材料一圖2數字產業規模及增速可知,2013-2016、2018的增速是下降的,2017、2019的增速是上升的,所以數字產業增速總體是上下波動的,故選C。【熱考題型——教考銜接題解讀】2023年度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23)》指出:高考評價體系有效引導教學,實現高考由“以綱定考”到“考教銜接”的轉變。充分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指揮作用,積極引導高中教育教學,形成“招-考-教-學”良性互動,引導教學回歸課標、回歸課堂。教考銜接題的本質是“教材與考題”銜接,核心是課內外結合。從解題角度看,教考銜接題屬遷移運用類考題。從銜接內容看,信息類文本考題主要銜接教材以下方面內容:銜接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信息類課文。信息類文本教考銜接題,本質上是屬于遷移運用題。要用信息類文本中的思想觀點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現象,先必須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內容,明確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觀點。這是解題的重中之重。2.銜接教材中大單元知識要點。信息類文本銜接教材哪部分內容無規律可尋,重點應當是教材中的單元知識體系。復習時,應將教材中的單元教學要求及目標進行系統梳理,特別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類文章單元。3.銜接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系列——《鄉土中國》。也是信息類文本教考銜接題重點設題范疇。應對其鄉土概念與思想內容進行梳理。顯性銜接題(2021 新高考Ⅱ,T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題目:(2023 新高考Ⅱ,T1)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解題思路】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錯誤。材料一引用毛澤東了解農民的情況針對的是“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材料二提到要了解農民針對的是“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C.“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錯誤。結合“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分析可知,社會科學只是沒有“一模一樣的實驗室”,并不能說不能通過實驗展開研究。D.“才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錯誤。結合材料二“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這只是論證調查者不能欺騙被調查者;結合“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會“逢著”被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還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決“立場”、明確“目的”等,不僅靠“不欺騙”。故選B。【教考銜接】第1題“B.材料一以毛澤東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毛澤東本人在《調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而《調查的技術》一文來自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學習資源”,談如何開展調查研究。隱性銜接題(2021 新高考Ⅱ,T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范。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被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價值意識”在網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第一,它表現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和事業,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契約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題目:(2021 新高考Ⅱ,T5) 互聯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請根據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答案】(1)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的行為不僅違反了網絡行為規范,更觸犯了法律強制性的禁區,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2)這樣的青年不懂得“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網絡行為觀,導致網絡行為失范;(3)他們違反了“五不”原則中的“不傷害”,屬于無意作惡,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們應當學習網絡基準意識中“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合格、文明的青年網民。【教考銜接】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學習提示指出,學習本單元,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學習綜合運用多種媒介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評判媒介信息,辨識其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逐步形成獨立判斷;還要學會正確面對海量信息,并恰當篩選利用,以提高媒介素養,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真題解讀】新課標I卷現代文閱讀I材料一摘自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篇毛澤東同志的文章,如《紀念白求恩》《反對黨八股》《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試題呼應教材,也很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的相關要求。材料一節選自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論持久戰》所蘊含的戰略思維、所昭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與價值。選文部分文字扼要,層層深入,論辯犀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過《論持久戰》,并以之為例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要善于進行戰略思維,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第4題考查了設問和反問在文中的論證效果。設問句和反問句都是無疑而問,是為了達到特定的表達效果采取的修辭方式,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重要部分。本題在信息類閱讀中考查這兩種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體現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第5題據此設題,要求學生談談《論持久戰》對“看問題、想問題”的啟示,要求學生理解并運用文本中體現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從全局、長遠和大勢著眼。【真題分析】(2024·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9分)材料一:(四五)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四六)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四七)講到這里,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四八)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國人的大多數、日本人的大多數、世界各國人的大多數是站在抗日戰爭方面的話,那末,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那么,掌握比較劣勢的軍力和經濟力的中國,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中國只要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其軍力和經濟力是能夠逐漸地加強的。而我們的敵人,經過長期戰爭和內外矛盾的削弱,其軍力和經濟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還不止此,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如果日本的敵人不止中國一個,如果將來有一國或幾國以其相當大量的軍力和經濟力公開地防御或攻擊日本,公開地援助我們,那末,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日本是小國,其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孤立;中國是大國,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其國際地位將益處于多助。所有這些,經過長期發展,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材料二: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系統闡述了關于持久戰的戰略思想。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其次,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把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毛澤東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專門論述了全面抗戰和全民族抗戰的觀點。關于軍隊,他強調要把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關于民眾,他提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共產黨一直把“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作為自己的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理論的科學性也得到了廣泛印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在中國大而弱、日本小而強的情況下敵人可以占地甚廣,卻在占領地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毛澤東還具體分析了游擊戰的戰略內容、游擊戰與正規戰的配合等問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后廣泛展開游擊戰爭,卓有成效地牽制與消耗日軍,發揮了巨大戰略作用。有一種說法,認為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不是毛澤東最早提出的。這種說法主要依據蔣百里、陳誠等人的言論,蔣介石也有過“持久消耗戰”的言論。這種認識都源于一個客觀存在,即中國是一個落后大國,日本是一個先進小國。承認這個客觀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別的先見之明,就會得出中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結論。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持久戰》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B.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不可能速勝,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認軍力和經濟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勝利之本。D.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思想不只體現在判斷抗戰將會長久,更體現在對戰爭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學的分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它們僅僅掌握在日本少數人的手中。B.抗日游擊戰要更多承擔外線單獨作戰的任務,這是當時戰爭的客觀形勢決定的。C.抗戰整體進程是持久的,不過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速戰速決。D.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持久戰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國際力量的援助。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二中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的一項是( )A.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B.除東三省等地外,敵人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C.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4.材料一多處使用了設問句和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5.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材料談談《論持久戰》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參考答案】1.B【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必然要經歷由劣勢到平衡、由平衡到優勢的持久戰爭過程”錯誤,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可知,“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國面對先進小國的侵略”的必然趨勢。故選B。【參考答案】2.A【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整合信息的能力。A.“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因為……”錯誤,材料一第五段提出日本劣勢的理由是“力量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并進一步提出一個觀點“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并進行假使假設“如果中國……,那么,日本少數人……”,在刪掉大前提的情況下,分析“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并不占優勢”,屬于斷章取義、強加因果。故選A。【參考答案】3.D【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包括“官兵”“民眾”。A.“其他不利的因素”是外部條件。B.“敵人實際只能占領”是客觀局勢,屬于外部條件。C.“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是“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D.“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屬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符合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故選D。【參考答案】4.①使用設問句,如“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能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強調了結論的正確性;②使用反問句,如“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增強語氣,更加鮮明有力地表達觀點,強調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扭轉劣勢的觀點。【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的論證效果的能力。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材料一中的設問句有:“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日本少數人強制地掌握著的軍力和經濟力,還能算是優勢嗎?它不是優勢”“……不就成了優勢嗎?沒有疑義……”作答時,舉出一個即可。分析時,指出設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問句的標志除了“難道”外,還可以包括“不是”“怎么”“哪”“憑什么”等,這些標志幫助構成反問句的語用功能,如加強語勢、強調陳述、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等。材料一中的反問句有:“在這種情況下,難道中國也不能變成優勢嗎?”“目前我們不能把別國的軍力和經濟力大量地公開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難道將來也不能嗎?”“優勢不更在我們一方面嗎?”“難道還不能使敵我優劣的形勢確定地發生變化嗎?”作答時,舉出一個例子即可。分析時,指出反問句強調的內容,并分析其效果:增強必勝信心,有無可辯駁的力量等。【參考答案】5.①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②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③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④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⑤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作答時,要圍繞題干“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進行信息篩選。①從全局視野看,材料一在分析抗戰走勢時,并未局限于中日兩國,而是展現出對世界整體局勢變化的宏觀把握;材料二批判“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可以得出:要有全面、宏觀的視角,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要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或:要從世界整體局勢出發考慮問題,不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局部利益或沖突,而是要看到長遠的、全球的聯系和影響。②從辯證思維看,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全世界的力量對比下及持久作戰下的劣勢和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優勢,批判了“速勝”論和“亡國論和妥協論”。可以得出:要客觀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不盲目樂觀或悲觀。或:分析問題時,應運用辯證法,既要看到表面的強弱對比,也要深入分析背后的人心向背、正義非正義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隨時間推移可能發生的變化。③從人民立場看,材料一指出“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材料二“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內部條件”。可以得出: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質因素的重要性。或: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根本,無論是在軍事斗爭還是社會發展中,都要依靠和發動群眾,實現真正的全民動員和參與。④從動態評估看,根據材料二最后一段“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進行整合,可以得出:要對戰爭的不同階段有清晰認識和科學分析,既不幻想速勝,也不失去信心。或: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局勢的判斷不應靜態不變,而要考慮到各種變量和趨勢,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做出靈活應對。⑤從科學預見看,材料一預測“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認為這場戰爭“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材料二“不僅提出了抗日持久戰戰略,而且具體闡釋了實施抗日持久戰的方法”。可以得出:要善于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握戰爭的整體走勢和發展規律。或:基于對現實的深刻分析,做出科學合理的預見,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保持戰略定力和戰術靈活性。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信息類文本閱讀第一課(講義)(學生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信息類文本閱讀第一課(講義)(教師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