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整本書閱讀:《紅樓夢》(考教銜接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整本書閱讀:《紅樓夢》(考教銜接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教銜接 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專題講義
目 錄
考: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
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3
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3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5
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從近幾年高三聯考試題大致可以判斷關于《紅樓夢》的高頻考點,在此做簡要歸納:
1.人物形象分析
例:甄士隱與賈雨村:考查學生對這兩個角色形象及其象征意義的理解。
林黛玉:通過描述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情景,考查學生對其性格特點的認識。
2.概念實例應用(多本書核心概念或典型人物綜合考查)
例:差序格局:利用《鄉土中國》中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中復雜的人物關系。
家族關系:通過賈母與林黛玉的初次見面,考查學生對家族成員間關系的理解。
3.情節理解與分析
例:抄檢大觀園:考查學生對這一重要情節的理解及其在全書中的作用。
4.主題與藝術特色
例:《紅樓夢》的主題:通過對改編話劇《紅樓夢》的分析,考查學生對原著主題的把握。
藝術特色:比如對《紅樓夢》寫實與夢幻結合的藝術特色的理解。
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如何閱讀和欣賞《紅樓夢》
一、引言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以其細膩入微的日常生活描寫聞名,更因其深刻的社會洞察和豐富的人物塑造而成為經典。本文旨在提供一些閱讀《紅樓夢》的有效策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巨著。文章根據必修教材相關內容整理。
二、閱讀策略
把握前五回的綱領作用
《紅樓夢》的前五回通過“通靈寶玉”的來歷,描繪了太虛幻境與榮寧二府,為后續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讀懂這部分內容,有助于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
抓住情節主線
《紅樓夢》的情節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是賈府及其相關家族由盛轉衰的過程;二是寶黛釵的愛情悲劇。
通過梳理“家門敗落”與“人物聚散”,讀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說的結構特點。
關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紅樓夢》中有近一千個人物,其中幾十個主要人物形象鮮活。
理解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作者對人物性格的細膩描寫,有助于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品味日常生活細節
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細節雖小,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意義。
如寶玉與黛玉之間的默契眼神、中秋夜宴中的凄涼笛聲等,都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
了解社會關系與生活習俗
《紅樓夢》不僅反映了賈府的興衰,還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各種階層和人物。
了解這些社會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鑒賞語言
曹雪芹在語言運用上獨具匠心,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詩詞歌賦,都充滿了藝術魅力。
品味這些語言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鑒賞能力,還能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三、結語
《紅樓夢》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通過上述策略,讀者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還能從中獲得審美享受和精神滋養。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紅樓夢》中每一個角色、每一處細節都有著獨特的價值,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1.高中生閱讀《紅樓夢》的積極意義
增強文化底蘊:《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及倫理道德觀念。
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紅樓夢》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畫、復雜的情節設計和精湛的語言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促進情感教育:通過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學生可以學習到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增進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
培養批判性思維:《紅樓夢》中包含了許多社會批判元素,鼓勵學生思考封建社會的各種弊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閱讀《紅樓夢》的基本方法
分階段閱讀:鑒于《紅樓夢》內容豐富,建議學生分階段閱讀,逐步深入理解。
結合注釋與背景介紹:利用各種版本中的注釋和背景介紹,幫助理解難詞難句及書中涉及的歷史文化背景。
人物關系梳理:制作人物關系圖譜,幫助記憶和理解復雜的人物關系。
討論與分享:組織小組討論或課堂分享活動,通過交流不同觀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跨學科學習:結合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來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在“問題解決背景中”讀寫《紅樓夢》相關材料或試題,主要涉及理解材料內容、分析問題、組織答案等步驟。下面將結合部分試題內容,給出具體的分析和指導。
1. 細致閱讀與理解
關注關鍵詞:如“差序格局”、“紅樓夢”、“人物關系”、“情節需要”等。
把握整體結構:了解材料的大致框架,例如題目要求、提供的背景信息等。
2. 分析與歸納
提煉要點: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如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思想等。
理解深層含義:比如“差序格局”在《紅樓夢》中的體現,以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含義。
3. 組織答案
清晰表述: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回答問題。
舉例說明:結合具體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具體實例分析
示例1:差序格局
理解概念:差序格局是指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根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擴展。
結合材料:《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符合差序格局的特點,以賈母為例,她作為賈府的中心人物,其影響力隨著賈府勢力的興衰而變化。
組織答案:
定義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以個人為中心,依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會關系圈。”
示例2: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角色:甄士隱和賈雨村作為《紅樓夢》中的兩個關鍵人物,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地位。
結合材料:甄士隱與賈雨村最初在葫蘆廟比鄰而居,后來在覺迷渡口相遇,象征著他們從世俗到超脫的人生旅程。
組織答案:
回答試題:“①葫蘆廟比鄰而居 ②看他瘋癲 ③超然出世 ④覺迷渡口相遇 ⑤悟道成仙”
示例3:詩歌鑒賞
解讀詩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詠菊》中的菊花象征著林黛玉的性格特點。
結合材料:林黛玉的《詠菊》體現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時也傳達了她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
組織答案:
傳達詩意:“本詩的題目是《詠菊》,并且最后寫到‘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贊美了菊花高傲的風格。并且頸聯寫到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寫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觸景生情發于章句的特點,還傳達出了林黛玉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
示例4:翻譯與文化意象
理解翻譯挑戰:翻譯《紅樓夢》中的詩歌需要考慮詩意、詩韻和情節需要。
結合材料:黑山在翻譯黛玉和寶玉的詩時,通過調整語言來體現兩者之間的差距。
組織答案:
回答試題:“《紅樓夢》是散文和詩的交響曲,雖然翻譯詩很難,但事實上,我非常享受翻譯的過程,當我把所有的詩都翻譯完時,甚至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結論
通過細致閱讀理解材料,結合具體試題要求進行分析和歸納,可以有效地“讀寫”《紅樓夢》相關材料或試題。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答題質量,也能加深對《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的理解。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一、語言文字運用
1.(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甄士隱與賈雨村是作為“對立幻象”存在于《紅樓夢》全書的敘事之中的。甄士隱是人世間與太虛幻境的連接點,賈雨村是人世間與賈府的交匯處,他們兩人又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印證了太虛幻境與賈府是虛實相映的。看似虛幻莫測,實則真實可感,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真實感與情感體驗。
而作為“對立”呈現的形象,他們又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物,一種是以甄士隱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種是以賈雨村為代表的熱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虛無,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瘋癲,二人最后在覺迷渡口相遇,如同開頭在葫蘆廟比鄰而居的情況一般。二人所經歷過的世間紛擾都像是南柯一夢,夢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則暗示著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點:甄士隱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觀世間百態;賈雨村卻因貪贓枉法,終被削籍為民。這時已然超脫的甄士隱以“老仙長”的身份出現,并作為精神導師來對賈雨村進行點化,體悟人生真諦,從而使得二者又在對立中回歸了統一。
下圖是根據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內容結構圖,請將空白處補充完整,每處不超過7個字。
【答案】①葫蘆廟比鄰而居 ②看他瘋癲 ③超然出世 ④覺迷渡口相遇 ⑤悟道成仙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
仔細觀察結構圖,①揭示甄士隱與賈雨村的關系,由文中“如同開頭在葫蘆廟比鄰而居的情況一般”可知,此處應填寫“葫蘆廟比鄰而居”。
②所相對的內容是“看他虛無”;“虛無”是甄士隱眼里的賈雨村,故此處應填的是賈雨村眼里的甄士隱,根據文中“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虛無,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瘋癲”的提示,此處可填寫“看他瘋癲”。
③表述的是甄士隱的特點,由文中“一種是以甄士隱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可知,此處可填寫“超然出世”。
④指向了二者共同經歷的相遇,由文中“二人最后在覺迷渡口相遇”可知,此處可填寫“覺迷渡口相遇”。
⑤對應的內容是賈雨村因貪贓枉法,終被削籍為民的結局,故此處應填寫的是甄士隱的結局,由文中“甄士隱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觀世間百態”可知,此處可填寫“悟道成仙”。
2.(2024·河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以‘己’為中心”,“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紅樓夢》的人物關系 ② ,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例如,賈府這座寶塔頂端的賈母位高權重,以她為中心的網絡自然又大又遠。看看賈母八旬之慶,拜壽者上至皇親國戚、中央及地方長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壽宴就擺了八天。賈府被抄后,這個網絡隨著中心勢力的減弱而迅速縮小。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傳統社會中的生動體現嗎?
可以說,讀《鄉土中國》讓我們從理論層面了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性; ③ ,又讓我們從感性層面加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運用互文對讀法閱讀這兩本書,互為表里、相互補充、相互印證,能夠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根據第一段內容,為“差序格局”下定義。不超過60個字。
【答案】2.(1)①來分析他們的關系 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而對《紅樓夢》的閱讀 (2)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以個人為中心,依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會關系圈。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文說到《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并且關系復雜,所以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來分析復雜的人物關系,可填“來分析他們的關系”。
②后文說到“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紅樓夢》的人物關系特點符合《鄉土中國》中差序格局的特點,可填“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本語段是說《紅樓夢》中人物關系的特點符合《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的特點,所以說《紅樓夢》加深了我們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可填“而對《紅樓夢》的閱讀”。
(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下定義的能力。
“下定義”必須抓住被定義事物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一般用單句來表述,首先確立句子的主干句。
由原文“《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來分析他們的關系,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知,差序格局本質上就是社會關系圈。所以句子的主干為:差序格局是社會關系圈。
由原文“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可知,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個人為中心,并且依據的是血緣、地緣等關系,并且是可以自由伸縮的具有一定的差等次序的。
按照“差序格局是……社會關系圈”的格式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3.(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說:“我讀過很多中國詩歌,但曹雪芹的詩,尤其是女性詩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譯這些詩卻是最難的,不僅要傳達詩意、體現詩韻,我還要考慮情節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詩社’中,黛玉的詩往往是公認最好的,寶玉的則遜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譯中體現這種差距——讓黛玉的詩達到拜倫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寶玉的就‘一般般’。”
黑山表示:“《紅樓夢》是散文和詩的交響曲,雖然翻譯詩很難,但事實上,我非常享受翻譯的過程,當我把所有的詩都翻譯完時,甚至有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
解決了對一般情節和詩的翻譯,對于外國讀者來說,《紅樓夢》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遺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內容,比如復雜的家庭成員和社會關系——中外文中對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異,“甄士隱”“賈雨村”等帶有的“諧音梗”人名背后的隱喻,“寶玉”“黛玉”“寶釵”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變成“拼音”后的流失,還有大量中國歷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針對這些情況,黑山專門在書后附上了“家譜”和“名詞解釋”,以輔助閱讀。通過以上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傳達了書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譯性”。
(1)對填入橫線中的成語,你認為“如釋重負”和“悵然若失”哪個更符合文段情境?為什么?
(2)我們日常生活或網絡中的“諧音梗”,古人其實早已常用。請指出下面這首南朝樂府民歌《七日夜女歌(其五)》中諧音“梗”在何處?有何妙用?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做繭,晝夜常懸絲。
(3)黑山認為翻譯《紅樓夢》中的一些詩歌時“不僅要傳達詩意、體現詩韻,我還要考慮情節的需要”。請以《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為例,簡要分析其是如何體現黑山翻譯時的三個關注點的。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答案】3.(1)悵然若失。理由:因為前文盡管說翻譯《紅樓夢》中的詩歌很難,但是作者非常享受這個過程。“悵然若失”體現出的是作者在翻譯完畢后的意猶未盡、惆悵失落的感覺,而“如釋重負”則是把翻譯過程看作一種負擔,不符合語境。 (2)“絲”與“思”諧音,以蠶絲比喻情思,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女子纏綿繾綣的情思。 (3)①傳達詩意。此詩不僅贊美了菊花高傲的風格,也寫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觸景生情發于章句的特點,還傳達出了林黛玉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②體現詩韻。詩歌四聯八句,韻腳整齊,頗具音韻意境之美。③情節需要。“題素怨”“訴秋心”,既表現了黛玉的悲劇氣質,也暗示了她后來“眼淚還債”的歸宿,暗合情節需要。
【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悵然若失”,意思是心情沮喪,像丟了什么東西。“如釋重負”,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輕松愉快,比喻人在解除某種負擔后輕松愉快。根據前文“《紅樓夢》是散文和詩的交響曲,雖然翻譯詩很難,但事實上,我非常享受翻譯的過程”,所以翻譯《紅樓夢》對黑山來說并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所以把所有的詩都翻譯完時應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應選“悵然若失”。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的賞析能力。
本詩的意思是桑葉曾經兩人依偎纏綿日夜不分離,現在卻分離只剩下年復一年的期待。就連吃的蠶都不在結繭,日夜都在吐著蠶絲思念戀人。作者因“蠶不作繭”知其“常懸絲”,以此諧“思”念情人不曾停止。所以“絲”與“思”諧音,以蠶絲比喻情思,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女子纏綿繾綣的情思。
(3)本題考查學生對名著情節內容把握能力以及詩歌的鑒賞能力。
①傳達詩意。本詩的題目是《詠菊》,并且最后寫到“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贊美了菊花高傲的風格。并且頸聯寫到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寫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觸景生情發于章句的特點,還傳達出了林黛玉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
②體現詩韻。本詩是一首律詩,四聯八句,并且每一聯都押“in”這一韻,韻腳整齊,頗具音韻意境之美。
③情節需要。“題素怨”指的是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訴秋心”指的是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愫。這兩句表現了黛玉的悲劇氣質,同時也暗示了她最后命運的歸宿,即后來“眼淚還債”的歸宿,暗合情節需要。
二、作文
1.(2025·廣東·高三模擬)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期,備受期待的古裝愛情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知名導演胡玫執導,何燕江擔任編劇,演員陣容星光熠熠,包括林鵬、盧燕、邊程、張淼怡和黃佳容等領銜主演,以及關曉彤的特別出演。然而,在首映禮上,部分演員對角色的解讀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張淼怡在飾演林黛玉時,對于角色的理解似乎與原著有所偏差,使用了“離經叛道”等與林黛玉形象不符的形容詞。而薛寶釵的飾演者在回答有關角色的問題時,更是令人意外地表達了對角色的誤解,認為寶釵的遺憾在于缺少愛情的滋潤,這顯然與原著中薛寶釵的人物性格和價值觀相悖。這種對角色理解的淺薄,不禁讓人質疑演員們是否真正深入研究了原著,是否能夠準確傳達角色的內在精神。此外,導演胡玫在面對公眾的批評時,展現出的自信甚至非常自以為是的態度,也引起了觀眾的不滿。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參考例文:
莫讓淺薄解讀,褻瀆經典之美
一部《紅樓夢》,百年繞心間。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無盡的文學魅力和深邃的人生智慧。然而,近期上映的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卻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讓人不禁深思: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經典文學作品?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描繪了眾多性格鮮明、命運各異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她的多愁善感、孤高自許并非“離經叛道”。她對愛情的執著、對自由的向往,是在封建禮教的壓抑下綻放的一朵絢爛之花。而薛寶釵,端莊穩重、聰明睿智,她所追求的并非僅僅是愛情的滋潤,而是一種符合封建禮教規范的人生價值。
然而,電影中的演員們對角色的解讀卻出現了偏差。張淼怡將林黛玉形容為“離經叛道”,這無疑是對角色的誤讀。林黛玉的反抗并非是對封建禮教的徹底背離,而是一種在無奈中的掙扎,她的淚水里流淌著對命運的不屈。而薛寶釵的飾演者認為寶釵的遺憾在于缺少愛情的滋潤,更是與原著中薛寶釵的人物性格和價值觀大相徑庭。她的內斂、克制,是對現實的妥協,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演員對角色的淺薄理解,不僅讓觀眾感到失望,也對經典文學作品造成了褻瀆。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應該是對原著的忠實再現和深入挖掘,而不是隨意篡改和歪曲。演員們在飾演經典角色之前,應該深入研究原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世界和命運走向,只有這樣,才能將角色演繹得生動逼真、深入人心。
導演胡玫在面對公眾的批評時展現出的自信甚至自以為是的態度,也令人難以接受。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觀眾的評價是對藝術作品的重要檢驗。導演應該虛心聽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固執己見,拒絕接受批評。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觀眾的反饋,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
回顧歷史,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成功改編。87版《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對原著的忠實還原和精心打磨。演員們通過深入研究原著,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感受到了《紅樓夢》的博大精深。而電影《霸王別姬》《活著》等,也都是在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演繹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們心靈的棲息地。我們不能讓淺薄的解讀和商業化的炒作褻瀆了經典之美。無論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都應該以敬畏之心對待經典,共同努力,讓經典文學作品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讓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永遠流傳下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本題要求學生就古裝愛情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中演員對角色解讀的偏差和公眾對此的反響進行思考。審題的關鍵在于理解電影作品與原著的忠實性問題,以及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是否影響作品的接受度。
首先,考生需要把握到材料中提出的核心問題——演員在演繹角色時對原著的忠實度以及公眾對此的反響。這涉及到對藝術作品創作自由與尊重原著之間的平衡問題。其次,考生需要思考在演繹經典文學作品時,演員和導演應如何把握角色的靈魂和精神,以及在面對公眾批評時的態度和應對方式。
寫作時,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
1.忠實原著與藝術創新:分析在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時,如何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加入創新元素,如何進行合理的藝術創新,以吸引現代觀眾。
2.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探討演員在理解和演繹角色時,應如何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如何做到既深刻又全面,以真實地呈現原著作品角色形象。
3.公眾反響與社會影響:分析公眾對演員和導演在角色解讀上的不同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如何影響作品的接受度和評價;探討討論公眾的批評對演員和導演的影響,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改進作品的動力。
4.導演與演員的責任:討論在面對公眾批評時,導演和演員應如何正確對待,何在自信與謙遜之間找到平衡,以更好地完成作品,以及他們對于作品質量和藝術價值的責任。
以上角度考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兩個作為重點闡述,注意論述時要結合材料,最好能夠結合《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形象特點進行分析。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簡單引述材料,提出觀點,莫讓淺薄解讀,褻瀆經典之美。接著,結合材料,分析《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演員對林黛玉、薛寶釵的形象解讀的誤解,并由此指出演員對角色的淺薄理解,不僅讓觀眾感到失望,也對經典文學作品造成了褻瀆。演員們在飾演經典角色之前,應該深入研究原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世界和命運走向,只有這樣,才能將角色演繹得生動逼真、深入人心。然后,針對導演回應觀眾的態度進行點評,指出導演應該虛心聽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固執己見,拒絕接受批評。最后,對比87版《紅樓夢》等經典作品的成功改編,指出改編經典作品,要忠實原著,,要精心打磨對,演員們通過深入研究原著,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只有尊重原著,忠實原著,才能讓經典永流傳。
立意:
1.經典與現代:《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演繹與爭議。
2.角色的靈魂:《紅樓夢》演員解讀爭議的背后。
3.公眾批評與藝術自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引發的思考。
4.藝術與責任:《紅樓夢》電影中的導演與演員的角色。
2.(2024·浙江嘉興·二模)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為什么我們還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紅樓夢》這樣的悲劇作品呢?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參考例文:
借悲劇之力,避免悲劇
悲劇,自古以來便是文學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其深邃的內涵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無數人為之傾倒。悲劇的魅力何在?為何它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是因為悲劇之痛,能讓我們深入思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力量。
激烈的矛盾沖突是悲劇的力量之源。無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還是曹雪芹創作的賈寶玉與林黛玉,他們都在命運的漩渦中掙扎,面臨著無法解脫的困境。這種矛盾沖突,使得我們能夠深入其中,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從而產生共鳴。
“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悲劇能讓人流淚,悲劇的“痛”,能讓我們獲得深刻的領悟,能凈化心靈。在悲劇中,我們往往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引發對自己行為的反思。《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讓我們明白,社會制度優越,才能讓每一位百姓獲得尊嚴,才能讓每個人擁有獲得幸福的可能;也讓我們明白,旁觀者的冷漠和嘲諷,何嘗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舊社會的先覺者,奮力向前,不斷探索民族發展之路,建立新中國,終于帶領中國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于是我們堅決拒絕網暴、拒絕冷漠,我們要用我們的善良,為身處暗夜的人帶去光亮。悲劇的力量會融入我們的靈魂深處,讓我們獲得長久的前進動力。
通過悲劇的洗禮,我們能夠擺脫內心的狹隘與偏見,變得更加寬容。這種心靈的凈化,使得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時,能夠更加從容與堅強。你可見哈姆雷特在曲折的復仇后內心并沒有獲得解脫?你可見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后,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于好?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悲劇,讓無數封建家長震撼并覺醒,他們的悲劇,讓很多讀過故事的人對世事多了一份寬容和理解。悲劇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帶給我們痛的領悟,讓我們的內心得到凈化,讓我們能深刻認識問題,能夠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痛定思痛,悲劇使人冷靜,讓人從它的字里行間汲取避免悲劇的力量。《美麗新世界》,讓人愁腸百結,似乎被書里那個虛擬的未來世界壓得喘不過氣來。當代表自由意志的最后一絲光明也湮滅在無盡黑暗中。正是這種狠心的不留余地的黑暗以及夸張而扭曲的壓迫感,更讓人膽戰心驚地審視眼下的這個世界,極力避免噩夢成真的詛咒。悲劇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極端的殘忍的方式發人深省,提醒我們要以堅決的行動捍衛眼前的美好。
我們在享受喜劇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不要拒絕悲劇的沉重。因為悲劇引起的椎心之痛正是回望與奮發的動力,讓我們借悲劇之力,避免悲劇,讓世界少一些傷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展現兩組相對概念,一組是“現實生活”和“藝術世界”(“文學世界”),另一組是“和美人生”和“悲劇”。“我們”將兩種看似矛盾的認識統一到自我身上,意在提醒學生寫作時從自我入手,將對“現實生活”“藝術世界”和“和美人生”“悲劇”這些概念的認識統一在自我這一維度下,引導學生思考,作為青年學生,如何在探究悲劇價值的過程中,提升對社會生活和自我的認知,從中汲取經驗和營養,從而豐富自己獲得成長。“悲劇”是戲劇的類型之一,是對過往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展現了人類社會美和丑的斗爭經歷,表達人類對美永恒的追求。如《祝福》引導我們觀察與批判,再如《哈姆雷特》讓我們擁有良知與悲憫的情懷。
寫作時,如果說寫出悲劇的價值(藝術的反應社會生活)是合格的作文,寫出悲劇對于人生的價值可以提高一個層次,而好的作文一定要寫出悲劇與和美人生的深層關系:悲劇和人生之間可以是目的關系,即需要悲劇作品是為了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條件關系,即閱讀悲劇作品才能更好地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對立統一關系,即閱讀悲劇與期盼和美人生都是為了尋求真善美。
具體來說:
1.悲劇預示著追求和美的過程是曲折的,悲劇性作品提醒我們要珍視當下的幸福與美好。我們想要追求和美的人生旅途,但并不意味著追求的過程一定是和美的。悲劇性作品以其深刻的描繪,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過程的艱辛,也提醒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與和諧,對生活中的每一刻要充滿感激與敬畏。
2.悲劇預示著和美不是人生的常態,悲劇性作品能讓我們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激發我們面對困境的勇氣。悲劇是社會歷史的真實寫照,悲劇性作品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人類在困境中的掙扎與抗爭,說明伴隨著對和美的追求,美與丑的斗爭是始終存在的。這些作品讓我們明白,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也不能放棄希望與努力。同時也鼓舞我們積淀有益的經驗,堅定對和美人生的追求。
3.悲劇預示著和美的內涵是豐富的,悲劇性作品深化我們對人性的理解,給予我們精神熏陶。悲劇性作品展現了人性的復雜與多面性。它讓我們看到,在困境與不幸面前,人性既有脆弱與無助,也有堅強與勇敢。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與他人,理解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從而更好地加深對和美的認知,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
立意:
1.敬畏悲劇,崇高自我。
2.在悲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3.悲劇有人生,人生無悲劇。
4.以悲劇之光照亮自我。
3.(2024·遼寧沈陽·一模)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東北育才學校技學高中部將舉行“紅樓夢中人”讀書節征文活動。你最喜歡《紅樓夢》中的哪一人物形象?
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觀點,闡釋你喜歡的理由。
要求:明確習作對象,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參考例文:
紅樓曲變奏:尤三姐的虛實
縱觀紅樓一曲,封建禮教與無羈浪漫的沖突貫穿始終。哪怕是再靈秀的黛玉,也多少為所謂的“正統觀念”所累。而在這種壓抑的封建語境下,尤三姐是曹雪芹有意的“宕開一筆”,其獨特的生性本淫、潑辣剛烈是灰調禮教下的一抹亮色:雖然快意,然而不雅;雖然不雅,到底快意。因此,她也便成為我在《紅樓夢》中最欣賞的角色。
尤三姐來自大觀園之外更為廣闊和多元的平民社會,因此受到的封建貴族禮教影響也相對較小。
她認為,女人也是可以拿男人來取樂的。這背后其實是一種對于男女平等的向往,雖然這種聲音是扭曲極端的,但我們也可從中感受到在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偏見和對貞潔烈女的變態期待下產生的強烈反抗與不滿,或者說,這其實表達的是曹雪芹作為一種先知先覺之人的個人不滿,是他對封建正統觀念的有意挑戰。從這個角度而言,尤三姐的觀念看似不可能在那個時代的土壤里發芽,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極具有現實性的、更高層面的真實。
同時,尤三姐的選擇看似浪蕩不堪,實際上背后有著更為犀利的對于自我境遇的洞明。
這種自我認知與尤二又有明顯區別,尤三姐并不認為自己“并無品行”,反說“咱們金玉一般的人”,可見在其心中,女性的珍貴與肉體的貞潔并無干系。總之,尤三姐的存在并不是為了解開“靈與肉”的謎團,而是向傳統的封建禮教社會展示女性的另一種可能性。
最后是尤三姐之死。如此潑辣剛烈、濃墨重彩的人,死時竟然沒有狼狽,沒有哭嚎,也沒有怨憤:這種輕靈、干凈、利落、浪漫的死法當然是曹雪芹的想象。這是他送給尤三姐這樣一位不為世俗所容,但活得響亮明快的女性最美麗的結局。“桃花”是她的鮮血,“玉山”是她的軀體,用最美好干凈的意象來形容一位世人眼中骯臟的“蕩婦”。在這樣一種虛化的鏡頭下,尤三姐之死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審美感受,更是一種對“潔”與“美”的反思。
尤三姐真的在愛情中改變了本性嗎?或許沒有。“妾以死報此癡情”,尤三姐并不是因為所愛之人對自己的世俗看法悲憤而死,也不是因為醒悟自己過去的荒唐后悔尋死,而是因為自己真心錯付、為了自己的癡情無果而死。她始終像一筆濃烈的潑墨,來時快意,去時灑脫。的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但堅守自己的性格底色才是尤三姐。
與紅樓裙釵相比,尤三姐是一種完全叛離傳統的女性形象。她的人性善惡都被夸張和放大,因而對比愈顯。在她扭曲的真實、極端的剛烈中,曹雪芹書寫的是突破封建禮教的一個音符,是封建社會中女性最真實、最強烈、最宏大的愿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試題以教材中《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作為寫作契機,設置了“紅樓夢中人”讀書節征文活動這一寫作情境,要求考生寫出自己在《紅樓夢》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可以說,《紅樓夢》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獨特性。作者善于根據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對人物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描寫,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他們的特征。特別是書中的主要人物,他們往往具有復雜、多面的性格,不要說寶釵、襲人,即使像豪爽單純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賈政,也不是由單一特征所構成的。
所以,考生在寫作時,應當明確態度,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再根據人物的具體事件整理出喜歡這個人物的原因。對于高中生來說,著重抓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展開寫作,是一種比較容易入手的寫法。比如喜歡賈寶玉的原因可寫他蔑視世俗的功名利祿,痛恨八股文章;尊重女性又同情女性,向往美好事物。喜歡薛寶釵的原因可寫她處事淡然,穩重平和,恭順體諒,圓滑隱忍,深明大義。
立意:
1.喜歡林黛玉的出塵脫俗。
2.喜歡史湘云的單純直率。
3.喜歡王熙鳳的潑辣爽朗與高超執行力。
4.(2022·全國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參考例文:
在傳承中銳意創新
在《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情節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有著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鑒化用“瀉出于兩峰之間”中的 “瀉”字,并題名為“瀉玉”;也有人根據情境獨創“沁芳”二字。三種題名皆有不同藝術效果,“翼然”“瀉玉”“沁芳”,對優秀傳統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即創造性地傳承。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座大廈,那么“移用”與“化用”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廈成型的基礎,而“獨創”的文化則是鋼筋,是使大廈永葆活力、處于不倒之境的關鍵。時代發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們既要有“移用”“化用”這類簡單直接的文化傳承,也要有“獨創”這類創造性的傳承。在傳承中銳意創新,方能穩步前行,方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文化要發展,傳承是必經之路。“移用”為基,“化用”為翼,中華文化固若金湯。德·斯賓格勒說:“一個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漂泊無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礎,國家之根本。假如一個國家缺乏文化的傳承,那么民族精神與個體靈魂便會無所依托,便會逐漸走向虛無。正是因為走著文化傳承之路,我們才能在《詩經》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離騷》中體會屈原的愛國情懷,才能在《史記》中了解上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若無傳承,《醉翁亭記》便無人知曉;若無傳承,文化大廈便不復存在。
文化要發展,創新是必備技能。“獨創”為魂,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傳承是文化的延續,創新是時代的呼喚。上海戲劇學院學生邊靖婷,與同學一起通過線上平臺向大家展示宣傳傳統京劇戲腔,讓戲腔走出劇院,走上網絡,為更多人所了解;故宮,不止步于傳統的展示,與現代科技互聯網深度融合,積極展現自身的文化魅力。現在故宮已向騰訊平臺開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圖》《韓熙載夜宴圖》《海錯圖》……故宮的創新不僅吸引了無數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更是使無數人自發成為傳承者。羅興連曾說:“古老傳統文化如果不走向現代生活,那它就永遠只是停留在故紙堆中的一堆符號而已。”我們既要傳承傳統文化,又要在傳承中銳意創新,讓更多人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大廈注入活力。
在傳承中銳意創新,不限步于文化領域。在中醫藥領域,疫情期間,無數醫者傳承中醫藥精華,銳意創新,使得中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領域,從“神舟”一號到十四號,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如此成就,與一代代航空人“移用”“化用”“獨創”技術密不可分……
在現實生活中,在學習方面,我們也需做到在傳承中銳意創新。比如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常常害怕寫作,總是覺得難以下筆,究其根本,不過是因為我們缺少傳承,極少去閱讀經典,難以“移用”“化用”一些語言,更不要提“獨創”言語。因此,我們要在傳承中銳意創新,先大量閱讀與積累,再將知識融會貫通,“獨創”屬于自己的表達。沒有傳承,再新的“獨創”也不過是無源之水;沒有“獨創”,再好的傳承也不過是一潭死水。讓我們在學習中踏實傳承,在傳承中銳意創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奮力前行。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本題為記敘性材料作文題。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給大觀園的亭子匾額題名,“翼然”“瀉玉”“沁芳”三個題名的由來,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歐陽修《醉翁亭記》,“瀉玉”是借鑒化用經典名句,而“沁芳”則是根據亭子周圍的環境氛圍獨創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并沒有對三個名字進行褒貶。
考生審題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個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鑒化用”和“根據情境獨創”。給匾額題名的例子正好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鮮活靈動。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可以獲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文化之所以燦若星河,源遠流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多變的藝術手法。“移用”“化用”和“創造”,既是相對獨立的關系,也呈現出藝術方法上的“低級”“中級”到“高級”的進階層級,當然,這三者之間更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考生審題立意,不要在《紅樓夢》的相關情節里打轉,要注意題目引導語的暗示,“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維從《紅樓夢》給亭子題名的情節方面上升到文化領域,進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廣闊天地,比如經濟領域、科技領域、思想領域、教育領域……無論哪個領域,“移用”“化用”“獨創”都是其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僅是個思考的“引子”,積極聯想、拓展思維、深化思考才是關鍵。另外,題目雖然沒有“結合時代背景”之類的思維暗示,但考生也應該賦予其以新時代的意義。
比如,將“移用”“化用”“創造”與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思考。能夠從別處直接移用過來的技術,我們大可以如魯迅先生所言“大膽地拿來”,為我所用,而不必縮頭縮腦,畏手畏腳;對于不能直接搬過來的東西,我們則“借鑒化用”:對外來的東西或是繼承下來的東西,加以篩選、加工,使之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化用”并不簡單,也考量著我們的勇氣和智慧;當然,我們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獨立的地位,甚至領先于世界強國,我們就必須超越“移用”“化用”階段,破除科技“藩籬”,根據我國現有國情和經濟實力走科技創新之路。中國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國的量子衛星技術,中國的橋梁船舶和生物醫藥技術,正是以“獨創”為主終至成功的明證。“移用”“化用”到“獨創”,可謂中國科技的發展壯大之路。
具體行文,議論說理要體現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獨創”三者之間的關系,還要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思考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論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現出一種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簡單化思維。“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其實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議論,要有真實的有個性的見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應是有“我”之文。
立意:
1.以移用為基,以化用為翼,以獨創為魂,中華文化恒久遠。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獨創才是發展的根本和靈魂。
3.勇敢地拿來,大膽地鑒別,積極地創新,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4.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要走適合國情的創造性發展之路。
5.成功無法復制,人生有無數種可能,適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
三、古代詩歌閱讀
1.(2024·山東菏澤·二模)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其二)①
陸游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詩為1194年陸游七十歲奉祠居山陰時作。②據《呂氏春秋·舉難》載:“寧戚,春秋時衛人,以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扣牛角而歌。齊桓公以為非常人,召見,拜為上卿。”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筆調自然輕松,緊扣題目中的“暖”字,寫出了天氣的溫和怡人,以及睡眠飽足的愜意。
B.頸聯中視覺與聽覺轉至戶外,“梅”象征詩人孤高自賞的品性,“雁”暗含了思鄉思親的情感。
C.尾聯詩人借寧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發情感,引發讀者的聯想,豐富了詩歌的思想內涵。
D.詩人截取晚年閑適生活的片段,寫得真切細膩,讓讀者能夠從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2)《紅樓夢》第48回中,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卻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林黛玉又推薦香菱應該讀王維、杜甫、李白的詩。你認同誰的看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1)B (2)示例一:我認同香菱的看法。①寫出了日常生活情趣。簾不卷而“留香久”,硯微凹而“聚墨多”,兩處細節凸顯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②用語淺近卻富有韻味。頷聯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詩者。③對仗工整,有格律之趣。“留”和“聚”,“久”和“多”,都能體現出嚴整之美。
示例二:我認同林黛玉的看法。①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情,與王維、杜甫、李白等人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②過于重視格律技巧,有明顯的雕琢痕跡,缺少自然之美。③對于初學詩的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就很難寫出像王維等人那樣的大格局的作品。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
B.“思鄉思親”錯誤,從詩歌內容看,寫的就是日常家居的閑適生活,再加上山陰為詩人的家鄉,故此句看不出思鄉思親的情感。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題干中涉及到香菱和林黛玉兩種不同的觀點,作答時首先確定自己認同的觀點,再結合詩人的作品內容及初學詩的人的情況說明理由。
如果認同香菱的看法,就結合引用的本詩頷聯分析。頷聯大意是:室中的門簾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硯臺微微凹下而聚墨多。詩句中兩處細節描寫凸顯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詩句淺顯易懂,富有韻味,適合初學詩者。詩句中“留”和“聚”,“久”和“多”對仗工整,能體現出嚴整之美。
如果認同林黛玉的看法,就從內容分析,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情,與王維的《使至塞上》、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將近酒》等作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本詩頷聯過于重視格律技巧,缺少自然之美。根據題干“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可知,對于初學詩的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就很難寫出大格局的作品。
2.(23-24高三上·浙江·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各題。
詠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詩從秋夜的新霜落筆,一個“輕”字,表達出悄無聲息的氛圍,卻透出寒冷和蕭瑟。
B.白詩寫嚴寒刺骨時,芭蕉折斷、荷花歪斜,從側面襯托出東籬菊的傲霜耐寒。
C.元詩首句贊嘆陶淵明屋舍外所種秋菊之多,花開之盛,環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情愉悅。
D.白詩和元詩都托物言志,盛贊菊花凌寒傲冷的清高堅貞品格。
(2)同樣是詠菊,元稹“遍繞籬邊日漸斜”,《紅樓夢》中林黛玉也“繞籬欹石自沉音”。請簡要分析兩人“繞籬賞菊”這一行為背后情感的異同。
【答案】2.(1)C (2)相同:兩人專注看花,賞菊入迷,都對菊花由衷喜愛,流連忘返。不同:①元稹鐘愛菊花是因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謝,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因此要縱情賞菊。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②林黛玉獨自賞菊,借頌揚菊花來抒發自我愁怨,訴說無人理解她像秋菊一般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情懷。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C.“陶淵明”錯,“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可見并非陶家,而是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西下,天色已晚,流連忘返。
“繞籬欹石自沉音”意思是只好圍繞著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像神魔附體似的,使得黛玉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于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著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
綜合以上分析,可見相同點:都專注看花,賞菊入迷,都對菊花由衷喜愛,流連忘返。
“遍繞籬邊日漸斜”意思是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詩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于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詩人緣何愛菊,結合后文“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可知,是因為一年之中,菊花開過之后,再沒有別的花開放了,賞花的機會再沒有了。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后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元稹《菊花》一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繞籬欹石自沉音”中表現出黛玉對菊花的癡迷,其實與人物多愁善感的情緒有關,借頌揚菊花來抒發自我愁怨,言外之意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詩句表面寫的是菊,實際贊揚的是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
結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不同點,即詩人抒寫的感情不同,前者贊揚堅貞品格,后者贊揚堅守自我的人格。
3.(2024·山東濟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輞川,水名,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下,王維曾在此隱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維詩友。②接輿: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裝狂遁世。
(1)下面對這首唐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山中秋景。“轉”字形象地寫出了山色因季節而變的動態;“日”字讓流動的水帶給人始終如一的守恒之感。
B.頷聯寫詩人在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日暮蟬鳴。柴門表現田園隱居生活;倚杖臨風,則表現了詩人安閑瀟灑的意態。
C.尾聯用典,詩人自比楚狂接輿,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頷聯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現自己與裴迪痛飲狂歌,相酬為樂的情景。
D.本詩是一首兼具詩、畫、樂五律。風光、人物、歌聲,接替呈現,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閱讀以下鏈接文字,回答問題。
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的“□□□□□,□□□□□)”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選自《紅樓夢》“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有改動
化用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將他人作品語言,根據表達的需要,重新組合,靈活運用。雖然黛玉認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現成”,但本詩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處,請你結合詩句分析本詩化用之妙。
【答案】3.(1)C (2)①本詩的“墟里上孤煙”使人聯想到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上”化用“依依”。②本詩借用陶詩情境,暗寫“墟里”遠離“渡口”,表現居處遠離世俗的清幽。③“上”字為詩人靈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寫出炊煙緩慢升騰的樣子,極具立體感、畫面感(立體感)。④“上”雖沒有“依依”那樣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無我之境,也能顯出淡然之境。
【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詩人自比楚狂接輿”錯。“接輿”指裴迪,尾聯刻畫了裴生的狂士形象,表明詩人由衷的好感和歡迎,扣合詩題中的“贈”字。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手法的能力。
首先填出林黛玉告訴香菱的是誰的詩句,是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香菱口中“上孤煙”的“上”字是從陶淵明“依依”兩字化用而來。然后分析化用的精妙之處。
本詩“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描寫渡口處只剩水面上一輪落日,村里的炊煙正裊裊上升。而陶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王詩正是借用陶詩情境,暗寫“墟里”遠離“渡口”,表現居處遠離世俗的清幽。
③陶詩“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詩“上”字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上”字為詩人靈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寫出炊煙緩慢升騰的樣子,極具立體感、畫面感(立體感)。
④“依依”是擬人手法,移情于景,是“有我”之境;“上”雖沒有“依依”那樣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無我之境,也能顯出淡然之境。
四、現代文閱讀
1.(2024·廣西南寧·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說《紅樓夢》是“自敘傳”,是否以胡適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說而言,可以說是的。但其實乾隆時人本就明白,這部小說的實質是寫作者自家的,因此魯迅才說“自傳說”之出現實際最早,而肯定確立反在最后。比如書中有二十首詩作,其所引原詩都已發現為富察明義之作,我們考明雪芹與富察氏明義家交往關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聽途說之比。又如同時人吳云跋石媼玉的《紅樓》劇本,也說《石頭記》是“小說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家”。如果再往晚一點的時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說原理》中指明:“寫貧賤易,寫富貴難。此因發憤著書者,以貧士為多,非過來人不能道也:觀《石頭記》自明。”可見夏氏是看出了作者雪芹即是親歷者,亦即此書是自敘的道理。兩年以后,1905年,王國維始作《紅樓夢評論》,其言有云:縱觀評此書者之說,約有二種,一謂述他人之事,一謂作者自寫其生平也。這也足以說明,在胡適先生考證《紅樓》之前的20年,“自敘傳”之說本就存在,并未中斷或絕跡。
嘉慶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紅樓夢說夢》早已揭出:“盲左、班、馬之書,真事傳神也;雪芹之書,虛事傳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實事;罪花業果,欲言難言,不得已而托諸空中樓閣耳。”這話已夠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諸聯所著《紅樓評夢》也說:“凡值寶、黛相逢之際,其萬種柔腸,千端苦緒,一一剖心嘔血以出之,細等鏤塵,明如通犀。若云空中樓閣,吾不信也;即云為人記事,吾亦不信也!”這是何等的真情實話,何等具有說服力的邏輯語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書,可舉江順怡《讀紅樓夢雜記》的一則。其言曰:“或謂《紅樓夢》為明珠相國作,‘寶玉’對‘明珠’而言——即(納蘭)容若也。竊案《飲水》一集,其才十倍寶玉,茍以寶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況《飲水詞》中,歡語少而愁語多,與寶玉性情不類。蓋《紅樓夢》所紀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數十年之閱歷,悔過不暇,自怨自艾,自懺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駁“納蘭說”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難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魯迅作《中國小說史略》,于其中鄭重指出的則是:“蓋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然胡適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說(按:指蔡元培說)遂不立……然謂《紅樓夢》乃作者自敘,與本書開篇契合者,其說之出實最先,而確定反最后……知曹雪芹實生于榮華,終于苓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以蔡元培先生為代表的“索隱派”,源于本土傳統,極力反對“寫己”之論,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繼有人,以“虛構”“概括”為理由而批判“自傳說”的風潮,則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事。魯迅的看法是,從整體宏觀看,小說分明是雪芹自敘——因為他的半生,即與“石頭”絕似。說得這樣明白確切,豈不足見《紅樓夢》更可能是“自敘”而不是“他敘”?
(摘編自周汝昌《紅樓十二層》)
材料二:
整個說來,《紅樓夢》是長于寫實的。“石頭”在全書第一章中答復空空道人說:“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尋蹤,不敢稍加穿鑿,致失其真。”在寫實的同時,穿插環繞裝點一些神話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寫實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動、神秘、奇異,使寫實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這就比一味寫實、除了實還是實的作品更文學了。
一般地說,寫實的作品易于厚重,夢幻的作品易于輕靈,或反過來說,寫實的小說易失之于拙,夢幻的小說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結合一下呢?厚重中顯出輕靈,執著中顯出超脫,命運的鐵的法則中顯出恍恍忽忽的朦朧。這是真小說家的境界,這是人生真味的體驗。
荒誕、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體的一種要求,當科學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滿足人的主體要求的時候,荒誕性與夢幻性就應運而生了。荒誕、幻化也是一種美,是一種突破了現實的硬殼、擺脫了大地的蕪雜的美,就像夢的美,癡的美……
小說本就是間隔疏離現實人生的一種手段,荒誕、幻化更增強了這種間離效果。《紅樓夢》一開篇,作者就強調“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經歷過一番夢幻”,“說來雖近荒唐,細說頗有趣味”,一方面強調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強調不可當真。這就給創作主體留下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極大靈活性,留下了極大的藝術創造力縱橫弛騁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創作自由,也為讀者留下了閱讀與欣賞即進行二度創作的自由。
完全地寫實,讓寫作本身也變成了一種介入,乃至變成了一種輿論,一種“大眾傳播”,一種“站隊”,這就往往會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隱私,涉嫌造輿論,涉嫌提倡異端與犯上作亂……曹雪芹有幾個腦袋敢去以身試文字獄!小說畢竟只是小說,至少首先是小說,雖然不如起訴書或辯護詞那樣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卻因失去了這種針對性而獲得了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
(摘編自王蒙《紅樓啟示錄》)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乾隆時期就有人認為《紅樓夢》為作者自傳,但這種學說直到五四之后才確立。
B.富察明義的詩,吳云的跋,二知道人的《紅樓夢說夢》都可作為自傳說的證據。
C.有人認為《紅樓夢》為納蘭明珠所作,江順怡的《讀紅樓夢雜記》對此作了駁斥。
D.蔡元培先生以“虛構”“概括”為理由反對自傳說,作者不認同蔡元培這種看法。
(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學作品需要一些幻化出的生動、神秘、奇異,否則就缺乏文學性。
B.寫實的作品,一般具有厚重、拙樸、超脫等特點,因此與夢幻的作品有所不同。
C.荒誕性與夢幻性是相對于科學性、可知性而言的,它有一種突破現實的美。
D.小說應該追求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不應該涉嫌不敬、溢美、揭隱私、造輿論。
(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
A.孟子曾言:“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B.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C.蘇軾在寫給謝民師的回信中說道:“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D.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
(4)“新紅學”是指五四運動之后胡適等學者進行的《紅樓夢》研究,它主要研究《紅樓夢》的作者和版本。依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屬于“新紅學”范疇的一項是( )
A.脂硯齋是《紅樓夢》最早的讀者之一,其寫下的大量評點式評語隨《紅樓夢》抄本的正文保留下來,有助于我們了解著作原貌。
B.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將真實歷史中的曹家和文學作品中的賈家合而為一進行考證,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貫問題。
C.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從民族主義情感出發,提出《紅樓夢》的立意在于反對滿族統治,從而把《紅樓夢》解讀成一部政治小說。
D.吳宓運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一與多”之說,分析《紅樓夢》的結構和人物,把對《紅樓夢》的認識提升到了哲學層面上。
(5)這兩則材料評論《紅樓夢》的角度有何不同?分別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答案】1.(1)D (2)C (3)A (4)B (5)①材料一從《紅樓夢》作者的角度進行考證,它啟示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要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論世,還要結合其它相關資料進行研讀。②材料二從《紅樓夢》藝術特色的角度進行論述,它啟示我們,真小說應該像《紅樓夢》那樣,寫實與荒誕化、幻化相結合,現實與夢幻相結合。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以“虛構”“概括”為理由批判自傳說的不是蔡元培,而是“索隱派”的后繼者,選項張冠李戴。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需要”“否則就缺乏文學性”曲解文意,這只是說夢幻的作品,而此外還有寫實的作品。
B.“超脫”,這是夢幻的作品的特點,應該是“執著”。
D.“應該”“不應該”曲解文意,原文是說完全寫實的缺陷和加入幻化的好處。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觀點是《紅樓夢》是作者自敘。
A.意為讀書要了解作者,知人論世,符合材料一觀點。
B.強調寫作要反映現實。
C.強調言辭達意的重要性。
D.強調文藝為大眾。
BCD均與材料一觀點無關。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A.脂硯齋不是五四運動之后的學者。
C.蔡元培對《紅樓夢》立意的解讀,不屬于“新紅學”的范疇。
D.吳宓研究的是《紅樓夢》的結構和人物,與“作者和版本”無關。故選B。
(5)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說《紅樓夢》是‘自敘傳’,是否以胡適為始呢?”“‘自敘傳’之說本就存在,并未中斷或絕跡”“說得這樣明白確切,豈不足見《紅樓夢》更可能是‘自敘’而不是‘他敘’?”從《紅樓夢》作者的角度進行考證,它啟示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要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論世,還要結合其它相關資料進行研讀。
②材料二“《紅樓夢》是長于寫實的”“在寫實的同時,穿插環繞裝點一些神話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生出浪漫的彩色,這就比一味寫實、除了實還是實的作品更文學了”從《紅樓夢》藝術特色的角度進行論述,它啟示我們,真小說應該像《紅樓夢》那樣,寫實與荒誕化、幻化相結合,現實與夢幻相結合。
2.(2024·高三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學在我國學術史上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本身獨特性甚強,卻又很容易被當作一般對象對待。它的文化內涵極豐富,文化品位極高,所以需要我國的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科學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學者通力協作,方能勝任愉快,展現光輝;而那些第一流學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業,如何能以“一部小說”來作為他們的研究目標?于是“紅學”遂落于低層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為例,如果勉強冒稱一個“學者”,也不過是在三流的層次,還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備研治此學的條件。以上二端,乃是“紅學”悲劇性的最關鍵的矛盾因素,至少在歷史現階段,其情勢實在如是,諱言與美化,是有害無益的。
無視于“紅學”之極大獨特性而總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舉海外的余英時。余教授曾著專文倡言“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與“紅學革命”,并以此而名揚寰宇。在他看來,已有的紅學一無是處,尤其是考證派已是“山窮水盡”“眼前無路”,故必須“革命”,而他的革命口號卻是“回到文學上來”——他認為紅學研究只應是一種文藝方面的事,別的都是錯了路頭的。這就是我所說的,無視于“紅學”的獨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拉挽。其實余英時倒是個研究文化的高層次的教授(如對胡適的思想有所評論等),連他都那么看待《紅樓夢》,則其他同類論紅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學,它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文化底蘊、歷史環境、作者心靈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見可以啟迪學人呢?長時期評贊《紅樓夢》的“藝術”的,仍然離不開“形象塑造”“性格刻畫”“心理描寫”“口語運用”之類,這倒看起來滿像“文學”了,難道余教授會滿足于這樣的“回到文學”而以此排斥其他層面的研究嗎?
我所列的第二條悲劇性,一方面與第一條有關聯,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學術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連這“紅學”的特定含義在大教授那兒都扯不清,則勢必產生真紅學與假紅學的混亂。“文學”范圍的一般賞析評論不必說了,即如對小說作者的生卒與祖籍來作些考證——這其實也是一般從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礎課”,可是現在這也成了“著名紅學家”,可見這一“界”的“家”之濫竽之地步了。
歸結一句話:“學”不足而“紅”必虛。
(摘編自周汝昌《還“紅學”以學》)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發表了《什么是紅學》的演講,提出兩個觀點:1.“紅學”有其特殊性,研究《紅樓夢》的學問不一定就是紅學。他說,“我的意思是,紅學有它自身的獨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說的方式、方法、眼光、態度來研究《紅樓夢》”,“紅學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說學,它卻補充和豐富一般小說學。一般小說學也不能代替紅學”。2.“紅學”包括曹學、版本學、探佚學、脂學四學。周氏的觀點非常明晰:“紅學”是一種獨特的學問,不同于小說學;“紅學”指曹學等四學。
應必誠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那篇《也談什么是紅學》中說:“《紅樓夢》作者、版本文獻的考證和《紅樓夢》作品研究是統一紅學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紅樓夢》作者版本的考證對《紅樓夢》研究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的意義,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紅樓夢》作品的研究是紅學的主體,《紅樓夢》作者和版本的考證不能脫離《紅樓夢》作品的研究”,“紅學何為?就是用美學的、歷史的方法,包括運用作者版本考證的研究成果在與時代歷史、文化環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學傳統以及與讀者的聯系中,去闡明《紅樓夢》審美藝術的創造及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闡明《紅樓夢》的審美個性和藝術風格,等等”。
應文說:“紅學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來否定對《紅樓夢》本身的思想藝術的研究。”在這里,應氏以他自己的“紅學”概念界定去反對周氏在另一種“紅學”界定下的邏輯展開。周氏的“紅學”界定是否隱藏著否定“《紅樓夢》本身的思想藝術的研究”的動機,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說這種研究是屬于“一般的小說學的范圍”,而不在“紅學”的范圍。周氏的紅學界定與他一生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面對周氏的紅學界定,我們只能說其過于狹窄、過于專門化。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認為,周汝昌否定對《紅樓夢》的思想藝術進行研究。
幾乎對于任何《紅樓夢》的愛好者來說,指出周氏的紅學界定過于偏狹,這并不困難。我曾打過一個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飯,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個人說,人不需要吃飯,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紛紛出來反對,連篇累牘地說,吃飯和喝水是一種辯證關系,應以吃飯為主,喝水只是輔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辯證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價值呢?我們為什么不能耐心地聽聽對方的陳述,也許可以從對方的荒謬中找到更加科學的養生之道。
(摘編自陳維昭《“紅學”何以為“學”——兼答應必誠先生》)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各學科的第一流學者都有各自的理想事業,所以不會以《紅樓夢》為他們的研究目標。
B.無視“紅學”的獨特性會使研究脫離特定的文化底蘊、歷史環境、作者心靈神智。
C.周汝昌先生并沒有明確否定“紅學”對思想藝術的研究,但其中隱藏著否定動機。
D.陳維昭和應必誠圍繞周汝昌先生的演講進行爭論,他們堅守著各自的觀點和立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汝昌先生深入探討“紅學”研究的悲劇性,對已有研究并不諱言或美化,可見他嚴謹而謙遜。
B.周汝昌先生認為,余英時雖然倡導研究《紅樓夢》要回到文學但也絕不會排斥其他層面的研究。
C.學者對“紅學”概念的界定與學者本身所從事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界定標準。
D.陳維昭先生既能充分分析他人觀點,又能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理念,措辭委婉,立場鮮明。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
A.在聆聽之前,必須讓自己變成一只寬口大腹的甕,把陳年的灰塵泥垢刷洗干凈。——簡填
B.要做一個善于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莫里斯
C.辯才是一種將真理轉化為語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語言又能讓聆聽者完全理解。——艾默生
D.當我自己在黑暗幽遠的道上,當心地慢慢走著,我只傾聽著自己的足音。——冰心
(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對論證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余英時事例——舉例論證——論證學者無視于“紅學”之極大獨特性而總想把它拉向一般化
B.論說余英時“那么看待《紅樓夢》”——類比論證——論證同類論紅之人也像余英時一樣
C.引用周汝昌、應必誠先生觀點——引用論證——指出他們對“紅學”的認識,為比較二者觀點做鋪墊
D.關于吃飯和喝水的爭論——比喻論證——論證指出“周氏的紅學界定過于偏狹”的爭論沒有什么價值
(5)為什么說“‘學’不足而‘紅’必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2.(1)C (2)C (3)B (4)B (5)①《紅樓夢》文化內涵極豐富,需要各個領域的一流學者共同研究。②《紅樓夢》文化品位極高,對研究者的文化學術的普遍水平要求很高。③研究《紅樓夢》需要以美學的、歷史的方法,在多種聯系中闡明其思想藝術等。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其中隱藏著否定動機”曲解文意。由原文“周氏的‘紅學’界定是否隱藏著否定‘《紅樓夢》本身的思想藝術的研究’的動機,他自己并未明言”可知,周汝昌先生是否隱藏著否定動機,并未言明。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學者對‘紅學’概念的界定與學者本身所從事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錯誤,由原文“周氏的紅學界定與他一生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可知,原文只是說是周汝昌,而不是所有的學者。“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界定標準”屬于強加因果。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該段觀點是“我們為什么不能耐心地聽聽對方的陳述,也許可以從對方的荒謬中找到更加科學的養生之道”。
A.是說一個愿意傾聽的人,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愿意接納和理解來自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信息。
B.是說要善于傾聽,并能汲取有效經驗作為自己的儲備。
C.所謂的辯才是既能將真理轉換為語言,又能讓人接受。是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說的。
D.本處強調傾聽自己的重要性。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類比論證”錯誤。本處是說就連余英時都那么看待《紅樓夢》,那么其他同類論紅之人就可推而知了。并沒有運用類比論證這種手法。故選B。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它的文化內涵極豐富,文化品位極高,所以需要我國的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科學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學者通力協作,方能勝任愉快,展現光輝”可知,《紅樓夢》文化內涵極豐富,需要各個領域的一流學者共同研究。
由原文“文化學術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連這‘紅學’的特定含義在大教授那兒都扯不清,則勢必產生真紅學與假紅學的混亂。‘文學’范圍的一般賞析評論不必說了,即如對小說作者的生卒與祖籍來作些考證——這其實也是一般從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礎課’,可是現在這也成了‘著名紅學家’,可見這一‘界’的‘家’之濫竽之地步了”可知,《紅樓夢》文化品位極高,對研究者的文化學術的普遍水平要求很高。
由原文“就是用美學的、歷史的方法,包括運用作者版本考證的研究成果在與時代歷史、文化環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學傳統以及與讀者的聯系中,去闡明《紅樓夢》審美藝術的創造及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闡明《紅樓夢》的審美個性和藝術風格,等等”可知,研究《紅樓夢》需要以美學的、歷史的方法,在多種聯系中闡明其思想藝術等。
3.(2024·上海閔行·二模)閱讀《紅樓夢》節選內容,完成下面小題。
第三回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節選)
①黛玉上了轎,進了城。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轎子又走了一箭之遠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來了。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正面五間上房,皆是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雀鳥。臺階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一見他們來了,都笑迎上來道:“剛才老太太還念誦呢,可巧就來了。”于是三四人爭著打簾子。
②黛玉方進房,只見兩個人扶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賈母說:“請姑娘們。”不一時,只見三個奶媽并五六個丫鬟,擁著三位姑娘來了:
第一個肌膚微豐,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兒,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束。
③黛玉忙起身,迎上來見禮,互相廝認。一語未完,只聽后院中有笑語聲,說:“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只見一群媳婦、丫鬟擁著一個麗人,從后房進來。這個人打扮與姑娘們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纓絡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④黛玉連忙起身接見。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嫡親的孫女兒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憐我這妹妹這么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呢?”說著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別再提了。”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該打,該打!”又忙拉著黛玉的手問道:“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別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也只管告訴我。”黛玉一一答應。
第六回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節選)
⑤劉姥姥帶了板兒,進城至寧榮街來。到了榮府大門前石獅子旁邊,劉姥姥不敢過去,撣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后溜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門上,說東談西的。劉姥姥輾轉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領了他們去找王熙鳳。
⑥才入堂屋,只聞一陣香撲了臉來,竟不知是何氣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滿屋里的東西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劉姥姥此時只有點頭咂嘴念佛而已。劉姥姥和板兒上了炕,小丫頭們倒了茶來,吃了。就在等待時,劉姥姥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羅篩面①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鉈似的,卻不住的亂晃。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東西?有啥用處呢?”正發呆時,陡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倒嚇得不住的展眼兒。接著一連又是八九下。欲待問時,只見小丫頭們一齊亂跑,說:“奶奶下來了。”
⑦劉姥姥只屏聲側耳默候。只聽遠遠有人笑聲,約有一二十個婦人,衣裙窸窣,漸入堂屋,往那邊屋內去了。忽見周瑞家的笑嘻嘻走過來,點手兒叫他。劉姥姥會意,于是帶著板兒下炕。至堂屋中間,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會子,方蹭到這邊屋內。只見門外銅鉤上懸著大紅灑花軟簾,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紅條氈,靠東邊板壁立著一個鎖子錦的靠背和一個引枕,鋪著金線閃緞大坐褥,旁邊有銀唾盒。那鳳姐家常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穿著桃紅灑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⑧鳳姐也不抬頭,只管撥那灰,慢慢的道:“怎么還不請進來?”一面說,一面抬身時,只見周瑞家的已帶了兩個人立在面前了,這才忙欲起身。猶未起身,滿面春風的問好,又嗔著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說?”劉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幾拜,問姑奶奶安。鳳姐忙說:“周姐姐,攙著不拜罷。我年輕,不大認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輩數兒,不敢稱呼。”周瑞家的忙回道:“這就是我才回的那個姥姥了。”鳳姐點頭。
【注釋】①打羅篩面:指古代農村用一種名為“風羅”的器具加工面粉。
(1)賞析第⑥段劃線句的妙處。
(2)第⑦段“衣裙窸窣”四字蘊含豐富的信息,請加以分析。
(3)同樣是外貌描寫,但第②段對三姐妹的描寫側重長相,第③段對鳳姐的描寫側重衣著,請對此加以評析。
(4)請說說選文中還有哪些同中有異的地方(寫出兩處即可)。
示例:同樣是第一次進賈府,黛玉進賈府暢行無阻,劉姥姥進賈府婢膝求人,左等右等。
【答案】3.(1)將鐘聲與打羅篩面的聲音聯系起來,用身邊的事物來認識陌生事物,符合劉姥姥的身份特征。 (2)衣裙窸窣意味著人很多,可見鳳姐的跟班很多,體現鳳姐在賈府地位顯赫。衣裙窸窣又意味著很安靜,表明大家在鳳姐面前不敢作聲,體現出鳳姐的威嚴。 (3)答案示例: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是因為三姐妹衣著尋常、相同,不足以引起注意,因此只能從長相上認識三姐妹。二是因為鳳姐衣著奢華,非常引人矚目。三是這兩段描寫采用的是黛玉的視角,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齡人,對同齡人的相貌會有更多的關注。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既展現了描寫對象的特征,也折射了觀察者的心理,安排巧妙不露痕跡。 (4)答案示例:①林黛玉所見到賈府以冷靜、旁觀描寫為主,劉姥姥見到的賈府的描寫中夾雜著很多心理感受描寫。②鳳姐接待林黛玉與接待劉姥姥的態度迥異。
【解析】3.(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劃線句子是“很似打羅篩面的一般”, “咯當咯當的響聲”和后面“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鉈似的,卻不住的亂晃”“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分析,劉姥姥是鄉下農婦,當她聽到陌生的鐘聲時,自然把這沒見過的東西發出的聲音,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熟悉的東西——打羅篩面發出的聲音。所以,此處將鐘聲與打羅篩面的聲音聯系起來,用身邊的事物來認識陌生事物,符合劉姥姥的身份特征。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蘊含的豐富內容的能力。
“窸窣”是,擬聲詞,用于形容輕微細碎之聲。此處說“衣裙窸窣”,是說婦人們走路時衣裙因摩擦所發出的細微聲響。結合“約有一二十個婦人”分析,“衣裙窸窣”意味著人很多,也就是鳳姐的跟班很多,顯示了鳳姐在賈府地位顯赫;同時,“衣裙窸窣”運用反襯手法,以聲襯靜,用衣裙發出的細微聲響反襯這里很安靜,大家在鳳姐面前不敢作聲,體現出鳳姐的威嚴。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樣是人物的外貌描寫,但是描寫的側重點不同,當然其原因不同。
第②段對三姐妹的描寫側重長相。文中說“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束”,可見,三姐妹裝束相同,衣著上沒有特色,不足以引起注意。但是三姐妹長相上卻各有特點,如“第一個肌膚微豐,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兒,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再者,此處三姐妹的描寫視角在黛玉這里,黛玉和三姐妹是同齡人,對同齡人的相貌會有更多的關注。所以,作者側重對三姐妹長相上的描寫。
第③段對鳳姐的描寫側重衣著。文中先說“這個人打扮與姑娘們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然后細描鳳姐的穿戴——“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纓絡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這一番衣著描寫,盡顯鳳姐衣著奢華,太引人矚目了。黛玉與鳳姐不是同齡人,自然不太觀注鳳姐的長相。所以,最后才對鳳姐進行外貌描寫。
這兩段描寫采用的是黛玉的視角,對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描寫方法,既展現了描寫對象的特征,也折射了觀察者的心理。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內容和手法象的能力。
由“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轎子又走了一箭之遠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來了。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正面五間上房,皆是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雀鳥。臺階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可見,林黛玉所見到賈府以冷靜、旁觀描寫為主;由“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滿屋里的東西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劉姥姥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羅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鉈似的,卻不住的亂晃。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東西?有啥用處呢’”可見,劉姥姥見到的賈府的描寫中夾雜著很多心理感受描寫。
由“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又忙拉著黛玉的手問道:‘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別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也只管告訴我’”可見,鳳姐對黛玉異常熱情;由“鳳姐也不抬頭,只管撥那灰,慢慢的道:‘怎么還不請進來?’一面說,一面抬身時,只見周瑞家的已帶了兩個人立在面前了,這才忙欲起身。猶未起身,滿面春風的問好,又嗔著周瑞家的”可見,鳳姐對劉姥姥外熱里不熱。所以,鳳姐接待林黛玉與接待劉姥姥的態度迥異。
4.(23-24高三下·河北邢臺·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的傳統性
俞平伯
從《紅樓夢》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綜合、發展了古代小說的傳統。
《紅樓夢》以“才子佳人”做書中主角,受《西廂記》的影響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寶玉說“看了(《西廂記》)連飯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廂記》幾乎成為寶玉、黛玉兩人對話時的“口頭語”了。本書引用《西廂記》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靈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一段,寶、黛借《西廂記》來說自己,非常自然《紅樓夢》開首說補天頑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氣,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記》第一回說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開聞,說法略異,觀念全同。而且,這塊頑石,既可縮成扇墜一般,又可變為鮮明瑩潔的美玉,我覺得這就是金箍棒塞在孫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紅樓夢》的關連尤其密切,它給本書以直接的影響,近人已有專書論述,這兒不作詳引。如《紅樓夢》的主要觀念“色”“空”,明顯從《金瓶梅》來。又泰可卿棺殮一節,幾全襲用《金瓶梅》記李瓶兒之死的文字,脂硯齋本評此“深得《金瓶》壺奧”從上邊簡單引用的各例,說明《紅樓夢》實集古來小說之大成。不僅此也,它還繼承了更遠的文學傳統,并不限于小說,如《左傳》《史記》,如樂府詩詞,而繼承《莊子》與《離騷》尤為特出。脂硯齋本第一回評,明確說“《莊子》、《離騷》之亞”;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氣說“文是《莊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寶玉摹擬《莊子·篋篇》——這些都不必細說。我以為莊周還影響《紅樓》全書。它的汪洋恣肆的筆墨,奇幻變換的章法,得力于《莊子》很深。
至于《紅樓夢》與《離騷》的關系,借其中的《芙蓉誄》來說明。這篇誄文,引用《離騷》《楚辭》最多。其中更饒趣味的一條是:寶玉在這篇誄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鯀”——寶玉說晴雯“直烈遭危,巾幗慘于羽野”。作者原注說:“鯀剛直自命,舜殛于羽山。《離騷》曰,鯀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這是特識、特筆。拿自古相傳“四兇”之一的“鯀”,來比晴雯這樣的美人兒,夠古怪的;所以后來有人把這句改為“巾幗慘于雁塞”,以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當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賞識這“克”的“鯀”本是屈原的創見;《紅樓夢》作者翻“直”為“剛直”,仿佛更進了一步。這是思想上的“千載同心”,非但文字沿襲而已。如上所舉,《紅樓夢》古代淵源之深厚且廣泛,已可略見一斑。自然,它不是東拼西湊,抄襲前人之文,乃融合眾家之長,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須把《紅樓夢》的傳統性跟它的獨創性合并地看,才能見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節地只從字句上的痕跡來做比較,依然得不到要領的。
(1)對“《紅樓夢》的古代淵源深厚且廣泛”的依據,表述不夠準確的一項是( )
A.《紅樓夢》受《西廂記》的影響很深。寶玉、黛玉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教銜接 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專題講義
目 錄
考: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
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3
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3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5
高三聯考典型試題分析
從近幾年高三聯考試題大致可以判斷關于《紅樓夢》的高頻考點,在此做簡要歸納:
1.人物形象分析
例:甄士隱與賈雨村:考查學生對這兩個角色形象及其象征意義的理解。
林黛玉:通過描述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情景,考查學生對其性格特點的認識。
2.概念實例應用(多本書核心概念或典型人物綜合考查)
例:差序格局:利用《鄉土中國》中的理論來分析《紅樓夢》中復雜的人物關系。
家族關系:通過賈母與林黛玉的初次見面,考查學生對家族成員間關系的理解。
3.情節理解與分析
例:抄檢大觀園:考查學生對這一重要情節的理解及其在全書中的作用。
4.主題與藝術特色
例:《紅樓夢》的主題:通過對改編話劇《紅樓夢》的分析,考查學生對原著主題的把握。
藝術特色:比如對《紅樓夢》寫實與夢幻結合的藝術特色的理解。
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如何閱讀和欣賞《紅樓夢》
一、引言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小說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以其細膩入微的日常生活描寫聞名,更因其深刻的社會洞察和豐富的人物塑造而成為經典。本文旨在提供一些閱讀《紅樓夢》的有效策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巨著。文章根據必修教材相關內容整理。
二、閱讀策略
把握前五回的綱領作用
《紅樓夢》的前五回通過“通靈寶玉”的來歷,描繪了太虛幻境與榮寧二府,為后續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讀懂這部分內容,有助于理解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
抓住情節主線
《紅樓夢》的情節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是賈府及其相關家族由盛轉衰的過程;二是寶黛釵的愛情悲劇。
通過梳理“家門敗落”與“人物聚散”,讀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說的結構特點。
關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紅樓夢》中有近一千個人物,其中幾十個主要人物形象鮮活。
理解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作者對人物性格的細膩描寫,有助于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品味日常生活細節
小說中的日常生活細節雖小,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意義。
如寶玉與黛玉之間的默契眼神、中秋夜宴中的凄涼笛聲等,都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
了解社會關系與生活習俗
《紅樓夢》不僅反映了賈府的興衰,還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各種階層和人物。
了解這些社會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鑒賞語言
曹雪芹在語言運用上獨具匠心,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詩詞歌賦,都充滿了藝術魅力。
品味這些語言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鑒賞能力,還能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
三、結語
《紅樓夢》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作品。通過上述策略,讀者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還能從中獲得審美享受和精神滋養。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紅樓夢》中每一個角色、每一處細節都有著獨特的價值,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1.高中生閱讀《紅樓夢》的積極意義
增強文化底蘊:《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及倫理道德觀念。
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紅樓夢》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畫、復雜的情節設計和精湛的語言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促進情感教育:通過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學生可以學習到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增進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
培養批判性思維:《紅樓夢》中包含了許多社會批判元素,鼓勵學生思考封建社會的各種弊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2.閱讀《紅樓夢》的基本方法
分階段閱讀:鑒于《紅樓夢》內容豐富,建議學生分階段閱讀,逐步深入理解。
結合注釋與背景介紹:利用各種版本中的注釋和背景介紹,幫助理解難詞難句及書中涉及的歷史文化背景。
人物關系梳理:制作人物關系圖譜,幫助記憶和理解復雜的人物關系。
討論與分享:組織小組討論或課堂分享活動,通過交流不同觀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跨學科學習:結合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來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在“問題解決背景中”讀寫《紅樓夢》相關材料或試題,主要涉及理解材料內容、分析問題、組織答案等步驟。下面將結合部分試題內容,給出具體的分析和指導。
1. 細致閱讀與理解
關注關鍵詞:如“差序格局”、“紅樓夢”、“人物關系”、“情節需要”等。
把握整體結構:了解材料的大致框架,例如題目要求、提供的背景信息等。
2. 分析與歸納
提煉要點: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如人物形象、情節發展、主題思想等。
理解深層含義:比如“差序格局”在《紅樓夢》中的體現,以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含義。
3. 組織答案
清晰表述: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回答問題。
舉例說明:結合具體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具體實例分析
示例1:差序格局
理解概念:差序格局是指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根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擴展。
結合材料:《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符合差序格局的特點,以賈母為例,她作為賈府的中心人物,其影響力隨著賈府勢力的興衰而變化。
組織答案:
定義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國鄉土社會以個人為中心,依據血緣、地緣等關系不斷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會關系圈。”
示例2: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角色:甄士隱和賈雨村作為《紅樓夢》中的兩個關鍵人物,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地位。
結合材料:甄士隱與賈雨村最初在葫蘆廟比鄰而居,后來在覺迷渡口相遇,象征著他們從世俗到超脫的人生旅程。
組織答案:
回答試題:“①葫蘆廟比鄰而居 ②看他瘋癲 ③超然出世 ④覺迷渡口相遇 ⑤悟道成仙”
示例3:詩歌鑒賞
解讀詩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詠菊》中的菊花象征著林黛玉的性格特點。
結合材料:林黛玉的《詠菊》體現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時也傳達了她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
組織答案:
傳達詩意:“本詩的題目是《詠菊》,并且最后寫到‘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贊美了菊花高傲的風格。并且頸聯寫到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寫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經常觸景生情發于章句的特點,還傳達出了林黛玉不與世俗妥協的心聲。”
示例4:翻譯與文化意象
理解翻譯挑戰:翻譯《紅樓夢》中的詩歌需要考慮詩意、詩韻和情節需要。
結合材料:黑山在翻譯黛玉和寶玉的詩時,通過調整語言來體現兩者之間的差距。
組織答案:
回答試題:“《紅樓夢》是散文和詩的交響曲,雖然翻譯詩很難,但事實上,我非常享受翻譯的過程,當我把所有的詩都翻譯完時,甚至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結論
通過細致閱讀理解材料,結合具體試題要求進行分析和歸納,可以有效地“讀寫”《紅樓夢》相關材料或試題。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答題質量,也能加深對《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的理解。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一、語言文字運用
1.(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甄士隱與賈雨村是作為“對立幻象”存在于《紅樓夢》全書的敘事之中的。甄士隱是人世間與太虛幻境的連接點,賈雨村是人世間與賈府的交匯處,他們兩人又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印證了太虛幻境與賈府是虛實相映的。看似虛幻莫測,實則真實可感,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真實感與情感體驗。
而作為“對立”呈現的形象,他們又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物,一種是以甄士隱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種是以賈雨村為代表的熱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虛無,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瘋癲,二人最后在覺迷渡口相遇,如同開頭在葫蘆廟比鄰而居的情況一般。二人所經歷過的世間紛擾都像是南柯一夢,夢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則暗示著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點:甄士隱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觀世間百態;賈雨村卻因貪贓枉法,終被削籍為民。這時已然超脫的甄士隱以“老仙長”的身份出現,并作為精神導師來對賈雨村進行點化,體悟人生真諦,從而使得二者又在對立中回歸了統一。
下圖是根據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內容結構圖,請將空白處補充完整,每處不超過7個字。
2.(2024·河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中的人物眾多,且關系復雜。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緣、地緣等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里,“以‘己’為中心”,“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即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出發點都是“己”,他的人際關系也由親到疏、由近到遠推展開來。《紅樓夢》的人物關系 ② ,他們以自己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會關系形成一個個網絡,每個網絡的大小又與中心的勢力密切相關。例如,賈府這座寶塔頂端的賈母位高權重,以她為中心的網絡自然又大又遠。看看賈母八旬之慶,拜壽者上至皇親國戚、中央及地方長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壽宴就擺了八天。賈府被抄后,這個網絡隨著中心勢力的減弱而迅速縮小。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傳統社會中的生動體現嗎?
可以說,讀《鄉土中國》讓我們從理論層面了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性; ③ ,又讓我們從感性層面加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運用互文對讀法閱讀這兩本書,互為表里、相互補充、相互印證,能夠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請根據第一段內容,為“差序格局”下定義。不超過60個字。
3.(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說:“我讀過很多中國詩歌,但曹雪芹的詩,尤其是女性詩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譯這些詩卻是最難的,不僅要傳達詩意、體現詩韻,我還要考慮情節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詩社’中,黛玉的詩往往是公認最好的,寶玉的則遜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譯中體現這種差距——讓黛玉的詩達到拜倫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寶玉的就‘一般般’。”
黑山表示:“《紅樓夢》是散文和詩的交響曲,雖然翻譯詩很難,但事實上,我非常享受翻譯的過程,當我把所有的詩都翻譯完時,甚至有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
解決了對一般情節和詩的翻譯,對于外國讀者來說,《紅樓夢》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遺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內容,比如復雜的家庭成員和社會關系——中外文中對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異,“甄士隱”“賈雨村”等帶有的“諧音梗”人名背后的隱喻,“寶玉”“黛玉”“寶釵”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變成“拼音”后的流失,還有大量中國歷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針對這些情況,黑山專門在書后附上了“家譜”和“名詞解釋”,以輔助閱讀。通過以上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傳達了書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譯性”。
(1)對填入橫線中的成語,你認為“如釋重負”和“悵然若失”哪個更符合文段情境?為什么?
(2)我們日常生活或網絡中的“諧音梗”,古人其實早已常用。請指出下面這首南朝樂府民歌《七日夜女歌(其五)》中諧音“梗”在何處?有何妙用?
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做繭,晝夜常懸絲。
(3)黑山認為翻譯《紅樓夢》中的一些詩歌時“不僅要傳達詩意、體現詩韻,我還要考慮情節的需要”。請以《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為例,簡要分析其是如何體現黑山翻譯時的三個關注點的。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二、作文
1.(2025·廣東·高三模擬)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期,備受期待的古裝愛情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知名導演胡玫執導,何燕江擔任編劇,演員陣容星光熠熠,包括林鵬、盧燕、邊程、張淼怡和黃佳容等領銜主演,以及關曉彤的特別出演。然而,在首映禮上,部分演員對角色的解讀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張淼怡在飾演林黛玉時,對于角色的理解似乎與原著有所偏差,使用了“離經叛道”等與林黛玉形象不符的形容詞。而薛寶釵的飾演者在回答有關角色的問題時,更是令人意外地表達了對角色的誤解,認為寶釵的遺憾在于缺少愛情的滋潤,這顯然與原著中薛寶釵的人物性格和價值觀相悖。這種對角色理解的淺薄,不禁讓人質疑演員們是否真正深入研究了原著,是否能夠準確傳達角色的內在精神。此外,導演胡玫在面對公眾的批評時,展現出的自信甚至非常自以為是的態度,也引起了觀眾的不滿。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024·浙江嘉興·二模)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為什么我們還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紅樓夢》這樣的悲劇作品呢?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4·遼寧沈陽·一模)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東北育才學校技學高中部將舉行“紅樓夢中人”讀書節征文活動。你最喜歡《紅樓夢》中的哪一人物形象?
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觀點,闡釋你喜歡的理由。
要求:明確習作對象,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022·全國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古代詩歌閱讀
1.(2024·山東菏澤·二模)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其二)①
陸游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詩為1194年陸游七十歲奉祠居山陰時作。②據《呂氏春秋·舉難》載:“寧戚,春秋時衛人,以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扣牛角而歌。齊桓公以為非常人,召見,拜為上卿。”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筆調自然輕松,緊扣題目中的“暖”字,寫出了天氣的溫和怡人,以及睡眠飽足的愜意。
B.頸聯中視覺與聽覺轉至戶外,“梅”象征詩人孤高自賞的品性,“雁”暗含了思鄉思親的情感。
C.尾聯詩人借寧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發情感,引發讀者的聯想,豐富了詩歌的思想內涵。
D.詩人截取晚年閑適生活的片段,寫得真切細膩,讓讀者能夠從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2)《紅樓夢》第48回中,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卻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林黛玉又推薦香菱應該讀王維、杜甫、李白的詩。你認同誰的看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2.(23-24高三上·浙江·期末)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各題。
詠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詩從秋夜的新霜落筆,一個“輕”字,表達出悄無聲息的氛圍,卻透出寒冷和蕭瑟。
B.白詩寫嚴寒刺骨時,芭蕉折斷、荷花歪斜,從側面襯托出東籬菊的傲霜耐寒。
C.元詩首句贊嘆陶淵明屋舍外所種秋菊之多,花開之盛,環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情愉悅。
D.白詩和元詩都托物言志,盛贊菊花凌寒傲冷的清高堅貞品格。
(2)同樣是詠菊,元稹“遍繞籬邊日漸斜”,《紅樓夢》中林黛玉也“繞籬欹石自沉音”。請簡要分析兩人“繞籬賞菊”這一行為背后情感的異同。
3.(2024·山東濟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輞川,水名,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下,王維曾在此隱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維詩友。②接輿: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裝狂遁世。
(1)下面對這首唐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山中秋景。“轉”字形象地寫出了山色因季節而變的動態;“日”字讓流動的水帶給人始終如一的守恒之感。
B.頷聯寫詩人在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日暮蟬鳴。柴門表現田園隱居生活;倚杖臨風,則表現了詩人安閑瀟灑的意態。
C.尾聯用典,詩人自比楚狂接輿,塑造出完全不同于頷聯的狂士形象,以此表現自己與裴迪痛飲狂歌,相酬為樂的情景。
D.本詩是一首兼具詩、畫、樂五律。風光、人物、歌聲,接替呈現,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閱讀以下鏈接文字,回答問題。
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的“□□□□□,□□□□□)”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兩個字上化出來的。”
——選自《紅樓夢》“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有改動
化用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將他人作品語言,根據表達的需要,重新組合,靈活運用。雖然黛玉認為前人的句子更“淡而現成”,但本詩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處,請你結合詩句分析本詩化用之妙。
四、現代文閱讀
1.(2024·廣西南寧·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說《紅樓夢》是“自敘傳”,是否以胡適為始呢?如果就五四以后的立說而言,可以說是的。但其實乾隆時人本就明白,這部小說的實質是寫作者自家的,因此魯迅才說“自傳說”之出現實際最早,而肯定確立反在最后。比如書中有二十首詩作,其所引原詩都已發現為富察明義之作,我們考明雪芹與富察氏明義家交往關系密切,彼此相知,非同道聽途說之比。又如同時人吳云跋石媼玉的《紅樓》劇本,也說《石頭記》是“小說之妖也。本事出曹使君家”。如果再往晚一點的時代看,1903年夏曾佑在《小說原理》中指明:“寫貧賤易,寫富貴難。此因發憤著書者,以貧士為多,非過來人不能道也:觀《石頭記》自明。”可見夏氏是看出了作者雪芹即是親歷者,亦即此書是自敘的道理。兩年以后,1905年,王國維始作《紅樓夢評論》,其言有云:縱觀評此書者之說,約有二種,一謂述他人之事,一謂作者自寫其生平也。這也足以說明,在胡適先生考證《紅樓》之前的20年,“自敘傳”之說本就存在,并未中斷或絕跡。
嘉慶十七年(1812)已有刊本的二知道人所著《紅樓夢說夢》早已揭出:“盲左、班、馬之書,真事傳神也;雪芹之書,虛事傳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實事;罪花業果,欲言難言,不得已而托諸空中樓閣耳。”這話已夠明白。道光元年(1821)已有刊本的諸聯所著《紅樓評夢》也說:“凡值寶、黛相逢之際,其萬種柔腸,千端苦緒,一一剖心嘔血以出之,細等鏤塵,明如通犀。若云空中樓閣,吾不信也;即云為人記事,吾亦不信也!”這是何等的真情實話,何等具有說服力的邏輯語言!至于咸同年代撰刊的書,可舉江順怡《讀紅樓夢雜記》的一則。其言曰:“或謂《紅樓夢》為明珠相國作,‘寶玉’對‘明珠’而言——即(納蘭)容若也。竊案《飲水》一集,其才十倍寶玉,茍以寶玉代明珠,是以子代父矣!況《飲水詞》中,歡語少而愁語多,與寶玉性情不類。蓋《紅樓夢》所紀之事,皆作者自道其生平,非有所指。數十年之閱歷,悔過不暇,自怨自艾,自懺自悔,而暇及人乎哉?”他駁“納蘭說”的理由,都切中其病害,難以比附之理最明。
到魯迅作《中國小說史略》,于其中鄭重指出的則是:“蓋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鮮……然胡適既考得作者生平,而此說(按:指蔡元培說)遂不立……然謂《紅樓夢》乃作者自敘,與本書開篇契合者,其說之出實最先,而確定反最后……知曹雪芹實生于榮華,終于苓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以蔡元培先生為代表的“索隱派”,源于本土傳統,極力反對“寫己”之論,此是民初年代之事,至今后繼有人,以“虛構”“概括”為理由而批判“自傳說”的風潮,則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事。魯迅的看法是,從整體宏觀看,小說分明是雪芹自敘——因為他的半生,即與“石頭”絕似。說得這樣明白確切,豈不足見《紅樓夢》更可能是“自敘”而不是“他敘”?
(摘編自周汝昌《紅樓十二層》)
材料二:
整個說來,《紅樓夢》是長于寫實的。“石頭”在全書第一章中答復空空道人說:“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尋蹤,不敢稍加穿鑿,致失其真。”在寫實的同時,穿插環繞裝點一些神話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寫實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出的生動、神秘、奇異,使寫實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這就比一味寫實、除了實還是實的作品更文學了。
一般地說,寫實的作品易于厚重,夢幻的作品易于輕靈,或反過來說,寫實的小說易失之于拙,夢幻的小說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結合一下呢?厚重中顯出輕靈,執著中顯出超脫,命運的鐵的法則中顯出恍恍忽忽的朦朧。這是真小說家的境界,這是人生真味的體驗。
荒誕、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體的一種要求,當科學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滿足人的主體要求的時候,荒誕性與夢幻性就應運而生了。荒誕、幻化也是一種美,是一種突破了現實的硬殼、擺脫了大地的蕪雜的美,就像夢的美,癡的美……
小說本就是間隔疏離現實人生的一種手段,荒誕、幻化更增強了這種間離效果。《紅樓夢》一開篇,作者就強調“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經歷過一番夢幻”,“說來雖近荒唐,細說頗有趣味”,一方面強調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強調不可當真。這就給創作主體留下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極大靈活性,留下了極大的藝術創造力縱橫弛騁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創作自由,也為讀者留下了閱讀與欣賞即進行二度創作的自由。
完全地寫實,讓寫作本身也變成了一種介入,乃至變成了一種輿論,一種“大眾傳播”,一種“站隊”,這就往往會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隱私,涉嫌造輿論,涉嫌提倡異端與犯上作亂……曹雪芹有幾個腦袋敢去以身試文字獄!小說畢竟只是小說,至少首先是小說,雖然不如起訴書或辯護詞那樣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卻因失去了這種針對性而獲得了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
(摘編自王蒙《紅樓啟示錄》)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乾隆時期就有人認為《紅樓夢》為作者自傳,但這種學說直到五四之后才確立。
B.富察明義的詩,吳云的跋,二知道人的《紅樓夢說夢》都可作為自傳說的證據。
C.有人認為《紅樓夢》為納蘭明珠所作,江順怡的《讀紅樓夢雜記》對此作了駁斥。
D.蔡元培先生以“虛構”“概括”為理由反對自傳說,作者不認同蔡元培這種看法。
(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學作品需要一些幻化出的生動、神秘、奇異,否則就缺乏文學性。
B.寫實的作品,一般具有厚重、拙樸、超脫等特點,因此與夢幻的作品有所不同。
C.荒誕性與夢幻性是相對于科學性、可知性而言的,它有一種突破現實的美。
D.小說應該追求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不應該涉嫌不敬、溢美、揭隱私、造輿論。
(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
A.孟子曾言:“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B.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C.蘇軾在寫給謝民師的回信中說道:“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D.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強調“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
(4)“新紅學”是指五四運動之后胡適等學者進行的《紅樓夢》研究,它主要研究《紅樓夢》的作者和版本。依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屬于“新紅學”范疇的一項是( )
A.脂硯齋是《紅樓夢》最早的讀者之一,其寫下的大量評點式評語隨《紅樓夢》抄本的正文保留下來,有助于我們了解著作原貌。
B.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將真實歷史中的曹家和文學作品中的賈家合而為一進行考證,分析了其中的人物及其籍貫問題。
C.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從民族主義情感出發,提出《紅樓夢》的立意在于反對滿族統治,從而把《紅樓夢》解讀成一部政治小說。
D.吳宓運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一與多”之說,分析《紅樓夢》的結構和人物,把對《紅樓夢》的認識提升到了哲學層面上。
(5)這兩則材料評論《紅樓夢》的角度有何不同?分別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2.(2024·高三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學在我國學術史上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本身獨特性甚強,卻又很容易被當作一般對象對待。它的文化內涵極豐富,文化品位極高,所以需要我國的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科學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學者通力協作,方能勝任愉快,展現光輝;而那些第一流學者各有自己的理想事業,如何能以“一部小說”來作為他們的研究目標?于是“紅學”遂落于低層次的人士之手。以我自己為例,如果勉強冒稱一個“學者”,也不過是在三流的層次,還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備研治此學的條件。以上二端,乃是“紅學”悲劇性的最關鍵的矛盾因素,至少在歷史現階段,其情勢實在如是,諱言與美化,是有害無益的。
無視于“紅學”之極大獨特性而總想把它拉向一般化,最好的例子可舉海外的余英時。余教授曾著專文倡言“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與“紅學革命”,并以此而名揚寰宇。在他看來,已有的紅學一無是處,尤其是考證派已是“山窮水盡”“眼前無路”,故必須“革命”,而他的革命口號卻是“回到文學上來”——他認為紅學研究只應是一種文藝方面的事,別的都是錯了路頭的。這就是我所說的,無視于“紅學”的獨特性而要把它向“一般化”拉挽。其實余英時倒是個研究文化的高層次的教授(如對胡適的思想有所評論等),連他都那么看待《紅樓夢》,則其他同類論紅之人可推而知了。文學,它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文化底蘊、歷史環境、作者心靈神智,又能有何等真知灼見可以啟迪學人呢?長時期評贊《紅樓夢》的“藝術”的,仍然離不開“形象塑造”“性格刻畫”“心理描寫”“口語運用”之類,這倒看起來滿像“文學”了,難道余教授會滿足于這樣的“回到文學”而以此排斥其他層面的研究嗎?
我所列的第二條悲劇性,一方面與第一條有關聯,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學術的普遍水平的事情。前者,至今連這“紅學”的特定含義在大教授那兒都扯不清,則勢必產生真紅學與假紅學的混亂。“文學”范圍的一般賞析評論不必說了,即如對小說作者的生卒與祖籍來作些考證——這其實也是一般從事文史工作者的“基礎課”,可是現在這也成了“著名紅學家”,可見這一“界”的“家”之濫竽之地步了。
歸結一句話:“學”不足而“紅”必虛。
(摘編自周汝昌《還“紅學”以學》)
材料二:
周汝昌先生于1982年發表了《什么是紅學》的演講,提出兩個觀點:1.“紅學”有其特殊性,研究《紅樓夢》的學問不一定就是紅學。他說,“我的意思是,紅學有它自身的獨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說的方式、方法、眼光、態度來研究《紅樓夢》”,“紅學不是要去代替一般小說學,它卻補充和豐富一般小說學。一般小說學也不能代替紅學”。2.“紅學”包括曹學、版本學、探佚學、脂學四學。周氏的觀點非常明晰:“紅學”是一種獨特的學問,不同于小說學;“紅學”指曹學等四學。
應必誠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那篇《也談什么是紅學》中說:“《紅樓夢》作者、版本文獻的考證和《紅樓夢》作品研究是統一紅學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紅樓夢》作者版本的考證對《紅樓夢》研究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的意義,因而是必要和重要的”,“但《紅樓夢》作品的研究是紅學的主體,《紅樓夢》作者和版本的考證不能脫離《紅樓夢》作品的研究”,“紅學何為?就是用美學的、歷史的方法,包括運用作者版本考證的研究成果在與時代歷史、文化環境、思想思潮、作者身世、文學傳統以及與讀者的聯系中,去闡明《紅樓夢》審美藝術的創造及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闡明《紅樓夢》的審美個性和藝術風格,等等”。
應文說:“紅學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不能以此來否定對《紅樓夢》本身的思想藝術的研究。”在這里,應氏以他自己的“紅學”概念界定去反對周氏在另一種“紅學”界定下的邏輯展開。周氏的“紅學”界定是否隱藏著否定“《紅樓夢》本身的思想藝術的研究”的動機,他自己并未明言。他只是說這種研究是屬于“一般的小說學的范圍”,而不在“紅學”的范圍。周氏的紅學界定與他一生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面對周氏的紅學界定,我們只能說其過于狹窄、過于專門化。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認為,周汝昌否定對《紅樓夢》的思想藝術進行研究。
幾乎對于任何《紅樓夢》的愛好者來說,指出周氏的紅學界定過于偏狹,這并不困難。我曾打過一個比方:大家都知道,人既需要吃飯,也需要喝水。突然有一個人說,人不需要吃飯,光喝水就行了,喝水才是人最特殊的地方。于是大家紛紛出來反對,連篇累牘地說,吃飯和喝水是一種辯證關系,應以吃飯為主,喝水只是輔助的,但也不能缺少。如此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辯證法自是常理,但又有什么價值呢?我們為什么不能耐心地聽聽對方的陳述,也許可以從對方的荒謬中找到更加科學的養生之道。
(摘編自陳維昭《“紅學”何以為“學”——兼答應必誠先生》)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各學科的第一流學者都有各自的理想事業,所以不會以《紅樓夢》為他們的研究目標。
B.無視“紅學”的獨特性會使研究脫離特定的文化底蘊、歷史環境、作者心靈神智。
C.周汝昌先生并沒有明確否定“紅學”對思想藝術的研究,但其中隱藏著否定動機。
D.陳維昭和應必誠圍繞周汝昌先生的演講進行爭論,他們堅守著各自的觀點和立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汝昌先生深入探討“紅學”研究的悲劇性,對已有研究并不諱言或美化,可見他嚴謹而謙遜。
B.周汝昌先生認為,余英時雖然倡導研究《紅樓夢》要回到文學但也絕不會排斥其他層面的研究。
C.學者對“紅學”概念的界定與學者本身所從事的紅學研究大致對應,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界定標準。
D.陳維昭先生既能充分分析他人觀點,又能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理念,措辭委婉,立場鮮明。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
A.在聆聽之前,必須讓自己變成一只寬口大腹的甕,把陳年的灰塵泥垢刷洗干凈。——簡填
B.要做一個善于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莫里斯
C.辯才是一種將真理轉化為語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語言又能讓聆聽者完全理解。——艾默生
D.當我自己在黑暗幽遠的道上,當心地慢慢走著,我只傾聽著自己的足音。——冰心
(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對論證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余英時事例——舉例論證——論證學者無視于“紅學”之極大獨特性而總想把它拉向一般化
B.論說余英時“那么看待《紅樓夢》”——類比論證——論證同類論紅之人也像余英時一樣
C.引用周汝昌、應必誠先生觀點——引用論證——指出他們對“紅學”的認識,為比較二者觀點做鋪墊
D.關于吃飯和喝水的爭論——比喻論證——論證指出“周氏的紅學界定過于偏狹”的爭論沒有什么價值
(5)為什么說“‘學’不足而‘紅’必虛”?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3.(2024·上海閔行·二模)閱讀《紅樓夢》節選內容,完成下面小題。
第三回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節選)
①黛玉上了轎,進了城。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轎子又走了一箭之遠便歇了,后面的婆子也都下來了。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正面五間上房,皆是雕梁畫棟;兩邊穿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鸚鵡、畫眉等雀鳥。臺階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一見他們來了,都笑迎上來道:“剛才老太太還念誦呢,可巧就來了。”于是三四人爭著打簾子。
②黛玉方進房,只見兩個人扶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賈母說:“請姑娘們。”不一時,只見三個奶媽并五六個丫鬟,擁著三位姑娘來了:
第一個肌膚微豐,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兒,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束。
③黛玉忙起身,迎上來見禮,互相廝認。一語未完,只聽后院中有笑語聲,說:“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只見一群媳婦、丫鬟擁著一個麗人,從后房進來。這個人打扮與姑娘們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纓絡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④黛玉連忙起身接見。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嫡親的孫女兒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憐我這妹妹這么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呢?”說著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別再提了。”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該打,該打!”又忙拉著黛玉的手問道:“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別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也只管告訴我。”黛玉一一答應。
第六回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節選)
⑤劉姥姥帶了板兒,進城至寧榮街來。到了榮府大門前石獅子旁邊,劉姥姥不敢過去,撣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后溜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門上,說東談西的。劉姥姥輾轉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領了他們去找王熙鳳。
⑥才入堂屋,只聞一陣香撲了臉來,竟不知是何氣味,身子就像在云端里一般。滿屋里的東西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劉姥姥此時只有點頭咂嘴念佛而已。劉姥姥和板兒上了炕,小丫頭們倒了茶來,吃了。就在等待時,劉姥姥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羅篩面①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鉈似的,卻不住的亂晃。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東西?有啥用處呢?”正發呆時,陡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倒嚇得不住的展眼兒。接著一連又是八九下。欲待問時,只見小丫頭們一齊亂跑,說:“奶奶下來了。”
⑦劉姥姥只屏聲側耳默候。只聽遠遠有人笑聲,約有一二十個婦人,衣裙窸窣,漸入堂屋,往那邊屋內去了。忽見周瑞家的笑嘻嘻走過來,點手兒叫他。劉姥姥會意,于是帶著板兒下炕。至堂屋中間,周瑞家的又和他咕唧了一會子,方蹭到這邊屋內。只見門外銅鉤上懸著大紅灑花軟簾,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紅條氈,靠東邊板壁立著一個鎖子錦的靠背和一個引枕,鋪著金線閃緞大坐褥,旁邊有銀唾盒。那鳳姐家常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穿著桃紅灑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⑧鳳姐也不抬頭,只管撥那灰,慢慢的道:“怎么還不請進來?”一面說,一面抬身時,只見周瑞家的已帶了兩個人立在面前了,這才忙欲起身。猶未起身,滿面春風的問好,又嗔著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說?”劉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幾拜,問姑奶奶安。鳳姐忙說:“周姐姐,攙著不拜罷。我年輕,不大認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輩數兒,不敢稱呼。”周瑞家的忙回道:“這就是我才回的那個姥姥了。”鳳姐點頭。
【注釋】①打羅篩面:指古代農村用一種名為“風羅”的器具加工面粉。
(1)賞析第⑥段劃線句的妙處。
(2)第⑦段“衣裙窸窣”四字蘊含豐富的信息,請加以分析。
(3)同樣是外貌描寫,但第②段對三姐妹的描寫側重長相,第③段對鳳姐的描寫側重衣著,請對此加以評析。
(4)請說說選文中還有哪些同中有異的地方(寫出兩處即可)。
示例:同樣是第一次進賈府,黛玉進賈府暢行無阻,劉姥姥進賈府婢膝求人,左等右等。
4.(23-24高三下·河北邢臺·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樓夢》的傳統性
俞平伯
從《紅樓夢》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綜合、發展了古代小說的傳統。
《紅樓夢》以“才子佳人”做書中主角,受《西廂記》的影響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寶玉說“看了(《西廂記》)連飯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廂記》幾乎成為寶玉、黛玉兩人對話時的“口頭語”了。本書引用《西廂記》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靈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一段,寶、黛借《西廂記》來說自己,非常自然《紅樓夢》開首說補天頑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氣,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記》第一回說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開聞,說法略異,觀念全同。而且,這塊頑石,既可縮成扇墜一般,又可變為鮮明瑩潔的美玉,我覺得這就是金箍棒塞在孫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紅樓夢》的關連尤其密切,它給本書以直接的影響,近人已有專書論述,這兒不作詳引。如《紅樓夢》的主要觀念“色”“空”,明顯從《金瓶梅》來。又泰可卿棺殮一節,幾全襲用《金瓶梅》記李瓶兒之死的文字,脂硯齋本評此“深得《金瓶》壺奧”從上邊簡單引用的各例,說明《紅樓夢》實集古來小說之大成。不僅此也,它還繼承了更遠的文學傳統,并不限于小說,如《左傳》《史記》,如樂府詩詞,而繼承《莊子》與《離騷》尤為特出。脂硯齋本第一回評,明確說“《莊子》、《離騷》之亞”;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氣說“文是《莊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寶玉摹擬《莊子·篋篇》——這些都不必細說。我以為莊周還影響《紅樓》全書。它的汪洋恣肆的筆墨,奇幻變換的章法,得力于《莊子》很深。
至于《紅樓夢》與《離騷》的關系,借其中的《芙蓉誄》來說明。這篇誄文,引用《離騷》《楚辭》最多。其中更饒趣味的一條是:寶玉在這篇誄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鯀”——寶玉說晴雯“直烈遭危,巾幗慘于羽野”。作者原注說:“鯀剛直自命,舜殛于羽山。《離騷》曰,鯀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這是特識、特筆。拿自古相傳“四兇”之一的“鯀”,來比晴雯這樣的美人兒,夠古怪的;所以后來有人把這句改為“巾幗慘于雁塞”,以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當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賞識這“克”的“鯀”本是屈原的創見;《紅樓夢》作者翻“直”為“剛直”,仿佛更進了一步。這是思想上的“千載同心”,非但文字沿襲而已。如上所舉,《紅樓夢》古代淵源之深厚且廣泛,已可略見一斑。自然,它不是東拼西湊,抄襲前人之文,乃融合眾家之長,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須把《紅樓夢》的傳統性跟它的獨創性合并地看,才能見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節地只從字句上的痕跡來做比較,依然得不到要領的。
(1)對“《紅樓夢》的古代淵源深厚且廣泛”的依據,表述不夠準確的一項是( )
A.《紅樓夢》受《西廂記》的影響很深。寶玉、黛玉對話時常引用《西廂記》內容。其中第四十九回引“是兒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一段,就是寶、黛借《西廂記》來說自己。
B.《紅樓夢》也深受《金瓶梅》影響。寫秦可卿棺殮一節,《紅樓夢》幾乎完全襲用了《金瓶梅》中寫李瓶兒之死的文字;《紅樓夢》的“色”“空”觀念,明顯來自《金瓶梅》。
C.《紅樓夢》受《莊子》影響也明顯。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氣說“文是《莊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寫寶玉摹擬《莊子·篋篇》,但這些還不是這種影響留下的最大痕跡
D.《紅樓夢》也有《離騷》影響的痕跡。在《離騷》中,屈原賞識品質“直”的“鯀”,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也贊賞“鯀”,這不是文字上的沿襲,而是思想上的“千載同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寶玉說“看了(《西廂記》)連飯都不想吃了”,說明《西廂記》的內容令寶玉大倒胃口。
B.《紅樓夢》和《西游記》都是借寫頑石開篇,說法略異,觀念全同。
C.《紅樓夢》筆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變換,這得益于《莊子》的深刻影響。
D.由“直烈遭危,巾幗慘于羽野”可見,曹雪芹認為晴雯的性格和命運近似于“鯀”。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脂硯齋明確地評價說《紅樓夢》是“《莊子》《離騷》之亞”,這說明脂硯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認同“《紅樓夢》受到《莊子》《離騷》的影響”的觀點。
B.《紅樓夢》具有鮮明的傳統性這說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學閱讀積累;正是這種鮮明的傳統性,決定了《紅樓夢》成為中國古代小說巔峰之作的結果。
C.如果仔細分析《紅樓夢》的文本,我們也將可以找到《紅樓夢》受《左傳》《史記》這兩部史傳文學作品影響的痕跡。
D.本文作者俞平伯雖然沒有詳引近入關于《紅樓夢》與《金瓶梅》關系密切的論述,但對這些論述的基本觀點,他還是認可的。
(4)《紅樓夢》的第一回與《西游記》的第一回場景似曾相識,那就是西游記的開頭盤古開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分為四大洲部……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海中一座山,名為花果山。那花果山頂,有一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圍圓。蓋自開辟以來,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感知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崩裂產一石卵,見風化一石猴。
試就兩部名著在中國文化的傳統性異同方面說出你的幾點認識。
5.(2024·上海松江·二模)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改編是一種典型的互文性現象,互文性理論關注和強調的是 。根據該理論,“舞劇互文”是在舞劇研究中,作為主文本的舞劇與其他多種形式的藝術文本建立的對話關系。并且,改編最深層內在機制之一的互文性,它的關注重心并非傳統意義上作品和作者的關系,而是通過與原著對話,強調舞劇中存在原著文本的言語及意義,從被重復的表述中分析舞劇文本和原著文本的關系。舞劇對文學作品改編不僅是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轉化,更多涉及編導對原著闡釋的深層次問題。
②從審美范疇來看,《紅樓夢》在結構龐大的敘事背后展示的是一種悲劇的意蘊。原著《好了歌》及《好了歌注》中跛足道人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不僅是對紅樓人物的注解,也是對一切命運抗爭的唱嘆,這種空白與舞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舞蹈的身體語言的多義性及長于抒情的另類表義性使其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特征,而舞蹈獨有的空白則是影視戲曲等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同時,文化語境中的《紅樓夢》已成為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意象,這也構成了它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前提。
③改編類作品的互文性研究中,舞劇被視為“主文本”,原著作為它的“互文本”,從引用、暗示、翻譯、戲仿等方面分析考察紅樓舞劇與小說《紅樓夢》的互文性。
④互文性研究的前提是“同”,但是其價值卻是對同中之異的探求,互文性的價值正在于文本之間的異質性和對話。舞劇對原著的改編大抵可分為“忠于原著”和“借題發揮”兩條涇渭分明的路徑,其差異核心就在于“意”和“形”在不同文本之間、不同語境之下產生的關聯。紅樓舞劇對原著或是如“賦”直書陳事,或是如“比”以物喻志,或是如“興”文已盡而意有余。哈德羅·布魯姆認為互文性更側重于強調兩個文本創作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改編是一種具有詮釋性質的創作,“文本詮釋原則上不可能只被局限為作者意圖的東西,或同時代如何理解他的東西。文本不是作者主觀性的表現。相反,文本只是詮釋者同文本對話中進入真實的存在,而且詮釋者的情景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條件。”面對原著文本,改編絕非“復印機”式的復制,實際上,對文本意義的體驗與認識本身就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新的意義必然會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而這也是互文性的過程。紅樓舞劇與小說原著的互文性關系可從三種類型來分析。
⑤ 第一種是忠于原著情節的再現式互涉。忠于原著改編要形神兼備,“形”是指改編作品的框架結構、重要情節、中心內容、主要人物諸層面與原著基本一致,在主題上沒有根本的變化,觀眾能自覺地將之與原著聯系在一起。
⑥紅樓舞劇與原著互涉對話的第二種是“離形得似”式的“得意忘言”。莊子言“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在這類作品中,“言”的目的在“意”,但“言”本身并非“意”。編導的創作目的不是再現原著的內容情節,也不糾結于原著龐大的結構和復雜的人物關系的舞蹈呈現,其目的在于詮釋原著的深層意蘊,既然言不能盡意,就不必拘于所言。
⑦第三種互文性關系是借紅樓之事以澆胸中之塊壘的隨意賦形。對原著情節進行顛覆,而這種顛覆背后是編導在充分把握原著后自我視角的表達。作品是編導表達自我的載體,而原著中的人物被抽象為符號。
材料二:
民族舞劇《紅樓夢》打破常規敘事手法,將章回體小說特色融入劇中,其中不乏一些如“元春省親”“黛玉葬花”等著名的紅樓故事,也有重新解構的“團圓”“花葬”兩幕。這樣的創新蘊含了編導對生命的思考,是對原著靈魂溝通的結果。這兩幕充分展現了青春的盛放與凋零,是用現代審美方式對經典的成功演繹。
【團圓】寶玉在想象中看到十一金釵一起出現在自己眼前。寶玉回頭看著這些姐妹,以為一切如舊。而在重重帷幕和珠簾后的陰影里,是寶釵孤獨的身影,只有她留在了冰冷悲涼的現實中。
【花葬】十二釵披散長發,身著純色長裙,手執各自的代表花朵登場,端坐于十二把高背官帽椅上。伴著音樂,十二釵跳起現代舞,她們圍繞形如墓碑的椅子不斷攀爬、翻滾,不斷拉扯、掙扎。最終,一切又歸于靜默,十二釵漸次離去,徒留滿地花朵和寶玉凝望的背影。
材料三:
觀眾甲:“團圓”以大團圓烏托邦式想象顛覆了現實,嚴重違背了《紅樓夢》小說主旨,視覺的美消解了深層悲劇美。
觀眾乙:“花葬”一幕,以椅背象征墓碑,有一種時空上的割裂感。且“花葬”十二釵的現代舞體現了女性的抗爭,不符合原著中十二金釵的性格特征。
(1)在材料一第①段中的空格處填上恰當的內容。
(2)能夠依據材料一內容作出的一項推斷是( )
A.舞劇是對文學原著賦予新意義的另類闡釋。
B.改編即在小說原著的空白處加以舞動畫面。
C.舞劇與小說原著的差異越大,改編越成功。
D.對小說原著的認識體驗是改編創新的基礎。
(3)依據材料一,以下最適合改編為舞劇的文體為( )
A.報告文學 B.詩化小說
C.話劇 D.文學評論
(4)對材料一第④和第⑥段畫線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哈羅德·布魯姆的話,闡釋改編作品不必要忠實于原著。
B.如果刪去哈羅德·布魯姆的話,本段就缺失了一個重要理由。
C.莊子的話,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言”本身并非“意”。
D.莊子的話,是證明“言”和“意”關系的必要條件。
(5)對于民族舞劇《紅樓夢》中的【團圓】【花葬】兩幕,觀眾接受度不一。借助材料一和你對《紅樓夢》的理解,從材料三中選擇一位觀眾的發言進行評析。
6.(2024·黑龍江·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紅樓夢》后四十回續書作者問題不是“新聞”,實實在在是“舊聞”。張慶善指出,早在2008年《紅樓夢》新校本第三次修訂出版時,就已經由“曹雪芹、高鶚著”改為“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了。張慶善認為曹雪芹其實把《紅樓夢》寫完了,理由是:從創作規律而言,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歷時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寫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寫了,翻來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這不符合創作規律;現有的大量脂硯齋批語,已經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節,曹雪芹的親友脂硯齋、畸笏叟都已經看到了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余,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世后寶釵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謬矣。”
曹雪芹《紅樓夢》寫完了,原稿八十回后為什么沒有傳下來?張慶善認為是《紅樓夢》傳閱時弄丟了。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殘稿,更不敢輕易拿去給別人看,怕再弄丟,最終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隨著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遠的謎案。
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紅樓夢》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會上流傳,直到1791年,程偉元、高鶚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才結束了《紅樓夢》以八十回本流傳的時代。那么,《紅樓夢》后四十回是從哪里來的?張慶善認為,后四十回是程偉元多年搜尋得來的,程偉元邀請高鶚幫助修訂整理,高鶚欣然答應,“細加厘剔,截長補短”,依據就是程偉元、高鶚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寫的序和引言。張慶善認為,高鶚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為止所有關于高鶚續寫后四十回的根據都不成立,而且在程偉元、高鶚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鶚也沒有時間去寫。
對于后四十回,有人認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認為其中沒有曹雪芹一個字。張慶善認為,后四十回不是高鶚續寫,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情節,續書中一條也沒有出現或完全不符合;現存后四十回的主題、創作觀念也與前八十回明顯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賈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今本后四十回卻讓賈府“蘭桂齊芳”等等;后四十回對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誰寫的,目前無法確認。張慶善指出,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新校本署名改為“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正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是對學術的尊重與對讀者的負責,是力爭恢復歷史真面貌,是為程偉元、高鶚正名,這是多年來紅學界關于后四十回續書作者問題研究成果的客觀反映,并不影響學術研究和學術爭鳴。
(摘編自《張慶善答問〈紅樓夢〉后四十回作者為何變為“無名氏》)”
材料二:
2017年11月首屆非主流紅學論壇,張風波先生的一篇《從出版通例,看〈紅樓夢〉出版亂象》,提出了《紅樓夢》署名的混亂現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高鶚著”的,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的,還有署名“曹雪芹著,程偉元、高鶚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無法考證的圖書,在成為現代出版物時,如何署名”的問題。他舉例說:《漢書》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四人完成的,中華書局出版的《漢書》,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例,如果確定曹雪芹是《紅樓夢》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會續書者是誰,整理者是誰,直接標“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認《紅樓夢》作者還是無法確知,還是有待考證的話,《紅樓夢》的作者署名應該付之闕如。
按照版本學通例,確認一部書的作者,主要依據是正書首頁首行(版本術語稱“卷端”)的題署。但所有未經整理的《紅樓夢》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題撰人姓名。如嚴格地按通例執行,《紅樓夢》的作者署名,確實就應該付之闕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關信息,是判斷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紅樓夢》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無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紅樓夢》的序:“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這句話不知被多少人引用過,但大家只注意到“唯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幾個字,卻忽略了“作者相傳不一”另外幾個字,而這恰恰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不一”者,不止一個也;恐怕也不止兩個,至少在三五個以上。但肯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內。道理很簡單:如果“作者相傳”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證以“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程偉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結論,這個懸案就不必由后人來破解了。所以,“作者相傳不一”,就意味著在乾隆五十六年,人們不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時也意味著《紅樓夢》作者探尋的多元性。
(摘編自歐陽健《“后胡適紅學”的奇異風景線》)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張慶善以創作規律和脂硯齋批語為依據證明曹雪芹寫完了《紅樓夢》,但是畸笏叟保存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蹤。
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內容透露了曹雪芹《紅樓夢》中釵黛的人物設定、回目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閱諸信息。
C.張風波撰文指出,當今《紅樓夢》署名現象混亂,但無論哪種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據此,他認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
D.歐陽健認為依據程甲本《紅樓夢》序判定作者時,“作者相傳不一”比“唯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更重要更關鍵。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新校本第三次修訂版的署名顯示,該出版社已經不認可高鶚是《紅樓夢》作者之一的觀點。
B.張慶善認為《紅樓夢》后四十回是程偉元搜尋、高鶚幫助修訂整理的,這是基于他認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這一前提。
C.依據出版通例,雖然《漢書》由四人完成,但中華書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這說明已經確定了班固是《漢書》的主要作者。
D.張風波是在非主流紅學論壇上提出的《紅樓夢》署名亂象問題,據此可知,他的觀點不是主流觀點,因而也就不具有權威性。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詞“舊聞”對標“新聞”,用以說明《紅樓夢》后四十回續書作者問題由來已久。
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刪修改過《紅樓夢》,但是二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C.材料一第四段運用舉例論證和假設論證,旨在證明今本《紅樓夢》后四十回署名為無名氏的正確性。
D.材料二中,對程偉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觀點,進行推理,最后得出結論。
(4)材料一的結尾運用了多個“是”字及“正是”“這是”,請簡析其作用。
(5)關于曹雪芹與《紅樓夢》的署名問題,張慶善與歐陽健各有怎樣的觀點?他們是如何自圓其說的?
7.(2024·湖北武漢·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網絡的出現真正改變了文學經典的存在樣式、傳播方式和接受需求。從早期PC端的紅樓同人小說、各紅樓網站貼吧到當下移動端各傳播平臺、視頻和有聲讀物、圖文、視媒、聲媒三大傳播方式的疊加融合使得《紅樓夢》的存在遠遠超出一部小說或影視作品的定義。
對經典的傳播而言,媒介并非一個中立的傳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種隱喻的意義和語境“修辭”。每種媒介自身都包含著影響傳播內容、價值取舍的相關因素及影響的方式密碼,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環境提供一種創造“個性”意義的場所和條件,一旦和受眾產生具體的文學互動關系,就會使這種互動呈現出一定的價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區”貼吧的紅迷們,形成了強烈的解密式閱讀趣味;B站聚居著大量喜歡《紅樓夢》鬼畜視頻、熱衷通過彈幕分享自己感受的乙世代青年;抖音則是《紅樓夢》美妝、美食愛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為經典傳播風格和氛圍的創生者,本身已成為傳播內容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具有價值偏向性的意義生產空間。
因此媒介技術究竟是向善還是向惡,對經典的傳播來說是最好還是最壞的時代都非簡單對錯之判。雖然對當下的傳播現狀不能悲觀,但也絕不能樂觀,因為我們多大程度上能夠把控技術帶來的問題,規避文學產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警惕大眾化、娛樂化、碎片化的趨向,依然取決于我們如何以及在什么意義上使用媒介。
新媒體與文學經典傳播的關系是一種多層次、反饋復雜的交互影響,具體表現在它們之間不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還關涉到審美、道德、意識形態、價值觀、話語權力及資本等多個層面的問題。但文學畢竟是人學,閱讀和接受經典的最終目的是影響并塑造人,因此,觀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學傳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題。新媒體與文學經典傳播的結合,對讀者而言無論是功用的還是娛樂的,最終的旨歸依然是自身審美藝術素養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義的確認。從近期利用問卷星所做的全國調查來看,對于“您閱讀和學習《紅樓夢》的最大收獲”一問,10623份答卷中選擇“感悟人生存在的意義”占比66.27%,僅次于“豐富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66.73%,由此可見對文學經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為閱讀經典最重要的動力和期望之一。
(摘編自李丹丹《新媒體視域下(紅樓夢)傳播現狀及規律》)
材料二:
數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動性。互動性從根本上改寫了傳統新聞文本的構成法——文本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固定的敘事形式,亦不再擁有相對穩定的意義結構,而是在互動的作用下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參與、探索的敘事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開放性內涵,為用戶打開了一個意義協商空間。不同的互動實踐與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語義規則,亦形成了不同的意義生成方式。因此,互動可以在修辭維度上加以認識——互動的語言,即是修辭的語言。
在時間維度上,用戶可以自主地選擇故事在時間維度的“展開”方式,并從容地處理“沿途”的頁面懸停時長,由此決定敘事“前行”的時間結構,如內容呈現的順序、方向和時間,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獨特的時間意識。當不同的信息模塊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邏輯時,用戶便可以在自由選擇中建立特定的時間概念或時間意識。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的融媒體產品《亞運山水間》,設置了富春江、良渚、西湖、錢塘江四個“探險”板塊,用戶點擊不同的板塊,即可觸發漂流、迷宮、龍舟和射箭四個不同場景的游戲,從而體驗特定場景的游戲內容。不同的選擇順序,形成的是不同的內容呈現順序和結構,這便從根本上改寫了傳統新聞的內容呈現順序,由此擺脫了文本意義生成所高度依賴的時間邏輯。例如,“良渚”板塊主要講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歷史文化,“西湖”板塊注重呈現當下的自然美景——不同的選擇順序,決定了不同的感知模式,亦在時間維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杭州印象。
在界面功能上,融合新聞允許用戶長時沉浸、隨時切換、及時退出某個場景,并允許用戶在懸停時能夠在空間場景中任意移動、放縮,比如拖動地圖查看某個點位,放大畫面查看某處細節等,全面瀏覽并深度挖掘界面空間中的信息。在《亞運山水間》中,用戶進入“富春江”的船只,可以在虛擬場景中自由地游覽、觀賞每一處景觀細節。可見,用戶通過對懸停時間的處理與支配,改變了敘事進程中的情節展開時長,而探索時間越久意味著用戶越有可能突破經典敘事中的時間限制,進入深度閱覽狀態,進而捕捉到畫面中更多的細節,獲得更為豐富的新聞信息。
在空間維度,用戶通過一定的導航選項或條件選項,可以自由地決定新聞內容的可見性,從而以互動為基礎,形成不同的導航空間形態,或形成不同的虛擬空間圖景,以此重組融合新聞的意義結構。換言之,某些內容能否顯現并進入意義結構之中,完全取決于用戶的個性偏好與自主選擇。例如,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中心于2022年負責創建了一個融媒體項目——基于街道壁畫地圖的交互式時間軸《黑人的命也是命》。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是2020年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開槍射殺后,美國各地陸續出現了反種族主義藝術品。進入作品界面后,用戶可以根據藝術品類型、藝術家身份、創作時間、涉及的社會議題等類目對內容進行篩選,還可以點擊地圖上的作品名稱,查看作品的具體信息。這種自主選擇的行為不僅影響了文本的“輸出”內容,而且改變了文本的呈現方式,亦影響了用戶的解讀方式,如用戶對于種族議題的觀點和態度。
(摘編自劉濤劉錦鵬《通往數字世界的修辭學:融合新聞敘事的數字修辭體系構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網絡改變了文學經典的傳播方式,這些傳播方式的融合使《紅樓夢》不只以傳統小說的方式存在。
B.媒介作為經典傳播風格和氛圍的創生者,能以不同方式影響傳播內容,成為傳播內容的一部分。
C.數字媒介使傳統新聞文本封閉、固定的敘事形式變得不固定,其意義完全由用戶動態生成。
D.融合新聞允許用戶支配懸停時間,對界面信息深入探索,使其可能突破經典敘事中的時間限制。
(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對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學經典閱讀的重要內驅力,但在文學產業化過程中,因資本因素帶來的大眾化、娛樂化、碎片化趨向對此產生負面影響。
B.體驗《亞運山水間》項目時,如果用戶點擊“西湖”板塊,那么他將在體驗對應的場景游戲過程中領略杭州自然美景,這樣的感知模式將帶給他獨特的杭州印象。
C.用戶在體驗《黑人的命也是命》項目時,可以在壁畫地圖的界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類目,查閱相應的內容,這樣的新聞呈現將影響他們的信息獲取和觀點形成。
D.材料“提供一種創造‘個性’意義的場所和條件”,與材料二“為用戶打開了一個意義協商空間”所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
(3)結合兩則材料,下列選項不能體現媒介的“修辭”作用的一項是( )
A.抖音播放量超1000萬的紅樓視頻合集有一部分涉及仿妝話題,其中一條紅樓美妝視頻評論就超過10萬,這種由媒體營造的精致化生活氛圍吸引大眾與之同頻共振。
B.國產志怪類動畫《神弦曲--貓兒與時光鈴鐺》在首支預告的動畫場景繪制中使用AI技術出圖,其中三分之二的背景制作都使用了AI技術。
C.新華社推出的AR作品《天地工程》,允許用戶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通過自由移動、放大或旋轉火箭,自主體驗火箭發射的過程,使用戶對科技強國有切身體會。
D.“2023北京國際設計周”與天壇公園主辦的天壇賞月直播活動,在展示傳播新銳設計產品的同時,融入古建、古樂與中秋之月的互動場景,彰顯文化與詩性。
(4)下列圖表是關于《紅樓夢》相關傳播情況的調查。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下列選項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表一及材料一可知圖文、視媒、聲媒等多渠道傳播方式,使經典《紅樓夢》的傳播變成文化產業鏈的一環,技術的便利帶來了新的傳播契機和可能。
B.從表一受眾了解《紅樓夢》的渠道占比看,占比最高為視頻類,說明在當下短平快的整體傳播背景下,視頻成為人們獲取相關知識時最受歡迎的方式。
C.從表二《紅樓夢》當下傳播現狀的滿意度來看,近九成的受眾表示滿意,可見當下的媒介技術是人們可接受的,體現了文學經典傳播大眾化的趨勢。
D.表二中有約一成的受眾對傳播現狀不滿意,可見對于經典的傳播,從長遠來看,新媒體傳播方式前景不容樂觀,表一“學校課堂”占比低驗證了這一點。
(5)兩則材料在論及新媒體傳播的“互動”時各有側重,請簡要概括。
8.(23-24高三下·山東威海·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即便不考慮《紅樓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的成就,僅作為一部有眾多的人物、精致的細節、含蓄的情感和復雜的意蘊的長篇小說,要在這一“舶來”的藝術樣式——講究戲劇沖突、時空高度濃縮的閉鎖式話劇舞臺獲得呈現,也是一件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基于這一原因,百年來的《紅樓夢》話劇改編主要分為三種形式:第一,以寶黛愛情為主線提取原著情節和人物、與主線關聯度較低的情節和人物則被刪減或略去的“濃縮式”改編(如顧仲彝的《還淚記》);第二,自原著中截取一組相對完整、獨立的情節或人物進行轉化的“節選式”改編(如端木蕻良的《王熙鳳》);第三,將原著分解為多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劇本的“系列式”改編(如趙清閣的《詩魂冷月》《雪劍鴛鴦》《流水飛花》《禪林歸鳥》系列劇)。上述三種改編方式的產生,皆因為《紅樓夢》小說內容的廣闊繁復與話劇時空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因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21年推出的喻榮軍編劇、曹艷導演的全本話劇《紅樓夢》試圖用一部劇的篇幅去涵蓋原著基本內容的構思是可貴的,但實現起來并非易事。
全本話劇《紅樓夢》時長六小時,在戲劇舞臺屬于“鴻篇巨制”。據編劇喻榮軍自述,他對《紅樓夢》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命數、無常以及人與命運的關聯”,所以“想將自然界中最規律性的春夏秋冬與人世間里無常的喜怒哀樂放在一起去結構劇本”。基于這一認識,全本《紅樓夢》采用了以自然四季來串聯劇情的方式,因為“自然界季節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它可以是輪回,也可以有變化,但注定是要從春走到冬的,這是世界萬物發展的規律,從生走到死,誰也逃脫不了”。這一構思既與中國古典文學以自然景物比譬人生社會的美學傳統相契合,同時也吻合于紅樓夢“春風秋月總關情”的“四時氣象”。
劇作分上下兩部。上部為“春夏·風月繁華”,其中包括“春·一群鮮活如蟻的生命”“夏·幾樁陽光下的罪惡”兩幕;下部為“秋冬·食盡鳥歸”,其中又分為“秋·山雨欲來風滿樓”“冬·忽喇喇似大廈傾”兩幕。春夏秋冬的自然四季,即對應了賈府從鮮花著錦到運終數盡的歷程。就各幕標題及實際內容看,劇中較為繁華的場景基本都被安放在了“春”中——該幕頭緒繁多,給人以次第展現精華場景的“連臺本戲”之感;而到了“夏”,則主要是一種類似《雷雨》的郁熱氛圍,“幾樁陽光下的罪惡”是其內容的主要著力點。相對而言,下部“秋冬”在故事的連貫性上有所改善,劇作頭緒單純,“食盡鳥歸”的總標題與其下屬各幕的情節內容與場景氣氛也較為協調。
客觀地說,劇作這樣的安排單從情節角度看不無缺憾,這一點我們只需與原著對照即可知曉:在作為“春”的第一幕中,劇作除設置有黛玉進府、寶黛釵初會、送宮花、秦可卿之死、元妃省親、太虛幻境、二玉共讀西廂等發生在小說前二十三回的情節外,還跳躍性插入了原著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才出現的劉姥姥二進大觀園及賈母設宴的情節;而在作為“夏”的第二幕中,安排的卻是原本發生在原著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七回的金釧投井、寶玉挨打、海棠結社等情節,原本出現于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也被向后“挪移”至第三十七回“海棠結社”的場景中。不得不說,這樣的“重組”對于原著人物精微細致的情感和小說渾然天成的結構,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害。
然而,從劇作立意的角度看,這樣的安排又無可厚非,尤其將黛玉葬花置于海棠結社的場景中并以之作為上下兩部的分界點,是相當具有藝術表現力的設計。原著中“葬花吟”的出現是因為花謝花飛的場景觸發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感,屬于悲情哀景的和諧交融;而在話劇中,此詩則出現在海棠結社的歡悅場景中,屬于樂景對哀情的襯托。在一片恣意歡暢的氣氛中,在眾人相繼吟出“淡極始知花更艷”“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等詩句后,音樂驟然蕭颯,舞臺被分為三個表演區:前景中一邊是黛玉緩緩吟出“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邊是寶玉滿臉悲戚的傾聽與復誦;而背景中,則是繡凳上大觀園眾女兒的歡樂嬉笑。寶玉對黛玉“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重復,既是他對黛玉的理解與共鳴,也是其在繁華豐厚中深恐好景不再的憂慮,于無形中契合了魯迅之“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的論斷。
有意味的是,“葬花”場景在最后一幕“冬·忽喇喇似大廈傾”中得到了再現與呼應。這使“葬花”成為籠罩全劇的總體意象,既暗示了大觀園眾女兒的悲劇命運,也成為生命與美的毀滅的象征。在寶黛共同譜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的誄詞之后,寶玉脫口而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詩句。此時舞臺又一次被分成不同的表演區,前景中是寶玉的沉痛哀戚與泣不成聲,后景中則是眾女兒一邊追述良辰美景一邊吟誦著自己的判詞依次離去。眾姐妹每離去一人,舞臺上的繡凳即被撤去一個。寶玉撕心裂肺搶奪繡凳試圖留住眾姐妹留住往昔繁華的情景,成為整部劇作的情感高潮,沉重地撞擊著觀眾的心靈。此后不久,寶玉失玉,在一片凄惶不安的氣氛中,寶玉卻回憶起“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的暢懷樂事,眾姐妹花簽上的詩句和“開到荼靡花事了”的讖語,再次呼應了“葬花”的主題。
作為貫穿全劇的總體隱喻,四時氣象以及派生的“葬花”意象,啟迪的是觀眾對人生局限和生命意義的思考。這一點,正是《紅樓夢》超拔于單純的愛情悲劇、女性悲劇以及貴族家庭衰亡悲劇之處。呂啟祥在《作為精神家園的〈紅樓夢〉》中指出,“人類歷史上,宇宙意志、社會意志永遠是一種不可戰勝的絕對控制力量,但作為人,真正的人不能沒有主體性,必須在同宇宙、社會對抗中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紅樓夢》在這樣一個高度上思考了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人的存在的悲劇性才得以被深刻地感受和表現”。也許,正是因為主創們領會到了《紅樓夢》的這一意蘊,話劇《紅樓夢》才會被以如此形式得到呈現。
(選自王翠艷《離形得似傳神韻,瑕瑜互見剪裁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新創全本話劇改編芻議》,有刪減)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與話劇都是中國本土的藝術樣式,因各自的特點不同,而給改編帶來了挑戰。
B.話劇很難完整再現《紅樓夢》原著內容,編劇只能抓住人與無常命運的關系來構思。
C.全本話劇以自然四季串聯劇情,既對應賈府由盛而衰的歷程,也契合中國美學傳統。
D.全本話劇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突破以往傳統的改編形式,更在于它對原著主題的豐厚。
(2)根據材料內容和對《紅樓夢》原著的理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另境的《紅樓二尤》集中演繹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劇人生,屬于對《紅樓夢》原著的“節選式”改編。
B.劉姥姥二進大觀園這一情節被前移,與元妃省親等從不同角度展現賈府的盛世歡樂,豐富了“春”的內容。
C.將《葬花詞》《芙蓉女兒誄》中的詩句融合到一個場景,悲悼對象由單一變為群體,這一改編符合原著主題。
D.全本話劇以繡凳的“撤”與“搶”,象征眾姐妹青春的逝去及其對命運的抗爭,體現對原著的創新設計。
(3)作者認為全本話劇黛玉葬花這一情節的“挪移”極具藝術表現力,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把葬花這一悲情事件置于海棠結社的歡悅場景中,營造了以樂景襯哀情的藝術效果。
B.舞臺表演區前景與背景的對比呈現,更加凸顯了寶黛的情感共鳴及寶玉的深重憂慮。
C.最后一幕中眾女兒在追憶美景與吟誦判詞中離去,與寶玉吟誦的“葬花”詩句呼應。
D.把“葬花”設為籠罩全劇的總體意象,意在啟迪人們對人生局限和生命意義的思考。
(4)編劇喻榮軍認為:話劇《紅樓夢》首先是話劇,然后是《紅樓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5)根據材料內容,你認為小說《紅樓夢》“抄檢大觀園”這一情節應安排在全本話劇的“夏”季還是“秋”季?請說明理由。
9.(2024·上海普陀·二模)閱讀以下書籍資料,完成各題。
“中國戲曲的現代意義”主題論壇對話錄(節選)
論壇參與者:戲曲史學專家 廖教授
澳大利亞漢學家 M教授
傳統戲曲愛好者 杜先生
廖教授發言1:
中國戲曲本身無所謂“現代性”,只能說當下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中國戲曲的現代意義。戲曲不是精英的文化形態,其作品自古不入經史子集,不進入圣賢儒統的政治結構,卻是滲透到民間文化的角角落落,與老百姓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包括情感聯系,這是大家喜歡戲曲的很重要的原因。陜西人就愛吼一聲秦腔,河南人就愛聽豫劇。魯迅散文《社戲》里的描寫是大家都熟悉的,戲曲是社會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狀況至少持續了一千年,曾經一度停止,現在又開始復活。比如在湖南臨武縣的小山村,儺戲曾停演三十多年,現在每年都演十幾次。人類三大古老戲劇樣式中的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都消失了,中國戲曲卻還活著。它還活著,這是最重要的。今天,文化多樣性正在成為世界性的呼聲,中國戲曲活著,就讓我們有一個與西方文化對照的自己文化的鮮活樣本,從而可以感受人類不同文化形態的不同質地。
M教授發言1:
我看過昆曲《紅樓夢》《牡丹亭》,它們有一種夢幻般的美,很特別。中國傳統戲曲是世界偉大的傳統戲劇形式之一,無論是其音樂、舞蹈、歌唱、服裝、姿態、化妝或是舞臺展現,都值得被欣賞、被分析。但依我看來,戲劇在社會中的角色同樣是個十分有趣的、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我們可以更具體地問:為什么人們會想去寫作、表演或是欣賞戲劇?是為了娛樂、教育、道德提升、神明崇拜,還是兼而有之,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您剛談到中國戲曲正在復活,我希望您這么說是對的,但我不確定能不能這樣說。1953年中國人口普查,農村人口占到90%;而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各占一半。我聽說現在城市的人口比農村人口要多。幾年前,《戲劇報》上有一些辯論,傳統戲劇是否會滅亡。農村人口變少了,他們熱愛的戲曲會衰落。我希望這種文化不會因此而滅亡。
杜先生發言1:
戲曲沒有了過去的生長環境,味道就變了。現在農村辦紅白喜事請人吹喇叭唱戲,熱鬧就行,不講究質量。演員也青黃不接,很多都改行了。
M教授發言2:
很多國家的古典戲劇發展都遇到當代文化的挑戰。相比之下,中國戲曲的處境可能更艱難一些。2016年是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然而關注莎士比亞的人遠比關注湯顯祖的人多。我當然非常肯定莎士比亞是偉大的,但是也會好奇,為什么這兩位偉大的劇作家的待遇會有如此的差別?
廖教授發言2:
湯顯祖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與莎士比亞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戲劇源頭,也是正宗的文學源頭,今天仍被稱作西方尤其是英語文學的鼻祖。講英語文學當然要從莎士比亞講起。英語占領了全球,莎士比亞也就受到了最高推崇。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戲曲處在小道、末技的最低位置,不入士大夫法眼,在這樣的風氣下,湯顯祖的《牡丹亭》也就被認為是“不入流”的。
今天我們談戲曲的影響力,同樣離不開時代風尚的托舉。要獲得廣泛認可,就必須走出既定的小圈子,走進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的心中,比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一下子帶起來一批“80后粉絲”,已經成為中國戲曲現代化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
M教授發言3:
我同意廖先生的觀點。年輕人是未來的一代,要讓他們喜歡戲劇,這一點很重要。但現代化太多,就會喪失傳統。青春版《牡丹亭》還是不錯的,精華被保留下來了。
廖教授發言3:
現代版的戲曲與原生態戲曲不一樣,要怎么權衡?在中西方文化夾雜的形勢下,中國戲曲究竟要走向什么方向?現代文化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多樣性,尤其是現代多媒體的傳播渠道又給多樣化的文化形態增加了一些復雜的因素。要找到戲曲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讓戲曲文化真正傳承下去,確實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中國戲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杜先生發言2:
有些跟風的改編戲曲很像西方的歌舞劇,只是披上了戲曲的外衣,實際上完全不是那個味兒。最近剛看過廖教授的新書《氣韻與格局》,里面有對戲曲核心價值的分析,說得太對了,中國戲曲最有特點的就是這種寫意的美。
廖教授發言4:
是啊,這種獨特的東方美學意蘊完全可以超越時代。
(1)依據“廖教授發言2”能夠作出的一項推斷是( )
A.湯顯祖應該擁有和莎士比亞同樣高的歷史文化地位。
B.《牡丹亭》走紅后,湯顯祖已獲得更高國際知名度。
C.演員練好基本功,年齡再大都能獲得年輕觀眾青睞。
D.昆曲的影響力并不是完全來自劇種本身的藝術魅力。
(2)聚焦話題“中國戲曲的現代化發展”,以下對發言者態度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廖教授和杜先生不僅滿懷期待,還很有信心。
B.M教授和杜先生認為有些創新改編令人憂慮。
C.廖教授和M教授的看法明顯不同,針鋒相對。
D.杜先生的態度模棱兩可,對該話題不想深談。
(3)觀眾在評論區留下了對兩位教授發言特點的點評,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廖教授不愧是戲曲史學專家,說起話來就是高屋建瓴、條理清晰!
B.M教授發言很真誠也很得體,農村人口比例這個切入點找得真好!
C.兩位教授都喜愛戲曲,語言都特別抒情,M教授的表達更委婉一些。
D.兩位教授有時都拋出問題不自己回答,看來是要大家一起想答案啊。
(4)請以《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為例,向M教授解說中國古代社會“戲曲不入士大夫法眼”的現象。
(5)論壇結束后一般會進行總結、形成報告。請根據對話錄(節選),幫助主辦方圍繞論壇主題,概括發言者的共識及留待未來繼續探討的問題(120字左右)。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平罗县| 灌云县| 德保县| 资溪县| 沙湾县| 东兴市| 岱山县| 丰城市| 肥西县| 运城市| 垫江县| 苏尼特左旗| 沙湾县| 呼图壁县| 贡嘎县| 九江市| 墨玉县| 响水县| 金塔县| 寿宁县| 察雅县| 霍林郭勒市| 仁化县| 荔波县| 陇西县| 方山县| 应城市| 当阳市| 车致| 工布江达县| 宜川县| 濮阳市| 容城县| 黄陵县| 即墨市| 商丘市| 宜都市| 平度市| 平昌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