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古代詩歌鑒賞(考教銜接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古代詩歌鑒賞(考教銜接講義)(含答案)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精品講義(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教銜接 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講義
目 錄
考:高考真題典型試題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
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3
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4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5
高考真題典型試題分析
一、高頻考點分析
近年來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考察趨勢明顯傾向于對詩詞內容的理解與賞析,特別是對詩人情感、寫作背景以及表達技巧的深入探討。通過對2021年至2024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梳理,我們發現以下幾個高頻考點:
1. 表達技巧:如對比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是考察的重點之一。例如,在劉克莊的《宿千歲庵聽泉》中,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描寫泉聲的美妙多變,通過“驟聞”與“久聽”、“怒聲”與“細點”的對比,展現了泉水聲的豐富變化,從而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喜愛與陶醉之情。
2. 詩人情感:詩詞往往寄寓了詩人的情感態度,如陸游在《破陣子》中表達了其對塵世浮名的看淡,以及追求閑適自在生活的愿望。此類題目要求考生能夠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并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
3. 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理解古詩詞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在《畫眉鳥》中,畫眉鳥象征著自由與束縛,詩人通過對比籠中鳥與林間鳥的不同境遇,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此外,《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中的“人日”意象,則體現了詩人對于人倫道德和社會和諧的重視。
4. 歷史背景與作者流派: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所屬流派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詩詞。例如,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中的口語化表達方式,體現了宋代詞人嘗試以更加貼近百姓的語言進行創作的趨勢。
二、高頻年代與作者流派
在歷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中,宋代詩詞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宋代文化繁榮、詩詞創作活躍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其中,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名家的作品更是頻繁出現,成為考查熱點。這些作者不僅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著稱,同時也代表了宋代詩詞發展的不同階段與特點。
三、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表達手段,通過特定的物象傳達特定的文化含義或情感色彩。例如,鷗鳥、松柏、菊花等常常被賦予特定的文化意義,成為詩人寄托情感的載體。在《白下驛餞唐少府》中,“長安在日邊”的意象,則借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寓意友人前往京城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通過對上述典型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設計不僅注重對詩詞本身的理解與賞析,更強調通過詩詞了解歷史文化背景、感悟詩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性。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除了要熟悉常見詩詞的背景知識外,還應該加強對表達技巧和文化意象的學習,培養深入解讀詩詞的能力。
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涵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旨在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各單元的學習目標各有側重:
1. 文學鑒賞能力:教材選取了眾多經典文學作品,如《短歌行》《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而且引導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體會詩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2. 文化傳承意識:通過學習諸如《芣苢》《插秧歌》等描繪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詩篇,教材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之美,以及勞動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作品,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3. 審美能力與情感體驗:《聲聲慢》《靜女》等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和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鼓勵學生體驗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1. 主題與情感:高考真題中經常出現的對詩人情感、思想內涵的考察,《聲聲慢》中李清照的哀愁情緒,正是教材中強調的通過了解詩人背景來理解作品情感的重要方法的應用。
2. 藝術手法:教材中詳細講解了各類詩詞的藝術手法,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浪漫主義手法,這與高考真題中要求分析詩歌藝術特色的題目不謀而合。
3. 文化意象:高考真題中也常見對詩詞中文化意象的考查,教材還提供了大量寫作指導,包括文學短評的寫作技巧,這直接對應了高考中要求學生根據所給材料寫一篇短評的題型。
以下是兩個例子:
《宿千歲庵聽泉》
在這首詩中,詩人劉克莊運用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例如,詩中描述了泉水的聲音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感受:乍聽時,仿佛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而久聽之后,則感覺水聲逐漸彌漫開來,甚至讓人感覺房屋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此外,詩中還將泉流時而如怒濤般的壯闊之聲與滴落時清脆圓潤之聲進行對比,展現了泉水聲的多樣性和變化,增強了讀者對泉水聲的感知與想象。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
陳師道在此詩中展示了曾鞏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詩中曾鞏一方面向往遠離世俗喧囂的隱居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社會的責任。這種矛盾在詩中通過“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表達出來,表明盡管向往山林的寧靜,但為了民眾的利益,仍愿意出山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了曾鞏“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的平衡。
通過這些簡答題,可以看到高考對于古詩詞鑒賞的考察不僅限于基本的理解,更注重對詩詞深層含義的挖掘,以及對作者情感態度和表達技巧的把握。
總之,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學習目標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系統的學習,學生能夠在面對高考真題時,更好地理解和解答涉及文學鑒賞、文化理解、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題目。
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學習與對待古詩詞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和方法:
1. 深入理解背景: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時期、個人經歷及其創作背景,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了解杜甫的經歷有助于理解他在《登高》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
2. 注重情感體驗:體會詩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通過詩人的視角去感受其所描繪的場景或心境。比如,在《聲聲慢》中,李清照通過對自己境遇的描寫,傳達了國破家亡之后內心的哀愁與悲痛。
3. 把握藝術特色:注意詩詞的藝術手法,比如比喻、象征、用典等,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領略詩詞之美。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營造了一個奇幻的世界。
4. 誦讀與想象:通過反復誦讀,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詩詞的意境,這樣不僅能加深記憶,還能增強對詩詞意境的感受。正如教材中提到的,要“在誦讀和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
5. 分析與評論:嘗試對詩詞進行分析和評論,可以從小處入手,聚焦于某個細節或者特定的手法,這樣有助于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教材建議:“寫文學短評要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
6. 傳承文化精神:認識到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智慧,學習古詩詞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7. 應用與創新: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借鑒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或者嘗試創作,這不僅可以提高寫作技巧,也能增強對古詩詞的理解。
8. 聯系實際:將詩詞中的哲理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思考其對我們今天的啟示,這有助于提升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文化品位。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學習與對待古詩詞,不僅能夠增進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還能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宿千歲庵聽泉
劉克莊
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
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
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
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
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
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
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
2.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4.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6.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8.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后為山亭獨臥
葉夢得①
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
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
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
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
[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
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
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
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
10.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 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1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別
李白[唐代]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14.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
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16.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①
宋·呂本中
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
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②。
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
卻訝探驪人不至③,清樽畫航倩分題④。
[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
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
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
D.詩歌的尾聯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
18.請賞析頸聯“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中“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晁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20.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破陣子
陸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2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22.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2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4.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
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
26.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
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
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
28.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鵲橋仙·贈鷺鷥
辛棄疾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
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2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結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魚兒堪數”,故作者建議鷺鷥去蝦鰍較多的“遠浦”“別渚”。
C.本詞將鷺鷥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
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別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活靈活現。
30.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教銜接 古代詩歌鑒賞專題講義
目 錄
考:高考真題典型試題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2
銜: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3
接: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4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5
高考真題典型試題分析
一、高頻考點分析
近年來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考察趨勢明顯傾向于對詩詞內容的理解與賞析,特別是對詩人情感、寫作背景以及表達技巧的深入探討。通過對2021年至2024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梳理,我們發現以下幾個高頻考點:
1. 表達技巧:如對比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是考察的重點之一。例如,在劉克莊的《宿千歲庵聽泉》中,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描寫泉聲的美妙多變,通過“驟聞”與“久聽”、“怒聲”與“細點”的對比,展現了泉水聲的豐富變化,從而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喜愛與陶醉之情。
2. 詩人情感:詩詞往往寄寓了詩人的情感態度,如陸游在《破陣子》中表達了其對塵世浮名的看淡,以及追求閑適自在生活的愿望。此類題目要求考生能夠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并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
3. 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理解古詩詞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在《畫眉鳥》中,畫眉鳥象征著自由與束縛,詩人通過對比籠中鳥與林間鳥的不同境遇,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此外,《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中的“人日”意象,則體現了詩人對于人倫道德和社會和諧的重視。
4. 歷史背景與作者流派: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所屬流派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詩詞。例如,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中的口語化表達方式,體現了宋代詞人嘗試以更加貼近百姓的語言進行創作的趨勢。
二、高頻年代與作者流派
在歷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中,宋代詩詞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宋代文化繁榮、詩詞創作活躍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其中,蘇軾、陸游、辛棄疾等名家的作品更是頻繁出現,成為考查熱點。這些作者不僅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著稱,同時也代表了宋代詩詞發展的不同階段與特點。
三、詩詞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表達手段,通過特定的物象傳達特定的文化含義或情感色彩。例如,鷗鳥、松柏、菊花等常常被賦予特定的文化意義,成為詩人寄托情感的載體。在《白下驛餞唐少府》中,“長安在日邊”的意象,則借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寓意友人前往京城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通過對上述典型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設計不僅注重對詩詞本身的理解與賞析,更強調通過詩詞了解歷史文化背景、感悟詩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性。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除了要熟悉常見詩詞的背景知識外,還應該加強對表達技巧和文化意象的學習,培養深入解讀詩詞的能力。
必修教材學習目標分析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涵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旨在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各單元的學習目標各有側重:
1. 文學鑒賞能力:教材選取了眾多經典文學作品,如《短歌行》《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而且引導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體會詩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2. 文化傳承意識:通過學習諸如《芣苢》《插秧歌》等描繪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詩篇,教材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之美,以及勞動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作品,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3. 審美能力與情感體驗:《聲聲慢》《靜女》等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和個人情感的細膩描繪,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鼓勵學生體驗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試題對課標的多樣呈現
1. 主題與情感:高考真題中經常出現的對詩人情感、思想內涵的考察,《聲聲慢》中李清照的哀愁情緒,正是教材中強調的通過了解詩人背景來理解作品情感的重要方法的應用。
2. 藝術手法:教材中詳細講解了各類詩詞的藝術手法,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浪漫主義手法,這與高考真題中要求分析詩歌藝術特色的題目不謀而合。
3. 文化意象:高考真題中也常見對詩詞中文化意象的考查,教材還提供了大量寫作指導,包括文學短評的寫作技巧,這直接對應了高考中要求學生根據所給材料寫一篇短評的題型。
以下是兩個例子:
《宿千歲庵聽泉》
在這首詩中,詩人劉克莊運用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例如,詩中描述了泉水的聲音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感受:乍聽時,仿佛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而久聽之后,則感覺水聲逐漸彌漫開來,甚至讓人感覺房屋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此外,詩中還將泉流時而如怒濤般的壯闊之聲與滴落時清脆圓潤之聲進行對比,展現了泉水聲的多樣性和變化,增強了讀者對泉水聲的感知與想象。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
陳師道在此詩中展示了曾鞏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詩中曾鞏一方面向往遠離世俗喧囂的隱居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社會的責任。這種矛盾在詩中通過“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表達出來,表明盡管向往山林的寧靜,但為了民眾的利益,仍愿意出山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了曾鞏“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的平衡。
通過這些簡答題,可以看到高考對于古詩詞鑒賞的考察不僅限于基本的理解,更注重對詩詞深層含義的挖掘,以及對作者情感態度和表達技巧的把握。
總之,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學習目標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系統的學習,學生能夠在面對高考真題時,更好地理解和解答涉及文學鑒賞、文化理解、情感體驗等方面的題目。
問題解決背景中讀與寫
學習與對待古詩詞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和方法:
1. 深入理解背景: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時期、個人經歷及其創作背景,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了解杜甫的經歷有助于理解他在《登高》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
2. 注重情感體驗:體會詩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通過詩人的視角去感受其所描繪的場景或心境。比如,在《聲聲慢》中,李清照通過對自己境遇的描寫,傳達了國破家亡之后內心的哀愁與悲痛。
3. 把握藝術特色:注意詩詞的藝術手法,比如比喻、象征、用典等,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領略詩詞之美。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營造了一個奇幻的世界。
4. 誦讀與想象:通過反復誦讀,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詩詞的意境,這樣不僅能加深記憶,還能增強對詩詞意境的感受。正如教材中提到的,要“在誦讀和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
5. 分析與評論:嘗試對詩詞進行分析和評論,可以從小處入手,聚焦于某個細節或者特定的手法,這樣有助于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教材建議:“寫文學短評要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
6. 傳承文化精神:認識到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智慧,學習古詩詞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7. 應用與創新: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借鑒古詩詞的表現手法,或者嘗試創作,這不僅可以提高寫作技巧,也能增強對古詩詞的理解。
8. 聯系實際:將詩詞中的哲理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思考其對我們今天的啟示,這有助于提升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文化品位。
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學習與對待古詩詞,不僅能夠增進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還能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專題:典型試題優選精練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宿千歲庵聽泉
劉克莊
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
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
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
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
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
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
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
2.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
【答案】1.D 2.
①乍聽與久聽的不同:乍聽泉聲時感覺是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久聽后感覺水聲逐漸彌漫于四周,使人有身處舟中之感。
②激流聲與涓滴聲的不同:泉流時而洶涌,聽起來壯闊雄偉;時而滴瀝,聽起來清亮圓潤。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而放棄了樂器”錯誤。尾聯“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說你看曾經的王羲之,也認為這里“湍流”展現自然之美,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里,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并沒有說“放棄了樂器”。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題干中已經明確了詩歌使用“對比的方式”描寫泉聲,答題時要圍繞“對比”進行作答。
“驟聞”句寫一下子聽到泉聲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門前流過;“久聽”句寫長時間聽泉時的感受,以為房屋如同小船般處在水聲圍繞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聲。一“驟”一“久”,一“乍聽”一“久聽”,在時間的對比中突出了泉聲的美妙動聽。
泉聲有時是“壯偉”的“怒聲”,寫其如同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蕩、洶涌澎湃的流淌之聲,給人以壯闊雄偉之感;有時是“清圓”的“細點”,寫其如同細聲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細流、光滑潤澤的流淌之聲,給人以清亮圓潤之感。雄壯的“怒聲”,圓潤的“細點”,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聲震耳畔的激流聲,一面是引人傾聽的涓滴聲,贊美了泉水的動聽多變。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詩人對泉聲的描寫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泉聲的美妙和多變。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4.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3.A 4.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誤,“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涵,把握詩歌主題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是說在樹頭枝底觀賞桃李才能體會到其活潑潑的精神狀態。
接著把握本詩尾聯的內容并結合詩歌的主題來談自己的理解。“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是說大家在肩挑的擔子上觀看鮮花,在喧鬧的酒樓上欣賞音樂,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綻放的盛況,也不可能體會到絲竹管弦的精妙。結合詩歌的標題“答友人論學”可知,此處用“看桃李”來喻指做學問,以“樹頭枝底”來喻指學問的本源,詩人以此說明要想獲得學問的真諦需要回歸本源,這就如同觀賞桃李,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美,但離開“樹頭枝底”,沒有了活力,唯有到樹頭枝底才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狀態。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6.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5.A 6.(1)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長幼之序,懂得天理人倫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錯。此句意思是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苦”,形容執著地追求,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不是說詞人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故選A。
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詞的末三句“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發的感想,是此詞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感悟到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是說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美之處。這里可以象征為幸福、美好。“苦”字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可以看做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們在人日這一天的祈求豐收、追求幸福的實踐活動,提醒人們,“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村“人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祈麥祈蠶”,就是祈求農事豐收,點出“村村簫鼓家家笛”這項活動的目的。他們要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商行賈坐農耕織”,這一組活動,由商、賈、農三種行當的人物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人物的特征,語言簡練。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耕織”則為“農”的本業。當然,這里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的實踐活動。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告訴我們要懂得長幼之序。“翁前子后孫扶掖”正是“來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魏了翁對長幼之序極為重視。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8.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答案】7.B 8.“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思想內容、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聽說湓水縈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并未有表現朋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項對用典解釋有誤。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思想內容的能力。
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詩中體現勸告之意的是 “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合這兩句詩,把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后為山亭獨臥
葉夢得①
過雨虛檐氣稍清,臥聞刁斗起連營。
幾看薄月當軒過,驚見陰蟲繞砌鳴②。
洶洶南江浮靜夜,寥寥北斗掛高城。
白頭心事今如許,慚愧兒童話請纓。
[注]①葉夢得:南宋文學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②陰蟲:秋蟲,如蟋蟀之類。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雨后空氣清新,為山亭的夜晚涼爽宜人,然而詩人的心情卻難以平靜。
B.本詩第二句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立意相似。
C.詩人憑軒望月,浮想聯翩,而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
D.頸聯通過江水、星空等物象營造出了一個天高地迥、蒼茫寂寥的境界。
10.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9.C 10.①“白頭心事”即詩人念念不忘、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抗擊外敵、收復失地的志愿。②“臥聞刁斗起連營”,軍事意象的出現表明詩人時時牽掛對敵戰事。③“慚愧兒童話請纓”,寫詩人感慨自己雖壯心不已,卻已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請纓殺敵。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階前突然傳出的蟲鳴聲驚擾了他的思緒”錯,“驚見陰蟲繞砌鳴”的“驚”并非蟲鳴驚擾了詩人思緒,而是與“幾看薄月當軒過”的“幾看”相對,是暗暗心驚于時光飛逝,年華空老。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
首聯寫雨過天晴,空氣清新,詩人臥在為山亭中,耳中似乎傳來軍營中的刁斗之聲。“刁斗”,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器具,銅質,有柄,能容一斗。軍中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敲擊以巡更。其實詩人獨臥為山亭,是不可能聽到刁斗聲的,軍事意象的出現表明詩人時時牽掛對敵戰事。
尾聯則直接點明“慚愧”,慚愧的內容是“兒童話請纓”。此句運用終軍請纓的典故,將自己與“兒童”對比,“兒童”尚且“話請纓”,想要為國效力,而詩人卻只能獨臥為山亭。這“慚愧”的背后,是詩人渴望為國效力卻不得的無奈、憤懣,詩人感慨自己雖壯心不已,卻已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請纓殺敵。
由此,“白頭心事”即詩人念念不忘、但多年來一直未能實現的抗擊外敵、收復失地的志愿。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林 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1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11.C 12.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菜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錯。詩歌進入尾聲,詩人短暫的旅程也接近結束,暮色中已隱約看到湖岸邊的人居之地。雖說是人居之地,但這里不同于長街鬧市,沒有廣廈華屋,望中只是錯落雜生的林木與縱橫纏繞的藤蘿,唯有依稀入耳的雞犬之聲提醒這里有人煙存在,幾聲雞鳴犬吠不僅不讓人覺得喧鬧.反倒強化了此地的靜謐清幽之感。這里仍然是詩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詩人的感覺沒有被破壞,心情也沒有變化。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觀點態度,鑒賞詩歌內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來看事物,所以萬物都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是“有我之境”。
要分析詩歌如何印證了王國維的理論,必須明確“我之色彩”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詩歌開頭交代寫作背景,直接展現出詩人“歸思清”的心境,這便是詩歌中的“我之色彩”;詩人在這樣的心境引領下,所觀照的各種景物無一不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日常習見的景物在詩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帶上了“我之色彩”。頷聯以下的描寫均圍繞首聯確定的這個基調展開,逐次出場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客觀實在的景物,也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橋橫、寺倚”,表現出景物悠然的狀態。其實自然景物并不帶有感彩,正因詩人自己內心的寧靜閑適投注其上,在詩人眼里景物才呈現出悠然、寧靜的狀態。
最后是“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剛下過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客舟的船槳驚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湖面上微風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了湖面上的動植物,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讓人如同進入“蓬瀛”之境。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別
李白[唐代]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根據本詩內容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14.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3.B 14.①寓情于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詩人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舍的離情。②以景結情:詩人以消失不見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錯,結合“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分析,只是說即將去的那里的風景一直為世人所傳頌,友人到了一定會很喜歡,沒有選項中意思。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寫作技巧的能力。
“颯颯蘆花復益愁”意思是說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我更覺憂愁,寫秋天送別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悵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傷的氣氛,一派衰敗的景象中,詩人因離別而傷感的情緒濃重,可見友情之深厚,難舍難分。
結尾“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寫遠眺友人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以景結情,委婉含蓄,詩人遠望友人離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視線,可見遙望時間之長久,以杳無蹤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作結,景象中融入了詩人萬般情結,與友人分別后的孤獨寂聊凄冷的心境讓讀者能夠以形象的畫面中身臨其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極具感染力。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兒子
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16.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5.C 16.詩人借助這兩句對子孫提出要求:詩書無涯,發奮讀書;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懷家國,永存社稷。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錯誤,由頷聯“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可知,作者認為無論是出仕朝廷,為官一方,還是成為平民百姓,躬耕隴畝,都要事國以忠,事親以孝,并沒有在兩種方式中做出比較選擇。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感和態度的能力。
從題干來看,考生要理解“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的用意。
首先分析詩歌的標題。詩歌標題是“示兒子”,可見這是一首教導兒子的詩歌。
然后理解題干中兩句詩的意思,進一步分析詩人這樣的用意。
“道在六經寧有盡”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經》等書里,學貫古今,取法先圣,學習知識,哪里有盡頭”,詩人在此指出《六經》的意義,包含天下大道,這是要求兒孫能夠熟讀《六經》,發奮閱讀,“寧有盡”是說沒有盡頭,這是讓兒孫不能停止不前,這是讓兒孫不要自滿,要謙虛以待。
“熟讀周公七月詩”意思是“切記一定要熟記背誦周公的七月詩啊”,周公為國為家為民,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詩人要求兒孫好好學習周公的七月詩,勤儉耕種,發奮讀書,報效家國,這是讓兒孫學習先圣,心懷國家。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①
宋·呂本中
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
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②。
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
卻訝探驪人不至③,清樽畫航倩分題④。
[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
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
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
D.詩歌的尾聯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
18.請賞析頸聯“野橋柳線斜風軟,曲檻花光夕照低”中“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案】17.C 18.“軟”字形容斜風的溫柔輕柔,營造出寧靜和諧的氛圍;“低”字描繪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詩意,使景象更生動。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解讀中存在問題進行邏輯判斷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錯誤,前后不構成因果關系。缺字一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二是該事物像斥鷃一樣棲息在樹枝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鵬”字。鵬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辨”的兩個例證,斥鷃是一種小鳥,是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的;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樹枝上棲息。當然,“一枝”也可能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狹窄的空間,那也同樣不是鵬所能棲息的。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煉字藝術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當以追求表現力的最大化,是歷代文人在文學創作中極為重視的問題,詩歌中尤其如此。本題要求賞析“軟”“低”二字的藝術效果,需要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品味語言,并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
“軟”字用來形容斜風,傳達出春風的溫柔和輕柔。斜風拂過野橋上的柳條,柳條隨風輕輕搖曳,給人一種柔和、舒適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春風的特質,還營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風的溫暖和柔情。
“低”字用來形容夕照,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光線逐漸變低的景象。夕陽的余暉灑在曲折的欄桿和花朵上,光線柔和而低垂,給人一種溫馨、寧靜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夕陽的特質,還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個景象顯得更加生動和富有詩意。
通過“軟”和“低”兩個字,詩人成功地描繪了春日黃昏時分的美麗景象,傳達出一種寧靜、溫柔的氛圍。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刻畫了自然景物的特征,還增強了詩歌的畫面感和感染力,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與寧靜。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晁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20.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答案】19.A 20.
①景物描寫的畫面感強:低垂的柳條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開的梅花也開始凋落,正是一派美麗的春日風光。
②以虛景寫真情:這里的美景并非寫實,而是詞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詞人與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與友人相聚便心生歡喜。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
故選A。
2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題干的意思。評論家稱贊詞作結尾兩句“絕妙”,“妙處”即巧妙高明、不同尋常之處。
然后,需要就這兩句詞進行內部分析。結尾兩句寫景極富畫面感,考生要能對詞句的風景描寫進行想象和評析。“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畫軸長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細膩特寫。柳、梅為春日常見意象,詞人這里的描寫點染結合,出人意表。
接著,需要著眼全篇分析結尾兩句。這兩句承接“東溪春近好同歸”而來,并非實寫,而是詞人想象中的虛景。考生需要結合詞作整體情感基調的變化,認識尾句的作用。這兩句是詞人想象,他希望來年春日與友人同歸游覽,所以尾句中所表現的情感的愉悅不單來自優美風光,更來自能夠與知己友人共處同游。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破陣子
陸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2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22.這首詞是如何表現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21.D 22.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方法;②開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輕塵世浮名;③在描寫登山、穿林等生活場景時,也直白地表達出感受。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希望遠方友人……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錯誤,尾句“與君同醉醒”中的“君”為泛指,并非針對某人的實指,“醉”和“醒”也都是閑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現,是對“真率飲”的呼應。詞作通篇與遠方友人和真摯思念無關。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技巧以及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題干先說明詞作“表現詞人閑適心情”,設問涉及“如何表現”,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具體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從整體和細節兩方面進行思考。
通觀全詞,以直抒胸臆為主,直接表達詞人閑居中“身閑心太平”的適意之情。具體而言,詞人開篇言說志向,屬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別過去;之后描寫日常生活,在著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達了個人內心情緒。另外,“苔紙題句”的描寫中著一“閑”字,也是閑適心情的直白表達。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2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4.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23.A 24.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A.“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說法錯誤。文詩中主要描寫畫眉鳥的叫聲,初聽之時,聲音來自“高籠”之中;但等到詩人了卻簡單的公事,眾人散盡之后,衙署清幽安靜,則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一般,從而襯托出詩人不慕名利、淡泊悠遠的人物形象,但并沒有直接對畫眉鳥進行描寫。
故選A。
2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在本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抒發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詩雖以畫眉為題,但并未具體地描寫畫眉鳥的形象和叫聲,而是進行側面描寫,重點渲染了“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后,初聽上去仍在“高籠”中的畫眉鳴聲此時聽起來卻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悠遠空曠,清幽寂靜。本詩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烘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表現詩人在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2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
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
26.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25.A 26.①《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②《白》詩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
【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錯誤,頷聯“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時間早?只要心意是一樣的,便不需要在乎認識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兩人認識時間不長,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選A。
2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容的能力。
古詩詞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大意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襟。“無為”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排遣離愁的情懷吐露,表現出詩人志向高遠,樂觀豁達的特點。這兩句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這是屬于直抒胸臆;
《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尾聯“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的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此句是詩人想象與友人分別后的情景,寫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長安,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這是通過用典來抒情。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
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
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
28.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27.C 28.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原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
【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誤,原文“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飛鳥自在。故選C。
2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處世態度的能力。
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出”與“隱”的看法。
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可以看出,曾鞏對隱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
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鵲橋仙·贈鷺鷥
辛棄疾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
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2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闋結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魚兒堪數”,故作者建議鷺鷥去蝦鰍較多的“遠浦”“別渚”。
C.本詞將鷺鷥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
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別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活靈活現。
30.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
【答案】29.D 30.①本詞語言多用口語,風格親切自然,淺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語言詼諧風趣,活潑生動。
【解析】29.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的賞析能力。
D.“聽覺”是錯誤的。本詞詞末中“聽”是任憑的意思,沒有聽覺描寫,只是從視覺上書寫了鷺鷥飽食后心滿意足的狀態,活靈活現。故選D。
30.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語言特色的鑒賞能力。
作答時抓住本詞的重點語句“來吾告汝”“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蝦跳鰍舞”,可見本詞并非辛詞一貫的沉雄豪邁,而是清新明快的詞風。
明確本詞的語言特色后,結合詩中相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并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即可。
本詞開篇就寫到“溪邊白鷺,來吾告汝”就像作者邊撫摸著鷺鷥邊同它談話,并且話中稱鷺鷥為“汝”“君”,告訴它要去魚蝦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鴻鵠之志。采用這種對話式的描寫,營造出了輕松親切的氛圍。
本詞采用了很多口語化的語言,如“魚兒”“堪數”“剩有”“來”等,這些口語的運用,不加雕飾的語言,使語言更清新自然,表達更加的直白,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龙游县| 通榆县| 荣昌县| 盐源县| 航空| 新野县| 宁德市| 连山| 阳江市| 页游| 正宁县| 宝兴县| 冕宁县| 鹰潭市| 体育| 红河县| 新沂市| 五峰| 金坛市| 庆城县| 海城市| 金华市| 江川县| 德江县| 扎囊县| 县级市| 汉沽区| 塔河县| 汪清县| 平谷区| 华宁县| 滨州市| 辽中县| 华池县| 全椒县| 塔城市| 镶黄旗| 海伦市| 屏山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