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4《哲學與文化》之哲學部分原理歸納(導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包括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辯證法三個部分。歷史唯物主義包括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部分。)一、辯證唯物主義(第2、3、4課)(一)辯證唯物論【唯物論】(物質觀、意識觀、規律觀,共9條原理)(第2課)1.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即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1+原理2)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固有的規律。)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不能違背規律)。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6.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是物質的,人的意識根源于物質。)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要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7.自然界物質性: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8.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要堅持物質和運動相結合的觀點,反對脫離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和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9.怎樣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①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②發揮主觀能動性,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一尊重、一發揮、兩結合、兩反對)(二)唯物辯證法【辯證法】(聯系5+發展5+矛盾6+綜合1,共17條原理)(第3課)第一部分: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聯系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1.聯系的普遍性:聯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2.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3.聯系的多樣性: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4.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1)【強調整體作用】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 ,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實現整體最優目標。(2)【強調部分作用】部分服從和服務整體,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要重視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5.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第二部分: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二】1.發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敢于創新,促進新事物的成長。3.發展的狀態(形式)【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1)【強調狀態】事物的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2)【強調量變】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3)【強調質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4)【強調反復】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循環往復,不斷前進。4.發展的趨勢【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保護新事物成長壯大;又要克服困難,勇敢面對挫折與考驗。5.發展的環節【辯證否認】: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要勇于創新。 第三部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矛盾的觀點、對立統一規律)-----【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1.矛盾對立統一: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或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①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解決矛盾。②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即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連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強調二者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辦事情既要善于抓重點,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又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強調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強調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會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要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強調二者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看問題既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視次要方面)。【強調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磫栴}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強調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響事物的性質。看問題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識論】(實踐觀+認識觀+真理觀,共5條原理)(第4課)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體表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尤其是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史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是辯證統一的關系。3.實踐的特征: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4.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客觀的、具體的和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①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③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要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二、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第5、6課)(一) 社會歷史觀(共9條原理)(第5課)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完全同步;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是,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4.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決定中實現的。6.社會主義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7.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社會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形成全部社會關系,推動人類社會的的發展。8.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具體表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9.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2)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3)意義(地位):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②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③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4)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二)價值觀、人生觀(共5條原理)(第6課)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③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2.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③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4.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在于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社會價值),又是價值的享受者(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5.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根本途徑】弘揚勞動精神,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3)【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①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④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文化部分)主觀題終極背誦答題模板1.文化的功能和作用①文化具有引領風尚的功能,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發揮文化教化育人功能,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具有服務社會的功能,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文化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功能。文化是的經濟繁榮發展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先進健康的文化為經濟、政治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⑥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⑦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先進思想,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3.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①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②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③要堅持古為今用,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4.運用所學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分析XX精神的(意義/重要性/時代價值) 或分析為什么要傳承和弘揚XX精神?①XX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弘揚XX精神有利于(結合材料)②弘揚XX精神有利于激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為推動XX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③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結合材料5.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①立足于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豐富民族精神。②民族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做好對傳統文化的繼承。③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④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6.為什么要加強文化交流?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有利于我國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創新。③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國力。④有利于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⑤有利于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構建和諧世界。7.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如何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開放的態度,吸收和借鑒一切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②立足中國國情,促進外來優秀文化與中國國情相借鑒。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④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促進世界的繁榮。⑤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8.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②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③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9.如何建設文化強國?①建設文化強國,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②建設文化強國,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③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④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⑤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⑥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10.如何堅定文化自信?①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夯實基礎)②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蘊)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1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原因?①有利于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②有利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示范導向作用。③有利于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④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⑤有利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⑥有利于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12.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①堅持黨的領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④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⑤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有益文化。★⑥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立足社會實踐。- 1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