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5.2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目錄0102030405學習目標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總結反饋練習觀看視頻《世界之窗,見證中國發展》,感受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導入新課學習目標政治認同:認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確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科學精神: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法治意識:明確法治在上層建筑中的地位,提高建設法治國家的自覺性。自主學習1.物質生產(生產方式)是什么?對社會存在發展有何作用?2.什么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二者關系怎樣?3.什么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二者關系怎樣?4.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5.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道路是怎樣的?社會發展是如何實現的?6.如何理解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7.為什么說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總議題:從中國改革開放看社會歷史的發展議題一:小崗村拉開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議題二:深圳改革開放的燈塔未來更美好——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好哲學 終身受益議題一:小崗村拉開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議學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1978,全國還有一億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安徽,四川首先實行“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辦法,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取得了好的效果。不久,全國實行以“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歷史選擇,該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大集體時期)相比具有較大的進步,在改變農村經濟格局的同時,奠定了經濟發展和后續改革的基礎,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民脫貧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問題: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提示A.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B.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結論: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2.社會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大鍋飯:分配的平均主義,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使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我們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活著,活著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名人名言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2)作用: 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形態的更替。原始社會奴隸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石器金屬工具鐵制工具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生產關系生產力提示:生產方式 生產力 + 生產關系誰來改造→勞動者怎么改造→生產工具改造什么→勞動對象利用改造生產資料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作用)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生產力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A、含義、特征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馬克思“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水平;“封建主”與“資本家”則代表社會所采取的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狀況。(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土地荒廢,產業化水平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產業化水平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點歸納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我國的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土地制度不斷變革,土地經歷了分分合合的過程:1947-1952年。實行《土地法大綱》《中國土地法》,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所有制,分田到戶,解放農村生產力。1953-1956年,發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實行集體所有制,大家一起干。1958-1980年,通過了《關于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人民公社吃大鍋飯,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1980年,通過《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和1980年《中央一號文件》,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解放農村生產力。2016年《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權分置,促進農村振興。結合教材和社會實際,觀看視頻后探究以下問題:1、什么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2、為什么要通過法律的編撰和修訂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議學活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 和 設施。經濟政治、文化A、生產資料歸誰所有。B、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C、產品如何分配。注意:1、與經濟有關的制度和政策,屬于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等。2、政治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與之相應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3、觀念(思想)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文化傳媒等。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下列現象屬于上層建筑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海南建立自貿區 黨的二十大召開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修改憲法 我國保險業引入外資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 中央地方分稅制改革 國務院機構改革①③④⑤⑨小試牛刀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國農村改革碩果累累,但新時代新形勢面臨新挑戰。迫切需要相關法律保障改革成果,再創新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通過法律的編撰和修訂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為農村改革提供法律保障,這對于新時期農村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重點歸納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②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方法論:①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②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 · 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制度、組織和設施決定反作用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生產力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制度、組織和設施決定決定反作用反作用社會發展規律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社會發展規律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人類社會普遍規律”(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議題二:深圳改革開放的燈塔未來更美好——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好哲學 終身受益議學活動深圳以其年輕和富有創造力成為中國最具變革精神的科技搖籃城市。在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產業振興以來,已形成了“四大支柱、七大戰興、六大未來”為架構的產業格局,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它年輕,有活力,致力創新,是大陸政策施行與經濟改革的排頭兵。深圳擁有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所需的眾多要素,這一切的相互作用,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的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輝煌成就,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請觀看視頻并結合教材,預測深圳的未來會怎樣?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及實現方式(1)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那么,是什么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呢?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實現方式(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注意: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樣嗎?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 本矛盾 矛盾性質解決方式根本目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任何社會都一樣矛盾性質決定解決方式對抗性(敵我)矛盾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階級斗爭改革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使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性質: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作用: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作用: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實現途徑(動力):改革目的:通過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通過改革,不斷完善上層建筑,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社會主義改革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作用: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階級社會(對抗性的)社會主義社會(非對抗性的)階級斗爭社會主義改革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解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易混易錯提示2、區分 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間的矛盾。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主要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1、區分幾個“動力”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4)共產主義的目標和實現形式①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②實現形式: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課堂小結社會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運動和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反作用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前進的、上升的實現途徑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性質作用根本目的1.(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高考幫作業幫2. 某地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正在逐步完成從“確權到人”到“確權到戶”的制度轉變,從而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使農戶更好地分享工業化收益。這一做法表明 ( )A.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B. 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C.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D. 改革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C作業幫3.(2023春·浙江杭州·高二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考期中)2022年11月,全國37個城市開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個人養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它適應中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現狀。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的依據是( )A.生產關系的完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B.真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超越自身C.社會發展是在社會主要矛盾的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A(一)必做:1、整理本節課知識,并理解記憶。2、完成分層作業第一部分:基礎檢測10個小題.(二)選做:(2021·湖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也是一部奮發有為的歷史。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興起,中國共產黨從這個世界大勢中產生,走在了時代前列;抗日戰爭時期,黨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強烈愿望的大勢出發,團結帶領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二戰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壯大,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正是順應這一時代大潮的產物。基于對世界大勢和我國國情的深刻洞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決策,一往無前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十八大以來,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奮力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知識,以“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中該如何順勢而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為主題寫一篇述評。要求:①圍繞主題,觀點明確;②論證充分,邏輯清晰;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④總字數在200字左右。布置作業一起加油!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