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熱傳遞》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熱傳遞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熱傳遞》為主題,旨在通過一系列觀察、實驗、分析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熱傳遞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能夠掌握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熱傳遞方式,并理解熱傳遞的實質是熱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轉移的過程。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熱傳遞:熱能在物體之間或物體內部從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轉移的過程。 熱傳導:熱通過直接接觸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或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的過程。 熱對流:由于溫度差異引起的流體(液體或氣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發生相對運動,從而進行熱量傳遞的過程。 熱輻射:物體因自身溫度而向外發射電磁波(主要是紅外線)傳遞熱量的過程。 學習內容 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 掌握熱傳導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實驗觀察熱對流現象,理解其特點。 了解熱輻射的概念,并能識別生活中的熱輻射現象。 學業要求 能夠識別并解釋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 能夠設計簡單的實驗來探究熱傳遞的規律。 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的第二單元,共包含四節課:《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和《物體的傳熱本領》。教材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逐步引導學生理解熱傳遞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每節課都設計了豐富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對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然而,他們對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及其原理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驗探究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此外,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年齡階段,他們喜歡動手實驗,樂于探索未知領域,這為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及其特點。 認識熱傳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科學思維 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分析熱傳遞現象。 能夠通過歸納和概括的方法總結熱傳遞的規律。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并實施簡單的熱傳遞實驗。 能夠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責任態度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事實,不隨意篡改數據。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實驗活動。單元結構化活動 第一課:《熱傳導》 活動一:感受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如用暖手寶取暖、用電熨斗熨燙衣服等。 活動二: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向,理解熱傳導的基本原理。 活動三:分析生活中的熱傳導事例,鞏固所學知識。 第二課:《熱對流》 活動一:觀察熱水在冷水中的傳遞過程,理解熱對流現象。 活動二:設計實驗探究熱對流的特點,如使用鋸末觀察水的對流現象。 活動三:討論熱對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暖氣片的工作原理。 第三課:《熱輻射》 活動一:聚焦烈日下身體的感受,引入熱輻射的概念。 活動二: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太陽能灶,體驗熱輻射的傳遞過程。 活動三:辨別生活中的熱輻射現象,如太陽曬熱地面、紅外線測溫儀等。 第四課:《物體的傳熱本領》 活動一:比較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傳熱的快慢。 活動二:探究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三:制作保溫盒,比較不同保溫效果。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評價方式 課堂表現:觀察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的參與度、合作精神和操作規范。 實驗報告:評價學生實驗記錄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結論的合理性。 作業練習:通過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檢查學生對熱傳遞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綜合評價:結合課堂表現、實驗報告和作業練習,給予學生全面、客觀的評價。 評價標準 知識掌握:準確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及其特點。 實驗能力:能夠設計并實施簡單的熱傳遞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 應用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態度: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事實,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第五課時《熱傳導》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能夠發現并總結熱傳導的規律,提升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培養方式:設計多樣化的實驗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觀察記錄、分析數據。科學思維能力目標:通過熱傳導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方式: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分析熱傳導的條件和過程,培養抽象概括能力。科學素養目標:提升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方式: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責任態度目標: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方式:強調實驗安全規范,組織小組合作實驗,提升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重點了解熱傳導的概念和發生條件,認識熱在物體間和物體內部的傳遞過程。通過交流、討論和動手實驗,掌握熱傳導的基本規律。難點會做借物觀察的熱傳導實驗,準確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理解熱傳導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遞特點和異同。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通過一首小詩引入:“太陽把溫暖傳給了土壤,土壤把溫暖傳給了種子;太陽把溫暖傳給了小溪,小溪把溫暖傳給了魚兒……”引導學生思考熱傳遞的現象,并明確本節課的主題——熱傳導。 通過優美的詩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出熱傳遞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 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回憶并列舉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如燒水、炒菜、暖手寶等。 探究活動二:觀察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活動內容:使用鐵片、酒精燈、凡士林等材料,觀察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和過程。 探究活動三:觀察熱水和冷水的溫度變化活動內容:將盛有冷水的燒杯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觀察并記錄水溫變化。 探究活動四:分析生活中應用熱傳導的具體事例 活動內容:討論電熨斗熨衣服、炒板栗等生活實例,分析其傳熱過程。 探究活動五:制作簡易走馬燈 活動內容:利用紙杯、蠟燭等材料制作走馬燈,并觀察其轉動現象。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了解熱傳導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觀察,直觀感受熱傳導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觀察能力。 通過實驗,理解熱在物體間的傳遞方式和方向,進一步鞏固熱傳導的概念。 通過生活實例的分析,強化學生對熱傳導概念的理解,并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通過動手制作,理解熱對流現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列舉并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熱傳導現象,如熱敷、冷敷、電烙鐵作畫等,并討論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生活實例的應用,加深學生對熱傳導概念的理解,并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四)知識總結 本節課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習了熱傳導的概念、傳遞方向和條件,了解了熱傳導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熱傳導概念的理解。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熱傳導是熱從 ( )傳到 的過程。答案 溫度較高處 溫度較低處熱對流是液體和氣體中熱的主要傳遞方式,其特點是( )答案 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固體中的熱傳導通常是通過 ( )實現的。答案:分子間的振動和碰撞生活中常見的熱傳導應用有( )、( )等。答案:電熨斗熨衣服 炒菜(二)、判斷題及答案1. 熱傳導只能發生在固體中。(錯)2. 熱對流是液體和氣體中特有的熱傳遞方式。(對)3. 只要有溫度差,就會發生熱傳導。(對)(三)、選擇題及答案1. 下列屬于熱傳導現象的是(C)A. 熱水在冷水中擴散 B. 點燃的蠟燭照亮房間 C. 用手握住暖手寶取暖2. 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向是(B)A. 向四周傳遞 B. 沿直線從一端向另一端傳遞 C. 無法確定3. 下列關于熱對流的說法正確的是(A)A. 液體和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 B. 固體中的熱傳遞方式主要是對流 C. 熱對流不需要介質(四)、簡答題及答案1. 簡述熱傳導的基本規律。答:熱傳導的基本規律是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且這種傳遞需要通過物體的直接接觸。2. 舉例說明熱對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答:熱對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燒水時水受熱上升形成對流,使水快速升溫;空調制冷時,冷空氣下沉形成對流,使室內溫度均勻下降。3. 如何理解熱傳導與熱對流的區別?答:熱傳導是熱量在物體內部或物體間通過直接接觸傳遞的過程;而熱對流則是熱量在液體和氣體中通過流動傳遞的過程。熱傳導不需要介質流動,而熱對流需要介質流動才能實現熱量的傳遞。(五)、實驗探究題及答案題目:設計一個實驗,探究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實驗材料:金屬片、凡士林、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等。實驗步驟:1. 將凡士林均勻地涂在金屬片上。2. 用試管夾夾住金屬片的一側,用酒精燈加熱金屬片的中心或一側。3. 觀察凡士林融化的方向和速度,記錄實驗現象。實驗現象:凡士林從加熱點開始融化,并逐漸向四周擴散。實驗結論: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是從加熱點向四周傳遞,驗證了熱傳導的基本規律。第六課時《熱對流》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數據的能力,使其能夠獨立完成科學探究過程。2. 科學思維能力: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歸納總結能力,以及對科學現象的解釋能力。3. 科學素養:加深學生對熱對流概念的理解,理解能量守恒與轉化、物質運動與變化等科學原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4. 責任態度:在實驗過程中,強調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熱在氣體和液體中傳遞的主要方式是熱對流。教學難點:通過實驗理解熱對流現象,明確熱對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通過播放一段視頻,展示紅色熱水放入冷水中的現象,引導學生觀察熱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現象,并思考這種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觀察熱水在冷水中的運動 活動步驟: 1. 準備一瓶紅色熱水和一瓶冷水。 2. 將紅色熱水倒入冷水槽中,觀察熱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現象。 探究活動2:探究熱在水中的傳遞 活動步驟: 1. 準備水槽、燒杯、木屑、酒精燈、火柴等材料。 2. 將木屑放入燒杯中的水中,用酒精燈給燒杯底部加熱,觀察木屑的運動軌跡。 探究活動3:探究熱在空氣中的傳遞 活動步驟: 1. 準備線香、玻璃杯、火柴等材料。 2. 點燃線香,用玻璃杯倒扣住,觀察煙的流動軌跡。 探究活動4:制作走馬燈 活動步驟: 1. 提供紙杯、蠟燭、棉線等材料,指導學生制作走馬燈。 2. 點燃蠟燭,觀察走馬燈的轉動情況,并解釋其原理。 探究活動5:討論生活中的熱對流現象 活動步驟: 1. 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現象與熱對流有關,如暖氣、烤箱等。 2. 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熱對流現象,為后續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通過木屑的運動軌跡,推測水的流動方向,理解熱對流在液體中的傳遞方式。 通過煙的流動軌跡,理解熱在空氣中的傳遞方式,與液體中的熱對流進行對比。 通過動手制作走馬燈,加深學生對熱對流原理的理解,并培養其工程技術能力。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熱對流概念的理解,培養其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生活應用 1. 講解暖氣的工作原理,說明熱對流在房間取暖中的應用。 2. 介紹電烤箱、水族箱等設備中的熱對流現象。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認識到熱對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四)知識總結 1. 熱在氣體和液體中的傳遞方式主要是熱對流。 2. 熱對流時,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3. 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可以了解熱對流的特點和原理。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對熱對流概念的理解。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熱在氣體和液體中傳遞的主要方式是____。答案:熱對流加熱后的水會____,遇冷后又會____。答案:上升;下降冬天,暖氣片通常安裝在房間的____位置。答案:底部熱對流時,熱總是由____傳到____。答案:溫度較高處;溫度較低處(二)、判斷題:1. 熱對流只能在液體中發生。( )答案:×2. 加熱后的水會一直保持上升狀態,不會下降。( )答案:×3. 暖氣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熱對流現象。( ) 答案:√(三)、選擇題:1. 下列哪種現象不屬于熱對流?( )A. 熱水上升,冷水下降 B. 熱風從房間上部吹向地面 C. 冰塊在水中融化答案:C2. 冬天,暖氣片安裝在房間的哪個位置最有利于熱對流?()A. 頂部 B. 中部 C. 底部答案:C3. 下列哪個設備是利用了熱對流原理進行加熱的?()A. 電熱毯 B. 電烤箱 C. 微波爐答案:B(四)、簡答題:1. 什么是熱對流?答案:熱對流是指在液體或氣體中,由于溫度差異而產生的流動現象,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熱量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2. 舉例說明生活中熱對流的應用。答案:暖氣、電烤箱、水族箱等設備都利用了熱對流原理進行加熱或保持溫度均勻。在制作走馬燈時,為什么走馬燈會轉動?答案:走馬燈轉動是因為其內部的空氣受熱后上升,形成熱對流,從而推動走馬燈轉動。(五)、實驗探究題: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不同溫度的水對熱對流速度的影響。實驗步驟:1. 準備兩個燒杯,分別裝入等量的冷水和溫水。2. 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適量的木屑,并分別用酒精燈加熱。3. 觀察并記錄兩個燒杯中木屑的運動速度。實驗結論:通過對比實驗,可以發現溫水中的木屑運動速度更快,說明溫度較高的水對熱對流速度有影響,溫度越高,熱對流速度越快。第七課時《熱輻射》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實驗、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并得出結論的能力。2. 科學思維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和歸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夠獨立分析復雜現象中的科學原理。3. 科學素養:了解熱輻射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理解熱傳遞的多種方式,提升對科學現象的認識和解釋能力。4. 責任態度: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社會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生活感受和動手實踐,了解熱輻射的傳遞形式和影響條件。難點:能夠獨立分析某個場景中存在的熱傳遞方式,理解三種傳熱方式的異同點。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即使我們離太陽很遠,也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那么,太陽的熱量是如何傳遞到地球上的呢?”通過這一貼近生活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導入熱輻射的學習。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對熱輻射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生活中的熱輻射 活動內容:讓學生觀察并討論生活中哪些現象屬于熱輻射,如太陽曬暖大地、火爐旁感到溫暖等。 活動二:制作簡易太陽能灶 活動內容:分組制作簡易太陽能灶,通過實踐了解熱輻射受哪些條件影響。 活動三:分析常見物品的熱傳遞方式 活動內容:分析電水壺、電暖氣等常見物品的熱傳遞方式,討論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在其中的應用。 活動四:比較三種傳熱方式的異同 活動內容:學生分組討論并總結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的異同點,用表格或思維導圖形式呈現。 活動五:設計優化太陽灶 活動內容:基于活動二的經驗,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優化方案,以提高太陽灶的加熱效率。 通過觀察和討論,讓學生初步了解熱輻射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通過動手制作,加深學生對熱輻射傳遞方式的理解,同時培養工程實踐能力。 通過具體物品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熱傳遞的多種方式及其共存性。 通過比較和歸納,加深學生對三種傳熱方式的理解,培養邏輯思維和歸納總結能力。 通過設計優化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熱輻射的理解,培養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三)生活應用 討論太陽能熱水器、保溫瓶銀膜等生活中的熱輻射應用實例,以及熱輻射在高溫測量(如光譜儀、紅外熱像儀)中的應用。 通過生活實例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熱輻射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增強科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四)知識總結 總結熱輻射的概念、特點、影響因素以及三種傳熱方式的異同點。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熱輻射是物體通過______的形式向外發射輻射能的現象。答案:電磁波2. 溫度高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能產生______溫度愈高,輻射出的總能量就愈大。 答案:熱輻射3.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分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物體在向外輻射的同時,還______從其他物體輻射來的能量。答案:吸收(二)、判斷題1. 熱輻射不需要通過物體直接接觸就能傳遞熱量。() 答案:√2. 黑體對所有波長的電磁輻射的吸收比都是1。()答案:√3. 熱對流只能在氣體和液體中進行,不能在固體中發生。() 答案:×(三)、選擇題1. 下列哪種現象屬于熱輻射?()A. 暖手寶捂手 B. 熱水壺燒水 C. 太陽曬暖大地答案:C2. 哪種物體的輻射能力最大?()A. 透明體 B. 鏡體 C. 黑體答案:C3. 下列哪種情況說明熱輻射受到了阻礙?()A. 陰天曬被子 B. 晴天曬被子 C. 電風扇吹風答案:A(四)、簡答題及答案1. 什么是熱輻射?請舉例說明。答案:熱輻射是物體通過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輻射能的現象。例如,太陽通過熱輻射將熱量傳遞到地球上,使地面變暖。2. 簡述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的異同點。答案:異同點:熱傳導需要物體直接接觸,主要在固體中發生;熱對流需要氣體或液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熱輻射不需要任何介質,能在真空中傳播。相同點:都是熱量傳遞的方式,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3. 你能提出一種利用熱輻射改善生活或生產的方法嗎?答案:可以利用熱輻射制作太陽能熱水器,通過收集太陽的熱輻射能來加熱水,既環保又節能。(五)、實驗探究實驗探究:設計并實施一個實驗,驗證熱輻射在不同顏色物體上的效果差異。實驗步驟:1. 準備兩個相同大小和材質的物體(如紙片),一個涂成黑色,一個涂成白色。2. 將兩個物體放置在相同距離的太陽光下(或使用其他熱源模擬太陽光)。3. 使用溫度計測量兩個物體表面溫度,記錄數據。4. 分析數據,比較黑色物體和白色物體在相同時間內溫度升高的差異。實驗結論:黑色物體由于吸收輻射能的能力強,溫度升高較快;而白色物體反射輻射能的能力強,溫度升高較慢。這說明熱輻射在不同顏色物體上的效果存在差異。第八課時《物體的傳熱本領》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實驗和記錄,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論和表達交流。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基于實驗證據進行推理和判斷,理解不同材料傳熱性能的差異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科學素養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中傳熱的重要性,理解熱能在物體中傳遞的三種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培養對物理學的興趣和好奇心。責任態度-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應用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培養科學倫理和責任意識,學會合理選擇和使用材料,以實現節能和環保。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了解不同材料的傳熱性能,區分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難點設計并實施有效的實驗,以便在實驗中獲取準確信息,理解實驗結果并應用于實際生活。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老師展示一個不銹鋼勺子,并講述自己不小心被勺子燙到的經歷。提問:“為什么不銹鋼勺子會燙到手?其他材料的勺子也會這樣嗎?” 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不同材料的傳熱本領是否存在差異。(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對比實驗 準備長度和粗細相同的木棒、塑料棒、銅棒、鋁棒、鋼棒,涂上感溫涂層后放入熱水中,觀察涂層變色的先后順序。 探究活動二:空氣傳熱性能的探索 讓學生光腳分別站在瓷磚、地板和地毯上,感受不同材料對腳底溫度的影響。 探究活動三:設計保溫盒 分組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盒,比較不同材料和結構的保溫效果。 探究活動四:多元表達分享 利用平板等設備,搜集關于空氣、水等物質的傳熱性能資料,并進行多元表達(如PPT、視頻、海報等)。 探究活動五:生活應用實例分析 分析冬季用塑料薄膜包樹干、雙層窗戶保溫等生活實例,討論其背后的科學原理。 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材料傳熱速度的差異,幫助學生建立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的概念。 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學生對空氣作為熱的不良導體這一概念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就感。 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他們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物體傳熱本領的理解。 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三)生活應用 廚具選擇:理解廚房用具中不同部分使用不同材料的原因,如鏟子手柄用塑料制成以防止燙傷。 保溫措施:了解并應用保溫材料和技術,如雙層玻璃、保溫瓶等,以減少能量損失。 通過生活應用實例,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對物理學重要性的認識。(四)知識總結 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 不同材料的傳熱性能不同,容易傳熱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不容易傳熱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熱能在物體中傳遞主要有三種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 通過知識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鞏固所學知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作業設計、填空題1. 像銅、鋁、鋼等容易傳熱的物體叫做_____。(答案:熱的良導體)2. 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做_____。(答案:熱的不良導體)3. 熱能在物體中傳遞的三種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答案:傳導、對流、輻射)4. 蓬松的棉被蓋起來很暖和,是因為棉被中含有大量的_____,空氣是_____。(答案:空氣;熱的不良導體)(二)、判斷題1. 木頭是熱的良導體。(答案:錯)2. 炒菜用的鏟子手柄用塑料制成是為了防止燙傷。(答案:對)3. 玻璃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雙層玻璃不能保溫。(答案:錯)(三)、選擇題1. 下列哪種材料傳熱最快?(A)銅 (B)木頭 (C)塑料 (D)玻璃 (答案:A)2. 雙層窗戶保溫的原理是利用了_____的保溫效果。(A)玻璃 (B)空氣 (C)塑料 (D)金屬 (答案:B)3. 保溫瓶的主要保溫原理是防止了_____的發生。(A)熱傳導 (B)熱對流 (C)熱輻射 (D)以上都是 (答案:D)(四)、簡答題1. 簡述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的區別。答:熱的良導體是容易傳熱的物體,如銅、鋁、鋼等;熱的不良導體是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如木頭、塑料等。舉例說明空氣作為熱的不良導體在生活中的應用。答:蓬松的棉被、雙層窗戶、羽絨服等都利用了空氣作為熱的不良導體的原理來保溫。3. 設計一個保溫盒,并說明其保溫原理。答:可以選擇木頭、塑料等熱的不良導體材料制作保溫盒外殼,內部填充泡沫板或珍珠棉等隔熱材料,以減少熱傳導和對流。同時,可以在保溫盒外部包裹一層錫紙,以反射熱輻射,提高保溫效果。(五)、實驗探究實驗探究題:設計一個實驗,比較不同材料的傳熱性能。實驗設計:1. 準備長度和粗細相同的木棒、塑料棒、銅棒、鋁棒、鋼棒。2. 在每根棒的一端涂上等量的感溫涂層(常溫下為紅色,受熱后變色)。3. 將五根棒同時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確保它們受熱均勻。4. 觀察并記錄感溫涂層變色的先后順序。實驗結論:根據感溫涂層變色的先后順序,可以得出不同材料的傳熱性能從高到低的順序為:銅、鋁、鋼、塑料、木頭。這說明銅是熱的良導體,傳熱最快;而木頭是熱的不良導體,傳熱最慢。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